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关于改革的作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15:04: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作文改革

编者按

“半壁江山”常常被用来形容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实,从记录生命成长,抒发真情实感,留住流金岁月等角度看,写作就是人生。一个没有写作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完整的人生。而把人生的事业倾注在写作教学和改革研究上的人更是值得记忆。这些有志者对作文教学作出的探索令人难忘,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永远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从本期开始,新课程周刊将推出“作文教学的记忆与反思”特刊,让我们循着往昔的足迹,继续谱写作文教学的新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繁荣与遗憾:反思作文教学改革30年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程少堂/文

繁荣:体系众多,流派纷呈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这一作文教学流派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上世纪初,以美国现代修辞学家希尔为代表的英美学者的“文体学”传入中国,自此以后,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以“文体为序”、以“文体为中心”。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其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高一以复杂的记叙文为主,高二以复杂的说明文为主,高三以复杂的议论文为主。“文体中心”的作文训练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每种文体的特征及模式的把握能力,通过训练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从而形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写作规范。

至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等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造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系列。这一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但“文体中心”训练模式对我国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围绕这些文体知识转,淡化了学生写作整体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也是“文体中心,模仿为主”这一流派中有影响的教法。不过,与“模仿---创造”不同的是,“快速作文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速度问题。杨初春把自己的体系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尽管这个体系很强调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但是这个体系真正落实的是技法模式训练,概括出的写作技法有数十种。例如,在写作的“一般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快速审题15法”、“快速构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在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快速写景状物3法”、“快速抒情达意4法”、“快速记人记事3法”、“说理议论4法”、“快速给材料作文3法”等。这一训练模式广受学生欢迎,但受到理论界一些人士的质疑,认为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并且“缺乏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快速作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作文教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快速作文教学法”的价值。

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文体中心,模仿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学生实际作文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因为决定文章成败的并不是文体和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是学生的写作智能,也就是作文所需要的观察、思维等心理习惯和能力。于是,作文教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例如,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命题作文综合训练准备好“预制件”。

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说明了道理。他把每种文体按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五条线索系统组织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种“语段写作公式”。例如,分格训练中的“加格”语段,有这样三种格式:

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人+动作+心理活动+话。这样的“语段写作公式”实际上是用概括出的文章内容的思维语法或一般思维模式来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的能力。从主观上看,分格训练法已经注意到写作智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但是,它关注到的写作智能只是一种表层的语言思维模式,而不是写作思维过程的深层思维操作模型,因此从客观效果来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一年级着重进行观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笔记,这一阶段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观察又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初中二年级进行分析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方式是写分析笔记,这一阶段侧重进行议论和说明的练习。

分析训练又分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门”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初中三年级进行表达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方式是文章结构的训练,后来增加了语感训练,采取的训练方式是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侧重于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训练。表达训练也分为“语感训练”

和“章法训练”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训练,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层次、衔接的训练。这一训练体系符合写作“物——意——文”转化规律,是写作规律“双重转化”与“三级飞跃”的具体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写作学习规律。

“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是由北大附中章熊提出并成功实验的作文教学模式。章熊认为,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维的条理性则是相同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他认为写作训练应该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这种训练体系的特点是: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并通过思维训练来设计训练系列,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符合心理学、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与思维对应,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语言思维同步共进,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80年代,许多有远见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重视“写作过程”的结果,如果重视“过程训练”,必能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方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这个模式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他们的做法是: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是我国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但是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写作基本能力及写作过程能力的训练还处在手段地位,它仍以训练文体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

“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1-6册)所设计的写作训练体系。这套作文教材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来安排初中第

一、第

二、第三学年的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初中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故可称“文体、过程平行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三线并行”写作训练模式。这是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设的一种写作训练体系。所谓“三线并行”是指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线索的并列安排。第一条线索是“写什么”的由简到繁的序列---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另外两条线索是关于“怎么写”的:一条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一条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这个体系完全消解了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观念,在把训练方向转向写作过程的同时,还将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了作文训练的视野。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对“熏陶模式”、“模仿模式”的超越,它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对“文体中心”作文教学思想的反思,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淡化文体,重视过程”开了先声。

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针对学生大都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许多优秀教师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于是诞生了一批以增强作文兴趣、作文乐趣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产生较大影响的体系。

“兴趣作文”教学法。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申报的一个题目为“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目前农村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一课题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

“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这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发表方式多种多样,有全班宣读、学校广播站广播、利用手抄报或校园报刊发表乃至公开出版,等等。

“活动作文”教学法。“活动作文”训练模式又称“现场演示”

作文教学法或“题型作文”教学法。它是由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李白坚在2000年第1期《写作》杂志上介绍说:

“演示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小学

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为作文内容,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并大规模提高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法。”李白坚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部分称“快乐大作文”,初中部分称“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称“创新大作文”。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的“快乐大作文”运用的是“现场演示”的作文教学法,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训练则运用“题型作文”教学法。所谓“题型”,就是“题目类型”,相当于问题、话题,是复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概念。题型作文向生活汲取素材,更依靠课堂现实活动创设情境。题型作文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活动写作、写作活动”式的作文,或者“游戏性”作文。“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活动大于技法”、“活动先于技法”、“实践大于理论”、“实践先于理论”。这一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了写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写作的心理思维活动,从而完成了写作任务,符合“趣味性”教学原则,符合“活动课程原理”。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颇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1998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新世纪新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征文启事》中说,“新概念”提倡“二新一真”:“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这一模式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扬弃”。它为中小学生写作学习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表达真情性、真感受,自由写作,放飞心灵!

尽管近30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但是,这些作文教学流派大都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在回顾这辉煌岁月的时候,不禁感慨万千:这么多作文教学流派,为什么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或顶多十几年,而没有任何一个作文教学流派能独领风骚到今天?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十多年间,作文教学研究为何日渐沉寂?换言之,为什么没有新的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诞生?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应该是作文教学改革保持健康发展态势所必需的。基于此,本人不揣浅陋,提出几点看法。

理论抽象不够

不少作文训练体系仅仅满足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感性总结,缺少理论提升和理论抽象,或者理论抽象不够,因此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做法缺少普适意义。

有的训练体系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

例如,以重视模仿的写作训练体系,其特点是按“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的程式进行写作训练。

这种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模仿”,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作文活动起始于作者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或感受,作文的逻辑起点应是源于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用“模仿”的方法训练结构材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有时可以取得一些效果,但这只能有限地解决一些表达的问题,却难以解决认识过程这一重要环节。

有的训练体系虽然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有明显的理论失误或盲区

“三级训练”体系应该说是比较符合认识与表达的逻辑程序的,但是这一体系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值得推敲。首先,把观察、分析和表达这些在写作中本来该融为一体的东西硬性地进行历时性划分值得商榷。其次,这一体系在有关“分析”的理论研究方面有待深入。再次,这种训练体系的起点是“观察”,并且强调对材料的“分析”,而事实上在写作活动中,仅靠冷静、客观的观察是不够的,冷静、客观的观察常用于科学研究之中。在作文过程中,观察应是与人的感觉、知觉等情意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作者在观察时对所获得的素材总是经过情意选择的,主观情意不同,观察得到的素材就不同,而且素材中所蕴含的内容也不同。因此,将作文训练的起点设置于“观察”不如设置于“感知”更为准确。同样的道理,“分析”强调的是对写作素材的理性认识,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对材料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概括,而在抒情类文章的写作中仅有分析是不够的,或者说有时并不需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次,仅有感悟就够了,所以这一阶段的训练准确而全面地说应是“构思”或“内孕”。

有的训练体系有轻视写作理论的倾向

已有学者指出:“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因此是一种非理性的写作教学思想和训练体系,它不能使写作教学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还有一些作文教学改革实验,往往只着眼于对作文在表达层面上的描述,只重于对表达技法的传授,而不注意对作文本身内部规律的研究,不完全符合写作过程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不认真研究写作的基本原理,并在写作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探索和研究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结果。

有的只是抓住了写作过程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因而有所偏颇

毫无疑问,近30年诞生的作文教学流派,各家都有其深刻的一面,但是也都有其片面的一面。这种片面可能为深刻创造了某种条件,但是也留下了“盲人摸象”的弊端。换言之,无论哪一种流派,都只能解决作文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时代呼唤集大成的作文教学流派。

作文教学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的作文教学实践

作文教学理论本来应该是与作文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作文教学实践也只有不断接受科学的作文教学理论指导才能健康发展。

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不是作文教学理论和作文教学实践互相结合,而是互相脱离,甚至互相敌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写作学理论由于缺少中介环节还远远没有对作文教学实践发挥应该发挥的影响力。另外,也没有如赞可夫那样有号召力的权威理论家。

“生存写作”压倒“生命写作”

古今中外,最好的文章都是一种“生命写作”,而不是一种为生存的写作。在当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强大,一个学生,不说从小学到高中12年写的大小一两百篇作文都是为高考最后那一篇作文,至少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初中学生3年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中考的那一篇作文,而绝大部分高中学生3年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高考的那一篇作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难得有新的作文教学流派诞生。

(说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马正平、彭小明、王吉安三位先生及互联网上一些学者的有关论著。)

推荐第2篇:作文改革

作文改革,势在必行

谷荷

引子:传统的作文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应该从根本上加以彻底,改

革.我认为从作文命题,要求,立意,选材,修正,批改,评语,等各个环节着手

去做.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命题:平时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紧紧扣住课本,命题多样化:命题,半命题,给材

料,话题,一事一评;一物一说,随机作文,自拟题目等,从形势上不具一格,给学生以新鲜感,也激发了写作兴趣.

要求:每次只训练某一方面,如这次重在人物描写,下次可以环境描写,再次可以

是侧面烘托,一次一个方面,学生也便于掌握.对学生少要求,字数上不做规定,语言上通顺就行,文体不要限制,包括诗歌.只要有一个中心就行,,抓住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立意:越新越好,价值也越大,特别是能扣住和谐社会建设,环境保护,节能方面,富

民政策,三农下乡等.要往这个方面引导,因为这也是大势所趋.是社会主流.

选材:有同学觉得不太好选,其实很容易,关键是平时没去仔细观察,就象,学生减

免了学杂费,书籍费,试卷费,住宿费,保险,等,老百姓的各种农作物的各种补贴,合作医疗,贫困救助,等等,好材料到处都是,引导学生认真总结.

修正:平时练习,让他们学会修改,修改可以让学生看出很多问题.这时,老师还可

以提示一下,看文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如果没有,学生会自动加上的.

批改:应该尽量少批,多指导,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就行.不要面面具到,一字一句

的都给学生把一遍,其实这样事倍功半,满篇圈点,学生根本就不会去看.也会对作文产生腻烦心理.

评语:这点其实很重要,很多老师不太注意,我觉得评语也应该体现人性化,找出

学生闪光点,大力表扬;就是某个同学一个故事讲的好,哪句话写的不错,某个修辞得当,也要表扬,甚至拿到班上读一读,缺点,可以适当一提,也可以不提.

小结:粗浅认识,请评说,讨论.

推荐第3篇:改革作文评价方式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摘要: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在优化作文评价上下功夫,创新作文评价的方式,注重情感的投入,真正实现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从而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字:作文评价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评价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学生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将作文交给老师,即算完成任务,而老师则花大量的时间批改后,再还给学生,而学生只是看一看分数与评语。这样,评价变成了作文教学的终结,而不是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抓住批改这一环节,在优化作文评价上下功夫,创新作文评价的方式,注重情感的投入,真正实现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从而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提高写作水平。

但是,当前的作文教学仍存在着许多弊端,需要我们改进:

1、在作文评价中,许多教师无视学生特点,对学生习作要求过高,吝于鼓励,以为自己的严格要求就是认真对学生习作,把认真与苛求混同,把学生当作家看待,使得习作与名作产生错位,结果常常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封闭型的,除了完成每单元一次的作文教学任务,上好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之外,很少让学生到课外生活中观察、练笔。将作文教学与参与生活、观察生活隔离。学生体验

生活、感悟人生、驰骋想象、抒发心灵的时空狭小,甚至不存在,他们又怎能写出有灵感的作文来呢?

