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问题探究型作文 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3 12:08: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问题分析型作文

问题分析型作文:

State the problem or the iue

Analyze its causes or effects

Cause1 or effect 1

Cause 2 or effect 2

Cause 3 or effect 3

Suggestions or solutions or significance

问题分析型作文常用的表达句式:

开头

1.Last month/week, I visited a friend of mine and found that ________.The case/ story/ incident is not rare.

(提出问题) It has now drawn increasing public/ much nationwide attention to the iue/ problem of _______.

We may trace this problem back to _____, but it doesn’t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y_____.

2.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 growing numbers of people flood into/ stream into the job market/ marketplace/ labor market and hope to ________.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 recent survey/ a study (提出问题) there are _____.

3.(提出问题) One of he main problems with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teenagers/ education/ population/ environment is that ______.

The problem of _______ will exert a harmful destructive effect on ______.

4.(提出问题) Perhaps nothing is more dominant/ popular/ important/ harmful/ dangerous/ disastrous in the modern world/ Chinese family/ school/ society than ______.

According to a recent study/ investigation/ poll, 80% teenagers/ people/ women are addicted to/ indulged in/ interested in doing ______.

True, it does some good to us.But when we applaud its benefits, we must acknowledge its enormous potential to affect us.

正文:

1.(分析原因)In my opinion, the phenomenon/ problem/ failure/ change in _______ is partly/ mainly/ largelyattributable to/ due to/ owing to ________.The fact that _____ has several factors.First, _____.Second, ________.Finally, ______.

2.(分析原因) Why do so many people prefer going into ______ to doing ______? One reason is ______.Another one is ________.No wonder, many people are attracted/ gravitated into more lucrative (诱人的) fields.It is quite obvious that the pursuit of _____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roblem.

3.(分析原因) There are many/ several/ a number of/ a variety ofcauses/ reasons for this dramatic growth/ extraordinary development in _____

4.(分析结果) It is one of crucial factors either in A or in B.

As for A, ________.As far as B is concerned, ______.

As a result, ________ becomes so serious that it actually fails to ______.

5.(分析结果) It is important for people/ teenagers to realize that ______ for it will exercise/ produce/ exert/ have a remarkable impact/ influence/ effect on _______.First of all, _____.Also, ________.Furthermore, _______.

6.(分析后果) It may bring about/ produce/ cause a considerable change in _____.This will bring some serious dreadful consequences.

7.(分析后果) A number of factors could account for / contribute to/ influence the succe /increase/ change/ failure/ growth in ______.

结尾:

1.Many explanations / solutions/ methods are being offered, for example, _____.First, _______.Second, ______.Finally,_______.

2.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solve the problem ______.Following theses suggestions/ methods may not guarantee the solution of succe in _____, but the pay-off will be worth the effort.

3.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se factors, we may safely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_____.

It is time that we put/ placed/ laid considerable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change/ growth of _______.

4.There is no denying/ little doubt that special/ adequate/ considerable/ further attention must be paid/ called/ devoted to the problem of _______.

If we ignore/ fail in/ are blind to the problem, it is very likely that _______.

5.Obviously/ Clearly/ Apparently/ No doubt that there is very little chance that _____ unle there is a(n) immediate action of/ common realization of ______.

6.We must look for/ search for/ call for a(n) immediate solution/ action/ method/ measure because the present/currentsituation/ state of _____.

If permitted to continue, will surely/ certainlylead to/ result inthe destruction/ the end of.

7.It is suggested/ recommended/ hoped that continuous/ great/ persisten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halt/control/check the dangerous growth/ increase of ______.

Anyhow, wider education/ more public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serious poibl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effects of _______.

Only by recognizing/ realizing the ________ neceity/ importance/ disastrous effect of ______, can we _______.

作业:(选择一个题目,完成150词作文)

1.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1)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

2)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3) 结论

2.On Today's Education

1) The problems in today's education

2) The undesired effects

3) Your comments

3.Teenage Smoking Soars

1)近些年来青少年吸烟人数剧增

2)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3) 结论

4.Problem of Piracy

1) 盗版现象日益严重

2) 盗版造成的后果

3) 我对抵制盗版问题的看法

5.Go on a Diet

1) 节制饮食的好处

2) 过度节制饮食的危险性

3) 节制饮食应适当,以保持健康为准

6.Harmfulne of Video games

1) 中小学生玩电子游戏屡禁不止

2) 试分析电子游戏给学生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7.Cyber Crimes

1) 网上犯罪的形式很多,如......

2) 网上犯罪的根源

3) 如何打击网上犯罪现象

8.Cracking Down on the Abduction of Women and Children

1) 目前我们正开展全国性的打拐运动

2) 拐卖妇女儿童是种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

3) 如何打拐

推荐第2篇:1、探究型教学案例《相遇问题》

探究型教学案例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彭阳二小 张相成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B:了解相遇问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查询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提高学生的有关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2.学生分析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角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4.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运用数学知识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设计思想:(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5.教学策略分析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建构个性化学习的平台。

(2)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6.教学媒体分析

结合学生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力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本课采用网络教学,网站的制作采用Dreamweaver为开发工具,使用了Flash,Photoshop等工具作为辅助工具。网站使用Internet搜索信息,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优势。网站设计了论坛,操作简洁明了,学生可及时、高效的反馈信息。

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反馈信息,达到人机互动,直接诱发了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教学中生动有趣的Flash课件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了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会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其参与性学习的程度是普通形式下的授课所难以达到的。同时增强了课堂密度,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给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建构了知识的生长点,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扩展了知识的延伸点。从而,达到本课的设计主旨:为自主探究提供平台,为走出课堂创设空间。 7.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遇问题网站(自制网站),提供学生使用的局域网,Internet。

(2)学生准备:学会使用Internet网络,具备电脑初步知识。 8.教学过程

1、复习地图引入(3分)

【教师活动】出示祖国地图和四种交通方式

【教师提问】网页给了一些信息,你能通过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自编应用题

【学生回答1】北京到新疆的距离是3200km,飞机每小时飞行800km,问几小时到达?

【学生回答2】北京到海南的距离是2400km,飞机每小时飞行800km,问几小时到达?

【学生回答3】北京到大连的距离是400km,汽车每小时行80km,问几小时到达?

【学生回答4】北京到大连的距离是400km,火车每小时行100km,问几小时到达? „„„„

【教师小结】同学们编题都编得很不错。

【信息技术作用】利用网页内的图片信息,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活动目的】①复习了时间、速度、路程的旧知。②激发兴趣的作用,体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

2、揭示课题

【教师提问】什么是相遇问题? 【教师活动】Flash演示(30秒)

【学生活动】看flash动画演示

【信息技术作用】感性认识相遇问题Flash动画的应用,形象,直观,建构了知识的生长点。

【活动目的】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②揭示课题

3、新课例题

【教师活动】利用flash演示讲解(20分)

出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教师提问】在这句话中运动的物体有几个?他们是怎样运行的? 【学生回答】两个,是“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板书:相对而行、相向而行] 【学生演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学生思考】他们两个在走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两人怎样了?

【教师讲解】为了让同学们把“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理解的更透彻,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演示,填写表格。

①(电脑演示)1分内,两人各走了多少米?两人共同走了这段路的多少米?走了几个130米?也就是两人的路程和是多少米?

②(电脑演示)2分内,两人各走了多少米?两人共同走了这段路的多少米?走了几个130米?也就是两人的路程和是多少米?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米?

③(电脑演示)3分内,两人各走了多少米?两人共同走了这段路的多少米?走了几个130米?也就是两人的路程和是多少米?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

米?

④距离为0,说明两人怎样了?(相遇了)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几 个130米?也就是共走了几个(60+70)米?共走多少米? ⑤那么,这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板书: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和就是这两地之间的路程] 【教师活动】讲解相遇问题的知识要点: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

【学生活动】观看flash演示,突破相遇问题的知识要点。

【信息技术作用】利用网页的flash,提供平台,突破了重难点,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

【活动目的】①掌握相遇问题的四要素②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4、强化练习【教师活动】利用网页巩固所学(3分)

【学生活动】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作网页上提供的练习题。

【信息技术作用】利用网页上的练习题,及时评价所学知识。体现人机互动。 【活动目的】

为学生评价提供一种方式。

5、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利用网页让学生自主学习(8分) 【学生活动】参与、指导、评价学生编写应用题。

【信息技术作用】利用网页素材,编写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互相评价,相互解答,互相置疑。利用网页素材,通过留言薄,及时、高效的反馈信息,提供交流平台。 【活动目的】

① 运用所学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②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6、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教师活动】利用网页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遇问题(4分)

【学生活动】介绍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如CBD写字楼盘的“相遇问题”,逆行超车请心算“相遇问题”„„

【信息技术作用】利用internet查询更多的相遇问题,课后做。 利用internet查询相关知识,扩展了知识范围。 【活动目的】

①扩展了知识范围。②了解更多的相遇问题。

7、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制定五一旅游计划课后

【教师活动】介绍任务: 学习者通过单元活动,制订出自己的假日旅行路线和旅行计划,并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课后制定旅游计划。 【信息技术作用】

通过internet查询、筛选、加工信息,利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利用论坛及时交流旅行计划。 扩展了知识的延伸点 【活动目的】

①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②培养查询、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推荐第3篇:探究专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本文主要探讨了专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一概述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叉学科,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加强。经过21年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探索,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手段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不够高;

二、没有有效的适合本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三、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却不能很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有效启发。这些成为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人员面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试图解答以下几个疑问:

(1)从实证检验角度验证对教学效果产生阻碍的因素进行改进,能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3)推行“问题导向型”计量经济学教学是否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加以实现?由此,本文通过向地方综合类高等院校(XX大学经管学院)财经类本科学生随机投放《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了教学质量绩效;通过实证分析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支撑点;并提出从教材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实验课时设置与利用案例提高操作能力这几个环节入手来完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正文安排如下:

(1)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

(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利用序次Probit模型和实证分析;

(3)最后提出从教材设置、教学安排与其他交叉学科互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建议。

二文献回顾

计量经济学具有多学科(统计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一般本科学生都是在先修学完统计、数理经济学及经济学基础课程后才学习该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案例操作实践,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够运用统计工具与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与工作打下基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应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大规模采用多媒体教学,统筹安排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建设教学案例库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 。

EDP(Exploration—Discuion—Practice)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互动性、方法多样性和措施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激发其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统计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实际经济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未尝不是教学工作的新颖方式 。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 “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个统计应用软件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前人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并加以拓展„„纵观过去的计量经济学教研文献,“研究性教学”与“案例型教学”

的教学建议提出得非常具体、也较富有针对性。但不足的是,这些论述基本停留在对教学现状归纳总结和教学建议层面上,利用调查问卷信息的教学论文尚处在定性分析阶段。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很好地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定量分析,以序次Probit回归实证检验结果来验证前人的理论论述;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方式运用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教学改革的教学建议因此也变得更有针对性。

三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众多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普遍认为:选用适宜的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辅助活动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正效应。为此,我们进行相应实证检验。

首先,将教学改革调查问卷设计为两部分:教学现状问卷与教学改革意向 。在XX大学(地方综合类院校)经管学院大四学生中随机投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比率达76.5%。该学院财经专业采用国内大多数二本院校采用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教材。教材以数学的公理化、形式化为基础,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环节共48课时,形式为考试科目,教学注重数理逻辑推导与定理证明的知识连贯性,但理论联系实践尚待提高。

