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吕蒙偶遇方仲永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8 12:04:1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方仲永》有感

读《方仲永》有感

转眼间,《伤仲永》一课就学完了,学完这课,我的感受颇深。

在文中,年仅五岁的方仲永就已经会题诗了,而

且所题的诗还颇有蕴意。我不得不羡慕他这先天的能力,也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然而,他的父亲却认为这样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熟不知,他这是灾害他的儿子啊!由于他有那样一位父亲,即使是有先天的智慧,也不得不“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最后才华能消失,与普通人一样,也不能

全怪他的父亲,他也有一定的责任。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为此认真学习。然而,他并没有学,使他成为普通人有更近了一步。这么好天才就这样成为普通人,着实令人心痛呀!

现实生活中,也有“方仲永”这样的人,他只想

着自己这么聪明,就不用学习了,可是,就算是伟人,不努力学习也不行啊!伟人也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成为伟人的呀!说到这儿,我不得不说一下我崇拜的偶像---童第周,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童第周上学时候

的事:童第周初中时,是班里有名的差学生,差不多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班里的同学都嘲笑他,这使他很自卑,使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于是,童第周决定然同学们刮目相看。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学习,同学们在玩耍时,他更是如饥似渴的学习„„。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童第周的学习成绩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班里的学生都对童第周刮目相看,由于童第周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毋庸置疑,童第周顺利的考上了大学。

童第周想我们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勤能补拙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努力学习吧!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就是一位成功者!

推荐第2篇:《方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下科目:语文课型:阅读教学课序号: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了解本文先仰后扬的写法,明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多地获取知识。

二、重点:

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本文说明的道理。

三、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文中注释,疏通文义。

2、先抑后扬的写法。一、导入:

教师讲“囊萤映雪”的故事,然后让三两名学生也讲讲“勤学”的故事,看谁说得更好?

二、题解及作者: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关于作者: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语言雄健,长于说理,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的作品。他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二朗读训练: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而已邪

2、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

3、自由读一遍, 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4、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三、速读, 理解字词, 学生质疑, 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字词的问题并解决。(小组合作,读懂课文,找出不容易理解的字词句) 思考: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方仲永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3.学了本文以后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四、达标检测:

(一).填空:(5分)

本文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家家。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0分)

1、金溪民方仲永()2.世隶耕() 3.仲永生五年()4.未尝识书具() 5.忽啼求之()6.父异焉() 7.借旁近与之()8.即书诗四句() 9.并自为其名()10.其诗以养父母() 11.收族为意()() 12.传一乡秀才观之() 1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5.邑人奇之()16.稍稍宾客其父() 17.或以钱币乞之()() 18.父利其然也() 1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0、不使学()

21.余闻之也久()

22、从先人还家() 23.不能称前时之闻()

24、还自扬州() 25.复到舅家()

26、泯然众人矣()

27.仲永之通悟()

28、贤于材人远矣()() 29.卒之为众人()30、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1.彼其受之天也()

32、如此其贤也() 33.且为众人()

34、固众人() 35.得为众人而已邪?()()

(三)、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7分 1.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 2.父异焉:形容动词作动词()

3.稍稍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 4.父利其然:名词作动词。() 5.邑人奇之:形容动词作动词() 6) 7.忽啼求之:动词做状语()

(四).一词多义:(18分)

自:

1、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稍稍宾客其父()

3、彼其受之天也()

4、如此其贤也()

于:

1、于舅家见之()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贤于材人远矣()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之:

1、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

3、卒之为众人()

4、仲永之通悟() 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五).古今异义:8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 3.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 4.且为众人(古义:今义:)

(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5.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推荐第3篇:方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伤仲永》一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本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或记录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伤仲永》一文是本单元唯一篇文言文,它重在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在上册学习了《山市》《世说新语》两册等几篇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但学生文言文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不是很浓厚,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结合本课自身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让学生能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悟文意,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五、教法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设计意图]:以经典名言和俗语导入本课,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就感受到后天学习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者作品简介

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多媒体展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多媒体展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聆听朗读,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听读能力,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为后面学生自学课文搭建平台。 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心聆听,标示出字音、节奏,可小声跟读。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自读全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可四人小组探讨,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课件展示]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二)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设计意图] 通过检测,让学生更好的当堂巩固强化所学内容,大量积累文言词汇 [课件展示]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

于人者不至也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

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四、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背诵是最好的积累方法,它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本节教学目标: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一、问题探究

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小组合作,边读边讨论) [多媒体展示]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要。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这个环节,我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自学为主,自由讨论,完成目标。

