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儿童实践研究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7 09:04:2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作者:刘云秀

【摘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从八十年代初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到九十年代初提出的“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反映出语言教育观的转变。即从原来语言教育的文学化、成人化、装饰化转变为工具化、实用化。因为语言不管有多少种功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的工具。人的语言之所以会产生,儿童的语言之所以会获得、会发展,都离不开交际需要这一原动力。

【关键词】:语言交际、语言能力、发生发展、本质

人的语言之所以会产生,儿童的语言之所以会获得、会发展,都离不开交际需要这一原动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从宏观上为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改革指出了方向,但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操作,需要我们对幼儿运用语言交往涉及到的语言环境,语言类型以及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思考分析,使之具体化,否则改革的实践就很难进行。

一、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提及语言教育,一般人会认为在幼儿阶段也就是讲讲故事,说说诗歌,每当与家长谈及这类话题,家长总是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来教。经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应做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家园以及全社会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一生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着手。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㈠ 应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因为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交往是一种社会活动,语言的交际是一种语言的社会活动。语言的社会活动就需要用社会的交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语言。

用社会的交际的观点来看待语言,首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交际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任何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交往环境中展开的,离开了语言环境孤立地发展幼儿的语言,就不可能是交际的语言。因此在发展幼儿语言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语言环境的因素,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首要前提。

由于人们认识到语言受环境的制约,因此社会语言学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环境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并且解释和使用也相当灵活随意。有的专指上下文;有的则是指交际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及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还有的把交际表达时的眼神、表情、手势、姿态也列入语言环境的范围。[1]如此详尽的描述,给我们了解语言环境的种类进而去把握受环境制约的语言类型提供了可能,但也给操作带来了困难。因为多角度的环境种类必然会产生多角度的语言类型,而多角度的语言类型在教育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那么在诸多的语言环境种类中,有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语言环境呢?

我们认为占主导地位的交往环境是有的,它就是“交际场合”。因为在交际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中,交际场合最具概括力,不论是交际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它们都可以统一在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交际场合中。“场合”是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

在交际场合中,社会时间、地点形成了社会环境因素,自然时间与自然地点形成了自然环境因素,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目的、身份等)形成了交际时的情况,抓住了交际场合,也就带起了其它三者,因此“交际场合”在语言诸环境中占有主导地位。

现在我们还需要具体分析幼儿的语言交往环境,以进一步了解其语言交往类型。幼儿由于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与成人或同伴的交往基本上是处在同一时 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间,同一地点中,因此幼儿与人的交往主要为面对面的交际场合,但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目的不同,这种面对面的交际场合实际上表现为二类。一类是交际双方以此时此地情景作为交谈内容的交往环境,表现为幼儿在家、在园与家长、教师、同伴共同玩玩具,看图片等此时此地有一具体内容为双方共同感知的交往环境上;另一类是交际双方以彼时彼地的事件作为交谈内容的交往环境,表现为幼儿在家、在园与成人或同伴谈论星期天的游玩、幼儿园的大型活动、邻家的小伙伴的轶事等发生在彼时彼地的事件,无交际双方共同感知内容的交往环境上。

不同的语言环境会给幼儿在语言的使用上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出不同的语言交往类型,将交往环境——交际场合进行了分析思考与区分,也就为交往环境中的语言类型的分析思考与区分提供了前提。

㈡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起点,没有兴趣,阅读就会成为一件苦不堪言的事。 学龄前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而相关的阅读教育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孩子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因此,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应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摆放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除此以外,我们还根据幼儿听读识字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其次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 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在帮助孩子阅读的时候引导他们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始时可以给孩子讲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懂;同孩子一起看书,并讲解其中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给孩子买些符合其年龄的书籍,但并非一定要买许多的书。比较好的做法是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多带孩子去商店转转,告诉他们书的种类很多,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从而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使其认识到看书与看电视不一样。此外,还可以多让孩子看些图文并茂的书,以此来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其阅读兴趣 第三,好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的重要环节。虹口区实验幼儿园的李建君老师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开展“广而浅”的语言教育内容值得借鉴:

1、选择幼儿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为幼儿语言教育内容。

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是孩子相当熟悉的,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能让幼儿在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处理有关信息,加以整理组织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又引导儿童对自身及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

二、语言是儿童学习的对象,要善于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虚饰物。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儿童的语言交际在1—5岁之间从非语言交际转换想语言交际,其掌握语言是大量的依靠生活在言语交往环境中自然获得的。然而由于言语自身存在着许多语音、词汇、语法及言语交际的规则,儿童必须经过大量的专门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善于为孩子创造机会,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很容易被开发的。

㈠ 首先从培养自信心入手,因为孩子的自信心是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

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认为除了先天的生理因素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社会因素,而社会因素有引导着儿童的心里因素,所以儿童的心理因素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大人应主动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孩子在语言上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学习语言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模仿成人的交谈,模仿故事中的艺术语言。于是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们自信的说出想要表达的东西。

㈡ 注意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到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和鼓励幼儿说完整话这两方面进行:

(1)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幼儿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

(2)鼓励幼儿说完整话。幼儿不仅需要掌握许多词汇,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幼儿说完整话呢?这关系到教师本身的语言教学习惯,假如教师本身上课时就不注意对幼儿提出说完整话的要求,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运用简短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愿,一旦形成习惯,就不利于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㈢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语言”这个笼统的概念的分析,在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好些误解,例如,名为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而衡量指标却只有“是否完整连贯”一项,实际上是只注重了口头语言中的独述语言;片面注重幼儿语言的完整连贯,注重幼儿能否在课堂上独自一人讲述生活经验与故事,而对对话语言没有引起重视。只看到对话语言的形式具有情景性,不完整、不连贯, 5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看不到情景性语言本身还是一种一定交往环境中所必需的语言形式。对幼儿出现的情景性语言只看到连贯性语言水平低的一面,看不到幼儿还有着在适当的场合采用适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一面。这对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显然是不利的。

为了进一步探索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的途径,并使之具有操作性,我们从上述理论思考出发,对幼儿语言交往涉及到的环境,语言类型,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了讨论,并分析出幼儿期的语言交往环境的两种类型,及其制约着口语交往的两种方式(语言类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个实证性的研究。具体做法是:

(1).创设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一种为交际双方以此时此地情景作为交谈内容的场合。在研究中,具体表现为让幼儿看图片向主试讲述图片内容。我们假设:“看图讲述”是一种以图片为支持物的讲述形式,因此这一交往环境(场合)具有产生情景性语言形式的可能性。图片能使幼儿把它作为传递信息的辅助工具,讲述时,由于与主试共同感知着图片,边指点边说,语句不完整,容易使用代词。

另一种为交际双方以彼时彼地的事件作为交谈内容的场合,在研究中,具体表现为让幼儿看图片后离图向主试讲述图片内容。我们假设,“离图讲述”这一交往环境(场合)具有产生连贯性语言形式的可能性。因为图片这一情景因素消除后,幼儿无法借它传递信息,语言表达在逻辑上必须完整连贯。

(2).将同一水平和同一幼儿(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一轮为等组,采用看图和离图讲述两种语境,另一轮为轮组,采用看图讲述和生活经验讲述两种语境)在两种场合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比较,比较的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同一水平和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的语言形式确实不一样。在有图讲述中,幼儿的语句表现出情景成分高,短句、不完整句子,使用代词多,表现出情景性语言的形式倾向;而在离图讲述中,幼儿的语句相对完整连贯,情景成分低,表现出连贯性语言的形式倾向。经统计检验,两者间的差异达到显著程度。

同一水平或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倾向,表明幼儿具有情景性语言的形式和连贯性语言形式,表面看来,幼儿在两种语境中都为独自一 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人向听者讲述图片的内容,都可以看成表现功能,而实际上,在环境的制约下,功能发生了变化,离图讲述仍是表现功能,而看图讲述由于听者与说者共同感知着图片这一情景因素,表现功能已经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功能了。因此,在看图讲述中产生的语言类型实质上是对话语言,而在离图讲述中产生的语言类型为独述语言。

同一水平或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两种语言类型还表明:幼儿能够知觉语言环境的不同,并能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调整转换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自己的语言与环境相适合。

整个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关于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思考可以实证,具有可行性。

2013.11.02 7

推荐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是通过对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一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

研究以258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抽取。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

按照前述定义,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相比,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推荐第3篇: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

一、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是并行的,但不少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思想和 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没有协调在一个基点上,不能形成全 力,有的甚至互相抵触、互相抵消,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当前家庭 教育中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很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因此教师们常 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 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基于以上两种家庭教育的现状出现了如下家庭教育问题:

(一)家长对子女的期 望值过高。“望子成龙”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家长 单凭个人的主观意志,想当然地过高地设计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愿望转化为一 种不可改变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安排了一条“成长”的道路,什么都按既定的办,对孩子的意见听不进,对孩子的正当要求不予满足。这是违背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的。

(二)重智育轻德育。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有些家长 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眼睛只盯着分数,只要学习好,其它都可以不计较, 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无视学习规律,一味增加家庭作业,把孩子缚在书本 和题海中,并规定不准看文艺小说,不准看电视,不准做家务劳动等。其结果是孩子高分低能,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性格孤僻,感情脆弱, 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三)只重物质生活, 忽视精神生活。许多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育子经济投入增加超前消费,对孩子的吃、穿、玩不惜大量投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中于以物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事业心、责任感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四)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可自己却泡在麻将香烟美酒之中,虚度大好时光;要求孩子尊敬自己孝敬自己,自己却不尊敬不孝敬老人;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张口骂娘,污言秽语,等等。有的家庭打麻将、打扑克、喝酒成风。也有少数父母,夫妻关系不好,整天吵架、分居、闹离婚,置子女于不顾。

(五)教育方法上,重打骂轻说理。有的家长开始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教,任其自由发展。等到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是态度粗暴采取训骂体罚手段或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佼 的事了,学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犯法就成。家长不能和学校密切配合.造成 许多教育误区,对孩子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学生的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紧密 配合。小学一至六年级是一个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是培养一个人良 好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的开始。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 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

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如何, 直接影响到困境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 注重品德教育, 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尤为重要,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 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 松的家庭气氛中,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情趣。要让孩子爱学习、自觉学习。家庭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互补与延伸, 家长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 并严格检查, 保证质量,对孩子不懂的问题,要引导他自己思考、独立完成,提高孩子的独立 思考能力。校外,让孩子自主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增加个人魅力。

(三)要注重孩子的全面成长。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 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 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 力,而步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四)密切家校联系,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 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校联 系本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家长 '信任孩子','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 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 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 学生健康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 代教育的必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的形成也有差异。在成长过程 中要不断总结,因材施教,创造出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 认真面对、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学生个案分析 姓名:** 性别:男 年龄:8 岁家庭:独生子女

一、学生情况: 该生在班级属于优等生。工作方面,他担任班级中队长,具有一定的领导班 级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能带领同学共同努力,做事能力强,辅助教师完成日常 的班级工作,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人际交往方面,他和班级同学都能友好相处, 无论午间还是下课,同学都喜欢围正在他身边,和他一起画画或者游戏,他是所 有同学崇拜的偶像。性格方面,他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爱说笑爱玩耍,善于表 现自己的优势。 学习方面, 语文数学成绩均在班级前列, 他学习主动、乐于思考、上课积极发言,而且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这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他的爸爸是小学校长,妈妈是中学教师,在进入小学前他已认识不少的汉字,并 且基本掌握了 1000 以内的加减法,平时回家还要完成课外的各种练习试卷,这 为他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作业和考试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不能静心认 真进行检查,所以总是犯小错误,导致作业质量不高和考试成绩不能如实反应他 的真实水平。

二、个案事例

1、学校进行跳大绳比赛,练习期间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于是他号召大家一 起努力,争夺第一。

2、中午写完作业或者困难班时间,不少同学会围在他的旁边看他画画或者 和他一起玩棋子。 学生在游戏时难免有些争执, 他能化解争执, 妥善地处理问题。 一次两个小组都想玩跳棋,但班级的两幅棋子都是缺的,于是他主动让出自己组 的棋子让另一组可以玩,自己跟组员去玩其他的棋子。

3、对班级学生做错事的惩罚是扣五角星。一次,他午间纪律不佳,写完作 业后没有按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或画画,而是在班级中自由走动,和其他 同学交谈,于是我批评了他并扣除他一颗五角星,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哼,没关系,反正我五角星多,马上可以补回来的!”

