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整改措施

公安机关行为失范整改措施(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26 08:37:17 来源:整改措施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人行为失范

中国人行为失范“七字”

 脏----乱丢垃圾,当众脱鞋

 吵----大声喧哗,无视周围人的存在  抢----指不遵守规则,不遵守秩序  粗----指缺乏尊重,不讲礼仪

 俗----指把地方不良习俗带进公共场所  窘----指不恰当的穿戴

 泼----语言粗俗,集体起哄

推荐第2篇:师德失范行为自查报告

师德失范行为自查报告

这次的虐童事件。再一次表明类似这样的老师本身其职业道德和行为自律是缺失的,这样的老师心理是扭曲的、变态的、不健康的,因此她受到家长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时也会出现情绪化,这都是由老师的心理所决定的。这次的虐童事件被曝光是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位90后的老师不知道什么是爱,也因此不知道什么是敬畏,不不以为耻,反以为好玩,于是有了上传照片炫耀的动作,也因此在互联网上被放大,并让人神共愤的结果出现。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如果她只是做了而没有上传照片,是不是一切都平静得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而同样的生活中是不是依然还有类似的行为天天发生,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此感到深深的心寒。作为担当教书育人重任的我们,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健康的心态和道德怎能育人?最近我开始学习《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修养》《儿童发展心理学》,希望在座的老师也能去看看这三方面的书籍,其中《规范》我认真详读了一番,并结合自己工作情况适当修改了一下,现与大家共享互勉。

一、热爱幼儿,循循善诱

1.对幼儿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幼儿,熟悉每位孩子的发展状 况,了解、关心每位孩子的成长。

3.面对有害于学习、健康、安全的各种情况,应为保护 孩子而作出相应的努力。

4.不论性别、家庭出身,要对班内孩子一视同仁,不偏 爱,不歧视。 5.要善于激发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

6.要对困难儿、问题儿、特殊儿采取针对性教育,求得 每位孩子的发展。

二、尊重家长,互相配合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调动家长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上 的积极性。

2.对家长要以诚相待,以礼相见,互敬互重。3.尊重家长,虚心倾听家长意见,不挫伤家长的感情, 不训斥家长。 4.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教育孩子。 5.不以任何理由向家长索要财物,以教谋私。 三.严谨治学,勇于探索

1.刻苦钻研业务,努力精通专业。2.认真施教,掌握教育规律。

3.严谨求实,以知求善,掌握精深广博知识。4.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努力探索科学真理。 5.不断研究教学艺术,反思教育实践。

6.自觉投身学校教育改革,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四、团结协作,服从领导

1.与每一位同事都要热情招呼,在工作中互相支持和配 合。

2.尊重同事, 虚心倾听同事的想法, 不挫伤同事的感情、不训斥他人,善于宽容同事。

3.遇到困难用协商的语气和人沟通,别人有难主动帮 助,别人有误悄悄提醒。

4.正确地对待和开展竞争,在各种竞赛中展现自我、相 互学习、共同提高。

5.服从领导安排,支持领导工作,恪守岗位职责。6.关心学校发展,善于接受领导的建议和意见。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 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教师对其的影响不仅是一 时的,更是一生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幼儿教师的职业是 神圣的,是需要我们付出大爱的。让我们能都能严格遵守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奉献幼教。

德才幼儿园

陈凤丽

2012年11月

推荐第3篇:上半年员工行为失范报告

XX公司

2017年上半年员工行为失范排查工作报告

XX银监分局:

为了切实有效地防范职业道德风险,做好案件防控工作,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可能的发案苗头及倾向性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进一步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加大对员工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XX公司对员工行为失范行为情况进行了全面的风险排查。

此次排查活动主要对全体员工开展,按照下查一级方式进行,即:董事长排查总经理及分管领导,分管领导排查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排查部门人员。

本次排查由董事长亲自安排部署,本着“谁排查、谁负责”的原则,始终坚持“严”字当头,每到一处,重点与被谈话人了解部门员工及其本人工作中是否是否参与民间借贷、社会融资、违规担保及非法集资活动,是否利用工作之便存在进行民间借贷或集资活动,是否有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为融资中介提供便利等行为。重点排查各级员工有无参与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充当资金掮客、洗钱、涉黄、涉赌、涉毒、经商办企业、过度消费及负债、频繁请假等十种异常行为,以及有无涉嫌商业贿赂。通过找员工谈心,深入各部门了解、调查、排查,掌握员工思想动态,确保员工异常行为不走过场。此外还通过组织全体员工观看《再现真相》录像,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每一名员工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通过“一对一”谈话,在了解执行制度情况的基础上,统一了基层人员对执行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各级员工未发现违法违规违纪苗头和其他异常行为。XX公司员工在各方面表现均正常,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开展工作,全体员工行为无违法违纪现象。

XX公司

二〇一七年七月三日

推荐第4篇: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分

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应该明确师德底线,使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结合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广泛征求一线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根据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不同特点,准则分别提出十个方面的准则要求,提出倡导希望,划定基本底线。

准则要求,各地各校立即部署扎实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

要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对于有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撤销其所获荣誉、称号,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失范行为受理与调查处理机制,指定或设立专门组织负责,明确受理、调查、认定、处理、复核、监督等处理程序。在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调查过程中,应听取教师本人的陈述和申辩,同时当事各方均不应公开调查的有关内容。教师对处理决定不服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复核、申诉。对高校教师的处理,在期满后根据悔改表现予以延期或解除,处理决定和处理解除决定都应完整存入个人人事档案。

要求各地各校根据准则,结合实际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和实施办法。对各阶段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指导意见和办法明确,教师出现违反师德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或处分。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以及取消其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格。高校教师中,担任研究生导师的,还应采取限制招生名额、停止招生资格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

情节较重应当给予处分的,还应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需要解除聘用合同的,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应当依据《教师资格条例》报请主管教育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是中共党员的,同时给予党纪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学校及主管教育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师德师风建设管理职责,上一级行政部门应当视情节轻重采取约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等方式严肃追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推荐第5篇:中职生失范行为调查报告(全文)

关于中职生(学前教育专业)失范行为的调查报告

一、本次调查的对象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对中职生失范行为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学生出现各种失范行为的比例,以及学生分析自己失范行为的原因。

(二)本次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高一学生,因为专业特点,所以班级学生都是女生,并且大部分学生来自周边各村镇中学,也就是说很多学生是农村农民子女。

(三)本次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学校学生比较多,并且为了将来研究的需要便

于我们的跟踪教育,我们对高一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2、访谈法,对个别失范行为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访谈。

(四)本次调查的预期成果

1、了解中专校学生失范行为的现状。

2、摸清影响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

(五)本次调查的时间

2014年1月10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价值观与失范行为呈现出很大的反差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73分样本数据统计,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很多事件的观点是正确的,而行为却出现很大的偏差。例如74℅的学生明确知道到我校上学的目的是掌握一门技术,为了将来的工作。却有82℅同学考试作弊,40℅的同学上课迟到,91℅的同学出现厌学的现象。100℅的同学认为讲脏话不文明,却有93℅的学生承认自己讲过脏话并且都成为坏一种习惯。通过访谈调查吸烟的女生,学生自己也明确知道吸烟有很多坏处,并且知道自己不能吸烟,却还是无法管住自己,总是再三犯错误,自己也是很烦恼。

(二)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尤其突出的是学习方面和行为习惯方面

通过样本统计,有40℅的学生上课迟到82℅同学考试作弊,并且大多数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枯燥、上课无聊;行为习惯方面93℅的学生“出口成脏”;75℅的学生乱吃乱扔。这和我们国家的教育和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国家的教育体制使家长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真的好,导致只关心学生的学习不重视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学生看到自己的失范行为总是比周围同学的少

根据样本统计,认为自己考试作弊的学生有63℅,而82℅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考试作弊;5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乱吃乱扔的坏习惯,而75℅学生认为周围同学乱吃乱扔;86℅的学生承认自己讲过脏话,而93℅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讲过脏话。学生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总是比自己的多。

(四)学生的失范行为呈现出时代的特殊性

通过样本统计,中职学生的一些价值观还呈现出时代的特性。现代开放的社会,高速发展的科技,电脑、手机的普及,以及一些潮流思想无不影响着现代的孩子。例如有52℅的学生赞同中职生可以谈恋爱,并且很多学生分析自己谈恋爱的原因是无聊,好玩;有92℅的学生赞同上学使用手机,82℅的学生晚就寝使用手机,42℅的学生承认自己是手机控;女生打架现象现在也很严重34℅的女生承认自己打过架。现在的学生对老师不信任,致使71℅的学生不愿意将学生间的矛盾和打架告诉老师。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能力较差

我们的中职学生当犯错误的时候总会将错误的原因归究为外界环境,并不能很好的从自身找原因,分析改正自己的行为。很多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失范行为是错误的,却还是很难改正,即使改正也总是呈现出反复性,学生自我也是很矛盾,致使学生自信心更低、心理更脆弱、情绪更悲观、处事更极端。

现代社会诱惑太多,网络的发达致使学生不只接触到社会积极的方面也同时接触到阴暗的方面,而恰恰中职学生的知识欠缺,分析、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掌控能力比较弱,与社会一些不良青年接触,容易被一些不良的言论和思想所左右,形成一些扭曲的价值观。

(三)缺失爱的家庭教育

对部分失范行为的学生进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很多来自农村留守家庭,或者是离异家庭。很多女学生从小在家里是独生女,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都出现生二胎男孩的现象,家里将注意力转移,学生产生情感落差。家庭的特殊性导致很多的孩子缺失父母的爱,缺少应有的关注,很多学生表现出看待问题极端化,交际能力弱等现象。当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时,不是吵架就是大打出手。特别是女生害怕其他同学的歧视,特别希望从其他方面补偿回缺失的爱,就会出现互相攀比谈恋爱更甚者频繁更换男朋友、夜不归宿等现象。

(四)传统的学校教育

传统的学校教育多是从升学率出发,教育教学方法也是适应大多数学生,很少考虑到少数学生想法,导致一批学生对学校反感,对教师不信任。而我们中职

(二)复杂多变的社会

学校的学生恰恰是在初中被忽略被普通高中筛选剩下的学生,中职的学生都是被社会打上标签的学生,成绩不好、爱捣蛋、打架、生活习惯差、品格有问题等等。很多学生也就只有一样不好,就是学习不好,却被指责成没有一样好。很多学生自己都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所以面对困难时总会临阵退缩、三分钟热度,对自己对人生缺少勇气、自信。而我们的学习内容又有很多不能够贴近学生,贴近未来需要,学生感觉没有用,学习缺乏兴趣,更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学生与老师缺乏沟通,导致学生将多余的精力转移到其余失范行为上。

四、

(一) 对策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根本上减少学生的失范行为

从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我们职校的很多学生价值观是正确的,道德意识是明确的,但是学生的心理矛盾,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屡屡出现失范行为。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要长期抓、反复抓学生的失范现象,不厌其烦的教育、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只有学生自己学会教育自己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

(二)转变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回归课堂

我们职中的学生是普通高中筛选下来的学生,在学习上他们属于弱者,学习可以说是他们的伤疤,不能碰更不能去揭,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学生缺乏解决困难的勇气,遇到困难就退缩,因此我们学生很多的失范行为发生在学习上。要解决学习中学生的失范行为,需要我们学校制定符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学生的心从网络、从酒吧等社会场所吸引到课堂中来。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加强学生的的德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学校、家庭的沟通,转变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位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观念比较守旧,家长认为学生就应该由学校来教育,自己也管不了,送孩子到我们学校来,就是长身体来的我们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较少,之间缺少沟通和理解。而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在家里的表现却很令我们老师意外。我们学校应该建立学校、家长之间的联系机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求为学生的教育创建更多、更好得环境,监督学生校外失范行为,减少校外失范行为的发生,以便学生更长远的发

展。

推荐第6篇: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的成因及治理方法的分析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道德失范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道德失范的现象及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治理道德失范的治理方法。 关键词:问题、道德失范、经济社会、治理