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学生修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对该课程的认识:有10.87%的认为对将来学习工作有用,用处不大的达到69.48%,认为无用的为20.65%。这说明现有的计量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地位与重要性并未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

另外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表示对现有教学满意的为l1.96%, 比较满意的为40.22%,不太满意的34.78%,不满意的达13.04%。从这一结果更看出现有的教学尚有改进的余地。表l对教学现状其余部分加以说明。在教学意见部分,问卷显示认为现有计量经济学选用的教材不合适的主要原因:

(1)难以理解的比率为61.29%;

(2)认为课本内容过于复杂;

(3)认为课本内容太浅的为3.37%:

(4)课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33.87%;

(5)其它理由为1.61%;

(6)认为教材质量尚待改进的为1.61%;。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满意的意见集中在:

(1)实际经济含义解释过程冗长无味的占22.83%;

(2)联系实际经济现象的讲解不够精彩7.61%;

(3)公式推导部分的枯燥乏味为56.52%;认为计量分析解释部分繁琐为34.78%;

(4)其他部分为4.35%。而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则认为应该增加实际案例讲解达6O.87%;应增加计量统计软件使用讲解为35.87%;增加多媒体互动环节教学的为33.69%;增加实验教学(上机实践)为43.48%;增加总课时安排的为9.8%;其他要求为2.1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有教学模式创新的努力方向。问卷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愿意在自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不愿意的仅为18.265%;无所谓的比率为25%。由此也看出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操作性。

反馈信息对增加案例教学环节与问题导向型教学法的建议集中在:

(1)通过阅读经典计量文献,增加计量经济学论文研读与分析为14.13%;

(2)增加与国际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财政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典案例的论证分析上的为48.91%;

(3)提出以学期课题形式,在老师指导下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为35.87%;

(4)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分析的为20.65%;。另外对是否愿意利用所学知识,协助教师完成科研的反馈意见显示:同意的为51.09%,不同意的为27.17%,无所谓的为21.74%,这也反映出学生急切希望认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更好地学以致用的热情为得到定量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序次Probit与序次Logistic回归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测“。首先因变量为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用Y表示,Yt的分类为{2=“满意”,1=“比较满意”,o=“不太满意”,一l: “不满意”};对有无统计学课程的前期课程准备为X 其取值分类{l=“满意”,0=“不满意”};对选用教材的满意程度为x2 ,其取值分类{1=“满意”,o=“不满意”};X3、X4、X5、x6,分别表示对是否需要进行统计学课程的前期准备、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采用案例作业进行教学与有无上机实验课教学环节,其选项定义分类均为f1=“有”,o=“没有”}。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与表3。从表2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表2中卡方值、PseudoR2均大于表3中的结果,同时回归结果也较为合理,所以选择Ordered Probit作为回归模型。序次Probit回归检验结果显示有无统计学学习背景与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呈现弱值更为准确,可应用LR卡方检验结果验证X 是否应该被剔除、同时,利用Likelihood—Ratio检验是否应该将xlt剔除出回归方程式,其结果显示LR l1 =10.32,Prob>x2=O.0132;说明原有ordered probit模型中xlt不可或缺,学习统计学前期课相关性,但在序次Probit回归显然比检验要比输出的渐进z 程对回归方程式的贡献显着,无法剔从实证检验结果清晰地看出,增加计量经济学教学统计软件讲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采用、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利用实际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以及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选取,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而有无统计学等课程的前期准备虽然在实证检验中表现出与教学效果的弱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前期课程的知识储备不重要,结果只是反映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在课程前半段的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回顾可一定程度弥补统计学课程缺失给计量经济学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建议

对于以培养满足地方建设需要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普通高校来说,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率成为教学首要目标。通过计量经济学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问题导向型”

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证结果中可以发现“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从教材改革、案例讲解、用好用活多媒体互动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相应课题的研究等形式来加以完善。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提倡互动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对于各教学章节,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辅以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例题,完成课后习题。

对于理论教学部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板书的电子版,完全照抄课本内容,知识传授过程完全“一言堂”的弊端。采用声光影结合,通过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通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对统计结果的注解与分析来指导学生更为直观与具体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指导学生通过课后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布置的习题与小课题,以抓问题主线为中心,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研改革下一步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以选择适合的教材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国外留学以及回国任教担任计量经济学专任

教师的授课经验发现国外对于计量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中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由易到难, 具有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本科初级计量经济学ECON315 与理论为主、实践辅助的本科中级计量经济学ECON435和其他计量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类课程组合。课程设置具有梯度,能较好地将理论、实践和案例教学结合, 凸显出计量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类主干核心课程地位。

在这方面我国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尚无法达到,因此选择一本好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自助学习,尤为重要。采用国外主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的中译版,如东北财大出版社出版的希尔等人着的《初级计量经济学》与詹姆斯H.斯托克、马克w沃特森着的《计量经济学精要》的中译本,教材偏重实践应用,大量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实例贯穿全文,较适合数学功底不强的文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作为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学生《计量经济学》入门教材的首选。

3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建议增加实验课程课时,利用实验课指导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基本操作。在实验课环节中,充分利用学校网路机房的硬件资源,通过对上机实践、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熟悉该软件,引导同学自主完成统计回归分析与简单统计编程的练习。提倡实验教学中采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研究, 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现实经济问题的处理)。小组内部采用组长负责,自主寻找感兴趣的小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实验数据,选择应用模型及进行小型科研创新,完成计量分析,最终合作完成最终研究报告,做到学以致用。

4通过与其他财经课程的横向合作丰富教学案例库。货币银行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的实际案例比比皆是,可以借鉴使用。备选案例还可从教师的研究课题、历届学生的统计调查分析实践材料、以及统计教学案例集中抽取,构建教学案例库,以备教学实践。

5改革现有成绩评价制度。学校往往采取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这种评价方法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造成学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轻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和平时上机实验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采卷面成绩40%+研究报告30%十学期论文30%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使课程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6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兴趣小组来提高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科研与教学实验中,利用团队的能力来实际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能力。利用知识竞赛和论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利用竞赛、知识问答、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启发学生“比学赶超”。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推荐第4篇:《桂林山水》探究型教案设计

《桂林山水》探究型教案设计

竹基镇中心学校

陈家孝

[情境]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

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任务]

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三、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

一、运用《桂林山水》的录像导入本文学习。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二、运用投影方式,将桂林风景图片和文中对山水的描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理解作者描写的手法。

三、展示图片,丰富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四、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资源]

桂林简介

1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山水概述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

桂林山水甲天下

2009年,桂林漓江风景区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风景区。成为中国旅游的又一世界之最。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漓江风光尤以桂林阳朔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美。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2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象鼻山

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 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 米,深2 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独秀峰

王城内的独秀峰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环列,为万山之尊。南朝文学家颜延之咏独秀峰的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是现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诗歌。其峰顶是观赏桂林全城景色的最好去处,自古以来为名士所向往。登306级石阶可至峰顶,峰顶上有独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旅游有一月有余,却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遗憾。 唐人郑叔齐说此山“不籍不倚,不骞不崩,临百雉而特立,扶重霄而直上”。清袁枚有诗曰:

3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评估]

一、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通过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 4 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这就是危峰兀立”。也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二、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三、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眉纹之中的是做准备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 5 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

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五、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

推荐第5篇:探究型学习设计

探究型学习设计

从案例中我了解到探究型学习的过程是: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

探究型学习设计的特点有:

1、粗放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对未知过程的想象与摸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教学设计的内容形式可以百花齐放,整个设计过程是粗放的也是立体的。

2、动态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由于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内容和方式必须根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还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3、协作性:不仅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强调协作性,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协作性也非常重要。

4、灵活性: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规定内容进行处理,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千差万别,学生的研究内容与方式也各不相同,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必须灵活机动,可以说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时,灵活性尤为重要。

推荐第6篇:探究型教学设计

凡卡

五年级 语文

情境 | 任务 | 成果 | 资源 | 评估

情境:

同学们,我们现在都是孩子,那你们现在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好,吃好的,穿好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位生活在旧社会的孩子,看他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任务:

通过本活动使学生: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领悟作者为什么以“凡卡 ”为题。

2、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真正懂得为什么“凡卡”为题。

3、知道凡卡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念,知道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成果:

A.教师展示课件出示,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B.学生明确问题:

1.搜索相关资源并进行分类概括。 2.查找相关凡卡的资料,了解凡卡的生活背景,同时要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C.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行分工,分别负责查找、查找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归纳。

D.成果呈现。

1.集的资源用word 或电子表格的方式记录。并呈现凡卡的相关情况,让学生们知道凡卡的生活背景,和知道凡卡也向往幸福的生活。

2.用ppt形式展示有关丑小鸭的图片或视频信息。从中感觉到凡卡的美好愿望。 资源:

软件:电子表格、Word、PowerPoint等。 搜索引擎:google baidu 评估:

评价项目

优秀(18-20)

分工协作

评价内容及评级分值

良好(14-17) 继续努力(12分以下)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小组成员分工较明务分配合理,有小组分确,任务分配较合理,任务分配不合理,无小工职责明细单。

有小组分工职责明细组分工职责明细单。 单。 优秀(18-20) 良好(14-17) 继续努力(12分以下)

能使用正确的格式、适能使用正确的格式,能从网络等多种渠道信息来当的搜索引擎从网络等从网络等多种渠道获获取信息,但选择信息源 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取信息,并较合理的不正确、使用信息不恰合理的选择信息、使用选择信息、使用信息 当,不能使用正确的格信息

优秀(26-30)

良好(19-24)

继续努力(15分以下)

成果要作品包括图片、表格、作品中没有视频、表作品中没有表格、文求 文字、声音、视频

格、,但有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只有字

优秀(26-30)

方案的说服性

良好(20-24)

图片

继续努力(18分以下)

作品内容完整,最终成作品内容较完整,最作品内容不够完整,最果展示合理,能获得2终成果展示较合理,终成果展示不够合理,/3以上同学的认同

能获得1/2以上同学只能获得极少数同学的认同

的认同

推荐第7篇:七年级探究型课程

科目概况

初中生离父母有多远

科目名称:

初中生离父母有多远

教师及简介:

王文涛,中学语文一级教师顾美霞,中学语文教师

科目目标:

1、了解当前初中生和父母间存在的问题,尝试为消除初中生和父母的隔阂、缓解彼此矛盾找到合适方法。

2、能合理确定访谈对象,并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3、对如何处理好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结合自身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改进个人行为。

4、能体谅尊敬父母,养成感恩很珍惜幸福的良好品质。

5、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科目内容概要:

步入中学校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不少学生已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意识与日俱增;与父母的关系、对父母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父母的思想分歧越来越大,沟通存在很大的问题。本课程通过对亲子关系的探究,发现确实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班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向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学安排(科目实施):

1、确定访谈的问题。

2、确定访谈对象。

3、进行访谈。

4、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

5、班级交流探究的成果。

6、畅谈探究活动结束后的感想。

教学方式:

访谈、讨论交流

资料来源:

《初中探究型课程学习包》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探究成果

推荐第8篇:探究型教学设计

探究型教学设计-《How do you deal with our problems ?》

长春市晨宇希望中学 张月明

探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探究型学习是通过学生尝试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在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我体会到:学生如果能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主动发现语言学习规律,那么学生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掌握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能切实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调整自身学习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我校英语教研组注重在对学生进行 “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训练时,渗透相应的学习策略,对学生如何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认真的校本教研和探索。在

