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参观西路军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3:01:02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有感

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有感

西宁市原来的西路军纪念馆是一座灰色的回廊式建筑。纪念馆占地960平方米,展厅面积只有700平方米,展厅内陈列着七十余件西路军的遗物和上百幅珍贵的图片资料。

我省党史研究专家陈庆春介绍,西路军纪念馆筹建于1986年,开馆于1988年,展馆共分奉命西征、血战河西,惨遭迫害、山河垂哀,坚持战斗、忠贞不屈,党群营救、冲出罗网,欢庆解放、再立新功,人民怀念、万古千秋6个部分,完整地展现了西路军从组建到兵败的全过程。1996年,西路军纪念馆被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06年年底,一座占地3050平方米的西路军新纪念馆开始筹建,新纪念馆坐落在烈士陵园内一片广阔的空地上。新纪念馆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西路军纪念馆。目前,这座纪念馆正在紧张地布展,预计今年清明节开馆。西路军新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展品从原有的72件增添到了一百多件。

青海省军区、西宁市警备区等单位为新纪念馆捐献了不少红军时期的文物,其中,西宁市警备区捐献的一把红军时期的步枪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在展厅内容上,新纪念馆较之老纪念馆也有了很大的调整。

这几年社会各界对西路军历史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

1

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使得人们对西路军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更加体现了我党对历史的尊重。新纪念馆的总体风格匠心独具、气势庄严,充分体现了缅怀烈士,追思历史的主题。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广场。纪念馆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浅灰色两层建筑。整个建筑酷似三面迎风招展的军旗,这三面军旗,表现了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5军、30军、9军组建西路军的历史。纪念馆的正面还镶嵌着主题分别为“一条山大捷”“古浪激战”“梨园口战斗”“妇女先锋团”的浮雕。纪念馆的门厅中设有一口有机玻璃罩面的旱井,旱井中用黄沙和干枯的骆驼刺再现了河西荒漠地带的景致,这是西路军挺进西北时遭遇的最主要地貌。在这片人造的沙漠中,散落着数十枚红星和三十多双草鞋。红星暗示西路军顽强的革命意志,草鞋则代表了西路军远征西北时艰难的处境。新纪念馆筹建的过程中,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甘肃省找到了一位曾经给西路军将士编过草鞋的老人的后人,听说西宁要建一座新的西路军纪念馆的消息后,他十分激动,连夜用当地最原始的方法和材料编了50双草鞋,其中30双草鞋陈列在了旱井之中。

纪念馆共有3个展厅紧邻门厅的是一号展厅,一号展厅主要再现了西路军的历史。在这里参观者不仅能看到西路军将士曾经使用过的枪械、战刀,还能看到西路军老战士、红

2

军中唯一的方面军女政治部主任、唯一的女师长、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在结婚时以及后来在行军途中使用过的毛毯。这些珍贵的文物无声地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西路军征战河西时,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二号展厅主要是西路军革命先烈和老战士们的生平事迹展,华双全、廖永和、刘思贵等十位西路军老战士的生平事迹将在这个展厅用文字、图片、实物的方式集中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在展厅一侧,还设计了一面长6米、高2.8米的英烈墙,墙面上铭刻着一百多位西路军革命烈士的名字。在英烈墙的下方,设有一个长方形的祭台。三号展厅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半景画馆,这里将全面再现西路军的奋争历程。

占地500平方米的半景画馆由参观走廊、巨型沙盘、一幅300平方米的背景油画组成。巨型沙盘位于参观走廊的下方,参观者站在走廊的任何位臵,都可以将沙盘全貌尽收眼底。据半景画馆的承建方负责人李志学介绍,巨型沙盘占地三百多平方米,集中反映了西路军东到黄河沿岸,西至星星峡,涵盖甘肃和青海的活动区域,是目前我国反映西路军征战史面积最大的沙盘。巨型沙盘上方的背景油画也是迄今为止以西路军将士为主题创作的面积最大的油画作品。高科技在展厅中的运用新纪念馆中,高科技的运用,较好地营造出了一种悲壮肃穆的气氛。在一号展厅,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了电子沙盘、幻影成像、语音感应等技术。幻影成像是一项尖

3

端布展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图片、影像、仿真音效等方式,真实地还原了展览内容,从而为参观者营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据介绍,十年来,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青海电视台先后制作了不少反映西路军的专题片,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为西路军新纪念馆制作幻影成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制作幻影成像的时候,有关部门首先邀请演员以表演的方式还原了西路军将士战斗的场景,并将这些场景和这些精心收集的影像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跨越时空回归历史的效果,这种效果使参观者对于那些逝去久远的历史感同身受。

西路军新纪念馆还使用了先进的语音感应系统,这套系统将会根据参观者在某个展位逗留的时间,自动播报与之相应的解说词。在半景画馆里,巨型沙盘和巨型油画的上方设臵了多个投影仪,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巨型沙盘上空的投影仪会自动播放出与之相关的影像资料,从而加深参观者对西路军历史的了解。西路军新纪念馆开馆后,预计每年接待的参观者将突破35万人次,它将是我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个生动的教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中,勤动脑、勤动手、勤动腿、勤动嘴,永远保持一种积

4

极向上、爱岗敬业、吃苦肯干的精神。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多与同事们交流沟通。要用勤勉的工作态度,把心思用在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工作中,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让我们握紧自己的拳头来庄严地承诺:我愿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不息!

推荐第2篇: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感想

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感想

-罗琴

7月2日,党的生日之际,又一次来到西路军纪念馆参观学习,心里有一股莫名的涌动。从丽园出发,一路走来,看到路边新开张的店铺,四溅的鞭炮里,欢快的孩子在奔跑,灿烂的笑容洋溢在店主的脸上,飞驰而过的汽车留下一串串悦耳的歌声,每一处幸福的场景无不体现着如今美好的生活。我想,如果每一位地下英灵有知,他们一样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短短40分钟走下来,却又不觉得累,我想,是革命的精神已经感染了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处在压迫和贫苦之中,大家奔走相告,国之兴亡,匹夫有责。在那燃烧着激情的岁月,中华儿女为国家和平安定,为了人民不再受苦受难,他们鼓足干劲,奋勇作战保卫家国,试想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祖国又何妨呢?

一件件历史遗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见证了那个风云突变而又豪情万丈的时代。每一件物品,都有它泣血的故事,女红军战士受刑的图片,将我们几个女党员的心再次揪起,想想那血腥的场面,充满了多少撕心的泪水。看看我们身着时尚的服装,口渴时,包里不同口味的饮料,幸福生活来得多么不易啊!

回来的一路上,我想了许多。有人曾提出,现在这个经济发展迅猛,文化空前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的时代,我们已经不需要延安精神了。此话引来多人热评,当然,批语的声音是最多的。人是需要有精神的。同样,国家、政党、组织都也需要精神。没有精神的人,是行尸走肉,其生存既无价值也无意义;没有精神的国家,就无法凝聚各民族,就会一盘散沙;没有精神的政党,就无法团结各方面力量共同奋斗去实现理想。任何时期,不管是弱小还是强大、是革命还是执政,都必须有一种精神的支柱。

“延安精神”其实也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在延安时期,毛主席的饭菜很简单:一小盒米饭,两菜一汤。毛主席总会把饭菜吃光,偶尔饭菜剩下时,他总会说:“给我留着,下顿热热再吃。油然而生敬意。毛主席等革命家培育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延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我们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天安门城楼上响彻云霄的,令全国人民兴奋的时代最强音。

通过,此次徒步到西路军参观的党员主题教育,我再次认识到,党员就是“延安精神”的缩影,新时代的党员更是一面写满“延安精神”冲锋陷阵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旗帜,在他们的身上,有勤俭,有吃苦;有默默无闻的老同志,还有身先事卒献身改革事业的开拓者。 来到西路军革命先烈的雕像前,想到了一首歌:“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顺着这句歌词,我还想说:“累不累,看看咱的西路军”。 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想想为幸福生活曾经浴血奋战的无数革命先烈们,工作生活中的委屈与烦恼、辛苦与劳累,太不值得一提了。

推荐第3篇: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有感

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有感

4月5日上午,我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乘车来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参观。纪念馆位于西后街37号,是一个不太大的院子。门口是一个圆拱形的大门,门上有“新兵营”三个大字,左边用汉字竖着写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右边用维语竖着写了一列文字,应该也是这个纪念馆的名称。

走进纪念馆,可以看到一些比较老旧的房子,里面分别陈列着西路军将士们使用过的文物和一些相关的牌匾介绍,其中有一个房间,里面墙上用红色绒布做底,镶嵌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镏金大字,爸爸说,这是毛泽东爷爷在上世纪30年代说过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是引用古语对革命者的鼓励,它的直接意思是很小的一点火星可以引发一场燎原大火,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当时我们党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但是要是团结起来,一定能够取得革命胜利。这句话在我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这几个大字前面拍了张照片。在旁边的房子里,展柜里摆放了一些枪支文物,墙上挂了一些牌子,是对西路军左支队进疆事迹的介绍,爸爸很认真地给我作了讲解,虽然我听的不是很明白,但是通过爸爸妈妈的语言和神情,我能感受到先辈们为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牺牲奉献。

这次参观,使我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努力建设我们国家。

推荐第4篇: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有感

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有感

哈密市西路军纪念馆在我的家乡哈密,它是哈密赫赫有名的两处红色旅游点。西路军进疆纪念园它位于哈密市建国北路铁路桥北和红星西路的交叉口处,离我家很近,在假期我再次来到这个陵园,重温这座城市的精神.记得第一次到这里时,我刚入少先队,而如今我已成为一名大学生. 西路军走的还是唐玄藏走过的那条艰苦卓绝的通道——安西至哈密的800里沙碛。在祁连山中度过43天的冰天雪地后,在公元1936年4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的李先念带着历经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之后剩下的400将士到达了星星峡——新疆的入口、哈密的大门。此时,另一开国元勋陈云受中央委托,在星星峡用温暖的双手迎接了西路军将士的来临。

回顾河西血战,可以说坚苦卓绝。西路军一战一条山,二战古浪,三战高台,四战倪家营子,五战祁连山,以两万人之力与10万人之众的国民党部队血战殆尽。共和国元帅一-西路军的指挥者徐向前元帅曾说:“西路军广大指战员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披坚执锐,喋血奋战,历时5个月之久,先后共消灭马家军2.5万余人,在战略上起到了有利策应河东红军和友军的作用,对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全国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实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路军纪念园坐落在哈密,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为了纪念西路军余部在李先念的率领下抵达星星峡,与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汇合进入新疆;二是对西路军一路西来的地方至新疆为止的线路予以了明确。西路军征战的河西各点,解放后被河西各县人民修建了许多纪念馆,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西路军纪念馆、高台县西路军五军将土公墓等,到哈密,应该是终点站了。

哈密西路军进疆纪念园铜像主碑凝重,大型石雕造型生动,还有气势磅蹈的题字碑,占地 15亩,采用仿古园林建筑格局,红墙绿瓦,牌楼大门,园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绿树环绕,松柏苍翠,是集纪念和观赏于一体的胜景之地。纪念园整体结构严谨,一进大门,是一组建筑群,有工作间、接待室、纪念馆等。走入正门,正中是西路军纪念馆。陈云、李先念紫铜像居纪念馆中央,衬以星星峡山谷油画。馆内四壁展出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会合星星峡,返回延安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部分实物。

纪念园的“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碑”是一尊高6.2米、重5吨的铜像。铜像造型为一红军战士:头戴八角帽,身背大刀,一右手握钢枪,目光炯炯,大义凛然。铜像基座高3米,宽4米,用晚霞红大理石饰面。基座正面铭刻着汉文碑文,背面为维吾尔碑文。记述了西路军战斗历史及英雄业绩,颂扬了西路军坚持革命的英雄气概和为党为人民的献身精神。主碑前方是一块12米长、1. 5米高、倾斜面 2米,用黑色大理石饰面的题字碑,上面是陈云亲笔题写的“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碑”碑名。铜像、主碑之后,两侧各有一块12米长、3米高的石雕。四组浮雕相对独立,又有机的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西路军英勇悲壮的历史画卷,包含着整个西路军的战斗足迹,是西路军艰苦卓绝的象征。各族人民常在题字碑前瞻仰凭吊,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通过对西路军纪念馆的参观,让我看到西路军指战员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为建设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为祖国明天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英勇的西路军,热血洒大漠,魂化万颗星。事迹感天地,功德千秋颂!