一、社会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四大文明古国,她的文明与美丽是不可否认的。众所周知,中国拥有自然纯真的美丽,富饶的神州大地上,一座座青山相连起伏,一朵朵白云山间萦绕,一条条河流奔腾融汇,一片片花海绽放芬芳,一阵阵歌声随风飘扬,这就是中国自然纯真的美丽。中国的美丽不只在于她的自然,而且更在于她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然而,当我们为中国显著的成就骄傲自豪的时候,随之一些问题日益严重。曾经湛蓝的天空变得灰暗,曾经清澈的流水变得浑浊,曾经青绿的大山变得光秃,曾经放心的食物变得有害,曾经温热的人心变得冷漠,就连曾经应该尊敬的雷锋也被当成了“傻帽儿”, 人们不禁的发问:这个社会是怎么了,让我们骄傲自豪的五千年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哪里去了?在传播正能量的当下,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能小觑的,小问题的集合便是建设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大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折射出在社会发展的途中我们忽视了哪些东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过度的获取自然的资源,从而获取利益,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追本溯源还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已经失去了约束自己的道德规范。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景区内随处可见游客丢弃的垃圾、城市河道内肮脏恶臭的浑水等,很多时候道德与利益比起来已经是微不足道了。人与自然是如此,人与人亦是如此。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扶不扶”就是最好的诠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温暖已经越来越淡薄,更多的是冷漠。雷锋精神是我们华夏儿女必须学习与传承的美德,但是不能否认,很多人把这种精神翻译成“傻”,可见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已经受到了严重的考验。

二、何为道德失范

在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严重的考验时,一个崭新的词语进入到我们的眼球里——道德失范。那么什么是道德失范?所谓的“道德失范”就是指旧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认,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也就是说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的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道德失范”中的“失范”二字,字表意思是“缺少规范”。他所指的主要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认为失范是一种“规范的缺席”,就是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同时涂尔干认为道德示范是病态的,是外在的和约束性的道德控制的离散。默顿认为,道德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手段的不平衡。简而言之,当人们能够用社会所肯定的手段以达到社会所认可的目标时,这时是平衡的,人们的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反之,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的缺乏等原因,人们不知道社会所肯定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有些人对这种目标不感兴趣,或者人们不重视达到这种目的所应该遵循的手段,这时社会规范的目标与社会所认可的手段发生不平衡,人们就很容易发生越轨行为。这种越轨行为,在我们当下社会就可以理解成我们所说的不道德的行为。

三、道德失范的成因

神州大地,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源远流长,为什么还会出现“道德失范”呢?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短短的65年里,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科技的腾飞,世界瞩目可见。但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利益的催化,管理及制度的不完善,外来文化的冲击,教育和宣传只浮于表面形式,还有社会成员“知而不为”的心理等等一些列的原因,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信任危机等道德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发展道路上的阻碍。道德失范的成因,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经济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是导致道德缺失的唯一原因,但是它是一个事实存在的重要原因。不能否认,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确实使得社会处于自由甚至混乱无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道德规范和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有许多的规范及制度需要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去完善,还有许多的错误需要我们去改正。市场经济,经济为主,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一些政府部门及企业的领导一味的追求高产,在权利下,工人们只能放弃了产品的质量。在收获经济效益及美名的时候,却忘了应对消费者起到的责任与义务。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生态环境问题、信任危机等道德缺失问题都是经济不断发酵的产物,这也说明当下社会还欠缺长效的道德规范及有力的约束制度。

(二)、管理及制度的不完善

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扶不扶”,把有人摔倒了扶与不扶的问题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摔倒的人希望得到救助,理应第一时间有人来给予帮助,这是最寻常不过的了。可某些人利用同情心来诈取好心人的钱财,好心人不但没有受到感谢,而且财产和人格都受到了损失。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当社会制度不能长久有效的维护道德良知的取向时,好心人帮人救人被人嘲笑、质疑甚至诬告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温暖就会越来越淡薄,热心肠渐渐地变成冷漠。因为这样的道德成本真的太高了,而往往反诬的人却能得到丰厚的利益,导致了人们“知而不行”的现象频频发生。事实上,社会诚信的普遍缺失、假冒伪劣的横行,有很多的原因,但管理和制度的纰漏是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有力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能确保帮助他人的好心人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这样人们才能由衷、放心和真心的去帮助他人。所以,和谐社会不仅仅需要道德在人内心上的约束和正确指引,而且还需要有力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作为外在的强有力约束。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的文化向外传播,同时大量的异国文化也涌向了中国。异国文化很大程度冲击了本土文化,不是否定异国文化的优点,而是说不同的社会环境应存在适合它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商业文化的前进,而商业文化很容易改变人们原有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氛围随之产生。最为简单的例子,拜金主义的女孩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那拥有享乐主义的人,每天沉迷于物质世界,物质会慢慢腐蚀掉他的精神世界,在物欲追求的过程中不仅迷失了自我,而且大大增加了社会治安的负担。西方很多社会学家认为,物质主义文化使得人类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物欲的膨胀,随时会使人逾越道德的底线或者忘记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那么是与非、曲与直、荣与辱、善与恶,人们不能分辨清楚,就会导致道德淡薄和道德缺失的后果。异国文化对本土文化有很大程度冲击不假,但是我们本土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本土文化的不明确、储备不足都会让异国文化钻了空子。

(四)、教育和宣传只浮于表面形式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看,公众素质参差不奇也是现实存在的。那么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但现实社会中道德教育并不像学术教育那么的具体深刻,往往只只浮于表面形式,并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但家庭内部成员及社会成员很多时候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甚至用消极的负能量来影响正能量的传播。同时,正能量的传播不能简简单单的靠教育的手段,宣传也是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如今信息化社会中,媒体是一个宣传的好工具,但如何让媒体更多地发挥积极营造社会舆论的功能,是媒体应该深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人都有“从众心理”,而媒体就是“从众心理”的一种导向。所以媒体应大力宣传身边的道德楷模、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积极营造拥有正能量的舆论,而不是将很多负能量的新闻公布于众后就没有了下文,要利用舆论的压力和道德的批判将不良的社会现象加以改正。在道德楷模的领导下和舆论的氛围里,群众好心人帮人救人不会再被人嘲笑、质疑甚至诬告。

四、道德失范如何治理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失范的危害不能小觑。在经济社会的快速进程中,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地推进正能量的弘扬。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离不开道德支撑,和谐社会一定是建立在良好而又普遍的公民道德之上。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要依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形成完备的道德建设体系,推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道德失范的治理尤为重要,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向受教者灌输道德方面知识的同时,而且让受教者知道掌道德知识应该如何去践行。也就是说,必须教导学生具备道德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不懈辅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实践。这才是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首先,教育应从主导人群抓起。我国青少年人数占全国人数三分之一还多,而且青少年是我国发展的希望,是中国未来的主导者,他们的道德教育一定程度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道德发展的导向。除了青少年,领导班子也一定程度决定了道德发展情况,领导班子起到了领导带头的作用。所以,加大对主要人群的道德教育,能起到积极地推动正确道德规范向导作用。其次,注重教育的方法。道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媒体的全面性,对全民进行道德教育。电视中,由影响力较大的影视明星主演的公益广告和动画公益短片,都是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还有道德楷模的评选及宣传,不仅能引起学习道德的浪潮,而且能诱导群众地域性自豪感,更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

(二)、完善道德制度体系

很多时候道德制度的缺失,使得帮人救人的好心人财产和人格受到了损失。那么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要建立健全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通过明确的制度形成强有力的外在约束。十八大结束后,很多地方都起草并通过了“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大大的保证了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完善道德制度体系,首先,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制度的不合理,会诱导群众不道德的行为,也给了不道德之徒趁虚而入的机会。其次,加大制度的惩戒力度,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对不文明行为施以严惩,是很多地区的普遍做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文明行为还是屡见不鲜。例如酒驾,自从加大了对酒驾的严肃处罚,酒驾下降了近50%。在道德制度的约束力和惩戒制度的威慑力双重保障下,人们会更加重视生活道德。所以建立失德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适当的将道德上升为法律,用法律来支撑道德建设,是很重要的。

(三)、全民共同努力

道德建设需要全民共同的努力,不仅仅是普通公民,而且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共同奋斗。政府有着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政府的威信和公正,有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发展导向。而且政府作为各项制度的编织和实施者,有权利加强违反道德制度的惩治力度,严惩违法乱纪行为。社会公益组织,积极组织社会成员参加各项道德实践活动,落实了道德教育的目的,也使正能量在社会中不断弘扬。作为普普通通的公民,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树立道德使命感,用他人的行为鞭策知己,用自己的行为约束他人,进而形成全民道德的良好氛围。三者要多沟通、多实践,唯有三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道德的社会。

总之,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神州大地才能繁花似锦。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将核心主义价值观归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正是我们心之所向的道德社会。

推荐第7篇: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控制解析

第 24卷第 115期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 ol 124N o 1115 2008年 10月

Journal of Hunan F inancial and Econo m ic College Oct 12008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控制 吴彩虹

全承相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 湖南 长沙

410205 【 摘

要 】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分析 , 。

【 关

键 ; ;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9-4148(2008 05-0138-02 ・ 收稿日期 :2008-08-31 作者简介 :吴彩虹 (1971- , 女 , 湖南湘阴人 ,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高级政工师 ; 全承相 (1965- , 男 , 湖

南沅陵人 ,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基本表现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表 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包括网络 失德、网络违法、网络犯罪 。 目前 , 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 范行为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1] :一是不良信息

浏览和非正当的信息数据获取行为 。 对于网上情色信息的 浏览行为是一大突出的问题 。 许多高校学生浏览过色情网 站 , 有的高校学生在点击色情网站、浏览色情信息的同 时 , 还利用网络在网上贩黄牟利 。 在互联网上 , 信息的非 法复制、转载和传播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更是在高校学 生中普遍存在 。二是不当的信息传播行为 。在互联网络 中 , 传播色情和黄色信息 , 或者做一些恶语伤人、散布流 言、转述不实消息、发表过激言论的失范行为 。 三是制造 和传播病毒行为 。有的高校学生还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 毒 , 破坏他人电脑系统的资源和重要信息 。 四是充当网络 黑客攻击他人的行为 。高校学生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 强 , 对网络黑客技术行为崇拜有加 , 为展示自己高超的技 术 , 实现自我价值 , 恶意攻击他人网络 。 五是网络社会交 往中的失范行为 。 在大学生中 , 网恋、网婚以及网络同居 等现象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 成为干扰他们正常学习与

生活的不利因素之一 。 高校学生在网上谈情说爱通常只是 为了好玩、寻找刺激、寻找新鲜感 , 这类交往失范行为也 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负面影响 。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1、网络社会环境规范缺失的影响 。在网络社会中 , 网民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道德主要依据网络规范 。 虽然随 着网络的发展 , 我国也构建了一定的网络道德规范 , 但是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 网民大众对于黑客表现出了过 多的宽容甚至是崇拜 , 高校学生众多的 “ 黑客乐园 ” 之 类专门的讨论区相互切磋各种破解别人计算机系统方法、技艺与经验 , 并以自己破解技术的高明而自豪 。 网络规范 缺失的环境对行为主体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实现有着潜移 默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 网络规范缺失的环境使一些虚假 的、消极颓废的、低级下流的垃圾信息 , 甚至反动的信息

