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4 06:00:5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译】

舜发(被举用)于(在)畎亩(田间,田地)之(的)中,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 刑徒, 在傅险筑墙,后为相).....举(被举用)于(在)版筑(筑墙,在两块木板中,填入泥土夯实)之(的)间,胶鬲(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 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举(被举用)于( 在)鱼盐之(的)中,管夷吾(管仲)举(被举用)于(在)....士(狱官),孙叔敖(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举(被举用)于(在)海(海滨),...百里奚(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 把他买回,任为宰相)举(被举用)于(在)市(集...市)。

故(所以)天(上天)将(将要)降(降下)大(重大的)任(责任)于(给)是(这)人也(语气助词,不译),必..........(一定)先苦(使„„痛苦)其(他的)心志(内心),劳(使„„劳累)其(他的)筋骨,饿(使„„经受饥饿)其(他........的)体(身体)肤(肌肤),空乏(使„„资财缺乏)其(他的)身(身体), 行(行为)拂(使„„相违反)乱(使„„.........颠倒错乱)其(他)所(„„的)为(做),所以(用来„„)动(使„„警觉)心(内心)忍(使„„坚韧)性(性情),........曾(曾同 “增,增加)益(更,更加)其(他)所(„„的)不能(会)。 ....人(人们)恒(经常)过(犯错误), 然(这样)后(以后)能(能够)改(改正); 困(受困)于(在)心(内心),..........衡(通“横”,指阻塞)于(在)虑(思虑),而(表并列,不译)后(然后)作(有所作为);征(表征,表现)于(从)........色(脸色),发(表达)于(从)声(声音),而(表顺承,不译)后(然后)喻(被了解)。入(国内)则(如果)无(没..........有)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士(贤士),出(国外)则(如果)无(没有)敌(敌对的)国(国家).........外(边疆)患(侵犯)者(„„的思想),国(国家)恒(经常)亡(灭亡)。 ......然(这样)后(以后)知(明白)生(生存发展)于(由于、在)忧(忧愁)患(祸患),而(表并列,不译)死(死.........亡)于(由于、在)安(安逸)乐(享乐)也(表感叹,啊)。” ...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阅读理解】

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1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

第2层(2段):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身心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 第二部分(3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人则无„„国恒亡):从反面从历史就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zēng、增加) .②动心忍性(忍通“韧”,rèn、坚韧。这里是使„„坚韧)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bì、辅弼、辅佐) .④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héng、不顺,梗塞) .

4、特殊句式:

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划分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 先 / 苦 其 / 心 志,劳 其 / 筋 骨,饿 其 / 体 肤,空 乏 / 其 身,行 / 拂 乱 其 /所 为。

②舜 / 发 于 / 畎 亩 之 中,傅 说 / 举 于 / 版 筑 之 间,胶 鬲 / 举 于 /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孙 叔 敖 / 举 于 / 海 ,百 里 奚 /举 于 / 市。

6、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B.人恒过 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举大计亦死 ..

D.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

7、选出课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公输盘是鲁国人,能造奇巧的器械。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作“公输班”或“公输般”,民间称他鲁班。 B.墨子、孟子都是属于儒家学派。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对中心论点的论述,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D.《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8、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B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

9、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生于忧患 这一观点。

要成就大业,必先受一番苦难磨炼,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 。 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行拂乱其所为。在身体上受磨炼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身体上受磨炼的句子:空乏其身。

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身心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作者简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1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14、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15、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举例(我„„)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这六个事例具体而有力地引出后文的论证。

17、简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1-2)本文先接连举事例,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3)再讲道理,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最后明确观点,(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入则无法家佛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D )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19、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20、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1、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22、文章第三段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正反道理论证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23、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_ bì_

2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

25、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答: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2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答: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2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9、写法上,第

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生动形象地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3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3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2、逆境成才的名言: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莎士比亚 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高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联)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子

推荐第2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12、海:海滨。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14、市:市井。

15、故:所以。

16、任:责任,担子,使命。

17、是:代词,这,这些。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9、必:一定。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21、心志:意志。

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4、体肤:肌肤。

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

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27、所为:所行。

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31、曾:同“增”,增加。

32、能:才干。

33、恒:常常,总是。

34、过:过错,过失。

35、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

39、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

4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42、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43、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4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47、恒:常常。

48、亡:灭亡。

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5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鉴赏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

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赏析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孟子的这篇文章,通篇采用排比句式,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如同所有成就辉煌的文人学者一样,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写得如此出色,诚为“发愤抒情”的结果。

推荐第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兴盛的王朝总是相似的,衰败的王朝却各有缘由。孟子两千多年前就给了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密不可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不能没有忧患意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忧患意识不可缺。清朝闭关锁国导致中华大地被资本主义的战火所侵蚀,经过多少先驱们的努力,祖国的大好山河才重回故土。忧患意识能让人认清现实,感受到危险的存在。世界在改变,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保持警惕,追随世界的潮流,掌握最新的信息,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新潮流淘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强调的是忧患意识,对即将发生的事物有预感有所准备,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为了生存。一个人生存能力的强弱便取决于他忧患意识程度的深浅。“安乐公”刘禅,坐拥益州沃野千里,旁有能臣强将不计其数,他却重用了黄皓,丢了国家。因为他只知道“乐不思蜀”的安逸,不知道蜀汉因何而生,该如何复兴汉室,看不到未来的灾难,自然成了任人摆布的鱼肉。曾经风靡全球的“诺基亚”红极一时,成为全球无人所不知的品牌,现如今却销声匿迹,不得不让人深思。“诺基亚”在销售旺季只限于满足市场所需,放慢了探索创新的脚步,当新兴技术的浪潮来临时,自然会身没浪底。7月份马云无人超市的开业,给“大众超市”一种无形的压力,如果再没有忧患意识,没有应对措施,若干年后“大众超市”还能继续生存下去? 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很出色,被人超赶是迟早的事。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不懂得在竞争中求生存,被收购不是没有可能。人被超过可以追回来,公司被收购也可以重新组建,可一个国家因一时大意而灭亡,谁会给你重来的机会?只有在安稳的时候就考虑到潜在的危机,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只有时时意识到自己所要面临的危险,才会提早有所准备,才不会面对紧急状况措手不及。“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这是海尔张瑞敏说过的话,或许正是这种居安思危的理念造就了海尔的传奇。 “居安思危”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翻阅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唐朝宰相魏征常常以隋朝灭亡作为教训,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克终”,唐太宗接受魏征的建议,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国家安定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为什么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种意外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陷入困境,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懂得留一半清醒,来观望竞争对手。事业成功的时候想到失败和挫折,会选择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活富裕的时候想到贫穷和困苦,会感觉生活的甜蜜;身体健康的时候想到疾病和伤亡,会倍加珍惜拥有的健康;风华正茂时想到暮年时的艰难,会趁大好年华奋起拼搏。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坦途与荆棘、顺境与逆境,常常交替出现。 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故事:如果把一只青蛙扔进沸腾的水锅里,青蛙本能地一跃而出;如果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温水里,它会感到舒服惬意。然后再慢慢升温至摄氏80度,青蛙仍然会若无其事,当水温达到摄氏100度时,青蛙意识到危险来临,但是已经失去了脱险的能力却无力逃出,只会葬身于锅底。由此我想到了人,安逸优越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安逸的生活能渐渐毁灭理想,腐蚀心灵,甚至可以让你变成一具行尸走肉。无所事事也是一种痛苦,忙忙碌碌会是一种充实的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是人类共同的命运。 当今的中国,正面临大变局,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每个中国人都是大变局的亲历者,大江东去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逆流而上,切不可停止不前。为什么骆驼不吃鲜嫩的青草,而是吃苦涩的干草呢?只因骆驼有忧患心理,它害怕第二天穿越沙漠,胃中的干草比青草耐饥,不会在穿越沙漠时饿死在途中。只因骆驼有如此强的忧患意识,才挣脱了一次次死亡的威胁。作为生产企业,绝对不能没有忧患意识。产品在市场的份额、价位,有客户的认可和口碑为依托;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有企业管理效果定位。不考虑这些主观因素,安于现状是很可怕的事情,久而久之企业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不管是历史的教训,还是动物试验的验证,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自己不为过,过去取得的成绩值得庆贺,但不必骄傲;未来的道路充满荆棘,但不必害怕;只要拥有高瞻远瞩的“忧患意识”,成功的喜悦会永驻心间,只有不断增强承受挫折和苦难的能力,才能穿越人生的沙漠,抵达成功的绿洲。 “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