3、经常见到教师皱眉审阅学生习作,然后批上:“词不达意,修改。”“内容空洞,补充。”看着学生抓耳挠腮,愁眉不展的神态,我们猛然间理解了“巨笔如椽”的另一种意义——笔重千斤啊。作文成了埋没灵性的坟墓。

4、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不重视表达方法的教学;不注意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写作训练;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选择、组织材料和确定中心等写作方法。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或者有话难说、有情难抒,其结果导致学生怕写、厌写作文。

5、传统的作文评价都是统一由教师批阅,这也是不少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要求。这样每次面对一个班几十本作文,教师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对一些好的作文,精雕细刻,锦上添花,让学生仿之。对剩下来的作文则评头论足,或置之不理,写个等第罢事。这种空洞单一的评价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更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成就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修改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但对作文精批细改,不仅使教师的工作量更加繁重,而且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收效甚微,我们痛心的看到学生的作文经常被改的面目全非。长期以来的作文批改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曾有笔者对其所在学校

5、6年级400名学生作文批改情况进行

调查,自己坚持按老师批改的意见修改作文的占52%,看到作文被老师改了很多,很难过的占61%,希望老师批改作文时多关注学生体验的占87%。看来,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心灵的飞翔,表达的快乐,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为学生更好的写作服务。改革作文修改的评价,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兴趣,已经刻不容缓了。

首先应从评价方式上进行的改革: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状况的自我检查。首先,学生明确参与评价的意义,其次,根据每单元的具体写作要求,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资料的收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评价标准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学生自己选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学生对同一篇作文可以多次习作、多次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很多,同桌互评,四人小组互评,自由找同伴互评,可灵活运用。评价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互评作文时淡化分数和相互比较,强调进步和纵向比较,互评的目的是建立同学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勤奋向上的学风,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家长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家中的学习行为,如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的评述,“进步了,那是因为平时多读课

外书”,“你能坚持认真写日记”等等,对端正孩子的写作态度,激发写作热情,阅读课外书籍,进行语言和素养的积累大有脾益。

延时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次性的,一旦分数下来,即使修改再好,也还是那个分数,学生失去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那些暂时不能得到高分的作文,通常是先指出文中的成功之处,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渴望重新修改作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而教师则根据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再评价打分。

舍得送分——一篇作文的分数,这就把学生每次的习作水平看成一个不变的“常数”,客观上也就抹杀了他们进步的可能,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实行一篇多练,每练一次,进步一点,就加一次分,这样将传统的“孤立、静态”习作行为转变成过程性、动态作文。既给学生机会,又能调动兴趣。

突破满分——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习作的得分越来越高,当达到“顶峰”——满分时,学生的高分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兴趣却由此变弱。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最高打出120分,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妨突破以前的满分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习作潜力,只要有退步,就照单给分,给学生更大的激励。

总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改革作文评价方式也势在必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主人。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推荐第4篇:中学语文作文改革之我见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之己见

10汉语言文学(1)王丹丹10205042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一个传统就是重视作文,从《春秋》到《孟子》,从《离骚》到《史记》,再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灿烂多姿的文化和华夏子孙的智慧,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文化内涵,关键的就是看他会不会“作文”,虽然对中学语文的作文水平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但写作能力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必须加以重视。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称得上是中学语文作文的“半壁江山”,从它的实用性来说,作文写得好坏会直接影响语文的成绩和升学,从长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人文章写得好,我们会认为这个人思路清晰、文化素质高、有思想,而且写文章可以使人思考问题,促进人更好地沟通,可见,写作能力对人的重要性。

然而,纵观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为传统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深深地忧虑。

一、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写作动机

人们常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在做事情之前都会问自己为什么,写作也是如此,学生在写作文时也会问为什么,而在老师、家长那得到的答案却是考试,我们不否认作文的一部分原因是问了成绩和升学,但却不能完完全全地把写作文的目的归结于此,这样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恐惧、厌烦心理,被动地按老师的要求,为了考试成绩去作文,缺乏的真正的主动的写作动机,而如果想要顺利的写出文章,写一篇好的文章,这种主动的愿望是必不可少的,是学生在受到外界刺激下急切想向社会,他人表达自己内心愿望,心理情绪的一种强烈的动机,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学生作文才会文思泉涌,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当前过于功利化写作的情况下,学生缺乏的这是这样的写作动机、情趣、导致学生不愿写,不去主动写,不会写。

2、缺乏写作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不是没有写作的愿望,而每当提笔想写作时却发现头脑里空无一物,没有写作素材。学生生活范围狭窄,社会实践少,缺乏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他们的生活圈子几乎就是学校、家庭。作文写作的

素材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一讲到写记叙文,就觉得生活每天都一样,日复一日,没有什么新奇可感的事情值得去写,写出来的文章如记流水账一样空洞、贫乏,或者就故意编造“奇闻异事”却失了真实,少了情感,读起来要么味同嚼蜡,要么艰涩难懂。一讲到写议论文就不知用什么素材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只能将知道的有限的一点素材套进里面,结果就写成了一片条例不清、思维混乱、不知所云的文章。所以,学生写作素材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

3、修改主体错位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把学生的作文收上去有教师进行批改,打出分数或评出等级再发下来,这样不仅效率低下,不能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的反馈,而且学生对如何评价作文,怎样算一篇好的文章也不得而知,返回来的作文多是被学生弃之一边。结果是教师累的半死,学生却不领情。这样的修改方式把学生置于附属位置,教师变成了主要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无法使学生养成评价、修改作文的能力,作文水平将最终得不到提高,写再多的作文也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导致传统语文作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当前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教材方面的原因

现今的语文教学教材还是沿用着旧的体制,在编写理念上注重阅读教学,忽视写作,翻阅中学的语文教材,大量的阅读篇目,而写作训练所占的比重屈指可数,因为人们认为读好是写好的前提基础,只有学生具有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写作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因此语文教材编写将阅读教学作为主体,写作教学处于附属位置。这是一种偏颇,其实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全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是重点,而不仅仅是阅读。

不仅如此,目前在写作教学领域缺乏具有使用价值,行之有效的作文辅导教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走进书店,关于写作的作文书不倒少,翻开一看才知道都是大同小异,采用的都是选取范文、专家点评、方法指导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都只是理念,没有真正的告诉学习如何写出好的文章来。最主要的是,里面所选取的范文是根据教师的经验和和喜好来编写的,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没有真切的体验,对学生的启发也就不大,在写作的时候也就运用不上。因此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的失衡,作文辅导教材范文狭窄、模式雷同,且缺乏多样

性和实际的操作性是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低的一个基础原因。

2、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中国当前的“应试”制度导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技巧,模式,轻学生的情感和生活,而写作本是来源于生活的,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就提出“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强调教师应把学生在写作中的“立诚”放在首位,而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以为强调写作技巧以应付考试,把学生写作中最重要的生活和情感抛到一旁,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写作就是胡编,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流露,整篇文章都是作者杜撰的虚情假意。

在评价和批改方面教师方法太过简单,效率也不高。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收集上去进行批改,发下来时学生发现老师给每个人的评语几乎是一样的“内容不够新颖,语言过于繁琐,结构上要注重过渡„„”这样笼统、千篇1律评语不仅使学生无从下手进行修改,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还有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才将学生的作文分发下来,经过时间的隔离,也使学生降低了对自己当时作文写作好坏的关心,缺乏热情。

3学生方面的原因

不可否认,学生写作能力低,写作水平不高于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原因。

(1)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在中学的课程中将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三大主要科目,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更加偏向于数学和英语,特别是花在数学上的时间远远大于语文,大量地做数学练习题,而对于语文,连日记和随笔都不愿意写,老师留下的作文作业也是胡乱拼凑。

(2)学生生活积累少,思想认识不深刻。虽然学生的生活范围不宽,学校、家庭的生活已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思考、感悟,无法将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如在初中老师常设置这样一个半命题作文题目:《第一次________》,而学生写出的东西大都是第一次做西红柿炒蛋、第一次骑自行车等,开始都是这样写:“人生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用筷子,第一次学做家务,„„但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那第一次”然后就开始叙述做西红柿炒蛋的过程,内容繁琐不说,也没有生活感悟,融入感情。

(3)阅读量少,范围狭窄。阅读是弥补学生生活实践少,增加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而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急剧下降,完完整整的读过四大名著的几乎没有,多是只读过一部分,阅读外国的经典书籍的就更少了,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视

野不开阔,写作起来也老生常谈,缺乏思想和灵秀。

三、解决传统中学语文作文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语文作文教材作为最基本的部分应予高度重视,在教材编写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中学生心理倾向,做到有的放矢,比例均衡。

1、有“阅读本位”改为“读写并重”

“读”和“写”是衡量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在教材编写上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使它们共同发展、齐头并进,不仅有大量的阅读篇目,也应该设置写作专项,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促进。例如在每篇阅读篇目之后可以根据该篇阅读篇目的主旨,手法上的新颖、内容上的亮点来开展一个写作训练,将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其中。

2建立科学、系统,以学生为本的作文教材辅导体系

在作文教材体系方面,应组织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一套系统、有序、操作性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材,以深入指导学生的写做,从学生的视角来构思素材、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编写顺序上要有系统性,有深入浅,前后衔接,让学生有规律可循,有兴趣学习下去,深入下去,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写作。

(二)“以人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提高语文教师认识、改变传统观念。

张志公先生说:“学作文是为了用,教作文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提自行高实际应用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功利性心理 ,认识到学生学作文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基础,增加他们的文学功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作文教学同生活联系起来着眼于整体发展、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健全人格,拥有娴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语文修养

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强,这就使教师不仅要具有语文基础知识,有能力将中国千百年积累下来的语文基础知识科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要求语文教师准确的掌握语文专业知识,语言、文学、中外文学史及理论都要掌握。懂得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如何写作,自己也要勤“练手”。叶圣陶先生也说:“当了老师后,多数老师只教作文了,自己不作文了,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只给学

生讲修辞、讲篇章结构当然可以帮助教学。但真正要对学生练习作文其作用,给学生切合实际的引导和指点,还在乎教师消化那些书而不是转述那些书,还在乎老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因此,经常动动笔四大有好处的。”

(三)学生是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应注重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阅读书籍的习惯,从书籍中汲取养料,促使学生重视语文作文学习,主动投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作文的兴趣。

1、在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放在首位。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对某一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不随波逐流,使他们明白语文是抒发自己内心,表达情感,认识外界的重要方式,不仅要重视语文学习,更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心热爱语文。只有这样他们的兴趣才会被激发,由被动接受语文作文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语文作文,并有不断提高语文作文水平的强烈愿望。

2、除了生活这个直接的素材来源外,阅读就是一种最主要的获得素材的方式,从阅读名篇中收集素材,学习写作技巧。学习美国的教学中的长处,他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给学生设置了必读书目,我国也应如此,虽然我国的中学教材已经选取了很有优秀名篇,像鲁迅,朱自清的散文,冰心的诗歌,国外莫泊桑的小说,但这些绝不是学生阅读的全部,教师应适当的向外扩展,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后,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他的《匆匆》、《背影》等其他名篇,并在学生阅读这些教材外篇目时指导他们如何获取素材,转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熊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2012-04。

【2】鄂夏璇.敞开中学作文教学的心扉——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2006-06.

【3】蔡琴.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策略,2011-03.

推荐第5篇:改革作文评价方法

改革作文评价方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对学生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将作文交给老师,即算完成任务,而教师则花大量的时间批改后,再还给学生,而学生只是看一看分数与评语。这样,评价变成了作文教学的终结,而不是一个环节,同时由于教师只看到评价的评判功能,而忽略了心理调节功能,那些经常得低分的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也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为了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能力,我们对传统作文评价方式作了一些改革。

1.延时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次性的,一旦分数定下来,即使修改的再好,也还是那个分数,学生失去了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那些暂时不能得到高分的作文,通常是先指出文中的成功之处,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渴望重新修改作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而教师则根据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再行评价打分。

2.多次评价。一篇作文一个分数,这就把学生每次的习作水平看成了一个不变的“常数”,客观上也就抹杀了他们进步的可能,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实行一篇多练,每练一次,进步一点,就加一次分。这样将传统的“孤立、静态”习作行为转变成过程性、动态作文。既给学生机会,又能调动兴趣。

3.舍得送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的作文,表扬、鼓励“后进生的机会就少了。对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不与他人横向比较,而是与本人做纵向比较,不作优劣判断,而是劣中选优沙里淘金,只要有进步,就适当提高学生作文的分数或等第。对于实在不好送分数的作文,耐心引导,或教写法,或分散难点,促其提高。

4.突破满分。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习作的得分越来越高,当达到“顶峰 ”——满分时,学生的高分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兴趣却由此变弱。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评价学生

的作文是最高打出120分,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妨突破了以前的满分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习作潜力,只要有进步,就照单给分,给学生以更大的激励。

5.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不应当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我们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并逐步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如文章的详略、主题、开头、结尾等一般要求,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字评、互评,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其三是定期编制班级优秀作文选,让每个学生挑选自己最好的作文,经过认真修改后,由学生写出点评,再编写成册。

总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改革作文评价方法也势在必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主人。

推荐第6篇:高考英语改革 英语作文

Alright.Maybe it\'s time for me to make a comment for this policy change.

I was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the change when I first read the news Call for reform of English language aements in March this year.

This piece of news pretty much left me the impreion that policy-makers in China were alread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oral English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anguage capabilities.

I thought there could be some marks taken out specifically for oral English part in the College English Test.I even misread the news \"China to downgrade English section of college admiions test\" when I first saw the title because I thought the reduced marks would all be attributed to oral English aement.However, when I looked at the details of the policy change, I would say I was startled, then upset, cause there was nothing to do with oral English at all, and the whole weight of English reduced!

There is an added 30 points for Chinese which quite a few people think students will benefit from.I personally do not agree with this view.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of course, are very important and could be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ir philosophy of life.But is an added 30 points strong enough to make a difference? Some people might say yes, but I would say no.

Both the public and education system operators see marks somewhat synonymous with emphasis and outcome.But people like me could only see a changed pattern of aement, and for us the nature of aement does not change at all.I expect that there would not be any discernible return of that marks.