推荐第5篇:参观西路军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西路军纪念馆心得体会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电务段党委与2016年6.30日带领我们参观了西路军纪念馆。这次参观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是我人生道路中一次与历史有意义的对话,也是一次很生动的、全面富有哲理的有意义的教育。

中国工农红军红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不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统帅下进军河西走廊。蒋介石看到红军雄峙西北的战略态势,急命统治甘、青两省的军阀马步芳纠集十多万人,对西路红军进行防堵、围剿。红军指战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历时近5个月之久,先后歼敌二万五千余人。但终因孤军作战,敌我力量悬殊最后失利,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同志和几千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英雄的红西路军战士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坚持斗争、谱写了革命历史的壮丽篇章。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今天的祖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党员应时刻履行党员义务。一是作为党员,我们一定要铭记中华民族之耻辱,并认真分析其根源,时刻警醒自己的灵魂;二是在当今和平社会,我们党员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伟大旗帜,继承我党优良传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觉到党员就是不一样;三是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在保证自己坚决抵制西方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分化、侵蚀的同时,做好周围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四是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抛头颅洒热血,以高度主人翁姿态投身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身体力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积蓄力量也是在履行党员义务。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不断奋斗!

推荐第6篇: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有感

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有感

6月22日,我在单位的组织下第一次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这次的参观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人生道路中与历史一次有意义的对话,也是一次很生动的、全面富有哲理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烈士陵园内。西宁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4年7月,园内安葬着1776位烈士遗骨,其中包括西路军第九军军长孙玉清在内的840位红军烈士。 陵园门楼为两层楼阁建筑。门前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群雕塑像,其基座上镌刻着李先念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86年,园内增建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2005年进行了重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总建筑面积为3059.07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四个展区。其中有560平方米的半径画馆和375平方米的行军路线沙盘,是全国最大的西路红军纪念馆。纪念馆陈列着朱德、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各类历史照片、油画、电文以及西路军将士用过的武器、弹药、衣物等珍贵文物1000余件,馆内以大量照片、油画等形式,运用现代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真实地再现了5600多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的事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李先念、徐向前

等先后为纪念馆题词。纪念馆对弘扬西路军革命历史,教育和鞭策当代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纪念馆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不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统帅下,进军河西走廊。蒋介石看到红军雄峙西北的战略态势,急命统治甘、青两省的军阀马步芳纠集十多万人,对西路红军进行防堵、围剿。红军指战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历时近5个月之久,先后歼敌二万五千余人。但终因孤军作战,敌我力量悬殊,最后失利,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同志和几千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英雄的红西路军战士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坚持斗争,谱写了革命历史的壮丽篇章。

通过参观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思想,增强了党性,使我对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令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回顾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创造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我们要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和先进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扎实

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添光彩,为社会,为人民,为自己的人生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推荐第7篇:西路军解说词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地因为“红色”而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永久的向往和神圣的殿堂。

当我们一次次聆听父辈们讲起那些峥嵘岁月的往事,一次次捧读写满苦难与辉煌的历史教科书,一次次重走那些洒满烈士鲜血的红色征途,一次次与革命先烈目光凝视和心灵交流,无不在心中“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于是,在儿时的憧憬中,留下了红色的印记;在中年的奋斗中,续写着红色的故事;在老年的回忆中,印照着红色的辉煌。

一位剧作家说:“我经常恍惚,我的脚下埋葬着曾经鲜活的生命,我就踩在他们的身体上,我们的幸福和我们的生命来自于他们勇敢的牺牲。”想起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我们的心中便充满难以抑制的感动和激动。这不仅因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而且因为他们用精神和意志托起了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那融入历史长河中的精神血脉和红色基因,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瑰宝,引领我们坚定而从容地走向未来。

对于共产党人的人生而言,红色基因是信仰,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红色基因是忠诚,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红色基因是追求,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红色基因是忘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这基因,让青春常驻,让生命之花绽放,让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我们身边,确有许多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先锋,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钱学森到吴孟超,从吴运铎到丁晓兵„„他们用奋斗与牺牲,书写着对真理和信仰的执著,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事迹令人叹服,其品格光彩照人,其精神感天动地。当我们凝视他们时,他们是那样地不同,但又是那样地相似;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找到一种一以贯之、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传统也许不必每天挂在嘴上,但是需要铭记于心。请记住一位伟人的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精神基因的退化和变异,必将导致信仰的偏离、精神的颓唐、人格的矮化,为组织的信念与纪律所不容,为历史和人民所抛弃。

一位哲人说过,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在这伟大的变革时代,那些和血与火相伴随、与你我他相联系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情感的依附、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死者们在生前/无法言说的话语,死去之时/却可以向人们讲述。死者们的传达/超越生者们的语言,用火表明。”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我辈更应该珍惜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用红色的激情去拥抱时代、拥抱事业、拥抱人生,让红色传承万代千秋。

推荐第8篇: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烈士陵园内。西宁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4年7月,园内安葬着1776位烈士遗骨,其中包括西路军第九军军长孙玉清在内的840位红军烈士。

陵园门楼为两层楼阁建筑。门前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群雕塑像,其基座上镌刻着李先念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86年,园内增建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陈列展出了在青海牺牲的5600余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的事迹。其中有照片280余幅、大型油画170幅以及从“万人坑”挖掘出的烈士遗物等。它再现了红军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慷慨悲歌的光辉业绩和英雄形象。1988年8月,青海省西宁市在孙玉清烈士牺牲地为他建立了汉白玉雕像和纪念碑。纪念碑上刻有徐向前元帅的题词“西路军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垂史册”和悼念铭文。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不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统帅下,进军河西走廊。蒋介石看到红军雄峙西北的战略态势,急命统治甘、青两省的军阀马步芳纠集十多万人,对西路红军进行防堵、围剿。红军指战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历时近5个月之久,先后歼敌二万五千余人。但终因孤军作战,敌我力量悬殊,最后失利,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同志和几千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英雄的红西路军战士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坚持斗争,谱写了革命历史的壮丽篇章。

为了缅怀先烈,1987年青海省在西宁市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2005年进行了重建。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其中有560平方米的半径画馆和375平方米的行军路线沙盘,是全国最大的西路红军纪念馆。纪念馆陈列着朱德、徐向前、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各类历史照片、油画、电文以及西路军将士用过的武器、弹药、衣物等珍贵文物1000余件,馆内以大量照片、油画等形式,运用现代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真实地再现了5600多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的事迹。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李先念、徐向前等先后为纪念馆题词。纪念馆对弘扬西路军革命历史,教育和鞭策当代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纪念馆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国家关工委列为青海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

西宁市原来的西路军纪念馆是一座灰色的回廊式建筑。纪念馆占地960平方米,展厅面积只有700平方米,展厅内陈列着七十余件西路军的遗物和上百幅珍贵的图片资料。

我省党史研究专家陈庆春介绍,西路军纪念馆筹建于1986年,开馆于1988年,展馆共分奉命西征、血战河西,惨遭迫害、山河垂哀,坚持战斗、忠贞不屈,党群营救、冲出罗网,欢庆解放、再立新功,人民怀念、万古千秋6个部分,完整地展现了西路军从组建到兵败的全过程。1996年,西路军纪念馆被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06年年底,一座占地3050平方米的西路军新纪念馆开始筹建,新纪念馆坐落在烈士陵园内一片广阔的空地上。新纪念馆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西路军纪念馆。目前,这座纪念馆正在紧张地布展,预计今年清明节开馆。西路军新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展品从原有的72件增添到了一百多件。

青海省军区、西宁市警备区等单位为新纪念馆捐献了不少红军时期的文物,其中,西宁市警备区捐献的一把红军时期的步枪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在展厅内容上,新纪念馆较之老纪念馆也有了很大的调整。

这几年社会各界对西路军历史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使得人们对西路军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更加体现了我党对历史的尊重。新纪念馆的总体风格匠心独具、气势庄严,充分体现了缅怀烈士,追思历史的主题。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广场。纪念馆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浅灰色两层建筑。整个建筑酷似三面迎风招展的军旗,这三面军旗,表现了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5军、30军、9军组建西路军的历史。纪念馆的正面还镶嵌着主题分别为“一条山大捷”“古浪激战”“梨园口战斗”“妇女先锋团”的浮雕。纪念馆的门厅中设有一口有机玻璃罩面的旱井,旱井中用黄沙和干枯的骆驼刺再现了河西荒漠地带的景致,这是西路军挺进西北时遭遇的最主要地貌。在这片人造的沙漠中,散落着数十枚红星和三十多双草鞋。红星暗示西路军顽强的革命意志,草鞋则代表了西路军远征西北时艰难的处境。新纪念馆筹建的过程中,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甘肃省找到了一位曾经给西路军将士编过草鞋的老人的后人,听说西宁要建一座新的西路军纪念馆的消息后,他十分激动,连夜用当地最原始的方法和材料编了50双草鞋,其中30双草鞋陈列在了旱井之中。

纪念馆共有3个展厅紧邻门厅的是一号展厅,一号展厅主要再现了西路军的历史。在这里参观者不仅能看到西路军将士曾经使用过的枪械、战刀,还能看到西路军老战士、红军中唯一的方面军女政治部主任、唯一的女师长、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在结婚时以及后来在行军途中使用过的毛毯。这些珍贵的文物无声地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西路军征战河西时,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二号展厅主要是西路军革命先烈和老战士们的生平事迹展,华双全、廖永和、刘思贵等十位西路军老战士的生平事迹将在这个展厅用文字、图片、实物的方式集中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在展厅一侧,还设计了一面长6米、高2.8米的英烈墙,墙面上铭刻着一百多位西路军革命烈士的名字。在英烈墙的下方,设有一个长方形的祭台。三号展厅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半景画馆,这里将全面再现西路军的奋争历程。

