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镇小 学习汪自强教授先进事迹的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6:11: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习汪自强教授先进事迹

汪自强教授的‚四种精神‛:

1.‚科技富民,奉献三农‛的理想追求;

2.‚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

3.‚乐于奉献,踏实肯干‛的为民情怀;

4.‚十几年如一日,坚守信念‛的道德情操。

‚转摘

(一)‛:

http://news.nankai.edu.cn/nkyw/system/2016/11/24/000307674.shtml 立足本职岗位 学习全国优秀教师汪自强

来源: 南开新闻网 发稿时间: 2016-11-24 15:54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印发文件,授予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汪自强‚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汪自强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作为科技特派员兢兢业业服务浙江偏远山区泰顺县11年,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发现的教育系统扶贫成就突出的优秀典型。学校号召全体教职员工向汪老师学习,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知中国,服务中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工作之中。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更要用心,在我们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心把工作做到最好。

《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1月18日刊发了通讯报道《在泥土里写下最有价值的论文》,宣传汪自强先进事迹,弘扬他的崇高品德。南开新闻网在此全文转载。

在泥土里写下最有价值的论文

浙江大学教授汪自强科技扶贫11年,帮助偏远山区农民增收10倍

记者 余靖静

2005年,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汪自强,作为浙江省向欠发达乡镇下派的科技特派员,被派到了浙南贫困县泰顺。

省城来的科技特派员能干些什么?一开始,山里的农民没有过多期望。原则上,科技特派员一年一派。还有特派员曾在山上摔了腿,只能回省城。

但汪自强这一派,就‚派‛了11年。

11年中,他每个月都要去泰顺,教农民种甘薯、养蜜蜂。

山还是那座山,山里的农民,收入提升了10倍。

汪自强拿的是‚生物物理‛博士学位,此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挂职时,担任过党组成员、厅长助理。他到泰顺后,农民最初称呼他为‚厅长‛‚教授‛,后来渐渐变成了‚汪老师‛‚老汪‛。

2013年,泰顺县举办首届‚十大杰出人才‛评选活动,按道理,只有泰顺籍人员才能入选。当时不少群众说,老汪对泰顺贡献很大,希望他能破格入选。最后,汪自强成为获奖4人里唯一一位非泰顺籍人才。

科技财神爷

11年前来到泰顺时,汪自强教授48岁,正当壮年。

第一次到对口服务的泰顺县万排乡(现万排社区),汪自强跳下坐了7个小时的长途车,和万排的农技师彭作生接上头,然后就说,‚走,到地里转转。‛

路过稻田,他卷卷裤脚,就下了田。抓起一把泥土揉捏,看看成色,告诉农民施肥要注意什么。

‚说是浙大的教授,其实和农民没啥两样。‛彭作生说。

10天时间,汪自强走遍了万排所辖区域的全部行政村和自然村。

10天后,因为浙大有课,汪自强先回了杭州。

‚有些农民就问我,那个大教授呢,是不是逃回去了?‛彭作生说,不到一个月,汪自强回来了,带着一大包种子。

后来汪自强买了车,‚每次不是带着种子,就是带着专家,有时一起带‛。

种植甘薯,是万排农户的传统,不过,在这个项目上,人均年收入仅1000多元。

汪自强接来几位浙大的农学专家现场调查,问了农民不少问题,引入了两款新的甘薯品种,还手把手教农民怎么种。

第一年,村民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

消息传开,汪自强成了‚科技财神爷‛,村民口口相传,‚他把知识带到哪里,哪里的人就富了‛。

慕名来请教的人越来越多,他带的徒弟也越来越多。

谢细和,是汪自强的徒弟之一,十多年前承包了1200亩茶园和一个老的茶叶加工厂,一度亏损。

汪自强开了‚方子‛:首先,对茶树的间距以及茶园的通道设置进行改造,引入机械采摘。其次,改种新品种,譬如‚中茶108‛,能较好地避过山区的早霜、晚霜。

‚没想到一台机器比20多个茶农还管用。‛农民纷纷惊叹。很快,精作名优茶、机收夏秋茶的模式,推广开来。加工后的春茶也从原先的七八十元一斤,涨到数百元一斤。

‚老汪不像有些专家,到一个地方,动动嘴皮子就走了。为了帮我们,他还倒贴钱。我们只要有问题,就给他打电话。‛谢细和说。

谢细和曾想着,要建‚中国最美茶园‛。汪自强听说这个点子后,联系了浙江大学风景园林方面的专家以及两名设计学院学生,开车将他们从杭州接到茶园实地考察。

严立超,是汪自强的另一个徒弟,而且是汪自强听说‚种蜂培育难‛后主动上门收的徒弟。

‚别人给农民上课讲理论,汪老师以我们蜂农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到基地,一对一教我们,这些年,培训多达500人次,让我们懂科学、用科学。‛严立超说。