推荐第4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田间,田地。畎quǎn,田间的水沟)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违逆,不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曾,通“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常常犯错误)然后能改;困于心衡(通“横”,阻塞,不顺)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12、海:海滨。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14、市:市井。

15、故:所以。

16、任:责任,担子,使命。

17、是:代词,这,这些。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9、必:一定。

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21、心志:意志。

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4、体肤:肌肤。

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

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27、所为:所行。

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31、曾:同“增”,增加。

32、能:才干。

33、恒:常常,总是。

34、过:过错,过失。

35、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9、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

4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42、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43、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4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47、恒:常常。

48、亡:灭亡。

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5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推荐第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三语文第六册文言文复习

(二)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知识整理:

(一)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拂: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举大计亦死( )

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桓侯故使人问之( )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苛政猛于虎也(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而: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二)古今异义: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

(三)通假字:

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四)文学常识: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国恒亡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国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则有去国怀乡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7、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8、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三、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 3 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本文论证方法?

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答案:

一、1.发:起,被任用;发出。拂:违背;同“弼”,辅佐。举:任用,选拔;发动。故:因此;特意。以:凭借,依靠;以致;因为。于:在;到;比;在„„之中。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表顺接;表并列。

2.亲戚: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古义指护城河,今义指水塘。兵:古义指武器,今义指武装力量,士兵。

二、

1、C

2、B

3、(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2)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3)在国内如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作外患的情况,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C

6、略

7、司马迁忍辱负重,搜集史料,发愤著述,写成不朽之作《史记》。

8、这些人都是由卑贱到显贵,最终成就大事业,作者写这些人物是为了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推荐第6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9-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以奴隶的身份从集市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行事不顺,违背他的意愿,扰乱他的所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孟母三迁)

孟子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现存七篇,也是用语录体写的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比喻和寓言,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断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往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

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托 域 古义:限制 (域民) 今义:疆域

是 古义: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今义:判断动词

发 古义:被任用 (发于畎亩之中)

今义:送出、交付

举 古义:被举用 (举于海)

今义:举起

征 古义:征验,表现 (征于色)

今义:出征

喻 古义:明白,了解; (而后喻)

今义:比喻

士 古义:狱官 (举于士)

今义:士兵

筑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建筑、修路 ★通假字。 拂同“弼”,辅佐 曾同“增”,增加,增长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在国内、在国外) 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从)

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在)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并列连词 )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亡:国恒亡(灭亡)

数言欲亡(逃跑)

★解题:忧患可理解为忧愁,灾难。也可扩大为贫穷、挫折、困难,当然不能把死于安乐理解为追求幸福生活就一定死亡。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精段阅读

第一部分(l-2):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1):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都出身贫贱,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语言„„)

第二层(2-2):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二部分(3-3):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第三部分(4-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积极意义:成就大事业,接受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练,能锻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智慧和勇气,激发信心,逆境出人才,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消极意义:当大任说是“天”给予的,是受时代所局限,唯条件论也不可能,优越条件对事业的成功是一种有利的客观因素,如把主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人将会大有作为 ★整体局限:宣传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与今义不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推荐第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代

(国内)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道:

1、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2、仲尼厄而作《春秋》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7、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8、《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国外)

贝多芬:双耳失聪,写下《欢乐颂》等广为流传的曲子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现代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而就是这一位得到了许多鲜花和掌声的伟大的总统,他的人生却异常的坎坷,从他的生平中可以看出,从七岁到二十四岁林肯的少年时光充满着人生的惨痛,从三十九岁到四十九岁这十年间,林肯的政治生活更是充满着挫败。直到通过无数艰辛的努力,最终在五十一岁时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并以一个伟大的总统形象载入了世界历史中。

张海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推荐第8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诵读、背诵经典名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 文章深厚内涵的挖掘和体会。 教学难点:

1)几个文言难句的翻译理解。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1 这两句话是我们读过《孟子 梁惠王上》的经典句子。我们一起读一下。实行仁政的君主,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戴,上下一心,天下无敌。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护别人的孩子。《孟子 梁惠王上》这篇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仁政”一直是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作者介绍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孟子。 学生介绍 幻灯片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选自《孟子 告子》,这一章记录了孟子与弟子以及卿相名士的对话。

三、朗读文章

一生范读,学生齐读,一生朗读

四、翻译课文

分成三个小组,解释实词和翻译课文

五、解析文章

1、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孟子告诉我们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什么意思?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么,为什么?(形成小议论文)

如果学生可以答上,引导道理论证观点,举例论证观点,总结两种论证方法。

师总结: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如同青蛙,热水煮它,可以轻易跳出来,温水之中,不知危险,最后让人煮了。人类亦如此,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就要不断与自然搏斗,体魄强健,意志坚韧,相对耕种民族,土地肥沃,生活安逸,所以最终被游牧民族侵略占领。

4、孟子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位先贤是如何解读的呢?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很明显,中心论点在最后一段,孟子是如何论证的呢?