七、八年级语言技能训练中,我们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听说评价表格、活动进行引导、渗透、反馈,让学生重视“听说”,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语言学习;而九年级在听说的基础上,开展朗读、阅读、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拼读、认读能力,提高领会阅读特点,继续加大语言学习方法渗透,为语言输出做准备;九年级在增加指导写的同时, 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情感的能力方面做进一步探究。鉴于此,我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reading)的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和尝试: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 学习并掌握阅读技巧、技能。

知识目标:通过看图,听录音,阅读短文,了解处理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力目标:1 通过阅读,能理解短文的大意;

2 通过扫除生词障碍,能大声朗读短文;

3能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策略目标:1 通过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 的指导、渗透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感知、体会学习过程;

2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生词,学会利用资源和工具进行学习;

3学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多方收集、加工整理信息。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阅读技巧,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利用TPR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有关内容的积极性;

3通过多媒体及报刊杂志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动机。 探究目标:1探究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2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

我授课的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两年英语,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对英语的感悟性较强,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思考和探究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究篮球运动起源及学生亲自参与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几个环节上,使学生通过体会,发现、了解、掌握一种阅读英语故事的学习方法。

(三)、一次常规的资料收集成为激趣引题的源头

当学生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能全神贯注,兴高采烈地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上本课之前,我在学生中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在班中发动学生帮助老师收集资料。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巨大潜能,特别是特困生和双差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问题。他们急需要解决‘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地找资料,献计献策,这股热情带动了班上其他同学对所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材料,我进行了分组讨论并设计精彩的PPT在课堂上成为教学活动展开的切入点,也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

(四)、以读书笔记为媒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方式。

这是一节课后阅读教学课。谈到课后阅读教学,我马上想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局六要素内容。在本单元的前一节课,学生们刚刚学完方式状语的表达方式。因此,我决定利用读书笔记这一载体,给学生提供一种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在读书笔记的每个环节中设疑,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随着内容的深入,读书笔记层层递进,问题一环一环引出,为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提出了任务、创设了氛围和环境。

(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有效的合作探究需要一定的组织程序和方法,为此我按照设疑—确定话题—搜集资料—借助工具---分析讨论—总结学法这个程序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1.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熟悉读书笔记内容。

2.读书笔记从“Time—Place—Characters—Reasons—Proce—Result”六方面给学生设疑提示,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结构进行了解,让学生思路清晰地进行阅读,有目标地获取信息,带着问题去听、思索和学习课文内容。

3.学生熟悉读书笔记内容后,进入just listening这个有一定难度的环节。教师想法有二:一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习得语言有先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语言学习过程的体验,帮助学生搭建探究阅读学习方法的平台或“脚手架”。

4.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想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借助读书笔记,通过观察图片,从周围环境、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开展组与组之间互问互答活动。教师请学生看图猜想、预测整个故事,在学生想象、探究、讨论下展示出故事大概情节。故事发展到底如何,最后答案还需学生做进一步的阅读探究活动。

5.学生打开书自己阅读,找出生词难句,通过查字典,把词义、例句记录在单词收集卡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单词的发音、词意;然后,把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词汇拿到前面,发动全班共同解决。学生在解决生词这一环节中,再次感悟了阅读的内容,为后面在讨论环节中各抒己见做好铺垫。

6.学生根据读书笔记的提示,先在组内讨论问题的原因、发展的环节。然后教师指导全班正确处理生活和学习所遇到的困难,并展开讨论。教师板书处理问题的方法。集体多种解难释疑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感受到探究过程和与他人共享信息的乐趣。

7.合作学习,完善读书笔记。通过个人,小组,集体多种解难释疑等探究活动,学生对篮球起源有了深刻了解,并激发出学生对篮球运动更深层次探究的欲望,在此将课堂向外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再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善读书笔记内容。

(六)、遵循个体差异设计评价。

探究性学习评价应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设计本课评价时,我利用小组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这样一系列的评价,一方面为了便于学生对自己真实的语言水平进行适时的评价,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出一种英语阅读学习的方法:just 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可把这次评价纳入到孩子形成性评价当中,指导学生把这份资料珍藏到个人英语档案夹中。这种与学习内容有联系的评价形式,能极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竞争、挑战的心理需求,有效发挥评价的反馈、诊断和激励作用。

(七)、遵循小学生特点,开展课堂活动。

虽然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但他们依然具有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展示自己等特点。为此,教师在本课:设计了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和开展TPR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八)、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将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归纳本课所得,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总结出本课学法just 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同时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把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为此我留了If you have some trouble.You can ask your teacher for help or face the challeneges .(布置学生收集更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作业。倡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资料观看录像资料和上网等形式,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将探究活动向课堂外延伸,培养学生学会借助工具、资源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

推荐第9篇:《爱莲说》探究型教案

《爱莲说》探究型教案

龙泉中学

李翠玲

一、任务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前任务: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过程任务:

1、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

任务。

2、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二、教学资源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中国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三、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情境:

采用情境创设法。在播放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朗诵片后,可采用如下的导入方法

教师荷者莲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的爱物,既爱它的风姿绰约的外表,更爱它高洁傲岸的节操。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写莲诵莲的作品,其中不乏堪称精品之作,但写得最好的,当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五、过程: 语文活动: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

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肢体运动:

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

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

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六、评估

1、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认识:

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

”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2、教师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平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

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发展。

推荐第10篇:设计探究型教案

《小小的船》探究型教案

适用年级:一年级 所属学科:语文:

情境|任务|成果|资源|评估

情 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夜空,弯弯的月牙,并配有音乐背景:(歌曲:小小的船)。教师导语:同学们都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也特别喜欢月亮,他把月亮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任 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夜空,弯弯的月牙,并配有音乐背景(歌曲:小小的船)。教师导语:同学们都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也特别喜欢月亮,他把月亮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二、自主识字

1、独立思考: a.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b.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交流讨论:互动学习生字。

三、品读课文

1、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从课文的中的每句话中,你都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a.分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 b.仿说“弯弯的”“小小的”这样的叠词。 c.用“( )就像( )”说一句话。

3、小组讨论交流: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4、播放《小小的船》乐曲,闭目想象,坐到月亮上去,会看到什么呢?。

5、配乐表演。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这首小诗,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歌? 2.展示一下你查找的资料。 成 果:

通过小组协作,学生放飞想象,背诵课文,交流查找到的月亮资料。 资 源:

多媒体教室、教科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投影 网站:月亮网站http://www.daodoc.com/ 搜索引擎:百度 评 估: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及评级分值 课前准备 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 按照老师要求,认真完成准备任务。 按照老师要求,较认真的完成准备任务。 基本按照老师要求,基本完成准备任务。 没按照老师要求,准备不够充分。

分工协作 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分工合理。 小组成员分工较明确,任务分配较合理。 小组成员分工基本明确,任务分配基本合理。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任务分配不合理。

小组成员的参与性 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 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 小组内大多数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 小组内一半的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 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小组活动。

第11篇:(张立新)“探究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探究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江苏省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 张立新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依据问题、提出设想、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而在“探究型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是教学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问题展开。因此,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文就问题的设计谈一点看法。

一、问题在“探究型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1、问题的发现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推动力。问题的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启发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充分利用问题在教学中的推动力作用。

2、问题的探究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品质的目的。

3、问题的解决在达到教学目标中的启发作用。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具有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最终能启发学生,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二、问题设计的特征

问题在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我们教学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在进行教学之前,在分析教材、学习状况基础上,应充分准备,反复斟酌,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为教学的顺利进行,落实好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其问题的设计应有如下特征:

1、典型性

1 即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计问题。如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使学生在发展能力方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讲授电阻这一节课时,事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或实验,如不同功率白炽灯的亮暗情况,引发学生讨论: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举一反三,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工研究方法。

2、直观启发性

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生动直观,富于启发,引人入胜。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刨根问底的热情,还要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研究日光灯工作原理时,课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日光灯结构组成,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线路,教师检查后通电试验,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然后提出:日光灯是怎样工作的?它与白炽灯有什么不同?这样非常直观有趣的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3、针对性

一方面,应针对培养创造力这一教学目的,紧扣主题,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老师引导和同学们之间的探究、讨论“跳一跳,够得着”,否则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欲望。

4、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等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在解答过程中,可以设计诸如“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不-----结果又将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或引出新的问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如:在学了电磁的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讨论:我们有哪些方法来判断一根钢棒是否有磁性?如果有磁性,又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出它的极性?在学了复杂直流电路的知识后,我们又能要求学生能用多种办法来求解直流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经常问一问学生,既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开放求异思维的能力。

5、程序性

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逐步深化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程序要与思维的发展一致,同时,还应注意程序不宜过细或过粗。程序过细,问题关节过于显露不能引发争论,不利于思维的展示。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不易抓住要点,讨论无法深入进行。比如:在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问题,如果仅有一只电表,又该如何设计电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更

2 高的要求。如果实验过程中,不准拆线呢?问题深化的结果是,学生除了对分流原理和分压原理更清楚外,还要进一步明白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有的学生还能想到单刀双掷开关等,答案很多,思维很广达到了训练目的。

6、拓展性

教学过程应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延伸出新的问题,进而把问题的探究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所设计的问题应有更多的拓展性。例如:学完变压器的知识以后,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利用休息日去电机厂参观变压器的制作过程,请教师傅变压器的用料及绝缘等问题。这样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巩固了知识,拓展了学生视野,扩大了学生探究范围,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三、电工实验在问题设计中的作用

一个好的问题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电工实验就能担当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工实验这一强有力的手段去刺激学生昂扬的斗志和刨根问底的精神,使学生在有趣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目的,也激发了学生为科学探索奉献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在探究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工实验在问题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电工基础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择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的解决问题。比如:在日光灯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这一实验中,不妨多问一问学生:如果电路不是感性,而是容性,又该如何?如果电容器的容量不断增加功率因数也会增加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散,在电容改变的过程中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怎样变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提高感性负载的功率因数?教师通过典型实验(充分利用教材中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可以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电工基础实验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和谐的教学情境是问题设计的基础

问题选好之后,如何呈现给学生,如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形成真切的问题。

电工基础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主要是从对实际电路的观察、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同中见异、平中见奇。

3 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生动直观、富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技术、趣味实例、知识复习、形成猜想、反复析题等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还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甚至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提出挑战。教师发问的态度和对待发问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平易近人,谈吐诙谐必将搭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形成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为问题的设计提供民主、和谐、合作的情境基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使之在争议、提炼、引申中提高认识,完善思维。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充分运用探究型教学,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就能上出学生满意的课,上出高效率、高效益的课,就能使电工基础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拓宽视野以及培养其创造性品质的广阔天地,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世纪学生。

此文获200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职业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第12篇:三公问题探究

三公消费问题探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行和稳步发展,国家的钱越来越多,人民的民主意识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关心国家的钱究竟被派到了什么用场,然而却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出国,肮脏的现像反映出当代中国消极的一面。其实三公消费本没有问题,只不过有一些人损公肥私却让其成了问题。并且长期以来,我国“三公消费”一直是本糊涂账,公务消费的不规范带来的巨大财政挥霍和国库虚耗令人触目惊心,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百姓,对“三公消费”挥霍国家公款、浪费腐化现象深恶痛绝。尽管近年来中央在治理“三公消费”上下了一些工夫,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老百姓没有看到情况好转,甚至在某些地方,“三公消费”有增无减。“三公消费”挥霍公款,从表面上似乎不如贪污受贿、贪赃枉法那么危害深重,但是,“三公消费”却更普遍,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所造成的影响都很坏,并且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不符合“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代中国三公消费的现实不得不让人警惕,人们必须拿出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因为在全中国这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问题可以如此的广泛存在,必然会对中国造成广泛的影响,以致毁坏。