4、每天中午,该生完成语文数学作业的速度肯定在班级前五名,一吃完饭 就心急着写作业,曾问他为什么这么急着写作业,他说:“我要跟人比赛的!” 但是从批改作业的情况看,作业质量不高,如语文作业中经常有字会写错、数学 作业经常计算错误或者误解题意。从考试情况看,语文单元测验他没有取得过班 级第一名的成绩,一次数学乘法口算练习他的正确率连 90%都没有到(从平时的 课堂教学看,班级中乘法口诀的背诵和十实际应用计算他是最为熟练的) 。

5、自己的事情当先,对于同学的询问他有些不耐烦。班级部分学生的对作 业又疑问时都会想到想去问他,但是他似乎不太愿意帮同学解决疑问,总说这个 去问学习委员。 按要求有一后进生要在他那里背诵乘法口诀, 当时他正在写作业, 就较不耐烦地说:“你回去背 20 遍再到我这里来!”一日中午让他发作业本, 他正在写作业,就说:“我在写作业,要跟人比赛,让其他人发。”

三、教育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认真检查的好习惯。现在孩子正处于小学底段, 作业基本在学校完成,负担不大,但随着年级的增高,作业的量会逐渐增加,慢 慢地在孩子心里会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任务,不仅减淡该生的学习兴趣、扭曲学习观,且他作业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会逐渐养成马虎粗心的不良习惯,这对他以 后的学习将造成很大影响。教师与家长应多教导、多督促,循循善诱,帮助他养 成认真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引导孩子端正对表扬和批评的态度。该生在班级中是优等生,而优等生 通常受到的表扬多批评少,由于他还处于小学低段,对于批评是可以接受的,甚 至可以忽视并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而到了高段,一般优等生对于批评通常会表 现出挫折感。从小引导该生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尤其重要,表扬了不要骄傲,批 评了不要气馁, 让他了解表扬和批评只是一种手段, 表扬是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 要继续保持,批评是因为做了不正确的事情,不是对个人的否定,不能忽视更不 能无所谓,要知错就改。

(三)、正确处理同学关系,避免骄傲情绪。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等级关系的概 念,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会逐渐意识到班级中的等级关系,最明显的是哪些是 优等生、哪些是后进生,于是划分朋友关系也基于这种按成绩区分的等级关系。 此时优等生会因自己的成绩优异,且常受到教师的表扬而使骄傲自满的心膨胀, 于是用有色眼睛看待中等生与后进生,甚至不太愿意与他们有过多的接触,这对 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不利影响。教师和家长对该生的教导应注重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避免骄傲情绪。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用发现 的眼光观察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并向他学习,热心、耐心地帮助学习或者生活上又 困难的同学。

(四)、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该生的家长也是教育界的工作者, 应非常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相信家长会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通过家校联 系本、现代通讯手段、家校互访等方式,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的方方面面,学校 让孩子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四、总结 以上就是我的个案分析,该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还是很不错的,相信在家庭 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该生一定会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结束语;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根本不是只靠教学制度的约束、老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作为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也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要素。

推荐第4篇:儿童构音阻碍研究论文

FOXP2基因

发育性言语失用(DAS;DVD)是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中构音运动程序编制和激活障碍,致外周构音器官在肌力、共济运动正常的情况下出现音素、音节等语言符号的生成障碍,最终表现为运动性交流障碍,可伴有失语、构音障碍、口吃和吞咽障碍等症状[6]。

1990年,Hurst等[7]发现一个患有严重的语言及言语障碍的大家系,称为“KE家族”,这个家族3代24人中有16人患有发育性言语失用,同时伴有构音障碍,对语词不能正确发音,患病成员口面部的精细运动存在障碍,并且伴有严重的口头及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障碍。2001年,Lai等[8]研究发现导致“KE家族”语言及言语障碍的基因为位于SPCH1区域的FOXP2基因。

FOXP2基因是人类所发现的第一个言语相关基因,属于“FOX”基因家族。FOXP2基因包括19个外显子,其中3a和3b进行选择性剪切,外显子5和6编码多谷氨酸盐束,外显子12~14编码foxhead区域。“KE家族”所有患病个体均存在FOXP2基因第14外显子G→A的转换,导致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R553H)。作者认为在胚胎发育关键期FOXP2基因表达量不足导致影响语言及言语发育的重要神经结构发育不良,从而导致语言及言语障碍。新近的一项研究发现FOXP2基因第14外显子G→A的转换破坏核定位及DNA结合性,从而导致FOXP2基因的功能严重受损[9]。

基于KE家族成员大脑结构及功能研究,人们推测FOXP2基因可能与影响运动控制的脑区和调节语言及言语神经系统结构的发育有关。在很多脊椎动物中,FOXP2基因高度相似,而且在与感觉运动整合及运动学习有关神经回路的表达上高度保守[10]。Groszer等[11]建立了与“KE”家族存在相同FOXP2基因突变小鼠模型,发现携带杂合型FOXP2基因突变(R552H)鼠在种族特异性运动技能的学习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存在纹状体和小脑神经回路的神经突触可塑性异常。FOXP2基因在人发育中的大脑皮层存在表达的特异性,尤其在与高级认知功能和语言有关的脑区呈高度表达[12]。Spiteri等[13]报道FOXP2基因在人脑纹状体高度表达,而纹状体与认知和运动协调功能有关。

FOXP2蛋白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在与语言学习有关的神经回路发育中,FOXP2及其下游靶基因可能构成了起决定性作用的基因网络[14]。对于FOXP2基因功能的研究不仅能够明确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病因,而且可能有助于解释人类语言及言语的起源问题[15]。

Spiteri等[13]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和微点阵分析(ChIP-chip)在胎儿脑组织基底神经节和额皮质下层发现285个FOXP2的靶基因并在体外证实FOXP2基因的调控作用。其中很多靶基因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如神经轴突的生长起到关键性作用,例如EFNB3基因、HESX1基因和CER1基因[13]。Konopka等[16]的研究确定FOXP2基因可以显著上调61个基因、下调55个基因的表达。

FOXP2基因可能通过这些靶基因影响大脑中的语言功能区域和神经网络,另一些受影响的基因与咽喉部位的软组织发育有关,从而影响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器官的发育[16]。Vernes等[17]估计FOXP2基因可能与人类基因组中300~400个基因的启动子相结合。2008年,Vernes等[18]发现一个FOXP2基因的重要靶基因CNTNAP2基因,FOXP2基因可以直接调控CNTNAP2基因的表达。CNTNAP2基因位于7q35,编码一种神经黏附分子突触前膜外伸蛋白(neurexin),在人发育中的大脑皮层表达[19]。突触前膜外伸蛋白通过与位于突触后膜的neuroligin相互结合,在突触的组装、分化以及突触发挥其传递信息的功能方面起到核心的调控作用[20]。FOXP2通过与CNTNAP2基因内含子1的调节序列相结合而调控其表达。FOXP2和CNTNAP2均被认为是影响语言及言语发育的重要基因。通过分析典型特殊语言障碍儿童CNTNAP2基因多态性,发现其与无意义言语重复有显著的定量关系[18,21],Whitehouse等[22]发现CNTNAP2基因第13~15外显子常见变异与早期语言获得有关,提示FOXP2-CNTNAP2通路与特定的语言障碍相关[18,21]。此外,针对与FOXP2基因相互影响的FOXP1基因的研究也可能为语言及言语障碍性疾病提供新的线索[23]。

FOXP2基因作为人类所发现的第一个言语相关基因已成为人们研究语言及言语障碍和相关疾病的热点。2005年,MacDermot等[24]发现3例发育性言语失用患儿中存在新的FOXP2基因编码区突变,这些突变能够导致FOXP2蛋白序列的变异。有关发育性言语失用患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支持FOXP2基因在言语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不同双亲来源的FOXP2基因表达存在差异。

2006年,Feuk等[25]发现5名发育性言语失用患儿存在包括FOXP2基因所在区域的父源染色体缺失;Zeesman等[26]报道一个患有严重交流障碍的女孩存在包括FOXP2基因的父源7q31-q32缺失。2007年,Lennon等[27]报道了一个语言障碍伴有发育性言语失用病例,染色体分析显示7q31.1-7q31.31缺失,这是包括FOXP2基因在内的最小范围的染色体缺失病例,进一步证明FOXP2基因在语言及言语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Wilcke等[28]运用机能性磁共振成像与遗传学相结合的技术即成像遗传学研究FOXP2基因遗传变异与阅读障碍患者脑活化的相关性,提示FOXP2基因遗传变异可能与阅读障碍特异性脑区的活化障碍有关。

本课题组选择FOXP2基因的5个多态位点进行了FOXP2基因与功能性构音障碍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rs1852469T等位基因可能是决定疾病易感性的重要因素[29],提示FOXP2基因可能与功能性构音障碍相关,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上研究提示FOXP2基因在语言及言语发育和语言障碍相关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3p12-13

2001年,Nopola-Hemmi等[30]发现了一个患有诵读困难的芬兰大家系,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发现3号染色体pericentromeric区域(3p12-13)与诵读困难存在连锁关系。由于功能性构音障碍与诵读困难有共同的临床特征,2004年,Stein等[31]研究了77个功能性构音障碍家系,对3号染色体上pericentrometric区域跨越56cM的15个标记进行了连锁分析,其中12个标记与Nopola-Hemmi等[30]所研究的发育性诵读困难的遗传标记相一致。结果发现在这12个标记中,D3S2465和D3S3716与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的音韵记忆存在很强的连锁关系,有意义字阅读与D3S2465相连锁,无意义字阅读与D3S1595连锁。

Stein等[31]的研究结果提示3号染色体上的数量性状遗传位点对于构音障碍和诵读困难具有多效性。2005年,Hannula-Jouppi等[32]研究发现位于3p12.3的ROBO1基因是诵读困难的候选基因。

ROBO1基因是与脑发育有关的轴突导向受体基因。他们发现在部分家庭,ROBO1基因部分单倍剂量不足可能是导致诵读困难的原因。Bates等[33]研究ROBO1基因与语音缓冲缺陷(phonologicalbufferdeficits,与语言获得、特殊语言损害和功能性构音障碍相关的一种表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支持ROBO1基因在语言获得中起重要作用。

15q11-21

Prader-Willi综合征(PWS)和Angelman综合征(AS)是两种临床上明显不同的神经遗传性疾病。约70%的PWS及AS患者均发现有染色体15q11-13的缺失。25%PWS患者这两条15号染色体均正常,但两条15号染色体均来自母亲,即母亲单亲二体(UPD);2%AS患者的两条15号染色体均来自父亲,即父亲单亲二体(UPD)。15q11-13缺失型的PWS患者口部运动功能较差,并且存在阅读障碍、视觉加工障碍和交流障碍[34]。Fisher等[35]的研究进一步提示15q15-q21区域与阅读障碍连锁。近来,Buonincontri等[36]在15q21确认了2个阅读障碍的候选基因:ZNF280D基因和TCF12基因。由于构音障碍、PWS/AS综合征、阅读障碍有部分相互重叠的临床症状,推测影响这些疾病的15q也可能影响功能性构音障碍的易感性。