得以广泛流传 , 这些信息严重地干扰了高校学生良好道德 观念的形成和内心信念的构建 。

2、大学生内心价值体系的缺乏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

行为倾向不仅取决于网络上有什么内容 , 更重要的是取决 于大学生内心有没有一种正确的道德认识、深厚的道德情 感、坚定的道德意志 。 大学生一旦牢固树立了某种网络道 德信念 , 就能自觉地依照自己理念来选择行为和进行活 动 , 也能依据自己确定的信念来鉴定自己行为和别人言行 的善恶 [2]。 事实上 , 大学生由于网络道德认识水平不高、分辨能力不强、自制力较差、意志力薄弱 , 加上他们对网 络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管理规范等内容知之甚少 , 对网 络空间的自由和责任认识不清楚 , 容易陷入道德个人主 义 , 在网络社会中构筑的道德防线很容易在独立的无约束 环境中崩溃 , 道德良知容易在独立的无约束环境中泯灭 。 高校对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忽视 , 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教 育中忽视网络文化规则的教育 ,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新 技术带来的文化规则变化 , 教育内容和方式不能适应网络 时代的特点 , 是导致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得以发展、加剧 的主要原因 , 这使得广大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只关注自 己的权利、忽视行使权利的必要义务 , 只考虑自己网络自

8 31

由的实现、不考虑他人权利的保障限制 。 三、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政治教育引导

1、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 。网络道德规范对高校 学生的网络行为和道德培养具有参照性和制约性 , 能有效 地促进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的自我培养 。 同时 , 也有利于大 学生自我辨别 “ 在网上什么是不道德行为 , 什么是违法 犯罪行为 , 什么是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 什么是应当遵守 的网络游戏规则 ” ,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道德乃至犯罪 行为在网上的发生 。 因此 , 我国政府应当根据大学生的特 点 , 通过 《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 例 》、《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 法 》、《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等法规 , 以及 《 全 国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 》 等 , 制定相关的网络道德规范 , 使他们明确自己在网络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

2、德水平

, 建起抵御不良信 息的内在防护墙 。为此 , 高校应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 育 , 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课堂教育 , 建立健全网络课堂教 育制度 , 优化网络德育教育传播模式 [3]; 高校应当要求 大学生遵守 《 全国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 》 等网络道德规 范 , 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 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 , 开设 专门课程进行网络法规知识及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 。 美国 特拉华州立大学规定 :新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 用道德方面的教育 , 向学生解释诸如攻击计算机网络和发 送伪造的电子邮件等行为是错误的 ; 经过短期培训后 , 学 生还必须参加一次以守则为内容的网上考试 , 成绩合格者 才有资格使用校园网 。 在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同时 , 必须 利用道德手段来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 加强 “ 网德网风 ” 教育 , 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宣传、举行网络道德规范竞 赛、进行网络道德调查等活动的形式 , 增强学生对网络毒 素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 不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 , 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 , 在网络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 自觉遵守网络规范 , 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 为、严守网络秩序 , 不抛信息垃圾、不传播黄色下流的图 片 , 不利用网络搞恶作剧、放电子炸弹 , 网上聊天语言要 文明等 , 共建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4]。

3、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 培养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情 感 , 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 为了加强网络道德 修养 , 养成良好的道德

行为习惯 , 真正实现高校学生个体 的道德自律 , 离不开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 即在网络主体内心世界展开善与恶、正与 邪、是与非等道德观念的斗争 , 从而不断地更新自我 , 不 断地超越自我 。大学生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和解剖的过 程 , 决不是胁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 , 而是由自己内在 的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首 先积极开展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 丰富校园生活 。 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 充、视野的开阔、信息的更新 , 也是思维方式的完善、思 想认识的净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 用健康、高 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 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校园 生活的单调枯燥而过分沉湎于网络 。 其次加强校园网络建 设与管理 , 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 。 要全面 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 校园网应该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平台 , 但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 。 有的发展完善 , 为校园信息化做出了很大成绩 ; 但有 的刚刚起步 , 甚至运作不良 , 管理不善 , 没有真正发挥校 园网络文化的功用 。 各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 建设 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内部的主 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 并与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形成覆盖 全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 , , 。

、人生 。同时运用技术、, 加强校园网的管理 , 严防各种有害信息 在网上传播 [5]。

四、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配套控制条件

1、加强政府网络管理和监控 , 实现对网络不法、不 道德行为的法律制度规范约束 。 政府网络管理和监控是实 行他律的一项重要措施 。 加强网络管理不是对大学生网络 道德行为失范的横加干涉 , 而是在坚持适度原则的前提 下 , 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进行管理 , 靠学 校、社会、政府的合力 , 维护网络的良性运行秩序 。

2、督促运营商积极开发网络控制技术 , 实现对不法、不道德行为

的跟踪监控 。 网络道德失范以及相关的网络犯 罪是因为网络控制技术的缺陷而出现的 。 大学生虽然可以 运用网络技术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 甚至进行网络犯罪 , 侵 犯他人的权利 ; 同样 , 政府、高校也可以运用网络控制技 术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以及相关的网络犯罪进行有效 的技术防范 , 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犯罪的发生 , 即 以智能对智能 。

3、完善网络司法裁判制度 , 实现对不道德又不合法 的网络失范行为进行有效惩治 。 司法作为对网络问题进行 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 虽然还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缺陷 , 但 司法作为一种最具效力和强制性的社会控制工具仍是化解 和消除网络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 是网络行为失范他 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 因为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和威慑力对 网络道德主体的行为加以约束 , 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选择 合乎法律规范 。

(编辑 :胡舜 ; 校对 :朱恒 【 参考文献 】

[1]娜陶文昭 , 詹

英 1网络教育 [M]1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 出版社 , 1999, (12 :110-1201 [2]楚丽霞 1网络社会中遭受少年德性的创造 [J ]1当代青年 研究 , 2000, (3 :25-261 [3]罗

珍 1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防治体系构建思考 [M]1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 2006, (6 :75-761 [4]林绵优 1创新高校德育方式 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J ]1长 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9 :2291 [5]张文明 1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 [J ]1安阳 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4 :20-211 931

推荐第8篇: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调研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行政伦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问题已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公共行政人员伦理失范的现象,在分析失范成因的基础上,对如何防止和治理行政伦理失范行为进行探讨。

一、行政伦理失范的涵义

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

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针对心性结构、人伦秩序进行逻辑上的通融和交合。行政伦理实质上是指国家公务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在公共行政领域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称,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共行政人员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也包括作为群体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

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行政伦理失范就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置行政伦理的规范与原则不顾,把公共权力用来满足私利的情况或现实,从而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从本质上说,是行政权力的异化。

二、行政伦理失范的类型及表现

行政伦理失范是和各个领域相互关联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经济类失范。这类失范包括贪污挪用、行政人员经商和隐匿财产。一般来说,贪污是行政人员利用职权通过欺骗、瞒哄等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行为。具体表现为:集体私分、挪用公款、非法集资、涂改票据、做假账、伪造证据、侵吞公款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以权压法,不按法定权限、程序履行职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循私枉法甚至执法犯法。

2、政治类失范。这主要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一般指公务人员脱离实际,不关心公众利益,官气十足,铺张浪费,贪图个人安逸和享受,导致工作效果和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其具体表现为:有的干部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有的干部对待上级布置的任务是有决定而无落实,有布置而无督查,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3、组织人事类失范。由于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任用干部只有“选拔”而没有“选举”,人事权掌握在少数领导人手里,其具体表现为:卖官鬻爵、公款行贿、跑官要官。用人问题上的腐败,后果最为严重,它使官场变成了市场,从而使行政伦理失范愈演愈烈。

4、失职类失范。在公务活动中,行政官员的失职、渎职是行政伦理失范的又一种典型表现。失职、渎职有的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巨额国有资产流失。例如:有的造成桥梁垮塌、煤矿安全等恶性事故.给国家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协进而破坏社会稳定。

三、行政伦理失范的成因分析

行政伦理失范并不是我国现阶段的“特产”,它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我国新旧体制转轨的社会转型时期,一定程度的行政伦理失范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归结起来,造成行政伦理失范主要有以下原因:

1、价值多元化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文化价值方面的复杂局面:一方面,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急剧现代化的国家,不仅利益、地位分化会产生价值观念与生活观念的分化,而且各种来自异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也会随着国家的开放纷至沓来。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将会持续且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也会对国家的行政伦理带来挑战和影响,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向多元化方向转化。旧的道德规范被冲破后,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确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被严重扭曲,如果行政主体不能正确认识基本的行政伦理准则和规范,那么,在履行行政职责时就难免会出现偏差,行政伦理失范也就不可避免。

2、行政体制的弊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极易出现行政伦理失范。一是行政权力“公权私化”。尤其是行政领导职务的刚性,即一旦获得了行政职务,在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只要无过错或有过错而不被追究,他就只能上不能下,即便退休,其身份、级别、待遇也不改变。这就必然造成官员的过剩和滞留,进而形成错综复杂的行政伦理关系。二是“官僚泛化”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行政机构臃肿,行政权力全面介入社会生活,行政人员可以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地位合法占有各种稀缺资源。谁一旦获得行政权力,谁就有了进行权力“寻租”的大量机会,就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3、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行政伦理建设,总的来讲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内部控制,即行政伦理道德建设。这种方式主要通过训练和职业社会过程来培养、强化行政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水平。二是外部控制,即行政伦理制度建设。这种方式强调组织结构的合理安排或是立法、制定组

织规则、设立严格的监督机构等。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行政伦理失范的客观条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监督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行政伦理失范的程度。

4、行政人员是追求个人利益(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这一判断使行政伦理失范的经济根源展现出来。公共选择理论在探寻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失灵”的原因和对策中,把“经济人”的假定推广到政治领域,提出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的观点。因为“当个人由市场中的买者或者卖者转变为政治过程的投票者、纳税人、受益者、政治家或官员时,他们的品性不会变化”,他们都会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追求最大化效用或利益。作为选民,他们总是趋向选择那些预计能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政治家或政治选择方案。同样,作为政治家或官员,他们在政治市场上追求自己最大的效用,即权力、地位、待遇、名誉等,而把公共利益放在次要地位。这样,行政伦理失范就有可能发生。

5、行政伦理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一直非常重视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从建国初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上始终严格要求,与时代同步。但是在传统体制下,由政治力量所支持的社会舆论不次于法律的约束性。由于缺乏法治环境,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制度,随着领袖崇拜和政治人格化的神圣性的消解,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失去了往日的政治约束力。特别是随着传统计划体制各种弊端的暴露,与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机构重叠臃肿、职责不清相伴随的是人浮于事、官僚主义、责任意识淡漠、缺乏进取心等严重违背行政伦理道德的现象。

6、行政人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行政人员具有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的双重性来源于他进入公职系统之前的“原身”是公民。当他经过法律程序进入公共行政部门后,就形成了新的身份和行政职务关系,公共领域的特殊性要求公务员的公共角色定位。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以国家权力的公共性使用为前提的,为了保证公务员能够公正地行使公共权力,为公众谋取公共利益,必须要求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能够“大公无私”,不掺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即韦伯在官僚组织模式中设定的“公共人”。我国学者张康之指出:“作为社会的公民角色的公务员,得到行使公共权力的前提恰恰是个人对其权利的转让,即让个人权利服从公共权利的要求”。而一旦优先发展个人权利,就难以保证其公共权利使用的公共性。尤其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缺乏对公务员角色扮演的严格规范,在原有社会分工体系中居于较高地位,而待遇相对较低的行政人员为了获得与此相适应的经济收人,便很容易想到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权谋私等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就不可避免。

四、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对策

防止和治理行政伦理失范行为是促进行政伦理建设、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保证行政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健全行政监督体系的需要。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立合理的行政伦理道德标准。确立合理、实用的行政伦理道德标准,是实行行政道德监督的前提。目前,不少西方国家都建立了系统的公共部门道德准则。这些道德准则对行政人员提出了相应的道德要求,时刻提醒行政人员对公众所负的责任,对行政人员规范自己行为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具体到我国而言,要对行政人员进行有效的道德约束,必须改变以往过高或过于空泛的道德标准,制定出一套符合行政部门实际工作的道德准则,以便行政人员遵循对照。当然,行政道德准则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道德环境的形成,这种道德环境的形成有赖于政治承诺和领导层的支持,并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其次,道德准则的要求必须为行政人员所接受,并依赖于他们的职业道德信念和道德自主性。行政伦理道德的标准内容十分丰富,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忠于职守,勤奋行政。二是廉洁奉公,清白行政。三是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四是实事求是,科学行政。五是热情待人,协调行政。

