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教授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30 08:35:41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授 先进事迹

1959年7月,24岁的吴琴瑟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从此投身于水产养殖行业,这一干就是40多年,一生求索,终成虾王。

一、党让我干,我就要干好!

1960年,国家要求水产科技工作者研究、培育新的对虾种苗,提高对虾产量,吴琴瑟是从事此项工作的第一批科技工作者之一。1961年,由他主要负责的墨吉对虾育苗成功,在当时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因为墨吉对虾育苗成功,在我国还是首次。为此,196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广东省科技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1973年,吴琴瑟调到湛江水产专科学校(现广东海洋大学)任教。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到达湛江,他立即在市郊湖光镇料村继续进行墨吉对虾育苗中试,并很快地取得了成功,进一步提高了育苗技术,当时学校熊大仁教授赞扬道:吴琴瑟老师在对虾育苗研究工作中旗开得胜,为海水养殖攻克了人工育苗的技术难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至今,吴教授巳经成功地培育出了长毛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新对虾等六七个品种。1979年全国掀起了养虾高潮,他及时推广经验,提供技术,全面地解决了生产中的种苗存活、发育问题。为此,农牧渔业部1983年授与他科技改进二等奖。 1986年,珠海市准备大力发展中国对虾的养殖,请了吴琴瑟等三人前去指导,在他的精心指导下,1987年珠海市就育出中国对虾苗3000多万尾,新对虾苗2000多万尾,不但满足了当地对虾苗的需求,还供应到了其他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珠海市授予了吴琴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取得长毛对虾大规模的育苗技术成功,他在广西进行实验,当时物质生活很贫乏,他干的是从勤杂工到科学家的活儿。1977年长毛对虾育苗成功,这在广西是首次成功,吴琴瑟立下了头 等功。回首往昔,吴教授说:那时年轻,身体也好,吃点苦不算什么,党叫我干什么,我就要干好。

二、不断拼搏,攀登科学高峰

吴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在研究对虾养殖技术,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较系统解决了8种对虾种苗生产和养成技术以及病害防治一系列问题,同时把养殖全过程技术及时推广到生产中,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在他担任全国对虾养殖专家顾问组12年期间,他足迹踏遍南海及全国沿海,亲临生产第一线指导,通过办班、编写辅导教材等多种形式,解决生产许多问题。对提高养虾产量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产生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他与有关部门及同行的共同努力,使南海三省(区)对虾养殖产量,在1990年前达不到中等省份一个省的产量,1998年起一直年产量占全国对虾养殖总产量60%以上,其中广东省养虾产量占全国总产的35%左右,农业部语:对虾养殖重点从北向南转移。因此,多种对虾育苗和养成技术被评为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对虾养殖技术推广被评为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并获得广东省政府和农业部多次的表彰奖。1993年起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发展对虾养殖中,他在国际援助中也做出了贡献,1987年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讲学与指导对虾养殖生产,他指导的15个虾苗场和养成场均获得丰收,吴教授的事迹载入州府年鉴,并接到该州政府的表彰奖。200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到斯里兰卡讲学和指导生产,获得贵国的好评。

三、教书育人,学生有出息,我就高兴

吴琴瑟调至湛江水产学院任教,曾任虾蟹类增殖学、海水鱼类养殖、组织胚胎学、海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等6门功课的主讲老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在讲台上如鱼得水。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培养出2000多名本、专科毕业生,培训了超 10000名技术人员,同时也带出了一批硕士生。据不完全统计,在华南沿海进行虾类养殖的技术人员85%,是吴教授的学生,他们已成为生产部门的领导或骨干。面对桃李满天下,他常说:学生有出息,是我最高兴的事。他的一名学生在东京水产大学读研究生,十几个国家的学生同时参加考试,他名列第一。吴教授知道后,感到十分欣慰。 教书不忘育人。92年前台湾技术人员在湛江搞斑节对虾的育苗工作,技术比较好,他们盛气凌人,看不起我们大陆的技术人员。吴教授及一些同事此时也在研究斑节对虾的育苗技术,他们不怕挫折,细致认真,很快地完善和提高了自己的技术。由我校技术人员培养出来的虾苗逐步地占领了市场。96年台湾技术人员感叹道:斑节对虾育苗这碗饭我们吃不了,湛江水产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育苗技术比我们高明,在不长的时间内,我们就要离开湛江了。果真如此,他们用旧法育苗成本高,亏损大,最后只得请我们技术人员当老师。

由于吴教授热心教育事业,刻苦追求高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累累,1985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直属院校优秀教师。1994年,他讲授的《海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被评为广东省高校重点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在1997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吴教授将多年的研究心得加以总结,为发展我国水产事业起推动的作用,他先后独自出版《虾蟹养殖高产技术》、《鲻鱼养殖》等5本著作,与他人合著有5本著作,其中他任副主编的《虾蟹类增养殖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他主要参编的《海水养殖技术手册》获中国水产学会优秀科技丛书二等奖,并参加威权性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撰写。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6o多篇。他的著作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多次被邀请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1999年8月,吴琴瑟教授光荣地被评为首批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他的事迹被载入《世界人物辞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

四、南方虾王与广东(湛江)国际对虾节

在2007广东(湛江)国际对虾节的展馆里,不少行内人士都争相和一位老人握手、交谈,尊称他为吴老师,他就是对虾节的倡议人吴琴瑟教授。

吴琴瑟教授经过47年的奋斗,为南方沿海地区养虾业从一片空白发展成全国的重心,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填补了南方对虾养殖史上一个又一个空白,高位池、地膜养虾成为至今国内最佳的养虾模式。南海区对虾养殖产量从1997年起至今保持全国产量的20%以上,湛江对虾养殖产量占广东省的60%,占全国的13-14%。湛江对虾养殖的发展带动了100多万人就业,展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景象。由于他常年在第一线指导,为南方沿海农民解决了无数的技术问题,广大渔民兄弟送了他一个尊号南方虾王。

40多年弹指一瞬间,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两鬓如霜。回首平生,吴琴瑟教授无怨无悔。他已把自己的人生融进了水产养殖事业,融进了年轻一代水产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的闪光青春。

推荐第2篇:金海教授 先进事迹

金海教授 先进事迹

2008-4-11 文字: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赵静 摄影:赵静

金海教授的事迹在内蒙古大学校园被师生们广泛传诵着,身患癌症10年,历经7次手术、2次放疗,几乎平均每年做一次手术,目前右眼眼球被摘除,右耳听力锐减,嗅觉、味觉全部丧失,身心承受着病痛带来的巨大磨难„„

与此同时,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与病魔斗争,为事业拼搏,从未放弃学术研究,从未离开教学讲台,尤其还带病坚持参加田野调查,而且始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出版个人专著2部、合著12部、发表35篇学术论文,200万字。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科研奖项,先后培养16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

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金海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面对疾病我不低头”

金海是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师、蒙古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从1982年1月毕业留校工作起,一直从事内蒙古近现代史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第一次见到金海教授是在他的家里。前不久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的金海教授看上去精神很好,虽然右眼蒙着厚实的纱布,右脸的骨骼也有些变形,却仍然能给人留下和蔼可亲的长者印象。然而十年来的病痛,让他原本魁梧的身材变得有些消瘦。记者的到来让金海教授有些忙乱,他找出水果、饮料、糖果„„直到他认为招待客人的食品准备齐全,这才在靠椅上坐了下来,爽朗的一笑说:“你看,我现在是面目全非了,可能要让你失望了啊。”此时,记者对金海教授的故事早有耳闻,面对这样一位优秀的教师、学者,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金海教授坐在靠椅上,右手抚在着手术伤口的部位,讲述起当年到北京求医的故事:

1999年,正在内蒙古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金海,查出了患有上颌窦腺癌,起初家人并没有将真实的病情告诉他,只是劝他转院到北京就医。当时金海只是感觉到纳闷:“一个小病为什么要到北京就医?”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是经不住家人、朋友的劝说。在北京经过一番检查后,等待他的却是一份恶性肿瘤的诊断书,这无异于一张“死亡通知单”。接到通知后,金海特别灰心,“怎么办呢?”于是,他第一个想到了给他的导师齐木德道尔吉教授打电话,将病情告诉了他。道尔吉老师听到这个消息也愣住了,可能不知该说些什么,半天就只说了一句话“一定给我顶住!”。说到这里,金海教授不禁哽咽无声。他说:“听见这句话特别受感动,当我在茫茫人海中感觉特别的无奈、无助的时候,听到这句很有力量的话,就像是忽然有了依靠,有了支持„„”

得知自己的病情后,金海趁在手术前要等待各种检查结果的间隙,开始在北京几家医药书店内查询各种治疗有关耳鼻喉科、肿瘤方面的书籍,偶尔一次在一本书上他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上颌窦腺癌是在多种癌症中唯一能够治愈的。”这句话让金海看到了生的希望。提起这件事,金海教授开心地笑着说:“事后,我再去那家书店,再去找这句话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也许是看到别的什么病是可以治愈,但这在心理上却给了我一次暗示,觉得只要意识上、精神上如果不垮的话肯定能治好。”

从此以后,金海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手术、复发、再手术„„

在这期间,家人、同事、朋友,给金海的支持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使他重新燃起了求知的热情。记得在1999年第一次手术后回到家中,当时75岁的内蒙古大学原校长特布信教授,闻讯带着老伴特地赶到他家看望,鼓励他树立信心,同时也为他的病情感到惋惜:“近代史研究,我还指望你呢,结果你得了这个病„„”话只说了一半就再也没有往下说,但这句话却让金海受到莫大的鼓励。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金海教授含着泪说:“听了特布信教授的这句话我才明白,原来学校的老一辈领导对我一直寄予了厚望,怎么能因为我的这点病耽误课题的研究呢。”