近来,位于此区域的一个候选基因EKN1(DYX1C1)被确认,EKN1基因被定位于15q21.3(OMIM608706)。Wigg等[37]于2004年报道了EKN1基因多态性与148个阅读障碍家系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EKN1基因与阅读及阅读相关过程如音韵意识、单词识别、言语短时记忆等存在相关性。Smith等[38]于2005年首次报道了EKN1基因与构音障碍和音韵记忆确实存在连锁关系。

2006年,Stein等[39]研究了151个功能性构音障碍家系,其中126个为高加索人种,通过功能性构音障碍表型与15q14-21区域微卫星标记的连锁分析发现功能性构音障碍与15q14存在连锁关系,但未发现与DYX1C1/EKN1基因的连锁关系。另外,在印度人群中,也未发现DYX1C1多态性与阅读障碍相关[40]。因此构音障碍与15q11-21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6p22及1p34-36

除3p12、15q21及15q14外,Smith等[38]报道功能性构音障碍还与阅读障碍的另一个候选区域DYX2(6p22)有关。Paracchini等[41]发现位于DYX2的KIAA0319基因影响阅读能力。近来,Elbert等[42]的研究进一步显示KIAA0319基因的5’区与阅读障碍的相关性。此外,位于DYX2的另一个基因DCDC2也被认为是阅读障碍的易感基因[43-45]。2007年,Miscimarra等[46]报道1p34-36即DYX8可能存在功能性构音障碍的致病基因。Couto等[47]发现位于DYX8的KIAA0319-Like基因是阅读障碍的候选基因。此外,阅读障碍的其他候选基因区域是否也是影响功能性构音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显示功能性构音障碍可能与FOXP2或邻近基因以及EKN1基因有关,尚需对不同功能性构音障碍样本进行进一步研究。功能性构音障碍作为复杂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多个基因及环境的共同作用,因此,3p12、15q14、15q21及其他阅读障碍相关基因与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推荐第5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

关于生态文明的现实思考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关键字:生态文明,可持续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即是指人类按照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系统诸因素之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因此,在整个世界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这种统一不是人服从于自然,也不是自然服从于人类,而是二者平等和谐共存的状态。所以,生态文明不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而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了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代会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的叙述方式着实令人动容,也体现了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他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的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内容。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基本内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断变化,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在原始社会,人类使用石器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威胁,屈服自然、畏惧自然和崇拜自然的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中居于主导地位,人和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人类创造了光辉的农业文明。在这一阶段,人们一方面还不能有效地抗拒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农耕文明的发展需要占用更多农田,不可避免地会毁掉大量森林和草地。但由于当时人口数量仍在土地承载力之内,生态破坏总的看是轻微的,人和自然还处于“经验型”和谐状态。自18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机和电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西方国家率先建立了工业社会,形成工业文明,并带动了农业现代化。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等意识进一步强化。在这种价值理念的支配下,人和自然的关系变成主宰被主宰、掠夺被掠夺的关系,自然生态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随着人类进入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现代生态文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20世纪中叶起,人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呼唤人类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时代,为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进程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偿还“欠债”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念指导。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观,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不可否认,GDP的高速增长使经济总量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有利于促进人民就业,提高和改善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是,在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却滋长和蔓延一种极为有害的发展观,这就是《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着力批驳的“唯速度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突出表现:有的认为“增长速度越快越好”,“谁速度快,谁功劳大”“数字出高官,速度论英雄”;有的认为“只要速度上去了,什么都好办”,“一俊遮百丑”;有的不管客观条件,大干快上,盲目蛮干,“靠山吃山,吃得山秃林荒;靠水吃水,吃得鱼虾绝迹”。单纯追求速度的后果只能是:数字上去了,但是,资源浪费了,环境污染了,生态破坏了,实际效益很不理想,却留下沉重的环境包袱和隐患。据专家学者计算,近些年来,我国GDP中有10%是靠生态“透支”获得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严重警觉和深刻反思。

社会上流行一种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环境包袱论”。持此观点的人公开指责加强环保就是“妨碍发展”、“否定发展”,完全把环保当成包袱。自己不想背这个包袱,就把包袱甩给国家,推给社会。自己不干,转嫁外地,坑害别人,变成公害。很显然,这种观念违反了“以人为本”的宗旨,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为了什么?十七大的回答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环境包袱论”者奉行“利益至上”,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人民币服务。他们为了追求个人政绩、局部或眼前经济利益,“要钱不要命”,不惜以破坏生存环境、牺牲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抓项目,搞开发。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曾揭露华北地某地十年间先后建90多家化工厂造成两个村五年中232人患癌症,死亡172人,癌症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十八大全面阐述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正确处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关系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发展观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政绩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不折不扣地坚持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能再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摒弃经济发展和环保对立的错误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走与民谋利、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对生态文明有不同理解和诠释,但从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历史阶段看,可以看成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段文明,但目前的生态文明还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形成阶段,人类与自然一起形成的联合体是一个连续的演进过程,作为一个时间截面的目前阶段上,在空间里生态文明比起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还显得相当微小。虽然生态文明的时代还没有真正来临,但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正确的抉择,尤其是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用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引领城镇化进程,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非理性发展观,是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重要思想根源。 我国在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由过去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变成了现在的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政绩观,这对于我们学习和实践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论述和部署,偿还生态、环境欠债,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四大科学理念,纠正、摒弃种种非科学发展理念。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归根结底是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们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 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随着我国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发展,我们都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生活的家园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谢高地.生态文明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2013.5:25-28.[2]苏星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研究之二.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4):16-20.[3]刘思华,正确认识和积极实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5).[4]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北方经济.2007,(4):4-5. [5]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绿叶.2006,(11):21—22.[6]刘志林,戴亦新,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7]何燕,陈平.《生态文明建设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2011(14):23-25.[8]高宜新.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绿色责任的辩证思考.生态经济.2010(2):65-74.[9]李欣广.使命初探:21世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124.[10]荣开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江汉论坛.2011(2):29-35.

推荐第6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马贵鹏

2013207037)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

一、第

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本文结合社会发展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

十八大

重要性

必要性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上的重大进步,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宗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其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态文明的提出与不断完善,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道路,并在保护生态环境、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已经具备了向生态文明迈进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新中国建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

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三.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也要牢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牢记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把发展作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简言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起始点。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优美完全可以兼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 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5]《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党委》(1965年),《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第583页,1998年。 [6]侯玉:论邓小平的环境保护思想,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8]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央党校,2011年。 [11]金绪广:胡锦涛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2]姚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和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 [13]王连芳:我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 [14]胡洪彬:论邓小平的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 [15]孙金华,张国富: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态观,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

推荐第7篇: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优秀]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受经济制约,许多农民远离家乡,涌入城市经商打工,他们的子女则留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失去亲情,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综合素质、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情况令人担忧。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农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在缺乏亲情的环境里,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于是我们确立了本课题。

目前国内有很多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果,然而尚未涉及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所以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研究有其必要性。我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工作热情充分,与留守儿童接触频繁,方便研究,成员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具备研究实力。

二、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具体研究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培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格和面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研究,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科学有效的方法,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基本理论,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促进本校、本区域乃至全国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和谐健康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带动区域乃至全市教育的发展。

五、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现状。

2、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方法。

3、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基本策略。

六、主要观点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1、内容上: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关注,国内理论界研究出了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教育、成长方式、心理健康等许多专项研究成果,尚未涉及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进行,可以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2、方法上: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研究将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留守儿童家庭养成教育调查、留守儿童个人养成教育问卷调查,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对策,再通过一定范围的对策实践应用,验证对策;通过学校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学校对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方法,形成学校对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基本理论。

3、成果上: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大面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创建农村学校品牌特色,而且可以填补我国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理论空白,进一步充实我国留守儿童教育理论。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从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分项研究,建立《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子课题,单项研究,整合成果,探索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方式方法,总结留守儿童

养成教育的理论框架,形成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研究,并对实践进行不断地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根据情况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2、在实验各阶段辅以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

推荐第8篇:暑期实践报告——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暑期社会实践------------留守儿童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我们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的少年儿童大都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 帮助,加之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使得他们产生了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其中一些人甚至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的家乡,安徽省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是全国留守儿童最集中地四个省区之一,留守儿童占本省儿童总数的11.55%,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7.58%。留守儿童成为我省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今年暑假,我回到乡下老家怀宁,去了其中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做义工。在学校的生活里,我积极地与校方,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石牌镇共15个行政村,总人口26840人,劳力10716人,外出务工人员5299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89人,其中男童47人,女童42人,学龄前儿童32人,小学37人,初中20人。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缺“疏”。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至于学校,则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学习生活上也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够,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安徽省卫生厅调查显示,32.2%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卫生问题,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36.6%,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检出率为28.2%。《关于我省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①、“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在小学中高年级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他们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小涛和小华都是六年级的学生,其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负责他们的生活,这两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要制造一些矛盾,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当老师找他们谈心时,他们很无所谓,有时还变本加厉地打架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可见,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内心很孤独,所以做些“引人注目”的事,以此得到大家的关注。

②、“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

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③、“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芸是一个很活泼漂亮、能歌善舞的女孩。五年级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一个人独自生活。她开始变得“文静”了,课堂回答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很少唱歌跳舞了。因为打工的原因,父母离婚了,芸就更内向了,看不到以前开朗的样子,经常独自发呆,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了。

2、学习缺“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游,成绩优秀的较少。此外,他们也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价值观上易发生偏差,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多。据政府法院的统计,2007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该市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10件,其中留守儿童案件73件,占66.4%。安徽省人大的报告分析认为,留守儿童学习缺“导”,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由于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或其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平时对他们重养轻教,在精神和道德上关注、引导的少,学习上也无法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很难得到学校教育更多的补偿。在农村,托幼机构、寄宿学校较少,教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

3、安全缺“护”。留守儿童在安全方面存在三大隐患:一是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二是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护而容易遭受各种人身侵害;三是留守女童被人猥亵、强奸、诱骗的现象尤为严重。最近两年,因父母常年外出,孩子多是老人抚养或者亲戚代养,一些留守女童被人强奸,小的年仅四五岁,造成女孩怀孕严重后果的案件就有10起之多。在她办理的案件中,还有多起农村寄宿中学女生被骗出学校遭人轮奸、被强迫卖淫的事件。之所以出现这些安全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安全教育的欠缺、学校教育管理的疏漏以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鉴于留守儿童对孩子,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我省尝试”三种模式”试图解决留守儿童难题。

一, 基层实践春笋破土。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区域,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办寄

宿制学校如铜陵县的新桥中学凤凰分校,泾县的稼祥中学等。像安庆市实行的首批“留守儿童之家”的开放,。“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室内乒乓球台、国际象棋等活动器材一应俱全,阅览室里的书架上摆有几千余本书籍,亲情工作室内有亲情电话、爱心伞和小药箱,能够全方位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需要,这也是学校在留守儿童问题上做的探索。如今,寄宿制学校在争议中前进,要以实际效果证明,学校可以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 代管家长制。鼓励教师、班主任、团干部、志愿者等有条件的人士担任留

守儿童的代管家长。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很好,不仅极大的调动的社会的积极性,让每个有心之人为留守儿童做贡献,更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灵。 三,留守儿童结伴形成“留守孩子队”。把许多颗孤独的心凝聚在一起。留守小队也成了全国首家留守儿童自己的组织。肥东县于去年2月全面推广留守小队,7320名留守儿童加入了留守小队,占父母双方均外出留守儿童的83%。到去年9月,已在226所农村中小学校建立1082个留守小队。

除了以上的三种基本模式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孩子父母回家探亲的实际,召开“留守儿童”父母座谈会,针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老师与父母真诚交流,并提出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要求,以争取父母的理解和配合;老师也认真听取家长的一些建议,不断落实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产生教育合力,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加强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使留守学生能进得学校并留得住,该校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不断加强学校基本设施建设,为留守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各中队定期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中队会,让留守儿童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在成长的历程中自立自强,学会体谅他人,关爱他人。召开“留守儿童趣味运动会”,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并体会到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当然,保护留守儿童,法律政策绝对不能缺位。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肝癌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正视并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吧。让我们痛宰蓝天下,携手共创留守儿童教育的春天!