二、质疑探究 [投影展示]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课件展示例子]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摘要启发讲解。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需要学生逐句体察、品味。

四、体验与反思 [媒体展示]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 通过体验与反思,激发学生用心思索,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最终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五、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六、作业

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方仲永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方仲永: 天资过人——不使学——成为一个平庸之人 道理: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设计理念] 板书应简洁,直观,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清思路。 教后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推荐第4篇: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觉得这是方仲永父亲的错,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仲永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推荐第5篇:伤仲永

《伤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他家)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题,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推荐第6篇:伤仲永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中,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了他,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诗已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他的情况,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聪明是天赐的。他的天资比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这样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是要成为普通人;现在无天资的人,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教育,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推荐第7篇:伤仲永

《伤仲永》、《木兰诗》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伤仲永》选自朝家、家,他是“ ”之一。

2、《木兰诗》选自代人在是我国朝的一首。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过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世隶()耕

2、邑()人

3、乞()之

4、扳()

5、环谒()

6、泯()然

7、称()前时之闻

8、机(zhù

9、可()汗()

10、鞍(jiān)

11、(pèi)

12、鸣啾啾()

13、胡骑()

14、鸣溅溅()

15、(rónɡ)

16、朔()气

17、金(tuò)

18、相扶将()

19、阿(zǐ)20、着()衣裳

21、云(bìn)

22、雄(cí)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对镜帖花黄通义:

2、出门看火伴义:

3、策勋十二转通义:

4、日扳仲永义: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愿 A、愿为市鞍马()B、愿驰千里足()

2、市:A、愿为市鞍马()B、东市买骏马()

3、于:A、贤于材人远矣()B、则其受于人者()

C、环谒于邑人()D、于舅家见之

()

4、之:A、卒为众人()B、忽啼求之()

C、借旁近与之()D、传一乡秀才观之

()

E、前时之闻()

5、为:A、愿为市鞍马()B、并自为其名()

C、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6、是:A、安能辨我是雄雌()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即()书诗四句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邑人奇()之

8、稍稍()宾客()其父

9、复()到舅家

10、或()以钱币乞()之

11、环谒()于邑人

12、父利()其()然()

13、当()户织

14、不能称()前时之闻

15、还自()扬州

16、泯然()众人矣

17、仲永之通悟()

18、贤()于材人()远矣

19、受()之于天

20、卒()为众人

21、固()为众人

22、不至()

23、彼其()

24、惟()闻

25、问女何所思()

26、何所忆()

27、旦()辞爷娘去()

28、暮至()黑山头

29、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0、关山度()若()飞

31、朔气()传金柝

32、赏赐百千强()

33、戎机()

34、可汗问所欲()()尚书郎

36、出郭()相扶将(我旧时裳()

38、火伴皆()惊忙

3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41、双兔傍地走()

42、安(辨我是雄雌

六、回答下列问题:

1、由《木兰诗》的诗句引出的一个成语是(形容事物错综复杂):

2、说说“我”心目中的木兰(引原诗证明)

3、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4、《伤仲永》中的“伤”是何意?其“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5、《伤仲永》中那两个字最能体现仲永的才能?

6、最能体现仲永才能衰败,大不如从前的是哪句话?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7、著(

35、木兰不用))40、)能)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爷娘闻女来……向猪羊。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开我东阁门……帖花黄。

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八、古诗词默写

1、山中杂诗(作者:)

2、竹里馆(作者:)

3、

4、

第一单元词语检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菜畦()

2、皂(jiá)

3、桑(shèn)

4、斑(máo)

5、倘()若

6、后(qiào)

7、(chán

8、(yōnɡ)肿

9、攒()

10、豁()

11、收(liǎn)

12、脑(suǐ)

13、(jiàn

14、觅()食

15、竹筛()

16、秕()谷

17、系()绳子

18、(zhuó

19、急(zào20、书塾()

21、蝉(tuì)

22、(tì tǎnɡ)

23、拗()

24、锡(bó)

25、衣(jīn)

26、懒(duò)

27、(zhòu)眉

28、哭号()

29、鸡毛掸()子30、撩()衣

31、栅()栏

32、烤白(shǔ)

33、玉(zān)花

34、廊(yán)

35、骊()歌

36、抽(tì)

37、讪()笑

38、沼()泽

39、(mí)漫40泥泞()

41、飕()

42、(hài)人听闻

43、迸()出火花

44、嫉()妒

45、丑(lǒu)

46、(shùn)息

47、(zhù)立

48、木(jī)

