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戏剧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3:27:31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戏剧家协会工作总结

戏剧家协会2016年度工作总结

县文联: 2016年戏剧家协会在县文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会员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现将情况总结上报,请阅示。

一、发展会员,建立新的戏剧团队

按照弘扬传统艺术,加强人才培养扩大艺术团队的思路,我们在原有两个剧社的基础上,又先后成立了法库县“海之韵”曲艺团,和东湖社区戏剧社发展会员30多人,并建立健全了各个剧社的班子,并且加强了队伍建设,在实践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戏剧会员要求各剧社不仅要演好戏,首先是做好人,全面加强素质建设,以崭新面貌参加各项活动。

二、积极参与全年各类文艺演出

2016年各剧社共参加演出活动几十场,阳光戏社、百花剧团为县里举办春节文艺晚会推出7个节目;海之韵曲艺团成立后,这三个团队先后与沈阳、辽阳、铁岭、调兵山等艺术团队开展联谊活动,增进了友谊,交流了演技学习了长处,积累了经验,同时我们同县域内其他团队共同演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了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落实文代会精神 学习文代会文件

今年8月中旬,文联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张振权主席做工作报告,总结过去15年的文联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戏剧协会5人参加会议并产生新一届文联领导班子,戏剧协会班子左立相应调整。文代会后,戏剧协会新任主席刘玉兰召开会议传达和学习张振权讲话,第六届文联章程等文件,认真落实文代会精神,抓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一精髓,全力提高全体会员的整体素质,知道我们不仅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还要老有所为,为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尽我们应尽的责任。

四、获奖情况

2016年6月,海之韵曲艺团参加沈阳市文联举办的社区文艺汇演,演员张开研演唱的评剧“杜十娘”获一等奖。

法库县戏剧家协会

2016年12月28日

推荐第2篇: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戏曲(traditional opera,历史上也称戏剧)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中国汉族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净角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华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中国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在13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曲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而在其中,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2]其它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

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

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表演形式编辑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戏曲、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戏曲称之为“念白”)。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戏剧的艺术特点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名称由来编辑 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剧”。它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苏叔阳的《丹心谱》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话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外国传入中国的。1907年由中国留学日本东京的曾孝谷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剧本。现代著名话剧家有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戏曲领域里出现了全国规模的改良运动。同时,在日本新派剧和欧洲戏剧的影响下诞生了中国早期话剧,当时叫新剧,又称作文明戏。新剧兴起于辛亥革命前夕,后来经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总结这一新兴剧种的经验,探索创新,并吸收外来营养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格局。早期的优秀剧目有《家庭恩怨记》、《社会钟》、《空谷兰》、《梅花落》、《珍珠塔》、《恨海》等。

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这种主要运用对话和动作表情来传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特点编辑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戏剧内容。

推荐第3篇:天马戏剧社上半年工作总结

天马戏剧社2010----2011学年工作总结

时间如梭,岁月如歌。一年的时光仿佛转瞬即逝,在这一年的光阴里,天马戏剧社在发展中有辛酸,也有甘甜;有崎岖坎坷,也有大步向前。按照学联社团管理部的要求和精神我们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加强协会内部建设,在协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相声小品剧本创作大赛暨八周年庆典、2011大型爱国话剧《我的1919》。随着大型爱国话剧《我的1919》的落幕,2010—2011学年社天马戏剧社的工作也接近了尾声。我们天马戏剧社全体成员团结努力,积极进取、锐意开拓,我们的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我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认可。同时天马戏剧社的工作也在创新中不断前进,一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次活动后,自我检讨、总结,力求在下次的工作任务中考虑的更细致,想法更全面,天马戏剧社成员将继续努力,使我们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将本学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现在回首协会走过的道路,我们之所以能成功地开展工作有如下原因: 1.要归功于老师的殷切指导。任何一级组织在发展中都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我们亦不例外,在这一年的发展中没有老师的言传身教,没有的亲临指导,对于工作经验还很欠缺的我们来说是很难迈步向前的,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比赛的圆满成功同时也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2.协会成员的团结友爱、协作务实。人们都说在社团事多、工作累,的确如此,一项大型活动的开展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这很容易造成疲劳心理和倦怠情绪,特别像第二届相声小品剧本创作大赛暨八周年庆典、大型话剧《我的1919》这样全院性的大型活动,整个比赛持续时间往往比计划中的要长,而我们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群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为协会发展的人,并使之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创造了协会的累累硕果。 3.兄弟协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社团一家人”这是每一位社团成员值得骄傲的理念,每一个协会要想把活动办好,往往要靠其他协会的协助和支持,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浆开大船”,在我们办的活动中他们与我们积极配合,这些给我们增添了光彩。 诚然,天马戏剧社全是有一群新人组合而成的,他就不可避免的在发展中显现出不成熟和许多问题,具体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工作中分工不明确,造成在具体工作中没有程序性、系统性。2.对会员积极性的调动力度不够,在工作中不论做什么都是由几位副部长来完成,其他人在协会中无所事事,以致积极性减退直到退社。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协会的领导者必须作深刻的检讨。有人说“一个人可以让死了的协会复生,也可以让一个鲜活的协会走向死亡”这虽然有些片面,但毕竟说明了一个协会领导者的重要作用,也许是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也许是由于积极性的减退,也许是能力的欠缺,总之协会出现问题,会长、副会长有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一年来我们天马戏剧社的工作成绩是可喜的,从社团纳新到协助其它社团组织其他的各个活动,我们天马戏剧社的表现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我们不怕累,不怕苦,从搬桌椅打扫清洁等一些小事做起,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相互照顾、相互体贴,努力把各个活动的每件小事做到最好。这份辉煌与成就是所有天马戏剧社成员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对社团活动的发展不断进行总结和思考,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天马戏剧社才能不断发展,天马戏剧社各项事业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壮丽!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相信下个学年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出色

学联社团管理部天马戏剧社

2011年6月20日

推荐第4篇:戏剧读后感

戏剧读后感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戏剧读后感。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读后感《戏剧读后感》。 英国的莎士比亚写的这本《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国里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听王家城堡上的哨兵报告,城上出现了一个酷似先王的鬼魂。哈姆莱特在第二去找这个鬼魂,在鬼魂口中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原来是先王的兄弟克劳狄斯,在先王熟睡时候谋害了他,随即篡夺了他的王位,并娶了孀居的王后。一天,哈姆雷特请来了一个江湖戏班来演出威尼斯大工被谋害,其孀妻后来嫁给了凶手的故事,这与丹麦先王驾崩的情况十分近似。克劳狄斯感到自己的罪行被哈姆莱特所察觉,仓惶起身离去。母后把哈姆莱特找来责备一番。雷欧提斯也想杀死哈姆莱特所以他和哈姆莱特举行了一场击剑友谊赛。雷欧提斯的剑锋是涂了毒的,国王怕杀不了哈姆莱特,还特地准备了一杯毒酒,可没想到被王后喝了下去,王后死了。在击剑的过程中,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刺中了对方,哈姆莱特用最后一点力气扑向国王,直刺穿这个篡位者的心脏。 莎士比亚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对英国乃至全世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各种新版本和译本层出不穷且历久弥新。此外,莎士比亚的语言已渗入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并且决定了他们对诗的认识。 莎士比亚的许多杰作,四个多世纪以来,既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显示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成为一门毕生从事的学问,而且随着时代的进展,莎学也随之不断地在拓展更新,没有止境。歌德也曾为之感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观之不足、钻之弥深的雅俗共赏,这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完美结合,说得上是伟大的文学经典作品确切不移的标志吧

推荐第5篇:戏剧鉴赏

在“爱美戏”或称作现代剧的话剧在中国出现之前,剧场里上演的剧目基本是古代戏剧或民间传说改编的戏曲。尤其是京剧,传统剧目是京剧舞台上长盛不衰的保留剧目。观众对京剧艺术的兴趣,与传统剧目的内容、观念以及形式有直接的关系。它所张显的忠效节义是传统剧目的核心主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风靡一时的“文明戏”或爱美剧,以及延安时期对传统戏剧的重写,对民众欣赏趣味的重塑,使过去的广泛流传的传统戏剧处于不战自败的境地。这并不是说意识形态的意愿在民间已经完全实现,而是传统戏剧所宣扬的内容已经不再具有合法性。因此,在民间作为重要传播场所的剧院,必然面临着内容的“现代”转换。但这一转换却经历了复杂、艰难的一波三折。

一、面对传统、民间的矛盾和处理的困境

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标志性的开端,始于1944年。这一年延安评剧院上映了由扬绍萱、齐燕铭执笔的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毛泽东看过演出后曾给剧院写信说:“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酒席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有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划时代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毛泽东对戏剧的理解密切地联系着他的文艺功能观、历史观。他希望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能够直接服务于战时需要,并在最大的范围内实现民众的全员动员。另一方面,毛泽东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历史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戏剧舞台的主体。《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松花江上》、《白山黑水》等新编历史剧的成功,《白毛女》、《蓝花花》、《刘胡兰》、《赤叶河》等现代革命戏剧的生产组织经验,部分地实现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形象地诠释了毛泽东的历史观。同时这一新的戏剧现象也为剧院的“现代”转换提供了最初的范型。

但是,在戏剧领域内,我们发现文艺政策的不确定性事实上从共和国政权尚未建立起就已经开始。194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社论指出:“我们对于旧剧,必须加以改革,因为旧剧也和旧的文化教育的其他部门一样,是反动的旧的压迫阶级用以欺骗和压迫劳动群众的一种重要的阶级斗争的工具,我们不需要欺骗与压迫劳动群众,相反,我们要帮助和鼓励劳动群众去反对与消灭这种欺骗与压迫,所以我们对于旧剧必须加以改革。”因为“它们绝大部分还是旧的封建内容,没有经过必要的改造”。社论同时注意到,虽然新型的农村剧团已经相当普遍,农民也喜欢看新戏,自己也会演新戏,但“广大农民对旧戏还是喜爱的,每逢赶集赶庙唱旧戏的时候,观众十分拥挤,有的竟从数十里以外赶来看戏,成为农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城市中,旧剧更经常保持相当固定的观众,石家庄一处就有九个旧戏院,每天观众达万人,各种旧剧中又以平剧流行最广,影响最大。”既要改革,又要考虑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民间传统,《人民日报》的这篇社论提出了戏剧的“有利有害与无害”的类别划分。1在明令禁演的有害戏剧中列出了有代表性的共五出。但解放后,“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专设戏曲改进局,次年7月,文化部专门邀请戏曲界代表人物与戏曲改进局的负责人,共同组建了„戏曲改进委员会‟,“作为„戏改‟最高顾问机关。这个以文化部副部长周扬为主任的专门机构, 在7月11日下午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颁布了对12个剧目的禁演决定,它们是《杀子报》、《九更天》、《滑油山》、《奇冤报》、《海慧寺》、《双钉记》、《探阴山》、《大香山》、《关公显圣》、《双沙河》、《铁公鸡》、《活捉三郎》。此后,1951年6月7日,文化部通令停演《大劈棺》;7月12日,文化部发文禁演京剧《全部钟馗》,文中专门说明昆曲《嫁妹》应予保留;1951年11月5日,文化部发文同意东北文化部禁演《黄氏女游阴》、《活捉南三复》、《活捉王魁》、

《阴魂奇案》、《因果美报》、《僵尸复仇记》等6出评剧,并决定京剧《薛礼征东》、《八月十五杀鞑子》等两出戏不在少数民族地区上演;1952年3月7日,文化部通知,同意热河省文教厅报请禁演全部《小老妈》(包括《老妈开唠》、《枪毙小老妈》二剧);1952年6月21日,文化部在接天津市文化局报告后,指示东北文化局查禁京剧《引狼入室》。”2这样,在50年代初期,禁演的传统剧目就达26种之多。