2、建立健全行政伦理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行政伦理监督体系,是保证行政伦理规范建设的重要基础。行政伦理监督的形式有多种,如政党监督、行政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它们相互结合,构成行政道德监督机制的基本内容。当前,构建完善的行政道德监督机制工作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加强权力机关对政府道德行为的监督。应在现有的政府领导述职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道德审议制度,将政府及政府官员的道德品行作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政府系统的自我监督。将政府机构及其行政人员的道德问题作为上下层级监督、行政监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这些道德规范纳入政绩考核、素质考评范围。三是加强司法机关对政府行为的司法审查。四是加强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政府行政道德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政治实体监督、社会团体监督、社会经济组织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以及社会成员监督)是不容忽视的体制外的监督形式,对政府的道德行为的监督作用非常明显。当前应提高社会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以及监督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加强群众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等监督形式的相关制度建设,营造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以形成强大舆论压力,限制和约束政府的道德失范行为,督促政府依法行政和以德行政。

3、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强化社会赏惩制度建设,加大赏善罚恶的力度,是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核心。一是建构行政伦理道德代价补偿机制。这种利益补偿,既包括精神的褒奖、工作的变动、职务的升迁,也包括物质利益补偿。二是对违反行政伦理道德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对公务员违反行政伦理道德行为的惩罚量,必须远远高于违反行政伦理道德所得的收益,必须使他们在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不偿失。例如,新加坡政府利用中央公积金制度,把公务员每月工资的40%作为公积金,存放在银行里等公务员退休后才能支取。这40%的公积金,只在公务员的工资中扣除22%,还有18%由国家补贴。也就是说,一个公务员如果从20多岁参加工作,到退休时将会有一笔数目巨大的公积金可以支取,多则几十万,少则十多万,足够保证吃穿不愁,颐养天年。中央公积金是实在而可靠的保障,既是福利,又是一种廉洁抵押,对于胆敢贪赃枉法的人来说,公积金是惩罚的筹码,贪污腐败者被法律宣判后,他的全部公积金将被没收,上缴国库。新加坡政府的做法,实际上是通过向公务员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实行廉洁抵押制度,变相提高了腐败行为的“成本”。有鉴于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不再可能以少数高风亮节的人民公仆“穷而愈坚,不堕青云之志”的标准,要求大部分的公务员在清贫的生活环境下保持良好的行政伦理水平,我们更应该在“重典治乱”的原则下,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逐步建立“以薪养廉”的伦理化的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

4、推动行政伦理监督立法。我国在行政伦理监督法制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公务员法》、《国务院工作人员守则》、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和《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关于国家行政人员行为规范的制定和贯彻,在规范政府和国家公务员的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仍有大量的行政法规,尤其是行政伦理监督方面的法规急需制定。例如,我国还没有《行政伦理法》或《公务人员伦理法》以及实施的具体法令。因此,除了上述行为规范以及宪法、行政法和刑法典中的有关行政道德规范的规定之外,还应加紧制定专门的行政道德法典以及法律实施细则,以加强行政伦理监督。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对于公共行政管理的公正、廉洁、高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切实采取措施,有效防止和治理公共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行为,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伦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荐第9篇: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调研对策

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调研对策2010-06-29 19:01:5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调研对策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调研对策(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行政伦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问题已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公共行政人员伦理失范的现象,在分析失范成因的基础上,对如何防止和治理行政伦理失范行为进行探讨。

一、行政伦理失范的涵义

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针

对心性结构、人伦秩序进行逻辑上的通融和交合。行政伦理实质上是指国家公务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在公共行政领域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称,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共行政人员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也包括作为群体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

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行政伦理失范就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置行政伦理的规范与原则不顾,把公共权力用来满足私利的情况或现实,从而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从本质上说,是行政权力的异化。

二、行政伦理失范的类型及表现

行政伦理失范是和各个领域相互关联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经济类失范。这类失范包括贪污挪用、行政人员经商和隐匿财产。一般来

说,贪污是行政人员利用职权通过欺骗、瞒哄等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行为。具体表现为:集体私分、挪用公款、非法集资、涂改票据、做假账、伪造证据、侵吞公款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以权压法,不按法定权限、程序履行职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循私枉法甚至执法犯法。

2、政治类失范。这主要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一般指公务人员脱离实际,不关心公众利益,官气十足,铺张浪费,贪图个人安逸和享受,导致工作效果和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其具体表现为:有的干部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有的干部对待上级布置的任务是有决定而无落实,有布置而无督查,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3、组织人事类失范。由于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任用干部只有“选拔”而没有“选举”,人事权掌握在少数领导人手里,其具体表现为:卖官鬻爵、公款行贿、跑官要官。用人问题上的腐

败,后果最为严重,它使官场变成了市场,从而使行政伦理失范愈演愈烈。

4、失职类失范。在公务活动中,行政官员的失职、渎职是行政伦理失范的又一种典型表现。失职、渎职有的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巨额国有资产流失。例如:有的造成桥梁垮塌、煤矿安全等恶性事故.给国家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协进而破坏社会稳定。

三、行政伦理失范的成因分析

行政伦理失范并不是我国现阶段的“特产”,它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我国新旧体制转轨的社会转型时期,一定程度的行政伦理失范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归结起来,造成行政伦理失范主要有以下原因:

1、价值多元化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文化价值方面的复杂局面:一方面,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急剧现代化的国

家,不仅利益、地位分化会产生价值观念与生活观念的分化,而且各种来自异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也会随着国家的开放纷至沓来。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将会持续且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也会对国家的行政伦理带来挑战和影响,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向多元化方向转化。旧的道德规范被冲破后,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确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被严重扭曲,如果行政主体不能正确认识基本的行政伦理准则和规范,那么,在履行行政职责时就难免会出现偏差,行政伦理失范也就不可避免。

2、行政体制的弊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极易出现行政伦理失范。一是行政权力“公权私化”。尤其是行政领导职务的刚性,即一旦获得了行政职务,在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只要无过错或有过错而不被追究,他就只能上不能下,即便退休,其身份、级别、待遇也不改变。这就必然造成官员的过剩和滞留,进而形成错综复杂的行政伦理关

系。二是“官僚泛化”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行政机构臃肿,行政权力全面介入社会生活,行政人员可以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地位合法占有各种稀缺资源。谁一旦获得行政权力,谁就有了进行权力“寻租”的大量机会,就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3、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行政伦理建设,总的来讲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内部控制,即行政伦理道德建设。这种方式主要通过训练和职业社会过程来培养、强化行政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水平。二是外部控制,即行政伦理制度建设。这种方式强调组织结构的合理安排或是立法、制定组

推荐第10篇:行政伦理失范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L20110201

4姓名:张明明

浅谈我国转型期中的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

[摘要]21世纪初的中国, 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 社会的经济转型要求行政伦理转型同步, 而这种转型的脱节现在却未能克服。因此, 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大量出现, 行政伦理的问题还相当严重。要解决行政伦理失范的问题, 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行政伦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应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考虑。要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 加强公共监督,加快伦理立法, 加强思想教育。

[关键词] 行政伦理;失范;特征;类型;原因;对策

行政伦理失范概述

行政伦理是公共伦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中,所应确立和遵守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伦理规范的总和,是行政权力的使用者(行政权力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过渡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某些行政主体由于受到利益的诱导,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道德缺失,行为失范,导致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严重影响了行政机构的效率和威望,阻碍了整个社会改革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失范”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提出,他把“失范”解释为一种无规范状况或是社会准则的缺乏和混合不清,英文表述为“normlene”和“lawlene”,“norm”和“law”均有“规范”、“规则”、“法律”和“规律”的含义。罗伯特·默顿(Robert C.Merton),从词的功能把失范解释为规范的缺席。也可解释为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人们广泛的认同,导致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通常情况下,学者们把失范与反常态、逆规则联系在一起,把失范作为“反常的”、“病态的”或“偏差的”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解释为结构紧张在社会行动上的表现,或是个体心理上的病态征兆。在社会学视域,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事实,对于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事实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在转型期中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特征

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中国政府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之一在运用行政权力和处理公务活动中,常会出现意识和行为失去规范,导致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以致违背了公共行政的目的,产生了中国政府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失范。

中国政府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行政伦理失范主体的扩大化

行政伦理失范主体的人数每年呈递增趋势。

2.行政伦理失范手段的隐蔽性

中国政府公务员为了逃避行为失范的惩处,前期做了充足的“功课”。首先有计划性地把家属移居到国外,自己在国内担当“裸官”;然后再分期分批地把其非法所得转入家属所在国的银行。鉴于国外银行在制度上有替储户信息保密的规定,阻碍了一些案情的深入调查。其次,部分政府官员以出国公干为契机,中途脱队,滞留不归。由于中国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还没有签订双边引渡条约,中国也只能采取相应“友好合作”方式,把这些外逃政府官员遣返回国。另外,部分政府公务员隐匿财产手段高明。如:重庆巫山县原交通局局长晏大彬,最初发现他隐匿现金是人民币 1192 万元,美元 3.15 万元,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在总行反洗钱局的指导下主动协助,发现晏大彬其妻将 934 万元以她本人或

是他人的名义购置房产、存入银行和购买理财产品,其中分红型的保险就有 50 万元,最后,认定晏大彬受贿 2226 万元。

3.行政伦理失范方式的多元化

从单一种类失范行为到集多种类失范行为于一身。如:重庆文强大案,从最初的仅是经济类失范——贪污到政治类失范、社会公德失范、组织人事类失范等多种类失范于一身。从个体行为失范到群体行为失范。如:沈阳的慕马大案,沈阳市政府多达 400 名政府公务员整体行为失范,给沈阳市政府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4.行政伦理失范后果的严重性

行政伦理失范最直接的后果是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遭到巨大的损失。2003 年,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提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逃官员大约有 4000 人,共携走资金约 500 亿美元。2011 年 1 月,贺国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提到,通过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解决了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廉政自律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 39045 名干部主动上缴礼金、有价证券,合计金额 3.8 亿元。 在转型期中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类型

转型期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权钱交易。这类失范包括贪污挪用、行政人员经商和隐匿财产。

2.权力交易。这主要指权力寻租。权力寻租即个别国家公务人员以手中握有的行政权力为筹码,通过“出租”权力,以权谋私、卖官鬻爵、索贿受贿、索取高额回扣,获得暴利。

3.渎职失职。在执行国家公务活动中,行政官员的失职、渎职是行政伦理失范的又一种典型表现。失职、渎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巨额国家和人民财产流失、恶性事故发生。

4.违反社会公德。某些政府行政人员为满足个人欲望,不负责任地消费公共资财,甚至大肆挥霍公款,经常光顾那些灯红酒绿的地方,沉醉声色犬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以上四类行政伦理失范只是当前行政腐败与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而并非全部。

在转型期中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探究

行政伦理失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现象,在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公务员会不顾行政伦理原则与规范,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现象时常发生,这不仅与公务员自身的道德素质相关,还与制度、历史、经济与环境等因素有关。

1.公务员自身素质不高

公务员虽然有私人生活和个人利益追求的自由,但因为其掌握着公共权力,就应当有维护公共生活的责任和义务。当其在现实的行政实践过程中遇到权力、角色、利益冲突时,其自身的道德意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道德修养如何,便成为决定其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公务员自身素质不高出现道德缺失,就容易导致行政伦理失范或行为失控现象的发生。

2.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监督机制在形式上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在维护公务员的廉洁自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虽然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与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相比,现行的监督机制仍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人大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地位偏低,无法有效行使监督权,从而影响了监督的有效性。同时,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其威力和效能在监督实践中未得到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