推荐第9篇:儿童国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儿童国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渊远千年,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国画的特殊风格,也吸引着孩子的兴趣,用惯了蜡笔的孩子们都愿意尝试一下用毛笔来画画的滋味,儿童国画教学由此而生。分析国画的特点,它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和焦点透视束缚,与儿童的作画特点非常相似,这是其有利于儿童学习的地方;同时,国画在运笔用墨用色等技法上有很多要求,这也是儿童学习国画的不利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取舍、更旧创新,使之更适于儿童的年龄特点,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目前儿童国画教材很多,但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花鸟、山水题材为主,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还是以老师示范、儿童临摹为主,缺乏创造;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这些都与目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发展儿童主动创新精神格格不入。那么,儿童国画教学的核心和重点该是什么?我们该依据什么来选择国画教学的内容?怎样教才能促进儿童自主全面地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为小学的国画教学提供参考。

(二)、条件分析:

我们户县是农民画乡,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为我们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近几年来,我校在美术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

1 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大成果,儿童的多幅美术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鉴于以上几点,提出研究本课题。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国画:是指用工笔、写意、勾勒等基本技法形式以及钩、皴、点、染、浓、淡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通过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一种绘画形式。

儿童国画教学: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智力特点,选择教材教法,让儿童学习用一些他们能够接受和容易掌握的国画表现技法,进行创造表现活动。

我们学习了吕嘉惠的《教儿童学国画》;宁佳录、卢桂兰的《儿童国画入门》;陈帼眉的《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等书籍,认为:在儿童国画教学中,只要选择恰当的材料、合适的内容、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儿童在国画活动中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对儿童国画教材教法等的研究,确立一套儿童国画教学的目标体系,建构一套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国画教材,探索有利于儿童学习国画的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

2、让儿童接触、了解、喜欢国画这门民族艺术,愿意用国画的方法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敏感性,挖掘儿童的审美创造潜能,促进儿童自主全面地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国画教学的作画工具用材、教材教法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对儿童国画教学中的作画工具材料,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的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儿童乐意接受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体系。

2、国画教学中儿童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要点:探索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采用合适的方法,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创作能力及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3、将国画教学渗透于儿童一日活动的研究

研究要点: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儿童在园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教育形式、手段,在参观、劳动、制作、环境布置、欣赏、游戏中有机渗透国画教学,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4、国画教学中儿童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

研究要点:研究如何在国画教学中,挖掘多种教育资源,采取适合儿童的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做事有条理、正确使用工具等)和个性品质(如:喜欢民族艺术、自信、坚持到底、宽容合作等)。

五、研究的原则、方法

(一)、原则:

1、审美性原则:在儿童国画教学中,无论是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活动的实施都应注意审美性。

2、创造性原则: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以儿童的

3 创造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3、兴趣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使用等都应考虑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和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系统性原则:国画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逻辑,在帮助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应该是有序的、连续的、层层推进的,同时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

5、个别对待原则:儿童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学习儿童美术教育方面的理论,了解儿童绘画活动心理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有关儿童国画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分析其研究动态,从而提高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

在儿童国画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调节,提出改进措施,修正研究方案并付诸行动。

3、观察法

了解儿童的学习兴趣、在绘画活动中的创作能力、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发展情况。

4、个案研究法

跟踪观察、记录、分析个别儿童的表现情况,寻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4 此外,还将辅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开展实践研究。

六、研究对象

甘亭镇中心学校

一、二年级学生200名。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

长:杨阿利

课题策划、组织、统筹

副组长:王

主课题论文、实验报告的撰写

员:周春燕

承担子课题一的研究

王映红

承担子课题二的研究

承担子课题三的研究

八、研究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06.9—2006.12)

1、课题立项准备,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2、制定子课题计划并讨论交流,挖掘研究的难重点。

3、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国画知识技能及有关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技能和素质修养。

4、部分子课题对儿童进行前测。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7.3---2007.9)

1、各子课题按计划实施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各类活动、个案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建立半月一次的学习交流制度;每月组织一次现场研讨活动,每人完成教学心得1——2篇;每学期每人完成质量较高的经验总结一篇。

3、各时段工作重点:

2006.9——2007.1:

(1)确立国画教学的目标,选编教材。

(2)以笔墨游戏为主,让儿童学习一些简单的技能技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2007.2——2007.4:

(1)在作画工具材料,教学方法、形式上进行研究,培养儿童初步的创作能力。

(2)课题中期成果汇报。

2007.4——2007.6

(1)在教材教法上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调整计划。

(2)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在创作中体现个性、体验快乐。

(三)总结结题阶段:(2007.7---2007.9)

1、后测统计,撰写研究报告。

2、收集整理国画教学的活动设计,教师的研究论文、经验总结等,汇编文集;做好成果展览布置工作。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户县南关小学

推荐第10篇: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从八十年代初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到九十年代初提出的\"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反映出语言教育观的转变。即从原来语言教育的文学化、成人化、装饰化转变为工具化、实用化。因为语言不管有多少种功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的工具。人的语言之所以会产生,儿童的语言之所以会获得、会发展,都离不开交际需要这一原动力。

【关键词】:语言交际、语言能力、发生发展、本质人的语言之所以会产生,儿童的语言之所以会获得、会发展,都离不开交际需要这一原动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从宏观上为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改革指出了方向,但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操作,需要我们对幼儿运用语言交往涉及到的语言环境,语言类型以及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思考分析,使之具体化,否则改革的实践就很难进行。

一、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提及语言教育,一般人会认为在幼儿阶段也就是讲讲故事,说说诗歌,每当与家长谈及这类话题,家长总是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来教。经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应做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家园以及全社会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一生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着手。

㈠ 应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因为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交往是一种社会活动,语言的交际是一种语言的社会活动。语言的社会活动就需要用社会的交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语言。

用社会的交际的观点来看待语言,首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交际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任何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交往环境中展开的,离开了语言环境孤立地发展幼儿的语言,就不可能是交际的语言。因此在发展幼儿语言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语言环境的因素,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首要前提。

由于人们认识到语言受环境的制约,因此社会语言学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环境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并且解释和使用也相当灵活随意。有的专指上下文;有的则是指交际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及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还有的把交际表达时的眼神、表情、手势、姿态也列入语言环境的范围。[1]如此详尽的描述,给我们了解语言环境的种类进而去把握受环境制约的语言类型提供了可能,但也给操作带来了困难。因为多角度的环境种类必然会产生多角度的语言类型,而多角度的语言类型在教育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那么在诸多的语言环境种类中,有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语言环境呢?

我们认为占主导地位的交往环境是有的,它就是\"交际场合\"。因为在交际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中,交际场合最具概括力,不论是交际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它们都可以统一在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交际场合中。\"场合\"是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

在交际场合中,社会时间、地点形成了社会环境因素,自然时间与自然地点形成了自然环境因素,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目的、身份等)形成了交际时的情况,抓住了交际场合,也就带起了其它三者,因此\"交际场合\"在语言诸环境中占有主导地位。

现在我们还需要具体分析幼儿的语言交往环境,以进一步了解其语言交往类型。幼儿由于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与成人或同伴的交往基本上是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中,因此幼儿与人的交往主要为面对面的交际场合,但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目的不同,这种面对面的交际场合实际上表现为二类。一类是交际双方以此时此地情景作为交谈内容的交往环境,表现为幼儿在家、在园与家长、教师、同伴共同玩玩具,看图片等此时此地有一具体内容为双方共同感知的交往环境上;另一类是交际双方以彼时彼地的事件作为交谈内容的交往环境,表现为幼儿在家、在园与成人或同伴谈论星期天的游玩、幼儿园的大型活动、邻家的小伙伴的轶事等发生在彼时彼地的事件,无交际双方共同感知内容的交往环境上。

不同的语言环境会给幼儿在语言的使用上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出不同的语言交往类型,将交往环境--交际场合进行了分析思考与区分,也就为交往环境中的语言类型的分析思考与区分提供了前提。

㈡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的起点,没有兴趣,阅读就会成为一件苦不堪言的事。 学龄前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而相关的阅读教育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孩子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因此,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应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摆放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除此以外,我们还根据幼儿听读识字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其次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在帮助孩子阅读的时候引导他们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始时可以给孩子讲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懂;同孩子一起看书,并讲解其中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给孩子买些符合其年龄的书籍,但并非一定要买许多的书。比较好的做法是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多带孩子去商店转转,告诉他们书的种类很多,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从而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使其认识到看书与看电视不一样。此外,还可以多让孩子看些图文并茂的书,以此来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其阅读兴趣 第三,好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的重要环节。虹口区实验幼儿园的李建君老师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开展\"广而浅\"的语言教育内容值得借鉴:

1、选择幼儿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为幼儿语言教育内容。

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是孩子相当熟悉的,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能让幼儿在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处理有关信息,加以整理组织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又引导儿童对自身及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

二、语言是儿童学习的对象,要善于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语言学习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虚饰物。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儿童的语言交际在1-5岁之间从非语言交际转换想语言交际,其掌握语言是大量的依靠生活在言语交往环境中自然获得的。然而由于言语自身存在着许多语音、词汇、语法及言语交际的规则,儿童必须经过大量的专门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善于为孩子创造机会,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很容易被开发的。

㈠ 首先从培养自信心入手,因为孩子的自信心是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

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认为除了先天的生理因素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社会因素,而社会因素有引导着儿童的心里因素,所以儿童的心理因素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大人应主动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孩子在语言上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学习语言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模仿成人的交谈,模仿故事中的艺术语言。于是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们自信的说出想要表达的东西。

㈡ 注意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到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和鼓励幼儿说完整话这两方面进行:

(1)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幼儿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

(2)鼓励幼儿说完整话。幼儿不仅需要掌握许多词汇,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幼儿说完整话呢?这关系到教师本身的语言教学习惯,假如教师本身上课时就不注意对幼儿提出说完整话的要求,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运用简短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愿,一旦形成习惯,就不利于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㈢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语言\"这个笼统的概念的分析,在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好些误解,例如,名为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而衡量指标却只有\"是否完整连贯\"一项,实际上是只注重了口头语言中的独述语言;片面注重幼儿语言的完整连贯,注重幼儿能否在课堂上独自一人讲述生活经验与故事,而对对话语言没有引起重视。只看到对话语言的形式具有情景性,不完整、不连贯,看不到情景性语言本身还是一种一定交往环境中所必需的语言形式。对幼儿出现的情景性语言只看到连贯性语言水平低的一面,看不到幼儿还有着在适当的场合采用适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一面。这对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显然是不利的。

为了进一步探索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的途径,并使之具有操作性,我们从上述理论思考出发,对幼儿语言交往涉及到的环境,语言类型,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了讨论,并分析出幼儿期的语言交往环境的两种类型,及其制约着口语交往的两种方式(语言类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个实证性的研究。具体做法是:

(1).创设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一种为交际双方以此时此地情景作为交谈内容的场合。在研究中,具体表现为让幼儿看图片向主试讲述图片内容。我们假设:\"看图讲述\"是一种以图片为支持物的讲述形式,因此这一交往环境(场合)具有产生情景性语言形式的可能性。图片能使幼儿把它作为传递信息的辅助工具,讲述时,由于与主试共同感知着图片,边指点边说,语句不完整,容易使用代词。

另一种为交际双方以彼时彼地的事件作为交谈内容的场合,在研究中,具体表现为让幼儿看图片后离图向主试讲述图片内容。我们假设,\"离图讲述\"这一交往环境(场合)具有产生连贯性语言形式的可能性。因为图片这一情景因素消除后,幼儿无法借它传递信息,语言表达在逻辑上必须完整连贯。

(2).将同一水平和同一幼儿(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一轮为等组,采用看图和离图讲述两种语境,另一轮为轮组,采用看图讲述和生活经验讲述两种语境)在两种场合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比较,比较的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同一水平和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的语言形式确实不一样。在有图讲述中,幼儿的语句表现出情景成分高,短句、不完整句子,使用代词多,表现出情景性语言的形式倾向;而在离图讲述中,幼儿的语句相对完整连贯,情景成分低,表现出连贯性语言的形式倾向。经统计检验,两者间的差异达到显着程度。

同一水平或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倾向,表明幼儿具有情景性语言的形式和连贯性语言形式,表面看来,幼儿在两种语境中都为独自一人向听者讲述图片的内容,都可以看成表现功能,而实际上,在环境的制约下,功能发生了变化,离图讲述仍是表现功能,而看图讲述由于听者与说者共同感知着图片这一情景因素,表现功能已经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功能了。因此,在看图讲述中产生的语言类型实质上是对话语言,而在离图讲述中产生的语言类型为独述语言。

同一水平或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两种语言类型还表明:幼儿能够知觉语言环境的不同,并能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调整转换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自己的语言与环境相适合。

整个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关于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思考可以实证,具有可行性。

第11篇:儿童食品包装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将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作为具体分析、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研究的载体,把儿童的用户体验作为设计考虑的中心和出发点。通过对用户体验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的理论分析,阐述了将情感化建立在用户体验的基础上的必要性,从而对目前儿童食品包装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用户体验;情感化;儿童食品包装

儿童食品包装设计,指的是对儿童食品进行包装,从而吸引消费者产生对该产品的购买欲。儿童食品的目标消费者就是儿童,为了达到消费目的,可采用基于用户体验的方式进行包装设计,这样不但可以真实地了解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还可以通过独特的设计方式让家长认可,从而使产品获得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另外,基于用户体验的儿童食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发挥教育启迪的作用。

1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UX或UE),是指用户使用产品或者享受服务过中所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感受,[1]包括情感、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信仰、喜好等方面。一个产品在外观上是否能够引人注意,招人喜欢,购买之后是否满足了心理需求,使用之后是能激起他们下次的购买欲望。[2]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每个真实的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用户体验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用户体验设计要求产品不仅有实用的、简单操作的实体,还需要产品能带给人们更具情感化、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感受,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创新设计注重营造“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大多数的产品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3]

2情感化设计

所谓情感化设计“,就是通过各种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要素,将情感融入设计作品中,在消费者欣赏、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激发人们的联想,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美国唐纳德A诺曼教授《情感化设计》一书中说过,通过现代心理学针对情感分析,将情感化设计分为三种:本能层次的设计、行为层次的设计、反思层次的设计。本能水平由生物因素所决定,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是情感化加工的起点;行为水平是支配人类日常行动之所在;反思水平是脑思考的部分。其目的是研究人类情感的多层面性特征,并将其运用于设计实践中,以丰富设计的多样性。同时,这也是“人本主义”设计理念的体现。

3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

用户体验包含着用户情感能力,情感化设计是产品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户体验设计包括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情感能力三个方面,然而情感化设计又与行为能力和情感息息相关。情感化设计重点在于抓住产品的形态特征、色彩和功能等特点,从而更完美地诠释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上的应用。而且,用户体验中的认知能力恰恰又和设计儿童食品包装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3.1从认知能力出发

说到儿童认知能力,首先得从儿童的本能出发。生物本能水平由生物因素所决定,是先天就存在的,是情感化加工的起点。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本能水平的设计着重于孩子们接触产品的情感效果,可以通过产品外观直接体现。[4]由于,本能水平设计涉及人类的生理特征,如视觉、触觉、听觉,它与人类最原始、本能的生理反应相关。所以,运用在包装设计上,就是在包装的形态和色彩、材料质感等感观方面的设计。(1)情感化设计——形态设计。儿童的天性就是亲近自然,而且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低,所以得采用非常直观的画面,易于他们理解。儿童的世界是天真的、愉快的、无邪的。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方式来调动儿童的情感,让产品包装设计与儿童更好地沟通。儿童是天性活泼的,有的儿童食品包装本身就是玩具外形,既可以作为包装的玩具也可以作为玩具的包装,给儿童带来强烈的游戏趣味。(2)情感化设计——材料设计。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采用的材料都是可以去表达情感的,不同的包装材料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布艺材料温馨时尚、金属材料坚硬理性、玻璃材料通透现代、木质材料自然朴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材料——纸质材料。采取纸质材料作为儿童食品包装的材质,不仅因为它经济、环保,更因它是一种非常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能够唤起孩子对大自然的亲切感,而且纸质材料对儿童的危害相对于其他材料也是最小的。(3)情感化设计——色彩应用。儿童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色彩相对于形态和材质而言,在某些情况下更趋向于感性化,它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情感。儿童食品包装在色彩的选择上最好以轻松愉快,明亮鲜艳的色彩为选择方向,比如说红色会激起儿童的生活热情;绿色能引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向往;蓝色则是充满梦幻的色彩。

3.2从行为能力出发

行为是支配人类日常行动的能力,行为能力作为用户体验中的三要素之一,在情感化设计中也有行为水平的设计讲用,而功能是位居第一的,也就是设计要满足好用、耐用、便于及时使用等特点。因此,具有行为能力的设计要求设师从理解用户的需求出发,发现在人们使用产品的中遇到的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相对于其基本功能而言包装的附加功能虽然是次要的,但是这种富有益智性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儿童在使用商品的同时锻炼认知能力、提升知识,而且能够最大程度的延长包装的生命周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3从情感能力出发

提到情感能力,就不得不提情感化反思水平设计。它和大众长期使用某一物品的总体印象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它也受到个人认知、思想、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对使用者和产品之间建立长期纽带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它也可以帮助使用者提升自我认知。“产品可以不只是它们所实现的功能的总和。它们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而最重要的一个需要就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需要”。[5]抓住情感能力,将包装的形态设计成儿童可以认知理解的、熟悉的形态,这样才能够让儿童从心理上获得愉悦感,从而使设计师能够更容易地从情感上抓住儿童消费群体的需求。

4结束语

目前,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的研究中发现,加强用户体验设计,并将情感化设计思想融入包装设计中,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形态设计、多种多样的符号图形设计和丰富多彩的色彩应用等方面,来满足儿童消费者渴望得到快乐的心理需求。真正从“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求新颖的、富有趣味性的产品设计方案,用来表达对儿童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人文性关怀。

作者:刘晓晗 张小平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罗仕鉴,朱上上.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杰西加瑞特.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宋岩,万萱.情感化设计在儿童食品包装中的应用[J].设计实践.

第12篇:儿童少年耐力训练的研究论文

根据儿童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几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我认为,进行儿童少年耐力训练时,应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加强思想教育

当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宠儿,一般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耐力训练的本身较为艰苦,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对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要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启发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刻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注意选择良好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心理上对儿童少年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减少疲劳;同时,发展耐力素质,最主要是保证机体供氧充分;如在河边、树林、公园或在氧气充分的露天场地等进行训练练习,就能充分保证机体供氧,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时,也要注意尽量不在坚硬的水泥等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等。如果长期在硬地面练习,就会使下肢骨的骨化点受到过大、频繁的刺激,易引起过早的骨化或骺软骨的损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发育。所以,选择环境场地进行训练和练习是不可忽视的。

三、注意呼吸方法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由于儿童少年的大脑皮屋对呼吸的调节机能较差,不注意呼吸的节奏,呼吸与动作往往不协调,特别在速度加快时更为时显。所以,要教会他们采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强调采用“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和练习,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有氧耐力是指心血管耐力而言的。由于儿童少年的心脏血管正处在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他们心脏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脏的容积、重量都比成年人小,从而心脏收缩力较弱,心脏的每搏出量和每分搏出量都比成年人小。根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这一特点;耐力训练应发展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训练,用以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系统的功能,发展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步提高运动成绩。训练中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以免使儿童少年心脏的心肌壁增厚,心肌增强,短时间内成绩会提高很快,但心腔较小,会缩短运动寿命,拔苗助长,训练应从长远观念考虑。五、注意控制训练的时间、量和强度

儿童少年在进行耐力训练时,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和强度不宜过大,必须严格地控制训练的时间、量和强度,因为儿童少年在安静时氧化过程比成年人旺盛,每公斤体消耗的氧量多,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比成年人相对少,紧张练习不能持久,耐力差。同时,在紧张练习时,儿童少年血乳酸含量较少,说明他们无氧代谢能量物质储备较少。所以,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量和强度,因人制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耐力素质。

另外,儿童少年在耐力训练时,应注意男女区别对待。同时,由于训练本身比较单调枯燥,儿童少年会对训练感到厌倦,易引起疲劳。因此,训练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训练方法,如比赛法、游戏法,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耐力素质和运动成绩。

第13篇: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论文

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

赵玉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专业)

摘要 运用文献研究法, 从研究者来源和研究内容两个维度对近二十年我国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者地域分布不均, 东、中、西部差异较大;研究者单位分布不均, 单位间合作少、学段分布不平衡; 研究内容分布不均, 教学和心理健康研究多、行为和支持研究少; 研究内容呈现出阶段性, 由关注安置模式转向关注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智力残疾儿童 随班就读 研究 现状与反思

随班就读是我国吸收西方全纳教育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而自创的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教育形式。自20 世纪80 年代在我国开始进行试点实验, 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目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学生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60.99% 。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中, 智力残疾儿童高达216756人[ 2][ 1] , 约占全国普小随班就读学生总数的57.99%, 远远高于听障和视障儿童的随班就读人数。因此, 可以看到随班就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多数轻度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是他们在进入普通班级后, 是否受到了所需要的教育, 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而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进行摸索和研究, 因此, 涌现了大

1 量的研究成果。本文检索了中国知网的相关资料, 力图从一个新的层面来梳理分析和反思近二十年我国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参考和启发。

【3】

1 智障学生随班就读的意义

在1988年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 当时的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指出: “为了加快特殊教育的步伐, 必须改革过去只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单一模式。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 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少年儿童教育格局。这样做, 既有利于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又有利于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与发展, 从而逐步形成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发展的路子。”何东昌同志的讲话, 从某个方面说明了特殊儿童从自己狭小的天地里回到普通社会中来, 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并扼要说明了随班就读的意义。第

一、实施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可以迅速普及智力落后教育, 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第

二、实施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有利于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2 随班就读研究结果分析 2.1 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2.1.

1 研究内容分布不均, 教学和心理健康研究多,行为和支持研究少

【4】

随班就读的研究, 主要涉及七个方面 , 包括综合性概述、普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接纳态度、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业相关的能力(包括阅读、数学计算、协作等内容)、教学、行为研究和支持服务。其中, 教学和心理健康的研究超过半数以上,占绝对优势。

2.1.

2 研究内容呈现出阶段性, 由关注安置模式转向关注教育教学质量

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从1990 年到1999 年, 研究关注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安置模式问题; 第二阶段从2000 年至2010 年,研究关注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两个阶段研究探讨的侧重点有较大的转变, 由关注入学率到关注教育教学质量, 说明人们研究理念的转变。

2.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2.