On the other hand, when you give much needed marks to oral English aement, you can almost see an immediate return on your \"investment\".Students begin to speak English and use English.Results improve and hope is created where once there were only complaints and criticism towards Chinese lingually-disabled students.The future benefits for the long term English aement reform of the whole education system are incalculable.The demand for native speakers increase and thus more foreigners come to China for living, given the job lo rate is fairly high in foreign countries.China therefore functions as a balancing role and it not only benefits China.

Having seen the new policy which I don\'t think is clever, or even fiscally responsible, I feel upset.I\'d say it\'s a stupid policy for me.

Hopefully China is at the height of reform under President Xi.I still see positive to the future of English aement regulations.

推荐第7篇:作文改革锵锵三人谈

作文改革锵锵三人谈

——管建刚、何捷、张祖庆答《新课程研究》问(一)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年段学习内容与习作要求是否合乎儿童的认知特点与生活体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到底是什么关系?现在的教材编写体例给人以作文教学好像是阅读教学的附庸与配衬,不少一线教师呼唤自成体系的作文教学训练与教学模块或教材,您认同这个观点吗?如何编辑与打造以写作为中心的作文教材体系?

管建刚: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只要爱读书,多读书,作文自然会写。甚至有人说,一个小学生读了1000万字,不会写作也难。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背后的“阅读万能论”。一个读了不少书的人,不一定会写作;一个写了不少东西的人,往往很会读书。写作在阅读的上位。30年来,阅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学生怕作文、不会写作文却依然如故。只要睁开眼看看现实,我们便不能不怀疑,以阅读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其本身是不是已经决定了语文教学,只能“到此为止”,难以深入。如果我们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如果我们有教学改革的勇气,我们便不能不思考,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对此,需要的不是别人的认同,而是尝试的步伐。当每一个人都“认同”你的时候,你所做的“尝试”,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与价值。至于“如何编辑与打造以写作为中心的作文教材体系”,以我切身的体会,大致有三点:(1)从自己的写作经验出发,老师对写作这件事,有切己的认识和的见解;(2)从儿童作文的实际出发,知道儿童喜欢写什么,怎样写来得开心、自在,知道儿童写作文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3)从教育的普遍规律、人的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而不是从变异的“应试”出发。

何捷:阅读是阅读,作文是作文,二者本来就是两回事。要说关系,任何两件事都会有关系,都能扯上关系。所以,阅读是基础,作文是上层;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阅读是积累,作文是表达„„各种阅读作文关系论应运而生。说白了,二者有关系,但各自独立。有的人,读书不多,写的书却占据整整一大书架,怎么说?有的人,读的书很多,让他写,他却说“这是说什么笑话”,所以,我们不要在纠结于二者关系论,还是下力气把二者都做好。都做好了,就互相融合,共通,达成化境。

我用了二十年试图撰写有体系的作文教材,写下了数百个案例,最后发现是徒劳。构成写作的各种能力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很难用一个体系,次序,把它们条分缕析的剥离出来。即便这样做了,也未必科学。个人的经验很难适应大众的写作需要,适合千变万化的学情。但也不能随意而为!我主张大板块的体系观——按照课标要求,写好话,练习写作,写作。三步走,走得慢就科学了。近年来我的“写作教学进行时”也提出三阶段的训练体系:想得到,写下来;想得好,写下来;想得妙,写下来。(具体见《语文建设》2013第6期)我想,这可能可以称之为一个体系吧。但是,我反对细致地将作文罗列体系,分割为一个个的能力训练点,这就是典型的把简单事做复杂的行为。

张祖庆:将小学作文教学定位在“写话”、“习作”,个人认为是不科学的。写作就是写作,为何要换成“写话”、“习作”?

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用符号对话——和当下的自己、未来的自己对话,和确定的读者、潜在的读者对话。这种对话,是有真实的交际对象的。而“写话”、“习作”,侧重于“练习”——也就是“试试看”。这种“试试看”,往往没有特定的对象。这样的对话,失去了真实的交际功能。其实,无论是哪个学段,儿童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是可以通过“符号”与自己以及他人对话的。将低年级作文教学界定为“写话”,我认为太狭隘。说和写,其实不是一回事。说,是用声音对话;写是用符号对话。两者不是同一个言语系统,将“话”写成“文”,是两种表达系统间的转换,人为地增加了儿童写作的难度。我以为,低年级儿童的写作,多采用“图画+文字”、“儿童诗”、“微童话”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写作方式,让每一个儿童的语言诗性真情流淌,让儿童运用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写作符号,体验真实表达的快乐。

“作文和阅读的关系”。个人认为:阅读是发现;作文是对话。博览群书不一定能写得出好文章,但一个善于将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通过作文与他人分享的作者,写作内容,必定较不阅读或者少阅读的人更加丰富,作文境界,必定较不阅读或者少阅读的人更为高妙。如果把写作比作一只飞翔的鸟,广博的阅读者,拥有有力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读书甚少者,翅膀乏力,鸟儿只会飞得很低很矮。

关于“写作教材的独立编排”。其实从白话文教学开始,就有人在探索独立于阅读的写作教材。有人做过统计,我国先后编写了七套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教材,但最终没能形成体系得以流传。当前,阅读和写作合编,从某种程度上说,写作沦为阅读的附庸。当前的阅读教材,是以“人文”或“内容”主题来编排,不是以语文能力为主线来编排,这样框架下的作文教材,势必无法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叶黎明博士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最后一章中提到,理想的写作教学内容,应该是课程目标指引下,课程内容的科学化,然后,才是具体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处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写作教学,首先要将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梳理,然后确立“以写作能力为核心体系兼顾阅读”的课程内容框架——每单元,有一个核心的写作能力点,所有的文章,都是按照写作能力点来选编,而不是以人文主题来选编。这样的框架,在潘新和先生的《写作:表现与存在》一书中阐述得很清晰,读者可以去深入阅读。目前的语文教材编排,估计难以实现“写作中心”,我们可以尝试着建立攻关小组,合作研究,尝试走自己的路。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真实表达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现在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的运用与实践,是否可以考虑构建以写作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培养体系?

管建刚: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不让孩子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话,写他们自己的那点儿事。学生不是在写自己想写的话、想写的事,而是在揣摩,老师要我怎样写、写什么样的内容才符合老师的要求,我才能交差,才能获得比较高的分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跟“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是一回事。兴趣的激发,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至于“观察生活”,我以为,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没有一个写作的人是靠“观察生活”,“观察”出来。写作和生活从来不是“观察”和“被观察”的关系。两者是浑然一体的。引导学生“真实表达”的关键因素是,放下所谓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放下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放下”,不是说,教育不要“健康”,不要“正确的价值观”,而是不要用这些去“套住”学生的笔。不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跟作文教学,死死捆绑在一起。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情趣,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思想和情趣本质上是靠“影响”的。影响是个慢过程。一个思想、情趣不高的学生,作文里,你偏要他有高雅的情趣、向上的思想,他除了伪装,还有什么路可走?我一直以为,将真实的自己袒露在文字的世界里,那种“真实”,就是最大的健康。 何捷:害怕写作外因:命题难,命题教学无效;单兵作战式的写作模式造成难度增加;与生活的割裂,应试压力大,没有给儿童空间,闭门造车带来难;教师指导的方式错误,造成困难叠加;评价的唯美追求,造成人为困难。

内因有写作的各种不良心理,如:应付心理,畏难心理,依附心理,厌倦心理,定势思维等。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真实表达的关键因素是保有童心,所谓教,就是想方设法呵护童心,发掘童趣,表露童真,倾听童言。

不提倡诸如“以写作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培养体系”等任何偏颇式的体系构建。写作,考量的是综合素养。任何中心都是一种倾斜,唯独以儿童为中心除外,但这又何须说呢?原本,我们就应该这样去做。中国的教改问题就在于理念多于实践,大于实践,代替实践。

张祖庆:“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根本原因,是大家都是为教作文而教作文,为写作文而写作文,没有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作文”。教作文是为了分数,写作文也是为了分数,于是,作文就游离于生命。人,怎么能把游离于生命之外的事情做好呢?反过来,一旦师生认识到:作文,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作文是生命存在的证明,作文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师生都会将写作文视为一种需要,如此,作文就不难教了。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真实表达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以为就是训练儿童的“敏感性”。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一切可以与大家分享的写作因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把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与他人分享。

“构建以写作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培养体系”,不是课标强调了“语言的运用于实践”才有人提出的,其实,这样的声音一直没有断续过,只是因为这样的声音“非主流”,而没有成为当前的“主流”。其实,日本的国文教科书,就是以写作为核心编写的,日本的语文教学,也是以写作为中心的。现在,新课标在阐述语文课程性质时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为建构“以写作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如何去建构这个体系?我想,最理想的状态,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语文教学的高层人士,要高屋建瓴地从“课程目标”、“课程框架”、“教材编写”、“学业评价”等这几个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否则,老师们还是会在“以阅读为核心”的老体系中,”旁逸斜出“地小打小闹,无法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当然,在课程框架还没有做大的改动的前提下,一线教师,不妨可以学习管建刚等老师的做法,尝试着站在“写作”的角度教“阅读”。当然,“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把握度,老师们可以参阅《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4期王尚文先生关于“此为之一,而非唯一”的深刻观点。

《新课程研究》:作文的习作前指导与习作后指导哪一种更切合学生实际,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习作教学的有效指导与学生动笔写作的时间比例各为多少比较合适?以2个学时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指导、构思、习作、修订的全过程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的教学模式与探究吗?

管建刚:对于真正懂得写作之道的老师来讲,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指导,两者没有什么区别。我一直倡导“作后讲评”重于“作前指导”,然而,要我上“作前指导”,也可以,效果可能也很不错。原因是,我终于渐渐进入了懂儿童、懂儿童作文的状态。对于还不太懂写作之道的人来讲,我主张“习作后指导”,也就是“作后讲评”为主。那么,怎样算懂得写作之道,或者说怎样算不懂的写作之道呢?回答三个问题可以考证:(1)你有作文知识系统吗?(2)你有作文训练系统吗?(3)你有作文实践系统吗?——一个老师若这三个问题回到的都是“否”,那就老老实实的上“习作后指导”,“习作后的指导”,要求你去研读学生的学生,你在不断研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会逐渐懂得儿童和儿童写作的“道”。

何捷:我主张“写作教学进行时”全程实施教学,其基本概述约1万字,具体见(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78合刊)。习作教学的有效指导与学生动笔写作的时间,不存在数据比例,总体说:应该是大量的,高频的表达实践要成为课堂主旋律。表达实践包括:说和写。说,应该视为一种形式的写。作文课,就是表达课,教作文,就是引发表达,辅导表达,促成表达,提升表达。

写作教学的课时,不应该以“2”或者“1”课时来界定与衡量,写作,是一件弹性很大的事,视学情而定。强硬分为一或者二课时完成,没有弹性的设计,都不是学情本位的教学观。以学定教,学情本位才是王道。

张祖庆:我认为“作前指导”和“作后指导”要分年龄段和不同文体来把握。低中年级孩子,写作处于起步阶段,宜多用“作前指导”——导兴趣、导思路、导方法;高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宜多用“作后指导”——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有效提升。写人记事一类的常见作文,文章的体式感基本不需要教,这样的作文,宜“作后指导”;应用文、读后感、观察日记等形式比较独特的一类文章,如不在作前进行指导,则孩子容易在格式或者基本写法上出问题,这一类作文,宜“作前指导”。

至于“有效指导”与“学生动笔”比例各多少为合适,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前提语境是:习作指导课,必定有写作的环节。而事实上,习作指导课,不一定非得写作文。比如教学生写读后感,教师用一节课时间,把常见读后感的几种写法讲清楚,然后欣赏一些精彩的范文。而写作,则让孩子们利用一星期时间课余去完成。这是不是习作指导课?我认为是的。当前的习作指导课,往往太急功近利,认为只有当堂见效果,才是好的习作指导课;凡是当堂课见不出效果的,就不是好的习作指导课。其实,作文能力哪有这么快就形成的?如果撇开上述观点,语境设定是习作指导课必须要统计指导与写作的比例,我的观点是,4:6。也就是说,40%时间,用来指导;60%的时间,用来写作。至于为何是这个时间?来自于我长期课堂实践的概括,没有学理依据。写作的时间,要稍多于指导的时间,否则就容易沦为泛泛而谈的“发胖式”指导。

“以2个学时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指导、构思、习作、修订的全过程”,非常值得提倡。这样的模式,将“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贯通起来了,目标明晰、反馈及时,务实高效。只不过它对教师要求比较高。教师既能精于指导,更要长于诊断,善于赏评。(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详见2013.10期《新课程研究》上旬

推荐第8篇:英语四级作文(改革后)

中国的传统节庆膳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伴侣。例如,我国的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是纪念古代 诗人屈原的日子。那一天,人们通常要赛龙舟、吃粽子(zongzi)。中秋节是观赏满月的日子。圆圆的月亮象征 着圆满,象征着家庭团聚。因此,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的特制食品是一种圆形的月饼。春节是中国 的农历新年(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s holiday),除了常见的家禽和肉类之外,人们还要按各自的地方习俗烹制传统食物,如铰子和年糕。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meals are indispensable on some festivals.For exampl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 day established in memory of the ancient poet Qu Yuan and people usually hold dragon boat races and eat zongzi, or rice dumpling on that day.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n occasion for viewing the full moon.The round moon is a symbol for completene and family reunion.The special food of the day is yuebing, a round cake known as the mooncake.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s holiday.Besides the popular poultry and meat, people cook traditional food according to regional customs, for example, jiaozi, or boiled dumplings, and niangao, or the “ 1 ” new year cake .