占地500平方米的半景画馆由参观走廊、巨型沙盘、一幅300平方米的背景油画组成。巨型沙盘位于参观走廊的下方,参观者站在走廊的任何位置,都可以将沙盘全貌尽收眼底。据半景画馆的承建方负责人李志学介绍,巨型沙盘占地三百多平方米,集中反映了西路军东到黄河沿岸,西至星星峡,涵盖甘肃和青海的活动区域,是目前我国反映西路军征战史面积最大的沙盘。巨型沙盘上方的背景油画也是迄今为止以西路军将士为主题创作的面积最大的油画作品。高科技在展厅中的运用新纪念馆中,高科技的运用,较好地营造出了一种悲壮肃穆的气氛。在一号展厅,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了电子沙盘、幻影成像、语音感应等技术。幻影成像是一项尖端布展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图片、影像、仿真音效等方式,真实地还原了展览内容,从而为参观者营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据介绍,十年来,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青海电视台先后制作了不少反映西路军的专题片,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为西路军新纪念馆制作幻影成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制作幻影成像的时候,有关部门首先邀请演员以表演的方式还原了西路军将士战斗的场景,并将这些场景和这些精心收集的影像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跨越时空回归历史的效果,这种效果使参观者对于那些逝去久远的历史感同身受。 西路军新纪念馆还使用了先进的语音感应系统,这套系统将会根据参观者在某个展位逗留的时间,自动播报与之相应的解说词。在半景画馆里,巨型沙盘和巨型油画的上方设置了多个投影仪,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巨型沙盘上空的投影仪会自动播放出与之相关的影像资料,从而加深参观者对西路军历史的了解。西路军新纪念馆开馆后,预计每年接待的参观者将突破35万人次,它将是我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个生动的教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中,勤动脑、勤动手、勤动腿、勤动嘴,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爱岗敬业、吃苦肯干的精神。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多与同事们交流沟通。要用勤勉的工作态度,把心思用在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工作中,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让我们握紧自己的拳头来庄严地承诺:我愿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不息!

推荐第9篇:红西路军烈士陵园(材料)

临泽县红西路军烈士陵园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南侧。

1937年春,红西路军在临泽县浴血转战70余日,红9军政委陈海松及数千名将士血洒临泽大地。为缅怀先烈,60年代曾在倪家营等处迁葬烈士遗骨,并树碑纪念。1986年,中共临泽县委、临泽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将散葬于各地的烈士遗骨集中迁葬于陵园。该园于1986年8月1日奠基,1987年10月1日落成。陵园占地总面积600余亩,园内松柏滴翠,百花竞艳,绿荫环绕,碧波滢回。烈士纪念碑矗立于陵园正中,碑座三阶,碑高19.36米。正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国防部长、原红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题写的碑名。碑南为烈士公墓,两侧分立陈海松、熊厚发二将军纪念亭。纪念碑东西两侧分别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双拥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原红西路军总部四局科长秦基伟题写馆名。陵园正门位于纪念碑纵轴线,门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原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题写的园名。

陵园落成后,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兰州军区、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高度关切。兰州军区及省内外许多军、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献资续建。各地各界人士及原西路军将

士接踵而至,悼念为革命捐躯的先烈。徐向前元帅、李先念主席逝世后,都将一部分骨灰撒向当年战斗过的临泽大地,并在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1991年以来,烈士陵园先后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同时被原中共张掖地委、中共临泽县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临泽香古寺

香古寺位于临泽县板桥镇东柳村,北依长城,南眺黑河。始建于公元前138年西汉武帝刘彻年间,几经兴废,历代称仙姑庙、奶奶庙、老庙、四月八庙等,是张掖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何姓姑娘在黑河北岸搭茅庵修行。黑河一年四季泛水漫淹,阻挡两岸人们往来,架桥成了当时人们的一大愿望,姑娘受观音菩萨点化,不分寒暑,求缘募化,感动了当地民众,纷纷出钱出力,在黑河上建起了第一座木制板桥,沟通了南北交通,板桥因此而得名。多年以后,因河水泛滥,桥破而倒塌。姑娘坐一木板,逆流而上,后一牧羊人发现其尸体,端坐于(现寺址内)沙漠上,祥云上覆,面色如生,邻人好奇,筹资埋葬,为其修一小庙,造像缅怀祭祀。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奉旨西征,讨伐北匈奴浑邪王,两军交战于合黎山下,汉军因失利而归,匈奴率精兵追击,汉军在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的危难之际,忽见一姑娘踏桥而过,汉将探之,见河上浮起冰桥一座,汉军过桥得救,匈奴追至,桥与姑娘闪眼不见,霍去病方知此乃仙姑灵佑所致,后报请武帝扩建此庙,并赐“平天仙姑”铁匾一面,此庙声名远扬,吸引长城内外僧俗尼道前来瞻仰朝拜,举办法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四月八庙会。以致在西夏时,

封仙姑为“贤觉圣光菩萨”。此后,该寺历经明代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和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四次大的重建和维修。1968年人为撤除,1992年报请省、地、县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筹资650万元对该寺进行了重修。1999年更名为香古寺。寺院主体工程于2000年7月竣工。目前寺院总面积3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7平方米,大小殿18座(处),彩塑佛像58尊,住房160间,围墙900米。建筑有牌楼式山门、露天弥勒大佛、山门殿(金刚殿)、天王殿、钟鼓二楼、大雄宝殿、鸠摩罗什牙舍利塔(外观五层,高36米,建筑面积1536平方米)、东禅院、念佛堂、角楼、方丈寮、五观堂、小陪楼、仙姑殿、东西厢房、观音殿(即客堂)和地藏殿等。寺后古梧桐树已有近千年历史。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旅游资源,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管结合,提高效益”的原则,充分利用香古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保护资源为目的,积极开拓集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自然风景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为一体的香古寺--葡萄展示园旅游风景区,大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开发。香古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省内外数以万计的信徒和游客。

推荐第10篇:参观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农机局召开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动员会后,按照局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积极投入到学习提高认识当中,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胡锦涛同志《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讲话精神,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5月14日根据

局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在党小组召开学习体会经验交流会上大家积极发言,积极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思想认识,对县委组织开展“讲、树、促”活动的决定有了新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县委的决定对我县工业企业战胜危机、树立信心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决心在县活动领导小组的带领和指导下为提高党性修养、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努力把为老干部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会上我结合参观学习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情况汇报了自已的体会和思想。焦裕禄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十八年,一贯听党的话,对党的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焦裕禄同志不愧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没有死,将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里!

5月12日,在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中,局党委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到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和焦裕禄工作的地方参观,缅怀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

以前没有到过兰考,对焦裕禄同志事迹的认识上比较模糊,只知道个大概,具体的情况了解的不是很多。这次通过实地参观,听工作人员具体讲解,可以说近距离地观察、了解了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通过参观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也感到很受教育。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www.daodoc.com结合参观学习情况,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为什么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40多年了,他的事迹至今为人们念念不忘,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至今为人民所称颂,现在重温他的事迹后仍然感受鼓舞,通过近一个多月的不断学习,认识到关键就在于焦裕禄同志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真正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与当地实情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今天,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不光是缅怀焦裕禄同志,更应该学习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要学习焦裕禄精神,关键是要学习好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他一贯听党的话,对党的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和热爱本职的思想。焦裕禄同志,无论是在厂矿企业工作,还是在党政机关工作,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做为老干部工作人员更应该象焦裕禄那样,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当中,使离退休老同志思想稳定、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为我县农机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焦裕禄同志工作中经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把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索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从而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战胜自然灾害的正确途径。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中,与当地与群众打成了一片。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焦裕禄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我县工农业的稳定发展还要经受进一步的考验,这对我们做好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前情况下如何做好工作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结合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象焦裕禄同志那样用自身行动向党证明不亏为一个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三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怀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老干部工作人员担负着服务党的宝贵财富的重要使命,老同志身体健康、思想稳定,使局领导和各个部门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老干部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想老干部所想、急老干部所急,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局党委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次参观学习也使我想起电影《焦裕禄》里的一个细节,有一对孤寡老人,无依

无靠,生活非常艰难。在冬天天气严寒、将要下大雪的时候,焦裕禄首先想到了这两位老人,一大早就赶到老人家里,嘘寒问暖,给老人送去了御寒的衣物等,并说“我是你们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来看望你们的”。这个细节非常感人。作为一名干部,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积极为广大群众和离退休老同志搞好服务。

四是学习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他参加革命工作以后,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以后,始终继承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艰苦朴素,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参观时看到他用过的一条棉被,棉絮大都漏在了外面,他穿的一件上衣,不知补过多少补丁,这些都深深的教育了我。他严于律己,坚决反对特殊化,坚持同破坏党的组织纪律等一切不正之风,作不懈地斗争。焦裕禄同志对自己、对家人非常严格,他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搞特殊化。作为一名干部,也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自觉严格要求,坚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在干部群众中树好自身形象。

焦裕禄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焦裕禄同志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参观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第11篇:参观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月28日,按照实验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我们一行前往兰考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桐等地,依循着习书记不久前留下的足迹,回味着习书记深刻且富有内涵的讲话、倾听着工作人员动情的讲解,我对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为什么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40多年了,他的事迹人们仍然念念不忘,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至今为人民所称颂,关键就在于焦裕禄同志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真正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与当地实情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习和领会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力推动实验区建设发展是时代赋予我这名共产党员干部的机遇和使命。

一、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夯实思想基础

焦裕禄精神决不是凭空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我们所看到图片、影片仅仅是他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直观的片段。我认为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把握焦裕禄精神的思想根源。焦裕禄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精神,应当说与他的家庭出身、与他前后生活工作对比等有直接的关系,他对党的信念应当

1 是逐步培养并且越来越坚定的的一个过程,他对党的感情应当是真挚的。地主逼死了他的父亲,他也亲身经历了新旧社会交替,正是这样他才感觉到了党的伟大,打牢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我们大多数机关党员,多数生在建国后,既没有参加过的战争,也没有经历过新旧社会的对比,经受的困难最多也是经济上的困难。应当说,不知道苦的味道,就不知道甜的味道。有人可能要说,焦裕禄就生在那个年代,那时条件就是那样,但是有一点不要忘记,焦裕禄毕竟是县委书记。我们一般干部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来说,都比当时作为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要强得多。尽管条件已经很好,但有时还感觉心理不平衡,不满足。心理不平衡,一切就都难以平衡,而心理的平衡,也要靠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来支撑。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靠经常不断的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经常与他们比一比思想,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二、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有好的精神状态

焦裕禄强大的工作动力,来源于他强烈的责任心,来源于对人民群众的爱心。当时全国刚度过3年严重困难时期,而苦难的兰考大地依然是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兰考不少农民依然食不果腹。而当时沸沸扬扬的所谓“灾区栽干部”的议论,正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某些干部,使之把灾区视为畏途。焦裕禄是主动请命、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奔赴

