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实施方案

生态实施方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14 08:34:13 来源:实施方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态补偿实施方案

科才乡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政策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加强我乡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草原和牲畜基本情况

全乡土地总面积1063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原14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45万亩。截至目前,全乡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共有各类牲畜12万头(只)。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为保障,以加强草原动态监测和技术推广为支撑,充分发挥牧民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补奖政策,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正确处理草原牧区人、畜、草的关系和牧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推动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改善农牧

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政府主导,牧民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农牧民意愿,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明确农牧民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牧民在政策落实中直接受益。 3.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做好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基础数据核实等各项基础工作,为补奖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制定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构建补奖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4.封顶保底,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补奖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在与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合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符合我县实际的补奖标准。参照上年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每户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总额度实行封顶保底。

5.明确责任,稳步推进。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分级落实,积极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三)主要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

草种植结构,加强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为减轻草场压力、发展草业提供物质基础;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三、实施任务和要求

(一)实施禁牧补助。 1.划定禁牧区域。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天然草原实行了禁牧封育,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并按照《甘肃省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2.兑付禁牧补助资金。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青藏高原禁牧区补助标准为20元/亩,对实施禁牧的农牧户给予补助。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将禁牧补助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二)实行草畜平衡奖励。 1.落实草畜平衡区减畜计划。根据草畜平衡区牲畜超载

数量,充分考虑全省牲畜品种改良、开展舍饲圈养和异地育肥、加快出栏周转、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等支撑因素,3年努力实现草畜平衡的目标。 2.兑付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对实行草畜平衡管理的草原,在根据载畜能力合理核定载畜量、制定并完成减畜计划的基础上,用中央财政下达的奖励资金给实施草畜平衡的农牧户进行奖励。对落实草畜平衡面积、确认超载牲畜数量、制定了减畜计划并完成年度减畜任务、草原植被恢复生长、实现年度草畜平衡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草畜平衡奖励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三)实施牧草良种补贴。按照《甘肃省落实牧草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全省牧草良种补贴资金以向农牧户直补和统筹项目管理两种方式实施。年度以10元/亩标准,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牧草良种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四)实施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在做好牧户确认登记、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按照户均500元标准,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五、保障措施 1.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加快基本草原划定。坚持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长期不变的原则,按照对牧区草场要承包到户、分户经营,积极推进草原规范承包工作。规范和补签草原承包经营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将重要放牧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原等划定为基本草原,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确保草原面积基本稳定、用途始终不变。 2.加强草原监测监理,强化草原技术支撑。加强草原监测体系建设,合理确定和建设固定监测点,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改进监测手段,创新监测方法,完善监测指标,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定点适时地完成监测任务,及时编制监测报告,发布监测信息,客观反映草原植被恢复情况,为科学评估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实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紧紧围绕补奖政策落实工作的关键环节,结合我乡实际,加快形成乡镇有分管领导、专(兼)职干部负责草原工作,村级有干部负责、村级草原管护员管护草原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大对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为补奖政策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3.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基础数据统计工作。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落实政策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政策顺利落实。同时,按照国家落实补奖政策的要求,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确定专人,切实做好牧户基本情况,草原承包、禁牧、草畜平衡和人工种草面积,草原载畜能力、牲畜饲养数量等篇2: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方案

沙贡乡2011年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

工 作 方 案

为实施好第二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贯彻落实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切实做好我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面积 补偿标准及补偿金额

国家公益林15288亩,省级公益林1411亩,总计16699亩;每亩补偿9.75,共计补偿162815.25元。

二、工作原则

1、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村民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资金发放以“一卡通”的方式发放到农户。

2、坚持“行政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

3、坚持区划不变。一个按照审批的生态公益林区划,不得擅自调整小班区划界线和区划范围。

4、坚持“集体公益林内部共同所有”的原则。

5、权属主体不变原则。以林改成果为基础,落实公益林的权属主体。

6、监管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

三、工作内容

1、落实面积,核实资金。

2、完善机构,成立工作小组。

3、明确基金发放程序,并由林业局与农户签订《集体公益林生态管护合同》。

4、落实管护责任,建立管护机制。

5、规范档案管理。

四、资金分配方式

经召开由全乡干部职工及三职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充分讨论之后,我乡确定全乡各户共同享受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

五、时间安排

1、8月3日制定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方案。

2、8月4日召开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会。

3、8月11日至8月17日上报文档资料。

4、8月18日至8月30日完成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公示工作。

5、9月1日至25日组织兑现资金。

附件:沙贡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

沙贡乡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八月八日

沙贡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 为实施好第二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贯彻落实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切实做好我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特成立沙贡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毛清明 (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扎仁多登 (乡长) 达瓦曲扎 (乡人大主席、乡纪委书记) 成 员:洛绒丁真 (安监员、防汛员)

泽仁多吉 (乡纪委副书记)

欧 晓 亮 (专武干事)

春 花 (副乡长)

多 杰 (副乡长)

丁 真 (乡林政专干)

沙贡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林政办,由丁真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沙贡乡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八月八日篇3:董地乡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实施方案

董府发【2013】号

董地乡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兑现、管理和使用实施方案 为确保我乡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下达2011年中央财政森林生态补偿资金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林业厅转发的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黔财农〔2012〕85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为总体原则,以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稳定、团结、和谐的前提下推进此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2011年度安排补偿村17个,面积共计62218万亩,分别为:

1、街上村5776.2亩,

2、青文村4403.6,

3、罗嘎村2815.3亩,

4、蒲达村6504.3亩,

5、黎明村7329.3亩,

6、以撒落村4358.7亩,

7、石关村1015.2亩,

8、三家寨村1237.1亩,

9、小田坝村1567.7亩,

10、乃扒村2074亩,

11、联乡村782.4亩,

12、联益村3639.4亩,

13、冷冲村5472.3亩,

14、沙落村4548.6亩,

15、尖山村2765.2亩,

16、青龙村3461.1亩,

17、青山村4467.6亩。

三、工作步骤及时间

1、成立村生态补偿组织机构。村成立以驻村班干部为组长,村主职干部为副组长,村小组长或村民代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开展工作。(4月28——29日)

2、根据国家划定的区域,结合村实际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实施方案,方案要做到详细,具有操作性,要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责任,并经村相关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农户讨论并经本人签字通过后,报乡审核后实施。(4月30——5月5日)

3、宣传培训。通过村、组代表或全体农户会议,发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讲清生态补偿的目的、意义及步骤程序,做到人人明白、人人知晓,深入人心。同时开展技术培训,有关国家政策及技术规定,相关表格的填写,公示及资金兑现等内容。(5月6日——5月10日)

4、纠纷调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充

分发挥村级最大作用,积极调处。调处确实有困难的,以书面形式上报乡林权纠纷调处小组,调处成功的,进行公示,申请办证。(5月11日——6月20日)

5、资料整理汇总无误后,与相关公益林补偿农户签订管护合同及限伐协议。(6月21日——6月30日)

6、以村为单位,用书面形式申请县公益林办公室进行验收。(7月)

7、资金兑现。(8月)

四、生态补偿原则

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操作原则。按照2003年国家批复的生态公益林区划成果,结合林改资料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情况落实到小班并进行公示,以一村一事一议的方式将资金运用到相关项目,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防止暗箱操作、以权谋私。

2、坚持行政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乡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林业站技术指导、村级组织实施的原则,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3、坚持区划红线不变的原则。严格按照已经审核的区划红线实施,不得擅自调整小班区划界线和范围。

4、集体所有和联户经营的公益林坚持内部所有农户共同所有的原则。按照均责、均权、不均利的方式,依据公山或联户经营山处置方案及利益分配协议、利益分配明细表格(相关农户本人签字表),上报审核后凭林权证办理。

5、以2010年核发的林权证的内容为依据的原则。小班面积应与林权证登记面积相符。

6、监管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村民委员会为生态公益林保护监管主体,林业站为技术管理主体,加大对权属主体的监管。

五、提交成果资料

1、村民小组群众会议农户签字表。

2、村级公益林补偿实施方案及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签字表。

3、集体或联户经营山处置方案、协议签字表、利益分配分户签字表

4、实施小班一览表(附签字)

5、分户情况统计表(附签字)

6、农户补偿表(附签字)

7、小班区划图

8、检查验收图

9、管护合同(签字二份)且合同时间为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10、限伐协议(签字二份)

11、申请验收报告

12、总结

以上各资料均须村主职干部、驻村干部、技术员签字认可,且户主姓名、身份证、一卡通信息准确无误,然后办理生态公益林补偿。

六、组织保障

1、成立领导机构

董地乡成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乡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朱洪峰

副 组 长:王志侠 郭 涛 陈金华

成 员:李欲贵 吴 江 龙 斌 王 荐 王府荣 张青平熊 涟 相关村驻村干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林业站办公,王志侠任办公室主任。

2、成立纠纷调处工作小组,确保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小组如下:

组 长:朱洪峰

副组长:陈金华 王志侠 郭 涛 成 员:张青平、徐恨清、王 荐、王府荣、熊 涟、相关村村干部和驻村干部

3、成立技术工作专班,负责档案资料的汇总以及技术指导。技术工作专班如下:

组 长:王志侠

成 员:熊 涟 周鹏义

4、成立资金兑现组

组 长:李欲贵

成 员:吴 江 龙 斌

七、工作要求

1、各村驻村干部是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第一责任人,相关村的主职干部是直接责任人,林业站工作员为技术责任人,对全乡所实施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终身负责。

2、为保障补偿工作按时完成,时间要求在6月30日前完成。

3、生态公益林补偿是一项惠农政策,政策性强,要求高,要严格按照程序,坚持步骤,比照政策实施,必须先公示七天,再验收的方法,严禁暗箱操作、弄虚作假。

4、按照工作时间,应及时准确地上报资料给驻村技术员,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

5、工作中应公开、公正、透明的处理各项事宜,特别是要积极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凡是因生态补偿工作造成不稳定或不正常上访,得不到妥善处理的村,超出规定时间的,一律取消生态补偿任务。

6、各级干部在生态补偿工作中,要做到求真务实,严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以权谋私、优亲厚友,有违反者,按程序进行责任追究。 2013年1月13日

主题词:公益林 资金兑现 实施方案 报:县政府 送:县林业局 乡领导班子 董地乡党政办公室 2013年1月13日

(共印42份,存2份)篇4:山东省生态补偿办法实施调整方案

山东省生态补偿办法实施调整方案

1、高涂不收费;部分在高涂、部分在高潮线以下,按高潮线以下部分收费;

2、悬浮泥沙扩散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不收费;

3、高潮线至-5米水深线内海域的底栖生物损失量按照《办法》数量的0.7的折减系数折减;-5米水深线以深的底栖生物损失量按照《办法》数量的0.7的折减系数后再乘以0.7的折减系数;

4、单价规定:

浮游动物:5元/kg 底栖生物:5元/kg,

鱼类:10元/kg 头足类、甲壳类:15元/kg篇5:2011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

前 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武山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严格规范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武山县林业局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编制组,编制人员在对该县森林资源、自然、社会、经济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使用的基础数据以省级核查的数据为准;二是要根据国家级公益林的权属构成、分布区域和管护难易程度等情况,合理划定管护责任区,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各森林经营单位、村集体和具体管护人员,层层签订管护合同,把管护明确到人;三是在划定管护任务时本着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的原则。根据《甘肃省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办法》(试行)、《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编制了符合本县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武山县2011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

第一章 基本情况 1.1自然、社会及经济情况 1.1.1自然概况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东接甘谷,南邻礼县、岷县,西依漳县、陇西,北靠通渭。介于北纬34°25′10″至34°57′16″,东径104°43′42″至105°08′30″之间,全县东西长52.05公里,南北宽59.35公里,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

(1)地形地貌特征

武山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向秦岭北部土石山区过渡地带,渭河从西向东纵贯全境,以渭河为界,渭北属陇中黄土高原边缘区,渭南属秦岭北部土石山区。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境内梁峁纵横,沟谷交错,海拔1365--3120半之间。由于长期受构造和侵蚀运动的影响,构成了沟壑密集,沟梁相间,山大沟深的中低山丘陵地貌特征。

(2)水资源概况

武山县处于黄河一级支流——渭河上游。主干河流自西部鸦儿峡进入县境,流经桦林、鸳鸯、山丹、城关、东顺、龙泉、洛门等六乡(镇),由东旱坪出境入甘谷,全长48公里。渭河一级支流有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马河、鲁班河、响河等八条,河流总长198公里,全县沟壑密度2.03公里/平方公里,平均流量6.9m3/s,是渭河上游水源的重要汇集区域。

(3)气候

县内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无严寒,夏热无酷署。极端高温37?,极端低温-17.5?,年均气温9.8?,年均日照时数2501.1 小时,≥0?的活动积温3749.0?,≥10?的活动积温3071.8?,平均无霜期183天,最长215天,最短157天,降水变率大,最多年份640.1mm,最少242.7mm,年均降水量486mm,多集中在

7、

8、9三个月,且地域分布不均,西北部降水稀少,东南部较多。

(4)土壤

县内土壤主要以褐土为主,分布于海拔1900--2400m之间,1800m以下主要为黄绵土;海拔2400m以上为棕壤,分布于南部土石山区;河谷川台地主要为淀土,是灌溉农业的主要土壤,另外还有红土和少量高山草甸土及盐化潮土分布。 1.1.2社会及经济情况

武山县行政区划15个乡(镇),344个村委会,总人口44.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9万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82225万元,农业总产值15438万元,其中林果产值32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由于全县山区面积占到84.5%,94.2%的耕地为山旱地,且“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国家级县,仍属于一个低收入的农业贫困县。 1.2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二类林调资料和森林资源分类区划界定统计,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44万亩:有林地67.7万亩,灌木林49.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6.7万亩,疏林地6.8万亩,苗圃地0.2万亩,宜林地13万亩,森林覆盖率37.5%,活立木蓄积量234773m3。公益林区划面积为118.4万亩,其中:有林地65.8万亩,疏林地6.8万亩,灌木林地45.3万亩,未成林地0.3万亩, 苗圃地0.2万亩。

全县2010年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共计901948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63%。公益林中,有林地478836亩,占林地面积的71%;疏林地31655亩,占林地面积的47%;灌木林391457亩,占林地面积的79%。这次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901948亩均为水土保持林。

1、按公益林事权等级分

国家级公益林面积901948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478836亩,疏林地31655亩,灌木林地391457亩。

按权属分:国有450480亩,集体 451468亩。

2、按工程区分

天保工程区外国家级公益林672890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416642亩,疏林地30111亩,灌木林地226137亩。 按权属分:国有317230亩,集体 355660亩。

天保工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229058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62194亩,疏林地1544亩,灌木林地165320亩。 按权属分:国有133250亩,集体 95808亩。

3、按生态区位分

江河两岸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107994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107994亩。

按权属分:国有14238亩,集体 93756亩。

水土流失严重区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793954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370842亩,疏林地31655亩,灌木林地391457亩。按权属分:国有436242亩,集体357712亩。

4、按公益林保护等级分:

国家级公益林一级107994亩,其中:国有14238亩,集体93756亩。二级762299亩,其中:国有420644亩,集体341655亩。三级31655亩,其中:国有15598亩,集体16057亩。

全县共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共68.9万亩,占全区国家级公益林认定面积的76.39%。

按生态区位

江河两岸:总面积10.8万亩。

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58.1万亩。 按权属

国有:31.9万亩,占46.29%;

集体:37万亩,占53.71%;

按林种

水土保持林68.9万亩。

按地类

有林地:42.97万亩,占62.36%; 疏林地:3.01万亩,占4.37%;

灌木林地:22.92万亩,占33.27%。

推荐第2篇: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长顺县新寨乡福兴煤矿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相关要求,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与煤矿活动协调发展,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双赢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煤炭资源开发科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矿经济和生态保护共同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矿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煤炭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坚持“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的原则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以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形式,建立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长效机制,在煤矿开发利用生产中控制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逐步解决已有生态环境问题。

(三)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

在煤炭开发利用生产过程中,切实做到环境保护与开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根据煤炭开发利用所危害的对象,程度与治理难度进行分区,分段治理。

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相关要求,成立福兴煤矿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植树造林管理办公室,规范煤炭生产和植树造林活动,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与煤炭开发利用协调发展;制定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确保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二)阶段目标