三公消费的问题确确实实很多,并且往往让人感到一种自私的龌龊感。其实三公消费本只是一个中性词,因为三公消费是合理合法的,但何以近来三公消费成为众矢之的。一组数字会让我们明白何以其会受到众人的攻击,中国“三公”消费数字惊人,仅公车消费一项,根

据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说,2004年全国有公车400万辆,支出4000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在中国每年花在公车上的费用保守说法3000亿元。在这3000个亿中,人们认为是公事用1/3,私事用1/3,司机用1/3。很明显,3000个亿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合理的,2000个亿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提出,仅公车私用一年就要花掉2000亿,几乎等于国防开支。同时,公务车每万公里运行成本是50361元,高出私人轿车每万公里运行成本8215.4元的5倍多。2004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高达500亿元,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 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较高。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 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返观其他国家,如韩国首尔市人口1027.7万,拥有277.7万辆车,而市政府的“官车”仅4辆。这4辆“官车”的分配情况是,市长一辆,三位副市长各一辆。在“透明国际”公布的廉洁榜上排名第一的芬兰,全国只有5个人公务专车: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由于制度执行到位,5辆专车一直未有膨胀的迹象。中国“三公” 消费惊人,浪费惊人,还是腐败产生的一个温床。这不能不成为社会质疑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这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必须要进行相关制度改革,以遏制严重的炫耀性、奢糜性的“职务消费”,坚决刹住挥霍

公款的腐败现象。据国家财政部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配两辆专车(市内和下乡各一辆)。按照有关规定:只有部长级和省长级以上干部才能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 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及其以下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后享受部长级和省长级待遇的干部都不允许配备专车。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 或有关职能部门都自行给党政领导配备了专车,有些领导用车虽然不称为专车,但却专用。据有关部门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竟换了40多个轮胎,平均每周换一个,其中的漏洞可想而知。另据国家有关部委统计,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为8万元~10万元,公车问题相当严重。其实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但从这些数字中,也可略见一斑,中国三公消费的现实确实令每一个中国人担忧。

中国三公消费的现状如此,其原因如何呢?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一直以来相当薄弱,并且由于其他种种原因,导致“三公消费”的主体拥有对财政收入几乎不受监督和惩罚的支配权力;而财政收入的主人——人民,对财政收入的支配几乎没有权利,从而致使三公消费的主体过分的挥霍手中的金钱,白白的浪费社会资源,不能物尽其用,从而也阻碍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实我认为那些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人无异于背叛人民的罪人,简直可以说是社会的蛀虫,人民身上的寄生虫,浪费了人民血汗,毁害了社会和谐,破坏了党的形象,实乃罪人也。再者,公务人员坚定优秀思想素质的定力以及学习优秀思

想的能力确实有待加强,自觉比他觉更能解决问题。

面对愈演愈烈的三公消费问题,我们必须痛定思痛,何以才能找到问题的出路呢。我终结了三个方面。其一,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制定一个刚性的预算。遏制三公消费,给百姓一个交代,就应限制并逐步取消政府不必要甚至是几乎近同于浪费的开支。作为一个现代政府,预算没有审核,没有限制,显然是荒唐的,没有一个刚性的预算开支,再有道德的政府也会乱花钱的。例如,去年全国两会后,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12张中央财政预算表,74个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预算公开。然而在所有公开的预算中,笼统的分类使人们看财政账单如“雾里看花”,“三公消费”更是难觅踪影。如此的预算,只会助长三公消费糜烂之风。如果政府预算大家都能看明白,官员就不敢随便花老百姓的钱。这样便能起到一个好的作用,真正发挥政府预算它真正的作用。预算账单”要明白易懂,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推进预算精细化和科学化,防止随意变更;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没有纳入预算的绝不支出,减少花钱的随意性;三是加强财务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责。 其二,公开“三公消费”支出,让老百姓心中有“数”,钱花了多少,钱怎么花的,一目了然,否者,一笔糊涂账,难免“三公”出现问题,,浪费不说,还降低办事效率。有的部门或政府已经公开了三公消费的某些消费数值,也让我们看到了政府改革的决心,中国财政信息公开正在加速,据报道:3月31日,北京市财政局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的公车数量;4月1日,财政部成为首个公开2011年部门账本的

中央部委;紧随财政部,4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部门账本;从今年起,陕西省在10个省级部门进行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并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公开所有省级部门预算,并逐步细化预算公开内容,严厉遏制“三公消费”;成都市财政局日前承诺,今年不仅将公开政府总预算表,还将首次公开部门预算表;陕西省、成都市、北京市的做法,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缩影。我们还是应当对政府的改革充满信心的。其三,反对浪费,勤俭奉公,同时加强监督等遏制措施的改进。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管束公款消费最根本的在于两条,第一是透明公开,第二是民主监督。公开数据与监管必须同时进行,对违规者必须严厉处罚,违反财务规定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否则“公开”就毫无意义,遏制“三公消费”核心在于加强监督,“三公消费”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合规行为与违规行为混杂在一起,例如借考察、开会之际公款旅游。同时,应该严格政策规定,健全法律法规,把监督落在实处,加强监督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厘定“三公消费”合理、不合理的成分,对不合理的坚决予以取消压缩。经过批准的财政预算,凡是不涉密的都应当公开,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要做到加强监督,就要做到一是健全制度从制度的层面杜绝“打擦边球”现象,二是强化问责机制通过审计、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途径多管齐下,揪住畸形“三公消费”的尾巴,依规严查严处一切超预算、不合理、挥霍性的“三公消费”,不仅要给予相关人员行政、纪律处分,还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将治理“三公消费”落到实处,展现阳光、廉洁、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三公问题虽是一个顽症,但只要对症下药,我相信定可以药到病

除,去掉这块社会的毒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当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我们现在应该增强主人公意识,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再者,我们现在就应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年轻(未来的公务员)的这一代拿掉这块毒瘤,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第13篇:[城市化问题探究]

一、城市规划如何控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无序蔓延或扩张?

1.正确处理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的矛盾

从现状可以看出,加快城市化进程迫在眉睫,但保护耕地同样不容忽视。然而城市化和耕地保护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它们有共同的本质倾向,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必须走出城市化的误区----盲目扩张和开采。有些地区乡镇工业园区遍地开花,“豪华工业园区”也有出现。要认识到城市化并不仅是要减少农村土地面积,也不是一下子将农村彻底变成城市。城市化首先是为了淡化城乡界限,解决城乡分割的问题;其次保护耕地,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保证。集约用地,科学用地,规划用地,以此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城市化和保护耕地两者关系的正确思路应注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使城市化真正有利于实现集约用。不能不顾当前经济建设的合理要求,单纯地为了保护耕地而保护耕地;也不能只考虑城市化用地发展,而忽视保护耕地。坚持“一在吃饭,二要建设发展”,保护耕地和城市化并重,缺一不可。从世界各国先进发达国家来看,以城市化发展迅速的美国为例,很早就重视了城市化和耕地保护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也应当行动起来解决难题。

2.搞好各个规划的衔接和协调

科学合理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搞好两个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结合交通水利规划进行山、水、土、路综合治理,提高用地效力,特别强调山林的治理。众所周知,山有林才有水,田和地依水而存,有田和地才能种粮,有粮才能保障吃饭。只有这样才是解决城市化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首先加强规划法律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位。《土地管理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从这一条款可以看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从量上(或从供给上)约束了城市总体规划,而体现土地需求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从规划建设上与土地利用总体上相互制约。这样看来,二者应当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中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总体规划是当地政府通过立法来执行的,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业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执行的。是否可以考虑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升到与城市规划并列的地位。这就需要改革规划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和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当多个规划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时,城建、交通、水利、林业、土地管理部门应改变规划思想、规划理念和规划方法,不能各自为阵,坚持切合实际,土地集约使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规划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保,测算出土地最大的承载能力。

3.实行规划图的“多图合一”

“多图合一”能确保规划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权威性。各乡镇,认真做好城镇规划体系,包括交通、水利、绿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衔接。要落实“多图合一”,即城市、城镇配置规划建设城区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田保护区、建设留用或待转换地和弹性控制区等共同要素,在多个规划图上位置一致,相互套合,提高和确保各个规划的合理和可操作性,防止重复投资建设,比如现在的土地整理成了工业园区的“三通一平”的前期工作,大量重复投入,浪费国家财产。

“多图合一”必须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土地、城市、交通、林业、水利规划部门统一。省、市、县政府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成立规划委员会,负责各项规划的编制和协调,规划委员会主任由规划专家担任,而不是行政官员担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规划建设中,缺少公众参与,很少群众来监督,为谋取急功近利的经济行为和目光短浅的长官意识提供了发生条件,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在发达国家,规划建设体系中的公众参与是一个不可缺的重要步骤。规划委员会规划某一工程可举办多次公众调查、公众听证会或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并及时修改方案。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团体、私人企业和个人,凡愿意参加规划的都有机会对规划提出评论性意见,公众的评论意见是行政官员批准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弥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不足,以使我们机制更健全,规划更合理。

同时能控制城市的合理推进及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结构人口发展资源的开发,自然环境持续利用,合理控制城市发展,科学发展小城镇。我们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其具体规定是:在城市边缘地增设城市绿化带之外,与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地区建设新镇,新镇强调自给自足,自我平衡,保持15Km以上距离,以防止城市继续蔓延。如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能精心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城市化的整理,则一定可以大大节省土地资源,并从客观上促进城市化循序渐进地发展,完善城内机制。再建设距城外一定距离卫星城镇,缓解城市无限扩大,并解决就业,发展经济。同时,若在城市边缘规划成面积相当的高大经济林带,河流水系和宽阔的田野,形成城市的绿环,以农业种园区的“生态长廊”,作为城市的隔离带或城市边界,都不失为控制富阳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的有效手段。先从控制人口的增加,才能控制城乡用地总规模,否则城市的吃水排污都无法解决净化,很大程度度上降低了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水准要求。其实城市化水平与速度问题直接涉及占用耕地补给的因素。

4.城市化推进必须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并且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必须落实,是正确处理城市化进程与保护耕地关系的重要保证。当前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明确三个主要指标,即规划期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国土资源部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监测结果对各省、市年度耕地保有量进行考核公布。强化各地耕地保护的责任意识,基本农田保护是法律规定的,对优质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的重要制度。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保住基本农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护耕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2010年我国基本农田要达到16.28亿亩的目标,这是立足十几亿人吃饭的问题制定的硬杠杆,不容小觑。实现占补平衡措施,要坚持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同时整理面积的新增耕地要让质量也可换算成用地指标,防止开发整理后无人无耕种,造成增加面积不增加粮食,更谈不上增收。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农民种粮亏本,成本太高,就不愿意种地,导致大量耕地抛荒。政府应该引导农户加基地工业加工产品。种1斤粮只有1元钱,加工成方便面和饼干可有每斤10元,加工成高档饮料能达到20-30元/斤的价值,这样农户才能增收,加工需要原料,农民才愿意种粮,土地才会有人爱惜,耕地才能安全保护。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城市化与保护耕地并举,应摸清存量土地,积极盘活用地。要求市政府制定规定乡镇企事业单位,在尚存土地未利用的情况下,不得使用增量土地,利用存量土地开发建设可优先办理审批手续,否则是助长了在“工业立市”的口号下,大量圈地的出现。目前有一种怪现象,业务部门听政府,而政府听企业家的,结果导致个别企业想要什么地方,要多少,都由那些“圈地家们”说了算,一路开绿灯,导致“规划”成了“鬼话”。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法行政成了一句空话。

5.关键是政府更新用地的观念

用规划引导高效用地,提高企业的用地效率,关键是政府更新用地观念。上世纪末一些外资和民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吸引外商、民营企业主前来投资开发,以比较多的土地资源换取资金和技术,引进项目,加快发展。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还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只会引起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这种方法民间总结的顺口词:“发了老板,亏了百姓”;“多了数字,少了财政”;“个别升官,大部背债”;“用了今后的钱,断了子孙的路”。政府必须要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谋得投资效益。政府树立用地的质量和效率意识,要克服“保护耕地是阻碍经济发展”、“节约用地就会影响引进项目”等错误认识。企业集约用地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投资者超前用地,而且能有效地控制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范围,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

完善规划体系,在新的一轮城镇建设规划修编中,不少地方规划超前,规划偏大,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不上,对此要探索集约合理用地和土地经营新机制,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对城镇建设用地要在科学测算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对建设占用耕地,要进行科学预测,合理确定基数,并允许在采用强制性指标的同时,增加一定幅度的调节指标,规划一经批准后,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变动,防止“圈地”重演。

二、城市规划防止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空心化问题?