2 兰考灾区的。他面对狂暴的“三害”,从灾难压顶的兰考大地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豪迈地喊出有朝一日沙丘可以变成绿林,涝洼可以养鱼,盐碱地可以长出好庄稼,关键是要有一个“干”字的石破天惊的预言。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以重病之躯,夙夜匪懈地为兰考人民奔波、操劳。他紧紧依靠群众又领导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殊死的搏斗,脚踏实地,为人民办了一件件实事。这一切,又无不系于他身上最本质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事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集中群众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在新形势下要干好工作,前提依然是要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工作就有了压力,也就有了动力。同样的工作,有没有责任心干出来的效果会大相径庭。没有责任心就会浮飘应付,工作质量就差,即使有一时效果,也会带来很多后遗症;有了责任心就会扎扎实实,立足长远,就会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为今后的工作打牢基础。有些工作,成绩一时不会显现,有时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因此,必须摆正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要力争做到干一件,成一件。同时,也要根据形势需要,不断对工作进行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抓好创新,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

三、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焦裕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他一上任县委书记,在一个暴风雪时节就带领导领导干部到火车站去调查研

3 究,到风沙现场调查研究,因此,拿出的方案、定立的措施就符合实际,工作的效果也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实事求是,“求”本身就是一种执着的精神,对工作的态度,“求”不是等,靠的是不懈的努力;“是”就是规律,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做任何工作也是这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把情况摸透,这也应当是我们工作必须坚持的工作方法。作为电力行业,也有很多需要研究的规律性东西,也要求我们多做些调查研究,深入到各行各业,摸清情况,找准措施,更好的指导工作开展。

四、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宋人欧阳修说过,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鲁迅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真死掉了。”焦裕禄就是一个虽死犹生,埋在活人心里,逾远而弥存的高尚的人。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无论是在厂矿企业工作,还是在党政机关工作,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人民呼唤焦裕禄,是“深情地呼唤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也涌现了许多一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苦干实干的好干部;可也有些党员、干部,为官一任不是殚精竭虑

4 为人民办实事,而是处心积虑保“乌纱帽”,于己有利的事抢着干,于己无利的事推给别人干;有些人心里装着一个膨胀了的自我,只想自己的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唯独没有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四个字,我们常挂在嘴边,说起来容易,但能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认为不一定做到“全心全意”,但一铺实心,确实把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多考虑一下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一点还是能够做到的。多学习一下焦裕禄精神,当精神不振时,当心理不平衡时,当工作遇到困难时,当遇到三者利益关系难处理时,多对照一下焦裕禄同志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品德。我想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起到振奋精神、平衡心理、增强信心,能够警示和把握自己少犯错误,扎实工作,对于自己的人生起到探照灯的作用。

五是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坚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他参加革命工作以后,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以后,始终继承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艰苦朴素,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参观时看到他用过的一条棉被,棉絮大都漏在了外面,他穿的一件上衣,不知补过多少补丁,这些都深深的教育了我。他严于律己,坚决反对特殊化,坚持同破坏党的组织纪律等一切不正之风,作不懈地

5 斗争。焦裕禄同志对自己、对家人非常严格,他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搞特殊化。作为一名干部,也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自觉严格要求,坚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在干部群众中树好自身形象。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饱含深情,对焦裕禄精神时代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以此为标杆、为方向,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第12篇:参观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有感

参观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有感

(三)

焦裕禄我们的好领导好党员,通过深入了解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先进事迹和学习他高尚的品德,深有感触。以前在对焦裕禄同志事迹的认识上比较模糊,光知道个大概,具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次通过学习,可以说近距离地观察了解了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通过参观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和鼓舞,感到很受教育。结合参观学习情况,个人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为什么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有45年了,他的事迹至今为人民念念不忘?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至今为人民所称颂?现在重温他的事迹后仍然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关键就在于他心里时时刻刻装着百姓,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我们不光是缅怀焦裕禄同志,更应该学习焦裕禄同志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要学习焦裕禄精神,我觉得,关键是要学习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他热爱本职的思想。焦裕禄同志,无论是在厂矿企业工作,还是在党政机关工作,他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条件,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县委其他领导同志对他有误解和看法的时候,他坚持顾大局,毫不因为情绪影响工作。因为他坚信有共产主义信仰就是最好的精神支柱。焦裕禄同志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我相信历史会给每个人正确的评价。他从历史责任感的高度来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p##e# 三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例如,电影上表现了一个细节,有一对孤寡老人,无依无靠,生活非常艰难。在冬天天气严寒、将下大雪的时候,他首先想到了这两位老人,一大早就赶到老人家里,嘘寒问暖,给老人送去了御寒的衣物等,并说“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来看望你们的”。我觉得这个细节非常感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扎实实工作,为群众搞好服务。

四是学习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有一个细节,据焦裕禄同志的儿子回忆,那时县委大院里有剧院,有一次看戏时,当售票的同志得知是县委书记的孩子时,没有让他买票直接,当焦裕禄同志得知情况后,不光对孩子,同时对家人提出严厉批评,要求第二天补上票。从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焦裕禄同志对自己、对家人非常严格,他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搞特殊化。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也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自觉严格要求,坚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在干部群众中树好自身形象。

第13篇:参观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以前没有到过兰考,对焦裕禄同志事迹的认识比较模糊,只知道个大概,具体的情况了解的不是很多。这次通过实地参观,听工作人员具体讲解,可以说近距离地观察、了解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内心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也感到很受教育。为什么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49年了,他的事迹人们仍然念念不忘,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至今为人民所称颂,关键就在于焦裕禄同志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真正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与当地实情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习和领会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全力推动社会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永恒使命。要学习焦裕禄精神,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夯实思想基础

焦裕禄精神决不是凭空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我们所看到图片、影片仅仅是他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直观的片段。我认为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把握焦裕禄精神的思想根源。焦裕禄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精神,应当说与他的家庭出身、与他前后生活工作对比等有直接的关系,他对党的信念应当

是逐步培养并且越来越坚定的一个过程,他对党的感情应当是真挚的。地主逼死了他的父亲,他也亲身经历了新旧社会交替,正是这样他才感觉到了党的伟大,打牢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我们现在的党员,既没有参加过战争,也没有经历过新旧社会的对比,经受的困难最多也是经济上的困难。应当说,不知道苦的味道,就不知道甜的味道。有人可能要说,焦裕禄就生在那个年代,那时条件就是那样,但是有一点不要忘记,焦裕禄毕竟是县委书记。我们一般党员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来说,都比当时作为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要强得多。尽管条件已经很好,但有时还感觉心理不平衡,不满足。心理不平衡,一切就都难以平衡,而心理的平衡,也要靠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来支撑。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靠经常不断的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经常与他们比一比思想,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二、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有好的精神状态

焦裕禄强大的工作动力,来源于他强烈的责任心,来源于对人民群众的爱心。当时全国刚度过3年严重困难时期,而苦难的兰考大地依然是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兰考不少农民依然食不果腹。而当时沸沸扬扬的所谓“灾区栽干部”的议论,正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某些干部,使之把灾区视为畏途。焦裕禄是主动请命、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奔赴兰考灾区的。他面对狂暴的“三害”,从灾难压顶的兰考大地看到了希

望和光明,豪迈地喊出有朝一日沙丘可以变成绿林,涝洼可以养鱼,盐碱地可以长出好庄稼,关键是要有一个“干”字的石破天惊的预言。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以重病之躯,不分昼夜地为兰考人民奔波、操劳。他紧紧依靠群众又领导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殊死的搏斗,脚踏实地为人民办了一件件实事。这一切,又无不系于他身上最本质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事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集中群众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在新形势下要干好工作,前提依然是要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工作就有了压力,也就有了动力。同样的工作,有没有责任心干出来的效果会大相径庭。没有责任心就会浮漂应付,工作质量就差,即使有一时效果,也会带来很多后遗症;有了责任心就会扎扎实实,立足长远,就会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为今后的工作打牢基础。有些工作,成绩一时不会显现,有时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因此,必须摆正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要力争做到干一件,成一件。同时,也要根据形势需要,不断对工作进行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抓好创新,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

三、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宋人欧阳修说过,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鲁迅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真死掉了。”焦裕

禄就是一个虽死犹生,埋在活人心里,逾远而弥存的高尚的人。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无论是在厂矿企业工作,还是在党政机关工作,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人民呼唤焦裕禄,是“深情地呼唤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也涌现了许多一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苦干实干的好干部;可也有些党员、干部,为官一任不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办实事,而是处心积虑保“乌纱帽”,于己有利的事抢着干,于己无利的事推给别人干;有些人心里装着一个膨胀了的自我,只想自己的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唯独没有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四个字,我们常挂在嘴边,说起来容易,但能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多学习一下焦裕禄精神,当精神不振时,当心理不平衡时,当工作遇到困难时,当遇到三者利益关系难处理时,多对照一下焦裕禄同志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品德。我想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起到振奋精神、平衡心理、增强信心,能够警示和把握自己少犯错误,扎实工作,对于自己的人生起到探照灯的作用。

第14篇:周恩来心系红西路军被俘人员

周恩来心系红西路军被俘人员

红西路军原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组成这支部队的主要有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骑兵师、妇女先锋团、干部团(也称教导团)、兵工厂等,共计21800余人。这支部队西渡黄河,是奉中共中央命令参加宁夏战役的,后来因国内外形势变化,宁夏战役计划停止执行,遂组建成红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腹地开进,为实现党中央“打通国际路线”、建立战略依托这一战略目标而战斗。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13个县,历时6个多月,行程2000余公里,历经大小战斗80余次,共消灭马家军和民团两万余人,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7000余人在战斗中牺牲,5000余人被俘虏杀害,尤其1600多名女战士遭受的牺牲与屈辱令人发指。红西路军“遭到几乎全军覆灭的命运”(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红西路军的西征虽然失败了,但她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历史功绩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作战。红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战略展开后,分散了国民党军的兵力,为河东主力红军集中兵力打击胡宗南部队创造了战机;第二,积极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第三,红西路军在军事上、政治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胜利。在河西走廊,沉重地打击了西北反动势力。先后建立了永昌、山丹、临泽、高台4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山丹、高台等几支抗日义勇军,建立了景泰五佛寺抗日促进会等群众团体,少数先进分子加入了共产党,这为河西地区以后的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的这段历史,长期以来存在种种误解和谬传,如说:张国焘擅自命令组成红西路军和西渡黄河,红西路军是在张国焘错误路线驱使下向新疆方向前进的,红西路军是张国焘路线的牺牲品,等等。因而红西路军西征的这段历史,一度成了党史、军史研究的禁区,周恩来为红西路军所作的重大贡献也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长期以来讳莫如深。为了全面评价周恩来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本文拟就周恩来与红西路军这段历史作一初步探讨。

一、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周恩来亲去迎接北上的红四方面军,做指战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并保障供给,为后来组建红西路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6年10月10日,红

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布了《十月份作战纲领》,要求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参加宁夏战役作战。10月25日晚,红四方面军的红三十军先头部队八十八师二六三团首先在靖远城南的虎豹口渡河成功,到10月30日,红