难点精析

■ 1.中国的传统节庆膳食: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meals,其中“节庆膳食”直接译为holiday meals , 即可,翻译时注意“中国的”和“传统”的顺序。

2.纪念:翻译为介词短语in memory of,修饰前面的a day。

■ 3.赛龙舟:翻译为hold dragon boat races,其中hold意为“举行”,“举行龙舟比赛”即“赛龙舟”。

4.观赏满月:“满月”即fMlmoon,此处的“观赏”可以译为viewing,也可以用enjoying或watching表示。

5.象征着家庭团聚:“象征”翻译为系表结构is a symbol for,也可以用动词symbolize表示,“家庭团聚”翻译:为 family reunion 即可。

原文:关于吃月饼这个传统的来历有两个传说。一个是唐朝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当时地球被10个太阳包围着。有一天10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巨大的热量几乎把地球烤焦了。多亏一位名叫后羿的神箭手射下了9个太阳,地球才被保住。为了奖励后羿,王母娘娘赐给后羿一种长生不老药,但是王母警告他必须正当使用。然而后羿没有理会王母娘娘的警告,他被名利冲昏了头脑,变成了一个暴君。后羿美丽的妻子嫦娥对他的暴行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她偷走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飞到月亮上逃避后羿的狂怒。从此就有了关于月宫仙子嫦娥,这个月亮上的美丽女人的传说。译文:

关于吃月饼这个传统的来历有两个传说。

There are two legends which claim to explain the tradition of eating mooncakes.我们在翻译“关于......”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about,而本句翻译用了which引导定语从句claim to explain......,换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让句式更新颖。大家可以记住这个用法哦。

一个是唐朝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当时地球被10个太阳包围着。One Tang Dynasty myth holds that the Earth once had 10 suns circling it.hold在这里用的很

地道,汉语的两个半句,翻译成英文,用一个that就给衔接上了,可见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汉语句子的结构,如果自己能把意思表达很到位,而且句式很清晰,就可以尝试。注意“被包围”本句中的翻译用了had 10 suns circling it。

有一天10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巨大的热量几乎把地球烤焦了。One

day all 10 suns appeared at once, scorching the planet with their heat.“有一天”翻译为one day,其实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同时出现”appeared at once,这个at once还可以表示“同时”,大家切记哦。其实汉语的两个半句,翻译过来可以用两个完整的英语句子来表示,但这里的翻译退而求其次,用了现在分词scorching引导的伴随状语,表示一种结果,不失为很好的翻译方式哈。

多亏一位名叫后羿的神箭手射下了9个太阳,地球才被保住。It was thanks

to a skillful archer named Hou Yi that the Earth was saved.He shot down all but one of the suns.注意“多亏”的翻译是It was thanks to。这的翻译大家看下英语的后半句,汉语里有“9”这个数字,但翻译过来,却只有一个数字one,但表示的意思却相同-剩下了一个太阳。翻译有时候就是这么奇特,没有特定的标准。

为了奖励后羿,王母娘娘赐给后羿一种长生不老药,但是王母警告他必须

正当使用。As his reward, the Heavenly Queen Mother gave Hou Yi the Elixir of Immortality, but she warned him that he must use it wisely.本句翻译很简单,中英翻译比较平衡。注意几个专有名词。“王母娘娘” the Heavenly Queen Mother

“长生不老药”Elixir of Immortalityuse sth wisely:正当使用某物

然而后羿没有理会王母娘娘的警告,他被名利冲昏了头脑,变成了一个

暴君。Hou Yi ignored her advice and, corrupted by fame and fortune, became a tyrannical leader.翻译这个句子时,首先要考虑到用何种句式,能够使自己的翻译

看起来清晰明了而不繁琐。这里用了and,连接两个动词过去式引导的分句。没有理会也就是忽视,ignore。名利:fame and fortune

暴君: a tyrannical leader

后羿美丽的妻子嫦娥对他的暴行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她偷走了后羿的

长生不老药,飞到月亮上逃避后羿的狂怒。Chang-Er, his beautiful wife, could no longer stand by and watch him abuse his power so she stole his Elixir and fled to the moon to escape his angry wrath.本句翻译中用了两个and,来衔接句意,英语就是这么注重前后的衔接。袖手旁观:stand by

从此就有了关于月宫仙子嫦娥,这个月亮上的美丽女人的传说。And thus

began the legend of the beautiful woman in the moon, the Moon Fairy.and thus began这个句首大家可以多用用。

原文:在我的生活里,我也尝试过很多次试着放手。虽然,学会放手不会减轻生活里的伤痛或是改变什么,也不会让你的情绪得以发泄,也许你仍然会被生活所困。然而,富有同情心是一种释放。会让你和感受到你同情心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当你对一切都富有同情心时,你会发挥自己最大潜力。你也会在生活中觉得自己有无限的正能量。译文:

在我的生活里,我也尝试过很多次试着放手。I\'m learning to do that a lot in this life, to let go.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明明汉语里倾向于过去式“尝试过”,但英

文翻译过来就是I\'m learning to do。可以留意下这种翻译方式,不过如果大家在考试时遇到这种情况,还是翻译成过去式比较好(如果你的翻译水平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话,呵呵),因为阅卷老师也不是那种翻译大牛哦~放手:to let go

虽然,学会放手不会减轻生活里的伤痛或是改变什么,也不会让你的情绪得以发泄,也许你仍然会被生活所困。It doesn\'t help to hang on to the hurt or judgment.It doesn\'t work to blame or criticize.Those approaches only serve to keep you stuck.这里两个英文句子都用了形式主语it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放手”,不繁琐,而且适合散文的风格。汉语只要语义衔接,可一直逗号下去,但英文,只要是结构完整,只能用句号或相应的标点哦。减轻伤痛:to help to hang on to the hurt被生活所困:keep sb stuck

然而,富有同情心是一种释放。会让你和感受到你同情心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洗礼。But compaion is freeing.It uplifts both you and the person you are sharing it with.释放直接用了freeing,很简单,但很舒服。第二句话汉语读起来很绕,但英语翻译出来是不是让你一下子就茅塞顿开?这就是英语的魅力~

当你对一切都富有同情心时,你会发挥自己最大潜力。When you act with compaion, you are living from your highest potential and connecting with your greatest self.看上句翻译,“富有同情心”直接是compaion,这句里的“富有同情心”就变换了一下方式,act with compaion,翻译一直重复是没有美感的,有时候需要我们留意一下细节。

你也会在生活中觉得自己有无限的正能量。The more you can do that, the better you\'ll feel in this life.这句翻译很简单,就是用了the more...the better句型。

译文:剪纸(paper cutting)是中国最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剪纸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明朝和清朝时期(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特别流行。人们常用剪纸美化居家环境。特别是在春节和婚庆期间,剪纸被用来装饰门窗和房间,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剪纸最常用的颜色是红色,象征健康和兴旺。中国剪纸在世界各地很受欢迎,经常被用作馈赠外国友人的礼物。Paper cutting is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ar traditional folk arts.Chinese paper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It 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ly during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People often beautify their homes with paper cuttings.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wedding celebrations, in particular, paper cuttings areused to decorate doors, windows and roo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joyous

atmosphere.The color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paper cutting is red, which symbolizeshealth and prosperity.Chinese paper cutting is very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and it isoften given as a present to foreign friends.

推荐第9篇:小学生作文评价的改革

小学生作文评价的改革

汪秀华

假期有幸聆听了赵德成教授所做的《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的报告,收益匪浅,感触颇深。下面就作文评价的改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文常用的评定方式,运用起来确实相对简单易行,评价的速度也相对较快,而且能够比较客观地体现每个学生在整体中的水平。但是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贯地采用那种常用的作文评价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为它难以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使部分学生的作文评价长期处于低下的程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中对小学生的学习评价是这样表述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到激励功能,尤其是日常性评价,应以学生的起点为参照,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天赋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以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为依据,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这些,因而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尝试改进小学生作文评价的方式。

根据小学各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写作的评价意见和写作的内容与要求,在学生、教师及有关人员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分阶段或分单元制定评价重点、标准及等级;在学生、家长、教师互动评价中,把评价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生个人,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也认识到不足之处,还了解自己的潜力所在,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

1.小学生作文发展性评价的内容

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小学各学段写作目标和要求为核心,确定小学生作文发展性评价的内容为:

(1)情感与态度:主要评价学生的写作兴趣、态度、自信心和意志、真实和真情。

(2)知识与能力:主要评价学生的选材立意、语言表达、条理详略、想象和联想、修改文章等能力。

(3)学习行为:主要评价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过程,个性体验和创新意识。

(4)学习效果:课堂内听、说、写等多种形式练习的效果;学生作文、日记等练笔的效果;阶段性测评的效果。

2.分层的发展性评价标准

小学生作文评价重在“写真话,抒真情,做真人”。首先,在每单元的写作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按照具体写作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出作文评价标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可制定分层的发展性评价标准,有A级、B级、C级等。如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某一单元作文的评价要求如下:

评价要求(A级):

(1)能表达真情实感,很喜欢所评价的作文。

(2)能清楚、具体,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或一个场面,围绕中心,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等细节进行具体描写。

(3)用词准确、生动,语言通顺、传神。

评价要求:(B级)

(1)能写真话,比较喜欢所评价的作文。

(2)能清楚、具体地记一件事或一个场面,围绕中心,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等进行描写。

(3)用词准确,语言通顺。

3.小学生作文发展性评价的方法

小学生作文发展性评价引入个体参照标准,通过个体的前后参照评价,发现和挖掘每个

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得到“最近区发展”。

评价活动全员参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互动,形成网状评价结构,努力体现评价的开放性、民主性、实效性和发展性。评价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位学生参与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提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促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

(1)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状况的自我检省(包括作文态度、兴趣、知识、能力、成果等)。首先,学生明确参与评价的意义。其次,根据每单元的具体写作要求,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资料的收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评价标准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学生自己选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学生对同一篇作文可以多次习作、多次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学生互相评价

学生相互评价形式多种,同桌互评,四人小组互评,自由找同伴互评,可灵活运用。评价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互评作文时淡化分数和相互比较,强调进步和纵向比较;互评的目的是建立同学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勤奋向上的学风,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3)家长评价

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家中的学习行为,如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的评述:“进步了,那是因为多读课外书”,“你能坚持认真写日记”等等,对端正孩子的写作态度,激发写作热情,阅读课外书籍,进行语言和素材的积累大有裨益。

(4)教师评价

教师通过评价监控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赞赏、鼓励,善用星级、表扬章等激励手段,学生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都要予以圈划肯定,以激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每次评价可选一至二部分进行重点评价或专题评价,让学生每一次都有所获。

那么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作文评价的作用,田荣俊老师在《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特色课程的思考与实践》中认为,宜采用师生共同评阅,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师生共同评阅的方法有二:一是全体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一是个别学生与教师共同评。前者主要是针对班内学生作文普通存在的毛病,教师选择1-2篇典型作文,通过师生共同评议,达到作文的目的。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作文中的不同病因,则可采取个别学生与教师共同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进行评阅。

作文评价要从鼓励角度出发,由衷地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即使一字、一词、依据写得精妙,也都应给于肯定、表扬。尤其是对那些一见作文就头痛的学生更要注意其反光点,不挑短处,不求责备,评语亲切,富有启发,使得学生的信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期待下一次作文的到来。

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是成功教育的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师也越来越喜欢把“优秀”或“一百分”送给孩子们,特别是一些原有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偶尔得到了高分,他们的喜悦是内心真诚的欢乐,从而也不再害怕作文。

推荐第10篇: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主题: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时地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新一代公民的素质核心,这是时代发展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要求,对语文这一课程的要求。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更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情感、语言、创造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一篇好的作文也是学生各项语文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表现,所以作文作为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使使课改落于实处呢?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1、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放下老师架子,平等地对待学生,形成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争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充满信心,勇于创新。

2、转变“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拔高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对学生作文求全责备,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里。教师要根据大纲精神,把作文难度将下来,并用多把“尺度”来衡量学生的习作。对一些暂差生,基本达到要求,纵向比较(和他本人以往的作文相比)有进步的,就应该大张旗鼓地表扬。

此外,还应该树立“百分之百”观念(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都可以写好作文。),确立“大作文”的观念(深刻地认识到作文的社会性,把孩子们引向沸腾的生活之中。)

二、加强互动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人类社会是合作与竞争的混合体”,在教学中引入合作竞争机制将改变原先师生间单向的信息交流,便于进行师生、生生等交叉立体式的信息交流,使“1+1”远远大于“2”,促使每个学生发挥出最大潜能。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常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现,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从而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如四年级某班以《假如我有72变》为题作文,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然后相互交流、评议。学生各抒己见,变成克林顿、心里医生、田园卫士青蛙、环保超人等等,40个学生竟有30多种不同的想法,富有创造性。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互动学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合理地安排学生位置。学生的座位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优差搭配,选优生为组长,负责组织、督促四人小小组中质疑、讨论、解疑等活动。