“只要还能思考,我会一直坚持。”

金海所在的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这里有很多专家、学者,多少年来都是这样默默无闻,克服着种种困难潜心研究课题。这些身边的学者,用行动告诉金海“坚持,就是胜利!”。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有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郝维民,他是金海的老师、同事也是朋友,老人家已是满头白发,但是还在每日为科研项目到处奔波,不辞辛苦。就在2008年春节前夕,郝维民教授检查出了患有糖尿病,医生让他住院他不肯,是在医生的强迫下才勉强住院治疗,不到一个星期,又强烈要求出院,继续研究课题。在金海眼中这样的学者是他学习的榜样。他说:“我觉得比起那些老学者们,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大的学问。癌症虽然可怕,但是我还没有到趴下让别人每天伺候的地步,我还能吃、能走,脑子还能思考,还不至于糊涂,所以在我有生之年能干多少算多少,如果病复发了,那我就再去治疗。” 有了活着的动力,金海教授开始潜心研究自己的科研课题。

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他完成了博士生学业,完成20万字高水平的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金海教授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侵略内蒙古史》,任副主编、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蒙古学百科全书·近现代史卷》任常务副主编;2001——2004年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日本在内蒙古殖民统治政策研究(1931—1945)》;2003——2005年承担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项目《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2001年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蒙古通史》,任第六卷主编;2004年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鄂温克族现代游牧社会文化研究》,参加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清史·民族志·蒙古族篇》„„

金海教授的这些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科研奖项。他担任副主编的《内蒙古革命史》一书,曾于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图书奖等5项奖励;《百年风云内蒙古》(合著)一书于2001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蒙古民族通史》(合著)一书于2003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得国家图书奖;《日本与内蒙古》(专著)一书于2006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金海教授被内蒙古大学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金海是好样的!”

在丰硕成果的背后,金海教授却无法逃脱疾病带给他的打击。2007年,金海的病情开始恶化,肿瘤蔓延到眼球后方,必须进行手术。这次手术,让金海的身心再次受到重创,因为手术不得不把睛球带眼框一起切除。这样,手术过后,金海的右眼没了,只留下了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黑洞„„

由于没有眼框,金海就连安义眼的机会都没有。就在此时,他的右耳听力也在急剧下降,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手术过后,金海教授心情特别的烦燥,经过医生、同事、同学及家人的与开导,才渐渐恢复过来。手术一个月后,金海教授便又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工作。

在与记者交谈时,金海教授不时用手扶着右耳上的助听器,避免由于耳塞的不适引起刺耳的嗡鸣,还幽默地说:“现在跟你说话,我只能戴着助听器才能听见,不然我跟你说话只能说啊?啊?啊?”

其实,2007年的那次手术使金海的身心再次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事后,记者在采访金海教授的大学同学乌其拉图时,他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强忍眼泪,哽咽着说:“去年金海已经是第七次做手术了,做完手术回来以后,他三天不吃不喝,金海的爱人也是我的同学,给我发短信说‘老乌你过来一下,金海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也不说话。’我想当时他对生命已经失去了信心,毕竟他还是血肉之躯。我去了他家,并没有说什么安慰的话,就是随便聊聊天,他马上就开始说话了,然后便起来开始吃饭了。可是我知道,他已经失去了味觉、嗅觉„„我觉得金海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金海教授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求知是他唯一的追求。疾病并没有压垮这样一位执着的学者。目前,他还主持1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加了2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国家《清史》编纂项目,负责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之“当代内蒙古”学科方向的建设工作,参与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同时还精心辅导着7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

“相信你未来一定能度过辉煌的人生。”

尽管还要承受着病痛,金海对生活的热爱却没有一丝减退。在他家的书房内,记者看到这两样两封来信。其中一封信是2006年,金海教授的专著出版,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远在吉林大学有过一面之缘并经常书信往来的老教授,并寄去了自己新出版的专著。老教授收到书和信后,给金海教授回了这样一封信:

“你邮来的书我已收到,看到你的相片及后记,为你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深为佩服和欣慰。你能战胜疾病,并取得很大成就,你实在让我佩服。你的爱人很了不起,因为你的病让人害怕担忧,我和我老伴就如此,我们以为你不在人世了。我相信你未来一定能度过自己辉煌的人生。”

另一封信则是,曾经为金海教授做手术的北京协和医院的耳鼻喉科的主任,他是位60多岁的老专家,他收到金海教授寄去的2002年在《内蒙古日报》上发表关于金海的一篇通迅,回信道:

“感谢你给我寄来了好消息,为你战胜疾病、奋发向上的毅力和精神而激动,为你取得的成就而高兴!由衷的祝贺你!做为一位医生应该向你学习,努力工作,使更多的病人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恢复健康,帮助更多的人在事业上和生命中创造更多的奇迹!”

金海,是位普通的学者,但他却用超人的毅力和精神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在学术界中闪耀着光辉!

推荐第3篇:刘永锋教授先进事迹

刘永锋教授先进事迹

刘永锋,男,1952年8月出生,汉族,博士,中国共产党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通外科教研室主任、肝胆外科主任、器官移植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刘永锋教授是中国医科大学培养的第一批博士,曾获辽宁省首批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国家教委联合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是中国医科大学首批破格晋升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现任国际肝胆胰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主编、《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编委、《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委、《临床外科》编委、《中国实用医学音像杂志》编委等职务。

一、临床工作

从事医疗工作近30年,先后在日本医科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澳大利亚Flinder中心留学研修。国外学习期间,开展器官移植及胆道外科方面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掌握了器官移植相关的临床技能。回国后,利用在国外学到的先进医疗技术,开展肝胆胰外科及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在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

1992年,刘永锋教授在普外一科基础上成立了器官移植科,先后开展了肾移植、肝脏移植、肝肾联合移植以及胰肾联合移植等移植手术。目前已经由最初在普外基础上成立的器官移植科发展为国内大型综合器官移植中心之一。2002年成立了中国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同时被沈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确定为沈阳市多器官移植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被辽宁省科技厅确定为辽宁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多器官移植中心。刘永锋教授带领器官移植科已经成功完成了肾脏移植700余例,出现大批长期存活病例,生存率达到95%以上,达到国际先进移植中心水平。并指导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肾脏移植手术。1995年开展肝脏移植手术,是东北地区首先开展该项技术的单位,现已完成190余例,手术成功率100%,无胆道并发症、远期疗效好。“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胰肾联合移植手术,为国内完成数量最多,效果最好的移植中心,移植效果及存活率均居国内领先水平,人/移植物1年存活率达到95%以上。刘永锋教授先后指导国内多家医院开展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2型糖尿病达到胰岛素依赖期也是胰腺移植的适应证,已经得到国际的认同,更新了认识。“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首次发现胃后静脉,完成的“胃后静脉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从80年代开始,对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进行了系列深入的研究,并获国家自然基金和省市科委资助。在国内首次提出了Oddi括约肌为一受神经体液支配与调节的复杂装置,阐述了正常人的胆汁流体动力学,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并指导胆道外科术式选择,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此项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展肝脏右三叶切除、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内脏大神经切除术治疗顽固性腹痛等难度大、具有创新性的高新技术。

二、科研成果

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卫生部课题1项,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省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1项,省重大项目2项,省市科委课题13项。获得资金200余万。作为第一者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3篇,在国外著名杂志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7篇,BA收录2篇,参编著作10 部,主译著作1部。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

自1992年以来,开展器官移植工作,组建器官移植科及器官移植实验室,对移植物低温分子生物学、腹腔多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HLA配型与移植物长期存活关系、器官保存液的开发与研制、移植免疫耐受、免疫诱导、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胰腺/胰岛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等进行了研究,得到多项基金的资助。

刘永锋教授带领课题组对移植物低温特性、分子生物学改变及器官保存的温度、离子环境、肝脏保存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发了肾脏保存液,已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无移植物原发无功能及功能延迟。器官保存方面的研究目前居国内领先水平。针对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效果良好。在临床研究方面,刘永锋教授结合国外经验及国内实际情况,改进了器官切取技术,采用的腹腔器官快速联合切取技术,减少器官损伤及热缺血时间,减少器官损伤,提高器官利用率,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应用最广的器官切取技术。开展HLA配型技术,术后实现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方案,减少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对病人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完整病人资料数据库,指导术后恢复,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了人和移植物的近远期生存率。

三、人才培养

刘永锋教授在积极开展科研和临床工作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培养青年人才,爱护青年医生,注重培养学科后备力量。不仅将医学专业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医生,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学习条件,利用抄读会、研究生例会等形式增加学术交流。鼓励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Kenturky大学、日本熊本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香港玛利医院等多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选派多人留学。同时言传身教以其高尚的医风医德教育年轻医生。培养了20余名博士和30余名硕士。并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多次给予经济上的援助,支付学费,帮助其完成学业。实行科研、临床并重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临床能力强、具有敏锐科研思维的年轻学术骨干,建立了临床能力较强、科研实力雄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队伍。

刘永锋教授是一名优秀的外科教授、学术带头人,为辽宁省的外科和器官移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推荐第4篇:孔宪涛教授先进事迹