3.行政体制不完善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我国行政体制自身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政企不分,政府职能泛化;机构设置臃肿,编制缺少立法;用人制度不透明,人浮于事,因人设事,人满为患;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效率低下等。尤其是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期,新体制从入轨启动到转入良性运行有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各种配套的法规、制度、章程不很健全,无形中造成许多管理上的“漏洞”,成为产生行政伦理失范的隐患。主要表现在: (1)某些行政伦理规范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执行比较乏力。(2)有些制度规范的条文只有定性的要求,没有定量的要求,因此具体实施过程中弹性比较大,很难进行具体操作。(3)某些制度制定得过于粗糙、简单,缺乏必要的程序性规定,在执行中经常发生扯皮和相互推诿的现象。制度的乏力难以给公务员一个刚性的外部约束环境,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行政道德失范。

4.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影响深远

我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它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也留下了不少如官本位和封建特权思想等的负面文化。历史遗留下来的升官发财观念,易使一部分公务员把手中的权力视为己有,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使一些公务员对待下属和人民群众漠然视之,对上级阿谀奉承;独断专制,重人治轻法治的影响,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同时,由于受官本位、等级观念、专制独裁等封建陋习的长期影响,使公众对公务员产生畏惧心理,形成草奴心态。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是造成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历史原因。

5.行政环境变化深刻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转型使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面临严峻的挑战,即社会的经济转型要求行政伦理转型同步进行,但是目前的行政伦理规范尚未普遍形成和认同,原有行政伦理观念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受到冲击,致使传统的行政伦理标准失去了应有的感召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使原来的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受到各种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强烈冲击。行政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欲望被不断唤醒,再加上各种制度的漏洞往往被部分国家公务员利用,让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参与商品交换,容易出现少数公务人员的权钱交易和“金权政治”等负面效应。与此同时,西方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乘虚而入,再加上传统的封建道德腐朽思想沉渣泛起,使得大环境变得更加无序,因而造成了较为普遍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

在转型期中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

明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务员是人民公仆的地位关系,削弱传统的“官老爷”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必须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强调廉洁自律和服务意识,从根本上解决行政伦理失范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坚持正确的行政价值观注重公务员队伍的再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培训教育,适当地请优秀公务员和道德模范作报告等,确保广大公务员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增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因为这是树立公务员道德的基础和根基,同时也是现代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2.增加政治理论学习,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提高公务员的政治修养。强化公务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让公务员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优秀群体。同时,公务员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明确当今我国政府转型时期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意义,遵照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细节要求和总

体规划对公务员行政伦理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做到与时俱进。

3.强化公务员的道德自律意识,正确处理公务和私人问题具体就是要求公务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教育,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控能力,坚决抵御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正确定位自己的公务员权力与职责,明确区分与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将外在的强制转化为内在的自觉,促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践。

(二)完善行政体制建设

多年的反腐败经验表明,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总是和政府职能过多、权力过大有密切关系。政府职能过多、权力过大,就会使行政官员滥用权力成为可能。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制止行政伦理失范发生的可能性。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摆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实现由传统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各政府机关的权力和职责,减少权力交叉造成的各种推诿扯皮现象;在制度规范上,要尽可能的可量化,执行时确实需要自由裁量的一定要遵守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在行政方式上,要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真正做到民主决策、行政公开、政府行为透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减少公务员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的机会。同时,要加强“治贪”力度,增加贪官腐败的成本和代价,营造一个团结向上、公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行政环境。

2.完善人事行政机制,规范公务员任免机制

严格遵守《公务员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用人上要秉承因职招人、因材器使、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在源头上把好关,确保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同时还应形成合理的人才流转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保证公务员的行政伦理素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3.建立公务员伦理道德考核机制

在公务员录用、考核、提薪、晋升时充分考虑其伦理道德状况,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考察办法,切实付诸实践而不流于形式。建立一套公务员伦理道德考核机制,具体可包括道德评价机制、道德奖惩机制,对尽职尽责的公务员提供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违背行政伦理和社会基本道德的公务员要严惩不贷。

(三)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1.尽快制定统一的行政监督法,构建整体合理的行政监督体系

充分整合现有各种监督主体与手段的优势,通过一部统一的行政监督法来明确规定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机关内外监督的重点和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整体性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

2.改革行政监督机构,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作用

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把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同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结合起来。各部门都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恪尽职守,减少政府和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问题,大力推进法制政府建设,确保政府行政行为法制化。

3.完善司法审查制度,强化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

具体做法: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之内,这样可以压缩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空间;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来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利。

(四)加快行政伦理立法

日本作为廉政建设成绩显著的国家,其行政伦理建设的特点在于确立了行政伦理的核心价值,重视程序规定和行政伦理法治化,制定了统一的伦理法典。借鉴日本行政伦理建设的经验我国应建立行政伦理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行政伦理法规,加强监督,推动权力规范运行,健全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建立专业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

在日本中央政府,有专门负责公务员伦理事务的机构——国家公务员伦理审查会,直接隶属于日本人事院,负责各种公务员行政伦理规则和处分细则制定、调研审查公务员的伦理问题等,对提高日本公务员行政伦理素质,防止行政伦理失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的治国实践中,有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机关”,因其地位、权限等多方因素,致使发挥的作用有限,借鉴日本经验,建议将其纳入中央国家权力机关垂直管理,在人大部门中可设立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行政伦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各级公务员的伦理考核和相关伦理法则的制定等问题,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有效的科学的公务员行政伦理管理体系和管理机构。

2.加快行政伦理立法,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

作为公务员个人修养的“自律”和社会法律法规的“他律”是督促公务员行政伦理行为的两大力量,而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实践,实际上是循着经“他律”并在“他律”的支持和督促下,形成“自律”并以“自律”为主要的约制力量的过程。虽然我国也非常重视行政道德建设,提出一系列政策方针,如以德治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目前我国大多公务员还停留在他律的基础上,靠公务员自律来规范行政行为的理想,与现实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加快公务员行政伦理立法,将行政伦理纳入国家法律效力范围内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C ].人民出版社.1994.156

[2] 周奋进.转型中的行政伦理[M ].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194

[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 ].商务印书馆,1987.154

[4] 张萃萍.新时期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探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7).

[5] 文强“黑金”脉络:卖官鬻爵捞钱黑社会花钱买命.中国新闻网.

[6] 丁煌 .西方行政学说史[M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 ].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第11篇:新闻道德失范

新闻道德失范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不同程度地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和现象,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新闻记者工作中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和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立法,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健全新闻单位内部约束机制和加强社会监督方面就如何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见解。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获得飞速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和现象,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如何有效的防范和守住新闻道德底线,是摆在当前广大新闻记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闻记者道德失范的表现

当前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偿新闻。把新闻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有的记者报道新闻索要钱物,或者以收费方式向会员单位提供新闻报道支持,搞变相的“有偿新闻”。使新闻报道偏离了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公众的利益,误导社会公众。

2、贪图享乐。有的记者通过采访会光顾各种名目的新闻发布会、招待会、开业及庆典。于是,出现了一些记者对“吃喝”、拿“红包”和“进宾馆”的热情远大于采写新闻。写出的稿子充斥着空话、大话、套话、废话,以偏概全。导致不愿下基层和艰苦地区采访,整天浮在表面上,把被采访单位提供的通稿改头换面,标上自己的名字便当作新闻来发表。

3、收受礼金或“封口费”。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更有一些记者,收取被采访单位的 “封口费”,严重的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4、撰写假新闻。出于各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将新闻事实做以夸大,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在报道中无中生有,这不仅直接玷污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也辜负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二、新闻从业者道德失范的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强大的冲击,部分新闻工作者受其影响,忽视了“国家利益”、“政治利益”、“群体利益”,只求自身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2、新闻行业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任何行业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我国尚未走向规范的新闻媒体行业,因为其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和权威性,在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滋生腐败,其一句简单的评论就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同时我国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其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这种比较特殊的地位也容易出现行业不正之风。

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 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三、加强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建设的策略

1、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公正无私,要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选择、衡量,不能把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个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其次坚持主持正义和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新闻记者应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矛盾冲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以除恶扬善、扶正祛邪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同那种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以及错误言行作斗争;再次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说真话,坚持尊重事实说真话的原则。

2.建立完善法规。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目前,我国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连一部行政性法规也没有,为此有必要推进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法》的出台,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立法,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严格界定,对违法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从法律角度加强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约束。

3、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推动他们端正行业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其职业道德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新闻记者身份查验手段和举报投诉渠道,可一方面有效地打击假记者的诈骗活动,另一方面对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查处。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发假新闻多的媒介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之下,权威性强的媒介、从不发假新闻或者极少发假新闻的媒介就会脱颖而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4、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使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是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细致周密,不能有漏洞,让人有空子可钻,不但要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且还要规定对违犯规定的行为的处罚措施,使记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其次是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按制度办事,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各项规章制度不至于流于形式;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在新闻报道上作出显著成绩的记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自觉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并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突出成绩者,应予以重奖,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以激励大家献身于新闻事业。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分别予以批评教育、处分,个别严重者应调离新闻单位,对违法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总之,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今天,新闻已成为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要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树立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崭新形象。

第12篇:大学校园典型失范

1、失范:调查课题:关于大学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调查研究 (一)教室不文明现象:

1、在课桌或墙壁乱涂鸦,踩脚印。即所谓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 有愈演愈烈之势

2、互相抄袭作业;简单baidu或google一个结果交给老师。

3、考试作弊,手段繁多:扔纸条、短信、交头接耳等。

4、上课的时候不将手机调为震动或者关机。

5、老师点名时,请人代答到,或者主动帮好朋友代答。

(二)图书馆不文明现象

1、在图书馆将看过的图书乱放,不还原。甚至把专供阅读的好书私自藏匿到隐蔽处。

2、把图书或者报纸中自己喜欢的页面“开天窗”

3、在图书馆藏书上乱勾乱画,随意涂写,完全当成自己的课本。

4、过期不还书或者压根有借无还。

(三)宿舍不文明现象

1、休息时间在宿舍内喧哗、打电话、打牌、唱歌,影响他人休息。

2、楼上的同学晾湿衣服时,不顾及楼下是否有晾晒的衣服或者棉被。

3、浪费水电:开长明灯,放长流水。

4、在寝室聚众打麻将、斗地主等赌博行为。

5、不注意个人卫生,东西乱放。

(四)食堂不文明现象

1、在食堂餐厅吃饭浪费无度。

2、打饭不排队,就餐先占位,拥挤无序。

3、饭后不收拾餐盘,食堂餐后餐盘不送残食车。

(五)其它不文明现象

1、在校园四处乱贴小广告、宣传单。

2、在公共场所过于亲密。

3、自行车胡乱摆放。

4、偷水瓶,倒别人的开水。

5、到处占位

6、说脏话

7、打架斗殴

8、偷东西,小偷小摸,拿别人的衣服,棉被等。

四、“不文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氛围的影响。由于大学生还处于心理不成熟期, 社会上许多消极、落后现象反映到校园, 往往使部分大学生丧失其原有的生活立场, 接受社会上不文明的语言、行为及生活方式, 造成了大学生不文明现象。而大众传媒中某些不健康节目的误导, 又使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得以蔓延。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有部分大学生把影视作品中主人公的不文明行为如说脏话、打斗视为有个性的表现, 视为“ 时尚” 。二是同龄群体的影响, 同龄群体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接近,互相攀比模仿, 使部分不文明观念、行为更易在高校互相渗透和影响, 这是导致某些不文明现象在校园内流行的重要因素。

第二,大学生不文明现象往往是大学生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所致

大学生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便容易丧失文明的判断能力, 以丑为美, 以耻为荣, 从而在思想上解除了抵御社会不良风气侵袭的防线。我们认为大学生中出现这些不文明现象也与大学生注重个人私利有关,这不仅存在于学生中,社会上也不乏这种现象。 第三,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现在大多数家庭都

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不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能吃苦,缺乏合作意识。也有部分家长自身文明素质低使孩子的文明教育失去了根基。除此之外,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文明素质教育。