2、改变课堂布局。改变课堂中教师在黑板前做导演,学生在座位上做观众的唯一布局,可以让学生(一人或数人或轮流“上阵”)占据教师位置,做小老师,教师则坐在学生座位上做学生中的一员。也可仿照《实话实说》节目会场的布局,学生代表坐台前,其他学生则环绕台下,主持人在圆场中间来回走动,讲话时或站或坐。也可以让学

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

3、更换课堂地点,把课堂搬到活动室甚至室外,进行现场上课。如组织学生游览万善塔,在游览中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仔细观察,形象描述。现场上课时,教者除原先的语文教师,也可以是被邀请的其他职业的工作人员或其他学科的教师。

三、构建内容体系,提供创新舞台

《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就无法写出文章,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我们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尝试。

1、指导学生写好“生活作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实行“四个开放”(向社会生活开放、向大自然开放、向家庭生活开放、向校园生活开放)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留意人们的一言一行,周围的一草一木,获取大量的写作素材。在“四个开放”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学生写成观察笔记,为完成大作文打好基础。

2、指导学生写好“阅读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仿写、扩写、续写、改写等,以原有的知识信息(课文内容)为基础,调动学生大脑中的表象储备,使它们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新形象,从而使学生一吐为快,培养其创造性想象及创新能力。

3、TV作文。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成了必备的家用电器、教学设备,把它们引入作文教学将使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宽延伸。

(1)利用家庭电视(有条件的可以是电脑、电脑网络),让学生有选择地收看一些电视栏目的节目(教师指定和学生自选相结合)如《人与自然》、《科技博览》等,并要求学生以此为起点,阅读查找有关的书籍,进一步开拓视野,选取适当的材料进行写作,如《“活化石”扬子鳄》、《克隆》、《吕风子,丹阳人的骄傲》等,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泛、更有趣的创新舞台。

(2)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选取典型事例、场景,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并兼以多媒体电脑绘画、音响配合,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进行作文教学。

TV作文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寻找形象生动的写作素材,使作文更丰富有时代性、社会性、更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形成。

4、和其他学科沟通,拓宽写作内容,如写音乐作文(与音乐相结合)、实验作文(与自然相结合)等使学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学时,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可依照五个步骤来进行。A作前准备(教师提前布置写作要求,学生搜集写作素材)B指导试写C修改解疑D评议小结E佳作选登(张贴于《学习园地》或推荐发表),但有时也可采用其他形式,如先尝试写作,再交流评改,然后进行二次作文。又如教师给出或学生自定写作范围,四人小组进行作文接力赛,让学生一人一集,写成前后相互连贯又可各自独立成篇的“连续剧”习作。

总之,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实施开放式的作文教学,让课改落于实处,让学生真正享受课改成功带来

的实惠!

第11篇:作文改革锵锵三人谈[版]

作文改革锵锵三人谈

——管建刚、何捷、张祖庆答《新课程研究》问(二)

目前,不少有识之士大胆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诸多基于儿童认知、观察、表达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比如童化作文,言语交际作文,故事作文,博客作文,学科作文,等等。您比较认同哪一种作文改革模式与理论?为什么?

管建刚:“童化作文,言语交际作文,故事作文,博客作文,学科作文”,好比江湖上的少林拳、太极拳、醉八仙拳、螳螂拳、洪拳、鹰爪拳、咏春拳、猴拳、蛇拳、通背拳,你说哪一种拳厉害?那要看打拳的人是谁。出现那么多的“拳法”,那是好事,学“拳”的人有了选择的余地。你适合少林拳,他适合螳螂拳,我适合太极拳,这样多好。

何捷:我主张“写作教学进行时”,概述部分见(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78合刊)另:“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主张,教学策略,教学案例等,由于字数量大,需要和《新课程研究》杂志主编协商好后连载,相信大家能透彻明白我的教学主张,这是一线教师都能操作,有学理依据的教学主张,有很实用的教学方法。期待主编支持。相信关于它的介绍,能给中国基础教学中的小学写作教学领域,带来一些思考。

张祖庆:我认为每一种作文改革的模式与理论都是基于个人或团队经验的智慧概括,且往往会为创立流派而放大自己的观点。个人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好事。但总体上说,这些改革,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且各种作文样式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彼此之间是有交叉与融合的。一线教师要广泛涉猎,汲取不同流派作文改革模式与理论的精髓,为我所用,创建自己的特色与体系,这才是正道。

2.作为写作启蒙的小学阶段,各年段的作文教学的内容要求、篇幅要求,语文文字、篇章结构、文章技法等如何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达意到传神的特点,儿童写作与成人和作家创作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作文教学是以培养小作家,小神笔为终极目标吗?综合测评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标准是什么?

管建刚:作文教学当然不是以培养小作家、小神笔为终极目标,就好比,阅读教学那么重视朗读,肯定没有人站出来承认,我们的朗读教学是以培养播音员、朗诵家为终极目标的。然而,若将来的播音员、朗诵家都说,我的成长与学校的朗读教学没有任何关系,那将是多么令人尴尬的事。同样的,若将来的作家都说,自己的成长与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没有关系,那将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儿童写作和成人、作家写作,在我看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任何写作都是一种创造:一个小孩子用心的做出了一个丑陋的小板凳,那个丑陋的小板凳就是他的创造;这种创造,跟一个高明的木匠,制作一个完美的板凳,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何捷:儿童写作写的是童趣,童言,童年,是练习的属性,是体会的过程,是一种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构建;成人写作就是“内心思维的文字外化”是对社会,现实,世界的个体加工,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对自我内心的文字投射。

我认可“作文可教,作家可培养”的创意写作观,我也是这样践行的。具体理论和实践依据见(美国创意写作丛书)

综合测评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标准:①通达,通顺,达意;②实用,有助于生活,服务于交际;③活性,语言有灵性,活性,能符合不同语言环境的需要,是一种发展的言说状态。

张祖庆:前一个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回答。个人认为,“由意到神“,拔高了小学生作文的要求。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提到,作文的基本要求是“真实、通达、恳挚、高尚”。窃以为,小学生习作,若做到了这八个字,就很不错了。“真实“是最基础要求,这是一切好作文的前提;“通达”就是通顺明白,不让人产生误会;“恳挚“就是真情实感;“高尚”我的理解,就是传递“正能量”——这里的“正能量”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有意义”,而是传递正确的普世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感悟而已——这一点,是对小学高年级乃至初中学段作文能力强的孩子的要求。我想,只有把对儿童作文的要求降下来,才不会吓着儿童。否则,要求越高,离要求越远。

儿童写作的与成人、作家写作的本质区别,用一句话表述,即为“童心看世界、童文写世界”。用童心,去看这个世界,把眼里看到、心里想到的,用儿童自己的话语,传递给他人。

作文教学是以“培养小作家,小神笔为终极目标”这个问题不回答,因为,你懂的。

“综合测评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标准“,在此问的第一小问中回答过,不赘述。

3.作文教学的课堂组织教学的合理结构与流程是怎样的?小组学习与讨论对于学生集思广益地思考与构思习作的意义何在?作文的后期批改与评价应该以何种评价标准与依据来“打分”?

管建刚:作文这件事,本质上是一个人的事。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取决于一个老师对“什样的儿童作文是好作文”的认识。

何捷:“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主张,教学策略,教学案例等共数万字表述,在期待连载。其中包含我的评价观,教学的哲学存在,重新发现儿童,写作评改一体化设计等实用型内容。

张祖庆:“课堂组织教学的合理结构与流程“这是一本书的框架,难以三两句话作答。作前指导课与作后指导课,结构与流程是不一样的;不同题材的作文指导课,结构与流程也是不一样的,无所谓”合理结构与流程“。只要你的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且能把握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参与度,孩子们能兴致勃勃地写作文,你的作文课的”课堂组织教学的结构与流程“就是合理的;否则,再”合理“的结构与流程,一旦模式化,就会让作文教学陷入新的僵局。

“小组学习与讨论“对于学生”集思广益地思考与构思“,肯定有着巨大的作用。其一,有关学者研究证明,儿童从伙伴间互动中学得的,往往比从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其二,伙伴间的”头脑风暴“,是最能相互启发,激活思维的。尤其是想象作文课,我常常采用小组”头脑风暴“的方式,儿童往往会碰撞出许多美妙的创意火花。第三,小组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真实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写作进行时“——文章思路的碰撞,就是第一时间接收”读者“的反馈,有助于作文”读者意识“的贯彻。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小组合作,一定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小组合作,会成为阻碍一部分作文后进生进步的绊脚石。

“后期评改如何打分”,个人认为没有固定的方法。画星星、画大拇指、兑换积分、百分制、等级制……都是好方法。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4.如果只用不超过100字的语句来介绍各自的作文教学理念,您是如何阐述与表达的?哪一位语文教学前辈的作文教学的理论和思想是最得到您的推崇与首肯?他的理论与思想的现实性与前瞻性如何?

管建刚: “儿童作文: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潘新和教授的作文教学理论,我深受启发。

何捷:贾志敏,言语的尊严都在规范中体现。

张祖庆:我的作文教学理念:欣赏儿童、尊重儿童、发现儿童,放大每一个儿童每次习作表达闪光点,让每次作文,成为儿童体验习作的快乐之旅;唯有千方百计地唤醒儿童内心沉睡的写作巨人,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写,儿童才会把写作当做享受。

语文教学前辈的作文教学的理论和思想我最推崇黎锦熙先生。黎锦熙是近代中国学术界大师级的人物。他在语言学、教材、课程等建设上,都卓有贡献。他的作文教学改革案是以他提出的语文教学“三原则”为根本指导思想的。这“三原则”是:

一、写作重于讲读,

二、求通先于求美,

三、日札优于作文。黎氏认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应该凭借各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光靠讲读,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优劣得失的感受不可能十分深切,学生只有通过写作过程中的思索、推敲、揣摩、修改等等,才能真正领略到语言运用的规律以及其中的甘苦。这就是“写作重于讲读”的根据。黎氏把作文训练分成两个阶段:先是求“通”,再是求“美”。除了一般的作文以外,黎氏竭力主张要养成学生写“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的能力和习惯,并认为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后者的效能要大于前者,即所谓“日札优于作文”。黎锦熙先生的习作教学理论和实践,放在当代考量,都不会过时。可惜的是,无论是在二三十年代,还是新时期,黎氏改革语文教学的设想都未能引起语文教育界足够的重视。

5.有必要组织与策划全国性的作文教学观摩竞赛活动吗?这种竞赛活动以何种方式举办能够调动学校与一线教师的参与度?如何建立综合而全面的作文教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标准?

管建刚:组织和策划作文教学观摩竞赛活动,能推动大家对作文教学的关注和教学研究。打磨几节精彩的作文课,那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难的是,一年、两年、三年,学生都有兴趣写,有动力写。那不是几节“精彩的课”所能解决的。作文教学,更需要作文上的“带班的智慧”。

何捷:有必要。本次《新课程研究》的形式我认可,支持,赞成。我和管建刚,张祖庆,吴勇三位特级教师成立了全国新作文联盟,就是为了集合大家之力,共同构建作文教学的科学新天地。但是,目前还是开始,还未有标准拟定,也没有体系构建。所有个人的实践经验都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了解就可以了,不必模仿。(具体见各位老师出版的专著。何捷的专著在“何捷的教学世界”博客置顶中有推荐。)

张祖庆:很有必要组织全国作文教学观摩竞赛活动。比赛可以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是课堂教学比武。比武要走草根路线,不要依赖于各地教研室层层选拔。鼓励教师个人报名,通过“教学设计初选——光盘二选——现场比赛”的方式,赛出风格,发现才俊。奖项设立上,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而不要采用等级奖励。比如,设立最佳设计奖、最富原创奖、最佳评改奖、最富亲和力奖等奖项。评奖要把创新当做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第二个维度,是课程比武维度。教师用案例加论文的方式把自己的课程创新实践经验提交给组委会,组委会甄选后,以现场讲述的方式,呈现自己的作文课程改革思路。关注课程整体,比关注课堂局部更重要。

第12篇:21世纪高中作文教材的改革

21世纪高中作文教材的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顾振彪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作文部分作了比较大的改革。

在编排上,作文教材分为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编排的。目录如下:

第一册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第二册

直面挫折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想像世界学习虚构

第三册

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第四册

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第五册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第二个系统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这些练习,从阅读说,属于应用性阅读,从写作说,属于笔记作文。

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在全套教科书共15次“梳理探究”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这些练习,主要是研究性作文。

上述三个系统中,第一个系统是这套教材作文部分的主体。它力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的作文训练。虽然尽量加强与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和口语交际的联系,但更注重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作文教学的本身规律来编排。第二个系统是读写结合的产物,基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主要是笔记式作文,让学生随时随地把阅读的心得体会写下来。第三个系统是写作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结合,作文练习是在语文活动中进行的,十分贴近生活,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练习与应用相统一”的原则。总之,这三个系统的作文教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它们与阅读鉴赏、梳理探究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融会贯通,使全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可能是作文教学劳而寡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作文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让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更在于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从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因此,不难理解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旗帜鲜明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必须突出过程与方法。为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套实验教科书的作文部分,尤其是第一个系统,致力于突出写作的过程和方法。