对传统剧目的识别与禁演,无可避免地要产生巨大的矛盾。这一矛盾不只是意识形态的分歧,同时它所引起的还有文艺政策与社会生活、社会安定等直接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各地对禁演剧目执行的情况不同,致使传统剧目在演出市场日益贫乏。这样,中央的文艺政策不得不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就在中央文化部发出查禁京剧《引狼如室》不到半年的时间,《人民日报》就又发表了《正确地对待祖国的戏曲遗产》的社论,社论指出:

“在已往的三年中,中央、各大行政区、各省文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对中央的戏曲改革政策没有作认真的深入的传达,对各地戏曲工作干部没有进行认真的经常的教育,直到现在,中央的戏曲改革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情况,是非常不能令人满意的。目前各地戏曲改革工作中的严重缺点,主要表现为对待戏曲遗产的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以粗暴的态度对待遗产,一种是在艺术改革上采取了保守的态度。这两种错误态度是戏曲改革工作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坚决地加以反对。

各地戏曲工作干部中有不少优秀的工作者,他们依靠当地艺人的通力合作,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遗产,因而取得了成绩;但也有不少戏曲工作干部长时期不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思想水平与文艺修养,经常以不可容忍的粗暴态度对待戏曲遗产。他们对民族戏曲的优良传统,对民族戏曲中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毫不理解;相反地,往往借口其中含有封建性而一概加以否定,甚至公然违反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不经任何请示而随便采用禁演和各种变相禁演的办法,使艺人生活发生困难,引起群众的不满。他们在修改或改编剧本的时候,不是和艺人密切合作审慎从事,而是听凭主观的一知半解,对群众中流传已久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采取轻举妄动的态度,随便窜改,因而经常发生反历史主义和反艺术的错误,破坏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完整。”3

到了1956年,在民间演艺界情况变得更加严峻,为此,《人民日报》发表了《重视民间艺人》的社论。社论认为民间职业艺人是一支极大的艺术队伍,“这支队伍,解放以来,在各地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之下,经过各种社会改革和戏曲改革,政治上思想上进步很大,艺术业务有了提高,经营管理有了改进,广大艺人的生活一般地也有所改善,他们在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两三年出现了一种值得严重注意的现象,就是:不少剧团和艺人延长节目日益贫乏,艺术质量不能很快地提高,上座率下降,虽然增加演出场次,收入仍然不多,许多艺人生活十分困难。例如,上海原有的一百零二个民间职业剧团,就有半数以上经济困难,有一个著名演员一个月只分到十多块钱,有些艺人贫病交加,无以为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自然有种种社会历史原因,但主要地由于文化部门缺乏对于国家文化事业的整体观念,只看到少数国家举办的艺术表演团体,不注意民间艺术队伍,轻视民族艺术遗产、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在戏曲改革中存在着某些粗暴的做法;对民间艺人的生活疾苦采取了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因此,各行各业一般地都已得到了妥善的安排,而惟独这支民间艺术队伍好象没有娘的孩子,至今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照顾和领导。此外,某些地方的少数干部竟还有欺凌和侮辱民间艺人、对于他们的演出活动加以刁难和粗暴干涉的情形,这就更加加重了民间艺术队伍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4在文艺政策调整过程中,类似这样富于人情人性意味的表达是不多见。把文艺政策同艺人的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相联系的思路,也是非常少见的。但它却从一个方面透露了文艺政策变化对传统戏曲、职业艺人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对剧场这个“阵地”的占领,虽然是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战

略方针之一,但由于民间演出场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在实施的过程中始终是充满矛盾的。比如,文化部明令禁演26出戏之后,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是十分惊人的。辽西省禁演的戏达300多出,徐州地区禁演200多出,还有的地方允许演出的只剩下几出戏。正是因为这种激进的文艺政策,才导致了民间艺人生活状况的恶化。但在以往发布或讨论文艺政策时,我们还很少发现文艺政策关心、注意到与艺人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的联系。

这种状况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文艺方针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放宽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和背景,但可以肯定的是,戏剧市场的凋敝、几十万艺人生活的困难,显然是不能忽视的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1957年4月27日,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在会上作了题为《大胆放手,开放戏曲剧目》的发言,就会议提出的“大放手,开放戏曲剧目”的戏曲政策,阐明了为什么要“大放手”,以及“大放手会不会使戏剧领域恢复1949年以前的状况”的问题,他指出:“如果说在解放初期,必须采取一些禁毒的方式,才能使好花放出来;那么,在今天,就必须采取竞赛的方式,才能使好花开得更多更好。”在代表文化部作的这个总结发言中,他甚至公开表示1950年代初以来一直备受批判的“连台本戏”和“幕表戏”也是“花”,也“应允许它们存在”。5《人民日报》则在同一天专门发表题为《大胆放手,开放剧目》的社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957年5月17日,文化部宣布对1950年代初禁演的26个剧目“开禁”,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开放„禁戏‟问题的通知”,通知中说,鉴于1950年代初的禁戏“妨碍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决定“除已明令解禁的《乌盆记》和《探阴山》外,以前所有禁演剧目,一律开放。”这个通知不仅仅发给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不是秘密文件,它明确要求将这一解禁决定“通知各地文化艺术事业单位(包括民间职业剧团)。”6

因此,面对与戏剧相关的文艺政策的调整或改变,我们不应仅仅看作是与意识形态的紧张或开放有关。事实上,这一改变或不确定性,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试图将“现代”置换传统的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可避免的矛盾。政策的变化,恰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面对民间传统趣味和支配力量的焦虑、徘徊以及社会问题的牵制所造成的困境和处理的困难。

二、“传统之死”

对传统戏剧态度的变化,总是联系着对传统戏剧的评价和对其在演出市场情况的评价。但这一评价是由谁作出的,或依据什么作出的,显然是个问题。在对传统戏剧的态度上,作为演出主体的艺人的声音始终是缺席的,而作为接受主体的“人民”,是无法、也是不能“说话的。因此,只要话语权利拥有者的判断、立场和态度稍有变化,传统戏剧的命运就会随之发生变化。50年代对传统戏剧的“禁”与“放”,反映了那个时期

注释

1、这个划分的标准和代表性剧目如下:“第

一、是有利的部分,这是旧剧遗产的合理部分,必须加以发扬。这包括一切反抗封建压迫,反抗贪官污吏的(如《反徐州》、《打渔杀家》、《五人义》等),歌颂民族气节的(如《苏武牧羊》、《史可法守扬州》等),暴露与讽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如《四进士》、《贺后骂殿》等),反对恶霸行为的(如《八腊图》、《问樵闹府》等)以及反对家庭压迫,歌颂婚姻自主,急公好义,勤俭起家的剧目。第

二、是无害的部分,如很多历史戏(如《群英会》、《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对群众虽无多大益处,但也无害处,从这些戏里还可获得历史知识与历史教训,启发与增加我们的智慧。

三、有害的部分,包括一切提倡封建压迫奴隶道德的(如《九更天》《翠屏山》等)提倡民族失节的(如

《四郎探母》),提倡迷信愚昧的如舞台上神鬼出现,强调宣传神仙是人生主宰者等等,至于一般神话故事,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戏,则是可以演的,以及一切提倡淫乱享乐与色情的(如《游龙戏凤》、《醉酒》等,这些戏应该加以禁演或经过重大修改、或在重要关节上加以修改后方准演出。第一与第二节目都是不加修改或稍加修改即可演出的,第二类节目尤其占旧剧中的极大部分。在修改对象上,除了旧剧以外,应当特别着重地方戏的改革。各种地方戏的剧目是很多的,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记忆搜集。这些戏许多是口头传授的,保留在旧剧人的脑子里,应当把他们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审定与修改。这部分遗产的发掘,对于改革与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歌剧,将是极为珍贵的。见194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2、傅谨:《中国:禁戏50年》,载《小说家》1999年3期。

3、《正确地对待祖国的戏曲遗产》,载《人民日报》1952年11月6日。

4、《重视民间艺人》,《人民日报》社论,1956年10月2日。

5、刘芝明:《大胆放手,开放戏曲曲目——在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发言》,载《戏曲研究》1957年4期。

6、《文化部关于开放“禁戏”的通知》,转引自傅谨《中国:禁戏50年》。

推荐第6篇:戏剧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畅想青春,演绎人生百态”。展现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校园艺术的影响。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为广大热爱编排戏剧的同学提供一个积极发展自我、充分展示才艺与编剧能力的机会。

二、承办协会:Young Star 戏剧社

三、活动名称: 青春Young Star剧本大赛

四、活动时间:11月5日——11月20日

五、活动地点:

六、活动对象:学院全体师生

七、指导老师: 黄云老师

郑峰老师

八、活动内容: 作品根据积极向上,青春活力的主题为中心,以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来撰写剧本。有以下类型供参考:

1、原创:公益剧、相声、小品、歌舞剧、校园剧。

2、合理改编:历史剧,外国文学剧,歌舞剧,中国文学剧。

3、各类微电影剧本。

九、作品要求:

1、内容积极向上,勇于创新,题目自拟,字数不 限。

2、主题不限的原创作品,或合理改编经典剧作的 作品,但严禁抄袭。

3、作品格式必须符合剧本格式,不符合写作格式

者一律作废。

4、选手可以对来稿自行排版、修饰。

书写,标题四号字体黑体,正文是四号字体,宋体。行距为1.5。

六、参与方式:

1、参与者将稿件交至社团负责人处,剧本可用Word

文档或文稿格式,文档以电子邮件附件形式、文稿

以邮寄方式投稿;

2、电子版参赛作品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ys2014@163.com;手写稿交至负责人处:

韦丹:18262 刘霏:188553170

3、电子邮件主题:作品题目+作者名称+联系方式

七、活动流程:

比赛分为初赛和复赛:

1、初赛由社团各部门评选出20份优秀剧本;复赛由指导老师根据评分细则评选出相应奖项;

2比赛结果会以海报形式展出。

(获奖的剧本作品会由Young Star戏剧社挑选出部分优秀剧本参加本社团于12月份举办的《师范学院Young Star戏剧专场》活动,并进行排练演出,届时会邀请剧本作者来亲自进行指导,也可由剧本作者自己选演员进行排练演出。)

5、可交手写稿或电子稿。电子稿格式以word软件

八、活动要求:各二级学院需上交至少三份参赛剧本。

九、活动奖励:特等奖1名

一等奖2名

二等奖3名

三等奖5名

优秀奖若干

推荐第7篇:《戏剧》考试

如何理解《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如何将个人爱情离合与历史更替结合? 《桃花扇》是明清时期一部不朽的历史剧名著。它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侯朝宗)与秦淮名妓(歌女)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题材,结合政治风云和时代战乱来描绘、总结南明弘光王朝必然灭亡的历史教训,寓意极为深刻。其主旨,即在剧中《开场》中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全剧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

就真实历史情况而言,明末可谓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典型时代,内忧外患、权奸清流、名士美人无不纵横交错、错综复杂,构成了明末的腐朽混乱。而此时的孔尚任“触景生情”,激发了确考“朝政得失,文人聚散”,以传奇形式再现和总结一代兴亡之事的愿望。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将个人爱情离合与历史更替结合?