第四,学校教育的疏忽。许多大学生对文明与不文明的性更为认识不清,认识不到自身行为构成不文明,造成无意识的不文明。这和长期以来,从中学到大学的教育,只重视智育,忽视道德教育,放松对大、中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有关。例如: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文明养成教育, 使本应在中小学就养成的文明行为习惯未形成, 造成教育断层。再比如说大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关注。

第五、缺乏监督。现行的学校教育缺少对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监督,对部分学生的违纪行为采取姑息态度, 奖惩不明, 从一定程度上纵容、助长了不文明行为习惯的滋生、蔓延。

五、解决方法

第一、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转变大学生的认知错误。高校在重视知识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更应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自觉文明意识,增强抵制不文明思想行为侵蚀的能力;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将自觉文明意识转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在教育、灌输的基础上,重视集体的影响、约束作用,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正确舆论的导向、监督作用等,并随时注意纠正不良思想和行为。

第二、强化校规校纪的严肃性,做到全方位育人校规校纪是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的具体管理制度,也是规范大学生言行和道德标准的手段。校规校纪教育既是纪律教育的具体化,又是约束大学生言行、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环节。加强校规校纪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大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创造条件。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校园文明行为更加深入人心。

第四、加强校园内部舆论监督,实行学生自主监督,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理论的人文教育。

第13篇:师德失范自查报告

关于师德失范行为的自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我中心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按教育局工作要求,对我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自查自纠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老师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关爱学生、遵纪守法、无私奉献、不计得失,无聚众赌博、推销商品、索要财物等不良现象。但也有一些问题。

1、个别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有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现象,有背后议论现象,有问题不在当面解决。人别教师语言不文明,影响团结协作。

2、极少数教师在政治、业务学习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深入学习,认为自己目前的知识水平教几个小学生已绰绰有余。

3、个别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不够。对学生关爱不够。

4、个别教师遇事只顾自身利益,不考虑学校和集体利益,对学校工作安排不满,大局意识不强。

二、整改措施

1、师德师风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的工作运作决策、规划和措施落实情况。

中心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并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贯彻落实师德师风活动实施方案及细则,研究落实途径、步骤,近期远期的工作目标。

2、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教师讨论,老师们认识到: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严师慈母”。在家长面前是“最可信赖的人”,在社会上是“最文明的群众”。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时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始终如一使教师以“传道、授业、奉献”为己任,视正己、爱生,敬业为天职。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冲击更大,常常会面临着工作上的难与易,环境上的逆与顺,生活上的苦与乐,待遇的高与低,种种现实问题,有些教师产生心理错位,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目的发生偏差,个别教师消极怠工,通过教育和对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大家认识有了明显提高。我们教师都写出了师德学习心得体会。

3、深刻认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常听社会上的人议论现在的教师有家长请客吃饭的,有收受家长礼物的,这些行为都污染了神圣的师德。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做榜样,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关怀下属,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遇事求详,监督求广,评议求实。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4、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校长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工会、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组开展各种活动,宣传师德典型,创设和谐校园环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美化师生心灵,让师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并建立长效机制,让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长期开展下去,为创建社会和家长满意的学校而努力。

第14篇:网络道德失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干预

摘要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步伐越来越快,特别是网络也紧随其后,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人们日渐需要的重要工具。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不陌生的熟悉人,在大学校园中,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不会缺少上网的经历。但是就像常人说到的那样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不可详述的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这就是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网络道德的失范引起了大学生道德思想、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歪曲。此文预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原因分析,阐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原因;隐性教育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之大,信息之多,信息之复杂是我们有时都不可想象的。尤其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内容纷繁复杂,除去有利信息以外,它还充斥着各种不科学、不健康的内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机会接触和传播这些低俗的内容。在接触和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不健康发展,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给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德育为先。当代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体,他们对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拥有较强自主性,从心理上排斥传统的说教命令方式,现行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在突破教育对象的心理防线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在教育范围的影响广度方面也存在局限性。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有效地减轻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全面覆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多方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同时也能与显性教育共筑“合理构架”。因此,如何从隐形教育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逆转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积极参与分子,极度活跃分子之一,与网络接触的时间长、范围广。尤其是大学生的品性与行为正处于不断的变更时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预,进而在网络世界中产生违纪违德行为,甚至牵引到现实生活中,彻底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值得大家的重点关注。

(一)何为网络道德失范

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是以善恶为道德行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进而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进行调节的规范。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归根结底,它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会随着时代、阶级和文化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随着网络的兴起,道德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社会中,也逐渐渗透到网络社会中。网络成为伦理道德的载体,网络“简而言之,就是指建立在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基础上的因特网(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或互联网。”借此,网络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即网络社会。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发展,使道德教育从真实的现实社会转入到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道德己经成为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

然而,网络道德自主性的增强,突破地域限制的特点,使得网络道德与现实既有道德在融合的基础上又有不可忽略的矛盾,从而引起网络世界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网络道德失范。它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和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和失序。”[2]就网络道德问题的内涵而言,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与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规范密不可分。就目前而言,虽然国内外制定了相关的网络道德原则和网络道德制度,但是,这些道德原则和道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而宽泛的,目前还未对各个网络参与者的上网行为做出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和限制。网络技术所造就的具有即时性、隐蔽性、虚拟性、广域性、信息无国界性和海量性等特征的新的人类生存环境,在这一环境下,人们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大学生作为网络

[1]的积极参与者也不可避免的在网络世界中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如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导致对网络的迷恋、网络qq聊天中隐瞒或欺骗行为、网络语言攻击、未经他人允许盗取他人账号或偷看他人隐私、抄袭他人著作等不良行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净化网络环境,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网络在改变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人们出现了道德责任感缺失和道德冷漠的现象。其结果便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所谓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犯罪。[3]网络的便利和快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紧需工具。但大学生对网络的不合理使用同样也产生了很多的道德失范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问题。

1、网络道德信仰淡漠化

信仰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说教、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4]道德信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评判标准。网络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扮演和转换自己的角色、体验多样的生存状态。由于摆脱了传统权威规范和媒介信息传播模式的束缚,西方国家凭借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非主流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我国道德理想信念的信仰。2008年11月,某高校大学生严某通过笔记本电脑撰写了两篇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文章,其后,他又拍摄、制作了自己宣读这两篇文章的视频,并将其粘贴到某论坛上。随后,严某又在武汉开通“蚂蚁复仇者” qq群,通过这些群成立“中国人民党”并自封党主席,在网上发布反动言论。最后严某因涉嫌传播反动言论罪被我国公安机关严厉制裁。大学生通过网络宣传反动言论,传播腐朽、堕落封建迷信思想或邪教言论的行为,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不坚定,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网络道德情感冷漠化

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以符号性为特征,人与机器的频繁接触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同他人、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针对qq聊天或者游戏中隐满或欺骗行为的原因分析,62.2%的大学生仅仅是处于安全意识,显示了其对他人交往情感的冷漠。2009年7月16日,一网友在百度某贴吧中,发了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数小时之后,将近40万网民回复了该贴子,网友称其为当今网络第一神贴。从发帖人的主观愿望出发,这一帖子事实上并不是为了表达发帖人的某一观点或情感。人们都在探讨为什么这样的恶搞贴子会被疯狂地转载,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上网时出现孤独、无聊和寂寞的心理。网络道德情感的冷漠化、无聊化,经常使大学生在网上恶意攻击他人、互相谩骂,久而久之,这些不文明的道德行为就容易形成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而这种不良的上网习惯则会使群体观念越来越淡薄,也极易使其道德评价标准出现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双重标准。道德评价标准的双重性又易导致其道德人格的多重化,这种多重人格也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并产生不良的行为后果。

3、网络责任意识薄弱化

2004年10月,成都某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章某,利用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在自己的校园网个人空间建立了主页,同时将一境外淫移色情网站的网址,链接在自己的主页上,并大范围的转发给同学,使同学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不良影响。最终张某因非法链接境外淫移色情网站被公安机关拘留。当代大学生利用互联网非法链接暴力、色情网站,并转发给他人的案例说明了其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匮乏。康德认为,“只有处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5]在众多信息充斥的网络社会里,当代大学生极易忘记自己对其他网民应负的道德责任。他们认为网络社会是极端自由的,自己的各种需要可以不断获得满足,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可以免除惩罚,在网络空间中可以为所欲为。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弱化,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对我国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藐视,易给他人带来伤害,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因而,我们要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

4、网络不文明行为泛化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暴力以及偷窥他人隐私等。据调查14.3%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查探过他人的隐私。10.2%的大学生当看到网上色情图片或网站时会选择看看里面有什么。2009年5月26円,在校大学生萧某在网上发帖称,其在知网下载了两篇硕士论文,这两篇论文的整体框架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论文抄袭者仅把抄袭论文的地名改了。该贴一发就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学校指出如果论文作者的抄袭行为属实,将根据国家关于学位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这一案例说明了部分学生的网络学术道德的丧失。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是其网络不道德行为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学术道德就是指学术人在参与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6]大学生是我国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网络技术的即时性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给大学生进行学术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购买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他人著作,任意篡改他人著作中的数字信息、聘请网络枪手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还利用互联网进行不法活动。例如网络欺诈、盗取他人财产、滥用信息技术制造和传播病毒、散步虚假和有害信息或诽谤他人等等。有的行为还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因而,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建设,约束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减少危害所带来的损失。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1、周围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现代社会虽然总体发展越来越好,但也不乏瑕疵。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情的冷漠,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并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淡化。老人倒地,看到就应扶起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当今社会却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现在人们在决定扶与不扶之前都会做很久得挣扎,甚至挣扎过后决定不扶。众所周知的小悦悦事件就深刻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与道德观念的弱化。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当今我国社会道德环境已遭到严重污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根基逐渐动摇,道德观念模糊,对原有的传统道德观念也产生怀疑。

除受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以外,网络环境的复杂与混乱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当代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娱乐,网络娱乐节目、影视作品含带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大学生受此影响,思想开放,追求自由,就逐渐排斥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除此之外,网络言论的虚拟化、空间化、大范围的自由化,导致网络言论混乱,“畅所欲言”,长时间与网络不良言论的接触也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发生变化,甚至产生违纪违法的思想。

2、大学生本身缺乏自控力与是非判断力

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等主观内部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出现和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特点直接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值经历生理发育过早,而心理发育相对落后的特殊阶段,他们生理、心理发育从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其自身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步性,致使部分大学生放纵了自身德性系统中劣性因素的萌生和泛滥,从而做出一些有违网络文明发展的失范行为。

理因素以外,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也存在不足。当代大学生的某些网络不文明行为,表现出了大学生对网络上的错误和迷惑信息、诱惑信息的选择、评价能力的薄弱。网络时代是信息网络化、数字化和符号化的时代。在信息海量化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觀别和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将被时代抛弃。因而,培养网络主体检索、选择和有效利用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成为网络参与者必备的能力。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引发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网络自律能力的欠缺。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7]由此可见,道德问题的出现是与道德主体的自律能力紧密相联的。道德从本质上讲,就是道德主体把外在的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认同的道德责任,并按照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行为,也可以说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自律行为。网络社会他律的作用被减弱,网络社会秩序的顺利进行,强化了道德主体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网络道德问题,原因就在于其对网络非道德行为的理性控制和约束能力较差。

3、网络技术的不完善

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们可以隐去姓名、年龄等个人关键信息,在网络“黑 箱”里肆意地进行虚假角色扮演。一些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学生隐秘地侵犯其他人的重要信息。网络技术滥用是网络道德失范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网络缺乏对不良言论、非法网站的监管技术,让网络世界信息混乱无序。

4、针对大学生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统

一、具体的条文规定。有 些学校建设的网络德育平台,由于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欠缺,未能充 分发挥宣传和教育功能,学校和社会很难及时发现和干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当然,除上述原因之外,学校、家庭网络价值观引导监管不力;传统道德观念宣传、强化不到位、网络道德评价体系不完善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干预措施