对于写作的过程,古今中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双重转化。”刘锡庆先生解释说:“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中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简言之,由“物”到“意”,由“意”到“文”,就是写作过程所必须完成的“双重转化”。

这“双重转化”中,第一重“转化”是根本,是基础。生活贫乏,认识低下,缺少“发现”,是写作的致命伤。第二重“转化”是手段,是关键。思维紊乱,文字很差,如何写得好文章?因此,写作的全过程,必须完成“双重转化”,缺一不可。

基于上述认识,第一个系统的作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分作“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大块。“话题探讨”力图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的第一重“转化”,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写法借鉴”力图帮助学生完成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写作练习”则提供一些作文题目或范围,让学生试试看,自行经历写作的

全过程。

从上边第一个系统的作文教材目录就可以看出,每一个单元作文标题的前半部分就是所要探讨的话题,后半部分就是所要借鉴的写法。例如第一册第二单元“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先在“话题探讨”中,指导学生探讨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的问题;接着在“写法借鉴”中,引导学生借鉴范文作者是怎样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和表现自然的;最后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任选一题,投入到表现自然的写作实践中去。全系统20个单元作文,指导学生探讨了20个话题,借鉴了20种写法,经历了20次“双重转化”──20次写作的全过程。

可能有人会问:“双重转化”中,哪一重“转化”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呢?对这个问题,至今见仁见智,认识不一。

上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杂志上还就这个问题展开过一场争论。

不少人认为,第二重“转化”是重点,理由是:提高学生积累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不是专靠语文一门学科所能奏效的,而是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至于怎样反映生活,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则是作文教学责无旁贷的特定任务。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应把第一重“转化”作为重点。著名特级教师方仁工是这样说的:“在我的思想中,第一个转化比第二个转化更重要。现在有很多人拿到了作文题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写,指的并不是有了材料不知道怎样去表达,而是指头脑中似乎不存在所要写的东西。对中学生来说,要提高作文的水平,首先要抓的,倒不仅是如何立意、布局、谋篇,而是如何去选择材料,如何进行构思。材料选好了,构思好了,动笔是比较快的。前者是‘十月怀胎\',后者是‘一朝分娩\'。”应该说,这种意见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上面两种意见,各有一定道理。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学作文教材主要解决第二重“转化”的问题,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从1997年底语文教学大讨论以来,又出现一些把第一重“转化”作为重点的中学作文教材,主要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两类教材各有长处和优势。但弄得不好,前一种教材容易忽视“写什么”,后一种教材容易忽视“怎样写”,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鉴于此,这套高中作文教材试图在上述两种教材之外另辟一条新路,就是兼顾“双重转化”,不厚此薄彼。与前一种作文教材相比,这套作文教材多了“话题探讨”;与后一种作文教材相比,这套作文教材多了“写法借鉴”。这套作文教材所强调的,就是写作的全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为体现这个精神,这套高中作文教材特别注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这套作文教材致力于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认识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写作的自主地位。第一个系统的20个话题和第

二、三个系统的写作练习设计,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几个方面,都是现实社会中生活、生产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的、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

有利于学生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境界。以这些话题为内容的写作,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适应学生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于是,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根本不成其为问题。这就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其次,这套作文教材注重与阅读密切联系,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让学生从范文中自主探究写法。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因此,这套作文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范文的写法,从中学习“应该怎样写”。这些范文,主要是阅读教材中已有定评的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也包括当代具有示范性的佳作和学生习作。教材中只对这些范文或示例作极为简明的解说与点评,对学生各自的揣摩和集体讨论起一点儿点拨和指引作用。换言之,过去的作文教材,一般都免不了从写作知识出发,介绍一系列写作技巧,让学生全盘接受,而这套作文教材一反这种做法,只是指点学生自己从范文中去体味、领悟写法。这对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第三,这套作文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把多思善想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注意破除束缚学生的写作程式。上文说过,这套作文教材突出写作的全过程,但在这全过程中有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应该看到,“写什么”的问题,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是相差不远的,差距大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发现,这就关系到思想水平问题;“怎么写”的问题,立意、选材、谋篇,都属于构思,至于语言,它的外衣也是思想。这就是说,“想”是写作的总枢纽。因此,第一个作文系统中,有五个单元是直接培养思维能力的:“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想象世界学习虚构”。还有几个单元,与培养思维能力关系很密切,比如“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锤炼语言学习写得有文采”。其他单元,也贯穿着培养思维能力这根红线。上文说过,对于“双重转化”的重点,有两种不同意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重视写作中的思维训练。张志公先生是赞同第一种意见的。他说过,作文教学“主要解决学生有了需要写的事物之后怎样整理思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个问题”。持第二种意见的方仁工老师说:“要提高作文的水平,首先要抓的,是如何进行构思。”“一定要重视构思。一定要在构思上多花时间!”一个强调思路,一个强调构思,其实都是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套作文教材把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个性化、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为重点,想必是大家所认同的。

从1997年底以来,社会上批评一些学校热衷于对学生进行机械的作文训练,片面追求写作技巧。把写作中的立意、选材、谋篇、造句,都“铸”成一个个“模子”,让学生在这些“模子”中制出一个个“标准件”。这套作文教材力图打破这种局面,把学生解放出来,从培养个性化思维、创造性思维入手,真正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写作、个性化写作。

使用这套作文教材,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1.对“话题探讨”的要求要适度

在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中,第一重“化”是基础,至关重要。当前,大多数同志认为,高中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出在第一重“转化”上,没有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这当然是有道理的。然而,应该看到:第一,完成第一重“转化”,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不是语文一门学科的特定任务,而是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写作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独立完成这个任务;第二,完成这个“转化”、解决这个问题,贯穿学生的整个生活中,是学生平时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为了写作才特意去认识生活,也就是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重“转化”只是平时生活中“转化”的结果和延伸;第三,中学生写作,是写学生生活范围以内的,能够认识清楚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说过,如果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中学生的积蓄没有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由于上述三个原因,“话题探讨”主要是“诱导”和“触发”学生平时已积蓄的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对话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识水平,作过高的要求。

2.灵活处理“话题”和“写法”的关系

这套作文教材的第一个系统,是按照写作本身的规律来设计的。第一册的重点是记叙文的写作,第二册的重点是各种表达方式的训练,第

三、四册的重点是议论文的写作,第五册的重点是更高要求的写作训练。有人说,把20个话题安排在20个单元中,有些与所要借鉴的写法有内在联系,安排在一个单元十分自然;而有些与所要借鉴的写法没有必然联系,安排在一个单元似乎有些牵强。后一种情况是存在的。但要看到,后一种情况下的话题和写法尽管表面上没有必然联系,但本质上还是有联系的,就是说这个话题可以用这种写法,这种写法可以用在这个话题上。过去的作文教材,以介绍写法为主,举例可以不限某个话题;现在的作文教材突出写作的过程,兼顾话题和写法,一个单元的写作就不能不在借鉴一种写法时,只以一个话题为例。这样,一个单元中话题与写法缺乏必然联系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教材是这样设计的,使用教材时只要注意到这种情况:对于这个话题来说,用这种写法只是举例;对于这种写法来说,用这个话题也只是举例。学生在写作中,完全可以灵活处理话题与写法的关系。

3.抓住一个“写”宇

“话题探讨”也好,“写法借鉴”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写”字上。要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为此,这套作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提供五个作文参考题目,全套教材共100个题目。这些题目大多数都不同于过去教材的作文题形式,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这些题目只是参考题,没有要求非做不可,愿意写就可以试试看,不愿意写也能起到促进思考的作用。做这些题目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大都不限字数,对于写法完全不做硬性规定,有些只限文体,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写作,个性化地写作。

高中写作的重要目标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套作文教材关于写作习惯有六个“小方块”,提醒学生重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贯穿学生写作的始终。

4.改变一个观念

有的老师也许要说:“这套作文教材,有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还突出写作的全过程,而作文课的时间却很有限,这让教师如何是好?”

要转变一个观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正是根据这个精神,这套作文教材给学校和师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去进一步“选择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作删节。补充、调整、重组。绝不是像过去那样,把教材当《圣经》,一成不变地去教学。这套教材编得丰富一些,设计了三个系统,只是想使提供的平台更宽广一些,便于教师和学生大显身手而已。

(来源:《中学语文教与学》)

第13篇:爱国的作文:祖国大改革

爱国的作文:祖国大改革

爱国的作文:祖国大改革

文摘: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作为小学生的我正在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工作岗位上的人们也在辛勤工作。

我爱我的祖国,她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出了许多英雄豪杰。

我的祖国有迷人的风景:雄伟的长江三峡、秀丽的桂林山水、壮观的秦兵马俑、神奇的敦煌石窟„„但我最想赞美的是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我伟大的军事建筑,远看像一条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全长一万三千多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凝结了许许多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它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无不令人惊叹!,因此,“不到长城非好汉”家喻户晓,世界闻名。

我的祖国有富饶的物产:河北的鸭梨、浙江的龙井茶;新疆的细羊毛、内蒙古的三河马;山西的煤矿、辽宁的铁矿„„总之,说也说不完,数也数不清,每到一处,都有独自的特色。

我国还有许多让人敬佩的人,有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的邱少云;有将灾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焦裕禄;有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奉献自我,他们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给今天的我们作出了榜样。

今天,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作为小学生的我正在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工作岗位上的人们也在辛勤工作。为了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们都在努力着,到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为我的祖国自豪、骄傲!

第14篇:坚持读写结合,改革作文教学

坚持读写结合,改革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座谈会在老圩中学召开 4月30日,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老圩中学召开初中作文教学座谈会。会议针对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就如何坚持读写结合,克服作文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教师的思想文化业务素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出席座谈会的有安丰中学、老圩区各乡镇中心中学以及兴化中学、鲁迅中学、海南职中,获垛、边城、东潭、钓鱼等乡、镇中心中学的有关同志约5 O人。 老圩中学朱寿松、唐曙东两同志各上了一节研究课,文礼华同志汇报了该校改革作文教学的经验与其体做法,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安丰中学翁有德、大营中学赵兰珍、新垛中学朱淳道、荻垛中学卢铭淹、边城中学毛家旺等同志在会上作了发言。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特级教师柳印生作了《加强自身修养,改革作文教学》的专题讲座。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用好通用教材,坚持读写结合,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写作训练是克服作文教学盲目性与随意性的有效途径,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材中的作文训练提示为依据,扎扎实实安排好作文教学。

第15篇:小学作文考试命题改革初探

小学作文考试命题改革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中有关“写话、习作”的理念引领着作文考试命题的改革,今天我们从命题的内容、形式及要求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讨。

一、文题的内容开放创新,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命题的内容应走向开放,关注生活,联系社会,融入乡土文化,感悟真情,发挥想象。

1.与学生生活结合,珍视体验感悟

我们在作文命题时必须从学生广阔的生活中撷取绚丽的浪花,使学生有事可叙、有人可传、有景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如:自记事起,你一定有令你满意的事吧!做过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演唱过动听的歌曲,制作的航模在比赛中获得佳绩,令你周围的人赞叹不已……请以“我来露一手”为话题写一件令你最得意的事。题目自拟,事件叙述要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2.与社会发展接轨,体现与时俱进

作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真实的社会。学生不仅流露自己的心声,而且必须合拍于社会的心声,不仅确立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而且也必须对社会美好的人和事起鼓励与倡导的作用。作文考试的命题也要与社会发展接轨,与时俱进。如:“环境保护”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所面临的一个大课题,特别是污染的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请你根据家乡污染的现象,给市长写一封信,提出你的合理建议,并以小见大,呼吁市长重视环境的治理。

3.从乡土文化取材,展示民族特色

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风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蕴藏着大量的习作素材。在作文命题时要从这些乡土文化中取材,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如:围绕家乡为话题,写家乡的方方面面,关于文化的、历史的、风土人情等,抓住一个方面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4.从“情”中提炼,感悟人间真谛

爱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友情、亲情是最珍贵、最温馨、最无私的爱,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洋溢着这样的激情,他们下笔就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因此,作文考试的命题只要从“情”中提炼,就能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就能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落笔成文。如:你认为爱是什么?你得到的爱是怎样的?你准备把爱献给谁?请认真回忆你所送出的爱或者体验到别人给予的爱,写下那次感受的过程,记下一个动人的故事,题目自拟。

5.给予想象的空间,激发创新能力

《课标》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考试中的想象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空间,提供了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支柱。如:请你根据“小鸟、大树、斧子”三个词语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题目自拟。

二、文题的形式灵活多样,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

《课标》指出:“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写命题作文。”作文试题在落实课标精神主要体现在题型的变化上,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营造了宽松的环境,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1.拟话题作文,张扬学生个性

“话题作文”犹如地震波:源于高考,延自中考,波及小考。这种题型富有新鲜感,具有材料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的“三自”特点,给予考生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行;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请以“感恩”为话题,把你的感恩说给你所要感恩的对象听。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给材料作文,减少写作束缚