一、艺术结构服从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总体构思。

在艺术结构上,作者在人物设计布局、情节结构、对比伏应、结局安排等方面,都服从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这一总体构思。

1.人物设计

在《桃花扇纲领中》,分戏中人物为左、右、奇、偶、总五部。这也是根据“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个构思,来分清人物之间的不同态度与主次关系,对人物布局进行合理安排。

左、右两部分别以正生侯方域、正旦李香君为主,组织了直接与他们有关的人物,作为陪衬、牵合、点缀,来表现剧中男女主角的离合之情。

奇、偶两部则以效忠明朝的正面人物史可法、左良玉、黄得功等为中气,高杰等为余气,昏淫的弘光帝,权奸马士英、阮大铖等为戾气,卖国求荣的田雄、刘良佐、刘泽清等为煞气,表现了他们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不同态度,并以此来反映南朝一代的兴亡。

全剧人物众多,但缺一不可,连副末老赞礼,狗尾徐青君等,都不是戏外闲人,在剧中各有其作用。作者在描写每一个人物时,都是始终将他们与南明的兴亡联系在一起。由此,作者在人物设计布局时,遵循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一总体构思。

2.情节结构 《桃花扇》写侯、李的爱情始终紧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势,把侯、李离合之情,作为传奇的中心线索,来展开南明一代兴亡的场景。

全剧通过侯、李二人以诗扇定情的结合,他们与阮大铖的冲突,反映了明末社会士大夫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和派系斗争的混乱局面。从侯方域被迫流亡江北,参谋军事,到由离而合,但国破家亡,桃花扇被撕破,终归于花月缘断,而双双出家入道。由此可见,南明王朝政治风云的变化,给侯、李二人的命运带来的影响。所以,侯、李两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南明王朝必然覆灭的命运。正如老赞礼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3.结局安排

以往的一般传奇都是以生旦在经过悲欢离合之后,而最终团圆作为结局。但在《桃花扇》中却不落俗套,生旦经过悲欢离合之后,而是双双出家入道。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也是作者在传奇剧中一个创造性的突破。因为,只有国在、家在,爱情才会有附丽。但既已家破国亡,天翻地覆,所以侯、李的爱情不可能有喜剧性的结局。在亡国之痛时,又怎能不割断个人的花月情根呢?于是最终二人双双出家入道。这就更加强了传奇的悲剧性。把个人爱情悲剧与时代悲剧、国家民族悲剧紧密联系,这也是服从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总体艺术结构下最合理的结局安排。

二、创作方法

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兴亡”与“离合”

茅盾在《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中指出:“如果说《桃花扇》是我国古典历史剧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作品,怕也不过分罢。”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呢?

孔尚任虽没有亲眼看到南明亡国的经过详情,但详细考察了历史,所以作者在《桃花扇》中所写的历史史事是有其真实性的。但作者对这些史实并不是毫无选择,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经过一些艺术虚构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进而将历史兴亡的史实与艺术离合创作相融合,写情抒感。

2.善用扇子这个线索,作为贯穿全剧的中心

作品采取了“吊明”的创作手法,即“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实际上是借情言政。作品以侯李爱情为主线展现出明末时代风云的画卷,而“离合之情”又始终以一把“桃花扇”绾联。

在《桃花扇》中,作者是以侯、李的离合之情作为全剧的中心线索,来开展对南明一代兴亡的描写。而在爱情这个中心线索中,则又是以扇子作为中心来贯穿各个故事情节的。这也体现了全剧最大的特色,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三、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戏剧结构。(P189)

通观整部剧作,可以说贯穿全剧的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即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可以说暗线是根本性的,是文章的“主脑”,明线是显现的,最终是为暗线服务的。而作者巧妙地借“离合之情”这条明线贯穿于整个剧作中,以此为作者所要表达的“兴亡之感”这条暗线服务。在此基础上,作者的艺术创作、人物塑造等都为此中心服务。

如何实现戏曲振兴?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然,在快节奏的今天,中国戏曲日益衰落。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戏曲的振兴?

一、传承传统戏曲文化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正是传统文化艺术写意美学品格的生动表现。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可以说,各种戏曲艺术的百花争艳、代代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因此,要实现戏曲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精神并从中汲取营养。

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展现戏曲艺术新风貌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关键是创新创造,出精品、出名家、出流派。振兴戏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适应时代、服务当代,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

1.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新剧本

剧本剧本, 一剧之本, 剧本创作不繁荣, 何来演出的大繁荣, 戏曲史上, 元杂剧曾煊赫一时, 后来却销声匿迹了。虽然, 元杂剧的衰亡与政治中心的南移有很大关系, 但与后期元杂剧作者逐渐脱离现实, 多写风花雪月, 少写人民疾苦; 只注意声腔韵调的推敲, 而不重视表现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关系。相比之下, 南戏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在艺术表现上观众都倍感亲切, 久而久之, 元杂剧也就不得不衰亡下去。

今天, 剧作者置身于当今飞速发展、新人辈出的时代, 有的是金戈铁马的内容及叱咤风云的人物, 问题是如何去表现它, 虽然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应当是相同的, 这就是更新观念, 勇于创新, 戏曲不应再满足于叙述一个较为表层的喜怒哀乐的故事, 表达一个既定的概念, 应当跳出“公子落难”、“花园私会”、“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这种模式。应当从哲理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开掘, 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从而做到深刻地反映生活的真实, 使之适应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思维习惯及审美要求。

国家文化部门应鼓励广大剧作者应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活中去,熟悉生活, 了解人民, 积累素材, 激发灵感, 努力创作出雅俗共赏, 为群众喜闻乐见, 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2.创造与时代同步的新程式

戏曲要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非得从理论到表演实践上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不可,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 要总结出一整套中国戏曲的表演理论, 过去较多地研究过斯坦尼, 现在则应研究布莱希特, 特别应研究关汉卿、汤显祖、魏良辅、谭鑫培、梅兰芳, 只有对我国戏曲的艺术体系、艺术规律及独特的艺术手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才能保持戏曲的中国特色和民族化, 唯其有自己的特色, 始可以言戏曲的振兴,方能言立于世界戏剧之林。

3.是创造与时代合拍的新声腔

戏曲史上, 一个剧种的发展历史, 包含着唱腔的不断革新, 剧种的兴替, 也和唱腔的更新有着密切关系。往往一种声腔衰落, 另一种声腔起而代之。南曲兴起代替了风靡一时的北曲, 就是因为时世推移, 旧时的听众已为一班新听众取代的缘故。这些新听众已不习惯北方声腔, 而要求适合于他们的南方声腔。于是海盐、余姚、戈阳、昆山等腔应运而生。而昆腔因为出了魏良辅等一批革新家, 他们认真学习和继承了北曲的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演唱技巧, 并把它移用在昆曲的演唱技巧上, 大大提高了昆曲的演唱艺术性, 从而使昆曲胜过诸腔, 在数百年中领袖一代曲坛。因此, 明朝剧评家王骥德曾有“戏曲声腔三十年一变”之说。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4.是建设一支与时代齐步前进的新队伍

戏曲振兴, 要出好戏, 出人才。然而现行剧团体制, 弊端甚多, 团长即令有志改革, 也奈之莫何, 且人事、财政、物价、税收等部门, 诸多政策法令, 规章制度有如重峦迭嶂, 令人望而却步, 正是“家规太多, 媳妇难为” , 如此种种, 新人从何而出?好戏又从何产生?面对市场经济体制, 应当像办体育那样, 发挥政府、社会、集体几个积极性来办好剧团和戏曲院校, 建立一种可靠的稳定的经费来源机制和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 为戏曲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 要大力发展业余戏剧组织, 扩大戏剧后备军, 为戏剧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5.是找准戏曲振兴的主阵地

勿庸讳言, 当前戏曲界存在着比较低落的状况, 具体表现为戏曲没有观众, 换言之, 青年人不爱戏曲。有资料显示,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 较稳定的( 指可购票看戏的) 京剧观众不超过三千人。青年人为什么会不爱戏曲, 回答是结构不紧凑, 舞姿、唱腔不新鲜等等。其实, 青年人并不是不爱载歌载舞、象征写意、虚拟表演以及民族地方特色。恰恰相反, 通俗音乐、歌舞晚会正以载歌载舞的新趋势唤起青年人的狂热。可以说, 青年人不爱戏曲的实质是新时代审美理想与戏曲外在美感陈旧的矛盾。因此, 必须将戏曲与现代化融合起来, 继承发扬戏曲内在美学规律, 大胆更新戏曲外在具体形态, 赋予戏曲艺术新时代的美感。以求得青年人的认同和参与。因为, 戏曲的繁荣和发展需有大批的观众, 而这大批的观众就是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一代。至此可以说, 戏曲振兴的主阵地在校园, 戏曲振兴的希望在下一代身上。

总之, 从歌舞、滑稽戏和说唱发展起来, 经过不断融合渗透变化而成的中国戏曲, 走过十分曲折的道路, 经由南戏、杂剧而传奇, 而地方戏的更迭, 南北曲的争胜, 四大声腔的兴起, 花雅的分野, 徽汉的合流, 板腔体音乐结构的诞生, 直至今日方言迥异的各种地方戏, 少数民族戏曲, 这种种变化, 无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戏曲振兴之路,必须传承文化,立足改革与创新。

《长恨歌》与《长生殿》的异同分析

(一)《长恨歌》与《长生殿》的相同点

1、选材相似

从两者的文学创作的选材来看,两者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根据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传说,来进行改编和创作。从杨贵妃进宫成为寿王妃,到唐明皇与杨贵妃共浴华清池,再到杨氏家族在朝廷中占据垄断地位。最后安禄山造反,郭子仪平乱,杨贵妃魂断马嵬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庭相遇等等桥段。这些故事发展的脉络在两者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2、立场相似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无论是何种题材或者表现形式,一个重要的基本点就是作者的创作立场。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在历史的史书记载中的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两者的爱情值得歌颂。也有的认为,杨贵妃与唐朝的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的衰败有着很大的关联。无独有偶,白居易与洪昇在各自的作品中,都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予以了同情与支持。这种抛却所谓的政治因素,而单独从爱情的本质出发而进行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文学作品创作的初衷与价值。

3、创作手法相似

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会根据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而将其进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流派的划分。在现实主义流派中,其在语言形式的表达及文学情节的设计等层面,更多的是从基本的现实出发,语言朴素有力。在浪漫主义流派中,作者的语言比较华丽,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白居易与洪昇,在进行各自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时,都使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作品的前半部分,通过现实语言的平铺直叙,来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发展轨迹。在作品的后半部分,通过浪漫的想象与夸张,借助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的情节来丰富作品的故事内容,从而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归宿画上一个颇为完美的结局。

(二)《长恨歌》与《长生殿》的不同点

1、体裁不同

在进行同一题材的文学创作中,白居易和洪昇所用的体裁表达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是用唐诗的方式来进行呈现,后者则是用昆曲的方式来进行演绎。因为所属的体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诗歌注重的是语言的整体节奏。昆曲则比较强调其语言表达中的韵律。在洪昇所创作的《长生殿》中,词与曲要相得益彰。只有互相鼎力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气应用的曲艺魅力。

2、创作背景不同

白居易所创作的《长恨歌》的时期,大唐王朝已经从鼎盛时期,开始逐渐地走向了衰败与分裂。基于此,白居易在创作中,带有一定的以古喻今的用意。借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一典故,来提醒当朝的统治者要吸取历史发展的教训,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在洪昇创作《长生殿》时,清军已经入关,并且建立了大清王朝,但是,明朝灭亡的阴影依然停留在很多人的心中。基于此,洪昇进行的《长生殿》的创作中,从故事的情节中夹杂了安禄山胡人的野蛮与残暴,从侧面折射出了对清军入主中原的不满。在这样不同的创作背景下,两个不同的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指向性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主题侧重点不同

从宏观上来看,白居易与洪昇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基本立场是比较趋同的。但是,在作品的具体创作阶段,两者的主题侧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表现在对爱情的颂扬,后者则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这一悲剧的现实启发。也就是说,在洪昇的《长生殿》中,借古喻今的成分与色彩显得更为浓烈一些。特别是,由于《长生殿》的整体篇幅要比《长恨歌》长,所以在细节的描述与呈现方面则表现的更为具体。这种具体层面的描写会进一步突出作品的主题使其更显舞台艺术的张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从篇幅上来看,《长生殿》为了从结构上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在一些语言与情节上进行了一定的不必要的延伸。这对作品结构的紧凑程度构成了一定的不利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白居易与洪昇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都进行了一定的包装与渲染。这种渲染是基于一定的艺术表达的需要,其所展现出来的主题及背景层面的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内容。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对《白居易》与《长恨歌》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赏鉴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生殿》《梧桐雨》异同