1 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的教学问题成为基层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关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学科教学、教育反思等方面。

教学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提出一些原则, 如《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四结合》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四个需要》

[ 6]

[ 5]

、《智力

等, 主张接纳、激励、整体与个别相结合、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家校联合等原则来提高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

3 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 则以能力作为教学的依据。沈锦木在《智力障碍儿童全纳教育的多元教学模式》 中以杭州市萧山区对智力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学制与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教育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优化整合、智力障碍儿童教学的校本教材确定与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四个方面进行了突破性实践, 形成了多元化的随班就读教育模式, 为我国其他地区随班就读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2.2.2

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业相关的能力以及接纳态度引起高校研究者的关注

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由于障碍程度和安置方式的不同, 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又区别于培智学校的智力残疾学生。大多数研究都表明普通班级中来自于学习的压力会使智力残疾学生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如于素红等人在《三种不同教育安置模式中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人格特征比较研究》发现, 在普通班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发展落后于其他两类轻度智力落后儿童。 除了教学和心理健康这两个研究重点以外, 与学业相关的能力和接纳态度也是高校研究者相对研究较多的内容之一。在此期间高校关于与学业相关能力包括的研究共有9 篇, 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主。例如该校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中有关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残疾学生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的研究, 通过调查的形式比对了正常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提出更好的教学建议。通过接纳态度方面的研究发现, 与随班就读相关的不同群体( 普小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城市和农村教师、家长、

[7]

[8] 师范生和普小学生等) 对随班就读的接纳态度均不太乐观, 持排斥和不接纳的较多。如刘春玲等人关于《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 和万莉莉在《本科师范生对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 中都一致的认为, 普小教师和本科师范生对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接纳态度低于肢体障碍、低视力、重听、病弱和学习障碍。而李晓杰在《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同伴接纳态度的干预研究》通过干预可以改善普小学生对弱智同伴的接纳态度。

3 教学建议与反思

【12】

【11】[9]

[10]

中发现

3.1 确立适切、具体的教学目标, 创造“双利”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质量, 必须突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要求的双重性, 既要满足普通学生学习的需要, 又要满足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同时, 为了让智障儿童能够更自然地受到教师的关注及个别化教育, 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 要确立适合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的实际、具体的教学目标, 明确智障儿童的障碍类型和程度、特殊需要等基本情况, 并评估其在该学科上原有的水平, 分析其学习上的优势和弱项、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等。

3.2 充分利用课堂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中学 智障儿童由于身心的缺陷,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成功少、失败多, 他们的自信心也因此不断被损伤, 并产生消极的自卑思想。因此, 多数情况下, 智障儿童往往会因为自卑而产生许许多多不良的心理和道德观念, 加上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足, 甚至会被别有居心的人利用而走上不法犯罪道路, 所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

5 非常有必要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于普通人来说, 这是真理, 对于智力障碍的儿童来说, 更是如此。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必须要和具体的真实情境联系在一起, 教师除了帮助其解决课外与同学之间相处的问题之外, 还应当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3 注重特长培养, 以长补短

一个人往往愿意去做某件事, 就是因为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与赞扬, 这个孩子就更愿意去做、去尝试。不管有多么严重的残疾问题, 这个学生的身上都是有优势与潜能的, 他们有的擅长体育, 有的擅长绘画, 有的热爱劳动, 有的尊敬师长,,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当把这些优势作为着眼点, 扶植他们的优势和长处, 而不是注重弥补他们的缺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创造条件去展示智障儿童的优势和长处, 着力去发掘和培养他们的优势和长处。例如对于有手工和绘画特长的智障儿童, 教师可以让其帮助制作教具和学具, 在使用教具和学具时, 向全班学生介绍教学具的制作者, 并给予表扬, 为其在学生中间树立一个较好的形象, 甚至是让同学羡慕智障儿童的这一特长和能力,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有用、有价值的人。课堂上的各种游戏可以专门为智障儿童“量身定做”, 旨在展现其优势。

分析近二十年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 从研究群体和研究内容的变化上显示出人们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和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6 也证明了随班就读是我国实现教育平等的一种有效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和国际社会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动,有理由相信我国的随班就读也会在实践和研究上获得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0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 / /www. moe. gov. cn /edoas /website18 /09 /info1280796844414209.Htm 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综合统计数据[EB/OL]. http: / /www. cdpf. org. cn /tjsj /ndsj /2009 /indexch. Htm 3 熊琪,王辉.近二十年来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9,3:33~38

4 唐如前.关于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的思考.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 ,2:91~92 5 何萍. 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四结合[J]. 现代特殊教育, 2000,( 4) 6 黄英.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四个需要[J]. 现代特殊教育, 2008,( 9) 7 沈锦木, 方凌雁.智力障碍儿童全纳教育的多元教学模式.中国特殊教育, 2004, ( 3) : 7- 12 8 于素红, 曾凡林.三种不同教育安置模式中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人格特征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 ( 4) : 18- 21 9 刘春玲, 杜晓新, 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

7 究.中国特殊教育, 2000, ( 3) : 34-36 10 万莉莉.本科师范生对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中国特殊教育, 2005, ( 1) : 28- 31 11 李晓杰.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同伴接纳态度的干预研究.教育探索, 2009, ( 10) : 120- 122 12 金璟.轻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6,(2):53-57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e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Zhao yu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article synthesized studi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e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from two dimensions: sources of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content.This study indicated there first existed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researchers from the West, East, and Middle China.Second, the research units are from various areas with le cooperation and partnership between each.Third, the research focus is various in terms of the age of the children.Forth, more research is on teaching

8 and mental health and little done in the field of behavior and support research.There existed le cooperation between special education.Last,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indicated a gradual proce from the focus on students.placement to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Keywords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learning in regular claes researc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s

第14篇:住宅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1儿童行为习惯与儿童房设计中的问题

许多家长忽略儿童的身形与成人尺寸家具的矛盾,将儿童安置于自己的卧室中,使得儿童生活产生诸多不便;儿童喜爱攀爬,过低的飘窗和易于攀爬的家具成了一大安全隐患;儿童爱活动,免不了与家具磕磕碰碰,有棱角的家具、易碎的落地镜等会对儿童造成伤害,同时,家具上的置物坠落也会砸伤儿童;儿童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插座和电器等孩子不了解的家用电器更是威胁孩子的健康;儿童需要家长的监护,儿童房设计也要兼顾供家长教育孩子使用的空间;儿童喜爱丰富多彩的色彩,装修时时常忽略他们的需求,使房间显得过于严肃;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起爱好,许多家长忽略不同孩子的特点,采用同样的模板型装修方式;儿童成长迅速,若不采用可持续设计,会难以满足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

2儿童房空间设计要点

2.1儿童房与套型平面关系

儿童房位置的选择多种多样,我们以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几种户型为例,分析几种儿童房位置选择的利于弊。与主卧相对:由于主卧大多为南向,这种布置方式的儿童房便设置在主卧正对门的北向次卧,方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两门相对,共用一个通风体系,声音的传递能力最强,方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然而,此法儿童房为北向,阳光直射不足,孩子难以享受坐在阳光下游戏的乐趣。在没有暖气的中部地区,冬季若关门取暖,便会阻断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不利于监管。同时,父母在厨房,客厅时,与孩子的交流较不方便。与主卧相邻:在有两间南向房的套型中,将儿童房置于与主卧相邻的南向房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既保证了充足的阳光,又方便父母对孩子的监护。不过其亲子互动效果不如两室相对的布置方式,因声音非直线传播,沟通较为困难。冬季取暖时,仍然避免不了隔断交流的情况,若享有公共阳台,或是在两间卧室间的非承重墙上另开门窗,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父母在厨房、客厅,仍能与孩子保持校好的可视、可达性。置于主卧内:这一方式通常适用于主卧较大,占总面积40%以上的套型。儿童房位于主卧内,形成室中室,与父母联系最为紧密,又有必要的分隔,同时有效解决了冬季室门阻隔交流的问题。但这一方式使得私密性降低,上小学后,孩子对私密性的需求增加,可以搬至相邻的次卧,主卧内的儿童室则作为成人的书房之用。卧室内的儿童房采光面较小,且多与浴室相邻,保证通风与阳光直射的问题需要设计者多加考虑。同样,此种儿童房与起居室、厨房相距较远,当父母在厨房时,与孩子的可沟通性较差。将生活与娱乐空间分开布置:即按动静分区,睡眠、学习场所置于较小的次卧中,游乐场所与紧邻的起居空间结合布置,方便亲子互动,照顾玩耍的儿童,也保证了睡眠的私密性与安全性,学习所必需的充足阳光与安静环境。此法需处理好儿童游乐空间与成人使用空间的关系,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

2.2儿童家具选择与布置

据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正是骨骼等器官发育的时期,不适宜的家具会对孩子身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儿童积极健康的心理也形成于此时期,正确的隐私观,健全的安全感也是孩子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家长在选择儿童家具时不能只凭自己的审美喜好,必须明确孩子的需求,选择安全适用,能够保证孩子隐私,产生安全感的家具,并兼顾趣味性。儿童生性好动,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爱攀爬,选择适宜的可攀爬家具是必要的,但家具要有足够的围护结构,防止孩子从高处跌落,尤其是非独生子女家庭最常使用的上下双层床铺,上床的围护结构要结实,安全;同时要保证家具的稳定性,并避免在高处设置没有围护的搁物家具,以防坠物伤害。儿童喜爱在屋内跑动,这就要求选择圆角家具,或采取必需的转角保护措施,以免碰伤儿童。至于插座等有一定危险性的生活必需品,应布置于既方便家长使用,又不易接触孩子的位置。选择与年龄、身高相配的家具,既令儿童方便舒适,又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儿童时期身高变化迅速,最好选择能够自行调节的座椅和桌子,以适应身高增长的不同需求,任何时期都能保持舒适正确的坐姿。床的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应选择床高适宜,硬板结构的床,利于孩子脊柱发育。至于柜子、衣橱等容纳生活用品的家具,应在测量儿童身高、臂长的基础上进行选购。秘密性和安全感,主要是针对床的需求。儿童多怕黑夜和恐怖的故事,能够给他们以安全感的私密空间有助于其入眠和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这就要求床的包围性强,或者选择有顶的床。除以上条件外,趣味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儿童这一特殊年龄段决定了家具要充满童趣,对孩子有吸引力。玩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可爱的家具,才能引起孩子去触摸,去使用的兴趣,才会培养孩子珍惜物品的品性;而娱乐性强的家具有助于孩子收获快乐和阳光积极的心态,尤其对于低龄儿童,拟物的家具受孩子的偏爱,也有助于他们认识自然。鲜艳多变的色彩也是儿童家具的特点,儿童对色彩的敏感程度较成年人更高,多样的色彩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动力,也可以起到早期刺激视觉发育,提高色彩辨识能力的作用。

2.3儿童房的可持续性及可变性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环境的需求不同,儿童房也需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进行变化,然而每年重新购置一套新的家具既造成了经济负担,也不是环保节约之举。这就需要儿童房设计与选择的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与可变性。新生幼儿的儿童房应为到达学龄之后添置课桌,书架留有足够的空间;套型整体的功能划分也应随着儿童成长进行功能调整,如前文所述,入学后的孩子需要更高的秘密性,开敞的儿童空间应转入次卧,嵌套于主卧内的儿童房搬出,将其改为书房等方法。家具也应能够适应孩子年龄的变化,如使用可以更换新部件的组合家具,以适应孩子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使用可调节高矮的桌椅适应孩子身高的变化等。