当代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模糊、对道德标准认识不清,并在网络世界中产生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鉴于大学生对生硬死板的显性教育的排斥,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的意向和目的隐藏到学生周围的环境与特定形式之中,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的内隐性、丰富性、多样性、愉悦性、持久性等特点。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上以显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极易让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形成矛盾,从而产生激烈的对抗,让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一新形势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二)具体干预措施

1、以生为本,充分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呈现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那么学校就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生为本,打造良好教育基础。 (1)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精神、学校传统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校园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通过文化的渗透机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育人功能,对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道德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首先,校训是我们建设一所大学的理念、思想,对学生无不留下深刻印象。校训的德育作用,就在于能促进个人价值内化,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定向,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它的基本精神来塑造自己,这是一种最为宝贵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大学的校训为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把校训改为 “严谨治学,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后来又改为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这些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校训正反映了清华大学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校风。高校一定要把校训建设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用好、用活这样一个隐性德育的法宝。

其次,健康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其核心就是学校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生活观、审美观。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中最为活跃、最具教育意义的因素,它巨大的隐性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校风作为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是一所高校的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大惯性的群体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风尚,以及由此对象化了的物质和精神风貌的总和。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同化,潜移默化地规范、约束着他们的行为,并内化为自身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课堂教育是校园文化育人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言传身教、师德风范会直接使校园精神在师生中产生共鸣,一定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2)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蕴含着精神和价值的取向因素。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直觉,把握校园物质文化的本质内涵,从而与校园物质文化建立一种非功利的精神和价值呼应关系,进而得到一种精神满足和价值取舍,最终使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具有独特的隐性教育功能。高校校园建筑应合理布局,建筑风格应整洁大方,以增强建筑的文化内涵。如设立富有感召力的雕塑,用建筑自身的文化来培育和强化学生道德观念、道德价值。

(3)规范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是重要的隐性德育资源,在教育实践中,这些因素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影响往往是普遍存在但又是经常被忽视的。一方面,要提高教育管理制度的民主性,学生是一切活动的主体,隐性德育的实施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态度、接受能力。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虽非常完善,但管理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往往只重视制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忽视了制度的可行性,忽视了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的公正性。在学校内部,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因素,包括教育者的品德、民主公正意识,是决定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提高制度执行的公正性。

2、合理安排各科课程,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

各科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情感气质、师生关系、仪表外貌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德育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言语的感化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以合适的方式向学生呈示这些德育资源,并努力创造和挖掘各种潜在的德育资源。道德教育资源在它未被学生意识到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并没有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在对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科的历史、现实角度出发,让德育因素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资源,把德育因素融入到教学、实训和科研中去。

3、要充分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

当今信息平台包括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兴的网络空间、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能够承载各类信息的活动方式和物质实体。各种信息平台不仅能以隐蔽的方式传播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社会规范,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它覆盖面广,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能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尤其是新兴的网络空间和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因其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伴侣”。因此,必须加强各类信息载体建设,以使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一方面要重视传统信息载体的建设,如精心选择、订购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报纸和杂志,经常利用校内外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活动的特点,加强新兴信息载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戴永明.蒋恩铭.网络伦理与法规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7-11 [2]汪少波.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 (2): 117 [3] 徐云峰,《网络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参见网址:http/www.daodoc.com/devise/devisel.aspx?id=60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丨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 [6]沈曦.大学生学术文化的构成要素m..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3 (II)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1995: 119

第15篇:襄阳市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办法

襄阳市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师德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经教育监察部门调查核实,报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纳入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名单:

(一)无正当理由,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或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工作任务,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向学生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接受学生家长所送的礼品、礼金、购物卡或有价证券的;

(三)擅自向学生、家长推销教辅资料、刊物或其他商品并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四)从事有偿家教(补习),参与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兼职兼课的;向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或人员泄露学生信息、介绍学生的;

(五)在招生、考试、评估考核、职称评聘、教科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

(六)歧视、侮辱、挖苦学生,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伤害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恶劣影响的;

(七)以非正当方式表达个人诉求的,如参与非法集会游行示威,通过网络、短信、匿名信等渠道和方式,捏造、虚构、歪曲事实,恶意诋毁、中伤、诽谤、威胁集体和他人的;

(八)参与赌博、封建迷信等与教师身份不符的活动的;

(九)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受到群众投诉举报、媒体曝光,经查实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十)因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受到处分的;

(十一)其它违反师德规范要求的。

第五条 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的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名单审核管理工作,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市教育局负责市直学校(单位)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名单审核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原则上每学期至少集中研究确定一次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名单。

第七条 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名单管理期为三年,从教育主管部门研究确定之日起计算。凡被纳入“名单”者,做出如下处理:

(一)在管理期限内取消所有评先评优、提拔晋级、职称评聘等资格;

(二)在管理期一年之内,由本人所在学校(单位)按有关规定扣减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

(三)对于已获得的各类模范、骨干等荣誉称号,提请表彰单位按有关规定予以取消;

(四)对违反师德规范获取的经济利益,予以追缴或清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纳入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名单的人员,在三年管理期限内,如有突出表现,经本人提出申请,学校(单位)考察研究,报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可缩短管理期限。管理期满从“名单”中移出,需经本人申请、学校考察、教育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九条 各级教育监察部门负责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名单的日常审核管理工作,并向有关科室通报备查;有关科室在进行评先评优、提拔晋级、职称评聘等活动时,应征求教育监察部门意见。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师德失范处理情况通报教师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

第十条 被纳入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名单的教师若有异议,可以向做出决定的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复核。教育主管部门自收到复核材料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申请复核人做出答复。教育主管部门经复核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予以纠正。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襄阳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16篇: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幼旭学校“合江县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合江县幼旭学校课题组

尊敬的教研室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代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课题组向大会作这一课题的开题论证报告,不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选题意义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明确指出:“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它们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工作应以德育为首位,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地处县城城区,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县委县府指定的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学校,也是合江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在校中小学生有1500人,在现有招生体制下,我们学校农民工子女占到20%

- 1 -

以上,有近40%的留守少年儿童,这些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尚未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中,集中了合江镇和县城周边乡镇各小学输送来的大量学困生和品困生。这些学生除了表现在学习困难外,内在为道德失范,外在为学习、生活和交际等行为失范。这类学生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不加以矫正,将对学生成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并产生大量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管理和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障的德育运作机制并没有形成,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根本没有得到有机整合。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长效机制,没有真正解决“父母监护缺失”的问题, 不少活动存在“运动式”、“一阵风”的问题,现有教育管理也多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缺乏针对性、科学性,效果不理想。德育工作评价虽然有制度可依,但这些制度缺乏对评价指标的量化,德育工作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多停留在教学成绩和学业分数上,德育评价虚多实少,学校、职能部门和班级的多级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者有了雏形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我校开展“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本课题预计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效果预测

(一)、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构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运作机制。

具体办法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网络,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形成家庭、社区、学校德育的有机整合。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

采取的途径为: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转变育人观念,创设良好的师资环境。

(2)办好家长学校,更新家长育人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2)找准活动的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构建适合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矫正的系列活动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生行为规范检测与评价体系。

我们的想法是:完善德育工作评价量化评价指标,德育评价要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建立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和班级等的多级评价体系。

(二)、预计达到的效果。

1、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升,乐观向上,行为文明,习惯良好,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师育人观念得到更新,育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

3、学校管理理念得到优化,构建起先进的、可行的、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4、育人环境等到改善,书香校园打造成型,学校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三、本课题的改革主张与改革措施

(一)本课题的改革主张

我们认为本课题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题的研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出本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索符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地解决我们德育工作中暴露的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构建起先进的、可行的、高效的德育运作体系,使我们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课题的研究与我们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师日常工作密切相关,要研究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要做的工作;研究的内容力所能及,研究的条件基本能具备,研究的保障可以落实;该课题具有研究价值,且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只要我们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认真操作、加强管理,注意及时调整和修改完善,一定会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本课题的改革措施

本课题研究分为准备论证,实验验证,总结提炼三个阶段。具体措施是: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用于前期准备。

(2)教育调查:运用教育调查法研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调查研究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等,从而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主要用于实施初期。

(3)行动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让德育工作者进行亲身实践,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拟定具体计划、实施计划、反馈信息并对实践进行不断反思,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为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提供实践和研究的丰富信息。主要用于实施阶段。

(4)邀请师培部门、专家、优秀班主任教师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作专题学术报告,并对本课题研究给予指导、引领。适用于课题研究全过程。

(5)案例研究:注意抓住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不同级别的学校和不同类别的学生的不同的德育工作范式。主要用于实施后期。

(6)经验总结: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重视资料数据的积累、归类并整理研究资料,寻找成果和过程蕴含的规律,并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研究报告。主要用于总结阶段。

四、本课题活动规划

①对学生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调查活动。②家庭环境、社区氛围、校园文化、学校制度、政府政策检视活动。③专家引领活

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课题组人员及相应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④通过网络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展开交流活动。⑤学校及各部门的德育系列活动,具体为学校 每学年一次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每学年一次优秀班主任评选,每学年一次优秀教师评选,每学年一次师德标兵评选,开展“家长学校”各类活动,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每学期一次主题关爱教育活动,打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学校支部每学期一次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每学期评设党员示范岗,进行流动管理,师德师风学习活动,工会 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开展贫困生慰问活动。教导处 定期开展德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拟定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期一至二次班主任培训活动 。团支部与少先队大队部“幼旭之星”评选(周星、月星和期星评选),每周一次班级百分竞赛(学期末总评一次),每周一次“国旗下的讲话”教育活动,每学期一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按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留守学生之家”活动,每期“艺休周”活动。班主任 《学生守则》与《一日常规》学习系列活动,幼旭之星评选活动,每周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每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开设“家校路路通”,每学期至少一次家长会。科任教师 每期写一篇德育工作论文,每月交一篇“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教学反思或教学心得体会,每期写一本读书笔记。

2011年5月

第17篇:2个典型的学校失范行为及其解释

2个典型的学校失范行为及其解释

案例:学生在校偷窃的现象 解释类型: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目前心理学上关于失范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1.心理缺陷说:

用这种观点来解释以上失范行为,是因为学生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导致的结果,而这是从小所生存的家庭环境所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很可能是学生的父母本身具有偷窃行为,从而让自己的子女学得这种行为,在这里,父母扮演着重要角色。还有可能是学生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而父母也不太管自己子女的生活,这些孩子也就会从小养成偷窃的恶习,也许有些父母会管管自己的孩子,但可能方法不对,每当发现子女一次,也许就恶打一顿,这样更让孩子失去了最后的能求助的希望,从而导致他们更自暴自弃,心理上对偷窃没有什么顾忌。还有一个原因是:那些学生对某些事物的需求家长不能满足,所以导致这些学生无法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可能通过偷窃来满足。 2.挫折—侵犯说:

这种观点认为,学生偷窃可能是因为需要的受阻,在校的同学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些东西其他同学没有,可是这些学生却很需要,从而会产生挫折感,这就很可能导致学生用偷窃的方法来获得这些需要。还有就是学校老师所禁止一些东西不能有,这样就使得学生获得这些东西不方便,从而产生挫折感,这样也会导致偷窃的行为发生。

“虐童” 事件

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小2班老师颜艳红,双手拎着一名小男孩的双耳,将他双脚提离地面约10厘米,还叫同事拍下照片。此照片在微博上一发,引发了很多网友的愤慨。通过搜索,网友发现了该老师网络空间的众多照片,与幼儿园有关的照片多达700多张,其中包括多张虐童照片:有将孩子扔进垃圾桶的,有用宽胶带封住孩子嘴巴的,还有罚站、悬空爬桌子、头顶簸箕以及男孩女孩互相亲吻、跳舞时被脱掉裤子等照片。

看到这些照片,我深感震撼,一个幼儿园老师怎么可以如此对待那么幼小的学生,我真的觉得她很变态,更难以理解她居然引以为乐。幼儿园的小孩都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幼师,应该倾注更多的关心与爱,让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并且感受能感受老师的关爱,健康快乐的成长。可是颜艳红不仅没有给学生关爱,反而体罚学生,以各种残酷手段惩罚学生,并且引以为乐,看了真是让人对她憎恨不已,更是可怜那些小孩子。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当今一些老师的师德败坏。 同时,颜艳红的所作所为不仅只是师德问题,还有法律问题,她的体罚方式已经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由司法机关调查,追究法律责任。