汪自强还一路带着他去杭州请教顶尖的养蜂教授,去浙江养蜂产业最强的江山考察多家企业,从蜂种培育到申报专利蜂箱、申报农业吉尼斯、QS认证等,先后拿下‚浙江省著名商标‛‚无公害‛认证、吉尼斯最大蜂巢纪录等。

从前要向人家买蜂种,现在为人家提供蜂种,严立超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冠军‛。在他领衔的蜜蜂合作社里,一斤蜂蜜能卖100元,客户纷至沓来,100多名社员农户受益匪浅。

严立超说,我们叫他‚汪老师‛,不叫‚汪教授‛。因为教授是坐在办公室,不会下田的。汪老师就像我们合作社的一个成员,把我们的事都当回事,什么事都主动打电话。他一个浙大的教授到泰顺,比我们农民去杭州,次数要多得多。

最有价值的论文

泰顺穷,引才、留才都是难题。这里不仅缺为基层农民授业解惑的科技指导员,更缺谋划服务全县农业的专家团队。

泰顺县目前共有21位科技特派员。仅2015年,这些特派员就为泰顺引进20多个新品种,推广了10项农业新技术,建立了19个示范基地,争取到省市科技项目经费110万元,产值比2014年增加1300万元。

汪自强是这群科技特派员联络组的组长。多位科技特派员告诉记者,这位组长业务强,‚什么都懂‛,更令人信服的是他对农民、农业倾注的心力。

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老专家徐成冰说,原来我认为,科技特派员学有专长,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碰到农民请教‚跨界‛的问题,我自己不积极。汪老师不一样,他不说‚不‛字,他每次都和农户说,‚下一次,我请其他专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受他的影响,我原来只关心水稻,后来也开始学毛竹、茶叶。

39岁的王五宏是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科技人员,2014年派驻泰顺。他说,科技特派员平时分散在各个联络点,互相之间主要通过电话、QQ、微信沟通。

‚神奇的是,无论请教汪老师什么事情,他都有问必答,而且答超所问。譬如有个农户想种枇杷树,但不知适合的位置和具体朝向,我在QQ上请教汪老师,他一分钟就回复了,还告诉我哪里能买到好的种苗。‛

和汪自强一样来自浙江大学的动物学院教授尹兆正说,不少985高校的教授,重心盯着大项目大资金,或是瞄准国际期刊、写论文。‚汪老师身为一个大教授,跑一个山区的偏远县,戴一顶草帽,就做田里的一点事,原来我不太理解。‛

‚2013年我被派驻到泰顺,第一次跟着他的车到泰顺,就觉得这个人太不简单了。‛尹兆正说,从杭州到泰顺,自驾要

6、7个小时,有些还是山路。到了泰顺要去农户那里,有时晚上在风雨里跑山路。有一次路上遇到车坏了,保险公司只提供部分理赔,余下的1.7万多元修理费,都是汪自强自掏腰包。

‚在泰顺,汪老师就是‘活地图’,那里的人都认识他、认可他。我们压力也很大,我要是做不好,就是砸浙大的牌子、砸科技特派员的牌子。‛尹兆正说,这几年和汪老师一起在泰顺,他开始意识到,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把知识技术传递给田间、为农民解决问题的价值;也开始体会,一位院士曾说过的‚一辈子发了很多论文,还不如为农民写一本科技指导书‛的含义。

在泰顺的干部中,汪自强也是名人。

泰顺县委农办的徐少波说,‚十二五‛开局之初,汪老师用了半年多时间,牵头调研、编制完成了泰顺县农业‚十二五‛规划、泰顺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等战略部署,为全县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规划理念新、谋划长远,很费心力,远超出他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职责。‛

11年来,汪自强为泰顺引进百余种农作物、水果、蔬菜等新品种,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他实施完成了枇杷栽培、稻田养鱼等多个项目,并参与了泰顺县‚全国富民强镇项目——茶叶提质增效‛等多个项目的申报,争取到了资金支持。