五、红

九、红三十军及红四方面军总部全部西渡黄河,向宁夏方面前进。当时,蒋介石正集中5个军的兵力从会宁至固原一线由南向北分4路向红军进攻,又令马步

青、马鸿逵等部沿兰州至宁夏段黄河进行防堵,想乘红四方面军经过长途跋涉立足未稳之际,一举给红军以歼灭性的打击。敌情是严重的。当地人烟稀少,物资供应又十分缺乏,更困难的是,由于张国焘的长期欺骗宣传,红四方面军一部分指战员对中央一时还缺乏了解,有的人甚至心存疑惧,张国焘也心怀叵测,处理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11月18日,周恩来肩负重任,代表中共中央到达河连湾,迎接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向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介绍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一年来形势的重大变化,特别是介绍同张学良谈判的情况。周恩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中央的政策,有时是在大会上讲,有时是到红四方面军机关、部队看望时讲,即使只有一二十人,他也一一握手,同他们进行热烈的谈话。他所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肯定红四方面军是中共领导下的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战功赫赫;并对他们三过草地、两过雪山表示慰问和鼓励。二是宣传团结。他说:这次会合后,红军的力量大了。要把若干个小山丘变成一个大山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三是介绍形势,说明东北军是同情抗日的,愿意同红军联合,一致对外。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现在主力红军到了陕北,离抗日前线很近,要准备抗日。周恩来这些热情而恳挚的谈话,使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了解了中央的精神,对消除隔阂,增进各路红军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时,红四方面军中一些反对张国焘的干部和战士仍遭受张国焘的残酷迫害。廖承志就是一个,他被开除党籍后关押着。周恩来一路上一直打听他们的消息,他深知张国焘是个心狠手辣的人,原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在监禁中听到红

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的消息后,说:“这下可有希望了。”张国焘立刻下令将他秘密杀害。因此,周恩来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不能不格外谨慎。一天,他在往豫旺堡的路上,刚好劈面遇上被关押的廖承志,他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只是握了握手。当天晚上,周恩来把廖承志找去,当着张国焘的面,厉声责问廖承志:你认识错误了没有?认识深刻不深刻?改不改?而后就只顾和张国焘说话,再也不理廖承志。廖承志吃过饭就回去了,因为周恩来给了张国焘一个错觉,不久,廖承志就放了出来。

对部队给养问题,周恩来在9月间就在保安召集会议,决定为迎接红

二、四方面军北上,将后勤机关西移,派红军总供给部部长白如冰到环县、洪德前线;并确定:红军供给的重点是红

二、四方面军。因此,红四方面军一到根据地,很快就得到了供给补充。

这时,时局也迅速发展着。国民党军队正分几路进犯:东北军一一四师和中央军三十七军西渡黄河或准备西渡,追击红西路军;马鸿逵和马鸿宾为保住宁夏,不敢轻举妄动;王均和关

麟征部注意力也集中在宁夏方面,只有胡宗南的第一军追击攻打河东主力红军。周恩来和彭德怀抓住了这一战机,充分利用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分散了国民党兵力的有利形势,于11月19日清晨,赶到环县以北的山城堡地区,部署红军主力隐蔽集结待机。第二天,胡宗南部右路军第七十八师大部进入山城堡地区。21日,红一方面军第

十、十五两个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红二方面军的配合下,发动猛烈的攻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歼敌近两个旅。余敌仓皇西撤。张国焘也承认:“这次战争的胜利,周恩来的贡献最多。”山城堡战役结束后,周恩来又赴这一带各县视察,并继续看望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然后于12月1日回到保安。根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的情况,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7日扩大组织,有委员23人,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彭德怀、任弼时、贺龙7人组成主席团,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张国焘为副主席。这时,红四方面军的主力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西渡黄河后,奉中共中央命令,放弃攻取宁夏计划,执行西行新疆,“打通国际路线”的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了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统一管理军事、政治与党务,张国焘实际已离开了红四方面军。

二、红西路军西进后,周恩来十分关注这支部队的安危,从战略全局出发,及时给予明确的指示和帮助

红西路军先头部队于11月16日越过凉州,17日,徐向前、陈昌浩致电毛泽东等,请示行动方针,此电说:“估计时间约11月15日先头部队到甘州,12月5日到肃州,依当时情况,是否我们控制肃州、甘州在手,由远方(指共产国际和苏联,下同)与我们打通,还是我们全力进到玉门、安西或敦煌才有办法。如打通远方为主要任务,我在现地区创造根据地不能不居次要地位。如遇特殊情况,是否我们停止去打通远方?请速详示。”周恩来和毛泽东、张闻天商量后,于18日复电:“17日电悉,我们已告远方,但恐准备不及,运输也来不及,如使东面地区(国民党军)毛炳文部过早占去,红军回旋地狭小不利,我们意见在现地区留驻一个时期。”红西路军占领了永昌,周恩来和朱德、张国焘、林育英商量后,于19日又电告徐向前、陈昌浩:“你们任务应在永昌、甘州、凉州、民勤地区创立巩固根据地。”“同时以一部夺取甘州、肃州之线,坚决保持东边回旋地区,以小部进占安西、敦煌。”根据这些指示,红西路军11月21日占领山丹后,就在甘州、凉州之间活动。12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电告徐向前、陈昌浩:“远方可于两个半月后,将货物送达安西,你们第一步相机夺取甘州,第二步夺取肃州。”

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亲日派何应钦以为有机可乘,一面电告在国外的汪精卫迅速回国,一面派飞机轰炸西安,妄图炸死蒋介石,并调集了相当大的兵力,建立东、西两集团指挥部,指挥大军进攻西安,东集团已攻入潼关;西集团由胡宗南、关麟征、王征、毛炳文、马鸿逵、马鸿宾等部组成,势力很大,其前锋已抵平凉附近,胡宗南在天水的部队也已出动,形势十分严峻。在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谈判的周恩来,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战略全局出发,向中央军委建议红西路军东返,以配合东北军五十一军于学忠部(驻兰州)和六十七军王以哲部(驻平凉),抗击何应钦西集团的进攻。中央军委接受周恩来的建议,电告徐向前、陈昌浩:“在整个战略方针上来看,红西路军以东进为有利。”为此,红西路军从倪家营子东返,在甘州、凉州之间同马家军激战,前后歼敌8 000余人,这一军事行动,使何应钦的西集团不敢贸然进攻东北军,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12月27日,军委主席团电告徐向前、陈昌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途甚佳,西路军仍执行西进任务,占领甘、肃二州,一部占领安西。”红西路军奉命放弃永昌、山丹,向甘州和肃州前进。

三、周恩来想尽一切办法,营救陷入险境的红西路军指战员,为党保存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由于红西路军为策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毅然东返,前后耽误了一个多月。本来,河西走廊敌人驻军很少,利于我军西进,红西路军一旦停下来,敌人就尾追上来。结果,红西路军在临泽、高台地区,同数倍于我的敌人打了两个月,经过长征北上和渡河西进、东返的连续作战,部队已几乎没有弹药,全靠大刀石块拼杀;这时又天寒地冻,夜间气温在零下20度左右,许多指战员还单衣赤足,缺少粮食和药品,干部战士体力都极其衰弱;加上河西走廊狭小,北有腾格里大沙漠,南有终年积雪祁连山,人烟稀少,回汉矛盾尖锐,因而战斗不断失利。1月20日高台失守,董振堂军长牺牲,红五军基本损失。这时红西路军尚有1万余人,集中在倪家营子四十几个村寨里。为了援救陷入险境的红西路军,中央军委组织了援西军,任命刘伯承为总指挥,林育英为政委,准备西进救援。与此同时,周恩来遵照毛泽东的电示,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同国民党当局谈判,要求蒋介石答允,停止“二马”进攻,让出凉州以西各城,作为红西路军驻地。周恩来多次与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会谈,要求他本着国共合作的原则,电令“二马”停止对西路军进攻和残杀。并就国民党军对红西路军见危不救使其消灭一事,由叶剑英向国民党谈判代表顾祝同提出质问,要求顾祝同将凉州之被俘红西路军指战员6 000人调平凉,经关麟征部二十五师驻地转至红四方面军归队;徐向前、陈昌浩及红西路军其他干部如

被俘,应严令“二马”不得加以任何伤害行为;对红西路军向西突围至敦煌的余部,顾祝同应严令“二马”不得再行追击。顾祝同接受了这几条,并以西安行营名义,通电各军:今后对红军要以友军看待,不得小视。与此同时,周恩来派人与“二马”讲和,中共中央愿以10万到20万银圆的代价,使“二马”停止对红西路军的进攻。

二是做上层人士的工作。周恩来先是通过西安著名人士杜斌丞的关系,找到了中国回族救国会组织部长、中共地下党员吴鸿宾(回族),由吴鸿宾牵线,请出了闲居西安的马步青老师马德涵,周恩来用张学良的飞机送马德涵到凉州,当面向马步青转告周恩来的意见,要他不要伤害被围红西路军指战员,要枪给枪,要别的什么都行。一周后,马德涵回到西安告诉周恩来,马步青只将被围红军解除了武装,遵马步芳命令,送到青海服苦役,未加伤害,因实权在马步芳手中,他不能放人。随后,周恩来又请吴鸿宾和马德涵出面,宴请从麦加朝圣归来路过西安的青海省主席马麟,马麟是马步芳的叔叔,周恩来要他做马步芳的工作,马麟写信介绍吴鸿宾去见马步芳,但工作没有做成功。接着周恩来又派我党地下工作者张文彬、刘秉琳,持周恩来写给国民党高级将领赵守钰的亲笔信,请赵守钰做马步芳、马步青的工作。 经过周恩来等人的多方营救,先后有红西路军的被俘指战员十多批、4 700余人脱离了“二马”魔爪,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来。李先念率领的红西路军700余人,突围至敦煌,由于周恩来通过顾祝同的努力,马家军未加追击,使之安全到达新疆,后参加苏联举办的飞机、坦克等专业军事技术训练,这批人以后成了我军空军、海军、坦克兵等军兵种的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

由此可见,周恩来为红西路军所作的贡献是重大的,决不能因为红西路军的失败而加以抹煞。

第15篇:李先念信里的西路军历史问题[材料]

李先念信里的西路军历史问题

李先念:“奉命”、“奉命”,究竟奉谁的命令!?几十年来一直说“西路军是奉张国焘之命西渡黄河的”,甚至说:“西路军是张国焘擅自命令组成的”、“西路军是张国焘错误路线的牺牲品”等等……(这样)对得起壮烈牺牲的一万多名西路军将士吗!? 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时候,我们谨将这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作为纪念献礼之一,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本书的编写经过了几年时间,数易其稿,到现在才告完成。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关心本书的编写,小组副组长胡乔木同志审阅过部分书稿,并就党史编写原则和书稿内容多次给予指导。”“这本书是中央党史研究室集体劳动的成果。前前后后参加书稿编写的同志很多。胡绳同志数次审阅、修改全部书稿,对书稿的编写和修改提出过许多意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835页)这是1991年5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在该书《后记》里所写的一段话,《后记》还提到修改书稿的廖盖隆、金冲及、郑惠、沙健孙等名家,读者从中可略窥该书权威性之一斑。

两个月后,原国家主席、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82岁老人李先念(在不到一年之后的1992年6月21日病逝)在阅读这部“出版还未发行”的著作中“有关西路军的一部分文字后,以吃惊而愤怒的心情”(马长虹:《西路军问题与》,载《炎黄春秋》2004年第8期)写下了这样一封信:尚昆、一波、乔木、胡绳、力群同志:

建国以后第一部由中央党史部门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就要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但是有一点我闹不明白,为什么书中对西路军西渡黄河是奉中央军委的命令这个已经十分明确了的问题,都不肯明确说出来呢?