如果学生无法自己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就直接分析课文,看看孟子这位先贤是如何解读这句话的。

5、第一段讲了6个名人的事例,观察一下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排比,增强语势,加强语气。

6、孟子用了这样强烈的句式为了表明什么?

6个人有共同的特点:出身卑微,经历磨难,有所成就。 我们概括一下:逆境出人才 幻灯片

7、为什么逆境可以出人才?

思想上、生活上、行动上受到各种磨炼。 益处: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一个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干,有着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性情,必然能为人所不能成之事。就像舜发于田亩中的舜,他的后母曾和他的父亲几次暗害他,比如让他去修仓顶,他们想放火烧死他,舜拿着斗笠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才幸免遇难,后母不甘心,又叫舜去掏井,舜下井后,他们把井填没,舜在井旁挖了一个孔道才钻了出来,虽然家人如此待他,舜却依然爱他们。因为舜的才干和品德,最后尧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他,成就了大业。其他五个人物我们课下也可以多了解一下。第二段讲道理论述了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才干,最终有所成就。

8、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按照孟亚圣的观点,我们就来比较谁比谁更惨,谁更倒霉,越王勾践当年给吴王夫差当马拉车,又为吴王尝粪断病,作为一国之君的确很悲催了,所以他最后把吴国灭了。我们从文中看到除了客观的磨难之外,还要有自己的主观努力,身处逆境,努力奋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军可吞吴。

9、逆境可以出人才,磨难可以使人成就,那么安逸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呢?

国恒亡,越国没了吴国的敌对,没了范蠡一样的忠臣,最终也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10、孟子通过论证,最终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再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然导致灭亡。 同学可以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么?

六、延伸拓展

1、材料

2、名言

七、总结

1、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

2、语言特色:文章说理透彻,论证严密,气势磅礴,语言流畅。

推荐第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字词,重点掌握使动用法。

2、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教学难点:第

二、三段为教学难点。为便于疏通难点,可向学生提示难点,并先由老师介绍该段整体意思,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疏通讲解。

教学关键点:突破难点、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理解和证明中心论点。

三、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弄清论点与论据的联系,即作者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说明论点的。

四、教法:采用三环六步阅读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环节与步骤:

1 教学环节一:初读预习,整体感知

第一步: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在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重点是状语后置和使动用法。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教师讲两个例句,学生照着翻译类似句子。

例一: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从田野之中被举用 例二: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苦,使动用法

第二步: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圈点不懂之处,提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示例。

例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例二:本文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论点?论据分为哪几种? 例三:论证方法有哪些?本课用了哪些方法?请举例说明。 „„

教学环节之二: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将小黑板放在小组边的过道里,学生分组互助讨论,进入第三个步骤。

第三步:三读课文,讨论交流。

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前后左右八人为一组,学生可以自由活动,包括下位。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组内同学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通过讨论,学生应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翻译: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享受中萎靡死亡。 问题二:

为证明生于忧患,作者用了哪些论据?

1、列举六个事例,属事实论据。

2、成就大业,经受磨练,属道理论据。

3、磨练的好处,属道理论据。问题三:你能补充一些事例吗?

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践,列举生动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议论文写作的方法,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语文拓展到其他学科,如历史。

问题四:作者是如何论证“死于忧患”的? 第四步:推荐代表,展示成果。

由小组推荐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组内的成员也可以补充,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环节之三:随堂检测,总结反思。 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小结。

第五步:教师点拨,总结升华。孟子在文中所言的问题,对我们仍然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造就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才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一是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指出居安思危对于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3 第六步:课堂检测,布置作业。“以学论教”是我们课堂评价的最主要的标准。每一堂课是否有效果,主要运用课堂检测。对于作业,我选择了课后练习,体现了紧扣教材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和论证逻辑,力求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位圣贤(举例论证)------------苦难造就人才(结论) 个人------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中的一篇文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推荐第10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语

【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拼音】:shēng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

【简拼】:syyhsyal

【解释】:指艰难使人奋进,安逸使人沉沦。

【出处】:《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示例】:然君每因是以自省察,故缺失由是而知,德业由是而进。屯难困顿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宋·陆九渊《与苏宰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成语接龙

【顺接】:乐不可支 乐不可极 乐不可言 乐不思蜀 乐不极盘 乐业安居 乐为用命 乐乐不殆

【顺接】:安身为乐 暗中作乐 不改其乐 惨然不乐 怅怅不乐 吃喝玩乐 独自乐乐 逢场作乐

【逆接】:哀乐相生 哀死事生 百态横生 白面书生 白面儒生 百弊丛生 百死一生 半死半生

【逆接】:生上起下 生不如死 生不逢场 生不逢时 生不逢辰 生不遇时 生世不谐 生事微渺

第1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在课前,老师告诉我们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没有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但可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又怎能领悟“佛”中能超脱世尘的感悟?那《西游记》便成了一个无趣的故事。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第12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生:课前背诵名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这些名言是谁写的吗? 生答:孟子。

师说: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孟子的有关情况?生介绍,师补充。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孟子的经典之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阅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交流回顾:

师:学好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或学习文言文的哪些内容?

生:读通文章,疏通文意,背诵、赏析文章思想内容以及语言特色等

师:其实学好文言文就是要读好,要想读好的第一步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点拨:(1)注意通假字的读音。(2)可以按意义和音节划分句子的节奏。 师指名朗读。一生读文章,其余的学生认真听,并给予评价。 师生共同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2、检查读书情况:

(1)板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ǎn )亩 :田间水沟 傅说(yuè ) 曾(zēng)益:同“增”,增加

胶鬲(gé )

拂(bì )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ú )乱:违反、阻挠 (2)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学生齐读文章

三、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如果还不能解决的就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生:学生疏通文意

师:点拨,我们在翻译时,有一些句子不理解,可能是因为一些词语不理解,重点词语解决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一些句子不通顺,可能在语序上还要作进一步的调整。同学们还有疑难吗? 生:没有

师:好,老师来考考大家: 屏显:通假字:曾、衡、拂

词类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 古今异义:士、征、喻

翻译句子: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师生共同交流,明确答案

四、教师点拨:学习文言文一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重点积累。学习文言文应该多记多悟多比较多积累。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经典的文章就应该背下来。