1、建设期及运行期目标

制定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矸石安全排放方案、污水处理方案、土地复垦与植被等方案;根据任务安排,按计划、分步骤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保护及治理效果应达到所制定方案的目标要求。

2、闭矿后目标

恢复矿区植被,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消除,对所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进行复垦和恢复土地使用功能,排矸堆场地不存在安全隐患,矿井污水及生活污水均达标排放,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全部实施完成并达到预期标准。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

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分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矿山主井口、风井口、炸药库、煤矿矸石场、办公区、生活区、磅房,涉及防治面积0.126平方公里。

四、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任务

(一)重点防治区综合治理任务

1、通过地下煤层禁采,预防地表塌陷和地裂缝。

2、在煤矸石场坡脚修建挡渣坝,处理矸石的堆放。

3、在井口和工业广场上方设置滚石接拦网。

4、经常清理排水沟,防洪水灾害。

5、在工业场地生产生活区进行场地绿化

(二)一般防治区综合治理任务

1、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2、禁止垦荒、乱砍滥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活动。

五、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坚持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即矿山环境保护与煤矿开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原则,根据矿山环境评估结果,针对矿山环境影响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在煤炭开采行产中,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配备探水钻机,加强老窑探放水工作,以免发生透水事故。

2、编制保安煤柱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

行煤炭开采生产活动。

3、修建坡脚抗滑挡墙,防治矸石场滑坡灾害的发生。

4、在主矿井口、办公区、职工宿舍区及煤场、矸石场,修建排水沟,防冲挡墙。

5、编制水文地质勘查报告,为煤炭开采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6、加强矿区“雨季三防”排水沟清理工作。

(二)环境保护措施

1、煤矸石用于填工业广场及修建公路石料、其余煤矸石外卖就近砖厂。

2、在煤矸场下方修建挡墙,保持煤矸场稳定,避免矸石受雨水侵蚀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废弃矸石场进行平整复土植被绿化。

3、加强对矿井水的管理,对矿井排放的废水,经污水处理池,采取沉淀池进行旋流沉淀处理,向外排放。对食堂、机修库污水采取隔油处理后进行排放。

4、对塌陷区及时回填平整植树绿化。

六、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组织措施

(一)组织管理措施

将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列为煤矿管理工作的重点,健全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由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要求,

细化植树造林工作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创建工作中突出人的要素,通过对矿山企业的管理来建设好矿山,走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二)技术保障措施

1、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培训爆破技术人员、环境检测技术人员和地质灾害治理技术人员。通过引进专业对口,适应矿山工作环境的技术人员进行弥补,为矿山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人员保证。

2、矿山企业生产设备齐全,管理手段完善,矿山企业增置矿山测量设备、矿山环境监测设备等仪器设备,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技术上的物质保证。

3、注意技术手段在决策过程中的运用,在矿山建设任务考评工作中采取量化的指标。

推荐第3篇:生态茶园实施方案

镇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精心谋划,真抓实干,现结合我镇茶园实际,特制定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任务及地点 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任务2500亩。一是生态茶园1900亩,。二是在村老地块建设以台茶系列(台茶1号)为主的乌龙茶特色基地600亩(套种覆荫树),其中镇级特色基地500亩,村级特色基地100亩。

二、建设内容 2014年我镇生态茶园建设内容以套种云南樱花为主的覆荫树,共种植覆荫树2500亩,种植覆荫树20000株。在每亩种植9棵覆荫树的基础上(覆荫树每亩种植云南樱花树苗7株,坚果树苗种植2株),动员群众按标准放养茶树160株,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三、技术要求

一是每亩按行距9米,株距8米的规格种植苗高不低于1.5米的覆荫树,二是按照行距1.5米,株距2.8米的规格每亩放养茶树160株,放养茶树要有标识。

四、政策补助

一是农户每户每亩在7月28日前打足40厘米×40厘米9个种植坑塘后,由镇人民政府补助苗高不低于1.5米的树苗,由农户在领到树苗的2天内完成种植,并进行管护。二是通过适当修枝或插标示物等形式,农户每亩按标准完成放养茶树160株。

农户完成以上两项建设内容后,并经县、镇两级验收通过,待县级拨付补助资金后,镇人民政府用县级拨付兑现我镇的生态茶园建设资金一次性补助农户每亩100元作为管护费。

五、时限要求 7月25日完成宣传动员和组织打塘工作;7月31日前完成每亩9株覆荫树种植;8月20日完成每亩160株茶树放养。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组织推进我镇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为: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加强苗木筛选和采购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材料、宣传栏、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对生态茶园建设的目标任务积极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并指定专人负责把好苗木的选择和采购关,保证在7前31前按时种植。

(三)相关要求。各工作组要进村入组做好群众宣传动

员工作,按技术要求督促好覆荫树套种、茶树放养工作,并做到底数清,面积实。此次抽调工作时限至8月30日。

此方案,遵照执行。篇二:xxxx乡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xxx乡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2012年市、县茶产业暨生态茶园建设推进会精神,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确保我乡生态茶园建设目标任务

顺利完成,特制订《xxx乡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12年完成生态茶园建设遮阴树种补植补种,确保全乡 6053.2亩茶园不留空白点;组建芒东村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加强规范农资市场管理工作;完成全乡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茶园登记;按技术标准要求芒东村建设好乡党委书记示范样板基地,塔拉弄村建设好乡长示范样板基地,其余四个村建设好自己村示范样板基地。

二、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

乡成立领导小组,以阳云书记为组长,石永生乡长、游保仙主席、李天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副组长,农业、林业、科技、国土、财政及各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林业服务中心办公室,由李世武兼任办公室主任,周铭、罗振坤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钟孟兴、金成山、李丽、李振学、罗青为办公室成员,负责日常事务处理。

三、宣传培训工作

要把生态茶园工程建设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和技术规程宣传到位,通过乡、村、组逐级培训,把政策

向群众讲清楚,帮助群众算清长远帐,把市、县、乡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发挥好企业和茶农的主体作用,形成上下一致、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步骤

1、苗木移植协调领导:

芒东村阳云(乡党委书记)

塔拉弄村石永生(乡人民政府乡长)

小xxx村游保仙(乡人大主席)

音同村李天尧(乡纪委书记)

南畔村孙玉才(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南列村胡庆忠(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2、2012年3月:宣传动员、落实面积。

3、2012年4月至5月:组织群众移植树苗、组织群众挖种植坑、采购所需物资。

4、育苗点5个:其中芒东村2442亩、育苗24400株,苗点负责人周铭、赵立峰;小xxx村930亩,育苗9300株,苗点负责人李明光、贺永平;南畔村537.8亩,育苗5300株,苗点负责人张岩胜、李振学;塔拉弄村1084.2亩,育苗10500株,苗点负责人钟孟兴、罗清;南列村808.8亩,育苗8000株,苗点负责人金成山、段楠。音同村250.4亩,育苗2500,苗点负责人李天尧、连永华;李世武负责全部育苗点的技术指导。李世武、周铭、罗振坤负责育苗所需物资采

购及调供。各村所需苗木数量由各村负责组织提供,苗木地径1公分以上5公分以下,苗木高1.5米至2米。

5、定植时间2012年7月至8月。

五、技术要求 (转载于:生态茶园实施方案)

1、参考树种:栘依、樱桃、山杨梅、野毛柿、木姜子、水冬瓜、菠萝蜜、白花羊蹄甲。(厚朴、黄柏、杜仲由县生态办协调调供、)。

2、每亩混栽10株,株行距8m×8m。

3、种植坑规格60㎝×60㎝×60㎝。

中共xxx乡委员会 xxx乡人民政府

二00一二年四月十二日 xxx乡生态茶园建设面积100亩以上连片

面积统计表

一、忙东村;

1、牛平玉路一 把本 哈那 1071.1亩

2、河边二 三组 小新寨 475.9亩

3、老芒东一二组 红毛树 446.3亩

4、河边一组 129.3亩

二、南畔村:

1、利路大寨225亩

2、糯巴拉210.5亩

三、小xxx:

1、香光162.2亩

2、小果马谷700亩(新植)

四、塔拉弄:

1、咖啡厂 新村 塔拉弄一二组332.7亩

2、果给133.5亩

3、小黑山379.1亩

五、音同村:

1、小干河250.4亩

六、南列村:

1、新寨 南拉一二组320.4亩

2、团结一二组 而波弄一二组383.8亩 xxx乡生态茶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二年四月十三日篇三:贵定县东荞生态观光茶园基建项目 实施方案

贵定县东荞生态观光茶园

基建项目

贵定县街道办事处

2015年3月

东荞生态观光茶园基建项目实施方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放飞心情感受观光现代有机农业,“以茶为媒”开发现代生态有机休闲茶园观光旅游,既可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又可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户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抓住甘溪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契机,结合我地实际,特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贵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属黔中经济区核心区,以苗族、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1%。贵定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具有“五铁两高”(五铁:湘黔、株

六、沪昆、黔桂、贵广五条铁路;两高:贵新高等级公路和夏蓉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网络,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享有“中国苗岭贡茶之乡”美称和“最美丽的茶乡”美誉。

项目区位于贵定县金南街道荷花村,是甘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荷花村辖7个村民组,全村458户1987人。这里远离尘嚣,乡风淳朴,居住在这里的布依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生态茶园平均海拔1100米,常年云雾缭绕,周围森林茂密、植物资源丰富, 奇石、溶洞分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距城区仅有两公里,交通便利,向东可鸟瞰整个贵定县城区,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城区的建设步伐一览无余。往西则看

饱览落北河红籽岛景区,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全体村民具有强烈的农业产业发展意识,将茶叶生产、茶叶加工和休闲旅游融为一体,创建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农业,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使园区成为集游玩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生态园区。该项目的实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将大大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项目性质及实施单位 项目名称:贵定县东荞生态观光茶园基建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规模及内容:

建设地点在贵定县金南街道荷花村,抓住“金海雪山”延伸契机,紧跟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步伐,加快做强乡村农业观光、民族文化、生态、休闲体验等旅游业的发展。

1、入园及园区道路硬化3000米。

2、望城坡修建望城亭两座。

3、引水入园水渠1000米,修建水窖3个。

4、完成园区电力架设1000米。

5、培训和推广茶文化、布依风情、农家乐等行业,促进乡

村旅游发展。

项目性质:续建

项目实施单位:贵定县金南街道办事处

项目建设技术依托单位:贵定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项目建设期限:2015年3月-2016年3月

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125万元。

三、项目建设标准及技术方案

(一)建设标准:

严格按照《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共贵定县委、贵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贵党发 [2008]69号)、《贵定县2008-2020茶产业发展规划》、及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化项目建设投资补助标准(试行)〉的通知》(黔扶办通〔2012〕87号)文件精神执行。

(二)技术方案

1、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周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业和田间日常工作,促进茶园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设置合理的道路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茶园节水排灌系统。

3、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蛙类、蜥蜴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4、根据茶园基地的规划、地形、地貌等条件,合理设

置场部(茶厂)、种茶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肥种植区和养殖业区等。

5、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杀或糖醋诱杀。

6、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四、项目资金来源及投资概算

投资概算:项目总投资 125 万元,其中,申请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 10 万元;地县财政配套资金 30 万元;整合部门涉农资金 30 万元;社会帮扶资金0 万元,信贷资金 0 万元,村级互助资金 5 万元;企业投资 30 万元;农户自筹 2 万元;农户以劳折资 8 万元;其他资金 10 万元。

一、申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万元,农户以劳折资8万元,共计18万元。建设用途:

1、入园及园区道路硬化3000米。

二、整合部门涉农资金 30万元,整合比例 17% ,建设用途:

1、望城坡修建望城亭两座。

2、培训和推广茶文化、布依风情、农家乐等行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三、地县财政配套资金30万元,建设用途:

1、引水入园水渠1000米,修建水窖3个。

2、标识牌建设1万元。

四、企业投资、村级互助资金、其他资金等47万元,建设篇四:生态茶园申报计划书 项目类别:乡村旅游

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

项目申报建议书( 2012年度)

项目名称: 荷花村生态观光茶园

实施单位(签章):城关镇人民政府

申报单位(签章): 贵定县扶贫办

申报时间: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1 项 目 概 要 2 项 目 申 请 理 由 和 条 件 3 4 5 篇五:2011年生态茶园改造设计文本

目 录

前 言

第1章 项目提要 ······················· 1 1.1 项目名称 ······························································································ 1 1.2 建设单位 ······························································································ 1 1.3 建设单位负责人 ·················································································· 1 1.4 建设内容 ······························································································ 1 1.5 建设规模 ······························································································ 1 1.6 投资预算 ······························································································ 1 第2章 基本情况 ······················· 2 2.1 自然概况 ······························································································ 2 2.2 社会经济状况 ······················································································ 7 2.3 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现状 ······································································ 7 第3章 设计依据与原则 ···················· 9 3.1 设计依据 ······························································································ 9 3.2 设计原则 ······························································································ 9 第四章 规模与布局 ····················· 10 第5章 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方式确定 ············· 11 5.1 立地类型划分与立地类型表的编制 ·················································· 11 5.2 配套树种选择与种植方式确定 ························································· 12 第6章 配套树种种植技术设计 ················ 15 6.1 茶园造林 ···························································································· 15 第7章 种苗工程设计 ···················· 20 7.1 种苗生产现状 ····················································································· 20 7.2 项目建设所需种苗量 ·········································································· 20 7.3种苗生产与供应 ·················································································· 20 第8章 施工组织及进度安排 ················· 21 8.1 施工组织及项目管理 ······································································· 21 8.2 资金管理 ··························································································· 21 8.3 档案信息管理 ··················································································· 22 8.4 质量保证措施 ··················································································· 23 8.5 进度安排 ··························································································· 23 8.6用工量测算 ·························································································· 24 第9章 投资预算与效益评价 ················· 25 9.1 投资预算 ···························································································· 25 9.2 效益评价 ···························································································· 27 第10章 保障措施 ······················ 29 附表:

附表1 配套树种种植小班因子一览表

附图:

糯福、糯扎渡、发展河、南岭、勐朗镇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位臵图。

附件:

1、《中共普洱市委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普洱市生态茶园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普发[2011]14号);

2、《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第1章 项目提要 1.1 项目名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1年度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工程。 1.2 建设单位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1.3 建设单位负责人

李正清(澜沧县茶办副主任) 1.4 建设内容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1年度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配套树种种植。 1.5 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总规模为98000亩,其中:勐朗镇14000亩、竹塘乡14000亩、酒井乡19000亩、谦六乡9000亩、拉巴乡5000亩、东回乡5000亩、大山乡4000亩、东河乡10000亩、惠民乡6900亩、南岭乡5600亩、糯扎渡镇4000亩、富邦乡1500亩。 1.6 投资预算

项目建设投资741.86万元,其中:市级投资163.17万元,地方配套163.17万元,不足资金通过群众(业主)投工投劳方式补充。

第2章 基本情况 2.1 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臵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以西,隶属于普洱市,地理位臵界于东经99°29′~100°35′,北纬22°07′~23°15′之间。东和东北隔澜沧江与景谷县、思茅区相望,东南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为邻,西和西南与西盟、孟连两县相连,西北和北部与沧源、双江县接壤,西部和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毗连,国境线长达80.56km。全境南北长136.5km,东西宽112.5km。 2.1.2 地形地貌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山脉多为西北至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高山绵延,纵横交错,最高点为谦六乡境内的麻栗黑山,海拔2516m;最低是糯扎渡镇勐矿村,海拔仅为580m,相对高差1936m。全县平均海拔1500m。海拔在1000m~1500m的山峰有220多座,1500m~2000m的有170余座,2000m~2516m的有120多座。其地貌形态切割明显,中切割中山山地地貌和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占82.8%,局部水土流失严重。 2.1.3 水文

县内大小河流较多,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属澜沧江水系,其中较主要的江河有澜沧江干流,小黑江、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

⑴ 澜沧江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本县与景谷县、思茅区的分界河流,由北向南流经本县东部的富东、大山、谦

六、糯扎渡四个乡(镇),境内长达142km,部分可通航小型机动船,糯扎渡镇勐矿村对岸已建成国家一级口岸——思茅港。

⑵ 小黑江

小黑江位于县境北部,为澜沧江一级支流,是本县与双江县的分界河流,流经县境54km。

⑶ 黑河

黑河为澜沧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境内的公阴山,自西向东南流经雪林、木戛、富邦、南岭、竹塘、勐朗、谦