1.城市空心化的概念:

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由于考虑到开发成本和避免拆迁带来的麻烦,现在一般的开发商都不愿意在旧城区搞房地产开发,而热衷于在城郊结合部开发新型住宅小区或卫星城,这样虽然降低了开发成本,降低了房价,给低收入者早圆住宅梦提供了廉价房,但另一方面,由于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不健全,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孩子就读带来诸多不便。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房地产开发郊区化,将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张,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占用大量耕地,而且也破坏城市总体规划。而中心旧城区却得不到改造,出现周边新中间旧的不协调景观,同时使城市空心化,严重影响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2.走出城市空心化误区,投身旧城改造和环境创新

政府的土地批租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开发新城区和改造旧城区的问题上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使新城区的开发和旧城区的改造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凡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建设范围外以及不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强度要求的建设项目均不得提供土地。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先发展新城区,后又回过头来改造老城区带来的弊端。

例如,政府的土地规划部门可以对房地产开发商作出硬性规定:在郊区开发一定数量的住宅小区同时必须在旧城区开发改造多少数量的住宅小区,如果开发商改造旧城区超过政府部门规定的比例,还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再者,政府规划部门可以对旧城改造作出分块成片改造的统一规划,把土地逐块批租,逐块开发,使旧城改造有序进行。如果一幅土地一个开发商拿不下来,可以几个开发商一起开发,避免出现现在的零星开发、无序开发、遍地开花给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在这方面,上海市等城市建设走在前列的大城市已经有一些先进的经验与做法可以借鉴。

城乡结合部是土地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土地市场建设和土地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为规避法律法规,获取临时和短期的土地收益,农民集体和个人大多兴建的是可用于出租的平房和集贸市场,楼房很少。尽管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而言,这些房屋的土地用途并未违反规划,但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远远低于规划的要求。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偏低。这不仅占用了大量建设用地甚至耕地,而且由于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与城市化进程明显不相协调,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的发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按照新《土地管理法》用途管制制度的原则,研究和农民打交道的新路子。加强规划引导,以新的利益关系,激励提高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第14篇:单亲家庭问题探究

单亲家庭问题探究及解决

姓名:潘玉茹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调查题目:单亲家庭问题调查

(二)参加时间:2015年2月1日

(三)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约场村

(四)方式: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

(五)内容:调查的具体内容具体包括单亲家庭的人数、家庭收入和家庭收入情况、单亲家庭的生活方式及状态等等。

(六)过程:进行调查的对象共有1000人,首先在小楼镇约场村派了980份问卷,随机进入了一些家庭进行入户访问。共收回975份有效调查问卷,共进入30个家庭进行入户访问。

二、发现的问题

从调查问卷及入户访问收集的信息得知,在接受调查的1000人中共有50个单亲家庭。该镇的单亲家庭有主要有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单亲家庭的类型主要有:

1、母亲去世或父母离异,父亲与子女共同生活;

2、父亲去世或父母离异,母亲与子女共同生活;

3、父母双亡,子女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经调查发现,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子女在经济方面比较富裕,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较疏远,平时交流很少;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子女在经济方面较贫穷,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流较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子女经济方面普遍较贫穷,且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很少。

(二)单亲家庭中孩子的性格普遍沉默寡言,存在自卑心理:平时很少主动与别人交流也不会把自己感受说出来,单亲家庭中父母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存在的通病,在单亲家庭中的家长表现的更加严重,他们总觉得给不了孩子幸福美满的家庭很对不起孩子,所以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无条件满足,以为这样就能弥补家庭的残缺,由此造成孩子自傲、任性、自私、孤僻等性格的缺点。

2、过分冷漠,对孩子不闻不问。

3、一味排斥对方。这是离异家庭而言的,很多夫妻离婚后,一方带着孩子生活,就不愿意让对方接触孩子,有意识的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由此造成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抑郁,有的孩子对痛失父或母十分痛苦,久久不能从伤心中走出来,心理非常压抑。

2、憎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会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进而扩展到对社会和学校的生活不感兴趣。

3、易怒,家庭的缺陷会使他们脾气变得暴躁易怒。

4、自卑,这是他们最大的心理特征,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家庭有缺陷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变得很自卑。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特别容易走上歪路,染上社会恶习,如网瘾、吸毒等,由此可见,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三)放羊式教育:“放羊式”教育已经成了单亲家庭存在教育现象,父或母忙于生计便很少与孩子们沟通,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不得不实行“放羊”,对孩子的一切采取不关心的态度,给孩子犯罪创造了条件。在这50个单亲家庭中,其中有35个家庭的孩子中学未读完就辍学了,学历低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解决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防患于未然:在该镇开展了主题为“大手牵小手,共创造美满家庭”的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次活动来宣传美满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村民们一起来创造幸福美满的家庭。本次活动设有有奖抢答、家庭成员互动、知识竞赛等环节。为了本次活动能够顺利如期的进行,事先招募了20个志愿来共同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次活动共开展了三个小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该镇村民的参与度很高,很多村民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会更加努力的创造美满家庭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坏境,也会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此次活动获得比较高的评价,且预期效果也得到了很好实现。

(二)亡羊补牢:共开展了三次活动。

1、“释放自己的压力,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活动的主角是单亲家庭中的家长们,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单亲家庭中的家长们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关爱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这次活动的主要采取座谈的方式进行,把家长们集合起来,在室内围成一圈坐着,轮流来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一开始家长们有点抗拒,随后有第一位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接着气氛慢慢的活跃起来。大部分家长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

2、“我们都一样”,这个活动针对的是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活动采取座谈的形式进行,让孩子们释放心理压力,并告诉了他们单亲家。庭的孩子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并通过案例来说服他们。

3、“我们在一起”,这次活动的主角是单亲家庭中的家长们和孩子们,活动采用户外活动的形式进行。组织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开展亲子活动,给他们一次共同参加活动的机会,此次活动包括家长和孩子共有80人参加,事先招募了10个志愿者参加以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的内容包括玩游戏、亲情表白等节目。通过亲子体育游戏增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亲情表白是让孩子和家长跟彼此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对方知道了自己心理最真实的感情,加深他们对彼此之间的了解。通过这次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家长对孩子多了关爱,孩子对家长多了理解,家庭关系变得和谐。一个月后回访该镇,该镇的村民们表示自活动开展以来,家庭矛盾减少了不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第15篇:支持型教学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需要教学管理的引领和支持。需要教学管理提供创生的平台和沃土。基于支持的有效教学管理是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改革的实践共同主体,对教学进行持续改善,使学校教育能够选择和吸收有价值的社会文化并实现教育创新的教学管理活动。构建支持型教学管理的因素包括: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构建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构建开放的学习合作共同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和衡量标准。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学改革;支持型教学管理

教育变革是社会文化在变迁过程中选择的具体表现,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教育变革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影响其成败。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从工具理性出发,将学校教育看成是一个可以控制和预测的系统,有计划地推进变革成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从而忽视了组织在变革过程中所面对的外部情境和个体在文化选择中各种文化力量的影响。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实验到全面实施至今已有八年历史,不同声音依然此起彼伏的主要原因。“教育宏观存在方式只有最终对教育微观存在方式或课程教学方式,特别是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课程教学方式产生影响才能真正对教育本质变革和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支持型教学管理从文化产生的动力和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将学校教育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开放系统,将教师和学生看成是改革实践的共同主体,重视在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中研究如何支配知识的传输和师生行为的改变,最终使教育顺应社会文化变迁,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支持型教学管理的提出

(一)支持型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一个可以控制和预测的过程,以规范的制度解决组织产生的冲突和矛盾,是个体对群体的被动适应。当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开始反思教育的价值和给予人的意义的时候,如果过多关注如何实施新的改革计划,并将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赋予计划之中,认为教师的某种行为必定会引起学生反应,教材的改变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某种变化,就会忽视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人际间的创造性工作,常常带有不确定的复杂性这个问题,同时忽视教师和学生对改革的反应以及新的改革策略是否适合本校环境。一种文化的推行首先必须建立在人们对它认同的基础上,并通过行为渐进的“扬弃”,使之成为一种默认的习惯,才能从本质上得以存在。理解认同是一回事,但观念要转化为一种习惯却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学校要有效地实施改革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外在控制型管理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的制度创新。基础教育改革带给学校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从以制度管理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考试成绩激励为主的惩戒型刚性管理向以人为本管理为主、激发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支持型弹性管理转变。致力于教师价值观形成、支持教师和学生能力发展的文化管理模式将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寻求发展的契机和动力。

(二)支持型教学管理是学校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的前提

每一社会文化变迁都必须以教育变革为基础,在一个信息多元化、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社会中,学校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是刺激反应的简单联结,而是随文化变迁出现反应性更新。但封闭的学校常常会抗拒这种更新,并使系统处于被动的紧张状态。因此学校“向全世界开放”,意味着学校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适应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机会。对于一个想要发展的学校。忽视外部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获得外部资源的支持是学校自主发展的活力标志。学校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就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的发展,将内部活动、寻求外部支持和卓越理念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支配知识的传输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总的说来,支持型教学管理系统包括五个关键构成部分:资源,关于首要原则的知识,支持性的实践共同体,支持性的校长和相容的学区。

(三)支持型教学管理是基础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

如何把教育的新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常常以其“遗传特性”影响并作用于教育变革。一方面,我们的学生是经历了一段教育历程的学生,还带有他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还保留着从前因需要而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往往因为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效果或缺乏控制课堂的能力而受挫;学生也因教师的无能和反复而迷茫。于是改革就必然受遭遇阻力、挑战和怀疑,但反对往往是缄默的、无声的。学校要变革成功,就必须使组织成员拥有变革所需的能力。并积极地为师生创造条件,使他们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营造一个支持创新、容忍挫折、鼓励真实合作的组织环境,建立一种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基础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支持型教学管理的内涵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的核心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预期的或非预期的千变万化中能够生存下去的能力。要使变革成功,首要的是促使那些在变革中的人们拥有应对变革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能力包括:个人见解的形成、探索能力、控制能力、协作能力等。有效的教学管理则是通过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变化促进组织新的行为的形成。