泰顺县科技局副局长夏克英说,这些年,汪教授在实践中悄然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服务种植业向服务大农业的转变,现在许多合作社的业主,包括养鱼、养鸡、养猪的,都找汪老师,要求科技支持;二是由服务一个乡镇向服务全县转变,他不仅是万排社区的特派员,更是泰顺县全县的特派员;三是服务的范围由原来的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他的工作不仅包括项目策划、申报和实施,连最后的项目验收和产品销售都管了。

‚养猪有污染,养蜜蜂无污染,且能带动老弱妇残等劳动力就业。汪老师不遗余力地培养蜂农,有他的良苦用心,也特别能说明他对症下药、精准发力。‛司前畲族镇党委书记杨秀丽说,司前是整个温州市的水源地,如何让传统的养殖户转产转业,一直是难题。如今看到养蜂利好后,从前养猪的农户纷纷主动加入养蜂队伍,300多户实现增收,转产转业迎刃而解。

泰顺县委书记张洪国说,如今泰顺山区民间有一句口头禅,‚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这正体现了老百姓对汪自强这样的科技特派员的渴望。

‚初心‛在农

汪自强说,他之所以坚持11年服务偏远山区泰顺县,动因是他本人的‚初心‛,‚我学的就是农学,田里长的东西,都跟我的专业有关‛。

作为1978年考入浙江农业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的应届生,汪自强说,自己的导师是原来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夏英武,目前依旧是单个常规水稻育成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的‚纪录保持者‛,受老师影响,‚学农、爱农‛已经融入了他们这些人的血液里。

他一直记得,一个干部对科技特派员的‚考核标准‛——‚不看你们带来的项目多少,而是能被农民请去吃饭的次数‛——能受到农民欢迎,才是真正有价值。

11年的‚长跑‛背后,还离不开高校教育改革的机制保障,和地方求才若渴的各种支持。

据了解,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浙江大学近年来的人事改革重点。成立于2008年的浙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集中了农口类技术应用为主的70多位专家、教授。浙大向全省派出的37名在任科技特派员中,有36人就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汪自强正是其中一员。

该中心采用特殊的考核制度,保障专职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科技特派员是列入年度考核、作为农推公益性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心还设置了农业推广教授岗位,打通了‚上升通道‛。截至目前,已有6位科技特派员晋升为推广教授,8位晋升为推广研究员;5位晋升为推广副教授,3位晋升为推广副研究员。

‚学校排课时,也很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把我的课安排在周一或周五。否则如果排在周三上课,我根本无法下乡。‛汪自强说。

‚在泰顺,我感受到了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汪自强说。

在每年召开的泰顺县人大、政协两会上,科技特派员都被特邀列席。一方面便于科技特派员们把握全局,了解全县面上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及时采纳科技特派员们的建议和意见。

在科技特派员所入驻的乡镇,党委、政府班子会议也邀请他们列席,参与对乡镇重大事项的决策研究。

同时,入驻乡镇设立专门科技特派员经费账户,强化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在办公场所安排、工作经费、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给予安排,落实专人配合科技特派员工作,帮助科技特派员更好地推进项目实施。

身为偏远山区县,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泰顺依旧每年对科技特派员实施的项目都给予1万元经费配套。

这一切,都是为了鼓励更多的汪自强。

汪自强教授说,‚在农学领域,应该倡导‘既能上天,也要入地’的优秀传统,即既有高端论文成果,又要接地气,必须把成果转化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2016年11月18日9版)

编辑: 赖鸿杰

“转摘

(二)”:http://www.daodoc.com/2016/1204/c773a275140/page.htm

不忘初心 执着前行——汪自强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发布时间:2016-12-04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陆兴华浏览次数:

‚一个博士跟田间劳作的农民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一位教授的科研成果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帮助有多大?一名科技特派员对农村、对农民的情怀有多深?‛一串串生动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切身的感受,讲述着汪自强教授不忘初心、心系泰顺、扎根沃土的感人事迹。

12月4日,是个礼拜天,但浙大紫金港校区的临水报告厅却座无虚席,科技特派员代表,各部门、各单位、各院系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相聚一堂,见证汪自强教授获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并聆听先进事迹报告。

泰顺县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曾顶满,泰顺县教育局局长、原泰顺县仕阳镇党委书记蔡景祥和汪自强依次上台报告,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从不同侧面介绍了汪自强同志的先进事迹。