老师这里有一个很好的背诵方法。屏显:快速背诵法 ①抓层次 ②抓句式 ③抓关键词

师:这节课我们就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学习这种快速背诵法。 屏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①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②故---,必先苦--,劳--,饿--,空乏--,行--,所以---。

③人---;困---;征---。入---,出---,国---。

④然后知----。

师:本文有两个段落,我把它分为四层。第一层句式都一样的,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生:这几个句子都是“人名+发于或举于+地名”的句式。

师:你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规律,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最容易忘记,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关键词,让我们试背第一层次。 逐层背诵,直至熟练。(可以计时背诵,小组竞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师:这样背文章是一种享受。学习文言文知其大意还不够,要从中读出自己,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从语言、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四、从语言、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点拨:语言方面包括修辞、句式、手法、特点等。

思想内容方面包括道理、启示、心得、生活体验等。

生:本文运用了排比和对偶,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富有音乐美。 师:运用排比有何作用? 生:可以加强气势。

师:你能找一个排比句,并读出气势吗? 生:读一句(可能不够有气势) 师:要想读出文言文抑扬顿挫的美感和排山倒海的气势,首先要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然后逐渐加强。(师朗读)谁再来试一试?

师:这次读得很棒,我们可以借本文来管中窥豹,《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就是语言犀利,气势磅礴。比如刚才大家背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也。多么有气势!

生: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师:你能举一个事例吗? 生:举

师:你的知识面挺宽的。你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怎么去面对的?结果怎样? 生:说

师:听你这样说,我挺感动的。是呀,我们生活中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磨难与挫折。内心彷徨、焦虑痛苦,这时应该大声的对自己说:太好啦!因为“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生共同背诵这几句话,动情而投入。)

生:现在我们生活好啦,条件好啦,我们仍然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 师:历史的发展上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晚清时期清政府无能,只顾享乐,最后走向了灭亡。

师: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其实走进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朝代更替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因忧患而生又因安乐而死。孟子是在为百姓而忧,为国家而忧,他事多希望每一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长叹一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屏显:

语言上:句式整齐流畅,一气呵成,简洁凝练。运用了排比和对偶,增强气势,富有音乐美。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就是语言犀利,气势磅礴。

结构上:论证严密,层层推进。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的方法。

思想内容上:困境造就人才,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奋斗成功人生,居安思危,忧患意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享受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艺术魅力,感受着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让我们齐声诵读全文,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永远铭记在心。

第1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被任用.畎亩:农田.举:被举用,被选拔.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于:从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降:下达,交付 大任:重大责任,指治理国家的重大使命。 是人:这样的人。 心志:意志,情感 体肤:这里指躯体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贫困 拂:违背(意愿)乱:使……颠倒错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 曾:同“增”,增加 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过:犯过失 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有所作为.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流露,表现。 喻:了解 入: 国内,指朝廷内部。出:国外,指对外关系。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译文]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声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略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这样。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死亡。

第14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三年记忆,最终离别…

慢慢逝去的流水,望不尽星空的遥远。梦,彼岸的离别,构成你和我不可跨越的长河。等我醒来的时候,我还是我,你是否还在彼岸待我。指间滑落的记忆,在青花盛开时泯灭。风吹着长河的水,你不会归来了吧!鱼潜往渊底,你却消失在记忆的最深处。欢快的小汽车,载着我慢慢离开,星空的高远,留下这段爱做梦的年华。从此天涯各一方,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我在花下数着你给我留下的记忆,结果发现追不到你的记忆。指间滑落的记忆,彼此消失在独家的记忆中。

当一个人在这里时,只有靠一些回忆打发那些枯燥的时间。想着你们,也想着那一个人…

夜语

跌落红尘,三年转成空,午夜北斗对圆月。对无言,望成空。相遇如风飞过,不见怎现欢颜。

千日相思,春雨夏残阳,秋菊十月尽纷芳。花落尽,悲北风。或是前世缘尽,只留今生相遇。

观湖

夜不尽,单青衫,倚高伫亭台。望不穿秋水,数不尽沧桑。此景似曾相识。

听丝弦,星下影,俯首观湖滨。舟浮碧水间,鸳戏绿草中,

少年多少愁乐。

秋菊

孤风怒击九月天,秋菊傲骨独摇曳。花枝飞扬秀不尽,独战北风狂意现。

晚路

孤灯晚明,长街尽是末路。苍天怒,风卷天涯路。 一语阑珊处,随风天下竟是路。

秋后冬续,凄寒苍月独白。碧石落,涟漪满江湖。 大器有晚成,待得寒梅煞百花。

物是人已非,几曾泪雨沾凝腮。心伤莫至愁满怀,几番言语,几番理会?

光阴逝如水,一曲离别迟亦归。满目华光浸浮尘,惆月已圆,惆月自悔。

追忆

难忘青春年华,回眸首,撑青伞。夜语宿言映清光,泪断情丝归高阁。

秋风又飘秋叶,自相思,情难断。独守弯月伴星辰,为依难解相思情。

黑影

街灯飞蛾扑,长街映孤影。相怜幽梦曲,北斗终不离。

深秋

花落秋飞流幽光,北雁南遁逝年华。冬梅欺雪煞百花,独倚高阁品孤傲。

伤是离别,静是无言,明日相见天涯路,来时再游海角边……

送别

红颜今时着素衫,晨风飞逸挽黑发。绿柳轻摇落甘露,迷雾封路难望尽。

我顾天宇红日出,今日离别何时归。一言一语惜似金,天涯海角难分舍。

生活在繁华的社会,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红阳西下,朝发处,孤藤相伴清月。念去时已晚,独流落。繁花不减,凄寒岂无人。日渐消逝,留残光,似不尽愁畅。众言苦寒,不明暖自心头生。暮霭初临,平起白雾。环顾前后地,皆是匆忙人。敬业执守,醉生梦死。看似欢颜,实为无奈。人生有百态,谁观的清?看的楚?勾心斗角,阴谋骗权术。学理,存否?

