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布时间:2020-03-03 23:20: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诵读、背诵经典名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 文章深厚内涵的挖掘和体会。 教学难点:

1)几个文言难句的翻译理解。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1 这两句话是我们读过《孟子 梁惠王上》的经典句子。我们一起读一下。实行仁政的君主,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戴,上下一心,天下无敌。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护别人的孩子。《孟子 梁惠王上》这篇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仁政”一直是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作者介绍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孟子。 学生介绍 幻灯片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选自《孟子 告子》,这一章记录了孟子与弟子以及卿相名士的对话。

三、朗读文章

一生范读,学生齐读,一生朗读

四、翻译课文

分成三个小组,解释实词和翻译课文

五、解析文章

1、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孟子告诉我们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什么意思?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么,为什么?(形成小议论文)

如果学生可以答上,引导道理论证观点,举例论证观点,总结两种论证方法。

师总结: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如同青蛙,热水煮它,可以轻易跳出来,温水之中,不知危险,最后让人煮了。人类亦如此,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就要不断与自然搏斗,体魄强健,意志坚韧,相对耕种民族,土地肥沃,生活安逸,所以最终被游牧民族侵略占领。

4、孟子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位先贤是如何解读的呢?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很明显,中心论点在最后一段,孟子是如何论证的呢?

如果学生无法自己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就直接分析课文,看看孟子这位先贤是如何解读这句话的。

5、第一段讲了6个名人的事例,观察一下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排比,增强语势,加强语气。

6、孟子用了这样强烈的句式为了表明什么?

6个人有共同的特点:出身卑微,经历磨难,有所成就。 我们概括一下:逆境出人才 幻灯片

7、为什么逆境可以出人才?

思想上、生活上、行动上受到各种磨炼。 益处: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一个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干,有着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性情,必然能为人所不能成之事。就像舜发于田亩中的舜,他的后母曾和他的父亲几次暗害他,比如让他去修仓顶,他们想放火烧死他,舜拿着斗笠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才幸免遇难,后母不甘心,又叫舜去掏井,舜下井后,他们把井填没,舜在井旁挖了一个孔道才钻了出来,虽然家人如此待他,舜却依然爱他们。因为舜的才干和品德,最后尧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他,成就了大业。其他五个人物我们课下也可以多了解一下。第二段讲道理论述了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才干,最终有所成就。

8、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按照孟亚圣的观点,我们就来比较谁比谁更惨,谁更倒霉,越王勾践当年给吴王夫差当马拉车,又为吴王尝粪断病,作为一国之君的确很悲催了,所以他最后把吴国灭了。 我们从文中看到除了客观的磨难之外,还要有自己的主观努力,身处逆境,努力奋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军可吞吴。

9、逆境可以出人才,磨难可以使人成就,那么安逸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呢?

国恒亡,越国没了吴国的敌对,没了范蠡一样的忠臣,最终也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10、孟子通过论证,最终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再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然导致灭亡。 同学可以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么?

六、延伸拓展

1、材料

2、名言

七、总结

1、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

2、语言特色:文章说理透彻,论证严密,气势磅礴,语言流畅。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