在元杂剧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即是白朴的《梧桐雨》。而在清代,被称为戏曲高峰之一的是洪昇的《长生殿》。两剧均取材于李杨爱情故事,且同为历史剧,同样带有深沉的兴亡之感,但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李杨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歌颂李杨之恋,并阐释“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

一、创作意图同中有异(主题思想:批判与歌颂)

《梧桐雨》采用末本形式将唐明皇作为主人公,这与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要描写一部以爱情故事为内容的政治剧。描写李杨爱情悲剧是为了揭示这种爱情造成的国乱妃亡的严重后果。以此婉转地表明自己感慨兴亡,以示惩戒的创作意图。

洪异在“例言”中表示其创作《长生殿》是因为“专写钗盒情缘”从“专”字可以判断出《长生殿》的主题是抒写李杨爱情,同时作者坦言,此剧也含有“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的目的,这与白朴的意图相似。剧中寄寓着劝诫思想,这两方面在剧中并存。即《长生殿》是以李杨“钗盒情缘”为主,同时寓有“垂戒来世”之意的历史剧。剧中杨贵妃是一个美丽,温和的女性。洪异舍弃了《梧桐雨》中安禄山与贵妃的私情。赋予李杨这两个形象许多美好的东西,把他们的爱情写成一种真正的爱情。

两剧主题一个偏向于政治,一个偏向于言情。

二、人物形象:鄙薄与讴歌

在这两部戏曲中,杨贵妃与唐玄宗都是作者极力渲染的人物,尤其是杨贵妃。白朴将杨贵妃塑造成反面人物,为主题“因歌舞,坏江山”服务,将杨贵妃置于祸国殃民的位置上。在白朴笔下,杨贵妃是一个淫乱放荡、用情不专而又心怀妒忌的风尘女子。比如第一出“月下乞巧”,作者认为杨贵妃只是因不能和安禄山私会而忧虑,全无贞洁观念。她并非只钟情于唐玄宗,为了追求自己的享乐,她与安禄山偷情;因为担心自己与安禄山的丑事暴露,她陷害梅妃。至于安禄山谋反,也是为了夺取杨贵妃。这就大大强化了杨贵妃的反面形象。在马嵬兵变时,杨贵妃并未达到献身救君的境界,而唐明皇也只是一个为求生而舍弃宠妃的无能之辈。

白朴笔下的唐玄宗对杨玉环的迷恋只是出于自身的欲望。作者描写了他堕落腐朽,纵情声色,骄傲自满,养虎为患,最终招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相较于白朴,洪昇在《长生殿》中则重在突出李扬的坚贞爱情。因此一开始就把杨玉环塑造得比较完美。作者从正面刻画杨贵妃,写她出身于清白之家,是一个纯洁、专情的女子。她嫉妒梅妃、虢国夫人只是为了能独享唐玄宗的情爱。

作者站在对杨贵妃赞赏的角度来讴歌李扬爱情的。王季思先生曾指出:“他推翻了那个被奉为正统史观的‘女人亡国论’,采取了一个全新的主题。《长生殿》中的杨贵妃是一个外貌艳丽,而情操美好的女性,不是一个淫邪的妖妇。”杨贵妃的真挚情感感动了唐玄宗,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因此杨贵妃殒命于马嵬坡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是真切感人的。二人之间的感情是纯洁真诚的,作者在创作时没有掺入任何亵渎矫饰的成分。

三、故事情节的不同

《梧桐雨》写李杨爱情由发展,相识到毁灭的过程。马鬼事变是李杨爱情的终结篇,他们的爱情在“乞巧”、“密誓”时己经达到了高潮,写实大于写虚。

《长生殿》中马鬼赐死却不是李杨爱情的终结,而是他们从人间爱情向人仙之恋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采用虚实参半的结构。剧情分两部分。第二十六出之前是剧本的前半部分,写李杨由相识,热爱到毁灭的过程。从二十六出开始,剧情进入后半部分,写杨玉环死后,李隆基的思念,魂游月宫,和她再次相会,永结为伉俪。上半部分细致描写李杨爱情的逐步发展,这同《梧桐雨》相似。但在下半部分中,他充分扩展了虚幻的成分,借神仙幻境,使李杨得到团圆。洪异要表现的是能战胜死亡的真爱。经过马鬼事变后,李杨爱情所带有的政治局限性逐渐消失,爱情表现为一种精神的追求。

四、结局上的差别

马鬼赐死是《梧桐雨》中李杨爱情的终结。《梧桐雨》较之《长生殿》悲剧性更彻底。在哀婉的歌声中作结,将悲剧气氛推向顶点,余音绕梁,令人震撼。在元杂剧中十分罕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为“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作品寄寓了白朴的国破家亡之恨。

洪异重新演绎了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基本上沿袭了白朴剧的内容和意蕴,但有所改变。洪异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读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杂剧。辄作数日恶。”这表明他虽为感动,但并不满其过于感伤,于是改变故事悲剧结局,让李杨“败而能悔”,“死生仙鬼都经遍,直做王宫并蒂莲”,最终李杨爱情发展到了刻骨铭心,感天动地的境界,实现了团圆。因此也被前人称为“热闹的《牡丹亭》”。

总之,《长生殿》和《梧桐雨》异曲同工地演绎了李杨爱情故事,同时又因其自身立场的不同而褒贬不一地塑造了李扬等众多的人物形象。《长生殿》被誉为“闹热的《牡丹亭》”,其艺术成就因高于同类题材的其它剧作而备受人们欢迎,《梧桐雨》则以其独有的意境而成为文坛的一朵奇葩。

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

关汉卿杂剧中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妇女形象。她们大多是以寡妇、青楼女子、婢女、大家闺秀为代表的女性群像,在她们身上具有独特鲜活的形象特征,她们生活在元代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欺压侮辱,却敢于抗争,以其勇敢和智慧的斗争,赢得最终的胜利,显示出人格美和人性光辉。

一、关汉卿笔下的四类女性形象

综观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 主要有四类:寡妇、妓女、婢女, 大家闺秀。无论是哪一类都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和典型意义。她们美丽聪明、机智大胆、意志顽强坚定, 敢于同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 并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从不屈不挠、化作鬼魂也要报仇雪恨的窦娥, 到有胆有识、美丽机变的谭记儿, 再到机智勇敢、侠义热肠的赵盼儿, 以至大胆泼辣的燕燕、敢于追求幸福的瑞兰, 等等, 她们在与地痞、流氓及官长老爷等黑恶势力的抗争中临危不乱、主动出击、节节胜利, 而对自己的亲人、姐妹、意中人则百般眷恋柔情万千, 正所谓“最是柔韧女儿心”。

关汉卿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不是单纯地悲悯与同情, 而是十分重视女性感受、女性意愿、女性欲望。同时,关汉卿在构成这些女性群像的性格上, 采用了真切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 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巧妙地将戏曲性、文学性和音乐性融合在一起, 使这些形象栩栩如生、磅礴饱满, 不仅蕴涵着独特的审美意味, 而且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 成为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漩涡中被压迫者的精神面貌的最真实、最本质的反映。

二、关汉卿杂剧中女性形象的共同特征

首先,出身微贱,社会地位低下。除大家闺秀王瑞兰,其余的女性几乎都是如此。窦娥七岁被卖为童养媳,后又是个寡妇。杜蕊娘被自己的亲娘当作摇钱树,过的是一种倚门卖笑的娼妓生活。

其次,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渔色猎艳的对象。如谭记儿,她是一个寡妇,因生的美貌,被杨衙内看中,成为恶霸渔色猎艳的对象。婢女燕燕更是直接的受害者,她自知身份低贱,只能任人欺压,即使是后来做了“二夫人”,这种冠冕堂皇的册封仍然掩盖不了燕燕被玩弄、被践踏的命运。

最后,是桀骜不驯,敢于反抗的勇者,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假使驯顺的羔羊也决心以生命和恶狼决一死战,那只是因为被逼得实在无路可走了。窦娥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的典型,多重迫害使她从一个逆来顺受于命运摆布的弱者,成长为敢于面对惨淡人生、同命运决斗的勇士。那发自肺腑的呼喊和临终前的三桩誓愿,显示了她对曾经迷信过的天地鬼神的否定和誓死也要报仇冤的决心。这就是这些饱受屈辱与践踏的女子身上所显现出来的共同的特点。

三、关汉卿杂剧中女性的人格美和人性光辉

首先,关汉卿塑造的女性身上体现出了贤良孝顺,遵从封建女德的良好品质。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在窦娥身上。关汉卿将窦娥塑造为封建社会里善良、贞节、孝顺的女子,她具有封建社会要求女性的一切美德。而正是这样一个处处遵从封建女德的女性,却为封建的刑罚所不容,死在了她所信奉的教条下,真是悲哀。

其次,是义薄云天,救同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自我牺牲精神。《救风尘》中的赵盼儿豪爽泼辣,急人之难。她社会经验丰富,苦劝涉世不深的宋引章不要嫁给纨绔子弟周舍。宋引章不听,婚后遭难向她求救。她不忘结拜之情,赚取了周舍的休书,其勇敢自信不让须眉,令人钦敬。

再次,是敢于反抗,勇于在同封建势力的抗争中争取自由的爱情。这一点体现在大家闺秀王瑞兰的身上。她在逃难途中与书生蒋世隆相爱,就不管身份、门第的差异而与其结婚。她的父亲硬生生地将两人分开。她回到家后怨恨父亲将她夫妻分离,在月夜对月祷告:“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教俺俩口儿早得团圆。”可见她对爱情的忠贞,对自由婚姻的渴望。最后在她的坚持斗争下,夫妻两人得以团圆。

最后,是对黑暗的封建统治强烈的控诉,体现人性的复苏与升华。在认清这是个“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是非颠倒的社会后,窦娥不仅对曾经迷信过的命运的主宰———天地的信念发生了动摇,而且还要勒令它做出反常的事来昭示她的冤枉。在平反昭雪之后,她要求父亲“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虽然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体现了她要求清平世道、公正司法的愿望,不愿再做受压迫与奴役的牺牲品,有了对人的尊严与平等的渴望。

四、关汉卿杂剧中女性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封建礼法、道德伦理观念在作祟。王瑞兰生活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却想要爱情的自由、婚姻的自主,就必须通过反抗来争取她的幸福。

其次,是元代社会吃人的法律制度。元代律有明文:“丈夫打杀老婆,不该偿命。”法律规定了丈夫对妻子的无上权力。所以宋引章一到周舍家,进门就被打了五十杀威棒,以后是朝打暮骂。元代妓女虽说在职业上被排位第八等,但实际上是从事被人看不起的贱业。妓女之家祖祖辈辈都应是妓女。《元典章》认为主人和奴婢有了私情,这等有伤“风化”的事情应该定下“奴奸其主”的罪名。他们的法典中是没有奴隶说话的地位的,所以燕燕在受了小千户的欺骗后,满腹委屈和愤怒无处倾诉,只能和了眼泪往肚里咽。元法是种族歧视的大法,皇亲国戚、衙内斋郎、舍人流氓“打死人不偿命,只当房檐上揭一片瓦”。所以杨衙内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妇。

再次,是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的。桃杌的“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反映了一个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世。像窦娥般善良的老百姓,也就只有吃苦受冤的份,如果她不是那么刚烈,而是向恶势力妥协的话,她或许会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可是这样一位勇于反抗、坚决要求司法公正、誓死也要雪冤的复仇女神,注定是不会与这污浊的世事同流合污的,这也就酿成了她的悲剧。