前世缘,今是缘,缘起缘灭,构成整个轮回。却终究跳不出,缘也好,孽也好,何必在意,何必固执,只是一场梦,一个轮回…

淡淡的风,把大地吹醒,春天的记忆……

春意

西城柳岸悄然新,河东发小飞纸鸢。时闻鸟鸣三两声,花枝新生待春归。

新春的四月,在春风中的离别,树叶慢慢变的更大,更绿。也许我们会离的更远,记忆中的岁月,在指间记下的快乐与伤心,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只有这一个,你和你们都会停留在我的心中…

三年的快乐,三年的思念,三年的伤心,都将划上一个句号,也许不够完美,却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当我离去的时候,还有谁记得那段年少的记忆。在考完最后一场试的时候,我会留在这里,看一下风景,散一下心情,留下的记忆中有许多人陪着我开心,把悲伤的记忆删掉,少一份浮躁,多一份从容。曾经说过不要再留恋过去了,与其让残缺的记忆羁绊,不如重新写下记忆。结果发现自己有些事有些人真的不能忘记。有一些人离我越来越远,也许很难再碰面。有一些人会一直陪着我,也许不会走散…

瑾以此文纪念三年中陪伴我的人…

我的朋友们,再见,再相见…

我总是被自己的回忆戏弄着,然而,偶尔,我也可以将回忆戏弄

大多数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所以无能很正常,我们偶尔也会无能一下……我只希望,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我已经习惯了孤独,对于我来说,独自完成我的生活是那样的平常,而孤独也同样是一种奢侈品,只有阅历丰富的人才懂得享受,我想自己阅历并非丰富过人,而是一种选择,在开始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到现在,已经无法回头了……”

在下觉得,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绝杀他没,说明他心中还抱有幻想,没有放弃,所以要么很无奈、很无能,要么就很无知、很执着,具体的,得看你值不值得让他放弃了。”

他不光无能,而且很无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忘掉,不是更好么?”

纪伯伦曾说过,生活的错过一个人最可怕的方式就是,你坐在他(她)的面前,却知道永远不能在一起,错过一本书最可怕的方式就是,你每天坐在它的面前,却老是忘记……

目的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我现在更高远的追求,就是那颗人头

生活让我们必须坚强,然而我们也需要明白,偶尔的懦弱让我们看起来更像是个人……”

我的一个朋友说,能说出这句话的人肯定有病,不是很苟同,今天意外的发现原来还有人喜欢这句话,惊,却不带喜……”

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接受比抱怨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爱一个人,并不一定要拥有,只要她过的比你幸福。”

这话是那些有贼心没贼胆的人在自欺欺人,正确的说法是:爱一个人,就一定要拥有她,如果没有拥有,只能说明你胆

子还不够大,脸皮还不够厚,还没到为之疯狂的地步。”

其实,无能,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庄子曾说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为者无所求。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意思就是,智巧本是好事,但亦可成为绑缚人,让人为其所累不得自在;而不具智巧之人反而没有这些累赘而获得自由。所以,难得糊涂,也是不错的。”

遇到自以为是智者的无能者的时候,我就做智者,因为打击装逼者能给我带来非常的快感,遇到自以为是无能者的智者的时候,我就是无能者,因为有些方面,我确实不如他们,需要虚心学习。”

“更高远的目标,可以是同一件东西么?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便是同一个人的同一个脑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脑袋也在贬值啊……”

人,总是需要尝试改变一下的,有勇气的人,敢于挑战的人,才是好样的,我很庆幸,今天终于迈出了人生这第一步……”

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朋友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

也没必要走的那么近,距离产生美……

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一切成了过眼云烟,当一切改变了模样,忘记了曾经的泪,曾经的笑。如果不是你的出现,我只能在回忆里贪婪的搜寻着你的身影……”跟着你,走陌生的路,见陌生的人

这个世界上有老路,也有新路,常常以为走出了一条新路,却忽然发现原来又回到了老路,所以,陌生的路未必陌生,跟着我,你得有这个觉悟啊!”

生命中,有太多来去匆匆的过客,分离才是永远的主旋律,一个人的离开,是幸福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

“幸福……是结束,还是开始呢?我现在忽然觉得,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却发现有人竟然没有脚……”

心碎离开,转身回到最初荒凉里等待,为了寂寞,是否找个人填心中空白……如果姑娘不嫌弃,也许今夜我不会让自己在思念里……沉沦。”

我总是被自己的回忆戏弄着,然而,偶尔,我也可以将回忆戏弄。”

“错觉……这是错觉……”

在爱与被爱的选择里,我选择了爱,那错、又能如何呢?

夜是那样的静,静的能听到心碎的声音,对你的思念却越来越深, 我知道我们不能在一起,我知道我不能再告诉你我想你,总是无数次回忆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那么的怀念,也那么的心痛,现在却只能深深埋在心底,现在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样的结果,到现在还沉浸在失去你的痛苦之中,既然分手了也只有为你祝福,希望你能收到。希望你更快乐,更幸福,更开心。我会永远祝福你

在漫漫的黑夜中孤独的我独自面对残酷的事实,静静的黑夜让心底无比的疼痛,我想让自己好受些,可我无法做到,放下你真的好难,我忘记不了曾经的一切,痛苦的回忆,幸福

的从前,我到底该怎么办!我渴望得到帮助,我希望我能好起来,可这对我来说太难了!心中的眼泪终于出现了,曾经的往事围绕着我,我真的好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痛苦!都是折磨,一闭上眼睛,曾经的一切都浮现在我脑海中,难受,悲伤,心痛。

我该何去何从?我的目标在哪?我的港湾在哪?。。。。。

我玩不起感情!我也不要玩感情!我想有一段真正的爱情,为什么给我的时间是那么的短暂!为什么不多给我点时间

现在的我没有对爱的期待,没有幻想。有的是对它的惧怕,爱真的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

爱没有公平。

每天都在这样在想念和等待中度过。每晚,半夜醒来,习惯性的看看手机,看看有没有你打来的电话,好怕自己睡的太熟,错过了?

你的离开是对的选择?即使我还是很爱你,那又怎么样!毕竟你已经对我开始淡忘了,不是么,可是要我还是不能忘记你,我真的好痛苦,我越想忘记你可是脑海里浮现的都是我们在一起的景象,想起你对我的好,对我说的每一句话,虽

然没有发誓,但是在我心里那也算是一个誓言,在你眼里那就是一个玩笑。。。。

你的心走了,你的人也跟着走了;留下的只是我的梦幻。时间流逝了跟着走了,你的笑容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你让我回忆;只留下让我深深的期待。期待着你能改变你的选择,我知道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还是傻傻的等。

在我心底深处,有你意想不到的痛,到底还能撑多久,依旧保持我最坚强的微笑。也许是我不够成熟,闭上眼,我看到了你的无所谓,不是我不在乎你,而是你所谓的在乎让我承受不起…

注定不能给予我期待的回应,那么我们还是保持在安全的距离之外吧!那些伤太美,使我不肯放下,以至于微笑也那么疼!

我开始喜欢最初的自己,那时候没有伤,不会哭泣!是现实太假,还是自己太傻?现在才知道真的是自己太傻可惜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没有后退,没有返回!虽然有时候我会心痛,但是我却拥有别人不曾拥有的幸福,所以我知足了!