3结论

本文分析了套型中儿童房的功能需求,儿童行为习惯与如今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四种儿童房位置选择主要方式的利弊。其中,儿童房与主卧相对易于亲子交流,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阳光直射;与主卧相邻可获得更多的日照,但需要一定的处理方式加强与主卧的连通;置于主卧中方便家长照顾,由于缺乏私密性,只适用于低龄儿童;娱乐空间外置有较多的好处,然而要处理好与成人使用空间的关系,避免相互影响。同时,儿童家具的设计与布置要考虑安全性、私密性、趣味性与适应性等多方面。从可持续角度而言,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增减家具,进行空间功能的调整。

第15篇: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向城市聚集,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已为人父母,他们外出后将子女留在农村交由老人、亲戚、朋友抚养,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剖析存在的问题,探寻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是我们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于生活大量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务工,这些人中有很大部分已为人父母,他们外出务工后留下子女交由家中老人、亲戚及朋友照顾。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限制和农村老人素来勤俭节约,他们在生活上因得不到精心照料而缺乏营养。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忙于农活和家务,无暇照看使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临时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不能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成长经历等方面不同程度受到一定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严重的心理缺陷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亲情失落使他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情感失去依附,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亲密接触,内心感到无比的孤独。亲情的失落使一些留守儿童性格扭曲,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表现出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情感冷漠对他人缺少爱心,情绪不稳时常焦虑粗暴,行为极端做出过激的事情,生性多疑缺乏信任感、自私狭隘缺乏包容心等个性特征。这些心理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性格、品德形成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2.2教育缺失

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享受不到与城市孩子均等的教育资源。大多数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相比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都落后于城市学校,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子女期待值不高。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读不了书就外出打工,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上。三是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由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四是家务活的牵绊影响了学习。有的留守儿童家庭因家里缺少劳动力不得不帮助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活,因此影响了学习。

2.3监护不力

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行使监护义务。一是不能很好照顾留守儿童生活。儿童阶段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有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育。但有的家庭因经济困难不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膳食营养,而有的家庭因监护人不懂得科学搭配膳食营养。由于缺乏父母的精心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二是留守儿童人生安全受到威胁。在农村,由于监护人需承担农活和家务,对留守儿童疏于管护,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因溺水、车祸、打斗等导致意外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2.4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监护人在管教孩子时大多不很严厉,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从而从容了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一是自控力弱。在家不听监护人教导,对监护人抵触情绪在,常常语气生硬顶撞老人,做事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老师管理,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心胸狭窄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二是明辨是非能力差。性格偏执不能正确看待问题,一旦受社会上负面因素影响容易被不良青年拉拢利用,喝酒、抽烟、吸毒,沉溺于网络游戏,参与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应对措施

3.1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政府要提高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识,引导和支持学校、社区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二是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统计工作,建立留守儿童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管理。建立起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与监护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三是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妇联、团委等社会组织及各类社会团体要其实肩负起关爱留守儿童的义务,通过在小区设立“心语小屋”,组建一批有责任心的农村妇女担任爱心妈妈等方式倾听孩子的心声,抚慰孩子心灵。

3.2对问题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失去亲人的关爱而出现了心理障碍,造成品德、行为等出现偏差而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儿童”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如果引导不好就有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行为走向极端做出过激的事情,必须引起家长、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家长要随时保持与孩子的联系,与孩子进行交心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从精神上多给予亲情安慰。学校要注意研究“问题儿童”的品德、行为等特殊心理现象,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品德行为问题,由懂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对问题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矫正,化解他们的心疾帮助他们走过人生的关键时期。教育部门要重视“问题儿童”工作,敦促学校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妇联、共青团等组织通过举办爱心活动为问题儿童搭建“爱心屋”,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3呼唤父母的回归

父母的监护和教育是留守儿童内心的渴望,减少他们与父母的分离,让外出务工父母回到子女身边,使更多孩子能在父母的陪护下健康成长,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父母在外出务工挣钱的同時要兼顾子女的感受,在不影响家庭生活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尽量让母亲留下来陪伴孩子。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外出农民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争取回乡创业,这样既能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又照顾了家中孩子,回乡人员应把在外务工学到的技能用于自主创业。政府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在家乡就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特别是母亲在当地就业的机会,缓解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而造成的亲情缺失,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创业平台,提供资金、政策、信息、培训等帮助。

3.4呼吁城市对留守儿童的接纳

改革开放后,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让农民工享受与城市人同样的待遇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应有之策,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逐渐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使留守儿童能跟随父母共同生活在城市。首先要切实解决户籍问题。农民工市民化转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资源环境可承载范围内接纳农民工及其家庭,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其次要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政府要出台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改变以往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入学的政策,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上要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待遇,使农民工子女能享受教育公平就地就近入学。

第16篇:采油设备节能降耗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石油采集过程中各类采油设备的能耗问题严重制约石油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能源危机的逐渐加重,进一步威胁到我国石油行业,也不符合国内节能减排发展策略的需求。因此,必须为石油采集设备进行节能改造,进一步降低其能源消耗程度。本文即是对采油设备节能降耗实践进行研究,说明了当前国内石油采集设备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设备节能降耗的实践方案,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采集;设备;节能降耗;实践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能耗大国中的一员,国内能源缺口越来越严重,而石油企业本身虽然生产和采集能源,但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耗者,尤其是其采集设备在运行时均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只有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技术,不断革新原油采集的工艺,才能够稳定我国的能源消耗问题。

1目前国内采油设备发展现状

当下国内各大油田在原油采集时均使用的是全机械开采模式,主要的采集设备包括游梁式抽油机、皮带机、潜油电泵、螺杆泵等,每种设备均是对应不同的地质地貌所使用的,其中应用最广的就是游梁式抽油机。这种设备在行业中被称为磕头机,因为其顶端游梁运行时犹如人在磕头一样上下运动,进而将原油抽出地面。人类使用游梁式抽油机的历史已经达到了百年,由于这种设备、结构复杂性低、可操作性强以及零件耐磨损性高等特点得到了世界石油生产公司的青睐,加之这类设备在使用后的保养十分方便,更加扩大了应用范围[1]。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游梁式抽油机的开采效率在23%左右,而世界最高效率也未超过50%。而随着原油开采深度的增加,需要采用大量注水的方式保持地下油田的压力,因此我国石油业也进入了“高含水期”阶段,需要扩大原油产量、降低能源损耗才能够保持国内能源的需求。

2采油设备节能降耗的方案

2.1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少部分石油企业在运行时盲目关注石油的开采效率,忽略了高负荷工作给设备带来的损伤,当设备的使用超过了限制周期后,就会出现效率降低的情况。加之部分检修员工工作态度较差,对于保养和维修工作不够重视,使得部门潜在的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给石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这一情况还可能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强化石油企业管理者和维修人员对于采油设备的维护思想,保证在使用周期内完成维修和检查,降低使用时的故障率,进而提升设备的节能效果。

2.2引进国际新型采油设备

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对采油设备进行节能降耗的革新,所研发的设备已经开始投入实际生产当中。其中连续抽油杆结构是一种全新的零件,其本身重量较轻,能够降低螺旋杆泵使用过程中的压力,并且降低设备钻探时的磨损程度,具有下水快、故障率低等优势。美国油田在引入这一设备后,其总采油成本节约超过1/3。超长冲程稠油系统能够提升抽油机采油时的效率,根据研究显示其能够将采油效率提升到60%以上,并且能够节约设备50%的电能消耗。菲利普斯公司在对这一设备进行长周期实验中显示,经过3年的标准符合运行,超长冲程稠油系统的故障率近为每年0.56次,大大降低了维修费用[2]。

2.3加强设备改造技术

在引入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对国内设备的改造技术。针对于国内普遍应用的游梁式抽油机进行改造,将常规游梁更换为自动条径变矩游梁,将曲柄平衡设备去除,加大游梁本身的长度,并在游梁内加装调径杆,形成六杆结构。经过这种改造后可以大大降低减速器匹配时的扭矩等级,也可以降低电机运转时的能量消耗。下偏杠铃是针对于抽油机的改造技术,其将原有的游梁变距进行偏置处理,并在游梁的末端安装复合平衡块,使得曲柄平衡结构能够更好地狱下偏杠铃结构结合。经过这种改造后,游梁运行时可大幅减低扭矩的峰值,并且改善游梁运动时的平衡状态,并且增加了变距的范围,使得抽油机的使用寿命大幅提升[3]。我国吉林省油田早在2004年是就利用这一技术对游梁式抽油机进行改造,共涉及设备240多台,改造后曲柄自动调节平衡的半径得到了有效缩减,整体平衡度达到了90%;该油田使用的传统配电机功率为5.5kW,在改造之后下降到了3.0kW,直接能源节省率达到45%以上,综合能源节省率也超过了1/3;改造中所使用的减速器扭矩从常规的18kNm降低到了6kNm,减少率超过60%,加之部分结构被取消,使得游梁式抽油机的整体重量降低了31%,设备的重力损耗也明显降低。经过2005年全年使用后,其年节省资金达到了260万人民币,电能节省量为619万千瓦时,并且所节约的资金当中还包含了设备大修、零件更换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成本,提高了当地原油开采的盈利。

3结语

对于石油采集设备来讲,其能源消耗当中绝大多数是对电能的消耗,因此在对采油设备进行节能降耗改造时,重点在于降低设备对电能的消耗,并降低设备使用时的磨损消耗。当前国际原油企业均不断研发各类新型产品,但由于我国生产技术的限制,无法全面更换新型高效设备,因此需要从现有设备角度进行全面的改造,利用连续抽油杆、超长冲程稠油系统、下偏杠铃等结构进一步提升设备的开采效率,降低游梁式抽油机平衡时消耗的能源。

参考文献:

[1]张雪.采油队有效节能降耗的现场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3):102-103.

[2]徐灿,王尚磊,苏金国等.节能降耗技术在机械采油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4(11):213-214.

[3]栾海.新木油田机采节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第17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

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1 摘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对于我国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Abstract: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will promote social harmony.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also to achieve a virtuous circle.For my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premis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foundation i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erative.2007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Party Congre will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the new requirements, proposed: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ically to save energy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growth, consumption patterns,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circular economy,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ischarge of major pollutants under effective contro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mly establish in the whole socie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major tasks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Key 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1]。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在中共十七大上提出的理论创新,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4]。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

3 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也要牢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牢记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把发展作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5]。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上的重大进步,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宗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其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态文明的提出与不断完善,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道路,并在保护生态环境、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已经具备了向生态文明迈进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新中国建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

4 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6]。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探索、创造并不断思考、研究文明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对文明的思考与人类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对文明的研究同人类的文明等长。但是,真正对文明做大规模深入的研究还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对生态文明的专门研究则更晚。

1、国内研究

据资料考证,在我国最早使用生态文明概念的是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1987年,他在全国生态农业问题讨论会上提出应“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并于同年6月23日发表了《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叶谦吉教授呼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①。国内理论界对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著作。比较早的有廖福霖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主要论述了包括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等在内的生态文明观,实践方面则对城市、乡村、江河流域和森林生态建设及生态文化建设等进行了有力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二是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硕博论文。如叶春涛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马国超的《人类文明的生态走向及生态文明构建》等,这些文章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生态观的角度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三是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期刊文章。如王如松的《论生态革命走向生态文明》、曹新的《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张晓红的《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等。我国早期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都力图把生态学的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大多数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未能更好地发挥其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因而,还不能真正地解决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7]。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国的生态环境空前恶化,由此引发人们对生态