学习孔宪涛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团委、工委小组组织青年职工学习关于孔宪涛教授先进事迹。通过学习,大家深深被孔宪涛教授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孔宪涛教授不仅是一名爱党报国的战士,还是一个成就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甘为人梯的导师。他留给我们的是悲恸,是缅怀,是动力,是典范,他用一生的传奇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是全国献身医学事业一代名师的重大学习宣传典型,是推进医院全面建设发展的一面旗帜、一种风尚、一种品质和一种精神。孔宪涛教授的精神和品格对引导广大医护人员立德行医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我们要用这种精神和品格对照自己找差距、明目标、树形象。把学习宣传活动与推进医院全面建设结合起来;把学习宣传活动与指示精神和医院的建设结合起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

推荐第5篇: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王强,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员,出生于1970年9月,于1992年7月参加工作,在2011年被评为教授,病逝于2012年9月。最大成就: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该著作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经济法政学被多数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吾亦如此。然而,《光明日报》对盐城师范学院已故教师王强教授的长篇通讯《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让我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其魅力所在,只待你去探索并为之沉迷。”无疑,王强他找到了为之沉迷的所在---研究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王强逝世时也才只有42岁,处于经验较为丰厚、精力较为旺盛的年龄段,正是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好时期。他的这一生虽然短暂,却没有白活:短短四年时间里,王强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并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并且在病榻上每年坚持给七位学生指导论文„这些都是一个普通大学教师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王强教授毕生热爱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传播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以求,至死不渝。他对贾后名老师的临终嘱托、对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念念不忘、让纸笔占据了的病床、病后时而来学校的坚持、重症拮据却依然捐赠书籍的默然、身体不行就动脑的执着、永远充满着对工作的热情„.这些近乎“痴迷”的举动,我却从中体会到了他“死要重于泰山”的信念。这不仅是取决于他时日无多而对自身毅力的激发,也是日常生活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他总是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傻劲”,和学生们打闹成一片,同吃同住同穿同学,像父亲对待孩子一样掏心掏肺,让孩子们颠覆了以前对公共政治课枯燥乏味的印象,真正知道了它的价值---我以为这正是一位教师真正价值意义的体现。他有着对教育事业的坚韧的钻劲。凡是有关经济法政学的问题,他都得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斟酌,于是一点、两点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跃然纸上;他也深刻懂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传播者,切忌扮成‘传声筒’。要沉下身去,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 与农民,他会唠种田补贴、邻里关系;与工人聊薪酬待遇、医疗保险;与干部说党建惠民、廉政建设„”,借此提升思想而不是只做一个只会教书育人的书呆子。

王强教授与孙卫芳老师忠贞不渝的爱情令我钦羡与感伤,他们既是伴侣亦是知己,大学中志同道同的契合引为朋友,毕业后双宿双飞于落后区执教,书房中窝在一起静静的看书学习,病床上的相濡以沫(墨)„我在此诚信祝愿孙卫芳老师忘记苦痛,保留这份难能可贵的记忆,继续追寻幸福、追求事业去过完余生。

推荐第6篇:学习某教授先进事迹后感

光环背后的教师、学者、党员

——学习xx教授先进事迹后感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以为,xx教授,正是用生命炼就了一副坚持追求真理钢铁之躯。哪怕肿瘤掠走他的气力,哪怕病魔夺去他的生命,他依旧在“用生命守望着马克思主义阵地”。

中国文明网对xx教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师者风范树时代先锋,学者品格铸崇高楷模。”的确,他是时代先锋,他是崇高楷模,但这些虚名一定从来也不是他苦苦索求的。在所有的光芒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位敬业爱岗、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一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的执着学者,千千万万党员中平凡而又不凡的那一个!

从1992年毕业参加工作起直至2012那年病逝,xx教授,我更愿意叫他作xx老师,他在教育工作者的岗位上坚守的整整20年。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更是关爱有加,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学生总说:“人生遇xx老师,足矣!能上xx老师的课,简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xx老师有股“傻”劲,同事向他寻求帮助时,他从不推辞。xx老师,更有股“钻”劲,他上课不仅是讲授知识,也是传授做人的道理,他花了很多心思,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精髓渗透到学生内心。作为一名即将毕业,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xx老师用他短暂却辉煌,朴实却耀眼的艺术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住院期间,xx老师没办法在课堂上讲学了,但即便在化疗期间,他也不肯闲着。他总说,“要是能上课我就上课,身体实在坚持不了,把研究的事交给我,动动脑筋还是可以的。”从2008年断断续续住院以来的四年多时间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在各类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他的病房里摆放的是触手可及的纸张、笔与研究资料,最终留下了一部沉甸甸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他是一名矜矜业业的学者,一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我们更不能忘怀的是,xx教授是一名优秀的有着极高的政治觉悟的共产党员。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向往与追求,为我们这些即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们树立了一座丰碑,告诉我们入党后将要攀登的山并非是青山秀水,而是险峻的高峰。他的事迹再一次提醒了我们十八大精神中关于增强党性的要求:秉承“三轻三重”,即轻名利,重名声;轻权力,重责任;轻升迁,重工作。“少讲空话,多做实事”(列宁),“实事求是,力戒空谈”(毛泽东),正如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践行所提倡的那样,我们的路在脚下,而不在笔尖,更不在嘴边。

推荐第7篇:学习老教授先进事迹之后感

学习老教授先进事迹之后感

年过八旬的退休教授周伟民和唐玲玲夫妇,他们二老致力于治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半百之年到年过八旬,他们即便花光养老金,走遍海南岛,也要去实现他们年轻时的梦想——修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海南岛史。这种锲而不舍,坚定顽强的逐梦精神深深的鼓舞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同时也让我们为之肃然起敬。 老师的先进事迹后被深深地震撼着.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他那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他是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是当代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即使年过半百,也不曾放弃梦想,不求奢侈的生活,也不求功成名就,二老相携,穷经皓首,也要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这是他们一辈子的事业,也是一辈子的幸福。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拖着年迈的身体,自费租车、请翻译,再赴琼海、文昌,挨家挨户拍门访问老渔民。对工作如此地狂热,痴迷于梦想的实现,他们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梦想与事业,这是所有成功者们共有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去学习。

他们甘于寂寞,潜心研究,不光是知识分子的楷模,也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学习榜样。有梦想就奋力追逐,才不会辜负此般美好年华。

向老教授致敬!

2014建筑学 潘嘉赫

2016年11月25日

推荐第8篇: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后感

光环背后的教师、学者、党员

——学习王强教授先进事迹后感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以为,王强教授,正是用生命炼就了一副坚持追求真理钢铁之躯。哪怕肿瘤掠走他的气力,哪怕病魔夺去他的生命,他依旧在“用生命守望着马克思主义阵地”。

中国文明网对王强教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师者风范树时代先锋,学者品格铸崇高楷模。”的确,他是时代先锋,他是崇高楷模,但这些虚名一定从来也不是他苦苦索求的。在所有的光芒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位敬业爱岗、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一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的执着学者,千千万万党员中平凡而又不凡的那一个!

从1992年毕业参加工作起直至2012那年病逝,王强教授,我更愿意叫他作王老师,他在教育工作者的岗位上坚守的整整20年。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更是关爱有加,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学生总说:“人生遇王强老师,足矣!能上王老师的课,简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王老师有股“傻”劲,同事向他寻求帮助时,他从不推辞。王老师,更有股“钻”劲,他上课不仅是讲授知识,也是传授做人的道理,他花了很多心思,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精髓渗透到学生内心。作为一名即将毕业,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王老师用他短暂却辉煌,朴实却耀眼的艺术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住院期间,王老师没办法在课堂上讲学了,但即便在化疗期间,他也不肯闲着。他总说,“要是能上课我就上课,身体实在坚持不了,把研究的事交给我,动动脑筋还是可以的。”从2008年断断续续住院以来的四年多时间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在各类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他的病房里摆放的是触手可及的纸张、笔与研究资料,最终留下了一部沉甸甸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他是一名矜矜业业的学者,一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我们更不能忘怀的是,王强教授是一名优秀的有着极高的政治觉悟的共产党员。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向往与追求,为我们这些即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们树立了一座丰碑,告诉我们入党后将要攀登的山并非是青山秀水,而是险峻的高峰。他的事迹再一次提醒了我们十八大精神中关于增强党性的要求:秉承“三轻三重”,即轻名利,重名声;轻权力,重责任;轻升迁,重工作。“少讲空话,多做实事”(列宁),“实事求是,力戒空谈”(毛泽东),正如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践行所提倡的那样,我们的路在脚下,而不在笔尖,更不在嘴边。

推荐第9篇:学习郭力华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郭力华教授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她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我珍爱这一岗位,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用爱和责任铸造伟大的师魂。

《用爱和责任铸造师魂

------学习海师郭力华教授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对海师郭力华教授先进事迹的认真学习,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教师工作,或者更确切地说,教师的工作是什么?结合学习有感而发,谈几点体会。

教师岗位特殊的岗位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郭力华教授从教一生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清醒的责任意识,使她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这使他能够承受住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保持长久的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建设发展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

学习郭力华教授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是我对一名合格优秀教师的理解,做像郭力华教授那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书育人的力量来自于科学知识。郭力华教授讲的不单纯是生物学知识,而是人生,是社会,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向郭力华教授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执著的追求与奉献是坚守教师 岗位,做好教书育人必备的品格。郭力华教授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她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

推荐第10篇:学习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读了《人民海军》报关于方永刚的先进事迹后,我很受震撼很受教育很受鼓舞! 胡锦涛主席1月24日在一份新华社的内参上作出重要批示:“要尽最大努力挽救方永刚同志的生命。要认真总结宣传他的先进事迹。”2月20日,农历大年初三,刚刚从甘肃看望慰问人民群众回京的胡锦涛总书记,顾不上休息,便来到解放军总医院,亲切看望患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胡主席称赞方永刚说,你不仅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党的理论。从你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看到了优秀政治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海军党委作出了向方永刚同志学习的决定,3月1日,海军机关隆重举行学习方永刚同志先进事迹大会。

今天,我们北海舰队党委在青岛举行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座谈会,我有幸应邀参加感到无尚光荣!