在你的世界,没有我的存在,所以你感受不到我内心深处的苍桑!在爱与被爱的选择里,我选择了爱,那错、又能如何呢?

谢谢你伤我那么深,让我尝到了撕心裂肺的痛.。。。。。

我不知道我还要承受多少伤痛!我也不知道在人生的旅途里我注定有什么样的命运!

我会好好的!!!!!!!!

我爱的人请你记住。这世界上没有人会在像我这样深爱你的人!

对于你我从心底里爱你!爱过!是的是爱过了!我们的一切都已经成了过去!我不怪你一次一次的离开我!不怪你给我的种种伤害!只因爱你!

曾经的一切美好过去了!

如果你要的幸福我给不了!那么放手才能让你和我解脱!

其实我一直都很累,只是我还舍不的对你放手!

其实我一直都很累,只是舍不得把最爱的你交给别人!

其实我一直很累,只是我还舍不得你我最爱的人!

其实我一直都想放手让你找一个更好的归属。只是怕别别人

照顾不好你!

其实我一直都想放手,只是怕没人能像我这样爱你,怕你受欺负!

其实我一直都深爱着你!!!

是自己太傻!

是自己放不下!

是自己始终坚持着什么!

我的心太乱,哪怕你知道有人被伤的更深!但是你却把这样当成了是一种解脱!

相信你我错了吗?爱上你我错了吗?为了你我背上了对兄弟们的不忠 不义!

太多的理由 太多的借口 为了爱你我早已被判了所有!到头来却捞了个不是人!

没有我的陪伴 你会孤独吗?

没有我 你能找到你追求得幸福吗?

我真的好担心啊!!!!!!!!

呵呵!这辈子这伤忘不了,但也恨不起!

每次想你了心痛了!

一次一次用酒精的方式麻醉自己!折磨自己!

亲爱的你给我的伤!

让我尝到了撕心裂肺的痛!

谢谢你伤的我这么深!让我懂得!爱一个人也要爱的有余地,

不能付出全部!

谢谢你伤的我这么深!让我懂得!爱一个人不能动了真心,也可以玩玩!

谢谢你伤的我这么深!让我学会了不能轻易相信一个人;哪怕说很爱很爱你的人。也不可以!

谢谢你伤的我这么深!!!

我不知道我还要承受多少伤痛!我也不知道在人生的旅途里我注定有什么样的命运!

我会好好的!!!!!!!!

我爱的人请你记住。这世界上没有人会在像我这样深爱你的人!

对于你我从心底里爱你!爱过!是的是爱过了!我们的一切都已经成了过去!我不怪你一次一次的离开我!不怪你给我的种种伤害!只因爱你!

曾经的一切美好过去了!

如果你要的幸福我给不了!那么放手才能让你和我解脱!

其实我一直都很累,只是我还舍不的对你放手!

其实我一直都很累,只是舍不得把最爱的你交给别人!

其实我一直很累,只是我还舍不得你我最爱的人!

其实我一直都想放手让你找一个更好的归属。只是怕别别人照顾不好你!

其实我一直都想放手,只是怕没人能像我这样爱你,怕你受欺负!

其实我一直都深爱着你!!!

是自己太傻!

是自己放不下!

是自己始终坚持着什么!我的心太乱,哪怕你知道有人被伤的更深!但是你却把这样当成了是一种解脱!

相信你我错了吗?爱上你我错了吗?为了你我背上了对兄弟们的不忠 不义!

太多的理由 太多的借口 为了爱你我早已被判了所有!到头来却捞了个不是人!

没有我的陪伴 你会孤独吗?

没有我 你能找到你追求得幸福吗?

我真的好担心啊!!!!!!!!

呵呵!这辈子这伤忘不了,但也恨不起!

每次想你了心痛了!

一次一次用酒精的方式麻醉自己!折磨自己!

亲爱的你给我的伤!

让我尝到了撕心裂肺的痛!

谢谢你伤的我这么深!让我懂得!爱一个人也要爱的有余地,不能付出全部!

谢谢你伤的我这么深!让我懂得!爱一个人不能动了真心,

也可以玩玩!

谢谢你伤的我这么深!让我学会了不能轻易相信一个人;哪怕说很爱很爱你的人。也不可以!

谢谢你伤的我这么深!!! 。。。。。。。。。。。。。

第1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复习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二、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下达。)(于:给。)(是:这个。) (7)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9)空乏其身(空乏:资源缺乏,这里是使……..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8)饿其体肤(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10)行拂乱其所(行:所做的事。)(拂:拂逆.....为.(违背)。)(乱:扰乱。)(拂乱:使……颠倒错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11)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13)人恒过)(过:过..,然后..能改(恒:经常。错,名词作动词,犯错。)(然后:这样以后。)

(1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阻塞。)(作:奋起,有所作为。)(困于心:内心困苦。)(衡于虑:思虑阻塞。)

(1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1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即表现出来。)(色:颜色,即脸色。)( 发:发出。)(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喻,明白,了解。)

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1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百里奚举于市。(市:市井。) .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拨。)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降:(6)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1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2、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思虑堵塞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所以动心忍性 .

3、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3)而后喻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征于色 .古义:被任用 古义:狱官

古义:了解、明白。 古义:被举用 古义:表现

今义:发现 今义:士兵 今义:比喻 今义:举起 今义:出征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阻塞。 拂,通“弼”,辅佐。

忍,通“韧”, “使……坚韧”

4、一词多义 (1)于

(2)拂 (3)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征于色(在)

行拂乱其所为(违逆、违背)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生于忧患(由于)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发于声(表现,抒发)

5、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2)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 .(4)空乏其身 ..(5)所以动心忍性 ..

(6)入则无法家拂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 .

三、课文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表现在脸色上,发出吟咏叹息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通常会灭亡。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入,动词作名词在作状语,在国内。 出,动词作名词在作状语,在国外。

第16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以下是小编带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K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举实例 六位圣贤(排比)

提观点

苦 劳 饿 空 行拂

心 筋 体 乏 乱所

志 骨 肤 身 为

艰苦磨炼

作阐述 个人→国家

得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2】

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第

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十六、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相关文章:

第1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由 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 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 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 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 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 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 要用\" 忧患\" 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 缺不了\" 忧患\" 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 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 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 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可是,社会上也有一些不良风气。再如: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 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例子 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 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遥想始皇当年,君临天下,意气风发,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长城,建丽陵,阿房宫雄伟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数日不熄。

这不就是安乐的好处吗?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如此看来,自古英雄不都是多磨砺的吗?周文王坐牢成《周易》,孔子仕途失意作《春秋》,屈原流放时创《离骚》,左丘失明后着《国语》,韩非子囚秦写《说难》,司马迁遭宫刑完《史记》。纵观千古,有几个伟人又不是“苦命人”?