六、糯扎渡等乡(镇),注入澜沧江,全长130km,流域面积300km2,是县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支流多依林河已建起水电站3座。

⑷ 南朗河

南朗河又名南角河,澜沧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境内孔明山,流经竹塘、勐朗、东回、酒井、惠民、糯福等乡镇,最后经缅甸注入湄公河。

⑸ 芒帕河

芒帕河由南岭乡的谦哲河、东河的拉巴河和大东河组成,由西南向北流经南岭、东河、谦

六、大山4个乡,全长60km,属澜沧江二级支流。

⑹ 上允河

上允河位于上允镇境内,由下允注入小黑江,全长40km,属澜沧江二级支流。

除上述较大河流外,还有小坝河、芒海河、谦莫河、响水河、发展河、打马河等数十条较大的河流。

推荐第4篇:生态产业实施方案

示范区发展生态产业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

围绕三洲杨梅参观线路及集镇交通沿线共720亩,其中:①沿河田——三洲生态景观道(三洲段)全线沿途已征用扣除建设两边空置地块,合计415亩。具体为:汀江东岸280亩,化工厂旁山坳25亩,湿地公园项目部对面75亩,兰花基地三角地35亩。②湿地公园往集镇方向110亩。③东林寺背后(三洲村部往汀江河边)300亩

二、实施内容

体现生态富民,利用空置地块借鉴“五朵金花”模式,通过福建农林大结对帮扶,发展生态观光带或产业带。主要种植福建山樱花、紫薇、红色桂花、枫香等观赏类苗木,或连片种植油菜、药用白勺或菊花等。

三、实施计划

第一步进行土壤调查,由县农业局进行土壤取样调查。第二步由农林大学根据土壤调查情况,提出具体产业品种。同时为加快进度,可行项目先上。整个产业安排9月份落实所有项目前期工作,10月份开始动工移植,12月底初具规模。具体考虑如下:

1、湿地公园项目部对面75亩,初步考虑规划为“蝶舞三洲农业生态园”由回乡创业肖贞芳等6个农林大学生建一 1

个蝴蝶园、无土栽培果蔬高优农业园,目前规划方案已做好,合作方式谈好,县农业局帮助道路大棚等基础设施扶持,6个大学生贷款实施。

2、兰花基地35亩和化工厂25亩,初步考虑由县林业局作为苗木基地,种植可供观赏的福建山樱花或紫薇等景观苗木,县林业局正在研究落实。

3、沿河2.2公里280亩,对接农林大服务团队,为三洲镇的土壤、气候、水源、日照、雨量,并给出适合种植的树木、花卉的方案。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大企业进行打造沿河观光带。

4、枣树凹湿地公园往集镇110亩,继续跟踪台商预期投资2个亿的野姜花种植观光项目。

5、东林寺背后(三洲村部往汀江河边)300亩景观花卉种植示范园。目前由三洲村已租赁70亩,还230亩由当地村民进行集中流转。

三、资金方式

1、积极争取市级苗圃项目资金400万(其中75为育苗资金,其它为基建资金),现已下拔100万到县林业局。

2、争取整合全县水保项目资金,尽快在11月小阳春左右可以马上开始大规模花卉苗木种植。

3、积极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花农,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4、探索三洲湿地公园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提供担保等模式,为产业发展作一些带动。

四、存在的问题

1、明确发展花卉还是苗木的问题。8月9日,林业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三洲几个地块查看土质,认为三洲现有土质基本为河流冲刷地,土质含沙量过大,较为稀松,固化作用不明显,不适合大面积种植苗木,只适宜种植花卉。因此,苗木产业是否需要还要发展,或者全力发展花卉产业。

2、物流体系的问题。花卉产业考虑采摘后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运抵销售地,三洲现有物流条件较差,花卉产业的市场销售存在隐忧。

3、景观道两边是未来土地升值的最核心地块(均已征地),当前在两边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租赁时间是否定为10年,待10年后再行开放这些地块。

五、意见建议

建议县政府除已出台相关政策外,针对三洲产业发展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如已征用的免租或贴租等优惠政策。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委会

2013年8月9日

推荐第5篇:生态镇创建实施方案

老县镇创建市级生态镇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平利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实施方案》和《老县镇镇区规划(2011-2020)》,加快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确立“生态环境立镇、生态经济强县、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构建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为核心的低碳、绿色、环保经济体系,把老县镇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陕南经济强镇。

二、指导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原则。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遵循生态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原则,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根据生态镇、村建设标准和要求,统筹规划,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各村特点,从实际出发,实施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开发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保护措施,有重点地组织实施一批有影响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坚持科技支撑、体制创新原则。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引进各类农林生态专长人才,切实增强生态镇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和改进与生态县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和效率。

坚持政府引导、环保兼顾原则。提高政府宏观服务能力,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等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鼓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生态建设,扩大生态保护。

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原则。综合运用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等手段,使法规的强制性与公众的自觉性有机结合,营造社会公众关心和共同参与生态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力争在2012年年底,实现“市级生态镇”创建目标。具体要求为:利用一年时间,通过生态镇建设,使全镇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旅游得到较大发展;农业、工业生产污染、乡村生活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全部达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大于8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50%以上,城乡经济环境同步提升,人居环境更加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重点工作

对照市级生态镇建设指标,以生态镇创建为平台,以重点区域、领域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为支撑,重点实施生态人居、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六大工程。

1、生态人居工程。实施多种环境综合整治措施,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区域环境的改善。结合省级卫生园林集镇创建,着力打造生态宜居老县。一是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镇已配齐垃圾池、垃圾桶,建成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建立了环卫保洁长效机制。二是结合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实施“清洁家园”行动。治理好农村污水和垃圾,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全面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我们的目标是到2012年各村80%以上生活垃圾均得到有效处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三是加快创建省级园林集镇步伐。进一步美化集镇,力争年内成功创成省级园林集镇、并向省级生态镇目标挺进。

2、生态工业工程。坚持工业无污染、无事故、低能耗、可持续发展要求,依照生态工业生产标准,合理布局工业项目,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各项制度,按照“产业集群、园区承载、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要求,综合运用管理、执法、经济、技术手段,确保工业增产不增污,按年度完成相应节能减排指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率大于80%,主要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100%。

3、生态农业工程。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向优势、特色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生态农业集中,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做大做强新型农业。建好茶叶、蚕桑、烤烟、林果、畜牧养殖基地,以现有的无公害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为示范,培育特色村、种植大户,加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推广力度。建立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扩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带动千家万户主动进行有机绿色无公害耕种,实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严格控制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从农业生产环节入手,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确保化肥施用强度小于280千克/公顷,保护自然环境。大力推广使用有机复合肥、农家肥、生物肥等高效肥料。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运输、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管理,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地膜,加强白色污染防治,农业塑料薄膜回收率达到85%。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积极研究和推广秸秆收集、加工贮存新办法,采用深耕覆盖、直接还田等技术,提高秸杆利用率,切实解决焚烧秸秆现象,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农村生活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大于50%。大力推广生态化养殖模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沼气、“生物菌就地制肥”等项目,使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达标排放率和粪便资源化率达到市级生态镇标准。

4、生态环境工程。着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旅游工程、生态林副产品工程、生态保护配套工程;强化对原有森林资源的开发管理,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划定禁垦区、禁伐区,严格保护;切实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效益林;切实做到“栽得下、管得住、长得好、栽一片、成一片”;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努力,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超过9平方米。全面推进农村沼气工程,普及农村清洁能源。认真做好老县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在全镇学校内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确保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深入开展环保知识和创建工作宣传,进一步提升全民环保意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开展机关站所、住户、村庄庭院绿化,切实提升全镇环境承载能力。

5、生态文化工程。以打造“陕南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重视环境保护,确保旅游设施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倡导绿色生产观念,弘扬低碳消费观念,崇尚文明生活观念,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老县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女娲庙”、“平安宫”、“车厢峡”、“筒车坝休闲山庄”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以生态理念指导各村旅游设施建设,以旅游设施建设带动旅游环境面貌的改观。将乡村“农家乐”旅游纳入环境监管范畴,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乡村旅游环境的监管,完善“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环保审批手续,加强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达标排放,避免餐饮废水直接排放,影响周边环境和水体。加快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

6、饮用水源安全工程。以提高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和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着力点,在现有集镇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已经实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巡查保护和整治力度,严禁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新建排污口。我镇将不折不扣的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项政策,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生产活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确保全镇饮用水源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

五、实施步骤

(一)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

1、落实创建任务。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进一步落实责任,成立老县镇生态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老县镇创建生态镇实施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各自创建任务和目标要求,细化分解任务,周密部署,认真开展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各项考核验收指标。

2资料收集汇编。由镇生态办牵头,按照《市级生态镇建设指标体系》要求,指导各村尽快做好基本指标和各项考核指标材料收集及创建工作档案汇编。

3、加强督促检查。镇生态办要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检查,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自查自纠阶段(2012年8月-9月) 对照市级生态镇考核验收指标和所分解下达的目标任务,组织自查,及时整改存在的不足,做好创建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各相关单位、各村(居)委会、镇生态办干部要积极迎接上级对我镇生态镇创建工作进行的调研、考核、验收。

(三)自查自纠阶段(2012年9月-11月) 镇生态办根据市级生态镇考核指标和考核验收条件要求,做好申报资料汇总,申请县政府对我镇创建市级生态镇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意见进一步整改、完善。合格后请市环保局对我镇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六、组织领导

为促使市级生态镇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生态镇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验收等工作。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李绍彬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 组 长: 张 华 镇党委副书记

关付军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成 员: 吴 新 镇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

石 凯 镇长助理、宣传文化办负责人

肖 昆 财政所所长

陈绪山 镇集镇办主任

汪贤海 镇工业发展办主任

刘方永 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

许传斌 镇社保站站长

汪宣文 镇林业站站长

张 华 镇集镇办副主任、扶贫办主任 陈西宁 老县区域站站长

王武昌 老县司法所长

钟 涛 老县中学校长

熊荣华 镇中心小学校长

熊 岩 党政办副主任

王 涛 老县供水厂负责人

李辉志 镇文化站副站长 各村党支部书记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集镇办,由陈绪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王东、刘文逸、张娟三同志为成员,负责创建工作的日常事务。

七、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全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以及日常办事机构,进一步加强和充实生态镇创建力量,确保生态镇创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相关站所、村要围绕创建目标,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确保创建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二)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各村委会及镇直属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的要求,在镇生态镇创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树立创建一盘棋思想,理清工作思路,明确重点建设项目,制定祥实计划,以生态镇创建引领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三)筹措资金,加大投入。镇财政所要根据创建需要,将经费纳入年初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村委会和镇直属部门、各单位应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项目资金的投入,要抓紧研究生态镇建设重点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多渠道、多部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镇建设。同时,各村要按照“一事一议”规定,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参与生态镇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四)完善机制,严格考评。镇直属各单位、各村委会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把生态镇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镇集镇办要会同有关单位督促指导各村生态乡镇建设工作,落实创建任务,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分解、措施得力、责任到人。镇上将创建工作作为创先评优的一项硬性指标,对工作突出的村委会,并通过上级验收命名的部门和村,优先推荐进入先进单位评选行列;对此项工作不重视,未按期完成创建任务的,实行目标责任考核“一票否决”制。镇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对获得市上命名的生态村给予一定奖励。

(五)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村委会及镇直属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把生态镇建设工作作为年度宣传工作重点,深入宣传生态镇建设基础知识及争创生态镇的重大意义,形成“人人争创、人人参与”的创建格局。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使生态镇建设理念深入人心。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社会、公民的行为习惯,做到人人关心环保、人人注重环保、人人自觉自愿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贡献。

推荐第6篇:生态恢复治理实施方案

生态恢复治理实施方案

各科室:

为扎实推进我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真正做到“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理念,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号)精神做到“规划协调”,结合我矿区塌陷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现场调查,查阅技术资料,核实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归纳分析;科学设定指标体系,按阶段明确主要恢复治理任务,按时期排定重点工程;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良好的矿区环境。

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目标

通过方案的实施,树立科学发展观,彻底破除“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控制,综合治理”环保新战略,建立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长效机制。

到2015年,矿区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把矿区建设成景观优美、空气清新、青山碧水的生态型新矿区。

三、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任务

1、矿区内不稳定边坡治理任务 (1)、进行坡体整治。为了防止滑坡,基本保持原地形坡度不变,在坡顶部进行平缓削坡,削坡的坡比应缓于1:1(45o),使坡体更加稳固,减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几率。

削方遵循至上而下的顺向开挖。施工过程中做好临时排水措施,开挖面上部要设截水沟,开挖面要有临时的排水沟。最后清理整体坡面,形成直线坡

(2)、边坡底部修建砌石挡土墙

挡土墙必须具有良好的基础,其外墙面内倾,内墙面较平直,呈上窄下宽,墙基嵌固于稳定的地基中,一般墙高2m。

2、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裂缝区治理任务 塌陷裂缝复垦

(1)、对轻度破坏,土层较厚、裂缝未贯穿土层的土地,采用黄土填堵方法。第一道工艺是沿地表裂缝和需要进行平整土地的地表倾斜部位剥离表层耕植土,剥离宽度为裂缝两边各0.3~0.5m,剥离深度为0.3~0.5m,剥离的耕植土层就近堆放在裂缝两侧和平整土地范围的周边;第二道工艺是充填裂缝和平整土地,向裂缝中倒土充填裂缝并夯实;第三道工艺是覆盖耕植土层,将裂缝两侧和平整范围周边剥离的耕植土均匀覆盖在已完成整治工程的地表上。

(2)、对破坏程度严重、裂缝透穿土层的土地,按反滤层的原理去填堵裂缝、孔洞。可采用推土机和铲运机械的方法,首先用粗砾石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砾,最后用砂、细砂、土填堵。当塌陷稳定,可使生态逐渐恢复。 对塌陷坑恢复治理

对土地塌陷区采用黄土填堵方法。第一道工艺是剥离塌陷坑以及周围0.3~0.5m表层耕植土,剥离深度为0.3-0.5m,剥离的耕植土层就近堆放在塌陷坑和平整土地范围的周边;第二道工艺是充填塌陷坑和平整土地,向塌陷坑中倒土充填并夯实;第三道工艺是覆盖耕植土层,将塌陷坑和平整范围周边剥离的耕植土均匀覆盖在已完成整治工程的地表上。

对道路塌陷坑治理方法。第一道工艺是剥离原路面表层,在塌陷区域填充粘土并逐层充分夯实至与路面高低相差3cm,路面面层类型选用与原路面一致的进行硬化。

旱(坡)地复垦

(1)、按照上面方式对塌陷裂缝的复垦措施进行人工黄土填堵。 (2)、在复垦地块周围边界地段种植2~3排毛白杨,作为田间林网,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本地区可种植的主要树种为毛白杨,主要草类为紫花苜蓿。

(4)、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当地农业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持久和谐的统一格局。

(5)、结合该地区的经验:径流整地保水、适时栽植、适时浇水保苗、乔灌混交、大苗木移栽等,加强管理 。

3、废弃地综合治理任务

位于废弃工业场地周围的不稳定边坡,削坡后,可以采用植物护坡为主,工程护坡为辅的方式进行治理。

(1)边坡防护植物的选择

从护坡功能考虑,植物防护首先要求能加固稳定边坡,而且有绿化和改善公路环境的作用,所以防护植物要求有以下特点:

a、有良好的固土和护坡效果的植物。 b、覆盖度大,密度大。

c、绿期长,多年生,耐践踏,适宜于粗放管理,容易移植、繁殖,最好能自然繁殖衍生,易于管理。

d、最好有较强的抗污染和净化空气的能力。

从气候土质环境考虑,理想的防护植物应具有以下条件: a、适合当地气候(主要是湿度和降水)条件。 b、抗逆性强,易繁殖,有抗寒、耐热、抗旱等性能。

c、具有抗病毒、抗倒伏性能,生长快,扩张性强,在短时间内就能郁闭边坡。

d、耐贫瘠、耐粗放。

e、能适应如盐碱等特殊环境条件。

根据上述原则及实地调查,在边坡生态修复中常用的冷季型草种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草地早熟禾、剪股颖等,暖季型草种有狗牙根、假俭草、结缕草、百喜草等。也可选择冷季型和暖季型草种混播。

灌木一般采用胡枝子、紫穗槐、沙棘、锦鸡儿、柠条、旱柳、刺槐等。 (2)种草防护

种草坡面防护适用于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较微且边坡高度不高、坡度不陡于1:1.