总之,关汉卿对女性崭新的塑造,有别于以往历代作家的作品。以往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远远不如关汉卿所塑造的丰满,有个性。关汉卿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别样的女性。使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站在我们面前。

推荐第8篇:戏剧鉴赏

中国戏曲

一、戏曲发展概貌

戏曲是中国的特产,是一种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熔于一炉的高度综合艺术性的戏剧艺术,是一种载歌载舞、写意传神的艺术。

“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1、古希腊戏剧

2、印度梵剧

3、中国戏曲

(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已衰,中国戏曲历经千载、几度沉浮,依然充满生机。)

二、先秦歌舞

1、歌唱与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被视为“母体艺术”。古巫祭祀歌舞:孕育戏剧之萌芽 中国古代南方信鬼好祀之巫风盛行

掌管祭祀歌舞者:女称巫,男称觋

目的:

娱神及娱人

2、优人表演 表演源头:先秦俳优 俳优从巫、觋分化而来 功能:娱神→娱人

3、优孟衣冠

楚国名优优孟装扮已故楚相孙叔敖,中国最早的演员

三、汉代百戏——中国戏曲之摇篮

1、百戏(散乐,即杂耍)

2、角抵戏:百戏中具有戏剧因素的表演形式 最著名角抵戏:《东海黄公》

四、唐代参军戏

参军本是一种官职(贪官周延) 角色设置:

1、参军(被嘲弄者)

2、苍鹘(嘲弄者)

五、宋杂剧与金院本

1、时代背景:

都市出现大型游乐场所“瓦舍勾栏”

2、构成“戏剧艺术三要素”:

作家(书会才人)、演员(艺人)、观众

3、宋杂剧与金院本之缺憾:虽已具备戏剧基本形态,无完整剧本传世

六、宋元南戏

南戏,中国最早有剧本存世的戏剧形式(全本传世17本),被 称誉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又称“戏文”、“”南曲戏文”或“永嘉杂剧” 《张协状元》: 享名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南戏代表作: “荆、刘、拜、杀、琵”

1、《荆钗记》

2、《白兔记》

3、《拜月亭》(《幽闺记》)

4、《杀狗记》

5、《琵琶记》

作者高明 “南戏中兴后的第一杰作”

七、元杂剧

1、宋元南戏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正式形成与成熟,元杂剧的兴盛则使中国戏曲步入黄金时代。

2、何谓元杂剧? 又称北曲杂剧,是在宋金杂剧与院本基础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的营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戏剧样式。

3、元杂剧基本形制:四折+楔子

4、“题目正名”:一般是两句或四句诗词,用以概括全剧故事情节等。用于剧本开头,可以介绍剧情;用于剧本末尾,主要是概括剧情。 例:《单刀会》(剧末)

题目

乔国老谏吴帝

司马徽休官职 正名

鲁子敬索荆州

关大王单刀会

5、元杂剧文本结构(曲词、宾白、科介)

①曲词即人物唱词 “一人主唱”制:正旦或正末从头唱到尾,分旦本和末本 ②宾白:包括独白、对白、背白、插白、内白、带白等,可为无韵之散白,也可为押韵之韵白

(曲词侧重抒情,宾白侧重叙事)

③科介(“科”或“科范”):人物表演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 ④元杂剧角色行当:

旦、末、净、外、丑

正末、正旦:每部杂剧中最重要角色

6、“元曲四大家”及其他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王实甫 与 纪君祥

八、明清传奇

1、明清传奇继宋元和明初戏文(即南戏)之后,占据明初至清末四百年间戏曲舞台的主要戏剧形态,是戏曲史上第二个高峰(长篇巨制:少则二三十出,多则四五十出)

2、眀清传奇:节奏缓慢,形式固定

第一出“副末开场”(“家门大意”):由末或副末用一或两首词略述全剧大意,交代创作意图。(南戏定例)

第二三出照例是“生旦家门”:生扮男主角和旦扮女主角先后登场自我介绍

第四出开始,其他角色陆续登场,展开故事。

3、传奇角色行当齐全:一般有十类,生、旦、净、丑最重要

4、音乐方面,传奇采取曲牌联套体音乐结构,即每个登场人物皆可唱,独唱、对唱、齐唱皆可(不但继承南曲曲牌,还吸取北曲曲牌)。

5、宋元和明初戏文用四种声腔演唱:弋阳、海盐、余姚、昆山 明清传奇采用昆山腔,又称为 “昆曲传奇”

明嘉靖、隆庆年间,民间音乐家魏良辅改革昆山腔而创造出转音若丝、流丽悠远的“水磨调”,昆山腔传入北京获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宠爱,赢得“官腔”称号,并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

6、代表性作家作品:

①梁辰鱼《浣纱记》(又名《还魂记》)、②李玉《清忠谱》、

③李渔: 风情喜剧家,戏曲理论大师

《风筝误》“一夫不笑是吾忧” 论著是《闲情偶寄》

④汤显祖《牡丹亭》“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南安太守女儿杜丽娘与广州书生柳梦梅,因情而死,因情复生。 ⑤“南洪”洪昇

浙江钱塘人 《长生殿》

⑥“北孔”孔尚任

山东曲阜人 《桃花扇》

九、清代“花雅之争”

1、清代戏曲分为“花部”与“雅部”。“雅部”指昆曲;花部指昆曲之外的所有声腔剧种。传奇与昆曲衰落之际,地方戏(花部)层出不穷,形成继元杂剧、明清传奇后第三个高潮,揭开中国戏曲新篇章。京剧出现标志花雅之争结束(花部获胜),京剧成为流布四方的“国剧”。

2、京剧的由来

道光年间,徽班艺人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以徽调中的二黄和汉调中的西皮为基础,吸收京腔、昆腔、秦腔及其他地方戏和民间曲调之营养,熔铸而成皮黄为主的京剧。乾隆是戏迷,乾隆年间宫廷戏剧空前繁荣;咸丰、慈禧均喜好皮黄,客观上促进京剧艺术的提高、发展与日臻完美,成为取代昆曲雄霸剧坛盟主的“国剧”。 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几经起伏而延续至今

十、鸦片战争后的戏曲改良 戏曲改良伴随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产生,戏曲改良的三个阶段:戊戌前后到1905年;1905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失败后

1、改良传统戏曲:《维新梦》

2、上演文明新戏:春柳社

3. 话剧诞生(曾用名: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以后由洪深定名为”话剧”)

中国话剧奠基作:《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经典之作,中国话剧成熟之标志。曹禺:“中国话剧之父” 十

一、大革命至抗战时期话剧

夏衍《上海屋檐下》、郭沫若《屈原》、陈白尘《升官图》 戏曲改革方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①改编传统戏

《天仙配》(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②创作新戏

古代题材戏:《红楼梦》等

现代题材戏:《刘巧儿》等 十

二、建国后至“*”时期话剧发展

1、老舍:《茶馆》

2、“革命样板戏”:

“八亿人民八个戏”现象,京剧:

《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

3、现代京剧的成功探索创新及其“三突出”缺陷: ①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②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③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十

三、新时期戏剧变革:

恢复被禁演的传统戏;反映时代潮汐、揭露*弊之话剧,如《陈毅市长》等。

十四、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至今舞台变革大潮: 如《绝对信号》《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西方戏剧

一、西方戏剧史概览

戏剧作为一门艺术样式独立存在,最初发生于少数文明中(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人类古老戏剧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与东方封闭文明里自在发展、自我完善的中国戏剧不同,欧洲戏剧历经一个从古老向近代不断蜕变、同时不断扩张到世界其他地域的过程。文艺思潮的模仿原则和趋实原则,奠定欧洲戏剧日渐分化为三大类型话剧、歌剧、舞剧之哲学与美学基础。以语言、音乐、舞蹈为主导性舞台表现方式,有别于中国戏曲之综合化舞台原则,东西方戏剧由此分道扬镳,西方戏剧采取话剧为主导样式的写实性舞台方式,而中国戏曲则属于写意性。

二、古罗马戏剧

削弱并取消歌队 ,奠定西方近代戏剧基础喜剧家:普劳图斯与泰伦斯

三、中世纪戏剧 教堂戏剧,又称“弥撒剧”或神秘剧,是连接欧洲古老戏剧与近代戏剧之幽径。(内容:《圣经》故事;演员: 牧师教士;剧场: 教堂内 )

四、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戏剧

1、意大利即兴喜剧: 上承罗马戏剧传统,下启近代欧洲喜剧先河

2、西班牙戏剧:戏剧奠基人是鲁达;杰出代表为维加

3、英国戏剧

①“大学才子派”:基德《西班牙悲剧》;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②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此外有:《罗米欧与朱丽叶》

③喜剧杰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五、古典主义戏剧

1.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

《熙德》(奠基作) 2.拉辛: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大师

《安德洛玛克》

3.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始人《吝啬鬼》《伪君子》

六、启蒙戏剧 1.法国

A 狄德罗倡导“严肃喜剧”

B 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 费加罗的婚姻》

2.德国

A 莱辛倡导“市民悲剧” 《萨拉·萨姆逊小姐》

B 席勒 《 阴谋与爱情》(18世纪德国最杰出市民悲剧) 3.意大利:

哥尔多尼《一仆二主》

仆人特鲁法尔金诺;

享名“意大利的莫里哀”

4.英国:谢立丹《造谣学校》;

约瑟:“英国的达尔杜弗”

七、浪漫主义戏剧

雨果: 《克伦威尔·序》堪称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及戏剧宣言

《欧那尼》的成功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决胜古典主义

八、批判现实主义戏剧

1.小仲马: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先驱

《茶花女》 2.果戈理:

《钦差大臣》

3.易卜生:

“欧洲现代戏剧之父 “社会问题剧” 《玩偶之家》 4.契诃夫:

《樱桃园》

5.萧伯纳: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之后最杰出社会问题剧作家,《皮革马利翁》。

九、自然主义戏剧与唯美主义戏剧

1、自然主义代表:(瑞典)斯特林堡《 朱丽小姐》(左拉倡导《戏剧中的自然主义》)

2、唯美主义戏剧代表作家

王尔德:

《莎乐美》

十、20世纪现代派戏剧

1、象征主义戏剧:梅特林克《 青鸟》

2、表现主义戏剧:斯特林堡《 鬼魂奏鸣曲》;奥尼尔《琼斯皇毛猿》

3、怪诞剧:皮兰德娄(意)《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

4、叙事剧:布莱希特(德国)《三分钱歌剧》《高加索灰阑记》

5、存在主义戏剧:萨特(法)《恭顺的妓女》、《禁闭》“他人就是地狱”

6、荒诞派戏剧:尤奈斯库(法)《秃头歌女》;贝克特(法)《等待戈多》

7.新写实主义戏剧:威廉斯(美)《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密勒(美)《推销员之死》

戏剧名著解读之一: 《窦娥冤》

1、作者:关汉卿,元杂剧创始人,元杂剧最杰出代表,“元曲四大家”之首,大都人,“中国的莎士比亚”

2、代表性剧作: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躬耕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3、《窦娥冤》梗概: 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 天 章

蔡 婆

窦 娥 (端 云)

赛 卢 医

张 驴 儿(父子)

桃 杌

4、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高利贷剥削、邪恶势力横行、官府贪赃枉法

5、内容

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临刑控诉:  [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趾颜渊?  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天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地!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6、《窦娥冤》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

① 取材“东海孝妇”、“邹衍飞霜”等传说,融入现实生活内容,借助一位底层普通人窦娥欲做顺民而不得、蒙冤屈死的悲惨遭遇,暴露元代吏治黑暗、民不聊生的图景,反映被压迫者的觉醒与抗争。 ②成功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典型,善于将人物置身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凸显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窦娥原本在寡居生活中贞洁自守,因流氓无赖张驴儿的俟机闯入而被一步步逼到死亡边缘,其温顺善良性格在各种邪恶势力迫害下逐渐发生蜕变。而“刑场”一折尤为全剧戏剧冲突的高潮,凸显窦娥性格中倔强不屈的一面。