49、(yòu)人

二、解释词语(并加点词)

1、攒:

2、确凿:

3、轻捷:

4、机关:

5、敛:

6、鉴赏:

7、方正:

8、消释:

9、拗:

10、骊歌:

11、讪笑:

12、宿儒:

13、人迹罕至:

14、人声鼎沸:

第二单元词语检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气(pò)

2、冼()星海

3、山(diān)

4、狂(lán)

5、浊()流

6、哺()育

7、(xuān闹

8、踱()

9、郝()叟()

10、板(dènɡ)

11、(ào)悔

12、哽()

13、逼(xiá)

14、阻抑()

15、(qíqū)

16、蕻()

17、(chuǎi)摩

18、(è)

19、泛(làn)20、斑(lán)

21、(lán语

22、怪(dàn

23、亘()古

24、白桦()树

25、镐()头

26、田(lǒnɡ

27、碾()压

28、丰(ráo)

29、污秽()30、炽()痛

31、(qí dǎo)

32、山涧()

二、解释词语(并加点词)

1、亦复如是:

2、逼狭:

3、崎岖:

4、阻抑:

5、污秽:

6、谰语:

7、标直:

8、炽痛:

9、亘古:

10、哽:

三、将下列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1、一()万里

2、()山()岭

3、()壁()崖

4、()()曲折

5、()()横生

6、()绝()绝

7、惊涛()()

8、浊流()()

四、文学常识填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集,作者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2、《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作者

3、《丑小鸭》选自(国籍)的作还有、、。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作者有、、等。

5、《黄河颂》选自,作曲。

6、《最后一课》是由国作家

7、《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作者是者,中国共产党的人和早期人。

8、《土地的誓言》作者

9、《未选择的道路》是由

推荐第8篇:伤仲永

《伤仲永》教学故事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伤仲永》教学故事

宝 坻 六 中

孙 浩

推荐第9篇:伤仲永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理清文章脉路

(3)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4)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交流法

(5)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上帝给了甲乙两人每人一颗神奇的种子(闪着金灿灿的光芒)。甲拿到那颗种子之后,把它埋到了土里,按时浇水、施肥;而乙拿到种子后到处找人炫耀,说自己有一颗神奇的种子。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出最后的结果:甲的种子长大后结出了神奇的果子,而乙的却因为错过了种植期而变成了一粒无用的种子。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赏一粒神奇的种子(板书《伤仲永》)看这粒种子的结局如何?

二、介绍作者(找同学介绍并在课件上显示出来)

师可提示: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歌。如《泊船瓜洲》,让学生养成不断巩固积累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养成复习回顾的学习素养

三、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隶 焉 扳 谒 称 泯

四、学生自由读,并注意句读 课件显示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④余闻之也久 ⑤贤于材人远矣

五、译读(结合注释,通晓全文)

六、齐读并检验读(找同学译出难句含义并说出重点字词)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⑦泯然众人矣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七、品读课文,指出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少年——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泯然众人矣

八、令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可用原文中的句子) 不使学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结语:方仲永这颗神奇的种子最终沦为普通的种子,让人为之哀伤、叹惋,作者在文题上用一个“伤”字表达了其叹惜之情,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品读和赏读该文。

推荐第10篇:伤仲永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方法:

1、朗读法。学习语文,朗读很重要,对文言文的学习,这点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熟读成诵。

2、质疑法。学则须疑,疑则引发探究,探究才能发现真理。对于文言词句,,我们可以采用质疑的方法,利用工具书与注解,自主学习。

一、激情导入:

1、导语设计:古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一个庸才、蠢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永》,来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

2、作者及题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题目中的“伤”是“哀伤”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哀伤、惋惜之情。

二、感知文意:

(一) 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2、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隶()谒()扳()称()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4、熟读课文

(二)译课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粗通文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A、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

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

B、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③利其然:④伤仲永:

3、小组内互相试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 整体感知: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二)深入探究: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4、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四、表达训练: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五、总结课文,谈收获

六、课外拓展

①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背诵全文。③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第11篇: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句子的停顿

2、掌握特殊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具准备:

教案、教材、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熟读课文

能力目标:

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句子的停顿

2、掌握特殊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

教具准备:

教案、教材、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小黑板展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小黑板展示](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

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具准备:

教案、教材、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提问]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提问]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小黑板展示]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叙述经历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1--2)

伤仲永

议论原因(3):授予人者不至也

后天的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矣

第12篇:伤仲永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本段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原文: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本段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原文: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段译文: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重点字词 字词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虚词用法 之