一九八二年,我受小平、陈云同志的委托,花了近一年时间,组织人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一九八三年初,我写了《关于西路军几个问题的说明》。大量史实证明: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对此,小平、陈云同志都作了批示,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已圈阅。以后经中央批准的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的有关条目、四方面军战史、特别是徐向前同志逝世后中央、国务院、人大常委的讣告,以及徐帅的生平,都明确指出西路军过河和转战河西走廊是奉中央军委的命令。

我满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年初我特意要来此书稿中关于西路军的一部分文字,胡绳同志告诉我还没有最后定稿,我又满以为中央党史研究室一定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一定会注意到中央同意了的党史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万万没有想到竟写成现在这个样子!

“奉命”、“奉命”,究竟奉谁的命令!?几十年来一直说“西路军是奉张国焘之命西渡黄河的”,甚至说:“西路军是张国焘擅自命令组成的”、“西路军是张国焘错误路线的牺牲品”等等。直到今年一月,《新华文摘》上还刊登有类似说法的文章。现在中央正式出版的党史版本,竟用如此含糊不清的春秋笔法,对得起壮烈牺牲的一万多名西路军将士吗!?

我的《关于西路军几个问题的说明》,当时陈云同志即批示存中央党史研究室一份,上面提到的几个中央同意的关于西路军问题的文稿,不是见诸报端,就是见诸公开发行的书刊,难道中央党史研究室竟如此孤陋寡闻,甚或是有意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我坚决要求:最少应该加上“奉中革军委命令”几个字。

另外,书稿中把三十军已经过河后中央指示重点阻击南路敌人的来电放到前面说,而把三十军过河放到张国焘对中央怀有二心的后面说,我实在闹不明白是为什么!

李先念老人家在信中体现他对西路军历史问题是何等的关心,更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对西路军历史表述的不理解、强烈不满和坚决的更正要求。要解读李先念的这封信,必须知道红军西路军的来龙去脉,知道在那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里,湮埋着60多年前一段惨烈悲壮的西路军历史。

从1935年

一、四方面军第一次会师到1936年第二次会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共中央的既定战略方针是指挥红军北上,打通与苏联的联系,获取军事物资援助,解决战略依托问题。1935年11月,斯大林关于不反对中共红军主力从外蒙古或新疆靠近苏联的意见,由从莫斯科归国的张浩传达给陕北中共中央。1936年2月14日,张浩、张闻天将此意电告转战在川陕的朱德、张国焘。至此中共党内军内对此皆无异议。6月,张国焘取消另立中央并同意北上,因而毛泽东说,陕北方面与张国焘之间已无政治上战略上的分歧,双方应以协作团结为目标。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时候,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抓紧部署作为政治上军事上打开新局面的决定一环的宁夏战役。10月11日发布的《十月份作战纲领》,要求全军争取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休整,并做好渡过黄河等各种准备,然后红军主力向北发展,夺取宁夏。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于10月25日渡过黄河;随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和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也渡过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胡宗南部于10月底至11月打通增援宁夏的道路,隔断了河东红军主力和河西部队的联系。这样,红军夺取宁夏的计划被迫中止执行。

西渡黄河的红军2.18万人迅速击破敌人阻击,占领了一条山的大部村寨和五佛寺一线。10月30日,中革军委指示河西部队暂时控制一条山、五佛寺地区,休息待机,准备在击破南线敌人后继续北取宁夏。11月初,红四方面军指挥部认为该地人烟稀少,粮缺水咸,加上连日激战,大部队不便久停,便致电红军总部及中革军委请示河西部队的行动方针。11月3日,中革军委电令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所部主力西进占领永登、古浪之线,但一条山、五佛寺宜留一部扼守。”11月5日,朱德、张国焘致电河西部队,指令其以消灭马步芳部为主要任务,“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地(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河西部队于11月6口向中革军委提出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7日又向中革军委建议组织党的西北前敌委员会和军委西北分会。11月8日,毛泽东、周恩来电示:“徐、陈向凉州进,作战时集中兵力打敌一旅,各个击破之。”11月9日,徐向前、陈昌浩率河西部队开始西进。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致电红四方面军领导人,令河西部队称西路军,领导机关称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

对于深入河西走廊的红军西路军,蒋介石指使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进行围追“兜剿”。西路军广大干部、战士坚决执行中央命令,浴血奋战,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和友军的行动,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路军由于无根据地作依托,又无兵员、物资的补充,孤军作战,虽然毙伤俘敌约2.5万余人,但在敌众我寡的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最终失败。西路军2.18万人在河西走廊几乎

全军覆灭。战死7000多人,被俘9000多人。被俘后惨遭杀害者5600多人,回到家乡者2000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2000多人。1937年3月14日,在国民党军队围闲中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回陕北向中央报告,其余的部队分成三个支队,在由李卓然、李先念等组成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转入祁连山区打游击。西路军左支队在李先念率领下历尽艰险于同年4月底到达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这时部队还有400余人,得到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的接应,进入新疆。他们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分批返回延安。(陈铁健:《从新本看红军西路军历史真相》,载《北京日报》2002年12月2日)

这就是西路军的悲壮历史。

西路军牺牲将士的鲜血未干,对西路军的表述、评价和研究就开始了。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可以将对西路军的评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阶段是从1936年12月毛泽东谈话开始的32年间。在西路军血战河两走廊之际,延安的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中共中央准备着手清算时任中革军委主席闭成员、红军总政委、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同焘的错误。1937年3月,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指出张同焘的错误是战争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其内容是退却路线、军阀主义和反党行为的综合。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毛泽东在1937年12月接见西路军所剩部分领导。人时讲了这样一番话:“红西路军的失败,主要是张国焘机会主义错误的结果。他不执行中央的正确路线,、他惧怕国民党反动力量,又害怕日本帝国主义。不经过中央,将队伍偷偷地调过黄河。企图到西北去求得安全,搞块地盘称工称霸,好向中央闹独立。这种错误的路线,是注定要失败的。”(程世才:《悲壮的历程》,春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3月版第68~69页。)毛泽东对西路军的这一观点最终体现在旧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收录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及其注释中。文中写道:“为敌人吓倒的极端的例子,是退却主义的„张国焘路线‟。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西路军在黄河以西的失败,是这个路线的最后的破产。”对这段文字的注释中这样表述:“一九三六年秋季,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从西康东北部出发,作北上的转移。张国焘这时仍然坚持反党,坚持他一贯的退却主义和取消主义。同年十月,红

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后,张国焘命令红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二万余人,组织西路军,渡黄河向青海西进。西路军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在战争中受到打击而基本失败,至一九三七年三月完全失败。”(《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9月版第182页、第223~224页。)毛泽东的观点基本内容有三点,第一,红四方面军之九军、三十军及红一方面军五军团的渡河是张同焘没有经过中央批准而偷偷所为;第二,西路军的西进不是受中央之命,而是张同焘为了向中央闹独立而进行的;第三,西路军的失败是张国焘路线破产的标志。

在后阶段,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而开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许多历史问题被重新提出来讨论。西路军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历史学界,一系列专题论文和调查报告得以发表,展开了—百家争鸣式的探讨:

第一,出现——种开始否定传统观点的新声音、新主张、新观点,指出四方面军的渡河、组成、西行和失败都与张国焘无关,是执行中央军委命令的结果。这种主张的代表是竹郁(国防大学学者、徐向前回忆录《历史的回顾》的执笔者朱玉的笔名)和陈铁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学者),其主要观点是:①“打通国际路线”是中共中央的既定方针,而宁夏战役或西进河西走廊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因此西进和张国焘路线没有直接关系;②红四方面军九军、三十军及红一方面军五军团的西渡是执行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所谓“„张国焘擅自命令部队渡河‟之说压根儿站不住脚”;③西路军的组成也不是张国焘所为,是西渡红军接中共中央军委1936年11月8日的电报后成立的,和张国焘没有直接关系;④西路军在河西西进以及两度建立根据地并不是受张国焘之命进行的,是为了配合西安事变和河东红军、河东友军而受中央之命进行的。所以不能将它和张国焘路线捆在一起;⑤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作用“不能抹煞,更不能与„退却逃跑路线‟硬捆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河西红军的局部牺牲,也就没有河东红军的全局胜利”。

第二,在坚持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张国焘是假借宁夏战役而行自己西进之日的。庞松认为:张国焘被迫北上后始终暗藏着分裂的祸心;红军一部分西渡黄河原为中央军委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被张国焘利用来达到其“拉四方面军全军西渡,远进新疆”之目的;而四方面军2万多人在一周之内分头渡过黄河的既成事实及宁夏战役计划的终未实现,则是张国焘分裂避战行为的直接后果。这种主张是传统观点的继续,但它又不同于传统观点:首先它肯定了宁夏战役,关于这一点,传统观点并没有提到;其次也部分地肯定了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是“中央军事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部分地否定了红四方面军三个军西渡黄河是张同焘偷偷所为的观点。

第三,坚持传统观点。持这种主张的学者认为,诸多否定毛泽东观点的文章“至少可以认为其内之关键问题是有悖历史事实的”。学者张嘉选的《红军西路军史研究中有关问题的再探讨》(《甘肃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1年第1期转载,李先念在信中批评的就是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史料,指出“毛泽东在1937年12月接见西路军所剩部分领导同志时讲的话出言有据;张国焘不仅要对西路军的失败负责,而且对宁夏战役的流产及河右红军的被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之,近年来有关西路军历史研究中提出的西路军从组成到西行都是执行中央军委命令之观点值得商榷”。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河西部队从组成西路军到西征,均不是出自中央的战略部署。我们不能因为党中央早时确有打通新疆的设想,就认定西路军西行是出自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这的确是属于两件事情的巧合,我们不能将之混为一谈”。

在历史学界出现多种声音的同时,历史当事者和政界高层也开始反思西路军问题。陈云是西路军事件参与者和当事人,他首先提出要解决这个历史遗案。1981年11月22日,陈云同李先念谈起西路军问题,指出:“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同焘分裂路线的产物。”1982年2月27日下午陈云在住所内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后,同李先念谈话。李 先念提到邓小平去年批给他看的一篇有关西路军问题的文章(即朱玉以“竹郁”笔名撰写并报送邓小平的短文:《“西路军”疑》),陈云说:“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我在苏联时,曾负责同他们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边境上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我今年七十七岁了,要把这件事搞清楚。”谈话中他建议李先念准备一份有关西路军问题的材料。