③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临刑前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 超自然因素的使用(“魂旦”): 鬼魂诉怨、人鬼对质 ④ 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艺术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王国维 关剧台词(唱词或宾白),既富有为戏剧情景所规定的动作性,又有合乎人物身份的鲜明个性化特征。同时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亦俗亦雅,各得其宜。 如 第三折窦娥对蔡婆临刑嘱托:纯用日常口语,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戏剧名著解读之二: 《赵氏孤儿》

1、又名《赵氏孤儿冤报冤》《赵氏孤儿大报仇》,最早流传国外的中国古典戏剧

作者: 纪君祥,大都人

题材来源: (历史剧)《史记·赵世家》

“《窦娥冤》《赵氏孤儿》既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

2、《赵氏孤儿》梗概

晋 灵 公

屠岸贾←→赵盾

晋 悼 公

赵 朔

庄姬公主

∕ ﹨

∕﹨

公孙杵臼

程 婴 - - 韩厥

﹨ ∕

赵氏孤儿(程勃/赵武)

3、主题意蕴: 忠奸斗争

①围绕存赵与灭赵、救孤与搜孤这一历史事件,歌颂善良忠诚正义,谴责邪恶奸诈非正义。矛盾冲突是奸臣屠岸贾之残暴歹毒和程婴等忠臣义士之自我牺牲精神,赵氏孤儿是“忠义”之象征,忠义事业是救孤存孤,斗争焦点是孤儿生死之命运,泼墨重点是展示忠臣义士为正义事业前仆后继的反抗精神与百折不回的复仇意志,歌颂善良忠诚与正义,充分体现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三个人物身上——救孤事业的承担者、抗暴扶危的义士.。

②屠岸贾欲杀尽晋国半岁以下婴儿暴行之情节,为程婴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之纯粹“忠”更具人情味的道义性(同情无辜弱小者),赋予正面人物之舍生取义或忍辱负重行为以完整的人格意义与崇高悲剧美感.

4、《赵氏孤儿》艺术特色——“发现”的 巧妙运用

①“发现”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戏剧家用以结构布局、安排情节的叙事技巧的准确把握与精辟概括。典例:《俄狄浦斯王》

“杀父娶母”

②“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或仇敌关系。”人物关系与事件内幕相比侧重前者,即“发现”主要针对特定、特殊人物关系而言。 正如《奥狄浦斯王》“杀父娶母”内幕的揭开,须首先依赖于俄狄浦斯与先王、王后血缘亲情之人物关系(真实身份即身世)的披露!

③“发现”系指戏剧中尚未被人们(剧中人物或观众;主要针对剧中人物而言)知晓的特定人物关系以及事件内幕的披露或挑明。 正如“搜孤”与“救孤”的殊死较量,剧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聚焦于“孤儿”真实身份的“保密”(针对屠岸贾及孤儿而言)。此秘密一直拖延到孤儿长大成人的二十年后,由程婴以画卷形式委婉吐露出来。这一人物关系的“发现”敲响屠岸贾的丧钟,为腥风血雨的忠奸斗争划上句号。

戏剧名著解读之三: 《西厢记》

1、作者: 王实甫,大都人

题材来源:唐传奇《莺莺传》(元稹《会真记》);董解元 (“董西厢”)《西厢记诸宫调》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元代杂剧中最负盛名、流传最广的爱情喜剧

2、《西厢记》梗概: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老夫人(相国夫人郑氏)

张 君 瑞←→崔 莺 莺 ← -郑 恒(表兄+未婚夫)

\\

\\

杜 确

孙飞虎

红 娘(丫鬟)

(白马将军)

(叛将)

惠明和尚

3/主题意蕴:“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①中国戏曲史上首次正面提出以“有情”作为婚姻基础的理想,将门第、财产、权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支配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婚姻制度抛在一边,重点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两情相悦,由衷赞美自由爱情具有的冲决封建礼教藩篱与包办婚姻束缚的力量。

②戏剧冲突:贯穿全剧之冲突,乃崔、张自由爱情与自主婚姻之生活理想同“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封建礼教及婚姻观念之间不可调和矛盾冲突。简言之,情对礼的战胜与超越!

4、矛盾冲突的主线与副线:

围绕崔张自由爱情的主线展开,将几组矛盾冲突巧妙粘合:老夫人、郑恒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孙飞虎与崔、张之间

5、《西厢记》戏剧语言特色与成就

①王实甫杂剧语言以文采飞扬、华美蕴籍而为后人推崇。语言典雅清丽、婉约柔美,且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堪称文采派的典型风格。完美体现于古典诗词的巧妙化用,善于化用唐诗宋词,将古典诗词抒情写意功能熔铸提炼而出新意,营造情景交融的独特意境,细腻描摹人物的微妙心态。

②[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用秋日黄昏、黄花满地、雁阵惊寒,来渲染暮秋萧条冷落的环境氛围,有力映衬莺莺内心凄凉愁苦的离别情怀。莺莺泪眼看红叶:“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天然妙合。

戏剧名著解读之四: 《第十二夜》

1、作者:威廉·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大师,世界文坛最伟大作家之一,“人类两个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代表作:“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喜剧”《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无是生非》《皆大欢喜》

2、喜剧创作概况: 充满奇思妙想, 洋溢生活乐趣,风格浪漫抒情 (理想化与诗意化),主题歌颂美好爱情,赞扬个性解放,女性形象光彩照人,巾帼压倒须眉,“穿裙子的英雄”,特征天生丽质、感情纯真、意志坚强

3、《第十二夜》梗概:

西巴斯辛

奥西诺公爵

/ \

\ 安东尼奥

薇奥拉 — 奥丽维娅

托比

船长

安德鲁

马伏里奥

4、《第十二夜》的艺术特色

⑴笑的艺术:“喜剧的本质在于笑”,笑的基本类型包括:欢笑、笑。笑之喜剧精神: 热爱生命、豁达乐观、笑看人生 。 笑声来源: ①多来自可喜之事(正面人物爱情之“好事多磨”) ②亦来自滑稽丑事(反面人物之“痴心妄想”) 围绕爱情主题的多重线索: 主线:A、薇奥拉对奥西诺之暗恋

B、奥西诺对奥丽维娅之热恋

C、奥丽维娅对薇奥拉之一见钟情

“三角恋” 副线:A、西巴斯辛与奥丽维娅之误会式爱情

B、马伏里奥对奥丽维娅之妄想型爱情

C、安德鲁对奥丽维娅之无望式爱情

D、托比与玛丽亚之投合型爱情

⑵“乔装”的妙用:喜剧惯用技巧

①乔装带来性别置换与角色转换之独特功用: A、制造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B、彰显常态生活下无法表现的人性特点 ②薇奥拉女扮男装乃造成所有误会之关键: A、引发错认而出现的“三角恋”

B、性别混淆之戏剧性

5、《第十二夜》剧名之寓意:

西方基督教国家自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开始,有一连串的假日,至1月6日“主显日”,恰好12天,俗称“第12日”。“第12夜”通常指1月6日晚上,乃圣诞庆祝活动的最后一夜,要疯狂作乐必须把握此最后机会。因此《第十二夜》又有另一标题:悉听尊便(随心所欲)。全剧始终充满狂欢节的欢乐气氛,散发出无穷的生命热力与世俗气息,特别适合于节日上演。

戏剧名著解读之五: 《一仆二主》

1、作者:哥尔多尼,威尼斯人,意大利即兴喜剧革新家,意大利近代喜剧奠基者,“意大利的莫里哀”,代表作:《一仆二主》

2、意大利即兴喜剧(假面喜剧):没有文本与固定台词,只有提纲式“幕表”,演员根据幕表大纲即兴发挥,随机应变,临时编台词主要角色固定不变,性格定型化,如男女恋人姓名和性格固定不变、滑稽小丑、浅薄文人等。产生于16世纪,反映市民趣味,有反封建反教会性质;18世纪讽刺萎缩,内容陈旧,程式僵化,成为庸俗闹剧。改革路径:增添现实生活因素;固定台词与完善剧本。

3、《一仆二主》梗概:

都灵→威尼斯

弗罗林多←→彼阿里切(费捷里柯)

特鲁凡尔金诺

克拉里切

巴达龙纳

斯米拉尔金娜

西里维奥

4、人物原型: 逗人捧腹的“小丑”

将插科打诨之小丑改为主角,占据舞台中心,左右剧情发展,才子佳人故事退居次要地位。剧作家真诚刻画出下层仆人淳朴憨厚之本质;热情描绘其机智灵活的性格特征。

5、特鲁凡尔金诺: “机智仆人”典型

喜剧内容之革新,表现卑贱者才智的主题为以往意大利喜剧罕见,角色重塑一改纯粹逗乐功能,承载了时代新思想(彰显启蒙主义者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推荐第9篇:戏剧论文

曹禺的目光,由家庭转向社会。他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环绕着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麇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曹禺要通过这种对比的结构,来鞭挞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陈白露是个聪明、美丽的年轻女人。由于家庭的破落,她一个人单枪匹马出来,曾凭着她的美丽而成为明星。她追求爱情,曾与一位诗人结合,但终于痛苦地分手。明星与红舞女的生活,既给她带来金钱和虚荣,但也有被出卖的隐痛。她在大饭店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使她既享受着这生活,又被这生活所腐蚀。直到曾挚恋过她的方达生的到来,才使她有机会得以审视自身,质问自己的灵魂。她并非一个全然堕落的女人,当她发现一个被黑社会的头子金八看中的女孩“小东西”,被打得遍体鳞伤,即将被他们糟蹋时她挺身而出,然而,她眼看着“小东西”难逃一死,这使她看到自己既无力改变现实,也改变不了自己“永远卖给这个地方”的命运。方达生指引的人生之路,她已无力前行,继续沉沦下去,又因与她厮混的银行经理潘月亭的垮台,而丧去了现实的可能,而实质是,她那清醒的认识与不泯的理智,已让她看到自己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决然以一死告别痛苦的人生。

陈白露外表光鲜亮丽,内心苍白绝望,她曾经被至爱的人背叛,所以再也不相信爱情,丢弃一切理想苟活在上海滩;她鄙视周围的一帮寄生虫和社会渣滓,却不得不仰赖他们生存;她总是生活在黑暗中,却热爱看日出,但太阳终于出来时,她却喃喃地说:“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然后服药自尽。“太阳出来了,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是《日出》中最有名的一句台词,懂了这句话就明白了全剧的基调,地狱般的生活,惨绝人寰的人生。

《日出》揭露了金钱统治的黑暗社会对被压迫者的吞噬、毁灭,对人的精神追求的扼杀,而这个社会有时如何养了一批腐朽寄生虫。在《雷雨》中作者表达了同样的主题,但是《日出》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从《雷雨》到《日出》,作者艺术审视的眼光从历史移向现实,由家庭投向社会,由古典悲剧式的“崇高”变为易卜生式现代社会剧的透彻与隽永。从《雷雨》中精心设计家庭关系的纠葛到《日出》中通过人物活动看似随意却暗含匠心地构筑社会小景,这种由纵到横的社会解剖的艺术审视的转变,显示了作者使话剧创作更贴近现实,更具有现实批判力量的良苦用心。作者将主题的核心“人”放到金钱统治的社会上来考察,揭示人被金钱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毒化、吞噬与虐杀。《日出》中作者致力于任务内心世界的挖掘,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戏剧冲突展示人性的追求与幻灭,心灵的压抑、震颤与燃烧,作者把强烈的爱憎与思考渗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刻画中,引导读者、观众随着剧情发展和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完人物心灵旅程。读罢内心感触良多。陈白露的那种“倔强”,体现出人的强悍的生命力,但她犹豫,仅靠本能不靠理智,最终的自杀令人怜悯;“小东西”的故事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那个时代是不自由的黑暗世界,吞噬了她的希望和对生得热忱,最终悬梁自尽(虽然作者又附上改编后的版本,“小东西”认命,但个人觉得不如第一版来的深刻。自我了断好歹是一种反抗方式,而认命真的就是绝望了。一个生命的消亡更容易激起人的共鸣);方达生于剧情,似乎是吹过糜烂沼泽地的一阵清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看似两手空空,其实是一种觉醒的存在。文中几处描写日出的语句,画面感极强,令人感到庞大的生命力和生命的恢弘。虽是个悲剧,却依然能透过其黑暗表面看到那不就的一轮浓烈的骄阳