(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2)不受之人——兼词,之于。

(3)卒之为众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忽啼求之——代词,代书具 (5)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仲永 (6)余闻之久也——代词,代这件事 于 (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从,引出动作的对象。 通假字

(1)扳——通“攀”,牵,引。 (2)材——通“才”,才能。 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6)从先人还家(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辈。) 词语活用

(1)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3)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4)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缩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

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名师鉴赏: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

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原题

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仲永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答案:

原因:①.父亲贪图名利.②.仲永自己不努力.③.同乡人过分吹捧.仲永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答:天分再高,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不接受好的教育,也会变成普普通通的庸人.文章阐明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是只有后天努力学习,天赋才能方可不断进步.

第13篇:伤仲永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第14篇:伤仲永

1、按原文填空。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世隶耕”是对“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也。”

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7.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受于人者不至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

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9.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10、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

变化的三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1.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

认识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

成才。

12、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13、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4、父“不使学”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5、“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

16、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启迪。

对家长:不应有目光短浅的行为,应让子女学习。

对学生:后天的学习及努力对自己成才很重要。

对教师:对天赋好的学生的学习也要抓紧抓好。

17、作者为什么要“伤仲永”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个天资过人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作者深为惋惜。

这个故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能得以发挥,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8、《伤仲永》一文采用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19、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不仅仅是。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20、第一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二是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

21、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议论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

22、文中那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3、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读书?

方仲永的父亲贪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24、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与后文对比,强调后天的教育培养对人的才能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25、“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26、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27、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15篇:伤仲永

《伤仲永》复习资料

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二、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方仲永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三、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或启示) 答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四、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问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因为没有接受好的后天教育而变得平庸。

五、从“日扳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六、“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

答:承上启下。

七、“受之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八、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为后文的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第16篇:伤仲永

《伤仲永》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 ,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 。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提出作者的见解。

二、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8、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9、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

10、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1、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1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

14、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1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三、语段阅读。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3.写出文中 的一个通假字。 通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家庭环境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

有作为。

第17篇:《伤仲永》

伤仲永

知识要点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仲()永世隶()耕邑()人不能称() ....

(2)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环谒日pān()仲永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

未尝()识书具父异()焉邑人奇()之日...

扳()仲永 .

指物作诗立就()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或().....

以钱币乞之贤于()材人远矣.

2.文学常识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号。他是(朝代)的家家,之一。

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文章为什么以“伤仲永”为题?

2.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凡的天资?作者为什么要竭力渲染他那令人惊叹的禀赋?

3.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引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夫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夫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 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该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第一段中“夫利其然也”中的“其”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原文:

译文:

② 第二段中那句话揭示了方仲永悲惨的结局?

原文

译文

③ 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

译文

(2)“余闻之也久”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3)请你为仲永思索一下,怎样才能避免变成庸人的命运呢?

(4)本文的语言十分洗练,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非常精妙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6.语段写作

请以“想起方仲永„„”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超过300字。

综合训练强化训练答案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明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为什么“伤”的道理,突出了作者对仲永这位神通的泯灭而感到无限惋惜之情。

2.竭力渲染方仲永幼时非凡的天资,雨后填的“泯然众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为后文

议论铺设充分的基础,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3.即使天生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后天的努力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作为普通人更

应该重视后天的学习。启发:联系实际谈,合理即可。

4.从文章第三段中“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来看,

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诉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1)

原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原文 泯然众人矣

译文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原文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他最终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很好的后天教育。

⑵承上启下

⑶继续学习、培养才能,不放弃后天的努力。

⑷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代了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通形象跃然纸上。

第18篇:伤仲永

伤仲永

【基础知识与运用】

1.给下面的字注音.

焉( )扳( )谒( )泯( )邑(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未尝识书具 书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

邑人奇之 奇:

父异焉 异: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彼其受之天也,(),(),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得为众人而已耶?

(2)从文中找出”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这一结论的根据:(),(),()。(),(),()。

4.关于学习,名人这样说: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

②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雪莱)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在下面写出1~2条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读《伤仲永》,回答

1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3.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4.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试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部分.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与舅家见之,( )十二三( )矣.( )令( )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5.翻译下列句子.

(1)或以钱币乞之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 18

第19篇:伤仲永

伤仲永》研讨与练习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1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

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课外古诗欣赏:

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本文来自雪飞资源网www.daodoc.com]

第20篇: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闻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这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才能,远远超过一般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不受到后天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人恐怕也不能够吧?

吕蒙偶遇方仲永的范文
《吕蒙偶遇方仲永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