据当地报道,幼儿园是一所\"黑幼儿园\",教育监管部门应该严肃执法坚决取缔,教育部门仅发文而没有实际的治理行动,这是监管乏力。而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又与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足有关——由于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缺乏,不合格的幼儿园承担着向孩子们提供学前教育的重任。 在政府投入到位和监管到位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严加管理。

第18篇: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 赵晓斐

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然而,在这几方面原因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在现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技能、任凭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让学生与社会生活相隔绝。因此,对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应先突出学校教育的失误问题:

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适应困难:以不变应万变遭到新时期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干脆把德育拱手相让予社会;或者惟升学是追,把德育作为软任务,放弃了应有的任务。

14-15岁的学生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多发年龄区,又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脆弱的时期。然而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只按统一的教材,用同样的方法,朝着升学的方向教育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不同的生活经历。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的使我们的孩子禀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的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重新纠正。

二、个别教师素质差 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客观上分析,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下,易重视优秀生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观上分析,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会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术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学生行为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或本身不懂法,采用的方法本身就具有违法性,尤其教师的违法言行对学生影响十分巨大。例如有些教师体罚学生,将学生推出教室,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有些教师采取搜身和检查书包地方法来破获校内案件;有些教师私拆学生信件以杜绝早恋现象等,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对立、冲突,从而出现“反教育”的后果。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

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针对当时美国社会流行的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的“经济人”,从心理学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出发,提出了“心理人”的概念,呼吁人们注重生活品质,注重心理感受和意义。从此“心理健康”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的,是指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最佳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还相对较少,缺乏专业人员,一些学校还往往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做“思想政治”问题对待,未能从心理学角度去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例如,学生逃学,教师往往认为是思想品质问题造成的,导致学生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很少注意到学生逃学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障碍。

四、学校法制教育薄弱 学校中法制教育薄弱,往往使学生不能正确的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在没有接受法制教育以前,青少年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他们一般只有道德判断的标准。有的中学生犯了罪,被公安机关传讯,在他交代了犯罪经过后,竟若无其事的说:“我现在可以回家了吧?”有不少学生竟然把违法犯罪当作儿戏。

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根源都是社会生活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加强法制教育,教育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使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树立法制观念,对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这就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实践:认真分析学生的整体环境;反思学校生活环境;探讨教育是学生生活的过程还是为生活做准备;讨论学校生活与学生**常生活之间的协调性和适应性问题等。从学校教育方面做好学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失范的防范工作。

第19篇:范家村整改措施

任家沟村创先争优和践行宗旨整改措施

为了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学习成果,针对本阶段学习和讨论中查找的突出问题,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以“筑牢基层组织堡垒、重塑党员先锋形象、谋求经济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之村”为主题,对照“五带头”和“五个好”目标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为创先争优奠定基础,为实现“谋求新跨越,打造新任家沟村”为奋斗目标。

二、整改目标

(一)认真学习,明确目标、提高决策能力

1、整改落实目标:加强党员自身建设,必须深入学习科学理论,摒弃旧观念,带头做新农村建设的学习者、实践者、思想者。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按照创先争优活动要求,进一步探索任家沟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法,侧重解决我村根本发展、长远发展的思路、重大措施等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村民切身利益问题,把改革创新与构建和谐新农村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二是以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创先争优活动的要义、内涵和目标,加强党员干部建设,在推进新农

村建设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共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领导班子成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坚定依法治村,创造稳定发展大好局面

1、整改落实目标: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原因,通过“五带头”和“五个好”目标,有重点有步骤推进任家沟村各项工作,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提升村领导班子凝聚力和党员队伍战斗力。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整改,注重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具体可行。整改方案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

二是继续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我村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带头做好整改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对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特别

是解决突出问题、建立体制机制工作要亲自研究部署、切实抓好落实。村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挥表率作用,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确保整改落实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齐心协力

实行整改工作责任制,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要立足我村发展大局,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坚持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和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计划。

(三)分步推进,全面落实

对近期整改的措施,要立即着手办理,尽快见到实效。对中期整改的措施,要确定落实的时限和进度,逐项抓好落实。对长期整改的措施,要制定详细的落实计划,分步实施。

(四)及时公布,加强督查

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方案,并及时将整改成果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九甲村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调度和督导检查,确保创先争优活动不缩水、不松懈、不走样,确保整改落实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第20篇:政府应对网络信息行为失范的路径选择

政府应对网络信息行为失范的路径选择

刘书畅(指导教师,尤伟琼 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中国 云南650500)

摘 要:本文从政府应对网络信息行为失范入手,研究其行为失范的应对策略,并从多元化、层次化的角度阐述新媒体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政府多元治理策略;新媒体;路径选择

一、政府应对网络信息行为失范表现及应对策略

与传统媒体相比,作为逐渐上升起来的新媒体典型代表微博、QQ、MSN、人人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在传播地震以及灾区信息、开展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汶川地震为例,突发性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行为失范的表现及相关的应对策略有如一下几个方面:

1、地震发生后有关传闻和预测,网络社区中大量流言传播及应对

以天涯社区的“汶川地震”讨论板块为主研。最有代表性的是有关余震的传言,如关于5月28日陇南将发生7-8级地震及全国各地余震传言。这一类信息和人们的现实安全紧密相关,因此,常会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关注和焦虑、恐慌情绪,致使许多人夜不能寐,留宿于广场等地。针对这一信息失范问题,政府应该及时发布官方信息及时引导舆论,因为公众对官方媒介的信赖程度仍是最高的。

政府在危机事件中制定积极信息沟通策略。政府及时发布准确可靠地官方信 息是防止网络论坛、微博等交流场所盲目错误预测危机信息的有效措施。许多来自各个论坛的关于事件中的场景事实描述之所以形式多样,信息内容众说纷纭的现象自各个论坛的关于事件中的场景事实描述之所以形式多样,随处可见,其中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没有及时更新和发布事件进程信息,导致网络中各种民意猜测。所以政府在事件处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发布重要信息并制定沟通策略,及时引导网络舆论。

2、有关灾区具体受灾和救灾情况的信息传播,微博谣言的泛滥及管理方法 水污染谣言,主要来源微博的传播,使人们疯狂抢购水,造成灾区恐慌。当时,不少地方的灾情和人员受困情况并不明朗,这些信息扩展了人们关注的视野,但也提前对真是情况的预测给社会及政府的救援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但由于人命关天,这些信息在网络上一经发布便受到网民强烈关注和转载支持。针对在微博上传播夸大信息事实这一行为,网络应该在突发性公共危机发生之时要求实名讨论,以便约束网络行为,同时能对失范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3、短信、QQ群里散布地震谣言揭露灾区和救灾各个环节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及应对措施

这是最主要的流言类型,通常会给当事方和相关方面带来较大的舆论压力。代表性的流言如:地方官员隐瞒灾情和私藏救灾物资、民营医院拒收灾区病人、红十字会截留赈灾款、捐款作假、灾民哄抢救灾物资之类的不良表现等。其中一部分流言得到相关方面的调查、解释或澄清,也引发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如成都帐蓬事件、志愿者被打事件、红十字会截款问题等。针对通过与大众密切相关的媒介散播谣言这一信息行为,最主要应该建立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主体信息行为。

针对不同性质的行为失范程度对相关网络主体做出明确的责任规范,也就是制定明确的规则规范,只要行为触犯法律规范必须对之进行相应的惩处。在汶川地震这样的全民高度关注的危机事件中,对网络信息网络主体行为的管理不仅是政府应有职责,更是人文精神的需要。

二、政府应对网络信息行为失范的策略梳理及启示和思考

(一)应对网络信息行为失范的相关策略梳理

1、第一时间发布公共危机事件的核心信息,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如在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政府24小时进行信息发布和更新,这一点在汶川地震中有突出表现,各权威媒体分专题或者对重大信息进行全天的权威信息发布。

2、制定网络法律法规,做到以法管网和依法管网。其中关键点在于把规定和责任明晰化,同时在实际中有相应的强有力的执行机构。如上述提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明确各信息主体的责任义务。

3、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主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净化网络环境。搜集具有引导性的信息,利用软件技术自动删除具有煽动性和不法信息。

4、加强行业自律。决定网络行为规范的最初力量并不是国家的机关,而是那些信息产业中的从业者。行业的自律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管理与发展、规范与自由之间的平衡。

已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中网络信息管理带来的启示

1、对所有网络交流传播领域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引导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关键信息传播。

网络舆是收集和管理关键信息的重要平台,加强网络监测和预警式防止和管理信息行为失范的重要措施。在地震这种突发的大灾难中,信息的管理对危机的管理社会秩序的维持十分钟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自动删除引领舆论的带有煽动性的不法信息

2、开展网络人文教育,提升公民自身的内在约束。

公民只有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才能建立内在的约束机制,不会放纵自己的行为把网络空间当成绝对自由的场所,随心所欲发布错误甚至不法信息。汶川地震这一突发性危机事件对全民来说是一件严肃开不得半点玩笑的事件,他不仅关乎政府能力问题,更是关乎危机中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肇事者唯恐天下不乱,违反社会公德扭曲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夸张事实制造混乱。

3、发达国家关于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管理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美国的互联网管理主要包括:立法管理(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互联网的立法)、技术监管、自律引导、市场调节。英国队互联网管理的特点主要有;英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唱主、英国互联网行政管理、英国互联网安全技术管理。

(二)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管理方法的缺陷和思考

1、管理制度的不足。规定不够明确、细化,存在的盲点较多;

2、实践中管理责任不明,管理依据不足。

目前制定法律规范并将之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有力地执行将是治理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行为失范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加之公共伦理思想的教育和渗透使网络主体内在约束机制生成对政府网络管理有积极的辅助作用。但是要想真正建立一个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在面临多重管理困难的情况下,要想使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行为得到规范、网络管理有效进行,本文在已有的应对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借鉴思考:

1、政府控制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主流信息,其中是利用主流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及时的新闻报道。

2、实行网络实名制。保护用户隐私的特殊情况下建立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实名参与。

2、技术管理。如使用口令、数字签名以及在工作站和网络服务器上使用用来鉴别用户的标号,对超界值的检验等,以预防信息的变形与失真。

3、多元主体的协同监督。网络舆情管理只是一方面的力量,在特殊重大的危机事件中应该创立多元主体分权分则管理。

三、结论

对网络行为的管理涉及众多人的利益,处理方式及程度的适宜在危机事件中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国家利益否能实现、公民个人利益是否得到保障,所以政府在制定和采取针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行为失范的策略和措施时一定要权衡各方利益并最终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制定相关责任规则规范,但是要想真正建立一个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除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外,目前值得提倡和进一步执行的措施策略应该是网络多元主体管理和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实名参与制度。所以只有把已有的管理方法和能进一步发张的管理策略结合才能保障网络环境的文明、安全、有序,提升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政府组织中间层在应对网络信息传递中的上传下达作用。压缩组织结构层级,缩减应急管理层次,由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向扁平型的横向结构转化,并赋予基层单位危机处置的适当权力。建立“紧急联络树”,任何部门都可以利用写有决策部门和相关负责部门联系电话的“紧急联络树”把信息在最短时间明确的传递出去。

参考文献

[1]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 [2]陈红梅 汶川地震中的网络流言传播及其影响[N].现代学报,2008年11月。 [3]邹东升 ,车邱彦.网络管制政策与网络治理[N].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7月。

[4]国务院审计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审计规定 [N].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报,2013年12月。

[5]邓蓉敬.国内外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N].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6月。

[6]冯朝睿,谢金林,杨志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规制探析[N].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6月。

公安机关行为失范整改措施
《公安机关行为失范整改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