25、适宜种草的土质边坡或经改良的边坡;一般要求边坡高度不高(﹤6m)、不浸水或短期浸水,边坡上已扎根的种草坡面防护可容许缓慢流水的短期冲刷。

种草常用的几种播种方法:

1撒播: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适用于比较松软的土质边坡。 ○2沟播:适用于土质比较坚硬的边坡上,须对沟内土体进行换土○处理,使草籽易于发芽生长。

3喷播:适用于人员作业不便,或因边坡土质过于贫瘠。 ○4植生带:在暴雨强度较大的地区,可在坡面上铺设草坪植生带○进行种草。我矿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方式之一。

种草进行坡面防护的特点:施工简单方便、成本低、劳动强度小、施工进度快、美化路容与保护环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使用。

4、矿区绿化任务 (1)、矿区工业场地绿化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植物群落是以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相出现,充分考虑冬日对阳光的需求,大量运用的植物种植群落应具有以下层次结构。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季充足的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在满足园区环境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以及丰富季相变化的同时,还要考虑植物种植文化的原则。

道路绿化树种选择毛白杨,3m×3m株距,穴坑整地,穴径60×60cm,苗木要求为三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

草坪选择高羊茅八成草草坪。高羊茅是禾本科羊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丛生型禾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耐寒能力和耐热、耐旱及耐潮湿能力均很强,在pH值为4.7~9.0的土壤上都能生长良好。这种草坪外观饱满,密度大、无杂草、冬季不会变黄。

(2)、矿区运煤内道路两旁绿化

a、原柳林南峪煤矿运煤专用道路(4号煤层风井场道路)两侧种植单排行道树。

树种:毛白杨;

密度:株距3m;

整地方式与规格:穴坑整地,穴径60×60cm;

苗木要求:三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考虑2%的损耗。

b、在进场道路非桥段、事故矸石场道路及爆破材料库道路两侧种植单排行道树。

树种:毛白杨;

密度:株距3m

整地方式与规格:穴坑整地,穴径60×60cm

苗木要求:三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考虑2%的损耗。

3、矿区荒山绿化

(1)、工程概况

矿区进行绿化建设和恢复植被是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方案期内需要长期对矿区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全面绿化。

矿区目前低覆盖度草地面积达5.826km2,占矿区面积的65.09%,为了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在方案期内拟对矿区荒山进行绿化造林,种植以水土保持防护林。

在方案期内按照先易后难、顺次推进,突出重点、全面拓展,身边增绿,然后延扩展的原则,在方案期的5年内,荒山绿化造林1800亩。面积达102km2,使得矿区宣林地绿化率达到20%以上。根据确定的绿化和造林工程量,每亩造林地按照树距3m×3m的株距,每亩地约需要树苗74株,共需13.32万株树苗。在林地中撒播草种植草地,按照每亩需要1公斤草种计算。

(2)、绿化造林技术措施

a、地面整理

沿等高线,采取鱼鳞坑方式整穴,穴不宜太长,长、宽、深30×30×30cm就可,防止过大破坏植被太多,重新营造成水土流失。

通过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墒,促进土壤风化,减少栽植时的用工,缓和造林季节农林争劳力的矛盾。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前提下,从省工和减少破坏天然植被考虑,适宜荒山地区造林的整地方式主要有“V”字型,穴状2种类型。

①“V”字型。适宜于坡度26o~35o的荒山坡,操作方法是在裸露岩缝隙小块土的附近垒土(或小石块),然后沿两边外倾斜延伸呈“V”字型,其造林地形状多为不规则的棱形。

②穴状。适宜地坡度15o~25o以下的地势平缓的沟底或裸岩稍少的地段应用,形状可方可圆,规格穴径30cm,深30cm。 b、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应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绿化和美化。 c、填土整穴与定点栽植

根据实际地形,按设计施工图进行定植的穴数的确定,有株行距的按株行距定栽植点;没有株行距的,进行自然栽植,根据地面的基本情况,随意确定栽植,单位面积内达到规定的栽植数要求。

开穴深度、宽度大于苗木根幅和根长,乔木栽植穴为1.0m×1.0m×0.8m,灌木栽植穴为:穴径0.6m、穴深0.5m。

坡面栽植苗木时,栽植穴沿等高线整成鱼鳞坑式,上、下呈“品”字型排列,穴长径0.8m、短径0.5m、坑深0.3m,外缘半环形,土埂高0.2~0.3m,穴距按栽植要求密度进行排列。

做到穴内无水冲后的塌陷或洞穴,表土疏松细腻、基本无石块、瓦砾等杂物。 d、加施基肥

贫瘠土壤应施基肥,优先使用农家肥,在农家肥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考虑使用由10%的有机肥、20%的化肥、70%的表土均匀搅和而成的混合肥料。

肥料施用方法,每穴用量,以占填穴体积的1/3~1/4为宜,环施和浅翻表土施用量因树木大小而定,栽植色带的土壤施肥量为2~3kg/m2。

树木丰满、生长良好的一面朝向视线,树干或树木重心与地面基本垂直,无倾斜、歪倒。

e、矿区周边荒山绿化工程造林树种选择

根据柳林县当地实际情况与现场调查,矿区荒山造林主要种植树种为侧柏和油松,在侧柏和油松中夹植荆条、柠条、胡枝子、野葛、华北绣线菊、花椒、酸枣、连翘等抗旱性能较强的灌木。

落叶乔木类:苗木要求主干通直,主侧枝分明,分枝点高质在2.0m以上;花灌木类:苗木要求枝叶茂密,主枝3-5枝,并分布均匀。 f、入穴栽植

栽植时先将苗木扶正扶直,裸根苗的根系舒展、深浅适宜,覆土时先填表土湿土,后填新土干土,分层覆土,分层踏实,最后一层覆虚土。

带土球的苗木,栽植时要去除塑料包装,保证土球完整,无破碎;裸根苗栽植时要粘泥浆。苗木放在栽植穴的中央,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方法。栽植后浇透水,并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及时培土、扶正。

该地没有苗源的苗木,在苗木调运过程中,需进行较长距离的运输时,一定要给运输苗木遮盖篷布、洒水、避免阳光直射,减少树体水分的丧失。

5、取土场综合治理任务

(1)、取土场在施工中要严格施工管理,做好排水引流,确保取土场的水土保持工作落到实处。

(2)、取土时,开挖的表层熟土要专门堆放,将部分表层土装入编织袋堆放在外侧,形成拦挡,取土完毕后将用表层熟土覆土复垦,以便工程借宿后进行覆土,为下一步绿化工作提供养分基础,提高栽植植物的生存能力。

(3)、要分区挖土,边挖取边恢复,挖取一定区域后要对取土场进行平整、绿化,并建设挡墙。取土场的边坡防护采用削坡开级与植物措施结合进行,按1:3边坡进行削坡开级。

(4)、绿化时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毛白杨、沙棘、柠条、紫花苜蓿等物种,通过人工适时栽种,尽快形成草灌地,恢复生态环境。

6、矸石场综合治理任务

工程措施:

a、矸石场底部进行防渗处理。

b、矸石场底部修建汇水排水涵洞、周边修建集水渠和排水渠,防止雨水汇集浸泡矸石堆和冲刷矸石场外工业场地。

c、矸石堆安全堆放,分层堆放并用黄土压实,消除煤矸石自燃的危险。

d、矸石场周围进行绿化。

e、在矸石场沟外侧入口处修建挡墙,防止矸石滑坡泻出矸石沟,对沟外的工业场造成损害。

f、挡矸墙外侧种植绿化隔离带。 具体工程措施按照矸石场设计进行施工。 土地平整:

建设期弃渣堆放结束并覆土后,进行平整。

周边种植防护林带建设:采用乔灌结合的办法,种植宽度为10m。主要种植毛白杨、沙棘;株行距2.0mⅹ2.0m,25株/100m2。穴状整地,乔木穴径60ⅹ60cm,灌木穴径40ⅹ40cm,每穴三株;要求3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

7、生态环境监控能力建设任务

公司设置生态环保科,建立以矿长负责兼管生态环保工作,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职的生态环境体系,并配备一定的监测仪器和设备,生态环保科负责全矿井环境管理、污染物监测、水土流失监测及污染治理的具体工作,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及环保制度的观测落实。做到及时了解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时为了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有效的信息。

8、矿区生态环境监控与生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建设任务

为了保证矿区的生态安全,使该矿具备生态环境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资金,需要进行矿区生态安全应急系统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建立煤矿区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高矿区公众素质和全矿区居民的生态安全意识,加强矿区生态安全研究,加快煤矿区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矿区循环经济。 由矿区生态环境监控机构组织编制该矿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包括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指标权重等。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应该包括:采空区地质环境(主要指塌陷、裂缝对区域的影响)、水环境、矿区土壤污染、矸石场、污染物排放、生物安全指标(指地表植被覆盖和物种保护等)、生态移民等。

(2) 建立和完善矿区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和保障系统 建立和完善矿区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和保障系统,这是维护矿区生态安全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及应急处理管理制度;二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资金启动程序的建设。

需要进行应急处理的生态突发事件,应该是发生在矿区范围内的、突发性的、难以预料的、对矿区生态环境存在很大程度破坏的事件。这类事件往往都加重了矿区生态环境风险,恶化了矿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只有这类事件才可以按照程序启动生态安全应急资金,并且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或矿区先行垫资紧急处理,事后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予以从生态安全应急资金中支付。

(3) 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金的管理制度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金的日常预留域管理;二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金使用及监控。

生态安全应急资金的预留储备,是每年从煤矿的生态恢复保险金中预留100万元,3年共300万元,用于矿区突发性生态破坏事件的应急处理。如果当年没有使用该项费用,则留到下一年备用。

推荐第7篇:村生态文明村实施方案

关于在****村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的

实施方案

(草案)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倡导的重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落实生态立县战略,为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文明意识,营造一个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引起的严重后果的认识,使生态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大家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动,进而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实践。经县文明委研究,决定在九村镇鱼塘村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活动。

一、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坚持治理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发展相结合。从改变生活陋习,改善生活环境入手,着眼于整治村容村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保文明意识,着眼于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让广大群众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澄江奠定良好的基础。

2、工作原则

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以自然村为创建主体,九村镇党委、政府及及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建生态文明示范村,通过以点带面的榜样功效,全面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要在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区域建设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创建积极性高的新农村试点村、特色村为重点,率先建成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创建工作。

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村民主动”原则。发动群众,提高村民创建积极性,增强主动创建意识。加强部门配合,建立联动促创机制。广泛参与,形成社会合力,全面促创建。

二、创建活动内容

1、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无“五乱”现象(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生态环境良好,达到“四化”效果(村中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净化)。

2、饮用水源:村民饮用水卫生、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饮用水源净化。

3、民房建设:住房整齐化,有序美观实用,无乱搭乱占乱建现象,庭院整洁,净化美化。

4、垃圾处理:村内建有固定的垃圾收集储运点,日产日清,统一处置,垃圾处理率90%以上。

5、污水处理:村内建设有硬化排污沟渠,生产、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无渗坑渗井和污水溢流、乱排现象。

6、卫生厕所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村建有无害化卫生公厕,并有专人保洁管理。

7、畜禽养殖:禽畜圈养,人畜分离,无禽畜放养、禽畜粪便和污水乱堆乱排现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选址合理,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或综合利用措施,不造成环境污染。

8、绿化美化:绿化硬化街道,村前村后、屋前屋后绿化,村庄园林化,绿化覆盖率大于40%。

9、文化宣传基础设施:有群众公共文化体育娱乐场所,有综合活动室(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卫生室、公开栏、宣传栏,以及固定宣传牌和版面。

10、生态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发展集体、庭院生态循环经济,建设有种植、养殖等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11、面源污染控制:合理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化肥使用强度不超过当地规定的标准;不使用高残留农药,回收农用塑料薄膜,有效综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12、定期或不定期以家庭或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生态文明、环保法律、法规、常识。无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

13、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民主,民风淳朴文明,治安环境良好。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个月):选好示范点,制定创建规划阶段

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1、镇按照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的目标要求选好示范点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好定实施方案,并报县创建领导小组确定。

2、组织有关人员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的经验。

3、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的目标、意义和具体措施,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4、依靠县规划部门,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方案。

5、镇、村做好村民的思想发动工作,统一村民的思想,调动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7个月):组织实施阶段

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1、组织发动村民依照规划方案分步实施,从路、水、厕、文体设施、栽树、栽花、文化宣传入手,加强农村硬环境建设。同时,把“生态文明家庭”建设与造林种果、美化环境、开发生态旅游、发展农村经济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2、县各宣传媒体要全方位宣传报道创建活动

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激励先进,督促后进。

3、结合实际组织村民广泛讨论制定村规民约,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加强管理,保持优美的创建环境。

第三阶段(2个月):巩固提高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阶段

主要完成下列工作:

1、各示范村对照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查漏补缺,继续提高创建水平。

2、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检查组进行检查考核和总结。

3、命名表彰,对达到创建目标的示范村,县委、政府命名为“澄江县生态文明示范村”,并对创建活动中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

4、建立长效机制,推广普及示范点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四、关于“生态文明示范村”的选点

所选定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农民人均收入要高于县区当年平均水平。满足“五有”条件:即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有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布局,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文明淳朴的乡风村风,有和谐、民主、安定的社会秩序。示范点一经确定后,由县创建领导小组拨付每村20000元的启动资金,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不定期组织评比和检查,对工作不力的将通报批评。

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推荐第8篇:生态镇创建实施方案

生态镇创建实施方案

为加速推进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德昌县生态县创建工作会议部署的生态建设要求,逐步完善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加强乡镇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6个省级生态村建设,力争达到省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

三、主要任务

(一)生态村创建:我乡开展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乡政府将进一步完善乡内公共设施,完成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卫生改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绿化、娱乐休闲广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乡内环境整治、河道疏浚及水环境整治、\"三品\"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强化医院污水、医疗固废监管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达到省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

(二)生态家园创建: 打造那几个点达到四川省生态家园创建的四个条件和七个指标。

四、近期工作开展状况

(一)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乡政府成立由乡长任组长的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以及日常办事机构,各乡村、社区也要成立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围绕创建标准制订创建工作方案,逐条细化分解指标任务,排定工作时序进度,明确具体措施,落实责任,切实将生态乡镇建设在各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领导小组负责创建组织、协调、指导与督查考核工作,建立和完善创建工作机制,每周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由专人负责生态创建重点工程推进,确保各镇硬件指标达到考核标准。各村要针对重点、难点工程进一步完善措施,倒排时序,狠抓落实。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深入宣传生态乡镇建设基础知识及争创生态乡镇的重大意义,形成\"人人争创、人人参与\"的创建格局。在那些地方写了宣传标语,准备制作横幅。

(五)加大投入。乡财政根据上级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对那些地方进行了改造多渠道、多部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六)以下写具体做了那些事情

(七)

(八)

(九)

五、环境规划方案

争取资金支持

推荐第9篇:生态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2017年高坪五小生态文明进校园活动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省、市、区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相关指示,结合全区教育系统行业特点及我校实际,我校决定围绕“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乡”这一中心认真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工作,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我做起,带动全家,推动社会”的活动思路,进一步推进环保教育的深入开展,把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广泛发动全校小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家长和学生讲绿色环保、倡生态文明、创美好家园的良好风尚,推动学生文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为瑞安生态市创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二、活动主题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乡

三、活动时间

2017年2月至12月

四、领导小组 组 长:苟红彬

副组长:吴应军 杨利 王军 蒋晓军 成 员:杨冬梅 杨成及各班班主任

五、活动内容

(一)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教育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在学生中开展“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乡”生态文明进校园主题教育,就是促进广大小学生从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具体的小事入手,身体力行地参加环保行动,培养良好环保意识、环境情感、环境道德和环境习惯。

1、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利用国旗下讲话或课外活动时间举行“生态文明进校园”主题教育启动仪式,并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动员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主题教育月活动。