于是,孟子又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欧阳修所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这个道理?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纵观千古,哪一个朝代又不是这样?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奢侈一点的装饰品而已,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是血与肉的代价啊!

所以,孟子又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如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挥霍干净。也许,他们的父辈给他们了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自古英雄多磨砺,不是吗?磨砺不也是成功必须的一块基石吗?我们才不是要做温室之绽放,而是想在蓝天中搏击!

只听得孟子喃喃自语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18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很受感动。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先让自己经受挫折,接受磨难,使自己增长才干,才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所以挫折是人获了成功的重要条件。

穿越历史的长廊,有多少伟人在挫折的历练下登上闪耀的巅峰。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潜心写作《史记》时,却因为替李陵辨护,遭到汉武帝惨无人道的腐刑。这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次极大的人生摧残和耻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轻生,因为他的宏愿还未实现,伟业还未完成,他从先人在逆境中奋起而有所作为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狱中,忍辱负重,磨砺心志;出狱后,勤奋耕耘,终于写了《史记》。挫折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时写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时写了《离骚》,但他们都成了伟人。伟人之所以被称为伟人,正因为他们有着“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经过挫折,他们变得坚强,经过挫折,他们变得沉着,经过挫折,他们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而有些人,他们有着非常好的先天条件,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因人他们缺少挫折。例如:三国时的刘备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南讨,从织席为生到蜀汉称帝,可他儿子刘裨却是个昏庸荒淫的无能之辈,连诸葛亮这样

的能人都扶不起来。北宋名臣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败落,沦为庶民。正因为他们从小就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没有经历磨难,没有才干,才使自己沉沦。可见磨炼对人多么重要啊!

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接受磨炼,暂时的顺利将会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潜在障碍。

篇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举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的结论,进而深化至统治者治国也要有忧患意识,统治者治理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国家都会灭亡,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任何团体组织、任何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真理。

欧阳修有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便是有忧患意识国亦可兴,贪图安逸自己和国家都要衰亡。自古朝代更替多事腐朽的统治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越王勾践亡国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有朝一日时机恰好,一举灭吴国兴复越国。吴王夫差因贪图安逸低估对手最终做了亡国君主。国家的命运尚且与忧患意识息息相关,更何况我们呢?现在才是初中,每个学校都高手云集,黑马层出不穷,如果我们还不知加紧提高自己,防止被别人比下去,那以后进了高中,上了大学不是更没有竞争力了吗?

《汉书》上有:“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当一个人的事业达到顶峰时一定要试想自己落魄了的样子与处境,这样才能激励他不断上进,奋斗拼搏,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反之,则盛极必衰,一代不如一代。动物便是很好的例子,罗斯福为保护鹿大量捕杀狼,短时间内鹿群数量猛增,但最终失去天敌和忧患意识的鹿从原来身体强健的几万只锐减成病怏怏的几千只。为何会这样呢?原因有二,一是捕狼之举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草、鹿、狼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鹿群最终减少,二也是鹿群没有天敌对它们的生存构成威胁,便不再大量运动,也没有理由担心,最终体质整体下降,这样下去一场小病就能让他们消失,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忠谏良臣魏征曾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奢华安逸往往能使人失去安分与老实,多添浮躁,不会思危,就像闯王李自成。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军入京,进城后军心懈怠,认为大功告成,“日日过年”风气流传开来,所有人都等着加官晋爵,清军入关之时,闯王军队却一败涂地。由此可知,居安不思危是多么不利于生存和发展啊,只有居安思危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大思想家孟子都专著文章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让我们从现在起加强忧患意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不要妄想别人后退,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进步,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啊。

篇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读后感

《孟子》里有一篇文章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时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虽然将近二十年没有再读过。但我清晰地记得文章里的每一句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篇文章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讲得一点也不错,坚强的人是在忧患中成长的。

巴尔扎克曾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步阶梯,信徒的洗礼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我们要把不幸,灾难当作我们成功的又一块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来与成功拉近距离。

我还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期,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大量的捕杀鹿的凶残敌人——狼。经过25年的残忍捕杀,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杀害。然而,罗斯福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极度保护下,鹿群是有一段时间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很快,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这个故事中,鹿为什么在过度保护下,数量变得更加少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给它们的过度保护使他们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心中时刻要有“忧患”意识,有危机感,不要总以为我们端的是铁饭碗,整天只知道当天和尚撞天钟,混日子吃大锅饭。这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在心中要时时为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着想,这样,我们才会免于被社会淘汰!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私立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公立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当公立学校学生数量递减到一定数量,国家就一定会淘汰教师,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说,每一个有眼光的教师,都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心中时刻有教育,心中时刻有学生,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事业来追求,争做学者型的教师、专家,在别人还没有准备努力之时,我们已笨鸟先飞,站到了教师队伍的最前列!

虽然我们都是小人物,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所讲的道理确实是至理名言。所以说请大家勿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为自己的事业铺平前进的道路!

篇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刘潼霖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千古流传的佳话出于这篇文章,就是出于孟子之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成大事,担大任,就要先学会吃苦,经受痛苦的磨炼。相反,如果你富贵了,也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人类担大任的不二法门呀!

唐玄宗李隆基为夺武后之权,长期在忧患中集结力量,让自己更加强大,最终打败武后,夺取政权,成为一位优秀的皇帝。之所以他会成功,就是因为他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皇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有存在忧患意识,才能临危不惧。

开辟农民起义道路的领导者陈胜是个很有才略的人,他具有优秀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但正是因为他成功了,他富裕了,他就很享受现在的荣华富贵,根本没忧患意识。结果秦朝的军队主动出击,陈胜豪无防备,就因兵败而失败了。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陈胜并没有忧患意识,也没有看到近忧,所以他失败了。

刘秀早年漂泊流浪,历尽辛苦,苦心诣志,最终推翻王莾政权,建立东汉。他在贫苦中早已锻炼了心志,正是因为他”居危“,所以他更能”思危“。

俗话说:”天有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只有处处存在忧患意识,防范于未然,才能有备无患,最终走向成功。忧患意识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把忧患意识时刻记在心里,你一定可以永攀学习高峰。

