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感恩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1 20:16: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快乐感恩 幸福奔跑

——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是为广大少年儿童的成长服务的,是为学校素质教育服务的。旬阳县城关镇中心校在2013年被全国少工委确定的全国少先队活动课实施试点校,而旬阳县城关镇中心校少先队组织积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少先队活动,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开展好“识恩——知恩——感恩——践恩”的序列化教育活动,教育少先队员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懂得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进而推而广之,发展成爱家乡、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作为一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笔者认为少先队活动课开展感恩教育,要充分体现少年儿童的实践性、体验性、生活性,努力为少年儿童们创造出一片广阔的天空,主动与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体验、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等联系,形成全方位体验,让少年儿童在体验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使感恩教育更具实效。

一、在家庭生活中认知感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构建,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少先队员了解“恩”,体会“恩”。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把家庭教育打造成感恩教育的“磁力场”!

我校利用家长会的大好时机,通过专题讲座,向家长介绍培养孩子感恩的重要性。一次“爱心大搜索”讨论会,师生共同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媒体回忆讲述着父母、祖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情到深处,一个个感恩家人的金点子应运而生了。有的孩子用语言表达,有的孩子用图画表述:“我想帮爸爸妈妈洗洗脚”,“我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我为外公外婆剥桔子”等等,孩子们想方设法尝试着为大人做点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同时,老师和家长共同搜集的家庭图片、影像资料,组织的社会性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孩子了解为了他们的成长,亲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激发孩子更加尊敬关爱亲人的情感。

为了提高队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少先队还举行了家庭体验,“我感恩”少先队活动课,设立了多种奖励机制,每学期将评出百名家务小能手,为其颁发奖状和奖品。少先队每年增设体验项目,由一项内容——家务劳动开始,逐年增设了“跟踪父母上一天班”,“负责家庭一个星期的开支”、“跟父母读一本书”、“争当优秀小厨师”、“我是家庭清洁工”、“我帮父母洗个脚”等内容。孩子们从不会做学着做到会做坚持做家务,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让孩子们饱尝酸甜苦辣。学生通过家庭生活的真实体验,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学会了孝顺,学会了关心,决心从点滴做起回报父母恩。

二、在少先队活动课中体验感恩

感恩教育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少先队员的主体性,注重队员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少年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才会有吸引力。所以,根据他们这一特性在设计少先队活动课形式上要注重实践体验性、形式多样性、主题明确性、效果长效性,让队员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体验活动一:“父母辛苦知多少,我爱父母有多少”小调查 首先,组织队员围绕“为什么要感恩父母”进行讨论,在体察父母的辛苦之后,再引导队员们进行“我爱父母有多少”的小调查,如:父母生日、喜好是否了解。通过小调查的形式,再提出“感恩父母,从我做起”的倡议,号召队员们回家自己整理房间,叠被子,收拾书本,或为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捶一捶背,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2.体验活动二:“感恩师长,我做到了吗”主题队会课

引导队员懂得“师长”的外延和内涵,知道了“师长”即包括老师,也包括亲属、邻居等长辈。尊重长辈,不仅是行动上的敬礼、问好,还包括谦恭、乖巧、不顶嘴、不任性等良好品质。从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实践感恩师长的诺言:礼貌地向老师敬礼、问好;主动为老师做事;遵守课堂纪律等等。 3.体验活动三:“感恩伙伴,我做得如何”大讨论

要求队员交流自己得到小伙伴帮助的感人情景。通过交流,引导队员懂得:得到别人帮助时要心存感激,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一块橡皮、一张贺卡、一句关心的话语,都可以是伙伴们友谊的桥梁。 4.体验活动四:“感恩生命、生活、大自然”实践活动

带领队员亲近自然,激发热爱自然,关爱一切生命的情感。引导队员明白生命的可贵,要从保护自己做起,珍惜生命,珍惜健康;从保护环境、和平共处做起,爱护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同时利用校园内的绿色植物,引导队员观察校园中绿色植物的萌发过程,让队员体验责任感,期待它开花结果的满足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我们要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开展这些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系列活动,更好地让队员们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队员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到社会实践中践行感恩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道德素养的必修课。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就是培养少先队员感恩的道德意识,就是让队员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自然之举。 1.引导队员从身边小事做起

学校少先队各中队开展了“当一天环保工人”的活动。孩子们就随着环保工人,拉着车,拿着扫帚等工具,来到大街上,打扫卫生,冷静的大街,凛冽的北风让孩子们着实地考验了一下,接着打扫,重复那吃力而又单调的动作,几分钟还可以,时间长了就忍耐不住寂寞与辛苦,然而当我们坚持到太阳升起时候,长长的街已清扫干净,同学们莫名的想想环保工人风雨无阻的工作,真的不容易,应该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城市环保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一实践,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体验从孩子们的心底发出,提高了人的道德素养。