2、利用国旗下讲话,动员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3、设臵固定宣传牌。我校在校园的大门口设臵“共建环保文明,畅享绿色生活”宣传牌。

4、开展“四个一”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开好一堂主题班队会。以“绿色、生态、文明'”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上好一堂生态课,传授生态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一次直接的生态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二是开展一次黑板报比赛,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以班为单位,组织一次黑板报比赛。三是开展一次作文竞赛。让学生谈谈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参与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四是发一份致家长的倡议书。以“倡导绿色出行,共创国家园林城市,共建洁净校园”为主题,动员学生家长人人支持参与创建园林城市。充分利用宣传窗、文化长廊、校园公告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等阵地,开展环保教育宣传。

(二)开展生态环保体验活动,践行文明与生态和谐发展

1、开展“垃圾回收”行动。组织学生深入校园、乡村、大街小巷等周边场所,开展“你丢我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和理念,逐步消除乱扔垃圾、乱贴乱画等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开展“分类处理垃圾”和“变废为宝”等活动,向村民宣传节能降耗意识。

2、开展“环保小卫士”行动。以“保护环境”为行动核心,组织广大学生和少先队员开展好“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爱我绿色家园,共建生态文明”“扮靓美丽的家园、校园'"等绿色行动,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生态道德观念,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3、深入开展“亲近大自然”调查行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景区、公园、商场、等场所开展实践调查行动,体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创建“生态家庭”行动。通过家长学校开课,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生态环保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共同开展创建“生态家庭”,为创建走进低碳生活、生态环保做出贡献。

(三) 开展环保小卫士评选表彰活动,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我校要在充分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争当“环保小卫士”“洁净乡村小能手”、等活动,定期开展“'微笑少年之星”、“环保之星"”生态家庭“评选活动,并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表彰先进,并把评选过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的过程。

六、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班级要认真开展“小手拉在手,共建生态校、生态市”系列活动,服务青少年成长,推进生态文明创建的重大举措,精心组织,把活动开展好。将评选先进班级、个人,并向县组委会推选“手拉手和谐家庭”、“环保小卫士”、环保小论文优秀奖。

2、结合实际,精心组织 各年段、各班要根据本年段、本班的实际创造性开展活动,让每一名学生及其家庭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实施过程当中,各年段、各班要做好学生在校外开展活动的组织、安全、秩序等问题。

3、广泛动员,注重宣传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做好活动宣传报道工作,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南充市高坪第五小学

2017年2月

推荐第10篇: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宿豫区陆集中心学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宿豫区委、宿豫区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宿豫〔2016〕10号)以及区教育局文件精神,落实做好我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区战略,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培育生态文化,着力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宿豫建设“工业强区、电商名城、幸福家园”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目标

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让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全过程。形成长效宣传机制,确保到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考核验收。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我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我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长:董

凯党支部书记

中心学校校长

副组长:张允荣党支部组织委员

副校长

唐德锋党支部纪检委员

副校长

朱宗昶党支部副书记

副校长

波党支部副书记

副校长

员:周修洲政教主任

陈绍红少先队总辅导员

周西民少先队副总辅导员

兰教科室主任

周丽娟

教科室副主任

周修珠

工会副主席

高宝梅

教导副主任

全校校委会成员、年级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周修洲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周西民同志负责具体协调联系工作。

四、工作要点

(一)加大环境宣传力度,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责任人:王向前)

1.深入教学一线,宣扬生态文明建设中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聚集正能量。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提升师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

2.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电子屏等多种宣传媒体,定期滚动宿豫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宣传标语(见附件2)。

(二)综合运用媒体宣传平台,打造生态文明宣传品牌

3.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辐射作用,丰富宣传形式,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报道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了解认知。

4.利用“发现身边美 传递正能量”随手拍,强化网络宣传引导,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宣传品牌。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策划开展生态文明系列活动(责任人:周修洲、周西民)

5.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环境保护倡议书,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提高学生对我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知晓率。(9月份)

6.开展“我有一个环保的好习惯”主题征文活动。征文分低年级组与高年级组,学校自评后将获奖学生作品上报教育局参赛。(9月份)

7.举办以“文明与旅游同行”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并将活动视频、图片等各种过程性资料留存备查并上交一份至教育局教育科。(10月份)

8.开展“践行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科幻绘画活动。利用美术课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集体创作并将学生优秀作品进行颁奖展示。(11月份)

9.举行环保知识讲座,在教育教学中,增加环保教育活动并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适当地添加环保知识。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设计一节渗透了环保教育的教案。学校择优后将教师优秀教案上报教育科。(12月份)

(四)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积极申报省级“绿色学校”(责任人:周修洲、周西民)

10.营造绿色环境文化,使校园充满生命力。打造校园特色景点,做到“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果、冬有青”的良好校园生态环境。

11.扎实开展环境教育,在学科渗透、校园环境管理、环保公益活动等方面做出实绩,学校(幼儿园)近3年从未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等安全事故,按照申报具体要求,每年六月积极准备材料申报江苏省“绿色学校(幼儿园)”。

(五)开展秸秆禁烧宣传,保障良好的空气质量(责任人:周修洲、周西民)

12.主动配合乡镇(街道、园区)秸秆禁烧宣传标语,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禁烧工作始终。

13.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开展系列活动,做好学生带动家庭、亲人带动邻居、邻居带动周边工作,配合乡镇发放禁烧倡议书将秸秆禁烧工作做到实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按区教育统一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落实。将创建工作同本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保质保量地完成创建工作任务。

(二)加强宣传。充分认识创建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对创建活动的动态进行报道,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努力形成全系统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考核。督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力,不能按时上报材料的将追究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2 宿豫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宣传标语

1.保护生态环境

共建绿色家园

2.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经济

倡导生态文明 3.生态是资源

生态是财富

生态是竞争力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共创环境友好型社会 5.青山绿水蓝天

共创美好人间? 6.一点一滴汇聚你我之力

一言一行成就生态宿豫 7.保护碧水蓝天

营造绿色家园 8.改善生态环境? 营造绿色家园 9.生态建设大舞台

你我参与更精彩 10.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树立环保消费观念

11.手拉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心连心关爱关注建设新家园 12.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文明新风 13.善待自然千秋业

平衡生态万代功 14.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15.人人播撒绿色爱

处处享受环境美

16.人人参与保护生态环境

齐心协力共建绿色家园 17.保护环境是责任

建设生态文明是美德 18.打造生态家园

构建和谐社会 19.传播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20.生态创建携手共进

绿色生活你我同行

21.全心全意保护生态环境

同心同德创建清洁乡村 22.同建美好生态宿豫

共享清洁碧水蓝天

23.同心共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携手打造生态文明宿豫

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办公室

2016年9月19日印发

第11篇:《西吉县生态移民实施方案》

《西吉县2011年生态移民实施方案》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生态移民工作,对全面完成“十二五”生态移民任务开好局、起好步,加快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意义重大。根据《西吉县“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和区、市有关移民政策及要求,结合我县生态移民实际,制定《西吉县2011年生态移民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移民工作的有利条件,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总结多年生态移民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坚持县外移民和县内移民、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相结合,利用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对居住在灾害区、火石寨景区和自然条件恶劣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以加快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力争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充分调研论证、摸清底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生态移民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合理确定目标任务,科学选址,防止从一个贫困地区搬迁到另一个贫困地区。

合理安排,整村(组)搬迁。按照安置地的水土等资源条件、工业发展及企业用工特点,合理确定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比例,实施整村(组)搬迁,集中安置到县外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或在园区、企业进行务工,安置到我县县城、小集镇和原村庄附近。

整合项目,强力推进。整合现有人畜饮水、设施农业、乡村道路、危房改造、农村供电、生态建设等各类强农惠农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一次性较高标准的配套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条件,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安置区发展步伐。

消除贫困,改善生态。坚持迁出区生态恢复和迁入区生态建设并举,实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移民迁出地的土地,纳入迁出地退耕还林规划,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有效恢复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二、目标任务

根据《西吉县“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和市委、政府2月9日在全市生态移民动员会上签订的2011年生态移民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县内移民完成规划的25%,共1100户5352人;县外移民完成规划的20%,共2015户9804人),结合我县是全区生态移民重点县的实际,初步确定我县2011年实施生态移民4027户20137人,

占“十二五”移民总任务的29%。

县内移民:2011年计划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区涉及吉强、平峰等15乡(镇)43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2012户10333人进行搬迁,占县内移民规划总任务的48%。

县外移民:2011年计划对居住在灾害区、火石寨景区和自然条件恶劣区涉及火石寨、平峰等14乡(镇)40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2015户9804人进行搬迁,占县外移民规划总任务的20%。

具体搬迁安置任务按照自治区下达的计划任务组织实施。

三、安置方式及规模

县内移民:一是依托县城转移安置。在县城建务工移民周转房进行安置;重点考虑将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户搬迁安置到县城,通过务工创业等方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计划安置劳务移民1206户6251人。二是依托集镇转移安置。在新营、将台、震湖、田坪4个集镇周边建设新农村示范点进行安置,移民在集镇或外出务工及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增收渠道;计划安置生态移民806户4082人,其中新营乡新营安置区200户986人,将台乡明台安置区200户1050人,震湖乡苏堡安置区206户1067人,田坪乡田坪安置区200户979人。

县外移民:安置地点初步确定在平罗、惠农和贺兰等3县(区);安置方式为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相结合。根据全区“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和各县(区)上报自治区发改委的2011年县外生态移民建设方案, 2011年计划县外安置移民2015户9804人。

初步确定建设贺兰县洪广镇高荣村、惠农区良繁场、平罗县五堆子3个生态移民安置区,安置移民1511户7353人;在贺兰县德胜工业园区、暖泉工业园区、惠农区惠冶镁业公司、银善小区建4个劳务移民安置区,安置移民504户2451人。

四、实施步骤

(一)县内移民

1、编制方案,宣传动员。(1月1日—2月28日)编制2011年县内移民实施方案和各安置区建设方案,合理规划移民安置点布局、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进度、入住时间、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组织开展造册登记工作,做到“按村造册、按组登记、按户建档、按人立卡”,并进行审核确认,确保移民基础数据准确无误。各乡(镇)组织干部职工下乡,重点做好生态移民政策的宣传动员,扎实细致做好移民的思想发动工作,切实提高广大移民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体推进,全面实施。(3月1日—8月31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

快工程建设进度,全面完成移民住房、人畜饮水、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建设任务。分批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劳务移民技能培训工作。对搬迁移民户张榜公示,设立举报电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竣工验收,搬迁安置。(9月1日—10月31日)组织完成工程的竣工决算、项目审计,并申请完成县级初验。做好移民房屋分配,确保10月底前完成移民搬迁入住;并完成相关后续工作。

(二)县外移民

1、对接落实,登记建档。(1月1日—3月31日)加强与接收县(区)沟通对接,按照要求扎实做好县外移民的登记造册和建档立卡工作,并及时提供移民翔实资料,以便迁入县(区)确定具体的安置地点和方式。

2、动员培训,组织搬迁。(4月1日—12月31日)认真做好县外移民的思想发动,组织搬迁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根据移民意愿和能力,积极配合迁入县(区)相关部门(单位)做好前期培训工作,以便移民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或务工技能;根据接收县(区)工程进度,及早配合做好移民房屋、土地等设施分配工作,切实组织好移民搬迁工作,保证每户移民年底前入住、正常生活;做好移民户籍转移、社保手续转接、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工作,确保各项手续一次交接清楚;确保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督查考核

1、加强监督检查。(3月1日—11月30日)县生态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和责任落实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2、严格考核验收。(12月1日—12月31日)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单位)准备和完善移民工作相关资料,做好考核准备;县生态移民领导小组成立考核小组,严格按照年初签订的《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进行考核。

五、扶持政策

根据《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生态移民继续执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根据市委、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并执行以下新的政策规定:

1、住房政策。建房资金实行政府补助、农户自筹、企业参与、社会捐助等多种筹措形式。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生态移民每户建设54平方米的住房,建房资金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产权归农户所有,移民搬迁后拆除原有住房,移民住房10年内不准出租、转让;劳务移民每户建设45平方米的周转房,建房资金自治区承担70%,市、县承担30%,周转房由移民租住,不得转租,房屋由县(区)相关部门负责管理。

2、土地政策。鼓励支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挖潜利用现有集体和个人经营的各类耕地资源,同时,根据水资源条件积极改造、开发耕地。对生态移民,规模开发土地集中安置的,原则上人均保证1亩水浇地,支持户均发展1亩设施农业,收回原承包土地使用权;适度集中建房、改造原承包耕地安置的,新建集雨场和田间水柜,有条件的支持户均发展l亩设施农业或1座高效养殖圈棚,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对劳务移民,在城市和工业园区安置的不安排耕地。制定完善生态移民涉及土地权属变更、建设用地指标调整的政策。建立健全移民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允许移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3、户籍政策。移民户籍属地管理,免收在户籍转换和户口迁移中的一切行政收费。放宽移民进城落户条件,探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登记制度。同时,要积极争取自治区扩大生态移民比例,实行劳务移民整村(组)搬迁、户籍随迁、宅基地和土地使用权收回、恢复生态的政策。

4、财税政策。积极探索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对于吸纳一定比例移民稳定就业的企业,地方税种和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予以适当减免。对于进城自主创业的移民,享受各地、各级出台的全民创业优惠政策,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并提高担保贷款额度上限。

5、惠农政策。加大移民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移民享受自治区出台的各类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享受迁入地的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在原居住地享有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继续执行。

6、社保政策。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搬迁后,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

7、教育政策。移民子女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可在职业院校免费享受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8、计生政策。制定完善移民搬迁后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搬迁安置到城镇的移民,统一实行城镇计划生育政策;对搬迁安置从事农业生产的移民,继续实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生态移民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为切实加强对我县生态移民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强力推进,我县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周金柱同志为组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县委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四大机关分管领导、县直(区、市)属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西吉县生态移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又下设了办公室和县内、区内及自发移民三个移民

工作实施领导小组,以确保全县生态移民工作顺利实施。

2、强化部门(单位)乡镇协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各成员部门(单位)及乡(镇)要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定专人,专职负责,在生态移民领导小组领导和办公室的指导下,按照各自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县、乡、村各级都要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县级领导包乡,乡级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包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全县上下形成生态移民攻坚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加强对接沟通,建立县区之间联席会议制度

县外生态移民涉及人数多、范围广、制约因素多、搬迁难度大,是整个移民工作的重点,加强与迁入县(区)政府的对接落实,是保证县外移民顺利搬迁安置的关键,也是整个移民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要主动加强与移民安置县(区)的联系沟通,建立对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座谈会议,及时了解对迁入区安置点的规划建设进度,协商确定安置方式,研究组织搬迁工作,解决工作中发生的困难和问题,并派专人负责协助迁入区政府做好移民管理、户籍迁移、政策落实等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4、整合项目资金,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生态移民工程涉及移民住房、人畜饮水、道路、供电、村级活动场所、环境整治、农村能源、造林绿化等多方面建设内容。因此,在充分利用自治区安排的生态移民专项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自治区相关厅(局)、委安排农田水利、扶贫、交通、危房改造、农村能源等各项支农资金,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加生态移民建设,积极争取社会捐助资金,统筹使用,发挥整体效益,共同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鼓励移民群众自力更生,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年度建设及搬迁任务。

5、加强项目管理,切实做好监督检查

生态移民由我县组织实施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积极推行 “四制”管理,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建立档案,并建立定期统计和项目执行情况汇报制度。要严格按照工程批复或计划任务要求建设,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或降低建设标准。要对项目建设资金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并建立财务审计制度,定期、不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完成后,由相关部门(单位)会同项目涉及乡(镇)进行自查自验,并将自查自验结果报移民办公室,由移民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年度验收。

6、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动员工作,营造良好移民氛围

实施生态移民是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移民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多层次、全方位加大对生态移民政策及相关要求的宣传;通

过宣传,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移民工作中,既要消除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情结,从“让我搬”转变到“我要搬”,充分调动拟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教育移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挥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建设新家园,创造新生活。

第12篇:生态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生态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局开展“生态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改进教师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以整体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特制定中学本学年生态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堂提效、学生提劲、教师提能、学校提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强化教与学的规律,打造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从低效到高效,从低耗到高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努力使我校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二、目标与任务