我与方永刚曾在海军政治学院共事五年,我与他一样长期从事理论宣传工作,直接面对面地向官兵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创新理论。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工作,不仅靠说,更要靠做,用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让官兵信服。 下面,我就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自觉做知行统一的模范,谈点学习体会:

一、只有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毕生追求,才能学得深。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学习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底蕴。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只有自己真正学懂弄通了,才能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受众如沐甘霖、如浴春风,感受真理带来的愉悦。创新理论是在中国这块沃土上,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解决持续发展中的种种难题,而产生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内涵极其丰富,针对性现实性权威性极强。没有渊博的理论知识,没有对现实情况周密的了解,是很难学懂弄通的。因而,只有像方永刚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以求,才能把握其真谛,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坎里。在这方面,方永刚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他20多年如一日,不分昼夜,只争朝夕,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始终站在研究探索的最前沿,做到党的理论每前进一步,学习探索就跟进一步,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6部。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我们都应像方永刚那样,以真学的行动带动人,以严谨的学风影响人,以卓越的学识征服人。

二、只有把坚定党的创新理论信仰作为立身之本,才能信得更真。信仰是人生的灯塔。没有信仰,就没有传播真理的持久动力和行动。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必须信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年,我们就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和真诚的信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使之深入到官兵的灵魂深处,牢牢地占领了部队的思想阵地。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否定党的创新理论的歪风,挑动人们的不满情绪,无端地通过攻击鲁迅来否定毛泽东思想,歪曲和否定董存瑞、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民族英雄,鼓吹无限制的超越宪法规定的“自由”,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实质上是在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而有的理论工作者和管意识形态的部门,对此视若无睹,遇到“歪歪理”,睁只眼,闭只眼,也不批驳,缺乏捍卫真理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有的理论工作者,仅把理论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缺乏使命感和工作热情。方永刚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真正信仰者和捍卫者。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在公交车上,只要听到别人对党的创新理论表示怀疑或恶意诋毁,都会主动站出来,耐心做解释工作,直到对方心悦诚服。我们学习方永刚,就要学习他这种坚定信仰、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坚决维护党的创新理论的权威,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传播科学发展观,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拥护者。

三、只有把自觉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实际行动,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创新理论的统领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党的理论工作者的权威,不仅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更来自于人格的魅力。方永刚真正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之中,用知行统一的人格力量传播真理之光,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方永刚作为一位学者,他把“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治学追求,从不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近千万字的专著和论文,全是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作为一名理论教员,在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时,心中仍然想着他的教学任务尚未完成;作为一个导师,他真心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本事交给学生。在生活中,他也是古道热肠,热心帮助同事、学员和人民群众。他的同事、弟子乃至平民百姓,都从他那里得到无私的教诲。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光辉形象。方永刚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打动着我,给我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动力。我虽年逾古稀人已退休,但理论工作者的岗位和责任不能退。这些年来,通过我的笔,在报刊上,特别是在英特网的3个博客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宣扬新时代的好人好事,批评那些奇谈怪论,共发了210多篇博文,仅在一个网的博客上不到半年有5.6万多人点击阅读了我的文章,赢得一批青年网友的支持。我决心向方永刚学习,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工作,争取做得更多更好!

第11篇:学习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干一行,爱一行

——学习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哪一位大学教授会像李保国教授那样常年扎根山区,常年泥衣裤腿。他们大多西装革履,以汽车代步,来去如风。见过李教授的村民都说,李教授穿的那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说话做事一点架子都没有,亲切的让你感觉很贴心。正是李教授的事迹刷新了我对“干一行,爱一行”的定义,原来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开出绚丽的花„„

李保国教授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经过实地测量,规划了适合优质薄皮核桃栽植技术的荒山治理的整地模式,开创了‘树、草、牧、沼’四位一体的生态种养模式,开创了产业扶贫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太行山核桃产业带,带动了成千上万人脱贫致富。他这种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治污染、建生态、快脱贫工作中应该努力学习的精神。写在纸上的不一定就是好论文,出了多少书有多少头衔的不一定是好教授,能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能带领百姓脱贫走上致富之路的教授,才是好教授,才是百姓心中真正的学者。我们的社会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袁隆平、李保国这样的教授,无怨无悔在边远农村奉献自己的一生,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脊梁。

“英雄”“楷模”“铁人”“榜样”等这些光荣称号都是像焦裕禄、詹天佑、李保国等一些人共同拥有,一个深受万人敬仰的响亮名字。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骇世之作,他们的精神和他们的名字一样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成为流芳百世的美谈。不管时代如何的更迭变迁,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样一些人都不为过。我相信,无论时代新旧,“榜样”精神都将永存。

我的工作场所没有李教授那样宽广,我的工作地点仅仅只是三尺讲台,但是我面对的却是祖国的希望!孩子们是一群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虽然称不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方向。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像李保国教授那样,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带给他们阳光和雨露,让他们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不奢望成为助他们成长的太阳,但至少要成为他们脚下的一片沃土„„

第12篇:开展学习孟二冬教授先进事迹活动方案

2007年宾县中小学教师开展学习孟二冬教授先进事迹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宣传学习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和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的回信精神,推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全面开展,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增强我县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了将这项活动卓有成效的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学习孟二冬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弘扬他的高尚师德和奉献精神。学习孟二冬同志严谨治学、拒绝浮躁、求真务实的精神;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珍爱生活、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牢固树立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学识魅力,增强人格魅力,做人们满意的教师,不辜负党的人民的殷切期望。

二、活动内容

1、开展“学习先进,为人师表”主题教育:组织全县教师对照孟二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进行自查自评,全面总每个教师自已的闪光点,查找个人存在的差距并写心得体会在校内交流,树典型、学榜样。

2、开展“为什么说爱和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大讨论:组织全校教师结合学习回信精神,联系工作实际写一篇学习论文在校内进行展示交流,并将优秀论文选送师训部。

3、在此次活动中,我县将评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表现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 ,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4、加强学校教师师德考评和师德档案建设工作:我县将把此次活动资料一并归入教师德育档案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整理规范教师个人师德档案。

三、活动要求

我县将把学习贯彻回信精神作为当前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密切配合,狠抓落实。

1、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与师德日常工作相结合;

2、把学习表彰先进教师与严重处理违反师德教师相结合;

3、把开展各项具体活动与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置相结合;

4、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学习中,我校将把学习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我县师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全体教职员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信誉做出新的贡献。

四、活动安排

我县将认真组织,精心策划,结合实际,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切实开展好学习孟二冬教授先进事迹的活动。

1、三月份:制订学习回信精神的工作方案,提出工作目标和举措。以学习回信精神为主,边学习,边反思,边讨论,边整改;

2、四月份——五月份:开展了“一学”“二谈”“三讲”“四爱”的学习活动。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细细体会。“一学”即: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教授女儿的回信》和《一个平凡人的一生》孟二冬同志的事迹材料。深刻领会《回信》精神。 “二谈”既组织教师组织座谈活动。通过学习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三讲”即:以“学楷模、强师德、促和谐”为主题开展教师演讲活动。“四爱”即:开展“爱岗”、“爱校”、“爱生”、“爱家”活动。

3、六月份:进行“学习先进、为人师表”主题教育的总结,评选优秀师德论文;

五、保障措施

1、在此次活动中,我县将评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表现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 ,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2、加强学校教师师德考评和师德档案建设工作:我县将把此次活动资料一并归入教师德育档案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整理规范教师个人师德档案。

宾县教师进修学校

二00七年三月二十日

第13篇: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有感(材料)

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收看完《新闻联播》关于李保国教授报道,我深有感触,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新闻联播上怎么说我不管,但是通过一些别的途径我得知了李保国教授他的伟大。“他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总是无偿为农户、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清楚记得,曾有记者问李保国,“你有这么好的技术,整日奔波在外,每年至少有上百万元的收入吧?”李保国回答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一个心眼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岂止是不拿工资、不持股份,“岗底的穷帽子,是李老师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老师用命换来的!”“硬汉”杨双牛哽咽着,深情回忆:1996年8月,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毁了村里200多亩保命田,山上果树损失严重。村民们都觉得“日子没法过了”。忙乱中,刚赶到村里救灾的李保国递给担任村支书的杨双牛一张纸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

就这样,李保国带着行李扎进了岗底村。岗底村的苹果原来不套袋,卖不上价钱。李保国教果农套袋,有的人说:“苹果不见光、不透风,还能长吗?”李保国花钱买来苹果袋,让果农白用,他对果农说:“赚了是你们的,赔了算我的。”秋天到了,苹果红了,套了袋的苹果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如今,岗底村人均年收入31000元,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李老师是我们的恩人,我不相信,我就是不相信,李老师竟然这样走了!”人民大会堂内,杨双牛声嘶力竭地喊着,那一刹那,他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至今无法接受事实的还有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一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可爱的小孙子。保国,我想你!”

“我觉得我什么都满足,我就需要干点事,别的我都不需要,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

第 1页

着有多享受。”“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件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李保国生前说的话,一句句被回忆起,人们为之动容。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李保国教授生前任教的大学,我深感自豪,自豪的同时更多的是警醒。当代大学生应积极追赶李保国教授的“愚公”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第 2页

第14篇:学习胡承霖教授先进事迹的精神

学习胡承霖教授先进事迹的精神

通过网络,报纸以及我们第七党支部开展的关于胡承霖教授的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深受感动!那是一种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为了丰收的使命奋斗终身的一种高贵品质!