一个基于支持的有效教学管理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基于支持的教学管理的主体首先是合作的团队,团队是组织发展的生命力。在一个高绩效的学校,团队是学习、教学、管理的基本单元,合作则是团队的基本原则。

第二,任务由“执行”转化为“授权”,每一个人都因为团队的目标而被授权,并从“我自己”转化为“我们”。一项教学改革绝不是“一个对另一个的否定”,而是建立在教师的认同理解基础之上的行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孤立和高度选择性使他们完全有理由决定自己的课堂行为并决定改革的成败。

第三,学生是教育变革参与的主体。教育是关乎人的行动,只有以对学生生命发展的能动性的尊重和开发为出发点,把增进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重点,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改革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这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少先队员和班级等活动中。

第四,能够坚持不断地改善、选择和吸收有价值的社会文化并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加以融合,使学校教育能紧密结合时代持续发展。

基于支持的教学管理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改革的实践同体,能帮助学生和教师在变革中快速“转变”和“发展”,重视个体多元文化与差异并鼓励不断创新,对教学进行持续改善,从而能够不断用新传统代替旧传统的动态的实践活动和行动策略。其成员在组织的支持下,能够欣然接受“转变”和“发展”,拥有推动转变的能力以及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能够为个人行动负责,并能为集体的发展而相互合作。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个体形成的内在控制表现为积极持续的改善和创新。基于支持的教学管理较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更注重组织中人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观念的形成;更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更注重文化氛围对组织整体的发展的影响;更注重在动态的管理中通过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促进组织的发展。

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状态和学习状态,不断改进教学和学习,提升组织员工的专业水平,并在团队的合作中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和学习风格。这不仅是现代教学管理追求的理想,也是解决课程改革方法论问题的核心基础。

三、支持型教学管理建构

有效教学管理可以使参与者产生有效的反应,从而树立更加有效的、以促使每个人发展为导向的新行为规范。这要求管理者拥有使变革成功的三种能力:有效的“理想”,不断促进和激励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管理理念;能够将“理想”转化为一种有效“思维”的能力。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过程;能够将这种“思维”转化为真实“状态”持续的能力。

(一)树立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管理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促进组织和个人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支持个人潜能发展的活动。要实现这样的理想,管理者除了要考虑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觉悟、伦理道德、团队意识、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教育艺术水平等整体素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要认识到在教育变革中需要一个使员工在心理上感到安全的环境,同时也要在管理活动中营造这样的环境,从而使教师能在一种支持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构建促进教学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

管理者要推行一种新的文化,首先要评估现有文化和预期文化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使组织成员都有所认知,通过改变人的认识、观念、行为来达到变革的目的。因此,构建促进教学持续发展的自我评价体系是支持型有效教学管理的核心和基础。通过自我评价找准问题,寻找出“客观真实状态”与“主观认识状态”教学管理之间的差异,从而发现问题、发现优势、寻找发展的潜力和可能,为教学管理改进的工作方向和发展目标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以赢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教学自我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学习现状、教师教学现状、教学管理的常规现状、教学领导评价等。比如,学校管理者在教学评价中采用不带有任何主观意识的问卷形式,使每个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看到自己学习某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现教师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引发学生学习的自我反思;并将此问卷客观地反映给任课教师,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状态和学生对自己教学方法了解的基础上,也会看到学生的优势、不足以及对自己的期望,从而引发教师在专业中的自我成长反思。学校还应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学状态,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平台,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促进,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三)构建促进学校发展的开放性体系,建立持续发展的合作学习共同体

20世纪70年代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就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传统的制度化教育弊端,指出需要用开放的教育系统代替封闭的教育系统,“一个全面的开放教育体系帮助学习者在这个体系中能够纵横移动,并扩大他们可能得到的选择范围”。开放性系统必然表现为内部与外部的不断调适,为了能使转变顺利进行,学校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应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时,把握机会加强对外合作,收集同系统外部的想法和一些操作模式来改进教学,如与大学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组织教师积极学习外部经验、聘请优秀的同行做报告等。学校还应在吸收外部力量的同时,整合内部资源,主动作用于环境,建立保证学校持续发展的内部学习合作系统。内部合作表现为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

(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和衡量标准

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时代,人自身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和衡量标准。学校首先应该成为学生发现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的帮助的场所。因此在学校的工作中,所有的改进都是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而展开工作。学校在制订教育教学计划时,应该让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认同其理念并取得学生的认同才能收到成效。学校既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文化兴趣。也要对学生的文化行为不断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文化能够反映社会主流文化价值;以对学生生命发展的能动性的尊重和开发为出发点,把增进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重点,从而创造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郝文武.课程改革与教育本质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23-2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4.

第16篇:数学探究型教学设计

数学探究型教学设计 从分数到分式

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分数,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来认知和理解分式。但是,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与不同,以及分式到底蕴含着怎样一种数学思想,和它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将会找到答案。

一、活动目的:

分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的一种模型。通过对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质疑、交流、合作等活动中,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并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目的。这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理念。

二、研究课题

1、分式的概念;

2、分式与分数的不同之处;

3、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

三、活动安排

在教研组的统一计划下,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动员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课题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与交流。

(2)确定课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帮助学生在其所提供的课题中确定一实际可行的课题。

(3)方法指导: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掌握这部分知识,培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研究小组:把兴趣较浓的学生召集成立研究小组,以便行之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2、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学情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归纳小结”的顺序设定为4个主要阶段.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创设情境:为深入挖掘教材章节引例中行船问题的数学内涵,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文化的情境,我想到由唐诗“千里江陵一日还”和初二语文课文《三峡》中的有关描述引入新课.师生共同从诗文内容中挖掘出一个数学问题:“千里江陵”能否“一日还”?以此为情境,我提出一组关于船速、水速、距离和时间等数量关系的具体问题.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先后列出的5个代数式,从分数到分式、从特殊到一般,体现了数学是描述数量关系、揭示客观规律的工具. 形成概念:这组代数式的排列顺序还体现了从整式到分式的过渡.我向学生指出:类比和归纳是探索新概念的重要方法,并提问:以上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不是整式的那些代数式有没有共同特征?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分式的特点,形成分式概念.

(二)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填表探究】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问题(或者说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体现了对分式概念的深入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仍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给出三个具体分式,并请学生填写一张求它们的值的表格,借表格渗透一种研究新事物的方法步骤.首先,从具体入手——当分式中的字母取定具体的数值时,分式即表示一个具体的数;然后,发现问题——当字母取某些特殊值时,有可能出现分母等于零的情况;最后,分析、解决问题——类比分数有意义的条件总结出,分式要有意义,分母不能为零.

三)综合运用,拓展探究

通过3个拓展探究问题,检验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希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练习1引导学生灵活处理方程和不等式组成的条件组:先解方程,再将方程的解逐一代入不等式检验.练习2引导学生将视野由等量关系拓展至不等关系,类比分数的值为负数的条件得到这个分式的值为负数的条件.练习3选取生活中的追及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问题的实际背景.严格地讲,解此题应该首先明确字母取值范围、再列代数式,但这超出了初二学生的思维层次.我的处理方式是,先让学生列式,再从分式要有意义的角度提醒学生关注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引导提升到字母取值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认识高度.

3、总结阶段:

(1)学生自己总结。形成分式的概念。

(2)交流、展示成果。全班学生可以班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活动成果。

(3)指导教师对活动进行评定、总结,并总结整个活动情况,撰写总结论文。

五、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强调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2.任务驱动。给出任务并提出有明确的要求,以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 3.多种形式。要从学生、学校和区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注意适合学生的差异。

第17篇: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篮球的起源》

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 赵冬云

探究式教学是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要求学生按照科学探究规律和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模式。在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我体会到:学生如果能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主动发现语言学习规律,那么学生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掌握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能切实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调整自身学习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我校英语教研组注重在对学生进行 “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训练时,渗透相应的学习策略,对学生如何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认真的校本教研和探索。在

一、二年级语言技能训练中,我们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听说评价表格、活动进行引导、渗透、反馈,让学生重视“听说”,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语言学习;

三、四年级在听说的基础上,开展朗读、阅读、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拼读、认读能力,提高领会阅读特点,继续加大语言学习方法渗透,为语言输出做准备;

五、六年级在增加指导写的同时, 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情感的能力方面做进一步探究。鉴于此,我在《新起点英语》四年级上册第11课《篮球的起源》一课的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和尝试: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学习故事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

知识目标:通过看图,听录音,阅读故事,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

能力目标:1 通过阅读,能理解故事大意;

2 通过扫除生词障碍,能大声朗读故事;

3能分角色表演故事,能正确地回答故事后面的问题。

策略目标:1 通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 指导、渗透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感知、体会学习过程;

2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生词,学会利用资源和工具进行学习;

3学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多方收集、加工整理信息。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故事,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利用TPR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与篮球有关内容的积极性;

3通过多媒体及报刊杂志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动机。

探究目标:1探究篮球运动的起源;

2探究一种故事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

我授课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四年英语,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对英语的感悟性较强,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思考和探究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究篮球运动起源及学生亲自参与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几个环节上,使学生通过体会,发现、了解、掌握一种阅读英语故事的学习方法。

(三)、一次常规的资料收集成为激趣引题的源头

当学生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能全神贯注,兴高采烈地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坦白地说,以前我对篮球一无所知。上本课之前,我为了解篮球运动查寻各种资料,并在班中发动学生帮助老师收集资料。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巨大潜能,许多男生对篮球的知识远远超越了教师。他们积极上网、找资料,献计献策,这股热情带动了班上其他同学对篮球的关注。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材料,我制作了有乔丹精彩扣篮、篮球运动场及篮球规则等内容片段的PPT。精彩的PPT在课堂上成为教学活动展开的切入点,也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

(四)、以读书笔记为媒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方式。

这是一节小学高年级的故事教学课。谈到故事教学,我马上想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局六要素内容。在本册教材的前一单元,学生们刚刚学完first,second,then,finally几个连词和过程顺序的表达方式。因此,我决定利用读书笔记这一载体,给学生提供一种故事学习的方法,并在读书笔记的每个环节中设疑,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随着故事的深入,读书笔记层层递进,问题一环一环引出,为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提出了任务、创设了氛围和环境。

(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有效的合作探究需要一定的组织程序和方法,为此我按照设疑—确定话题—搜集资料—借助工具---分析讨论—总结学法这个程序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1.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熟悉读书笔记内容。

2.读书笔记从“Time—Place—Characters—Reasons—Proce—Result”六方面给学生设疑提示,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结构进行了解,让学生思路清晰地进行阅读,有目标地获取信息,带着问题去听、思索和学习课文内容。

3.学生熟悉读书笔记内容后,进入just listening这个有一定难度的环节。教师想法有二:一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习得语言有先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语言学习过程的体验,帮助学生搭建探究故事学习方法的平台或“脚手架”。

4.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想故事。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借助读书笔记,通过观察图片,从周围环境、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开展组与组之间互问互答活动。教师请学生看图猜想、预测整个故事,在学生想象、探究、讨论下展示出故事大概情节。故事发展到底如何,最后答案还需学生做进一步的阅读探究活动。

5.学生打开书自己阅读故事,找出生词难句,通过查字典,把词义、例句记录在单词收集卡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单词的发音、词意;然后,把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词汇拿到前面,发动全班共同解决。学生在解决生词这一环节中,再次感悟了故事的内容,为后面在讨论环节中各抒己见做好铺垫。