1、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集中培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强化校本研训,探索建立以“四提”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并采取有力措施推行实施探索建立以“四提”为目标的生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结合全区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做好生态高效课堂建设专项课题研究系列工作,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使专项课题研究伴随并引导生态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确保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

三、具体措施和工作

1、通过全体教师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今年的生态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确定生态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开展好学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

2、加强教研组建设,规范教研活动。继续实行中层领导包教研组制度,督促教研组长做好考勤,协助组织好每次教研活动,保证活动的实效。充分利用好半天教研活动时间,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生态高效课堂。

根据学校教研计划,组织各教研组进行听评课活动,各教研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周内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教研组成员通过讲课教师课上讲课、课后说课、主评教师评课、其他教师副评等一系列环节,对教师的上课、说课、主评教师评课做出自己的评价并打分,以此促进教师讲课、说课、评课水平的提高。同时,各教研组还要通过研讨课、跟踪课等形式抓实课堂教学这个重点。

积极开展教研组讲课大赛活动,展示教研活动成果。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堂教学比赛,比赛以教研组为单位,每组别抽取一名教师参加比赛,任课教师既是参赛者又是评价者,有关领导参与听课评价。通过比赛,展现教研活动成果,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另外,本学年要主动搞好与区内外先进学校的教学联动活动,加强教学交流,为我校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提高的机会。

3、督促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定自己的校级小课题,并在教研活动中,选定教研组的研究小课题。让全体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使专项课题研究伴随并引导生态高效课堂建设工作。

4、借鉴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打造适合自己的生态高效课堂模式: “七步”教学。具体为“导入→揭示目标→自主学习(独学)→合作交流(对学、群学)→展示汇报(班组展示)→归纳提升→当堂检测”七步。

5、结合七步教学,继续实行超周备课,重视备课质量,注意进度,要夯实课前研究和课后反思。备课要体现教学的思路和个人的教学思想,备课内容要与课堂教学一致,体现备课的有效,提高课堂的高效。课后反思重点记录课堂的成功之处、创新亮点,反思不足,写出改进方法,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为个人及教研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积累素材。

6、充分发挥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的职能,教研组每周检查教案一次,检查教师的教案质量和数量;教科室每月全面检查教师的过程材料一次,综合评估教师的工作。教务处将不定期深入课堂,并及时反馈评价情况,抱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与全体教师共同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听课时要查教师的课时教案,确认上课内容是否与教案一致,重点关注当堂课的教学效果。

7、逐步完善“七步”教学模式,构建促进高效课堂建设与发展的培训制度、研究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以及激励与保障机制,确保高效课堂有序推进,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使更多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2012.9

第13篇:创建生态社区实施方案

XXX社区居委会关于开展创建市级生态社区

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创市级生态村(社区)建设标准为基础,按照全区“四创两争”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突出农村改水改厕、饮水安全、绿化建设、垃圾收集储运、生活污水收集、清洁能源普及推广等工作重点,整合力量,加大力度,增强实效,确保我社区生态社区创建工作整体推进、全面达标。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领导,确保我社区开展创建市级生态村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社区居委会成立创建市级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

创建市级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同志兼任。

三、目标任务

(一)、“三治”

1、治污,包括治污水和治垃圾。对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配齐配强垃圾收集员,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

2、治乱,村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倒等现象,形成制度,有专人负责。

3、治环境违法行为,大力打击乱砍滥伐等行为,杜绝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形成制度,有专人负责。

(二)、“四化”

1、有机农业绿色化。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开办有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生态种植,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提质增效,促农增收。

2、村庄庭院生态化。要有近期和远期建设规划,以“村庄绿化好、庭院生态好”为目标,主要入村道路应有行道树,村内宅边、村庄周围、路旁等适宜生长的地方要植树、种草,农户庭院内要植树、种花。

3、道路房屋整洁化。实现村庄建设布局合理、村容整洁、美观适用,村内道路硬化,道路两侧有排水沟,实施墙体粉刷,凸显地方特色。

4、村风民俗和谐化。婚丧嫁娶等树立文明新风,形成村规民约,构建团结民主、友爱互助、文明进步、富裕平安的和谐化新农村。

(三)、“五改”

1、改水,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5%以上。

2、改厕,80%以上的农户有无公害化处理的卫生厕,平均每600户村民的村要建成一个卫生公厕,并且有行之有效的公厕管理办法,实现管理有序,清洁卫生。

3、改厩,90%以上的农户有卫生厩,保证人畜分离,并且改

厩户均有畜禽水回用池。

4、改厨,90%以上农户厨房窗明几净,卫生整洁。

5、改柴,大力推进沼气、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0%以上。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生态村创建工作是保障群众健康,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社区居委会及居民小组将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切实把生态村创建工作作为提升街道和社区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的民心工程来抓,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二)深入宣传,广泛动员。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将做好创建生态村的宣传工作,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宣传横幅、宣传栏、会议等形式,多角度、多密度、深层次开展宣传活动,使生态村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制定创建生态村村规民约,并与农户签订生态文明责任书,提高广大农村社区居民生态意识,激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美化家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强化责任,管理到位。按照创建标准,全面梳理指标体系,深入开展工作,做到持续稳定和提高指标,继续采取前期工作中好的经验和措施,了解掌握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推进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四)加强统筹,重点推进。社区居委会创建市级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履职,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线服务指导,一线跟踪检查,一线推进落实。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实施项目督办、重点推进,确保生态村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XXX社区居委会

第14篇:江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实

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办发〔2015〕57号)等精神,结合江苏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点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污染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通过试点示范、案例实践,到2017年,初步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形成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社会氛围,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者形成震慑,初步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

——建立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实施机制,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和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并纳入相关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

——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推行国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各项制度、标准、规范等在江苏实施。推进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机构建设,尽快形成评估能力。

——开展典型案例实践。强化部门职责,加强案例分析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发挥典型案例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的检

—1— 验校正和示范指导作用。

二、主要任务

2017年6月底前,针对国家试点方案规定的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区划中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发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以及其他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事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

(一)明确赔偿范围及相关主体

1、赔偿范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包括清除污染的费用、应急处置费用、环境监测费用、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修复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调查、鉴定评估等合理费用。鼓励开展环境健康损害赔偿探索性研究与实践。

2、赔偿义务人。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现行民事法律和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有相关免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规定的,按相应规定执行。

3、赔偿权利人。省政府是江苏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受省政府委托,省环保厅负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组织协调工作,国土、住建、水利、农业、林业、海洋渔业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矿产、土地、林木、耕地、水资源等损害的索赔工作。

(二)健全规章制度及管理体系

1、细化启动与磋商程序。经调查发现生态环境损害需要修

—2— 复或赔偿的,省政府可委托相关部门启动赔偿磋商程序。2016年,研究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启动与磋商工作规则》,明确索赔启动条件、索赔程序、索赔依据、磋商主体、磋商原则、磋商内容等。

2、完善诉讼规则。磋商未达成一致的,应当及时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诉讼,也可以直接提起诉讼。探索损害赔偿磋商与诉讼程序的衔接规则,2016年,省高级人民法院要研究符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需要的诉前证据保全、先予执行、执行监督等制度,出台社会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鼓励办法,提出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立法和制定司法解释建议。

3、加强资金管理。坚持损害担责原则,积极推进企业环境损害赔偿基金与环境修复保证金制度;遵循受益者付费原则,鼓励构建市场型环境修复基金与环境应急基金制度;提倡风险共担原则,探索设立高风险行业环境责任信托基金与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2016年,省财政厅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办法》。

4、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2016年,省检察院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监督管理办法》,对索赔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纪依法予以责任追究。

—3—

5、推进信息公开。2016年,省环保厅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信息公开办法》,明确赔偿权利人和义务人开展信息公开的程序、方式、内容等。

(三)加强评估机构培育与建设

1、推进鉴定评估专业机构建设。2016年,省司法厅研究制定《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程序》和《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管理办法》,保障鉴定评估机构独立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并做好与司法程序的衔接。

2、加强鉴定评估专业队伍建设。组建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及专家库。加强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法律法规、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

(四)开展损害赔偿案例实践

1、开展损害赔偿。国土、住建、水利、农业、林业、海洋渔业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在试点期间分别至少完成1起生态环境损害的索赔工作,并做好案例分析研究和经验总结,提交生态环境损害索赔工作报告,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2、开展探索性研究。针对环境健康损害赔偿基线确定、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损害数额量化等环境健康损害赔偿鉴定关键环节,开展探索性研究与实践,加强技术与标准研究,推动环境健康损害赔偿评估管理与技术体系建设。

三、保障措施

—4—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明确任务分工,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厅,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

(二)注重协调配合。省环保厅负责并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方案编制、修复效果后评估等业务工作。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并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审判工作。省检察院负责并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检察工作。省财政厅负责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工作。省卫生计生委、省环保厅负责开展环境健康问题调查研究。

(三)落实经费保障。试点工作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予以安排。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科技、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资金支持。

(四)加强考核监督。由省政府督查部门牵头负责对各部门试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按照“按月通报进度、按季督查、半年小结、全年考评”要求,建立试点工作考核评估机制,细化、分解各部门在试点中的目标任务,形成严考核、硬约束的工作机制。建立联络员制度,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采集信息资料,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准确报送、报道工作进展情况。2016年底和2017年6月底前,试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向领导小组报告试点进展情况和试点工作总结。

(五)鼓励公众参与。创新公众参与方式,邀请专家和利益

—5— 相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生态环境修复或赔偿磋商工作,强化公众意见反馈处理。依法公开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赔偿、诉讼裁判文书和生态环境修复效果报告等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为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现制定本试点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通过试点逐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和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与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及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至2017年,选择部分省份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

—6— 度改革试点。从2018年开始,在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到2020年,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点省份的确定另行按程序报批。

二、试点原则

——依法推进,鼓励创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立足国情与地方实际,由易到难、稳妥有序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对法律未作规定的具体问题,根据需要提出政策和立法建议。

——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体现环境资源生态功能价值,促使赔偿义务人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生态环境损害无法修复的,实施货币赔偿,用于替代修复。赔偿义务人因同一生态环境损害行为需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不影响其依法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主动磋商,司法保障。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后,赔偿权利人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方案编制等工作,主动与赔偿义务人磋商。未经磋商或磋商未达成一致,赔偿权利人可依法提起诉讼。

——信息共享,公众监督。实施信息公开,推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共享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信息。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

—7— 估、修复方案编制等工作中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开,并邀请专家和利益相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

三、适用范围

本试点方案所称生态环境损害,是指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本试点方案要求依法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1.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

2.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

3.发生其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事件的。

(二)以下情形不适用本试点方案:

1.涉及人身伤害、个人和集体财产损失要求赔偿的,适用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定;

2.涉及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定。

四、试点内容

(一)明确赔偿范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包括清除污染

—8— 的费用、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修复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调查、鉴定评估等合理费用。试点地方可根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提出细化赔偿范围的建议。鼓励试点地方开展环境健康损害赔偿探索性研究与实践。

(二)确定赔偿义务人。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现行民事法律和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有相关免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规定的,按相应规定执行。试点地方可根据需要扩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义务人范围,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三)明确赔偿权利人。试点地方省级政府经国务院授权后,作为本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可指定相关部门或机构负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具体工作。

试点地方省级政府应当制定生态环境损害索赔启动条件、鉴定评估机构选定程序、管辖划分、信息公开等工作规定,明确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开展索赔工作的职责分工。建立对生态环境损害索赔行为的监督机制,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或机构的负责人、工作人员在索赔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

—9—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要求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试点地方政府应当及时研究处理和答复。

(四)开展赔偿磋商。经调查发现生态环境损害需要修复或赔偿的,赔偿权利人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就损害事实与程度、修复启动时间与期限、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与期限等具体问题与赔偿义务人进行磋商,统筹考虑修复方案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最优化、赔偿义务人赔偿能力、第三方治理可行性等情况,达成赔偿协议。磋商未达成一致的,赔偿权利人应当及时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诉讼。赔偿权利人也可以直接提起诉讼。

(五)完善赔偿诉讼规则。试点地方法院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托现有资源,由环境资源审判庭或指定专门法庭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案件;根据赔偿义务人主观过错、经营状况等因素试行分期赔付,探索多样化责任承担方式。

试点地方法院要研究符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需要的诉前证据保全、先予执行、执行监督等制度;可根据试点情况,提出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立法和制定司法解释建议。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六)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赔偿权利人对磋商或诉讼后的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确保生态环

—10— 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款项使用情况、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要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七)规范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试点地方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机构建设,推动组建符合条件的专业评估队伍,尽快形成评估能力。研究制定鉴定评估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保障独立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并做好与司法程序的衔接。为磋商提供鉴定意见的鉴定评估机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要求;为诉讼提供鉴定意见的鉴定评估机构应当遵守司法行政机关等的相关规定规范。

(八)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经磋商或诉讼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义务人应当根据磋商或判决要求,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赔偿义务人无能力开展修复工作的,可以委托具备修复能力的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修复。修复资金由赔偿义务人向委托的社会第三方机构支付。赔偿义务人自行修复或委托修复的,赔偿权利人前期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效果后评估等费用由赔偿义务人承担。

赔偿义务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无法修复的,其赔偿资金作为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地方国库,纳入地方预算管理。试点地方根据磋商或判决要求,结合本区域生态环境损害情况开展替代修复。

—11—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试点地方省级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成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试点实施意见,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并于每年8月底向国务院报告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环境保护部要会同相关部门于2017年年底前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认真总结试点实践经验,及时提出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建议,向国务院报告。

(二)加强业务指导。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方案编制、修复效果后评估等业务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负责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检察工作。财政部负责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部对试点地方环境健康问题开展或指导地方开展调查研究。

(三)加快技术体系建设。国家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体系。环境保护部负责制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技术总纲;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或修订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专项技术规范;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服务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数据平台。相关部门针对基线确定、因果关系判定、损害数额量化等损害鉴定关键环节,组织加强关键技

—12— 术与标准研究。

(四)加大经费和政策保障。试点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发展改革、科技、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安排土壤、地下水、森林调查与修复等相关项目时,对试点地方优先考虑、予以倾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鼓励公众参与。创新公众参与方式,邀请专家和利益相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生态环境修复或赔偿磋商工作。依法公开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赔偿、诉讼裁判文书和生态环境修复效果报告等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13—

第15篇: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武威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发„2016‟14号)精神,结合武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关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石羊河流域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理念,加快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坚持绿色惠民强市、循环发展,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以建设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以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为根本,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方针,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扶贫攻坚协调推进,加快建设人民富裕、经济繁荣、生态良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武威。

(二)改革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

一、相互促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三)改革原则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坚持自然资源资产公有性质,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

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农村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要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又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约束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

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先易后难、分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支持各县区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大胆试验。

(四)改革目标。2016年,启动改革工作;2017年,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出让制度、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2018年,完成市、县空间规划编制,建立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2019年,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到2020年,形成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着力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一)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按照资源公有、物权法定的原则,清晰界定全市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根据国家和省上部署,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明确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推进确权登记法制化。(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委农办)

(二)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制定权利清单,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处理好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创新自然资源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除生态功能重要的外,可推动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明确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明确国有农场、林场和牧场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权能。2017年全面建立覆盖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有偿出让制度,严禁无偿或低价出让。统筹规划,将自然资源资产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交易。(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委农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三)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2019年,出台•武威市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所有者、监管者分开和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组建对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统一行使所有权的机构,负责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出让等。(责任单位:市编办)

(四)探索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的体制。对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按照不同资源种类和在生态、经济、国防等方面的重要程度,实行市、县区政府分级代理行使所有权职责的体制,实现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分清地方政府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和空间范围。到2020年,建立市、县区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资源清单。(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牧局、市委农办)

(五)开展水流和湿地产权确权。完善水权制度体系,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将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落实到取、用水户。2020年,按照省上统一安排部署,开展水流产权确权,确定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范围,分清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使用量,明晰水流产权的所有人职责和权益、使用权的归属关系和权利义务。2017年,按照省上湿地产权确权部署和要求,全面开展湿地产权确权。(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国土局)

三、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着力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突出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方向,大力实施武威市南护水源(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调结构(河西走廊绿洲区)、北治风沙(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的战略布局。加强空间管制,规范开发秩序。禁止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开展任何开发建设活动、建设任何生产经营设施,在实验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的生产设施。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投向,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落实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建立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与绩效考评结果相衔接的分配制度,充分运用以奖代补、奖惩结合等激励引导手段,促进县区政府立足本辖区生态功能类型,因地制宜,认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探索生态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林业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工信委、市环保局)