一个人做一两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一生都在做有意于社会的事情。胡承霖教授就是这样践行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信念。胡教授曾这样说道:“因为我是学农出身的,一直以来都是与农民打交道的。虽然退休了,我跟农业的感情没有断。农民的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富裕,他们的劳动报酬还不算高。我们只有把农民粮食产量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增加,才可以给他们增加收入。另外我们做这些科学研究也证明了安徽的气候资源,土壤条件还有很多没有发挥出来。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有59年的党龄了。我一直尊重这样一个看法:党员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不能因为退休了,党员也退了。而且共产党员应该永远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线。我的身体条件还可以,到农村没有问题,所以我必须要到一线去。”正是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直在支撑着他,让他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三农事业”,也正是这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让他50多年如一日,默默地守望着麦田,辛勤的耕耘。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党员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呢。

作为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我们应学习胡承霖教授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心系三农,创新攻关的精神,在学习活动中立足专业知识,从基础做起,实事求是,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业务技能。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更要学习胡承霖教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那一种精神,永远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线。

年月日:

2011-3-29

第15篇:河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董翠香教授先进事迹

河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董翠香教授先进事迹

董翠香 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体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董翠香同志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品质。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工作中,她爱岗敬业,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表现出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担任硕士生导师以来,成果丰硕,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作为体育学院副院长,她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科学制定学院发展规划。按照重点课程建设的要求,全面制定教学管理及科研奖励等一系列制度来深化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教师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观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创新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积极投入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极争创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为体育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董翠香同志曾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被评为全国百名高校优秀中青年体育教师,同年获李鹏题词的“体育新苗奖”,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多次主持省级课题。主要课题

有:河南省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1世纪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并参与 “中国 2008年奥运会与学校体育发展”等数项国家“八五”、“九五”、“十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读博期间,还参与了北京市课题(2008 年奥运会对北京大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影响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和教育部审核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并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体育核心类期刊和其他刊物发表文章近50篇;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

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董翠香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胸怀全局,心系师生,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尽职尽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深刻内涵。

第16篇:镇小 学习汪自强教授先进事迹的资料

学习汪自强教授先进事迹

汪自强教授的‚四种精神‛:

1.‚科技富民,奉献三农‛的理想追求;

2.‚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

3.‚乐于奉献,踏实肯干‛的为民情怀;

4.‚十几年如一日,坚守信念‛的道德情操。

‚转摘

(一)‛:

http://news.nankai.edu.cn/nkyw/system/2016/11/24/000307674.shtml 立足本职岗位 学习全国优秀教师汪自强

来源: 南开新闻网 发稿时间: 2016-11-24 15:54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印发文件,授予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汪自强‚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汪自强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作为科技特派员兢兢业业服务浙江偏远山区泰顺县11年,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发现的教育系统扶贫成就突出的优秀典型。学校号召全体教职员工向汪老师学习,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知中国,服务中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工作之中。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更要用心,在我们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心把工作做到最好。

《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1月18日刊发了通讯报道《在泥土里写下最有价值的论文》,宣传汪自强先进事迹,弘扬他的崇高品德。南开新闻网在此全文转载。

在泥土里写下最有价值的论文

浙江大学教授汪自强科技扶贫11年,帮助偏远山区农民增收10倍

记者 余靖静

2005年,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汪自强,作为浙江省向欠发达乡镇下派的科技特派员,被派到了浙南贫困县泰顺。

省城来的科技特派员能干些什么?一开始,山里的农民没有过多期望。原则上,科技特派员一年一派。还有特派员曾在山上摔了腿,只能回省城。

但汪自强这一派,就‚派‛了11年。

11年中,他每个月都要去泰顺,教农民种甘薯、养蜜蜂。

山还是那座山,山里的农民,收入提升了10倍。

汪自强拿的是‚生物物理‛博士学位,此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挂职时,担任过党组成员、厅长助理。他到泰顺后,农民最初称呼他为‚厅长‛‚教授‛,后来渐渐变成了‚汪老师‛‚老汪‛。

2013年,泰顺县举办首届‚十大杰出人才‛评选活动,按道理,只有泰顺籍人员才能入选。当时不少群众说,老汪对泰顺贡献很大,希望他能破格入选。最后,汪自强成为获奖4人里唯一一位非泰顺籍人才。

科技财神爷

11年前来到泰顺时,汪自强教授48岁,正当壮年。

第一次到对口服务的泰顺县万排乡(现万排社区),汪自强跳下坐了7个小时的长途车,和万排的农技师彭作生接上头,然后就说,‚走,到地里转转。‛

路过稻田,他卷卷裤脚,就下了田。抓起一把泥土揉捏,看看成色,告诉农民施肥要注意什么。

‚说是浙大的教授,其实和农民没啥两样。‛彭作生说。

10天时间,汪自强走遍了万排所辖区域的全部行政村和自然村。

10天后,因为浙大有课,汪自强先回了杭州。

‚有些农民就问我,那个大教授呢,是不是逃回去了?‛彭作生说,不到一个月,汪自强回来了,带着一大包种子。

后来汪自强买了车,‚每次不是带着种子,就是带着专家,有时一起带‛。

种植甘薯,是万排农户的传统,不过,在这个项目上,人均年收入仅1000多元。

汪自强接来几位浙大的农学专家现场调查,问了农民不少问题,引入了两款新的甘薯品种,还手把手教农民怎么种。

第一年,村民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

消息传开,汪自强成了‚科技财神爷‛,村民口口相传,‚他把知识带到哪里,哪里的人就富了‛。

慕名来请教的人越来越多,他带的徒弟也越来越多。

谢细和,是汪自强的徒弟之一,十多年前承包了1200亩茶园和一个老的茶叶加工厂,一度亏损。

汪自强开了‚方子‛:首先,对茶树的间距以及茶园的通道设置进行改造,引入机械采摘。其次,改种新品种,譬如‚中茶108‛,能较好地避过山区的早霜、晚霜。

‚没想到一台机器比20多个茶农还管用。‛农民纷纷惊叹。很快,精作名优茶、机收夏秋茶的模式,推广开来。加工后的春茶也从原先的七八十元一斤,涨到数百元一斤。

‚老汪不像有些专家,到一个地方,动动嘴皮子就走了。为了帮我们,他还倒贴钱。我们只要有问题,就给他打电话。‛谢细和说。

谢细和曾想着,要建‚中国最美茶园‛。汪自强听说这个点子后,联系了浙江大学风景园林方面的专家以及两名设计学院学生,开车将他们从杭州接到茶园实地考察。

严立超,是汪自强的另一个徒弟,而且是汪自强听说‚种蜂培育难‛后主动上门收的徒弟。

‚别人给农民上课讲理论,汪老师以我们蜂农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到基地,一对一教我们,这些年,培训多达500人次,让我们懂科学、用科学。‛严立超说。

汪自强还一路带着他去杭州请教顶尖的养蜂教授,去浙江养蜂产业最强的江山考察多家企业,从蜂种培育到申报专利蜂箱、申报农业吉尼斯、QS认证等,先后拿下‚浙江省著名商标‛‚无公害‛认证、吉尼斯最大蜂巢纪录等。

从前要向人家买蜂种,现在为人家提供蜂种,严立超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冠军‛。在他领衔的蜜蜂合作社里,一斤蜂蜜能卖100元,客户纷至沓来,100多名社员农户受益匪浅。

严立超说,我们叫他‚汪老师‛,不叫‚汪教授‛。因为教授是坐在办公室,不会下田的。汪老师就像我们合作社的一个成员,把我们的事都当回事,什么事都主动打电话。他一个浙大的教授到泰顺,比我们农民去杭州,次数要多得多。

最有价值的论文

泰顺穷,引才、留才都是难题。这里不仅缺为基层农民授业解惑的科技指导员,更缺谋划服务全县农业的专家团队。

泰顺县目前共有21位科技特派员。仅2015年,这些特派员就为泰顺引进20多个新品种,推广了10项农业新技术,建立了19个示范基地,争取到省市科技项目经费110万元,产值比2014年增加1300万元。

汪自强是这群科技特派员联络组的组长。多位科技特派员告诉记者,这位组长业务强,‚什么都懂‛,更令人信服的是他对农民、农业倾注的心力。

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老专家徐成冰说,原来我认为,科技特派员学有专长,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碰到农民请教‚跨界‛的问题,我自己不积极。汪老师不一样,他不说‚不‛字,他每次都和农户说,‚下一次,我请其他专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受他的影响,我原来只关心水稻,后来也开始学毛竹、茶叶。

39岁的王五宏是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科技人员,2014年派驻泰顺。他说,科技特派员平时分散在各个联络点,互相之间主要通过电话、QQ、微信沟通。

‚神奇的是,无论请教汪老师什么事情,他都有问必答,而且答超所问。譬如有个农户想种枇杷树,但不知适合的位置和具体朝向,我在QQ上请教汪老师,他一分钟就回复了,还告诉我哪里能买到好的种苗。‛

和汪自强一样来自浙江大学的动物学院教授尹兆正说,不少985高校的教授,重心盯着大项目大资金,或是瞄准国际期刊、写论文。‚汪老师身为一个大教授,跑一个山区的偏远县,戴一顶草帽,就做田里的一点事,原来我不太理解。‛