5 问题的普遍关注与深切忧思,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土化研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②。这个定义涵盖的比较全面,既包括了人与自然,也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还包括了物质和精神及持续发展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出现了提出新的出发点的探索动向,尤其体现在试图为一种独立的生态社会理论提供理念支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廖福霖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二版)》,一书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和良性运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对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主要有以下观点: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可持续发展体制;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环境;构建完善的政府生态责任机制,实行绿色政府运行机制;加强公众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做强生态产业。

2、国外研究

20 世纪以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以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层思考,而且也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一般而言,生态文明的研究起源于欧美国家,并逐步传播到发展中国家。国外理论界并没有直接涉及生态文明的概念,主要是关于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研究,有很多理论与方法值得借鉴。其中,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开展较早,取得了很多成果[8]。

国外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产业共生理论、清洁生产理论、产业生态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零排放理论及逆生产理论。产业共生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John Ehrenfeld和Nicholas Gertler在丹麦的卡伦堡市提出,他们研究了被公认为“产业共生”的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并提出企业间可相互利用废物,以降低环境的负荷和废弃物的处理费用,建立一个循环型的产业共生

6 系统[9]。

国外生态文明实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循环经济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同时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企业层面建立小循环模式最著名的是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该公司利用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原料,实现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在区域领域建立中循环模式的典型案例是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园区。该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把发电厂的热气供给其他厂使用,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问题;各厂区之间建立了循环关系,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社会层面建立大循环最好的是日本。由于日本资源有限,它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是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10]。

三、建设生态文明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

一、第

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11]。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因此,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是具有巨大挑战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2]。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马克思

7 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也能够明显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人们发展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1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倡导生态消费,转变生活方式[14]。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对那些抱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不顾环境代价的地方,要有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千方百计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15]。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要从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的现实出发,调整政策导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倾斜力度,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从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16]。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发展基础、专业、在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素质。建设生态文明,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也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17]。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18]。

完善制度机制,健全环境立法体系,我国应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和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等三大生态制度,以促进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完善环境立法,严肃环境执法[19]。

加强国际合作 实现全球生态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全球性问题[20]。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已引

8 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某一国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它的全球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治理。

加微信免费获取全文(包括参考文献)!

10

第18篇:数字媒体实践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一、实践教学设计

1.采取项目教学法,根据实际项目题目引导学生以创造性实践尝试的方式设计作品或者编制程序,从而摆脱对书本上案例的依赖对学生创造思维的扼杀。

为增强创造性实践的灵活度,应综合多个实践设计和匹配方法,以应对学生因个人不同实践兴趣而造成的创作理解和实践完成情况。该方法使用时,教师应当用规范的形象的实践师范,使学生切身了解抽象的基础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进入专业的实践教学状态。基于此,之后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和应用,就不会使学生感到畏难乃至回避。

2.鼓励学生以实践操纵软件工具为跳板,了解和追踪自己感兴趣的国内外相关技术最新状况,对专业素养的养成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通过对工具软件的实践操作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人机交互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对于数字媒体技术形成一定的个体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启发学生逆向思考这些工具软件基于何种技术和思维等问题。这种学有所用的实践效果,为减轻学生对于程序语言类课程的抵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实践方式的突破和尝试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很快吸引住刚进入专业的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专业学习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3.作为教学成果的佐证,学生提交的实践和设计作品不再只作为阶段性任课教师评分的材料。

这些作品将会如同学生的第二身份证一般,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求职的经历,可参加作品展示、各级专业比赛,也可作为毕业设计创造性实践的依托数据基础。以此学生作品管理方式,将综合型实验环节中学生因不同兴趣而选择的不同实践设计组合整合在一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又可以统一进行评价。这种结合独立、统一关系的综合型实践设计为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和学习各种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提供了灵活、良好的平台。

二、实践教学评测设计

当下,高校都在尝试多维考核方式,包含对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考察和调研能力等职场所必须的关键能力考核。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结合基础知识的对实验环节中数字媒体对象以及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此检验学生的数字媒体思维是否完整为目的,在不限定方式方法情况下,评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下完成对任务需求的研究、解决方案的设计、以及最终实施状况。在此评测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熟练使用的能力和学习效果得以展现。基于现有教学和实验设备建设情况,可尝试依托云系统针对每个学生建造教学和实践环境,以满足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表达数字媒体思想的能力所需的平台要求。该平台为学生定制专属的操作环境:安装自选软件、设定系统性能、保存相关资料并支持自由存取。

在此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对学生依靠自主地数字媒体思维,通过其自身掌握的数字媒体技术使用这一环节进行评测。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如自主学习、资料收集、以及课堂交流等,都可以通过云系统随时随地进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乐趣和积极性。以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云系统服务器只记录学生使用平台的活跃度和相关功能的利用情况。通过这些统一制式的记录资料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评测。作为学生信息管理的重要平台,云系统也能为管理和规范学生学习实践情况提供统一的评价手段,既起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对内学生管理效果,同时也将数媒专业教学的信息和成果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学校公众平台上,以供其他专业、院系、学校的对外借鉴和交流活动的开展。

此外,在毕业设计阶段,教师只需规定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提出一个有关数媒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的项目,如设计居家装修设计的媒体展示(数字媒体技术)、汽车产品的包装方案(数字媒体内容)、银行数据的管理软件(程序设计)等,以一到二人的团队合作方式提交设计方案和作品供教师评分。评分体系统中,自我评分与团队间评分占到一半,在锻炼学生自我评估能力的同时,也检测了一个社会人的诚信。而另一半则是教师从风险投资者的角度去评测该软件可取之处以及不足之处。

第19篇:高职实践课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1高职实践课程设计系统

1.1第一阶段———引

首先是“引”,该阶段是在课程开始时为学生“画饼”,使学生对课程的目标与意义有整体的把握。对于这部分的课程建设包括职业岗位内容设计和课程设计2部分。职业岗位内容设计是指确定该门课程在职业岗位上的需求,也是明确该门课程的存在意义,通过调研,确定学习该门课程能够胜何种岗位的何种工作,这就明确了整个课程的驱动任务。将这部分调研得来的数据填入系统,就形成了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意义,也是该门任务驱动课程的总任务,并以此为背景产生满足行业一线工作要求的课程综合案例。在此基础上,分解岗位工作为若干工作过程,并以此将整个大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子任务,并对这些子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分解为分步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填入系统,以此完成课程的总体设计。通过这种方法完成的课程设计不论是从教还是学的角度,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从教的角度,教师可以通过该阶段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掌握课程授课内容与难度,并深入行业一线,摸清工作岗位与课程的联系。从学的角度,学生通过该阶段学习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有的放矢,有利于课程的学习。

1.2第二阶段———追

其次是“追”,追是在“引”阶段所设计的课程总体任务与子任务的基础上,对每个任务进行量化处理,该过程是把每个小任务分解为:项目引入、项目相关任务讲解、任务演示、任务操作与完成、任务考核共5个过程,将子任务的数据录入系统,并针对每个子任务设定考核点,检查阶段成果,巩固阶段学习成果。其中项目引入是结合工作岗位,描述该岗位需要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使学生了解任务的意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思考如何来做;项目相关任务讲解是对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与行业规范,结合知识点与规范,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务;任务演示,是教师在引发学生对任务的思考后,演示任务完成的关键方法与步骤,阐述任务完成要注意的行业规范;任务的操作与完成过程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需求,遵循行业规范完成该项实践任务;任务考核,是教师根据行业规范与任务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任务考核成绩计入总成绩,最终产生该门课程总成绩,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学习过程的考核。该阶段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督导作用,着重要注意对任务的考核量化,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每节课量化的考核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学的学习效率。

1.3第三阶段———推

最后是“推”,与第二阶段不同的是,该阶段是以鼓励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注重继续教育,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扩展提供方向与学习资源,并对课程结束后开展后续的教育。每个专业都会有不同的工作岗位,而每个工作岗位对于每门课程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的拓展方向要明确,为学生的课余学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意见,该阶段课程设计要求输入系统不同岗位的扩展方向与学习包,例如:在Linux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中的Apache服务器管理这个任务的课程设计时,指明网络管理员岗位拓展方向为A-pache服务器安全与性能管理配置;网络程序员岗位拓展方向为Apache服务PHP与Mysql服务管理,指明方向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包,在学习包中包含该方向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拓展知识。对于课程结束后的后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精力有限,对于同一门课程多个学期授课会积累大量的学生,如果单靠教师会非常吃力,特别是就业后的学生所涉及的问题将可能更专业、深度更大。针对这个问题,本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技术论坛的形式,将该多个学校该门课程的学生加入论坛,完成大量学生的积累。用师兄带师弟的方式,积累大量的资源,同时引入成长机制,将论坛分为不同级别,通过学习与发帖提高自身级别,这就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论坛中都能够不断成长,让“新手”学生从开始学习课程到就业进入岗位角色,再到成为行业专家都有学习的空间。这个阶段吸引就业的同学尤为重要,同学在就业后更能够接触到行业一线和前沿技术,这部分成长起来的专家在论坛中既可以提高同学对课程的掌握,同时有利于通过这部分学生及时修改课程目标与任务,保证课程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与前沿技术保持一致,最终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达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

2结语

自2012年至今,基于“引、追、推”实践教学方法的高职实践课课程设计系统已经先后在4所院校、5门实践课程中应用,其中《Web综合实战》《组网技术》《Linux网络操作系统》效果较为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学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很大程度进步。截至目前,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两次,国家二等奖一次。这也间接说明该课程设计方法确实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

第20篇:中专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探究式教学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进行分析,结合中专语文教学和中专学生特点,总结并阐述了如何对探究性教学进行科学运用。将这些内容作为依据,共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结合专业特点,创设多种实践活动或体验性活动,创设有利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以期为中专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中专语文教学;专业特点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中专教学也在发生着改变,中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重视,倡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中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分析并总结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和生动,在使用过程中重点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相对良好的互动,并且借助较为平等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充分探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挥空间,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做出科学指导[1]。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设计。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自主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方式有所了解,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一内容进行使用,从而吸引注意力,对中专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对《石缝间的生命》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设计,学生对这一文章的相关资料进行查找,认为《命运交响曲》可以充分诠释这篇文章,并且要求在播放音乐时,加入学生剪辑好的视频片段,从而进一步强调生命的顽强。此外,有的学生愿意在视频和音乐播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感悟作为解说词,或者将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为解说词,从而对文章进行相对直接的解释,这样就更便于对文章进行理解。学生对这一环节进行设计,教师充分配合,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在他那就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专业特点,创设多种实践活动或体验性活动

现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较少,导致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想让中专语文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必须要让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中专学生对不同语文技能和学习进行掌握过程中,难以对一些任务情感进行准确的掌握,这就需要中专语文教师积极对教材进行研究,结合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学生的专业等,对语文教学实践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实践对语文知识具有新的体验。教师对语文知识进行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经验进行重构,学生通过实践也对自己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经验进行重构,进而形成较为适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例如对幼师专业的学生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当教师,并且在课前进行“备课”,学生在“备课”过程中,相当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一次预习,针对不懂的内容,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提高,同时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变通能力上以及组织能力上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均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再如,对《职场起点》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友感悟采访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对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采访,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当下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充分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口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2]。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深入到角色当中去,模拟采访过程中的真实氛围进行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有利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兴学来的东西永远不会忘”。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展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对学生的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学习《项链》这一文章的内容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主人公马蒂德生命中一共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变化,这两个变化是什么?”,“发生离奇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阅读。因为这一问题可以突出文章情节当中的情节发展,所以学生对其具有较大的探究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总而言之,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迎合学生的兴趣所在,灵活的对探究式教学法方式进行中专语文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尹艳丽.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J].成功(教育),2013,03:111.

[2]沈在连.“发现探究表达”——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导刊,2013,09:85-87.

[3]刘洪凤,胡长德.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44.

儿童实践研究论文范文
《儿童实践研究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