6.学生根据读书笔记的提示,先在组内讨论故事发生、发展的环节。然后教师指导全班对篮球的起源,过程及与当今篮球运动的不同之处展开讨论。教师板书篮球运动的发生、发展,学生大声读故事,表演故事情节和篮球运动动作;讨论最早的篮球比赛与今天篮球比赛规则的不同之处„在个人,小组,集体多种解难释疑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感受到探究过程和与他人共享信息的乐趣。

7.合作学习,完善读书笔记。通过个人,小组,集体多种解难释疑等探究活动,学生对篮球起源有了深刻了解,并激发出学生对篮球运动更深层次探究的欲望,在此将课堂向外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有关篮球及其它球类的资料;再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善读书笔记内容。

(六)、遵循个体差异设计评价。

探究性学习评价应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设计本课评价时,我利用篮球比赛最高得分为3分球,其次为2分球,1分球的特点,设计三种颜色的篮球贴纸,在读书笔记的下方设计了三个篮框,每个篮框最多进三枚球,学生分别在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discuion环节后,为自己对篮球起源探究的成果,做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利用篮球贴纸记录成绩。即:After just listening之后,学生可根据听出1-2个问题、一些问题还是大部分问题,自取1-3枚3分篮球贴纸,贴在第一篮框中;在listening with pictures之后,学生根据第二次获得篮球起源信息的多少,取1-3枚2分贴纸贴在第二篮框内;在reading & discuion之后,学生第三次根据自己的探究成果,取1-3每1分贴纸进行自我评价。开展这样一系列的评价,一方面为了便于学生对自己真实的语言水平进行适时的评价,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出一种英语故事学习的方法:just 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可把这次评价纳入到孩子形成性评价当中,指导学生把这份资料珍藏到个人英语档案夹中。这种与学习内容有联系的评价形式,能极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竞争、挑战的心理需求,有效发挥评价的反馈、诊断和激励作用。

(七)、遵循小学生特点,开展课堂活动。

虽然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但他们依然具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展示自己等特点。为此,教师在本课:校长与老师对白,教师与工人对白,当今篮球技巧等精彩片段处,设计了让学生化妆进行角色表演和开展TPR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八)、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将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归纳本课所得,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总结出本课学法just 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同时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把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为此我留了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basketball.You can collec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basketball and perfect your reading note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other ballgames, you can find out the history of them.We can make a book about the source of ballgames.(布置学生收集更多球类起源信息或其它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中国传统的风筝、空竹等起源的故事资料收集,形式可以组为单位、自愿结合或个人独立完成均可)的作业。倡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资料观看录像资料和上网等形式,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将探究活动向课堂外延伸,培养学生学会借助工具、资源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新一轮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高中物理新教材增设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一次学习的革命,这也是一次教学的革命。

目前,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知识探究型模式,在课外则表现为课题研究型模式。前者主要是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弄清某一知识点的形成、发展以及应用。本文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为案例,浅谈这种模式是怎样通过师生互动来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的。

1、教学流程实录

1.1创设问题情景

师:(演示)把一个网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用剪刀剪断细线,可观察到网球迅速下落。(意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师:(问)物体的下落现象司空见惯,随处可见。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落向地面吗?(意在引起知识回忆,启动课堂气氛)

生: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

师:那么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都相同吗?

生:(议论纷纷,观点不一)

师:(不作正面点评)要知道这个问题的谜底就让我们利用桌上的器材来做一番探索吧!

1.2确定实验方案

教师先介绍每个实验桌上有硬币、塑料板、薄纸片、大泡沫块、小纸团等。然后提议同桌两人商量一下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方案。在学生讨论中,老师巡视并随机抽问几组同学们的商量结果。大多数同学都会正确选择让两个物体等高同时下落,反复比较各次运动的差异。这正是“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等实验思想的体现。

1.3定性实验探索

学生开始自主探索,他们通过广泛动手操作和观察与提供的物理环境发生直接而又频繁的作用。常常是刚得到的结论,又立即被新的事实所否定,同学们的原有认知结构不断被更新和重建,探究气氛异常活跃。

1.4成果交流点评

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广泛发表观点,经过集体讨论后达成如下共识:(1)下落运动是一个加速运动;(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不是决定其下落快慢的唯一因素;(3)所受阻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物体下落的快慢;(4)当阻力影响相对较小时不同物体的下落趋于同样的快慢。

为了进一步证实观点(4)的正确性,教师再做演示实验:当牛顿管中的空气被抽去后,可观察到羽毛片和金属片下落得一样快。学生对此实验结果很能接受并非常满意。教师顺势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水到渠成。

1.5问题引向深入

师:(问)物体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作用,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来猜想一下,它可能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直线运动呢? 生:(猜测)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有这种可能性。下面我们再利用另一套实验器材来做一番探索吧!

1.6定量实验研究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定量探索。让下端固定重物的纸带穿过固定在桌边的竖直面上的打点计时器,通电后静止释放重物,可获得一条打有计数点的纸带,分析记数点间的距离可确定:(1)它是否是匀加速直线运动?(2)如果是,那么下落的加速度为多少?

1.7成果交流总结

各组纷纷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归纳:(1)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已经证实了它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为9.8m/ s2左右。( 2)既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它也适用,只是它的加速度为一定值,可用“g”来表示,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

1.8课外延伸拓展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一简单小结,并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实验成果。在此基础上布置课外延伸的拓展性内容。(1)思考:我们在测量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时,主要误差来源于哪里?其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定g的值?(2)阅读:课本39页材料,了解历史上科学家又是怎样对物体的下落运动进行研究的;( 3)动手做:课本38页的小实验看看谁的动作反应更敏捷。

2、教学行为反思

2.1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比较传统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的过程设计,可以看到它们在教学主线、师生互动、学习目标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型教学过程环节设计如下:

传统型教学模式,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偏重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解题训练,教学手段单

一、陈旧,学习氛围沉闷。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似乎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教学模式可以用“接受——理解——巩固——解题”来表示,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很难得到培养。研究型教学过程环节设计如下:

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师成了学生的助手和导师,学生则一直处于探索新知识的主体地位。他们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物理问题的实验研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体现为“参与一一体验一一内化——外延”的新模式。具有开放性特点。它能使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2.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要由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由论证知识的结构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问题教学已构成了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始终以问题的发展、研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物理现象和探索物理规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这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问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转变为关注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较侧重于对知识的考查,分数的高低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志。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重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以学生的原有水平作为参照物,要多侧面、多渠道地进行评价,要充分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评价理念上,要更重视过程、重视应用、重视体验和重视参与。

总之,研究性学习舍弃了传统接受性学习的缺陷。着眼于科学态度的培养、科研方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观众”,努力把课堂这一“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成功,走向成功。

第18篇:四年级探究型课程教案

四年级探究型课程教案 2006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课 寻找“粘斗士”

活动目的: 了解生活中的“粘斗士”。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活动过程: 1. “粘斗士”知多少

“粘斗士”有哪些种类? 为什么“粘斗士”有这么多种类?

2. 了解“粘斗士”的秘密

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粘斗士”? 从哪些方面对“粘斗士”进行区分和归类? 3.整理和总结

第二课 “糨糊粘斗士”诞生记

活动目的:

交流“糨糊粘斗士”制作过程。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1.准备材料

材料:土豆、芋头、百合……,碘水 2.做糨糊

制作技巧和要领,注意事项 材料—搅碎—加水—熬煮 记录具体的制作过程 3.试试粘不粘

由于材料不同,糨糊的粘度不一 思考用什么方法判断糨糊粘不粘? 4.评价和总结

第三课 侦察家庭垃圾

活动目的:

增长环保的知识、提高节约意识 活动过程:

1、制定侦察计划

明确侦察什么? 明确侦察记录方法 2. 进行侦察 注意按时 3. 统计和分析

表格统计一周下来,家里的垃圾制造情况 谈谈看法 家里垃圾分类 4. 垃圾分类利用 5.交流“取经”

第四课 校园垃圾箱变身记

活动目的:

做学校小主人,提高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

1、调查学校垃圾处理情况

交流分析

2、调查学校的垃圾箱

校园主要垃圾问题

现有垃圾箱使用情况 3. 给学校垃圾分类,设计新的垃圾箱

提示:可以模仿小区中的垃圾箱,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垃圾箱还需一定完善。 4. 确定垃圾箱的分布

首先以班级、年级为试点 5.小组交流,经验汇总

第五课 “红领巾文具店”开张啦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爱心,提高学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我们接触到的各类学习用品 了解我们需要的文具种类

提示:小组之间可以做好不同的分工,调查时的提问单 2.小组交流

确定哪些文具是必需的?如果备货怎样备货比较合理? 提示:注重实用性和价格的合理性 3.确定商品

列表确定向文具店推荐哪些文具?并写清进货说明和推荐理由 5.

评选总结

第六课 我也能当家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自立能力 活动过程:

1.接受任务,实地了解 任务:

当家考验---买到实惠好用的盒式面巾纸 超市调查:

面巾纸种类、用途

周围人们大多怎样挑选盒式面巾纸 2.作决定 质量好的? 价格低的? 包装漂亮的? ……

思考:如果妈妈下次让你买卫生纸、手帕纸……你该怎么挑选呢? 3.交流

最终你买的盒式面巾纸品牌、规格、价钱、抽数、选择的理由 5. 经验交流

遇到的难题,你解决的办法

第七课 爱心义卖会

活动目的:

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提高学生活动筹备能力和爱心 活动过程:

1. 确定活动意义时间、活动具体组织人员 2. 确定义卖品 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

提示:自己折的幸运心、自己画的画、不用的学习用品…… 3.估估价 确定估价的原则 3. 义卖活动开始

提示:如何将自己的义卖品推销出去? 4. 评选“……之最” 提示:最佳广告

献爱心表现最积极者 推销最佳者

……

第八课 动物过得好吗

活动目的:

提高学生爱护动物,关注动物的意识 活动过程: 1.明确调查内容 明确调查途径 调查哪些动物 2.记录

观察(调查)到了什么 疑惑

提示:及时记录 3.对比分析

在动物园里和在大自然环境中动物生存有什么不同 4.交流总结

第九课 奇妙的动物仿生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学,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活动过程:

1. 找一找 什么是仿生

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2. 整理材料

小组为单位汇总收集的材料,进行删选 3. 小报制作 小组为单位,确定分工 合作制作 提示:主题要明确 4.交流总结

第十课 救救濒危野生动物

活动目的:使学生能认识濒危野生动物,提高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过程:

1、认识濒危野生动物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我国有哪些濒危野生动物?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

2.了解濒危的原因 了解原因 怎样拯救 3.发倡议书

讨论:我们能为濒危野生动物做些什么? 倡议书怎么写? 4.调查反馈,交流

倡议书发放后,大家反应怎么样? 应采取哪些行动

第十一课 故事里的端午节

活动目的:

了解端午节,增强爱国情怀。 活动过程: 1. 找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故事 提示:充分利用图书馆,上网查 2. 表演准备 小组讨论:表演什么

做哪些准备工作 怎样将角色演得惟妙惟肖? 3. 合作表演 4.评选,小结

第十二课 巧手做龙舟

活动目的:

认识端午节,认识龙舟,提高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1.认识龙舟

提示:外形,组成部分及结构特点 (上网或图书馆查阅) 2.做龙舟准备 分组

讨论交流确定做怎样的龙舟 提示:

确定制作特色,选择制作材料 3.小组合作制作龙舟 4.成果展示 5.评选总结

第十三课 端午小考场

活动目的:

增加关于端午节知识,增强风俗文化知识 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 确立主持 活动形式 2.收集资料 提示: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

4. 设计竞赛提

思考:怎样出题能让大家对端午节的了解更多、更全面? 提示: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等多种形式 5. 竞赛现场 确定规则

(竞赛环节的安排,胜负决定规则) 6.交流总结

第十四课 关注缺电

活动目的:

提高节能意识,关注能源问题 活动过程: 1.讨论

夏天即将来临,会不会在高峰时段出现缺电现象?