‚2013年我被派驻到泰顺,第一次跟着他的车到泰顺,就觉得这个人太不简单了。‛尹兆正说,从杭州到泰顺,自驾要

6、7个小时,有些还是山路。到了泰顺要去农户那里,有时晚上在风雨里跑山路。有一次路上遇到车坏了,保险公司只提供部分理赔,余下的1.7万多元修理费,都是汪自强自掏腰包。

‚在泰顺,汪老师就是‘活地图’,那里的人都认识他、认可他。我们压力也很大,我要是做不好,就是砸浙大的牌子、砸科技特派员的牌子。‛尹兆正说,这几年和汪老师一起在泰顺,他开始意识到,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把知识技术传递给田间、为农民解决问题的价值;也开始体会,一位院士曾说过的‚一辈子发了很多论文,还不如为农民写一本科技指导书‛的含义。

在泰顺的干部中,汪自强也是名人。

泰顺县委农办的徐少波说,‚十二五‛开局之初,汪老师用了半年多时间,牵头调研、编制完成了泰顺县农业‚十二五‛规划、泰顺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等战略部署,为全县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规划理念新、谋划长远,很费心力,远超出他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职责。‛

11年来,汪自强为泰顺引进百余种农作物、水果、蔬菜等新品种,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他实施完成了枇杷栽培、稻田养鱼等多个项目,并参与了泰顺县‚全国富民强镇项目——茶叶提质增效‛等多个项目的申报,争取到了资金支持。

泰顺县科技局副局长夏克英说,这些年,汪教授在实践中悄然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服务种植业向服务大农业的转变,现在许多合作社的业主,包括养鱼、养鸡、养猪的,都找汪老师,要求科技支持;二是由服务一个乡镇向服务全县转变,他不仅是万排社区的特派员,更是泰顺县全县的特派员;三是服务的范围由原来的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他的工作不仅包括项目策划、申报和实施,连最后的项目验收和产品销售都管了。

‚养猪有污染,养蜜蜂无污染,且能带动老弱妇残等劳动力就业。汪老师不遗余力地培养蜂农,有他的良苦用心,也特别能说明他对症下药、精准发力。‛司前畲族镇党委书记杨秀丽说,司前是整个温州市的水源地,如何让传统的养殖户转产转业,一直是难题。如今看到养蜂利好后,从前养猪的农户纷纷主动加入养蜂队伍,300多户实现增收,转产转业迎刃而解。

泰顺县委书记张洪国说,如今泰顺山区民间有一句口头禅,‚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这正体现了老百姓对汪自强这样的科技特派员的渴望。

‚初心‛在农

汪自强说,他之所以坚持11年服务偏远山区泰顺县,动因是他本人的‚初心‛,‚我学的就是农学,田里长的东西,都跟我的专业有关‛。

作为1978年考入浙江农业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的应届生,汪自强说,自己的导师是原来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夏英武,目前依旧是单个常规水稻育成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的‚纪录保持者‛,受老师影响,‚学农、爱农‛已经融入了他们这些人的血液里。

他一直记得,一个干部对科技特派员的‚考核标准‛——‚不看你们带来的项目多少,而是能被农民请去吃饭的次数‛——能受到农民欢迎,才是真正有价值。

11年的‚长跑‛背后,还离不开高校教育改革的机制保障,和地方求才若渴的各种支持。

据了解,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浙江大学近年来的人事改革重点。成立于2008年的浙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集中了农口类技术应用为主的70多位专家、教授。浙大向全省派出的37名在任科技特派员中,有36人就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汪自强正是其中一员。

该中心采用特殊的考核制度,保障专职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科技特派员是列入年度考核、作为农推公益性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心还设置了农业推广教授岗位,打通了‚上升通道‛。截至目前,已有6位科技特派员晋升为推广教授,8位晋升为推广研究员;5位晋升为推广副教授,3位晋升为推广副研究员。

‚学校排课时,也很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把我的课安排在周一或周五。否则如果排在周三上课,我根本无法下乡。‛汪自强说。

‚在泰顺,我感受到了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汪自强说。

在每年召开的泰顺县人大、政协两会上,科技特派员都被特邀列席。一方面便于科技特派员们把握全局,了解全县面上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及时采纳科技特派员们的建议和意见。

在科技特派员所入驻的乡镇,党委、政府班子会议也邀请他们列席,参与对乡镇重大事项的决策研究。

同时,入驻乡镇设立专门科技特派员经费账户,强化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在办公场所安排、工作经费、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给予安排,落实专人配合科技特派员工作,帮助科技特派员更好地推进项目实施。

身为偏远山区县,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泰顺依旧每年对科技特派员实施的项目都给予1万元经费配套。

这一切,都是为了鼓励更多的汪自强。

汪自强教授说,‚在农学领域,应该倡导‘既能上天,也要入地’的优秀传统,即既有高端论文成果,又要接地气,必须把成果转化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2016年11月18日9版)

编辑: 赖鸿杰

“转摘

(二)”:http://www.daodoc.com/2016/1204/c773a275140/page.htm

不忘初心 执着前行——汪自强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发布时间:2016-12-04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陆兴华浏览次数:

‚一个博士跟田间劳作的农民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一位教授的科研成果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帮助有多大?一名科技特派员对农村、对农民的情怀有多深?‛一串串生动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切身的感受,讲述着汪自强教授不忘初心、心系泰顺、扎根沃土的感人事迹。

12月4日,是个礼拜天,但浙大紫金港校区的临水报告厅却座无虚席,科技特派员代表,各部门、各单位、各院系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相聚一堂,见证汪自强教授获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并聆听先进事迹报告。

泰顺县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曾顶满,泰顺县教育局局长、原泰顺县仕阳镇党委书记蔡景祥和汪自强依次上台报告,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从不同侧面介绍了汪自强同志的先进事迹。

‚汪老师走在大街上,经常会有人上来打招呼。而如果在县府大院、工作社区、村庄,碰到的人可能会更热情。一位大学教师,一位科技特派员,为什么在泰顺有如此魅力,受到那么多人尊重?‛曾顶满说,他是泰顺农民的科技‚好帮手‛,是科技扶贫的‚践行者‛,还是徒弟眼中的好师傅,更是科技特派员团队的轴心骨。 在讲述了汪老师科技帮扶种种感人的故事后,曾顶满动情地说,泰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更离不开像以汪自强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作为我们眼中曾经的‚厅长、老师、博士‛,我敬佩他对事业的热爱和坚持,他以一腔热忱对待农民的需求和渴望;我敬佩他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把科研成果带进田间地头,与农民打成一片;我更敬佩他作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书写对党的忠诚和奉献。

‚在这里,我真诚的希望以汪老师为杰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及背后强大的团队,一如既往为泰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同时诚挚的邀请各位老师、同学到泰顺来,那里有廊桥、氡泉,有古道、古村落,还有一片可以书写论文的土地。‛这位科技局局长求贤若渴,‚来吧,泰顺欢迎您!‛。

‚汪自强在泰顺11年,我就跟他相处了11年,在带领百姓增收致富工作中我们是同志,也是朋友。‛刚刚上任泰顺县教育局局长的蔡景祥说,汪自强刚来的时候,老百姓称他‚汪博士‛,有不信任的味道;过了一段时间,人们称他为‚汪教授‛了,是很明显的敬意;再后来是‚汪老师‛,最后人们则干脆称他为‚老汪‛了。从‚汪博士‛到‚老汪‛,在这称呼的悄然演变中,是汪自强融入泰顺,走进百姓心中,也是泰顺百姓接纳汪自强,把他当成亲人的一种生动体现。

‚其实汪自强在泰顺民间还有另外一个称号——科技财神爷——意思是他走到哪里就把科技传播到哪里,就带动一方农户致富增收,汪自强来了,农户就有信心、有希望了。‛蔡景祥说,汪自强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以泰顺为根据地建立一个科技传播平台,第二个梦想是把泰顺万排建成一个农业旅游观光地,第三个梦想要把科研成果辐射到更多地方,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经过11年的努力,如今这张蓝图已是轮廓初现。

‚11年的坚守,累计行程20多万公里,为当地农民增收提高5倍,当地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给山区带去130多个新品种,技术推广种植面积10000多亩,争取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等等一系列数据作出了明确且强有力的回答。‛蔡景祥说,从48岁到泰顺,到今年的59岁,汪自强教授仍是壮心不已。我时常在心里对像汪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员心生羡慕,他们可以把根扎得很深很深,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可以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开花结果。这次汪教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实至名归。

当汪自强教授走上讲台的时候,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汪自强说,浙大有服务地方的深厚土壤,一批又一批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在浙江省甚至全国的欠发达地区,为当地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产业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之所以坚持11年服务偏远山区泰顺县,动因是我本人的‘初心’。‛ 汪自强说,我学的就是农学,‚学农、爱农‛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 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农业科研人员的最大价值。

汪自强说,做好科技特派员要有三个支撑,第一个支撑是科技能力的积累,浙大有学科综合的优势,更有农学学科的强项,还有创新的意识,这些都为做好特派员工作提供了支撑。第二个支撑是主动去做的意识,当年我主动要求去泰顺做科技特派员,主动研究乡里的十一五规划,也主动对接合作社的业主,帮他们的发展出谋划策。第三个支撑是认真的工作态度,把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当作一回事,把农民的需求当作一回事。现在,我们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四个转变,从当初的服务种植业转变为服务大农业,从服务乡镇转变为服务整个泰顺县,产业链从产中转变为向产前、产后延伸,从单一科技服务转变为全方位服务。