(二)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简化自上而下的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对红砂岗加氢暨电石精细化工智慧产业园、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产业园项目用地指标进行单列,对精准扶贫、基础设施等项目用地指标做到应保尽保,综合考虑各县区实际用地情况需求,合理下达用地指标。将开发强度指标分解到各县区,作为约束性指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按照全省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细则,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的管控边界。加强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实施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严禁任意改变用途,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红线的破坏。坚决关停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违法矿山企业,全面冻结、注销保护区内所有勘探、开采矿业权限,全面停止保护区内涉矿项目审批。按照省上统一安排部署,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煤矿进行关闭。城镇空间,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着力促进存量建设用地内部挖潜,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单位国土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控制工矿建设用地空间和各类开发区用地比例,促进产城融合和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农业空间,坚持农地农用、因地制宜、引导农村承包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土地整治,大力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生态空间,加强林地、草原、河流、湿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产品服务功能;树立生态的价值产品理念,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负面清单,实行严格的产业和环境准入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依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石羊河流域等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完善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监测系统,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动态监测土地变化。(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委农办)

(三)落实国家公园体制。按照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统筹全市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资本,实行更严格保护管理,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和符合规定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保护自然生态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加强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民勤沙漠绿洲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积极争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配合省上做好争取申报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相关工作,落实甘肃省国家公园体制实施方案,构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

(四)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组织落实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职责,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有关用途管制职责,逐步统一到一个部门。(责任单位:市编办)

四、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着力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开展空间规划编制。根据国家、省上安排部署,按照分级负责原则,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积极推进县区“多规合一”,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用地空间结构。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合理安排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

五、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着力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一)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规划管控保护红线,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将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实行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明确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保护责任人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制度和检测体系,制定耕地质量等级标准,建立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和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制度,实行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先评定质量等级再验收。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再利用工作,着力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

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引导项目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充分挖掘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潜力,落实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相关鼓励政策,统筹各类规划,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把工业项目、设施农业、养殖暖棚、新农村示范点集中安置区等项目向未利用地转移。对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核准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大型水电工程等单独选址建设项目,补充耕地的县区政府做出2年内完成补充任务的承诺,并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认定后,可实行边占边补制度。科学合理制定年度耕地开发任务,确保按时完成年度补充耕地计划。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补充耕地项目在线监管。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对占用耕地100公顷以上的线性工程或占用耕地70公顷以上的块状工程,做好实地踏勘论证。2017年,研究制定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方案,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结合精准扶贫开展废旧宅基地复垦,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实验区内关闭的废弃矿山实施复绿工程,加强祁连山区采煤塌陷地等恢复治理利用,重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农牧局)

(二)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按照“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总要求,完善优化覆盖市、县区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2016年,关闭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有条件的自备水源井;2017年,配合省水利厅完成市、县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2018年,初步建立市、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水机制。大力研究和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加快河西走廊高效节水灌溉武威示范区建设。加强工业等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强矿井水、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工业废污水再生利用,鼓励高耗水行业积极采用非常规水资源、中水回用技术,降低对新鲜水的取用量。严格执行重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完善重点工业行业用水定额,建立工业节水标准和指标体系,科学引导和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强河流水质状况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水质未达标的,及时报告并采取治理措施。完善水功能区监管,开展重要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加快推进民勤县水生态文明省级试点县建设。(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工信委、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发改委)

(三)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其纳入县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范围,严格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合理控制各县区能源消费总量,逐年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建立健全能源统计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发挥统计监督作用,做好预警分析。健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继续抓好工业、建筑、交通领域节能管理,不断加强农业、商务、公共机构领域节能工作,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大节能执法检查。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申报节能低碳产品和技术。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扶持,力争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电力总装机60%,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按照省上下达建设规模,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和户用分布式光伏系统,开展光伏扶贫工程。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规模化大型沼气,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炉等再生能源技术应用,构建农村能源供给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农牧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质监局)

(四)建立天然林保护制度。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不断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的林中空地、水土流失严重区、宜林地进行人工造林。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人工巡护与电子监测相结合,逐步实现管护区域全覆盖。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林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等形式开展流转,将符合政策的林权抵押贷款纳入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扶持范围。按照甘肃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全市国有林场改革。(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五)建立草原保护制度。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进一步推进草原规范化承包确权登记工作,实现草原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建立健全草原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鼓励创新草原经营权流转形式,完善草原流转纠纷调解机制,加强草原流转服务管理和监督工作,规范草原流转行为。积极扶持家庭牧场、种植养殖合作社,通过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增加饲草、开展舍饲圈养和异地育肥等有效措施,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快推进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强化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积极建设人工草场,加强草原防火。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补奖资金及时足额兑付到户。认真落实草原保护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审核审批制度,落实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严格落实“五禁”决定,加大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农牧局)

(六)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将全市湿地纳入保护范围,按照甘肃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制度,结合武威实际,制定•武威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制度‣。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恢复,在大通河、金强河、石羊河源头及其支流中上游滩地等区域,通过禁牧、围栏封育等措施,对祁连山区冰川、高山灌丛、高山草甸、河流等湿地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强化天然植被保护与管理,提高植被自我恢复的能力。加强以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民勤青土湖、黄案滩为代表的荒漠湿地保护恢复和建设。(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

(七)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在已实施沙化封禁保护的区域,健全完善以封禁保护区管理、监督监测和检查验收制度为主的封禁保护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以购买服务为主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护运行机制。加强封禁设施建设,禁止滥樵、滥采、滥牧,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遏制沙化扩展。建设管护用房、瞭望塔,修筑必要的巡护道路,配备瞭望设备和交通、通讯设备,建设固定界碑(桩)和警示宣传标牌,加强管护队伍建设。通过造林种草、合理调配生态用水,增加林草植被;通过设置沙障、砾石压砂等措施固定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减少起沙扬尘。(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农牧局、市水务局)

(八)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和储量的登记统计,做好矿产资源储量的动态监测。建立矿产资源集约开发机制,提高矿区企业集中度,鼓励规模化开发。严格执行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标准,加强低品位、难选冶和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建立矿山企业高效、综合利用信息公示制度,及时、真实公示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积极开展全市矿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信息抽查,建立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名单制度,对矿业权人的行政处罚信息及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名单信息及时在门户网站予以公示。配合做好武威盆地页岩气的调查评价,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鼓励引进资金、技术参与提高祁连山矿山尾矿利用率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严格执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明确资源开发者的生态修复责任,督促责任主体履行生态修复补偿义务,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将祁连山矿山恢复治理、尾矿库隐患治理纳入第三方治理,由相关企业承担治理费用,也可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治理,并享有治理成果或受益。(责任单位:市国土局)

(九)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建立健全资源产出率统计体系。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全面实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建立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加大垃圾分类收集力度,扩大收集覆盖面。加快推进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促进生产过程中废物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严格按照再生资源回收目录及相关制度要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工作,进一步加大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监管力度,督促回收企业提高回收分拣水平,对复合包装物、电池、废旧农膜等低值废弃物实行强制回收。严格执行国家资源分类回收利用标准。建立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相关原材料消耗企业要使用一定比例的资源再生产品。落实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贯彻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牧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统计局、市质监局、市地税局)

六、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着力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一)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按照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可承受能力,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对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监管,建立定价成本监审制度和价格调整机制,完善价格决策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逐步使能源价格充分反映环境治理成本。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收费政策,合理制定水土保持补偿、草原植被恢复等收费标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结凉州区、民勤县国家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区分不同作物和养殖产品,合理制定农业用水定额。在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基础上,逐步向具备实施条件的建制镇推行。到2020年,全面实行分类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水务局)

(二)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扩大招拍挂出让比例,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探索实行弹性出让年限以及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评估制度,健全土地等级评价体系,理顺与土地相关的出让金、租金和税费关系。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出让地价水平。探索通过土地承包经营、出租等方式,健全国有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财政局)

(三)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矿业权出让制度,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矿业规律的矿业权出让方式。原则上实行市场化出让,国有矿产资源出让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落实国家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加大矿业权出让转让信息公开力度,矿业权交易全部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四)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认真贯彻落实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税收范围调控政策,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地税局)

(五)落实生态补偿制度。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补偿途径。探索政府购买生态产品及其服务,鼓励生态损益双方自主协商补偿方式。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进建立县区间横向补偿和市场化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区与保护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创新补偿机制,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统筹安排部分水权收益用于生态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政府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争取启动建设祁连山国家级生态补偿试验区。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生态恢复责任制度。探索建立重点湿地补偿机制和因生态保护建设措施而限制或丧失发展机会的农牧民的补偿机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牧局、市环保局)

(六)落实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使用机制。落实各项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统筹生态修复资金,用于我市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和保护修复。(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七)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编制•武威市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在保证耕地保护目标落实的基础上,制定耕地轮作种植计划,使耕地进行轮作生息,以恢复土壤肥力。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逐步将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快退化草原改良进程,建立草田轮作、低产田退耕还草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发改委)

七、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着力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监管统

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一)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完成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建设。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向各县区合理分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工信委)

(二)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区)污染综合整治,建设污水固废集中处置设施和集中供热工程,对辖区内环境风险进行排查、整治。建立健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联防联动机制,加强县区、部门协调配合,健全定期会商、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环境监察执法,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协调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确保完成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与环境风险程度、污染物种类等相匹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工信委、市农牧局、市水务局、市国土局)

(三)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及新型施药器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利用率。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因地制宜推广堆肥发酵、沼气能源利用、有机肥生产等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技术,有效减少养殖污染。推广使用高标准地膜,鼓励生产使用可降解农膜。采用“以奖代补、以旧换新”等方式扶持开展废旧农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储运加工网络体系。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及尾菜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等利用技术,提高秸秆、尾菜的综合利用率。实行农药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推动农药生产者落实废弃物回收与无害化处理责任。采取财政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运营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扶持措施,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着力解决损害农民群众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级统筹协调、县区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农村环境治理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民勤县全域无垃圾创建示范县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全市垃圾污水收集处理、村庄卫生保洁等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供销社)

(四)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市、县区环保部门及重点企事业单位要在政府、部门、企业门户网站或电子屏、公示栏等公众知晓地点及时公开大气、水和重点污染源单位环境信息,公布环境执法查处情况。建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健全环境新闻发言人制度。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完善环境保护网络举报、12369电话(微信)举报平台和制度,健全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五)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严格环境执法,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明确生态环境损坏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和损害赔偿解决途径,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与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及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和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法严惩重罚。(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农牧局)

(六)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贯彻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严格执行•武威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严格落实•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武威段建设项目清理核查整治整改意见及整治整改方案‣,坚决禁止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人类活动。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整合各部门、各层次监管力量,建立权威统一的环境执法体制,充实执法队伍,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的衔接机制。(责任单位:市编办、市环保局)

八、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着力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

(一)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经营性资产监管,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大力支持各种非公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中,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革,逐步加大社会资本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投资支持力度,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里的国有企业通过PPP模式改革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单位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转变,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在线监测第三方治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林业局、市农牧局)

(二)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结合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行动和新建项目能评审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充分发挥碳市场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作用,按照•武威市落实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初步建立适应市情、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完善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监管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企业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基础上,尽快完善初始排污权核定,扩大涵盖的污染物覆盖面。在现行以行政区为单元层层分解机制基础上,根据行业先进排污水平,逐步强化以企业为单元进行总量控制、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减排收益的机制。加强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由政府负责组织、第三方交易机构提供交易平台、企业自助交易的市场化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排污权核定、使用费收取使用和交易价格等规定。(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

(四)推行水权交易制度。结合水生态补偿机制,合理界定和分配水权,探索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等水权交易方式。研究制定我市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完善水权交易申请、协议、公示和水量交易结算等制度和运行模式,形成合理的有偿转让和补偿机制,促进水权交易公开、公正、规范开展,激发用水户的节水源动力,实现水资源的二次优化配置和余缺调剂。强化对市场准入、交易价格、交易用途的监管,建立水权利益诉求、纠纷调处和损害赔偿机制,维护水市场良好秩序。(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财政局)

(五)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将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支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优化信贷审批程序,降低绿色信贷成本。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严格执行•甘肃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管理暂行办法‣。加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协调和推进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努力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面。落实优惠政策,支持环保专项资金用于环境污染保险费补贴,对参保企业完成风险整改的,在企业申报污染防治资金时,给予优先支持。(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环保局、人行武威市中心支行、市发改委)

(六)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落实国家、省上•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整合方案‣,积极推进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认证向绿色产品转换,完善对绿色产品的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等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九、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一)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在县区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和政绩考核中的赋分权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和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土壤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地表资源分布与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市县乡三级水资源管理监测评价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贯彻落实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加大财政资金对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指标约束和责任考核。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考核制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牧局、市委组织部)

(二)建立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围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积极稳步推进我市环境监测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水平,重点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切实服务水、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与保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科技局)

(三)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贯彻落实甘肃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2016年,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收集、审核主要自然资源实物量账户,建立土地资源、林木资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资产账户。(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牧局、市环保局)

(四)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内容和统计监测数据为基础,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任职前后所在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及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为基础,以其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为主线开展审计。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责任单位:市审计局、市国土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

(五)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落实•武威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及其领导成员环保责任。对领导干部在职或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进行组织处理;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监管责任。(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环保局)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市、县区党委和政府负责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从贯彻新发展理念、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大局出发,从政治责任、历史担当、为民情怀的高度来认识和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衔接汇报,对口做好相关落实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分工协作、紧密配合,细化实化改革举措,制定改革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合力推进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改革任务按期完成。

(二)积极开展试点。从实际出发,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和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按照省上部署,积极开展环境和生态试点。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实践,大胆创新突破,总结经验成果,推广可复制的有效模式。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大指导和协调力度,确保试点示范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舆论引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宣传力度,统筹安排、正确解读生态文明各项制度的内涵和改革方向,培育普及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扩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决策的途经和方式,健全公示、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组织环保宣传,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形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局面。

(四)严格执法监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实施•关于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建立环境保护巡察常设机构和长效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坚持实行常态化全面巡察、网格化严格管理,对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执法监管力量,推进联合执法、跨区域综合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

第16篇:尾矿库生态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尾矿库生态治理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介绍

尾矿库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金属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是维持矿山正常生产的必要设施。XX街道位于XX,西邻XX矿,XX矿是我国大型露天开采XX企业。由于矿床埋藏浅,矿体厚度大,采用露天开采,由于历史原因和矿山露天开采条件好,处理矿石量大,近XX年来产生了大量的尾矿,堆存于XX村北渤海之滨的XX尾矿库,存放量近XX万m3,总占地面积XX公顷,尾矿库寸草不生,遇风尘土飞扬,对区内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

二、项目背景

XX街道地处XX,是国家规划的环渤海经济发展带的重要城镇,是实施XX省及XX市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全面实施“绿色十五”计划的重要一环。为保证区内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对环境进行治理。由于历史的原因,XX尾矿库目前所处的位置严重影响了区内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对滨海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对尾矿库进行整治,恢复其生态功能,可保护域内生态环境,加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三、治理目标

2012年底前,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

任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防止尾矿库重特大事故发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尾矿库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水平落后的局面,努力实现尾矿库安全生产、环保状况稳定好转。

四、项目实施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对尾矿库隐患治理工作的领导 政府职能部门应认真履行尾矿库安全、环保监管主体责任,将尾矿库隐患治理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列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的考核目标之中。

2、制定计划,有序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

对辖区内尾矿库安全、环境隐患进行认真排查,按照本方案统一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隐患治理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部门责任,组织专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要指导企业通过安全评价、环境评价,确认尾矿库的安全度和环境影响情况,实施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3、分清责任,限期完成隐患治理

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及时督促尾矿库的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治理安全和环境隐患,及早完成隐患治理任务。同时,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积极推广尾矿库安全适用技术,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4、依法监管和指导,预防产生新隐患

安全监管、国土资源和环保部门,要依法对选矿企业和尾矿库隐患治理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指导,督促相关企业逐级抓好落实。对造成重大安全、污染事故的,要依法追究