‚汪老师走在大街上,经常会有人上来打招呼。而如果在县府大院、工作社区、村庄,碰到的人可能会更热情。一位大学教师,一位科技特派员,为什么在泰顺有如此魅力,受到那么多人尊重?‛曾顶满说,他是泰顺农民的科技‚好帮手‛,是科技扶贫的‚践行者‛,还是徒弟眼中的好师傅,更是科技特派员团队的轴心骨。 在讲述了汪老师科技帮扶种种感人的故事后,曾顶满动情地说,泰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更离不开像以汪自强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作为我们眼中曾经的‚厅长、老师、博士‛,我敬佩他对事业的热爱和坚持,他以一腔热忱对待农民的需求和渴望;我敬佩他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把科研成果带进田间地头,与农民打成一片;我更敬佩他作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书写对党的忠诚和奉献。

‚在这里,我真诚的希望以汪老师为杰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及背后强大的团队,一如既往为泰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同时诚挚的邀请各位老师、同学到泰顺来,那里有廊桥、氡泉,有古道、古村落,还有一片可以书写论文的土地。‛这位科技局局长求贤若渴,‚来吧,泰顺欢迎您!‛。

‚汪自强在泰顺11年,我就跟他相处了11年,在带领百姓增收致富工作中我们是同志,也是朋友。‛刚刚上任泰顺县教育局局长的蔡景祥说,汪自强刚来的时候,老百姓称他‚汪博士‛,有不信任的味道;过了一段时间,人们称他为‚汪教授‛了,是很明显的敬意;再后来是‚汪老师‛,最后人们则干脆称他为‚老汪‛了。从‚汪博士‛到‚老汪‛,在这称呼的悄然演变中,是汪自强融入泰顺,走进百姓心中,也是泰顺百姓接纳汪自强,把他当成亲人的一种生动体现。

‚其实汪自强在泰顺民间还有另外一个称号——科技财神爷——意思是他走到哪里就把科技传播到哪里,就带动一方农户致富增收,汪自强来了,农户就有信心、有希望了。‛蔡景祥说,汪自强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以泰顺为根据地建立一个科技传播平台,第二个梦想是把泰顺万排建成一个农业旅游观光地,第三个梦想要把科研成果辐射到更多地方,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经过11年的努力,如今这张蓝图已是轮廓初现。

‚11年的坚守,累计行程20多万公里,为当地农民增收提高5倍,当地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给山区带去130多个新品种,技术推广种植面积10000多亩,争取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等等一系列数据作出了明确且强有力的回答。‛蔡景祥说,从48岁到泰顺,到今年的59岁,汪自强教授仍是壮心不已。我时常在心里对像汪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员心生羡慕,他们可以把根扎得很深很深,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可以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开花结果。这次汪教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实至名归。

当汪自强教授走上讲台的时候,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汪自强说,浙大有服务地方的深厚土壤,一批又一批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在浙江省甚至全国的欠发达地区,为当地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产业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之所以坚持11年服务偏远山区泰顺县,动因是我本人的‘初心’。‛ 汪自强说,我学的就是农学,‚学农、爱农‛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 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农业科研人员的最大价值。

汪自强说,做好科技特派员要有三个支撑,第一个支撑是科技能力的积累,浙大有学科综合的优势,更有农学学科的强项,还有创新的意识,这些都为做好特派员工作提供了支撑。第二个支撑是主动去做的意识,当年我主动要求去泰顺做科技特派员,主动研究乡里的十一五规划,也主动对接合作社的业主,帮他们的发展出谋划策。第三个支撑是认真的工作态度,把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当作一回事,把农民的需求当作一回事。现在,我们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四个转变,从当初的服务种植业转变为服务大农业,从服务乡镇转变为服务整个泰顺县,产业链从产中转变为向产前、产后延伸,从单一科技服务转变为全方位服务。

‚我还想为泰顺农民多做点事。‛汪自强动情地说,虽然快到了退休年龄,但作为科技特派员,我希望把这项事业做下去。

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师生们为汪自强的事迹所鼓舞,为身边有汪自强这样的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科技特派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陆兴华)

学习汪自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汪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

学习汪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教授 先进事迹

汪霞先进事迹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汪秀霞先进事迹体会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汪秀丽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镇小  学习汪自强教授先进事迹的资料
《镇小 学习汪自强教授先进事迹的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