‚我还想为泰顺农民多做点事。‛汪自强动情地说,虽然快到了退休年龄,但作为科技特派员,我希望把这项事业做下去。

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师生们为汪自强的事迹所鼓舞,为身边有汪自强这样的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科技特派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陆兴华)

第17篇:班主任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班主任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平南镇三中 冯锦华 孟二冬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被业内专家认为是近些年来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xx年,他还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xx年3月,孟二冬同志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时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作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xx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动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同志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130余名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为中文系学科建设出谋划策,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计划的支教任务。近一年来,孟二冬同志在北京接受了三次大手术,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他以渊博的学识滋润了学生,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学生,从而受到学生的崇敬和爱戴。在孟二冬教授的生命中,铺垫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在数十年的求学与教学生涯中,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扎扎实实著书立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誓言。 阅读孟二冬教授用生命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孟二冬教授身上所具有的深厚国学修养与鲜明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孟二冬教授,更要用心去学习孟二冬教授,让孟二冬教授的精神魅力浸润每个人的心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应该向孟二冬同时学习他那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从行为上向孟二冬同志靠拢。一 在教学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更因该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平实的做人风格。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初中教师,但是同样应该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因此,在课前的备课,课上的教学,课后的批改及总结,将每一个环节都尽量做好做细,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的起学生家长,对得起学校的栽培,用平凡的工作来换取不平凡的掌声。这才是一名任命教师应该做的。二 在班级工作中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更应当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他那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己任的精神。班主任应当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感,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而不是一味打压责骂,我想,这就是我从孟二冬身上所学到体会到的。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此时,我想到的是孟二冬老师给我的启示与教导。在我终身的教学生涯中,这一定是一笔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财富!他的先进事迹就象是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扬孟二东精神,拼搏奉献,利国利民,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吧! 方永刚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同年入伍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20多年来,他立足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先后完成10多项政治理论研究课题,出版了16部政治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图书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他深入工厂、农村、街道、社区、学校、军营,用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仅近五年来,就为社会各界作辅导报告500余场次;他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为部队培养了近万名优秀基层政工干部,荣获全军院校育才奖。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方永刚追求的是信仰共产主义。他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真学、真信、真情传播、真诚实践党的理论,为群众作出表率,使党的理论这一精神武器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如一地坚定信仰和追求是值得世人好好学习。 方永刚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奉献。他年均完成教学任务200%,为官兵和干部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撰写论文100多篇„„10多年来,方永刚就是以这样的节奏,为他的学生、听众和读者解答着同一个问题:发展变革中的中国,路在何方?xx年11月17日,结肠癌手术6小时后,方永刚从麻醉中醒来,第一句话问的是研究生肖小平:你的毕业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让妻子把自己的3个研究生叫到病房。做完第二次化疗,他仍惦记着自己还有几次课没上完,要回去上课。系领导不同意,方永刚急了:“我肚子有问题,但脑子没问题,嘴没问题!”xx年1月15日,方永刚回到离开了两个多月的教室。这堂课,方永刚讲的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感人事迹,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他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方永刚精神可以集中概括为: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积极传播党的理论、不辱使命的拼搏精神;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知行统一的求实精神;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高尚师德师风、忠诚党的事业的献身精神。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刻苦学习,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方永刚同志把业余时间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求真务实,做到表里如

一、知行统一。方永刚同志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我们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生动体现,为我们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种良好风气,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了榜样。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忘我拼搏,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开展工作。方永刚同志丰富而又卓有建树的理论研究及传播实践活动,是坚持理论源于实践的结果,是敢于挑战、忘我拼搏的结果。他承担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不仅年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到地方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即使是在经受病魔折磨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进取的姿态。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敬业精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方永刚同志的事迹是一部引导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教科书”,激励着人们像他一样立足本职岗位创造出一流业绩。

方永刚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广大官兵和群众对方永刚的尊重与欢迎,让我们看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魅力。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要学习方永刚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聪明才智,投身改革建设,创造辉煌业绩,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第18篇:班主任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班主任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共2篇)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平南镇三中 冯锦华 孟二冬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被业内专家认为是近些年来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xx年,他还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xx年3月,孟二冬同志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时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作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xx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动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同志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130余名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为中文系学科建设出谋划策,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计划的支教任务。近一年来,孟二冬同志在北京接受了三次大手术,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他以渊博的学识滋润了学生,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学生,从而受到学生的崇敬和爱戴。在孟二冬教授的生命中,铺垫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在数十年的求学与教学生涯中,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扎扎实实著书立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誓言。 阅读孟二冬教授用生命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孟二冬教授身上所具有的深厚国学修养与鲜明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孟二冬教授,更要用心去学习孟二冬教授,让孟二冬教授的精神魅力浸润每个人的心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应该向孟二冬同时学习他那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从行为上向孟二冬同志靠拢。一 在教学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更因该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平实的做人风格。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初中教师,但是同样应该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因此,在课前的备课,课上的教学,课后的批改及总结,将每一个环节都尽量做好做细,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的起学生家长,对得起学校的栽培,用平凡的工作来换取不平凡的掌声。这才是一名任命教师应该做的。二 在班级工作中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更应当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他那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己任的精神。班主任应当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感,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而不是一味打压责骂,我想,这就是我从孟二冬身上所学到体会到的。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此时,我想到的是孟二冬老师给我的启示与教导。在我终身的教学生涯中,这一定是一笔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财富!他的先进事迹就象是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扬孟二东精神,拼搏奉献,利国利民,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吧! 方永刚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同年入伍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20多年来,他立足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先后完成10多项政治理论研究课题,出版了16部政治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图书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他深入工厂、农村、街道、社区、学校、军营,用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仅近五年来,就为社会各界作辅导报告500余场次;他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为部队培养了近万名优秀基层政工干部,荣获全军院校育才奖。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方永刚追求的是信仰共产主义。他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真学、真信、真情传播、真诚实践党的理论,为群众作出表率,使党的理论这一精神武器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如一地坚定信仰和追求是值得世人好好学习。 方永刚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奉献。他年均完成教学任务200%,为官兵和干部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撰写论文100多篇„„10多年来,方永刚就是以这样的节奏,为他的学生、听众和读者解答着同一个问题:发展变革中的中国,路在何方?xx年11月17日,结肠癌手术6小时后,方永刚从麻醉中醒来,第一句话问的是研究生肖小平:你的毕业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让妻子把自己的3个研究生叫到病房。做完第二次化疗,他仍惦记着自己还有几次课没上完,要回去上课。系领导不同意,方永刚急了:“我肚子有问题,但脑子没问题,嘴没问题!”xx年1月15日,方永刚回到离开了两个多月的教室。这堂课,方永刚讲的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感人事迹,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他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方永刚精神可以集中概括为: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积极传播党的理论、不辱使命的拼搏精神;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知行统一的求实精神;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高尚师德师风、忠诚党的事业的献身精神。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刻苦学习,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方永刚同志把业余时间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求真务实,做到表里如

一、知行统一。方永刚同志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我们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生动体现,为我们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种良好风气,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了榜样。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忘我拼搏,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开展工作。方永刚同志丰富而又卓有建树的理论研究及传播实践活动,是坚持理论源于实践的结果,是敢于挑战、忘我拼搏的结果。他承担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不仅年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到地方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即使是在经受病魔折磨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进取的姿态。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敬业精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方永刚同志的事迹是一部引导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教科书”,激励着人们像他一样立足本职岗位创造出一流业绩。

方永刚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广大官兵和群众对方永刚的尊重与欢迎,让我们看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魅力。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要学习方永刚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聪明才智,投身改革建设,创造辉煌业绩,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班主任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教师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孟二冬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骨干教师。1991年考取袁行霈先生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xx年4月至xx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两年。

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陆续出版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补正》、《陶渊明集译注》、《韩孟派诗传》、《中国诗学通论》等多部重要论著,发表《中国文学的乌托邦理想》等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400多万字,获国家图书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xx年3月,孟二冬同志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时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到石河子大学的

立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的楷模,在他的身上,浸透着师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孟二冬教授更是一位斗志[班主任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共2篇)]昂扬的勇士,在生命遭遇残酷的病魔时,没有一丝的屈服与退缩,使脆弱的生命散发出了人性辉煌的光芒。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深厚国学修养与鲜明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学习孟二冬的先进事迹,我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与责任。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处处以孟二冬教授为标杆,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促进我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自幼就缺吃少穿,生活十分艰难。从1963年出生到现在44年中,他的每个人生阶段似乎都伴随着磨难。生了四场

大病。

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 他的顽强拼搏迎来了硕果累累,已经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永刚的刚强意志,源于坚定的信仰。方永刚说,我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忠实追随者!他说:“不管癌症是中期还是晚期,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因为信仰的坚定,他矢志不渝,不懈追求崇高理想,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了! 了解了方永刚,在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感悟到他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一个人们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命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方永刚的答案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不只是语言或书面的答案,更多的是他用实际行动在表达,甚至是用宝贵的生命在书写。他用毕生精力凝就的 “奉献”两个大字,带来了激情,更多的则是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实际上,从整个人类繁衍历史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奉献再大,都不可能超过他从整个人类社会所得到的收获。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进步,科学的发展在不断延伸,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但现代文明的这一切,都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斗不息,艰苦探索,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们现在用电脑写文章,用网络发邮件,是何等的方便。可是,人类从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从甲骨记文到造字印刷、从鸿雁传书到传发电报、一直到现在的互联网的建立,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人不屈不挠的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回顾历史,有多少科学家为了某一个发现、一项发明或一个创造而穷困潦倒,艰难困苦,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这些奉献,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永远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会有可能享受现代文明的今天么?一个人的奉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越整个人类社会所赋予他的东西,这绝对是不争的事实。