篇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初中语文六册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历来都把这篇短文作为励志类的文章,激励那些在困境中的人们。教参上的分析是这样的:本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固然可以,但并不是孟子的本意。孟子好辩,注重逻辑,这是公认的事实。《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的最后部分,是孟子的自述,论述的应该只是一个问题:个人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为了方便论述,我把教材中的短文抄在下面: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由前文六个事例得出的结论,还是对这六个人被“发”被“举”之后所做事情的概述?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课文开头的六个排比句分别指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在被“发”或被“举”之前的身份,在被“发”或被“举”之前,舜是一个农民、傅说是一名建筑工人、胶鬲在做着小生意、管夷吾是一个政治犯、孙叔敖在海边隐居、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市场换来的奴隶,他们的出身都很卑微。如果说是对前文的论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适合前面的所有人。舜、傅说、胶鬲、孙叔敖等四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得过去,种地、做建筑工人、做小生意、隐居,生活可能都很清苦,吃不饱饭、很劳累也可能是正常的事。但说他们“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点说不通,难道这些人不满意自己的生活?舜种地的时候、傅说修筑房屋的时候、胶鬲做着他的小生意的时候、孙叔敖在海边过着他的隐居生活的时候,整天报着鸿鹄之志,时刻想着成为王侯将相?管夷吾与百里奚,这两个人动心忍性,还说得过去。据《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管夷吾这个人出身卑微,做过生意,当过兵,但都做得不好,后跟随公子纠。但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过程中,公子纠败。管夷吾作为囚犯本应被斩,后经鲍叔牙极力引荐。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不但不斩他,还封他为相。在管夷吾的辅佐下,齐国日益强大,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到,在被“举”之前,动心忍性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而且一个人被“发”或被“举”后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吗?这也不一定。历史上多少人被“发”或被“举”后,仍然名不见经传。像赵匡胤这样黄袍加身以后就成为一代开国君主的人实在太少,很多黄袍加身的人最后落得个叛臣贼子、身死人首。被“发”或被“举”只是给了你一个机会,这后面的路还很长,这路怎么走,能不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这不仅需要个人的素质,更需要你作出更为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这句话与前面的六个排比句应该都是对这六个人一生的概述,前六个句子讲他们出身卑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说“上天把成就一番伟业的机会给了这些人”,后面的句子概述他们被“发”或被“举”后历经磨难,他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但通过这些磨难,使他们的内心惊动、性情坚韧,竟然完成了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伟业。“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作“竟然”讲更为合理一些。“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他们成就的事业,也出乎“发”或“举”他们的人的意料。这样讲,更能体现孟子的逻辑。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文本的第二段“人恒过然后能改”。一般的理解是: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按这样的理解,有点鼓励犯错误的意思。难道错误也是成功之母?一个总是犯错误的人,很难成就大事业。这有点说不过去。“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心情困顿、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振作。这在第一段中的“动心忍性”已经作了论述,如果还这样论述,显得重复。“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通过自己的脸色或声音表现出来,别人才会了解。如果不是这样,这些人又怎么能被“发”或被“举”呢?这在第一段中这些被“发”或被“举”时,这些人的过人之处应该已经表现出来了,不然也不会被“发”或被“举”,这样的论述也显得多余。对于“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些人在后来的成就伟业的过程中也犯过错误,但他们都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时,也会心情沮丧,但他们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从别人的言行举止中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人们是否满意,进而采取更为恰当的方法与措施。这样一来,文句之间的联系就更紧密了。文本第一段是说这些人被“发”或被“举”后成就了一番伟业,紧接着孟子深入一层,论述他们为什么就会在被“发”或被“举”后成就了一番伟业?这里有他们的主观条件,有他们的过人之处。这些人在被“发”或被“举”后,在成就伟业的过程中也犯过错误,也会有心情沮丧的时候,但他们能够从中解脱出来,能够看到希望,他们能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事情做得怎样,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进而按规律或人们的意愿办事。这是这些人成就一番伟业的个人因素,这一点尤为重要。不然的话,每个人都会成就一番伟业,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普遍的理解是:孟子由个人成就伟业谈到治理国家的问题。而我认为,这仍然是谈论个人成就伟业的问题。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时间一久,这个国家就会灭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孟子在这里用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来打了个比方,仍然是论述个人成就伟业的问题。“入”是个人内心方面的因素,“法家拂士”就相当于个人的主观条件、个人的过人之处,“出”是外部的艰难险阻,“敌国外患”就相当于成就伟业过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艰难险阻。这样一来,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正如一个国家国内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外没有邻国的侵扰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没有能够改正自己错误、没有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信念、没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耐,没有成就一番伟业的各种艰难险阻,这个人就不会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人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孟子在末尾得出了这样的论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这一句话应该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该是:生死于忧患,生死于安乐。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可以这样理解:艰难险阻能让那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有过人之处的人成就一番伟业,如果安于现状,一个人只能是平平庸庸地过完自己的一生。对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篇短文,这样的理解符合儒家出世的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念,我想这也许才是孟子要表达的意思。

第1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

每个人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不同的是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有人选择应难而上,有人选择知难而退!

正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不是也没有生在帝王之家吗?湖南韶山,不也是很贫穷落后的地方吗?但他却不肯承认现实,一步一步地向上发展不也成为我们的伟大领袖吗!

遇到困难,其实就是惊动人的心,坚强人的性格,增加自己所不俱备的才能。因为,只有不断的遇到困难,才能让自己更完美。困难中包含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会让自己更成熟,更明白如何去面对种种困难。

这种能给予人力量的困难,不仅仅存在于生活中,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往往学习上觉察不出难题的人,表面上看似乎学得还可以,但其实他所接触的都是些平平淡淡的知识,而且他的潜力也被埋藏的很深,难以挖掘。这样的学习没有太多收获,但是,如果学习常常遇到需要思考的题,并且自己努力思考解决的,他会收获很多意外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只有经常从困难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把知识撑握的更牢固,更扎实。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铭记孟子的教诲,没有磨难,就不会有成就。即使有了成就,也不能得意忘形,骄傲自满,沉溺于表面的美好上,要不断的砺练自己,才能让已有的成为永恒,并使自己收获更多的果实。

第20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

。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

停顿

重音

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突出 富有节奏 正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

行拂乱其所为(f ú) 法家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 ēn g)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

(1)①第一步

第一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2)①第二步

第二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3)学生通篇翻译全文一遍

五、研读赏析

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3、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什么结论?(背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受磨练的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那几句是从个人角度正面进一步论述经受磨难的好处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愈。

5、那几句是从国家角度反面进一步论述论点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7、总结: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第2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正面)和(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8、当堂背诵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文中也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

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七、作业:背熟并默写全文

八、结束:我们这节课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背书声结束这篇课文吧,实在背不过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