生活中,我们还开展了“当一天农民”的活动等,每个队员走到农田中去,与农民伯伯或自己的父母一起劳动,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了解粮食与科学的关系,让孩子看到农村的变化,更体会了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衣食真的来之不易,应该感谢农民,感恩于他们,不是只知道粮食只是粮食店里去买罢了。 2.引导队员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感恩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关爱老人,走进敬老院”活动。为他们送去了若干元的慰问金和粮、油、肉等慰问品,同学们还为老人们送上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老人们聆听着动人的旋律,观赏着愉快的手语,欣赏着欢快的舞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最后,孩子们分小组替老人打扫卫生、剪指甲、叠被子等等,把温暖送到每位老人的心坎上。发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对培养下一代尊老敬老意识有积极的意义。 3.结合队员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恩

我校进城务工、留守儿童人数较多,他们远离家乡,往往数年都不回家,我们组织队员开展“给家乡亲朋好友的一封信”的活动,既能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能通过信中对学校的介绍和描述,表达对学校、老师和旬阳的感激热爱之情。

总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少先队员才会真正地得到感恩教育。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少先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少先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让少先队员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少先队员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如何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少先队员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感恩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人类本体与生俱来的一个契约规则,一种道德规则。就是知晓,感激,报答,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我校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他们常受到几代人的关怀,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情商极差,普遍缺乏爱心、良心、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研究。

从小培养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让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队员学会感恩,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少先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预备队。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队组织去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这一特殊作用,能弥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根据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的校情,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三、课题的概念及界定

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理解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侧重点在于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形成灵魂的默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

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他们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德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受到重视,在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国,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会感恩。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黑龙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

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央教科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普教科研所《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新时期感恩教育创新研究》、黄山市屯溪四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感恩教育活动研究》、浙江海盐实验中学《以“感恩教育”构建校园主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心》,都以感恩作为一种教育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他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3、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4、中国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

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广者罗明。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成功学研究网创始人,感恩励志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13年来在各级报刊以及知名网站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部),代表作有教学论文《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所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 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感恩社会的关爱

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我们手拉手”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少先队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难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通过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11.10----2014.10) 第一阶段:从2011.10~2012.9 成立课题组,明确年度研究目标,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组成人员,分解研究任务。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第二阶段 从2012.10~2013.9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2、进行“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育”,成果资料为教学设计、论文、教育叙事等。负责人:木敏、吴晓燕、卢玲;

3、感恩之歌比赛,进行“学校少先队活动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为光盘资料,负责人刘艳秋、李洁、张晓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为学生优秀作品集,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张薇;

5、举办感恩教育论坛,邀请社会人士、家长出席,进行家长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成果为会议记录册和光盘,负责人刘艳秋、王侠、陈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为学生作品集和论文,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吴晓燕;

第三阶段 从2013.10~2014.10

1、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负责人:刘艳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成果为校本课程读本一本,负责人木敏、刘艳秋、李洁。完成结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负责人:周晓丽

3、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创新

(一)主要观点: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发展与创新:

1、将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传承弘扬,通过全方面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仅是一个感恩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2、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3、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而且依赖于社会、家庭的参与。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2、《学生感恩活动集锦》(文字、照片、录像等)

3、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探究活动后的体会、感想、日记、周记等

4、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5、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结集。 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在程宏杰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事业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本课题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在少先队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平时积极投身各项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

(1)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组织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区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实验研究上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题的商讨研究,保证研究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5)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顺利的进行。 十

五、资料设备

所需经费包括:打印材料费、研究组成员超课时费、活动费、购买所需资料费、设施费、专家验收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所需费用。 设备所需: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必需用具。 十

六、科研手段

我们采取集中研究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论证,边总结。将感恩教育与基础道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特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根据队员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感恩教育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儿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实、更生动、更优秀,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个高潮,有效推进德育工程。 十

七、研究预期成果

1、组织学生谈感想,并写写自己的体会,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本次本次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同时让这种氛围永久地充满校园。

2、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在课题研究实施过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适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在节日里给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园里教师教育学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把课题研究实施当中做的一些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当中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重温本次活动,同时加深印象,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活动现场的实录光盘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电视片、宣传片;

5、学术报告。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6、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所思考,我们将对发表或者获奖的系列论文,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汇总,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7.课题研究资源库。(感恩教育故事、光盘、儿歌、绘画作品等)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感恩教育信息 教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