材料作文打破了取材的惟一性、立意的限制性、题目的固定性,既考查写作上的表述能力,又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给作者以极大的自主权,充分体现了“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这一课标理念。如:每个学生都会有“心儿怦怦跳”的体验,去参加钢琴考级时、考场上题目做不出时、做错了事挨批评时、受到老师表扬时、第一次演讲时……请你以“心儿怦怦跳”为主题选一件事,把你的感受用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3.半命题作文,限制与开放并举

半命题作文有一半或部分的命题权在作者手中,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的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这种题型既有有助于提高作文考试的效果,又有助以落实课标精神。如:《我爱_________》《发生在________的新鲜事》《________,您听我说》《______喜爱______》等。

三、文题的要求降低难度,搭建开放的写作平台

《课标》中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天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考试命题时要降低命题的难度,淡化文体,提供多项选择,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写作平台。

1.降低命题难度,关注学生的发展

以前,我们命题者为了不让学生顺顺利利地得分,苦思冥想地将试卷拐弯、拐弯、再拐弯。那些“待合格”的学生只有望“题”兴叹。新课标要求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考出学生的自信。因此,作文命题时要给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空间。如:这学期你一定写了许多篇作文,现在将你认为最好的一篇作文写在下面,充分展示一下你的写作水平。

2.淡化文体,搭建自主的平台

“淡化文体”是指命题上不限制文体,强调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确定文体时根据自己的爱好、优势、习惯作出自主的选择,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还可以尝试诗歌,为学生自主作文提供了一个平台。如:在小学生活中,写作业是天天必做的事,围绕着“作业”可能会发生许多事,也可能会有许多有关作业的想法。请你以“作业”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提供多项选择,考出学生的自信

习作教学的核心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的自由。考试命题时就要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提供多道题目,尊重考生的不同写作习惯和接受能力,让不同的学生考出自信。如:下面是一些同学的心里话,看后你一定会想到与这些心理活动有关的人和事,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把你想到的写成一篇作文,题目自拟。①与其嫉妒别人,不如用实际行动超越别人。②沙滩是一粒一粒积成的,学问是一点一点积累的。③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第16篇: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使人和素质提高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1破戒解缚,创设氛围。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死,作文前读范文,讲技巧,定格式,提要求,太多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毫无生机与个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便捡拾了举起,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更何谈创新。鉴于这种情况,我主动革规破戒,解放学生,作文前只做必要引导,便使其“轻装上阵”,自由发挥,在作文课上,我尽量营造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在没有心理的环境中才思维活跃,敏捷,想象才更丰富。对学生作文之中的创新性想法要多加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写,敢于创新。

2加强交流,展现自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表现是关键。因此,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让学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更会促进他们的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每次作文动笔之前,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先“说文”,主要从定题、选材、结构等方面谈自己的写作摘要重述。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交流,合作活动,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表现自我,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3阅读观察,积累素材

学生在作文中常会遇到无话可写,无从下手的情况,这与习作素材的储备有关。视野狭窄、知识储备少,作文时思路闭塞,捉襟见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多渠道积累素材。

其一,多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下有神。”通过大量阅读,不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从阅读中学习方法,所以发动学生多订阅《语文报》、《作文报》、《创作作文》、《作文与考试》等报刊,利用早晚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提高写作水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其二,多看。生活实践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作文前,我们还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当学生把积累的素材和观察到的景象诉诸笔端写成一篇篇生动优美的文章时,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呢?

4全程参与,分层评价。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习作――批改――评讲。在这“五步曲”中,只有“习作”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参与意识差,只要交上就“万事大吉”了。作文批发是教师的一项繁重劳动,可是往往费力不讨好,收效低。究其原因,是习作与讲评之间时间相隔大长,学生作文热情已退,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程序分为六步:命题――预作――浏览――评改――改文――定评。缩小时间跨度,使环节变得紧凑,这样的做法,学生更多地参与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面对现实,面对学生,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如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的思想感情,那语文教学将如同断源之水,折木求花,教师要用自己生命之火烧火燎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灯和生命之光,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7篇:以素质教育为本 改革作文教学

以素质教育为本 改革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怎能退居二线

在教学实践中,有人说,作文教学是块橡皮泥,任意操作便成形;有人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副产品”,理应屈居其次;也有人说作文教学是无舵之舟,难以驾驭,这三种观点正是作文教学陷入误区的理论概括,而从教多年的笔者却要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主渠道。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以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写作之门,以开展课内外活动来丰富写作的素质,以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以加强讲评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生活开源,激发兴趣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不喜欢作文,是因为写作文枯燥无味,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感可发。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为学生架起生活——写作的桥梁。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学生写作才会成为有米之炊,有源之水。老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拨开那片浮云,生活原来还是五光十色,丰富多采。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有血有肉、有情有理,也就有了写作的冲动。

请看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我班学生朱洁(女生)在一次语文课时,突然呕吐不止,顿时秽物满地,一片狼籍。当学生侧身掩鼻、不知所措之时,老师一边安排朱的同桌扶她去洗漱,自己则操起撮箕、拖把进行清扫。老师的无言行动,使学生回过神来,纷纷起来帮助收拾。三分钟的“新闻插播”之后,教室重归平静,但同学们的内心却激起了涟漪,在事后的一次作文中,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记下了那让人感动,引人思考的一幕,称那是《难忘的一节课》。这就是生活,是生活带来的感悟。

学生胡闯因不慎摔交右臂骨折,给他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困难。他有感而发,以《人生最珍贵的》为题写下了自己的切身体验;胡松同学留心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和事,为村长的事迹所感动,写下了《村长纪事》......这都是生活,是生活带来的切身感受。

“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校园生活,留下青春的足迹,感悟人生的况味”,我将这几句话写班报在《嫩芽》刊头上,以引导学生来观察和反映生活,并以典型引路,启发诱导,引来了生活这股活水,作文不再是闭门造车的苦恼,不再是无病呻吟的造作;而是急于和他人交流的书面表达,是不吐不快的心曲倾诉。同学们这才发现,作文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大增。

二、以课外阅读,积累素材

长期以来,由于语知教学的比重大大超过作文教学,因而作文训练流程的效果不佳,带来了停滞淤塞的结果。受生活阅历和活动范围所限,学生的生活素材积累毕竟有一定局限。但古人尚且能“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借助高度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去了解外部的世界呢? 下面的例子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可见一斑。

初中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学习了《诗经》、《离骚》,单元“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盼望与思念》和《山中女神和她的情人》为题,根据作品《君子于段》和《山鬼》说故事。如果说作文是要写(或融如)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的话,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说,谁又会有那种思念热恋中的情人的爱情经历和如诗如梦、如痴如醉的感受呢?且看学生如何写来——

张旭同学构思的情节是:女神思念公子,心如火焚,公子却因在学校上课,脱身不得。公子听课走神,作业出错,被老师罚写一百遍。家长知晓,怒不可遏,将公子囚于家中闭门思过,再罚写二百遍。无奈中,公子急中生智,将床单、窗帘撕成布条,从楼上跳窗逃出,有情人终得相会„„

余存君同学构思的情节是:女神思念公子,公子违期失约。女神情思绵绵,忧愤离去,在山脚下却发现昏迷不醒,遍体鳞伤的公子„„却原来,公子在前次的约会中,得知女神为思高山雪莲不得为撼事,正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为爱情赴汤蹈火的公子三上昆仑,赴汤雪莲,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显然,张文是把自己的(或现实的)“生活”强加与于公子身上,荒诞不经;余文是受了金庸小说的影响,将“生活”移花接木,构思巧妙,读来感人。

可见,从阅读中间接感知生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学生大量阅读,(当然是有选择的)课外书籍,首先是读好与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读本。对课外阅读,我做到定期检查,让学生交流心得。阅读所得的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使得学生写作左右逢源,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情。

三、以课外活动,组织训练

写作水平的提高,不能靠孤立的环节,需要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而开展语文课内外活动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以语文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协作训练,如结合教材安排开展了写日记、读书笔记活动;结合课外阅读搜集整理名言警句(做卡片);结合文章修改进行错别字分类整理(写调查报告);开展“话震灾、学英雄、献爱心”演讲;校科技节办“我们爱科学”演讲比赛;均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课前一分钟新闻发布会”为例,由于形式新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准备。开展这一活动后,大家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新闻。半学期后,我们把“新闻发布”改为“一分钟演讲”,取材更加广泛,诸如“学习心得交流”、“佳作欣赏”、“好书推荐”、“校园幽默小品”、“热点话题”等无所不包。每次演讲,听者练习记录,组长即时点评、打分,每周组织评比。这样,每次演讲活动,都要经过阅读——观察——思考——写作——演讲——记录——评论——积累诸多步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能力。

四、与其“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是找许多优秀作文给学生读,特别是到了高考前夕拼命印发许多优秀作文让学生读熟,说什么“熟读佳作一百篇,不会写来也会偷”,有的还美其名曰“热身念”,我们倒不是说让学生读优秀作品不好,而是认为不带“剥笋”的审美眼光去读是收效甚微的。一些作品学生也知道是佳作,但就是学不来,羡慕而已。

处理好指导和讲评的关系,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之一。我认为,作文指导固不可少,但应是在基本审题方法、一般构思技巧方面的指导。对具体作文题的指导只能限制学生的思路,束缚学生手脚,容易造成千人一面、千篇1律的雷同之作。而作为“后事之师”的习作修改和讲评,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讲评的方式上,还应以学生评改为主,老师指导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每次作文,都有一个练习写作——修改点评——切磋交流——互相观摩的过程。这一循环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进行,每个环节都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为了给学生的交流和借鉴创造条件,两年来,我指导学生编辑了班报《嫩芽》。在属于我们的报纸里,不仅在学生的交流观摩中发挥着作用,还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的改革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两年来的中心校教研室调研中,我所教班级均取得较好成绩。学生的习作也开始见诸报端(《小学生学习报》、《内乡作文吧》报均有发表)。

推行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作文教学的改革还刚刚起步。在作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做的事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颗灵动的心,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老师必须在导写流程的设计、思维情境的营造、学生情感的激发、作文技巧的点拨等方面下功夫,使写作成为学生最快乐而神往的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同仁并肩协力,为作文教学的改革做出不懈的努力。

以素质教育为本 改革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怎能退居二线

姓名:别冲

单位:乍曲乡乍曲小学

第18篇:对小学语文作文改革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作文改革的思考

[摘要]当小学教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关于怎样进行作文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改革 学会学习

当小学教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1律,而我们的小学教师也就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其中的枯燥、无奈和精力浪费,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多少年来,谁也不敢动一动。

其实,学生作文水平乃至整个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准和文字鉴赏水平、课堂调度能力和循循善诱艺术,作文的书面批改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以上的“水准”和“水平”、“能力”与“艺术”,则是必须靠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达成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教师本身水平的重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很少探讨作文课应该怎么上,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攫取写作素材,应该怎样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却将所有的作文教学都“押”在作文评改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了!

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时间读大学问家们的文章,没有时间学习时事政策、电脑英语,全部或者大部分的精力却花费在“学习”学生们的“著作”上了。教三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三年级孩子的“著作”,教六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六年级孩子的“作品”,教师的水平岂能提高?教师的水平上不去,要教好孩子,岂非缘木求鱼?提高教学水平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腾出时间,特别是腾出教师们批改作文的时间来让老师们学习进修!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极为软化的作文评改要求,就是为教师“减负”开出的一剂对症药方!

首先,许多小学教师自己并不经常写文章,对于文章的构思、生成和写作不熟悉,却要在修改上把关,往往会出现隔靴挠痒的情况。如果教师水平不高,把好的作文说成了坏的,把对的改成了错的,那才叫适得其反呢!其次,某些“精批细改”的做法,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边画一个“U”型框框,然后由学生订正。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提高教师自己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学生并没有在识别错别字上得到任何的学习和训练。从整个教育背景上看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错误,善于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才是对他们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和“学会学习”的技能的训练――我们应该将孩子们放到地面上让他们自己学习走路,不要老是“抱”着他们。

再次,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除非是投稿文章,或者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一般千字以内的课堂习作,以教导学生一气呵成,不作大的修改为好。这样做,一是为了应试,平时改惯了,考试行吗?二是为了提高自信心,一篇千字文章,一稿二稿地改,文章是似乎改得好些了,但是自信也越来越少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不但注意到了避免以上三个问题,还顾及到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能感到成功的快慰。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作文,确实还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总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任何课程,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当孩子们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做教师的小时候的体会难道已经忘却了吗?