2.准备采访的问题

关于缺电问题大家想了解什么问题? 哪些问题需要通过采访才能弄明白? (提示:讨论后可通过列表归结) 4. 小采访

寻找资源,生活中有没有发电厂、供电局的叔叔阿姨 确立采访途径,采访时问什么问题? 采访时注意什么问题? 5. 整理采访 缺电问题你了解多少? 6.交流总结

第十五课 家庭节能小贴士

活动目的: 增强节能意识 活动过程: 1. 搜集节能小窍门

可以问问身边的人有哪些节能小窍门? 从网上收集学习2. 制作小贴士

参照节能小窍门,在家里、学校里哪些地方可以在节能上做些什么? 用哪些小贴士来提醒自己和别人? 3. 小组交流

贴了小贴士后家里和学校里用电情况怎样? 4. 讨论交流

评价自己做得情况如何?

父母、同学、老师对你做的小贴士有怎样的评价?

第19篇: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关于探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实施,存在问题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在这儿提供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

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

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

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 性学习。

2、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

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

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另外,以"问题情境中的主动

1 学习者"为基本逻辑起点,建构了学习各阶段的教师辅导策略;以及辅导中应注

意的几个基本原则:更注重对话,辅导介入讲求适度,以及教师联合的必要性。

3、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

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

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

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

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 度和师资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付强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

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

2 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

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 性学习。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

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

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已经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

导者,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

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多层面的活

动,包括通过观察、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调查研究、实验来收集、分析、

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或作出评价,以及交流结果。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

方式组织活动,发挥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我国

3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学校的实施中,的确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

验。但也要指出,类似的成功毕竟不是普遍的。相对来说,在中小型城市中开展

探究性学习就已与大城市有明显的差距。可以说没有大城市开展的那样有声有

色。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出现不能仅仅归结于学校的开展不利,

缺少经验,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这一客观因素决定 的。

三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比较

(一)历史与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有两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一

是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自周代开始直至 民国初,

等级和礼教森严的社会体系才开始有所转变;二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严格而根深蒂

固。封建思想使得中国长期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重传统、重宗法、重教条 。探

究性学习的提出,与西方的文化、思想本身是相一致的,而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

4 想却是相背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很容易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实施起来效

果显著,而在我国的实施中却面临了一些矛盾和困难。

(二)教育体制:我国教育体制主要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推崇的更多的是规范,

致使探究性学习开展时,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积极性不高和想象力有限。虽然

知识扎实但具体应用时能力较差。西方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实践能力,因此开展

探究性学习时,学生很投入,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和实际解

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三)家庭:东西方家长的不同态度与指导程度,对探究性学习将起到截然不同

的影响,鼓励、支持与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更大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促使

探究过程顺利进行。而相反 的行为则抑制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使其丧失了创造

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其,很多探究过程是要在家中进行的,所以家庭对于探究性

学习的开展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学校硬件设施资源:西方经济的发达,使学校具有很好的硬件

5 资源供学生

研究和学习使用。而我国经济能力有限,学生多,学校设施及资源相对贫乏,贫

困地区更为严重。这使得我国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多时候受到条件的限制。

(五)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影响,研究意识

与能力大多较低,又由于升学率的问题,对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积极性不大。

(六)学生:西方的学生,独立性强,喜欢发现和思考。我国的学生由于传统教

育影响,基础知识扎实,但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创造力、动手能力较弱。

(七)社会支持

四、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实施的建议: 1. 突破传统,转变观念 2. 完善教育体制 3. 家长的配合与转变 4. 解决硬件资源、条件的问题

5. 教师的提高:在师范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在职

教师的全方位转变。

6 6. 学生: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总体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使

学生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

趣,引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探究能力。

7.寻求社会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学校与各有关方

面单位联系,协商如何给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

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采用分步实施,逐步过渡的方式。实施的

同时注意以上提到的问题突破传统、转变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做好家长的配合

和转变工作,解决学校的硬件资源问题,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对学生开

展探究性学习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寻求更多社会支持各方面的改革来配合进

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最终实现全面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全文请参阅:

7 http://www.daodoc.com/theory/rteacher.htm 返回

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作者:柳栋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

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

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

12 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

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 度和师资的问题。

一、目标与过程 1.关于目标

研究性学习有三类目标:基础性目标、伴随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基础性目

标主要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具体的各类研究手段和科学态度,伴随性目标是

指学习者关注具体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论相关领域学习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源于

鲜明个体差异的创造性实践表达。在一些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影响了研

究性学习的开展。一是用资料收集取代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目的,认为收集资料就

是"研究"了。一是过于关注知识的接受,而忽略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或是

笼统地设定一些所谓的目标。 2.关于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起点是学习者的困惑与兴趣,兴趣和困惑可能还不是可

13 以用科

学方法来研究的课题,而学习者从兴趣、困惑逐步形成课题的过程是认识深入、

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是研究性学习重要环节。 研究性学习目标与过程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至少在三个方面有一定的准备,一

是关于一般科学研究过程,一是关于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发展的一般历程,一是

某一知识领域内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学习者、教师与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来自于每个学习者,每个学习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

如何诊断这些差异,并设定适宜的后续学习模块成为研究性学习另一重大挑战。

诊断学习者的准备状态首先离不开与学习者的深入沟通和了解,也需要在学习心理、相关知识学习领域具备一定的造诣

我们推荐WebQuest、MiniQuest、Big6 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能够帮助

我们较为有效地突破师生配比严重不足的具体限制。

WebQuest 是较为成熟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美国国家课程标

14 准推荐的模式(Big6 也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一个预先拟定好的学习活动方案

来组织学习者的活动主线,它与一般的教案或者单元教案相比增加了一些复杂_性。一般一个单元可以是6-12 课时,也有1-2 课时的短期单元。WebQuest 通过

学习活动方案中预先设定的一些支架工具,帮助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发展。

MiniQuest 是由教师设计的在线教学模块,MiniQuest 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

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

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成功地遨游高度未组织环境的能力。这类模式课时

数大多为2 课时左右,比较短小灵活。

Big6 这个模式主要发展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收集和加工的能力。Big6 是美

国迈克·艾森堡(Mike Eisenberg)和鲍勃·伯克维茨(Bob Berkowitz)两位

学者首先提出的。在世界各国的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或成人学习,都在采用这种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来帮助解决问题或完成自己面对的任务。

三、资源与工具 1.关于资源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从学习对象组成的视角来看,一般最需要的是这

样一些资源――知识资源、智慧资源、工具资源。

知识资源:在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困难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

资源、或者资源不足,可能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这些资源。这

要求我们辅导教师不断发展自己的信息搜索、筛检能力。

智慧资源:需要教师发展网络交际能力,开展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 工具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技术手段作为实验的工具,在区域推广实施的时候,

运用的比率还不是很高,教师要乐于通过网络交流,寻求支 援。 2.关于课程工具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学校中常选用信息技术手段――研究性学习课程软件

系统支持课程实施。这类课程软件系统非必须,但是很必要。因为这些软件系统,

功能强大,能够帮助我们方便 地开展教务管理。

四、可能对策的讨论

学校要为教师极大地提高自己主体意识和行为主动性提供必要的文

16 化氛围 和管理制度。

教师需要在哲学、知识论、相关学科领域、学习科学等方面极大地提升自己 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组织上,可以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根据现有的师资储备、师生配比条件

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

工具是必要的,但是工具运用的效益依赖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能动性。 在培养目标的厘定的价值评判标准上,既要关注学习者当前的利益,更要关

注学习者长远发展的利益。_ 17

第20篇:探究型课程教研组工作总结

建制度抓落实促提高

---探究型课程教研组工作总结

我校在整体推进二期课改的同时,对探究型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此专门成立了探究教研组。探究型课程的开设,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得到了转换,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及探究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现将有关情况做一汇报。

一、落实课改理念,确定实施方案

在探究型课程实施开始,我们学校以积极的态度,追随改革的脉动,成立了以教导处为领导的低年级探究型课程研讨小组。每学期初以“二期课改”与“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为目标“制定探究课教研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

一、二年级每周课程表安排一节课。在教学实施中,本着探究型课程所倡导的精神,关注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学校的实际,重点抓好

一、二年级的探究性学习。根据课程理念与目标的要求,在低年级,我们以《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为基本内容,低年级主要以游戏活动方式展开教学。

低年级探究型课程目标:

(1)会观察:能亲近、接触大自然,会用简单的方法对自然事物的某些方面进行观察。

(2)会提问:养成提问的习惯,能围绕探究主题提问题,并养成提不同问题的习惯。

(3)会实践: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学会收集信息并用所收集的信息解决问题等;学会能与他人合作开展实践活动的本领。

(4)会拓展:能在实践活动中提出一些较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等。 以后结合学校特色教育的内容,综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教研组建设

1.任教老师积极参加区的教研活动,听讲座、听研讨课。对探究型课程各

年级的目标、内容、以及如何促进学生多元发展进行研讨,从而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精神。

2.本校还进行自培,抓紧教研组的组织与建设,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每二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教研活动不少于8次)人员固定,内容确定,方法选定。教研组多次学习《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设计》、《小学探究型课程案例100例》等书籍,逐步理解、领会开设探究型课的意义,掌握探究型课程活动方案的设计。由于探究型课程特殊性,教研组选定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一起参加共同探讨指定教研内容。常规备课组人员有:张一平、(组长)卫东斌、苏玲、董菊芳。各年级的任教老师能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经常参与讨论一些非自己专业类的知识,结合课程要求,或提一个方案,一种建议,逐步完善探究型课程的内容、过程、结果。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研讨,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3.一年来任课教师能独立自主地设计本年级的课程学习设计,完成本年级的学科教学,达到课程所规定的能力目标。2004年11月和2005年9月分别由张一平老师、卫东斌老师上了《奇妙的手指画》和《鞋子的学问》研讨课,通过上课、评课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技能,并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4.探究型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探性的学习中,学生探究的问题涉及面很广,不受原学科的局限,更多的关注社会和现实,着使教师失去了专业知识的优势。教师必须去学习,通过向书本学,向学生学,向兄弟学校的同行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只有教师的角色转换成功,才能让学生能充分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培养合作精神,以达到课程目标。使新兴的探究型课程的教研活动制度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更具操作性。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地开展。

5.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评价方案制定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即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在知识和技能的拓广和提高方面,兴趣和潜能的开发和发展方面,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期结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有终结性评价。

三、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伴随探究型课程在我校实施步伐的加快,学生探究经验的逐渐丰富,根据课程本身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对这门课程拟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的人力资源(教职员工、学生 ),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学校资源(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房),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学校特色、学科教学)等课程资源。并充分发挥利用的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如:社区、社会资源(东方绿舟、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农村、自然环境)。文化资源:(革命圣地、文物古迹)。家庭资源:(家长、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网络资源:(网站、网页网络文化)。让孩子们在一个充分开放的学习空间里,开展真正属于自己的探究。目前我校第二年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这项工作起步较慢尚处于初步阶段,对我们教师而言是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去研究。要进一步完善和开发任重而道远,着就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反思、发展。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舞台。

2005 12

问题探究型作文 范文
《问题探究型作文 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