有关单位领导、直接责任人和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5、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安全环保意识 有关部门应当广泛开展有关尾矿库的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隐患危害的教育,增强公众对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意识;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尾矿库隐患治理工作;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企业业主、从业者的法制意识,普及安全、环保基本知识,增强防范事故和应急处置能力。尤其要争取公众对尾矿库隐患治理行动的理解和支持,保证治理行动的顺利开展。

第17篇:生态文明村试点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试点村建设实施方案

(讨论稿)

根据《中共来凤县委来凤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六大

任务”推进指挥部的通知》(来文[2011]63号)和生态文明

村的基本要求,结合来凤的实际情况,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精神,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发

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稳定发展

的大局,将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之中,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

境,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的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

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经济发展、

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协调推进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建设目标

1、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12、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教卫体设施健全。

3、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4、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

5、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通过在试点区实施“一池三改”,以“五改三建”为载

体,积极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打造“青山环抱、小桥流

水、特色民居、生态家园、文明乡风”的绿色生态型新农村,

结合试点区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发展高效生态农

业模式,使土地、农民生活废弃物和生物资源得到更好地开

发和利用,形成以农民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元的能源和物

流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改善我县贫困山区生产条件和生

态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进

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农民脱贫致富作贡献,实现试

点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标准

(一)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得

到改善。连接公路主村道和村内主干道硬化,主村道硬化率

达到100%,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0%;推广使用沼

气、垃圾定点存放、改水改厕、禽畜圈养,无柴草乱垛、粪

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适宜建池农户沼

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三改配套”率达到55%以上,

安全饮水工程普及率达到40%以上;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村内道路两旁植有行道树、村庄周围有绿化林带,绿化率达到40%以上;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二)产业基地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产业结构合理,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健康发展;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妥善解决。按照我县“一村一品”要求,每个村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发展一个主导产业,产业基地面积在500亩以上,产业收入在100万左右,且产业基地面积年增率在15%以上。

(三)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产生,村干部依法行政,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农民的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体系健全,无重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上访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

(四)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教卫体设施健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制定有村民民主讨论形成的《村规民约》;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的各项机制落实;红白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自崇明前卫生态村治组织健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无封建

迷信活动;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体育健身场所,形势政策教育、科学普及和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坚持经常;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95%以上;合作医疗制度健全,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村设有卫生室,群众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常见病治疗有保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无计划外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以下。

四、建设地点

全县各乡镇生态文明村示范村30个。

五、项目期

一年,2012年全年。

六、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杨天龙为指挥长,常务副县长邓波任常务副指挥长,彭建军、田延初、邓家斌、杜方平、向子均为副指挥长,发改局、住建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开发办、水利水产局、烟叶分公司、交运局、供销社、规划局、商务局、民政局、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共荣”推进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与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办公室合署办公,邓家斌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二)明确责任,责任到单位

1、30个生态文明试点村统一规划,规划到村到户,全县统一建设模式。

2、打造30个生态文明试点村,县直各单位都要参与其

中,任务明确到各单位。

3、各单位捆绑资金必须按时捆绑到财政专户,按规划落实到村到户,资金及时调拨到乡镇财政专户,确保项目的实施。

4、30个生态文明试点村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各自的责任单位自行补足。

(三)强化监督与管理

县委、县政府将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每月召开一次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县委、县政府将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纳入责任单位年度责任目标体系进行考核,并严格兑现奖惩,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全力配合,确保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各责任单位目标执行情况实行一月一督办、一月一通报,半年集中检查一次,年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验收。

七、项目验收

生态文明示范村完成全部建设项目后,按下列要求进入验收程序:

(1)发改局、住建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开发办、水利水产局、烟叶分公司、交运局、供销社、规划局、商务局、民政局、组成验收专班,组织技术人员对照本实施方案的内容进行自验,验收人员在验收名单上签字,当全部建设任务完成后实事求是地形成验收报告。

(2)编制项目财务决算报表及说明,并由县审计局对项目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3)根据项目建设成果及不足,形成项目总结报告。

(4)收集、整理有关的档案资料,建立项目档案簿,具备一套档案、一本帐簿、一张光盘或相册,一批现场。

第18篇: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政〔×〕×号)精神,特制定2011年**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以确保如期实现我省森林资源“双增”(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目标为核心,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强化措施,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圆满完成林业生态省年度建设任务,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实生态屏障。

二、建设任务

(一)营造林。全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其中:国家预安排我省造林任务×.×万亩,我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含飞播造林×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万亩。

(二)育苗。全省安排育苗计划×万亩,其中:择优扶持优质种苗基地×.×万亩,培育优质苗木×万株。

三、安排原则

(一)营造林计划。2011年全省营造林规模按《**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生态工程新造林、更新造林、林业产业工程分别按《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全面实施规划的×个林业生态工程和×个林业产业工程。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专项(生态移民)工程由发展改革和扶贫部门安排,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任务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安排。

(二)投资。2011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只安排国家、省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

(三)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淮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及向国家申报的2011年造林项目直接由省安排到县(市、区),其余由各省辖市按照规划的工程量大小、生态区位重要程度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确定2011年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任务量并安排到县(市、区),对已完成《规划》确定任务的建设工程不再安排,省林业厅据此下达年度建设计划。下达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要首先保证完成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凡是列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县(市、区)必须在中低产田范围以外的行政村实施。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重点安排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的县(市、区)和平原地区抚育工程量大的县(市、区)。

四、建设重点

2011年重点安排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适当安排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突出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适当安排其他工程建设任务。营造林工程重点安排宜林荒山荒地和沟河路渠四旁隙地。

五、工作措施

(一)严格执行营造林计划。本次下达的营造林计划已将2011年营造林任务分工程类型全部落实到县(市、区),各地要严格按照营造林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单位编制作业设计,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各项目作业设计按审批权限报批后实施。要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验收。环城防护林、村镇绿化、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个工程涉及占用耕地的,按照《规划》确定的宽度为限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各生态工程及中幼林抚育任务在省级核查时核实面积在该工程下达计划×%以内的,验收合格部分兑现省级奖励资金,超过×%以上的部分省级不核查、不兑现奖励资金。

第19篇: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1—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生态观念转变;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完善;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设“低碳、健康、宜居、和美、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构筑“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法治进步、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安康、城乡一体”的和美家园,争取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和谐发展、环境优先原则。尊重生态规律,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在发展基础上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原则。按照生态环境特点和环境功能差异,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空间秩序,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措施,严格保护空间结构,形成开发和保护合理有序的空间格局。坚持统筹安排、突出特色原则。协调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特色与共性的关系,统筹安排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将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行政审批改革、“三旧”改造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相结合,提升环境公共服务能力,维护人民健康和环境权益。

二、工作目标及实施步骤

(一)总体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六个力争”目标:力争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占GDP比重明显提高;力争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力争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力争生态文明细胞工程不断强化,广泛开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保诚信企业等一系列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力争到2015年率先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城市,2020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基本和谐相处。

(二)分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至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启动,生态文明水平得到提升,力争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资源能源消耗水平下降,单位GDP能耗低于0.6吨标煤/万元,碳排放强度低于0.7吨/万元,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理念在政府决策、企业生产、市民生活等行为方式中得到推广;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2.中期目标(至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力争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位于国内先列,单位GDP能耗低于0.515吨标煤,碳排放强度小于0.4吨/万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进一步削减;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内河涌水质达标率80%以上;绿色生活方式转变效果明显,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5%。

3.远期目标(至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全面完成,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建立,清洁生产水平、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全面推行,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基本和谐相处。

(三)实施步骤。

生态文明建设分四个阶段实施:

1.准备工作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组织编制《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1-2020年)》,按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论证和办理报批手续;草拟《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2.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召开动员大会,部署生态文明建设 1

工作,出台《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分解创建任务,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创建的工作氛围。

3.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10月至2019年12月)。全面实施《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1-2020年)》,全面开展低碳经济体系、健康环境体系、宜居生活体系、和谐文化体系和高效制度体系等建设工作,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4.总结提升阶段。分近期总结、中期总结和远期总结三个阶段进行。具体任务是总结前一阶段创建工作,检查建设指标和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分析存在不足,部署下阶段工作。

三、任务分解

(一)建设指标。

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包括27个规划指标,具体分工见《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分解表》(附件1)。

(二)建设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低碳经济体系建设、健康环境体系建设、宜居生活体系建设、和谐文化体系建设、高效制度体系建设以及建设跟踪等六大任务:

1.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实施市委市政府“三个一百”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快特色农业园区、低碳农业示范区建设。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加强产业集聚效益,培育发展低碳技术,推广低碳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服务业,促进发展居民社区服务、公共应急体系、社会福利保障等服务业,至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

(2)发展绿色工业。强化企业节能降耗改造,进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污染防治,加大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2015年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比例达到100%。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2015年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提高到45%,2020年提高到50%以上。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515吨标煤/万元,碳排放强度降低到0.4吨/万元。探索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

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环境保护局。

(3)提升生态农业。依托不同镇区的农产品特点,引导和提倡“品牌农业”,形成“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建立生态农业园区,推进“一带两区十基地”的农业现代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2015年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种植(养殖)面积比重达到70%,2020年达到80%。加大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至2015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5。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海洋渔业局。

(4)引导绿色服务业。完善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宾馆、酒店、餐饮等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争取2020年所有宾馆和旅行社均达到绿色标准。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发展改革局。

2.统筹城乡环境安全,构建健康环境体系。

(1)构建自然生态安全格局。继续建设“一核、五区,三级廊道,十二节点,三条生态隔离带”的自然生态安全格局。继续建设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全面实施《中山市五桂山生态保护规划(2007-2020年)》。

责任单位:市林业局、五桂山办事处。

(2)强化总量控制和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和推动二期处理设施建设。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中水回用,逐步使中水成为城市绿化、河湖生态、道路浇洒的水源。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全面推进内河涌环境整治,优先整治与水环境功能目标差距大、污染严重的内河涌。加强工业污染和农业源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补充调查和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工程。促进珠三角地区生态安全的同保共育。

加强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

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局、水务局、城管执法局。

(3)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建立中山市生态监测网络,加强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增强市环境监测站的辐射和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增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大气酸雨监测网点,到2015年,新增2个自动监测站,大气监测点增加PM2.5和VOC项目。整合建立四大片区监测实验室,加强基层常规监测能力建设。建设环保业务信息系统网络平台,推进环境监管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

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3.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宜居生活体系。

(1)景观生态和绿地系统建设。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现代城镇景观,彰显城镇现代风貌。合理布局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景观。

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林业局。

(2)市域绿地系统建设。加快市域绿地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一环、二核、三廊、多楔”的中山市绿地系统。到2020年,新建6个森林公园,城乡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林业局。

(3)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推广节能节水生活器具使用,鼓励使用节电型电器和照明产品。研究制定阶梯式电价和水价政策,在保障公平和效率基础上,提高市民节能节水积极性。开展节水型机关、企业、社区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引导节约、健康、均衡的餐饮习惯。建立生活垃圾多元化分类体系,在5-10个社区开展市场化垃圾分类收集制度试点。到2015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5%。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水务局。

4.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构建和谐文化体系。

(1)加强宣传力度,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探索设立生态文明城市日,制定生态文明宣传方案,利用公众传媒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舆论氛围,利用网络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多元性和广泛参与性,扩大生态文明宣传范围。加强对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制作《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公民行为手册》,规范公众行为。鼓励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健全公共参与机制,构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及公众等定期沟通对话的社区圆桌会议机制。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

(2)建立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组织编写中山市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开展生态文明课堂教育。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深化绿色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等绿色创建活动,力争每年创建10-20个绿色小区和绿色学校,到2020年,我市全部小区和学校达到绿色小区或绿色学校标准。落实村级“以奖代补”政策,加大市财政对生态村建设投入力度,力争每年创建15-25个市级生态村,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教育局、财政局、农业局、海洋渔业局。

5.坚持绿色行政,构建高效制度体系。

(1)推进绿色政府建设。推进政府机关绿色化,大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实行绿色准入制度,完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和绿色采购清单制度,组织“节约型机关”创建评选活动。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五桂山生态补偿机制,为五桂山生态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林业局、水务局、财政局。

(3)完善绿色考核机制。建立环保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市直单位和镇区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范围,逐步提高生态环保工作指标在绩效考核的分值比例。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

6.建设跟踪。

(1)主要跟踪建设指标及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报告,分析

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编制《中山生态简报》,及时通报生态文明进展情况。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2)经费保障。各职能部门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经费由各部门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由财政安排。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三)重点项目。

根据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将清洁生产技术推广项目、无公害绿色及有机产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五桂山生态保护区项目、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项目、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南朗伟人故里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环境信息能力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能力提升项目、环境宣教能力建设项目、五桂山生态补偿工程、生态村创建、“三旧”改造、“三个一百”转型升级战略等16个项目列为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具体见《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明细表》(附件2)。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原中山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抓好各项任务落实。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环境保护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局、外经贸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统计局、林业局、海洋渔业局、城管执法局、公安消防局、金融局、旅游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环境保护局。各镇区、各部门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市镇分级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推进机制。

(二)明确落实责任。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各镇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案,强化措施,确保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

(三)强化执法监管。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制的规范、引导和保障,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法和监督管理,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

(四)加大资金投入。

采用政府引导、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市场运作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市财政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发挥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其他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形成多元投资格局。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适度让利、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供求方面的调节功能,引导资源按有效利用和生态恢复的方向配置。

(五)广泛宣传发动。

弘扬生态文明,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反映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呼声,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公开揭露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机制,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营造“发展生态文明,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第20篇:卓尼县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凫山街道2011年生态文明村建设

实施方案

(2011年3月)

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村镇建设工作要点及近期工作安排》(甘建村„2011‟67号)文件精神,确保我县2011年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通过大力推广“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能源模式,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清洁美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政治思想当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的综合效益,加快推进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进步伐。

二、目标任务

2011年,全县计划新建设生态文明村2个,分别为柳林镇聂日村和多洛村。

三、主要措施及任务

1、抓好环境治理,创建美好家园。一是多方积极筹措资金,解决2个生态文明村的安全饮水、道路硬化等基础设

施,实现村庄干净、整洁、卫生;二是完成农户的院子硬化、太阳能安装等洁净工程;三是完成“一池三改”工程。

2、狠抓规划,完善村庄整治。按照村庄规划,村民建

房按照统一的藏民族风格进行装修,达到村容整洁的目的。

3、狠抓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新村。“深入开展

树新风、美环境、比致富、评五好”的争创活动,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坚持坚持民主治村,通过群众询事、干部说事、代表议事、公开办事、群众评事的五个工作程序,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有村级事务的管理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4、强化公共服务,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确保农村义务

普及率达到100%,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电话、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特困户实现应保尽保。

四、时间安排和完成任务要求

2011年生态文明村建设时间为:2011年4月—12月。任务要求是:生态文明村建设要完成沼气池、卫生厕所、厨房改造、人畜分居、排污水沟、道路硬化、文化娱乐场所、科技橱窗、自来水入户、绿化美化生态家园等全部项目的建设。

五、主要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各乡

镇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村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民办实事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摆上工作议事日程。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单位领导配合抓,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2、建立和健全工作机构。各乡镇要建立和健全生态文

明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要配齐精明能干的工作人员,要落实好办公地点、经费、车辆等。各乡镇要在4月10日前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报县城乡建设局。

3、部门配合,各负其责。生态文明村建设是跨部门、

跨行业、量大面广的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抓好落实。乡镇政府要与各业务部门做好协调联系,建设部门负责指导乡镇做好生态文明村的总体规划及投资预算;林业部门负责生态文明村的沼气池建设和厨房改造的技术指导;水电部门负责生态文明村的卫生厕所和自来水入户等项目建设技术指导。实行县直单位与生态文明村“结对子”制度,在规划、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各乡镇要充分利用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各职能部门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出简报、墙报、挂横额、贴标语和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局面。

5、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确保建设资金到位。生态文明村建设资金的投入以农户投入为主,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积极给予扶持。

各级财政资金补助要以实物为主,以政府采购统一发放的形式运作。物资采购和发放,都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发放的物资要有村队负责人签收。

6、抓好技术培训,坚持专业队施工,确保建设质量。各乡镇要抓好对包村干部、村干部和当地农民技术的培训,做到每个包村干部基本掌握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生态能源的基本技术要求,沼气建设必须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施工。

生态实施方案
《生态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