更重要的是,在许多时候,小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想像力已经大大地跑到文字表达前头去了,而他们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严重滞后,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就必然会有词不达意、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对学生的文章自作主张地用我们成人的理解进行体无完肤式的修改。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们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或者改换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换取教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这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稳的文章反而并不可爱的原因。

现在,软化的作文评估,不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也许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非常宽松的评估手段,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把作文评估卡得那么死,非要那么的量化,非要那么一分半分地抠,非要把学生分一个高下三等不可。而要让学生尽量淡化对分数的注意,强化对写作本身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在平时作文训练的时候,因为不是选拔考试,所以就更应该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作文评改,其目的仍然是一种“诱导”,诱导学生写得多,写得好,诱导他们产生兴趣,坚定信心,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才能在考试和运用时充分发挥和大胆创造。

今天,新的科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自己能否充分理解,并在实践中体会执行,而其中关键的关键,又在于校长。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张赛琴校长在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完善了一系列的方法,现在,他们学校的语文教师只需要、也只允许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将全班的作文批改工作完成了,为该校语文教师的自学进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以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做法,值得学习提倡。

第19篇:中学作文评改改革的一点尝试

汨罗市年度教育教学论文征评语文学科

中学作文评改改革的一点尝试

作者单位:火天中学

作者姓名:魏胜

联系电话:1357504829

2内容提要:一直以来,写作文是学生头痛的事,批改作文是广大语文教师头痛的事。两年来,我对我所执教的两个班的作文批改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变单一的由教师批改为教师抽查与学生集体评改相结合,减轻了教师负担,学生习作水平提高明显。本文是我这方面的总结和一些体会。

关键词:初改评改互改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相当强的学科,特别是“听、说、读、写”中“写”的能力的强弱,更是一个人语文修养和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因此,现在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和课堂中写作的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然而让教师尴尬的是,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语文教师加班加点,拼死拼活批改出来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大多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认真琢磨,教师有点白费工夫,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也难有长进,我的学生当中原来流传着这们一个顺口溜“作文课,真难过,咬笔杆,摸脑壳。”这一切,不由得让人想起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句话:“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也应改变过去少(教师红色的笔迹少)、慢(批改一次作文前后持续时间长)、差(教师批改质量不高,学生收益小)、费(枯燥而费时费力)的做法,打破常规,走改革之路。近年来,我对作文评改进行了以学生集体评改和互改为主,教师抽查和点评为辅的改革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改革受到的启示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讲评总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现在尝试采取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相结合的作文批改方式,就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施行

第一步:教师初改

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一般要教两个班,一次要改约120本作文。由于学生年龄相当,社会活动面相似,认识问题的能力没有大的差别,因而作文水平也相差不大,作文中出现的共同问题比较多,语文教师每次辛辛苦苦地一本本圈点、批改、写评语,到最后发现评语几乎雷同,绞尽脑汁也难写出120各具特色的个评语。有鉴于此,我将每班学生分成三组,每次只需详批一组,就可以对学生此次作文中存在的优劣问题有个基本了解,这样,下一步集体评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步:集体评改(时间:一课时。)

集体评改是作文评改的关键一步,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从初阅的两个班作文中共抽出好中差各2本。同时,

确定此次作文要求及评改等级标准,将范文及评比标准一并打印,上课时发给学生。评比分四个等级:

A级(85分以上):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70-80分):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60-69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60分以下):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说明:这个标准具有广泛性,每次评改都可以采用,如果具体作文有具体要求,可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另外,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95分)、A(90分)、A+-(85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

过程:将范文按差——中——好的顺序,依次由同学们来讨论,让学生评出每篇文章的等级及原因。比如,要求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物,题目自拟。有一个同学写了《我的姐姐》,大体内容是:我姐姐大我四岁,她很关心我。因为我自幼胆小,所以常受同龄人欺负,每当这时,姐姐总是及时出现,帮我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我了。

这位同学在文章中写了姐姐三次帮他打人的事情,还具体描写了姐姐打人的神情和动作。评定此文,有的同学给打了B级,认为他写出了姐姐对弟弟的关心、爱护,而且所选材料也能突出中心;有的同学立刻反对,认为最多得C级,因为姐姐关心弟弟是对的,但不能打人,而且对姐姐打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非常可笑,没能起到生动感人的作用。显然后一部分同学的评价是对的,我表示赞同,并说明赞同的理由:实际上这位同学犯了选材和立意不当的毛病,姐姐关心弟

弟,可选材料很多,可这位同学偏偏选择姐姐帮弟弟打人的材料,这样写,不但不能写出姐姐的可爱可敬,反而使笔下的姐姐成为一个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可憎人物,假如社会上人人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领悟到:写文章要考虑全局,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缺一不可,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整体表达效果。

由于受模式化训练和“主题先行”观念的不良影响,一些学生认识问题比较僵化。例如,一次作文要求学生通过记叙一些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写事的题目《心愿》,有个同学的作文内容是这样的:在家里的饭桌上,他曾两次听到爸爸面对家常小菜发出的感慨,这辈子什么山珍海味也没吃过,十分想尝尝鱼子酱的味道。望着爸爸因过度劳累而日见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他下定决心,现在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争取为爸爸买回原汁原味的鱼子酱,这就是他最大的心愿。读完此文,有的同学认为应该给C级,因为这个同学写的爸爸一点也不伟大,那么嘴馋,只认得吃。我建议同学按作文要求和评比标准全面评价,广泛讨论。这时有同学认为应得B级,因为文章能以“爸爸想吃鱼子酱”为线索,将材料贯穿起来,他的构思很独特,而且心理活动描写得很好。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说:“其实作者笔下的爸爸为工作奔波,为“我”劳累,这含蓄地写出了爸爸的奉献精神和爱心。然而爸爸毕竟是平凡的人,当然也有平凡人的想法。大家试想,我们的父母亲永远是完美无缺的吗?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这个同学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他立意的可贵之处,应给他的作文B++级。”讨论到这里同学们也感到:写文章应该贴近生活,不能用固定的框框去诠释生活,同时还要选择好的表现技巧。

另外,中等水平文章重点议,因为此类文章有代表性,它有中心,结构也清楚,语句也通顺,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它的等级。教师允许学生对此类文章有等级争议,问题越辩越明,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周密,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会加强。并适时引导学生认清此类

文章之所以不能得高分,是因为虽有中心,但不够新颖、深刻;语句虽然通顺,但不够生动,表现力不强。如果是材料作文,就要引导学生看它是否结合原材料,是否联系现实等等。然后在前两类文章品评的基础上,推出好文章,有了前面的比较、鉴别、争论,大家会深刻感到好文章确实在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确实令人赏心悦目。至此,文章的好与差的尺度,同学们基本心中有数了;自己文章的优劣得失也基本有了判定。

点拨:在课堂尾声时,对同学们的评级要充分肯定,老师的鼓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步:课后互批

集体评改后,大家情绪高涨,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将学生4人分为一小组,利用课下10分钟左右时间,依据课上品评的经验及标准进行互批,写出评语,评出具体等级,并签上评者姓名。同学们都想让自己写的评语最中肯,等级最合乎实际,因而,态度十分认真,批阅格外仔细。由此,品评文章的能力又一次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四步:教师点评学生互改后,教师再从每班抽出四分之一检查一下,看同学们评定的是否合乎客观实际,评定的等级能否让被评者心服口服。对于评定优秀者,给予表扬;对于评定有出入者,找其面谈,指出问题所在。这种点评,教师初期抽查本数可以多些,待训练成型后,可减到每班八分之一。以上四步,基本完成了作文评改的一个循环。

三、效果

1.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使他们少做很多重复的无效劳动。

2.大大的缩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以往一次大作文收上来,两个班的作文,教师最快也要两个星期才能反馈下去,如有其他工作稍一耽搁,就只能一个月才能批完。这么长时间才批改完的作文,学生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更无修改的兴趣了。学生作文的长处得不到肯定,文

中的错误、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而用集体评改方法,一周内即将作文反馈给学生,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依然存在,兴趣也高。

3.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比较全面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相应地评出等级,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比如,有时学校统考后讲评,我故意将范文的分数删去,然后让大家给范文打分,有许多同学打的分数几乎与教师一致。

4.由于经常训练,学生对于各类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写文章时在选材、立意、表达方面的偏差明显减少了。

5.更重要的是,在集体评改和互改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同一篇文章,前前后后意见交锋,激烈争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撞击,放射出了很多的新思想、新灵感。同时,在讨论中,启发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高了认识问题的能力。在对不同等次文章的品评、比较中,思维品质更加周密,鉴赏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感觉学生非常喜欢集体评改这种方式。在这当中,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前不久,我见一个学生的课桌上写道“作文课,真快乐,小笔杆,酿大作。”嘿,瞧“苦写”变成了“乐写”,还准备出大作了!

第20篇:初中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初中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观念出现很大改变,创新成为中学作文写作教学革新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初中生作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要积极开展初中作文教学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创新精神,尝试各种创新性作文写作训练方法,提高初中作文写作效率以及质量。

一、根据学生兴趣,科学选择写作训练题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初中作文写作的有效革新,教师必须要针对初中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培养,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们可以寻找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话题,与之进行热烈讨论,交流彼此之间的看法,综合分析学生的具体个人特点,引导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写作题材,开展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创造一个良好的作文写作氛围。举个例子,在进行《如果灾难来临》这一作文写作训练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文中阐述如果地震来了应首先给予母亲适当保护,部分学生选择马上通知其他人,部分学生则认为应首先做好人员疏散工作,学生们的思维多种多样,但是也都能够突出写作的中心。可见具体分析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题材选择,实施作文写作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拓展其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尝试自由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积极转变过去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促进阅读训练以及写作培训的有效结合,达到提高初中作文写作能力的目的,同时改善语文教学

效果。

作文写作属于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发挥和体现,具备个性特征,富有人文色彩。因此,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打破传统写作模式,勇于进行写作创新。首先,我们可以在作文创新训练中采用“引申法”,引申指的是针对写作题材进行引用并延伸,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具体训练中,应该选择一个特定的题材,对其实施全面分析,由浅入深进行挖掘研究。举个例子,某报刊中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叫《人最喜欢过年》,针对该题目,大部分人会以小孩子作为主要写作对象,针对过年期间小朋友的兴奋表现等进行描述,而该文章的作者却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选择“局长”作为写作对象,将其期待过年、喜欢过年的心情交代清楚,并描述其借过年之机收人钱财,不断“收礼”的过程,形象地表现出局长贪婪的心态。作者所采用的就是一种引申写作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个贪官的腐败行为。

其次,自由写作训练也是作文写作训练创新的一种方法。所谓自由,也就是要挣脱限制以及约束,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主进行命题,按照自己的思路自行选择题材,并自由地对整个文章写作进行构思,该写作方法主张学生写自己的内心所想,希望达到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明确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互结合点。老师可以综合分析课文自由创造的具体做法,让学生适当进行借鉴。举个例子,安徒生作品《皇帝的新装》属于童话性质的文章,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小令范畴,韩非子《郑人买履》则通常被归为寓言故事体裁,课本中包含的写作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各种不同体裁,针对课本中的文章实施改写,或者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体裁完成改写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实现对内容表达的创新,部分学生选择将《皇帝的新装》以话剧形式进行呈现,部分学生则对《天净沙?秋思》进行全面改编,形成一篇新的抒情散文,赋予该文本一种凄苦愁怨的色彩。这种自由的写作练习方法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三、深入社会生活,重视个人体验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环境,教师们忽视了学生对社会性问题的关注及了解,学生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其作文内容空洞和陈旧,不具备应有的深度。大部分初中生过的是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生活空间很窄,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备考工作中,对于外界事物的关心很少,好奇心渐渐削弱,因此,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一些新的社会话题,导致写作的文章缺乏社会性,体验不够深入,含义比较肤浅。比如很多学生描写环卫工时只会将其塑造成勤劳的形象,表达手法千篇1律,毫无新意。

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各种实践手段和方法,拓宽信息获取途径,丰富学生的阅历和体现,为学生的作文写作不断注入动力和活力。举个例子,教师必须要有规律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带领学生到敬老院与老年人交谈,为老年人服务,或者选择合适的天气到户外植树,让学生与时俱进,全面了解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热门话题,积累丰富的写作题材,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方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自由挥洒。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社会生活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投入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能够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其作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又如,在选择七年级的作文写景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想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发现美丽的景色,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景色,建议挑选一些景点,逐一进行观察,或者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景点,重点进行全面性的观察。针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春》,主要呈现的是春天各种美丽景物,表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感受,并让他们明白美丽存在于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他们必须要深入生活实际,仔细进行观察,才能真正做到自主接触社会,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写作。

四、全面分析教材,明确读写结合点

初中语文课本内所有文章都是精挑细选之后才确定的,这些文章不但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基础性的教材,同时还可以作为初中生写作训练的范文。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明确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互结合点。

首先,站在词汇的角度上,主动引导学生采用精读方法,仔细琢磨和研究文章中某个词语使用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思考假如以其他词汇替代该词语,是否能够发挥同样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此类比较当中感受到行文用词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用词的语文学习观念,为其写作训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词汇保障。其次,站在标点符号的角度上对小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因为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的范畴,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该教学阶段占据重要比重,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研究其在情绪表达上所发挥的功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打下良好基础。最后,站在文章结构视角上,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文章的具体结构,明确不同结构文章存在的差异,为写作训练中的写作布局提供参考。

总而言之,在初中作文写作革新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对初中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训练时,必须要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其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教师们应该不断尝试各种创新性的作文写作练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为其作文写作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效率和质量。

(江苏省常熟市王庄中学;215553)

关于改革的作文范文
《关于改革的作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