李先念是西路军的亲历者,当年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三十军政治委员,西路军最后分散游击时负责军事指挥。对西路军被诬为“张国焘路线”,李先念始终不解,他和陈云一样,要对西路军的荣辱负责。1982年,李先念根据邓小平的批示和陈云的建议,组织干部查阅大量历史档案,于1983年1月初写出《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指出:“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因此,西路军的问题同张国焘1935年9月擅自命令四方面军南下的问题性质不同。西路军根据中央指示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苏联,不能说是执行张国焘路线。”

1983年1月5日,陈云委托秘书电话转告李先念办公室说:送来的电报(李先念:《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及所附当年中央的电报)已看过了,可以送小平同志。西路军打通国际路线,是党中央、毛主席过草地以前就决定的。当时,共产国际也愿意援助,二百门炮都准备好了,我亲眼看见的。西路军的行动不是执行张国焘的路线,张国焘路线是另立中央。西路军的失败也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而主要是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3月8日,陈云又就此问题致信李先念,说:“你写的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和所有附件,我都看了两遍。这些附件都是党内历史电报,我赞成把此件存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党的中央档案馆。可先请小平同志阅后再交中央常委一阅。”(以上陈云有关西路军的话均见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2000年6月版)3月22日日,邓小平阅读了李先念写的说明和附件并批示:“赞成这个说明,同意全件存档。”(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896页) 徐向前,这位当年红军最大一支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西路军总指挥,是最有发言权的亲历者。几十年来为顾全大局,面对种种误解责难甚至诋毁,他缄默不语或不得不说违心话。从1983年开始,他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用数年时间写成长篇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上、中、下3册分别由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了月、1985年10月、1987年7月初版)一书。在中册辟专章《血战河西走廊》4万余字,从战略总方针、战场指挥到具体作战行动,叙述西路军历史,痛切总结历史教训,是迄今为止关于西路军最为详细和权威的论述。

尽管有史料表明高层的意见是有分歧的,但是陈云的建议、李先念的说明、邓小平的批示和徐向前的回忆,从根本性质上还是解决了西路军的历史遗案。对西路军问题的新说法,体现在1991年6月经中央批准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书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针对西路军的注释(如前所述)作了重大修改:“一九三六年七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会合后,由于中共中央的积极争取,并经过朱德、刘伯承等以及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与二方面军共同北上,于同年十月到达甘肃会宁。十月下旬,四方面军一部奉中央军委指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十一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过河部队称西路军。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四个月,歼敌二万余人,终因敌众我寡,于一九三七年三月失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41页)关于西路军的表述和评论有了崭新的面貌,毛泽东的观点终于被颠覆了。

然而历史的惯性和惰性依然存在着。就在这个时候,李先念阅读了已经出版、正待公开发行的由党史最高权威机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看到书中对西路军仍只写“奉命”西渡黄河,而没有写明“奉谁的命令”,即到底是奉张国焘之命还是奉中央军委之命时,自然刺痛了这位当年的西路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的心。因为他为西路军问题奔走呼号,殚精竭虑。而就在取得前面讲到的毛选注释改动等重大突破的时候却看到权威党史著作记载中对西路军的评价又回到老路上去了。

李先念的愤激心情可以想见,老人的信也可以说是他对西路军问题的最后的吼声。1991年7月8日,李先念写完并发出信件的同一天晚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复信李先念,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中关于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等西渡黄河的记述,确有缺点,已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处理办法,并已通知出版社暂停发行此书。7月12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胡乔木致信李先念等。信的全文如下:

先念同志并尚昆、一波、力群、胡绳同志:

昨晚由烟台回来,看到先念同志七月八日的信和胡绳同志七月八日晚给先念同志的信。我完全同意先念同志信中所提出的对待西路军西渡黄河这一重要史实的原则意见,也同意胡绳同志信中的负责态度。我因精力不足,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未参加审阅,但对该书中出现这样的错误,我处在直接领导的地位上,自应负有责任。党史研究室对这一部分的修改稿我当与胡绳同志共同负责审阅,并送先念同志最后审阅定稿。

胡乔木 七月十二日

李先念的愤怒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的有关内容得到了修改。据人民出版社的马长虹撰文披露,该出版社把此时已经装订完毕等待发行的7万本成书中的相关书页全部撕去,再粘上修改后的书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首印数即达30万册,书中有关李先念信中提及的“奉命”问题和“三十军过河”问题已经得到了改正(见该书第419页)。不清楚的表述说清了,被颠倒的次序纠正了,关于西路军的叙述,终于回到了本应属于它的轨道上。

阅读西路军史料,尤其是阅读包括李先念信函在内的围绕西路军问题的政治和学术争论的史料,笔者有如下几点感想。

中国现代史尤其是中共党史要突破禁区很艰难,但并非不可能。西路军问题与陈独秀问题、长征密电问题、AB团问题;延安整风问题一样,曾经是党史研究的雷区,一触即爆。一种观点一旦以权威面目出现并流行成为传统往往就不允许不同的意见,这种不同的观点尽管是学术的观点也会被戴上政治上的大帽子,如为“张国焘的观点作脚注”等等,遭到围攻。即以本文提到的国防大学教授朱玉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研究员陈铁健对西路军问题的研究说几句。朱玉在协助徐向前元帅撰写《历史的回顾》过程,对西路军问题花了不少心血,曾以竹郁为笔名发表了石破惊天的《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西路军问题初探》。结果导致发表该文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主编的《党史研究资料》1983年第9期被上级强行收回。陈铁健的《论西路军——读徐向前札记》在《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发表后,更“引起了党内高层的反应”。陈铁健回忆说:“1987年,为我写的《论西路军》一文,胡绳特地召开一次通报西路军问题和处理拙文的小型座谈会。面对当时二位大人物的严厉批示,胡绳主动承担责任,为我的违规操作作开脱,指示采取„冷处理‟办法。会前胡绳让丁伟志(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用电话通知我:„文章内容没有错,不必紧张,也不要作检讨,说明一下写作情况就可以了‟。”

从上述陈铁健的回忆中可知胡绳对西路军学术研究的态度(据有关文章记载,胡绳还在座谈会上宣读了邓小平和李先念等人此前关于西路军问题的批示,并指出研究无禁区,公开说陈铁健在研究中没有犯什么错误),然而为什么又会出现前述胡绳主持下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对西路军问题表述的“缺点”或曰“错误”呢?这就涉及具体的撰稿者了。作为一部56万字的巨著,主其事者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姑且不问其政治和学术倾向如何,是否有精力一字不漏地审读确也是应该打个问号的。前面已经讲到,该书《后记》说“胡乔木同志审阅过部分书稿”,而胡乔木给李先念等人的信中却说自己“因精力不足,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未参加审阅”。作为具体执笔的学者,主观上可能也明白秉笔直书是自己的义务,缺乏的倒可能是陈寅恪倡导的“了解之同情”。只写“奉命”而没有明确写奉谁的命令,也可能只是为了简练,但却没有意料这是一个历史的敏感问题,没有设身处地去体验历史当事人的感觉。李先念作为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率部浴血河西,经过长征考验的战友们,有多少在他身边战死,又有多少被俘英勇就义。侥幸活了下来的又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命运坎坷,备受摧残。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李先念为什么发那样大的火。也许卷入历史和党内政治斗争的人有着今天一般读者很难理解的无奈,但合格的历史学者应尽量地去“了解”去“同情”。

1991年至今又有10多年了,西路军问题依旧是党史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其不同意见的争论集中在西路军失败的原因上。一种观点坚持1937年4月延安会议的结论,认为西路军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另一种看法认为西路军是执行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任务的。它的一切行动都是在中央领导下采取的,与张国焘无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西路军的形成和西进是中央同张国焘斗争的一种妥协。

上述看法都有各自的依据,而事实只有一个。对任何历史事物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由不客观到比较客观乃至接近真理的过程。笔者认为以下这种分析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原来的说法即张背着中央擅自命令四方面军西渡黄河打通国际路线,张同焘路线导致西路军失败,是与事实不完全符合的;现在流行的看法即西路军完全是执行中央的指示,中央应对它的失败负完全责任,也不那么符合事实。事实是打通国际路线是中央的决策,中央要打通,张也要打通,在这点上没有分歧。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总的是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的,但是在实施渡河的过程中,与中央的想法不完全相同,在行动上并没有完全按照中央的部署做。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被动局面的形成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央没有看清在那里不具备建立根据地的条件,没有果断地命令其撤回河东,应负领导责任。西路军的领导者不能正确估计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在可能东返时没有坚决东返,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西路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张国焘的影响,也有中央的责任,还有西路军的领导者的责任。完全归结于张同焘路线影响或只说中央指挥错误都不足以正确说明问题的真相,也不利于正确地总结教训。至于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西路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央军委的最高决策者“歧视性”使用偏师所致,毛泽东组建西路军并不是真正让其打通苏联,而是假西征新疆之名,行使其作为保证河东红军战略行动的“弃卒”之实,为了河东红军的主动,有意置西路军的危险境地于不顾,同样是非历史的,至少是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了的,因而也无助于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刘晶芳:《关于土地革命时期》,见郭德宏主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90-91页)笔者一方面理解李先念信中对那篇坚持原来观点的文章的批评,另一方面认为这样的争鸣文章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第16篇:张掖市上领导观看红西路军图片展

张掖市上领导观看红西路军图片展

接受传统教育 汲取精神力量 市上领导观看红西路军图片展本报讯 (记者 王瑾)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个个凝固的历史时刻。连日来,设在市委大院会议室的红西路军西征图片展览迎来了一批批接受革命传统的党员干部,进一步推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3月8日上午,市上领导田宝忠、何振中、王开堂、吴雄成、徐永成、褚毓民、童国瑛、王希珍、陈义、吴旭东与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30多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细心观看了红西路军西征流动图片展览,实实在在的上了一堂生动的先进性教育党课。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市上领导认真听取讲解,神情凝重地观看了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的悲壮的战斗历程,亲身感受着红西路军当年生活和战斗的氛围,汲取精神力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市妇联主席王灵英观看完展览后激动地说:“革命先辈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不畏艰险、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从自己做起,从正在做的事情做起,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革命前辈未完成的事业”

第17篇:参观韦寿增先进事迹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韦寿增先进事迹纪念馆心得体会

3月21日,在县委的统一布署下,我与同志们一起前往韦寿增先进事迹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韦寿增先进事迹纪念馆,追忆韦寿增的光荣历史,缅怀韦寿增的光辉业绩。韦寿增是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原所长,生前长期工作在基层第一线。2010年3月29日,31岁的他倒在了为重点建设项目征地的工作现场。从业11年来,韦寿增始终用“经得起历史考验,对得住老百姓”这句话自勉。他扎根边陲,投身于国土事业,奉献于人民事业。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他用无私的奉献树立了一个基层干部的时代丰碑。

韦寿增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典型,在我县的公务员队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纪念馆陈列的件件实物和幅幅图片中,我感怀了韦寿增同志为事业、为群众、为国家奉献青春的崇高精神,更加坚定了“争当好干部,践行群众观”的信念,在我心中暗暗起誓,要以韦寿增同志为榜样,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意识,为开创全县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应尽自己的义务!