推荐第10篇:戏剧常识

戏剧常识

戏剧艺术

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特点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在中国,戏剧是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的总称;而在西方,戏剧仅指话剧。世界各国戏剧都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美术、音乐等多种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构成戏剧性,反映社会生活,达到教育观众的目的,并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

戏剧的分类

按表现手段分,可分为话剧(以人物对话为主,兼有动作等),哑剧(不用台词,而纯靠动作表情),歌剧(以人物歌唱为主,兼及对白、动作),舞剧(以舞蹈语汇为主,兼及音乐、哑剧),歌舞剧(兼有歌剧、舞剧特点),芭蕾舞剧(用芭蕾舞语汇来塑造人物)。

按篇幅场幕分,可分为小品(片断剧、微型剧、袖珍剧),独幕剧,多幕剧,连台本戏等。

按风格基调分,可分为正剧、悲剧、喜剧、讽刺剧、闹剧、荒诞剧、悲喜剧、轻喜剧等。

按题材内容分,可分为儿童剧、爱情剧、神话(童话)剧、侦探剧、寓言剧、社会问题剧、课本剧、活报剧。

按传媒手段分,可加上广播剧、电视剧、案头剧(仅供阅读,不供演出)。

还有一部分戏剧不由人扮演角色,而由人操纵像人的东西在前台表演。主要是木偶戏,也叫“傀儡戏”,包括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以及人和木偶合演的木偶戏。另有中国的皮影戏。

悲剧和喜剧

悲剧常以正面人物的失败、不幸、死亡为结局,以悲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不幸遭遇、催人泪下的剧场效果而取胜。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悲剧写“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又称“搞笑剧”,以幽默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夸张的手法制造笑料,以发笑的剧场效果取胜。喜剧冲突的解决较轻快,常以正面人物的胜利为结局,正如鲁迅说的,喜剧就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又可分为多种。讽刺喜剧重在嘲笑、鞭笞丑恶现象,以批判、揭露为主,如《钦差大臣》。抒情喜剧又叫轻喜剧,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利用误会、巧合手法,歌颂美好的生活,如《仲夏夜之梦》。闹剧是喜剧中手法更为夸张的一种,充满喧闹、起哄的场面,剧场效果十分强烈。

悲剧和喜剧并不限于戏剧,小说、电影、电视都可出现类似的情节和效果。

兼有悲剧和喜剧特点的戏剧叫悲喜剧,通常有悲惨的遭遇,但最终有圆满的结局。

除悲剧和喜剧以外的其他戏剧,都可称为正剧。

常见的戏剧术语

剧中人所说的话叫台词,其中相互对话叫对白,一人自言自语叫独白,假设其他角色在场而未听见、表达心里活动的话叫旁白(戏曲中称“打背拱”,电影电视中常用画外音表达)。台词字面之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未尽之言叫潜台词,它不讲出来,但要让观众听出真意来。

戏剧作品和演出中的段落叫幕或场,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常以舞台上幕布的关合、拉开为标志,故称“幕”,现也常用灯光转暗换景来进行。较小的幕也可叫“场”。有些多幕剧的前面常有“序幕”,也叫“引子”、“楔子”,通常较短,以引出故事、交待背景为主。结束后又常有“尾声”,以交代事情的结局,常与序幕相呼应。

演员不依据剧本,或事先未经排练而进行的表演叫即兴表演。演员不论扮演何种性格的角色,都带有演员本人的个性特点,叫本色表演,这种演员称本色演员。与此相对,演员能着重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角色与演员二者之间的性格相差很远,叫性格化表演,这种演员称性格演员。

演员不借助实物(实景、实道具),而纯粹靠动作表演,能让观众想像出实物,这种动作叫“虚拟动作”。演员 你的有些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艺术夸张,成为一种规范的套路,这种动作叫“程式化动作”。

舞台美术简称“舞美”,包括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电影、电视中的美术活动(布景、灯光、人物造型、化妆、道具)。

场面调度,也叫舞台调度,指角色在舞台上的位置要符合规定情景,又要便于观众观看,使整个舞台画面达到最佳状态。电影的场面调度还包括摄影机的距离、角度和运动,以及它与角色、背景的配合。

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左、后、右三面布景墙,被称为“三堵墙”。沿台口的一面当然不能设置墙,否则观众无法观看,这堵虚拟的墙被称作“第四堵墙”。

三一律,是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则,指剧中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单一,每剧限写发生在一天之内、同一地点的单一情节的故事。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这种规则有利于剧作情节简练集中,但作为清规戒律,却束缚了戏剧的发展。18世纪以后,三一律逐步被打破。

戏剧家和戏剧流派

中国古代戏曲剧作家

元代是我国古代戏剧成熟、繁荣的第一个高峰期,涌现大批“杂剧”作家和优秀剧作。著名的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以上四人合称“元曲四大家”。另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后者是中国第一个介绍到欧洲演出的剧目。

明代戏剧以“传奇”为主。名家名剧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梁辰鱼的《浣纱记》,沈璨的《义侠记》,徐渭的《四声猿》等。另外,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改革了“水磨腔”,发展成后来的昆腔,以至形成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昆剧。

清前期的优秀传奇剧作,有李玉的《清忠谱》,朱素臣的《十五贯》,李渔的《风筝误》(他还写了我国第一部戏剧理论专著《闲情偶记》)。稍后有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二人合称“南洪北孔”。

中国现代话剧剧作

话剧是20世纪初经日本传入中国。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王钟声、欧阳予倩等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创作演出了中国第一个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后,话剧以“新剧”、“文明戏”的名义流传开来。

“五四”以后,出现了“爱美剧运动”(即非职业性戏剧运动),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欧阳予倩的《泼妇》、洪深的《赵阎王》、田汉的《获虎之夜》、丁西林的《压迫》、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等。1928年,经过洪深提议,称新剧为“话剧”。

30年代的左翼戏剧运动收获颇丰。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其他名剧还有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等。

40年代的优秀剧作有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桃花扇》,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田汉的《丽人行》,宋之的的《雾重庆》等。

建国后,话剧创作进入新的繁荣期,许多老作家有新剧作问世。著名的有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夏衍的《考验》,曹禺的《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外国戏剧家和剧作

古希腊戏剧繁荣,出现了大批名家名作。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他和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合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与克拉提诺斯、欧彼利斯合称古希腊喜剧家。

古印度四五世纪时出了大诗人戏剧家迦梨陀娑,他写过名剧《沙恭达罗》。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出了大剧作家维加,他写了《羊泉村》等剧本一千八百多个,是世界上

写剧本最多的人。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他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号称四大悲剧。

法国剧作家首推莫里哀,他的《伪君子》、《悭吝人》是杰出的讽刺喜剧。

意大利喜剧大师哥尔多尼写过《一仆二主》、《女店主》等名剧。

德国18世纪末出了两位诗人剧作家,一位是写《浮士德》的歌德,一位是写《阴谋与爱情》的席勒。20世纪,德国又出了戏剧大师布莱希特。

19世纪,挪威的易卜生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他写了《玩偶之家》等“社会问题剧”。

萧伯纳是爱尔兰剧作家,写有《华伦夫人的职业》、《鳏夫的房产》等剧。

俄国19世纪出了~批名剧,如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契诃夫的《海鸥》、《万尼亚舅舅》等。

几个戏剧流派和体系

表现派——19世纪末,法国著名演员科克兰提出,表演不是演员与角色的“合一”,而是“表现”。演员在逼真地表现情感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这一派戏剧被称为“表现派”。

体验派——19世纪意大利名演员萨尔维尼认为,演员在表演中,情感要重于理智,要想像生活在角色的生活中,体验角色的感情。这一派后来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极力推崇,称之为“体验派”。

斯氏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俄国(苏联)杰出的戏剧大师。1898年,他创立了莫斯科艺术剧院。在领导该剧院的四十年中,他主演、导演、指导过一百二十多部话剧、歌剧,如《青鸟》、《海鸥》、《底层》等。他写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专著,系统总结了“体验派”戏剧理论,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他的一整套戏剧教学和表演体系,被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斯坦尼体系”,对各国戏剧学院影响极大。

布氏体系——指布莱希特戏剧体系。布莱希特是20世纪前期杰出的戏剧家。他创作并导演了大量话剧,如《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等。他写过《戏剧小工具篇》、《表演艺术新技艺》等理论专著。他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主张宣传与艺术相结合,提出“史诗戏剧”和“问离效果”,强调演出中的理性因素。

梅氏体系——指梅兰芳戏剧体系,即中国戏曲体系。梅兰芳是中国著名的京剧演员,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独树一帜。如歌舞、对白、表演、杂技的综合性,道具、布景、动作的虚拟性,动作的舞蹈化,表情的程式化等。但在理论上还没有作权威的、系统的总结。

荒诞派——20世纪中叶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兴起并流行的一个戏剧流派。它一反过去传统的戏剧规律和特点,不是利用矛盾冲突构成情节,而是用毫无逻辑的、杂乱无章的情节,表达复杂的感情。它又被称为“反戏剧派”或“反传统戏剧派”。其代表剧作是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第11篇:戏剧试题

中传2000到2009真题

2000戏剧评论写作试题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20分):

1、戏剧四要素

2、体验派

3、表现派

4、关汉卿

二、作品分析评论(各40分,共80分):

1、洪昇《长生殿》的主题内容。

2、试选一部当代话剧进行分析评论。

2001戏剧评论写作试题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20分):

1、幕表制

2、悲喜剧

3、契诃夫

4、舞台时空

二、简答题(各10分,共20分):

1、剧本是“一剧之本”吗?谈谈你的理解。

2、就王国维的“戏曲”定义,谈谈你对戏曲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论述题(各30分,共60分):

1、联系实例,比较舞台剧与影视剧在观演关系上的差异。

2、评论一部悲喜剧作品(中外皆可)。

2003戏剧戏曲史论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30分):

1、梅兰芳

2、文明戏

3、戏剧GC

4、易卜生

5、《俄狄浦斯王》

6、样板戏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明清传奇有何特征?请与元杂剧相比较来谈。

2、结合具体作品,简述戏剧情境的重要性。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第

1、2题选做一题,第3题必答。):

1、谈谈新的传播媒介(如唱片、广播、电视等)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变革的积极意义。

2、结合自己的观剧体会,谈谈舞台剧的美感魅力。

3、联系实际,选取你认为典型的事例,分析近年来戏剧艺术演进中的一个或若干突出之点。

04戏剧戏曲史论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30分):

一、

一、

一、

1、四大徽班

2、南洪北孔

3、发现与突转

4、南国社

5、《安提戈涅》

6、梅特林克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戏剧艺术有哪些基本要素?试分述之。

2、关于戏剧的规律,有“冲突”说、“激变”说、“观众”说等多种,还有人认为演员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你倾向于哪一种(或几种)意见?试述理由。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第

1、2题选做一题,第3题必答。):

1、就你所熟悉的一个戏曲剧种,描述其形态特征、评述其代表性剧目和演员(举例一二即可)。

2、任选西方戏剧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试述其创作和艺术实践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3、悲剧和喜剧各有那些基本特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论述。05戏剧戏曲基础 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1、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3、荒诞派戏剧

4、李渔

5、四功五法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戏剧是“综合艺术”?