从广义的层次去讲:一个人对“奉献”和“索取”的不同抉择,还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两种截然对立的人生追求。或有益于社会,或有害于他人;

或对社会做出贡献,或无偿索取他人的利益。前者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益于人类的进步;后者则站在了消极甚至与社会对立的一面。观察当今社会,也确有一些人只愿意索取。但他们的存在,是人类进步的障碍;他们的影响,也终究要被人们的努力所清除。就个人而言,他们的生存可以会有一些暂时的欢乐,但没有什么进步的意义;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但臧克家的诗句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世界上的高级动物――人,无论高矮胖瘦、轻重美丑,都有一副肉体的躯壳;同样,也都应该有一个“灵魂”。这里所说的灵魂,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他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否则,那一具躯壳只能是酒囊饭袋,甚至行尸走肉而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过去许多伟大的志士仁人为我们做出过榜样;方永刚等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们又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时代需要这种奉献精神,奉献也会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篇二:班主任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班主任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平南镇三中 冯锦华

孟二冬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被业内专家认为是近些年来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荣获北京市

在孟二冬教授的生命中,铺垫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在数十年的求学与教学生涯中,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扎扎实实著书立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誓言。

阅读孟二冬教授用生命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孟二冬教授身上所具有的深厚国学修养与鲜明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孟二冬教授,更要用心去学习孟二冬教授,让孟二冬教授的精神魅力浸润每个人的心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应该向孟二冬同时学习他那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格!

[班主任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共2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从行为上向孟二冬同志靠拢。

一 在教学方面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更因该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平实的做人风格。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初中教师,但是同样应该以教书育人为

方永刚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同年入伍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20多年来,他立足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先后完成10多项政治理论研究课题,出版了16部政治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图书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他深入工厂、农村、街道、社区、学校、军营,用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仅近五年来,就为社会各界作辅导报告500余场次;他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为部队培养了近万名优秀基层政工干部,荣获全军院校育才奖。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方永刚追求的是信仰共产主义。他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真学、真信、真情传播、真诚实践党的理论,为群众作出表率,使党的理论这一精神武器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如一地坚定信仰和追求是值得世人好好学习。

方永刚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奉献。他年均完成教学任务200%,为官兵和干部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撰写论文100多篇??10多年来,方永刚就是以这样的节奏,为他的学生、听众和读者解答着同一个问题:发展变革中的中国,路在何方?xx年11月17日,结肠癌手术6小时后,方永刚从麻醉中醒来,

搏精神;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知行统一的求实精神;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高尚师德师风、忠诚党的事业的献身精神。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刻苦学习,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方永刚同志把业余时间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求真务实,做到表里如

一、知行统一。方永刚同志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我们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生动体现,为我们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种良好风气,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了榜样。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忘我拼搏,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开展工作。方永刚同志丰富而又卓有建树的理论研究及传播实践活动,是坚持理论源于实践的结果,是敢于挑战、忘我拼搏的结果。他承担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不仅年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到地方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即使是在经受病魔折磨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进取的姿态。 学习方永刚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敬业精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方永刚同志的事迹是一部引导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教科书”,激励着人们像他一样立足本职岗位创造出一流业绩。

方永刚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广大官兵和群众对方永刚的尊重与欢迎,让我们看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魅力。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要学习方永刚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聪明才智,投身改革建设,创造辉煌业绩,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第19篇:教师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免费

分享

创新

教师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孟二冬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骨干教师。1991年考取袁行霈先生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XX年4月至XX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两年。

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陆续出版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补正》、《陶渊明集译注》、《韩孟派诗传》、《中国诗学通论》等多部重要论著,发表《中国文学的乌托邦理想》等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400多万字,获国家图书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XX年3月,孟二冬同志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时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作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XX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动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在先后经历三次大手术后,仍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

孟二冬不愧是当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在大学校园日渐远离“象牙塔”的称呼,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教学和科研,一心追逐个人名利的时候,他以师者最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都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当代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做学问“沉得下来”,“钻得进去”。他又是一位甘为人梯的教学者,“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这是他的左右铭。在三尺讲台上,他尽心尽力,不知疲倦,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出版了多部重要论著,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教学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树

免费

分享

创新

立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的楷模,在他的身上,浸透着师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孟二冬教授更是一位斗志昂扬的勇士,在生命遭遇残酷的病魔时,没有一丝的屈服与退缩,使脆弱的生命散发出了人性辉煌的光芒。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深厚国学修养与鲜明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学习孟二冬的先进事迹,我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与责任。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处处以孟二冬教授为标杆,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促进我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自幼就缺吃少穿,生活十分艰难。从1963年出生到现在44年中,他的每个人生阶段似乎都伴随着磨难。生了四场

大病。第一次是1988年做了一个阑尾手术,第二次是1993年不明原因贫血,第三次就是1997年的车祸,第四次也就是现在的结肠癌。真可谓一生磨难,命运多舛!

面对多灾多难的生活,方永刚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大学期间,他用的是救济被,拿甲等助学金。“所以说,我上大学,是党和国家供我念的书”,方永刚常常说,所以他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促使他以后投入到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工作这项事业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没有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我没有机会上大学,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方永刚说:“我经常对别人讲,我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我是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受益者,我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他在坎坷的人生中更没有萎靡丧志,而是表现出了惊人的刚强。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 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 他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

免费

分享

创新

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 他的顽强拼搏迎来了硕果累累,已经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永刚的刚强意志,源于坚定的信仰。方永刚说,我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忠实追随者!他说:“不管癌症是中期还是晚期,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因为信仰的坚定,他矢志不渝,不懈追求崇高理想,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了!

了解了方永刚,在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感悟到他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一个人们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命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方永刚的答案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不只是语言或书面的答案,更多的是他用实际行动在表达,甚至是用宝贵的生命在书写。他用毕生精力凝就的 “奉献”两个大字,带来了激情,更多的则是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实际上,从整个人类繁衍历史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奉献再大,都不可能超过他从整个人类社会所得到的收获。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进步,科学的发展在不断延伸,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但现代文明的这一切,都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斗不息,艰苦探索,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们现在用电脑写文章,用网络发邮件,是何等的方便。可是,人类从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从甲骨记文到造字印刷、从鸿雁传书到传发电报、一直到现在的互联网的建立,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人不屈不挠的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回顾历史,有多少科学家为了某一个发现、一项发明或一个创造而穷困潦倒,艰难困苦,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这些奉献,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永远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会有可能享受现代文明的今天么?一个人的奉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越整个人类社会所赋予他的东西,这绝对是不争的事实。

从广义的层次去讲:一个人对“奉献”和“索取”的不同抉择,还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两种截然对立的人生追求。或有益于社会,或有害于他人;

免费

分享

创新

或对社会做出贡献,或无偿索取他人的利益。前者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益于人类的进步;后者则站在了消极甚至与社会对立的一面。观察当今社会,也确有一些人只愿意索取。但他们的存在,是人类进步的障碍;他们的影响,也终究要被人们的努力所清除。就个人而言,他们的生存可以会有一些暂时的欢乐,但没有什么进步的意义;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但臧克家的诗句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世界上的高级动物――人,无论高矮胖瘦、轻重美丑,都有一副肉体的躯壳;同样,也都应该有一个“灵魂”。这里所说的灵魂,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他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否则,那一具躯壳只能是酒囊饭袋,甚至行尸走肉而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过去许多伟大的志士仁人为我们做出过榜样;方永刚等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们又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时代需要这种奉献精神,奉献也会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资料来源:http://www.daodoc.com/data/xdth/

第20篇:教师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孟二冬,方永刚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平南镇三中

黎航

孟二冬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骨干教师。1991年考取袁行霈先生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xx年4月至xx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两年。

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陆续出版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登科纪考>补正》、《陶渊明集译注》、《韩孟派诗传》、《中国诗学通论》等多部重要论著,发表《中国文学的乌托邦理想》等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400多万字,获国家图书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xx年3月,孟二冬同志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时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作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xx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动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在先后经历三次大手术后,仍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

孟二冬不愧是当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在大学校园日渐远离“象牙塔”的称呼,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教学和科研,一心追逐个人名利的时候,他以师者最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都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当代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做学问“沉得下来”,“钻得进去”。他又是一位甘为人梯的教学者,“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这是他的左右铭。在三尺讲台上,他尽心尽力,不知疲倦,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出版了多部重要论著,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教学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树立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的楷模,在他的身上,浸透着师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孟二冬教授更是一位斗志昂扬的勇士,在生命遭遇残酷的病魔时,没有一丝的屈服与退缩,使脆弱的生命散发出了人性辉煌的光芒。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深厚国学修养与鲜明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学习孟二冬的先进事迹,我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与责任。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处处以孟二冬教授为标杆,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促进我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自幼就缺吃少穿,生活十分艰难。从1963年出生到现在44年中,他的每个人生阶段似乎都伴随着磨难。生了四场大病。第一次是1988年做了一个阑尾手术,第二次是1993年不明原因贫血,第三次就是1997年的车祸,第四次也就是现在的结肠癌。真可谓一生磨难,命运多舛!

面对多灾多难的生活,方永刚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大学期间,他用的是救济被,拿甲等助学金。“所以说,我上大学,是党和国家供我念的书”,方永刚常常说,所以他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促使他以后投入到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工作这项事业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没有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我没有机会上大学,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方永刚说:“我经常对别人讲,我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我是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受益者,我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共2页,当前第1页12

教授先进事迹
《教授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