韦寿增自1999年分配到离家40里外的安宁乡工作,11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地完成本职工作。在面对矿山治理整顿、违法用地查处和安全生产等艰巨工作任务时,但是韦寿增不退缩,不惧怕,不动摇,始终坚持依法办事,不徇私情,体现了一名基层国土资源工作人员的良好素质和奉献精神。这次参观使我对好干部标准的认识更加深刻,思想得到了又一次升华,更坚定了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同时,我深刻感受到:

继承发扬韦寿增精神,就要强化机遇意识和进取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敢斗敢胜的精神,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

继承发扬韦寿增精神,就要强化学习意识和危险观念。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特别是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总是把学习的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的面前。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果不能通过新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有失去执政资格的危险。学习必须有良好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创新精神,落脚点要学以致用。

继承发扬韦寿增精神,就要强化创新意识和务实精神。创新思路是兴业的关键,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定准了,工作才有目标,行动才有方向,在实践中才会有的放矢,产生最大效益。要坚持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开拓有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我曾经参观过一些先进人物纪念馆,他们的事迹很感人,他们的人格很崇高,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有的没有奖励,没有奖章,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成立了新中国。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们求实创新,建设着新中国。他们不怕流血,不俱牺牲,为振兴中国而奋勇拼搏。不怕辛苦,不怕劳累,为复兴中华而前赴后继。

这次特殊的党课教育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使我再一次向前跨了一步,作为一名党员,我会以一个党员的职责要求自己,努力作出像他们一样的事业。我们的祖国是个有潜力的国家,中国的未来寄托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必须充实自己的头脑,担负起这份职责,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真抓实干,恪尽职守,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创造出色的工作业绩,为国家,为人民尽自己的职责。

第18篇:参观学习毛丰美同志先进事迹感悟

盘锦金帛交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观学习毛丰美同志先进事迹感悟

----------做一个有担当、敢担当的人

某年某月某日,秋高气爽,单位总领导、王书记亲自带队,携全体员工到凤城市大梨树村参观学习毛丰美同志先进事迹。

大梨树村,一个美丽的乡村,一个富有的乡村,一个处处烙着“毛丰美”印记的乡村!这里景色宜人、层林尽染,药王谷、花果山。。。。一个个不俗的名字,一处处不凡的美景,你能想象得到这是一个小小山村所拥有的吗?不错,如此美山、美地、美村,正是由一位平凡却不平庸的人-----“毛丰美同志”创造的!

苦干、实干、巧干,你不干什么都没有!

“干”字精神是毛丰美同志的信仰和气质,是他一生的闪光点,在干中比精神,在干中见高低,在干中看水平,毛丰美同志作为大梨树村的党支部书记,把“干”字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担任村干部30多年来,他带领当地百姓攻坚克难、披荆斩棘,把一个曾经贫穷不堪、落后不已的大梨树村建设成为如今的“辽东第一村”、“中国最美乡村”、“全国文明村”,以实际行动铸就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谱写了一曲“奉献担当”的华彩篇章!

什么叫担当?我的理解是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做事。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的座右铭。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我们对待工作、家庭、生活都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一个有责任的人,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对待家庭尽善尽美,对待生活积

盘锦金帛交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极向上。责任对于我们来说不应该是负担,而是崇高的道德素养。我们思考:是什么力量使毛丰美同志拒绝就任政府要职,执意选择留在大梨树开荒?是什么力量使毛丰美同志在身患重病时仍要呕心沥血的为乡村操心?是什么给了他那么大的力量?那就是责任的力量。

二、发挥自己的长处,勇于超越自己。我认为要想发挥自己的长处,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便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做什么,进而事半功倍;认识到自己的短处才能摆正自己的态度,明白自己的缺点在哪里,才会不断地完善自我,弥补不足与缺点,学会扬长避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勇于超越自己,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在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上不断地创新,突破自我。

三、树立团队合作精神。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一捆筷子则很难折断。仅凭毛丰美同志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建设成如今大梨树的,他也是靠团结全村人员,齐心协力,历经30多年,脚踏实地,一镐一锄,从而造福子孙万代!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担当二字是责任的彰显,勇气的表现,学会担当,敢于担当,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不断领悟。

第19篇:弘扬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研讨会在我市召开

弘扬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研讨会在我市召开

月26日至28日,由兰州军区主办的 “弘扬红军西路军革命精神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兰州军区副政委李国辉致辞。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发表书面讲话。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文杰主持会议。

总装备部科委副主任徐小岩,国防大学科研部副部长秦天,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王幸生,全军编委会办公室主任李平,47集团军政委范长秘,省军区司令员陈知庶、政治部主任兰晓军,青海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祁建青,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市委副书记、张掖红西路军研究会会长万泽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军出席会议。

李先念夫人林佳楣、王树声夫人杨炬和西路军老战士王定国发来贺电,祝贺研讨会圆满成功。

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研室,张掖军分区和驻张部队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高台纪念馆、甘州区高金城纪念馆、古浪县西路军烈士陵园、青海西宁市西路军纪念馆负责人和部分西路军老战士及亲属代表参加会议。

李国辉在致辞中说,西路军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支历经千难万险的英雄部队,其征战史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西路军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考验中,广大指导员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英勇善战的战斗作风、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身先士卒的领导风范”,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式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的宝贵红色资源,也是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生动教材和精神动力。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西路军革命精神,既是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决策指示的政治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次研讨会的召开,是兰州军区学习弘扬西路军革命精神的又一实际举措,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讨,深化对西路军革命精神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时代价值、弘扬实践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进一步理清思路、拓宽视野,以便更好地挖掘总结西路军革命精神、推动弘扬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

李忠杰在书面讲话中指出,传承、弘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各个历史阶段产生的包括红西路军精神在内的各种革命精神,用以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励人们勇往直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红军西路军革命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内涵和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战士牢固树立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部队政治建设,提高官兵政治素质,巩固我国西北边防无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宣传弘扬红军西路军革命精神,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励小捷代表省委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甘肃是红西路军事迹的主要发生地。西路军对于甘肃来说,是地方党史的特有资源,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线路,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于西路军这一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高度重视,在相关基地建设、理论研讨、舆论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适当时候,组织成立甘肃省红西路军研究会,对红西路军在甘肃的历史和其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中所产生的特殊作用作进一步研究;对红西路军精神的内涵作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红西路军精神,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励小捷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红西路军所经市县纪念馆建设项目的投入,丰富陈展内容,创新陈展手段,扩大陈展规模,汇集民间力量,征集更多图片、资料和实物,逐步让各地纪念馆的陈展向现代化、数字化方向发展,逐步让所有红西路军纪念馆实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财政补贴的政策,充分发挥基地的社会教育作用。甘肃省教材编审室将在专家、学者的协助下,将红西路军在甘肃的历史编入全省大学和中小学生的本土教材。

徐小岩、李平回顾了西路军的征战历程。

期间,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兰晓军,省委副秘书长、党史研究室主任杨元忠,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汉河,市委副书记万泽刚,张掖军分区政委黄书伴,兰州西路军研究会会长朱永光,西路军亲属代表任小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安永香,驻张某部政委饶成勇分别作了题为《大力学习弘扬西路军革命精神,深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试论西路军左支队的英雄事迹及历史功绩》、《新形势下青海省军区部队弘扬西路军革命精神的调查与思考》、《西路军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红西路军精神内涵初探及现实意义》、《对大力弘扬红西路军革命精神,加强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建设的几点思考》、《试论西路军精神与长征精神的内在联系》、《从父辈讲述的西路军故事中得出的启示与思考》、《对红西路军指战员战斗精神的浅析》、《学习弘扬西路军革命精神,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发言。与会人员还观看了反映红西路军战斗历程的专题片——《祁连壮歌》,并参观了临泽梨园口战斗遗址、高台红西路军纪念馆,大佛寺、张掖丹霞,临泽县大沙河治理工程、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肃南马蹄寺。 (编辑:王学峰)

第20篇: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红西路军系列连环画《血战河西》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红西路军系列连环画《血战河西》

为向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献礼,反映红西路军英雄事迹,弘扬红军革命精神的系列连环画《血战河西》第一辑即将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连环画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系列连环画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作家及美术创作人员,历经两年多艰难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一辑的创作任务。

红西路军系列连环画《血战河西》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历史事实为题材,客观、生动地展示在敌众我寡、自然条件严酷和国际国内环境风云变幻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与国民党马步芳部队浴血奋战四个多月,最后兵败祁连、全军覆没的悲壮历史。 红西路军系列连环画《血战河西》为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图书。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魏胜文研究员策划并主持;中国出版业协会连环画艺委会主任姜维朴担任顾问;姜维朴和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分别作序;红西路军研究专家、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董汉河担任脚本统筹,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主任沈尧伊担任艺术指导。本书出版得到西路军血战过的高台县的表是文化发展公司的资助。

彭学明长篇纪实散文

《娘》(全本)感动全国

本刊讯 (记者 王化兵)6月1日,由知识产权出版社主办、《黄河文学》编辑部协办,著名作家彭学明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全本)新书发布会暨签售会在书博会上举行。作者彭学明与知识产权出版社相关领导出席了发布会并与读者进行互动和交流。宁夏人民政府参事冯剑华,宁夏文联副主席、《朔方》杂志主编哈若蕙,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黄河文学》主编郭文斌,宁夏社科院研究员牛学智等著名专家学者在会上向读者解读彭学明的《娘》。

彭学明,著名作家、学者、批评家,现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散文《娘》和散文集《我的湘西》《祖先歌舞》《一个人的湘西辞典》等。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最初只有6万字,发表在2011年10月的《黄河文学》杂志。文章一问世,首先在宁夏引起强烈反响,从宁夏迅速传播到全国,感动和震撼了全国各地读者,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娘》强大的社会反响和读者的热情反馈,也深深地感动着作者彭学明。为了把《娘》写得更尽善尽美,他先后两次回到湘西老家,回到娘和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去追忆、去感受,重新将作品反复修改了6次。此次由知识产权出版社精心策划与编排后推出15万字的全新版本《娘》(全本),图文并茂,增添了许多生动的细节与故事,其所表达的文化生态、政治生态、人性生态及人情生态也更加丰富杂糅,整部作品的内容更为充实、丰满、打动人心。

武汉大学社推出60部知青题材系列丛书

本刊讯 在当前社会上流行着出版时尚、明星、隐私等图书题材时,地处华中腹地的武汉大学出版社却另辟蹊径,近十位编辑耗时一年半,邀请国内外一线资深专职作家,推出了近60部知青图书,分为红土地之歌、黄土地之歌、黑土地之歌三个系列,在书博会上隆重推出,现场并邀请两位著名作家郭小东、刘晓航举行签售及访谈活动。

该套丛书收集的均是具有广泛影响、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冲击波的深度作品。

参观西路军先进事迹
《参观西路军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