2、简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

1、略论戏剧的本质特性。

2、《牡丹亭》评析(原作与改编作品均可) 06戏剧戏曲基础 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1、百戏

2、“四大传奇”

3、《雷雨》

4、《茶花女》

5、存在主义戏剧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布莱希特演剧理论

2、谈谈你对元杂剧《西厢记》的了解和评价。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

1、你认为21世纪的戏曲会怎样处理程式?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论述。

2、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谈你对中国戏剧流派的看法 07戏剧戏曲基础 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1、导演

2、《北京人》

3、广场剧

4、卡塔西斯(katharsis)

5、行当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谈谈《白毛女》舞台表现形式的沿革。

2、什么是戏曲表演中的“四功五法”?简述其内在意义。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第1题必答,第

2、第3题任选一题。):

1、“天地大舞台,舞台小世界”。请结合你对戏剧艺术本质的认识,谈谈你对

这一观念的理解。

2、孔尚任《桃花扇》评析。

3、从戏剧动作的角度谈谈潜台词的功能。

08戏剧戏曲基础

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1、《汉堡剧评》

2、“好一计鞭子”

3、参军戏

4、荆、刘、拜、杀

5、折子戏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你怎样评论元杂剧中的喜剧《救风尘》?其戏剧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有什么特点?

2、行动的整一性有哪些要点?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第1题必答,第

2、第3题任选一题。):

1、怎样看待戏曲的程式体系?21世纪的戏曲如何处理程式?

2、试比较曹禺和郭沫若戏剧风格的差异。

3、近年来,话剧舞台呈现“质朴”趋势,而戏剧舞台则流行“豪华’风,你对此有何评论?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卷

学科专业:戏剧戏曲学

考试科目编号:420考试科目:中外戏剧(影视)研究考试日期:2005年

1月23日下午

考生请注意: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须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报考中外戏剧、中国戏曲方向的考生,做

一、

二、

三、

四、

五、六题:

报考影视艺术方向的考生,做

三、

四、

五、

六、

七、八题。不按规定的试题

答题,该题“0”分。

一、浅析梁辰鱼《浣纱记》的思想意义。(20分)

二、为什么说《桃花扇》不仅是一部反映时事的历史剧,同时又是一部

杰出传奇剧?(30分)

三、简介外国戏剧流派(任选一个流派,20分)

1.古典主义戏剧

2.浪漫主义戏剧

3.象征主义戏剧

4.存在主义戏剧

四、分析外国著名戏剧人物(任选一个人物,30分)

1.美狄亚(欧里庇得斯)

2.哈姆莱特

3.娜拉

4.扬克

五、以《野人》、《彼岸》为例,简评高行健话剧编演艺术的创新与不

足。(20分)

六、试比较《日出》与《上海屋檐下》的异同。(30分)

七、摄影机镜头有哪几种景别,试加以描述,并简要说明各自的功能,

试举例说明。(25分)

八、电影的画面图形由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的关系通常由哪几种方式

实现,试稍加说明。(25分)山东艺术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戏剧戏曲学专业试题

专业科一(中国戏曲史)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百戏 2.滚调 3.汤沈之争 4.魏良辅 5.踏摇娘 6.曲牌体

二、简答(每题12分,共60分)

1.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2.为什么马致远的作品反映了元代文人的普遍思想

3.《琵琶记》中赵五娘与蔡伯槢的艺术形象

4.《桃花扇》传奇的艺术构造

5.关于戏曲的形成,史学家有哪些看法

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为什么《西厢记》和《牡丹亭》并称为中国戏曲史上两大爱情剧

2.介绍清代苏州派创作团体的特点,并说明对当代戏曲的借鉴作用

专业科二(戏曲综合知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四大徽班 2.四大须生 3.风搅雪 4.云遮月 5.中州韵 6.起霸

二、简答(每题12分,共60分)

1.“徽班进京”说明了什么

2.净行分为哪几类

3.什么叫锣鼓经

4.京剧化妆主要用哪些色彩,并说明每个颜色代表的意义

5.简述“文戏武唱,武戏文唱”

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论述京剧舞台中时间和空间

2.谈谈你对京剧流派的认识

1.2.

3.

4.

5.

6.1月22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戏剧戏曲学专业试题中外戏剧史(615)考试时间180分钟共150分1,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南戏的体制特征。(25分)2,谈谈你对“《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闹剧于一体的复合

戏。”的理解。

7.(20分)

8.3,以北京剧坛为例,分析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花部与雅部之争。(15分)

9.4,以《雷雨》为例,试论述戏剧“戏剧性”的营造。(25分)

10.5,以我国现当代史剧为例,谈谈史剧创作中“失事求似”的创作观念的认

识。(25分)

11.6,阐述古典主义戏剧的特征,试论述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戏剧冲突。(20

分)

12.7,简述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20分)

第12篇:戏剧影视

戏剧影视审美特征和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影视总体审美特征。

2.掌握戏剧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通过训练,提高鉴赏戏剧影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戏剧影视审美特征的把握。

2.戏剧影视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训练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总结导入

通过《牡丹亭》和《红高粱》的学习,我们对戏剧和影视文学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昆曲这种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也有了直观的感受,本次课我们就一起从理论上对戏剧影视文学进行再进一步的认识。

二、戏剧与戏剧文学

(一)戏剧与戏剧文学

将“戏剧文学”和“戏剧”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这是我们在进入戏剧文学文本解读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一个问题。戏剧文学文本 ,通常称之为“剧本”,是与诗歌、散文、小说相并列的一种文学文本样式,属于语言艺术的范围。作为文学文本,剧本具有可以脱离戏剧演出而独立存在的文学审美价值,可以发表,可以出版,自然也可以供读者阅读、鉴赏和研究。所以,在西方传统的文学体裁的分类概念中,“戏剧文学”一直是作为与“抒情文学”、“叙事文学”相并列的第三大文学类别而被人重视的。不过,与诗歌、散文、小说仅供读者阅读不同,剧本毕竟是供戏剧演出用的文学“脚本”。好的剧本应该具有双重的价值,即文学的价值和戏剧的价值。而且,戏剧文学与其它文学样式的区别,也就在于它的戏剧价值,剧本首先是属于戏剧的,它的戏剧价值应该是首要的。戏剧文学文本既然具有双重价值,这也就决定了它的文本构成必然地要受到戏剧艺术本身的影响。它必须受制于戏剧艺术,这是它在显示自身文学价值的同时也使自己具有戏剧价值的保证。从文本阅读的角度看,剧本的阅读以及对于剧本价值的判断,相应地也必须考虑到剧本戏剧价值的因素。

(二)戏剧的基本特征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这是一个为大多数人认可的结论,当然也是一个符合戏剧艺术的基本风貌的认识。

戏剧作为一个通过舞台空间发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事件”,使它必然地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它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即剧情,同时,它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即舞台上完成对于剧情的展示。从具体文本的实际形态来看,一篇小说和一首歌也都有一定的长度,因此也包含一个相对明晰的时间段落,但是,从理论上说,小说和诗歌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只要可能,它们的篇幅甚至可以无限度地延长。但一出戏却不能没有时间限度地无休止地演下去,它必须考虑到观众的耐性和演员的承受力,因此它必须被限定在一个人为的、被硬性规定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之内。同时,虽然戏剧展示的剧情于小说叙述的“故事”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它们都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过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的艺术化的表现,但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小说的艺术空间

的开放性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开放性是大体一致的。而戏剧则永远必须面对生活空间的无限开放性和演出空间的有限封闭性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戏剧只能展示宜于被直观展示的内容。 综上所述,戏剧艺术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综合性、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直观表演性和由此而来的时空限制性。 相应的,戏剧文学文本具有的戏剧价值,也集中在有效地突出戏剧的表演性和处理好时空关系这一层面上体现出来。

(三)戏剧文学文本的特征

戏剧文学文本以“语言”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这一点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与诗歌、小说、散文等其它语言艺术形式相比,戏剧文学文本却受到更多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看,诗人可以仅仅为了自娱或自我宣泄而写诗,因而他甚至可以完全不考虑读者的因素。但剧作家不能这样。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演员的表演,要考虑舞台的限制,而且更要考虑观众,他必须能够激发并保持观众“看戏”的兴趣。因此,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剧本,首先必须有强有力的戏剧情境的设置和由特定戏剧情境引发的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必须包含连锁的、不断上升的戏剧动作。换句话说,剧作家必须善于在有限的戏剧场景的展示中,充分揭示不同戏剧人物(角色)之间、戏剧人物与环境之间,或者戏剧人物内心诸般欲望、意念之间等的矛盾冲突,形成一系列强有力的动作与反动作,从而将剧情推向高潮。没有戏剧冲突,因而也不具备动性的剧本,是无法用于演出的,同时,它也不可能吸引观众。

戏剧文学文本当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作品。但是,与其它文学文本样式,特别是小说比较,戏剧文学文本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构成剧本主体的是对于戏剧人物语言的“模仿”。作为剧本存在形式的语言只有两种,即人物语言和必须用括号“括”起来的舞台指示语。语言在小说中主要承担的是叙事的功能,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交并在一起,共同完成故事的叙述。而在剧本中,放在括号里的舞台指示语虽然也可以是描述性的,但它不能被看成是小说中的叙述人语言,因为它不承担故事的叙述,而只是戏剧演出的“此刻”关于舞台场景或戏剧人物动作的一种提示和说明,而且,一般来说,它们也必须是展示性的,而不能成为一种“讲述”。构成戏剧文本主体的戏剧人物语言,即对白、独白、旁白以及唱词等,则已经成为一种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发展的言语动作,它本身就是戏剧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使戏剧人物语言必须具有两个同等重要的功能:

其一 ,它必须能够充分显示人物意愿、意图或意志,必须能够揭示出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各种隐秘的欲望、意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即它必须承担其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剧本中有关戏剧情境的设置、戏剧冲突的展开、戏剧情节的展示等,都是依靠人物行动以及体现人物行动的人物语言(台词)完成的。只有具有充分动作性因而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语言,才能被看成是一种戏剧创作或者戏剧动作的组成部分。

其二,戏剧人物语言必须能够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即承担起展示人物个性塑造人物的功能。剧本不可能像小说文本那样通过其它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通过戏剧人物语言来展示人物个性,是剧本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手段,上面关于戏剧艺术以及与戏剧艺术相关的剧本特定的讨论,可以给我们提供解读戏剧文本的大致的途径。和其它类型文学文本的解读一样,戏剧文学文本的解读当然也是在语言的层面上展开的。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剧本包含的一切都是依靠而且只能依靠戏剧人物语言加以展示,剧作家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借助一个叙述者的讲述,来解释人物行为和事件并暗示读者必须怎样理解他们。因此,比较而言,剧本阅读中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语感能力、艺术推想能力去感受、体验并作出理解的内容更多。比如我们必须能够通过人物语言准确把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体察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理、愿望,我们必须能够通过人物语言把握戏剧冲突以及冲突中的人物动作,同时,当然也是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能够通过人物语言的体味准确理解人物性格。 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文本的解读有所区别的,由于剧本文学的和戏剧的双重

价值,在剧本解读中,解读者的“舞台感”的建立也是必要的。

三、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 19 世纪末。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特征: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 1998 年 3 月 9 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四)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四、拓展应用——影评写作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另外,还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五、作业

1、课后就喜欢的戏剧和电影写一篇小评论。

2、查阅有关戏剧影视文学的资料,形成完成系统的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戏剧的赏析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这与电影的受欢迎不无关系,但我更希望学生能通过欣赏电影,学习到一些主要的戏剧表现手段,并能简单地谢谢影评类的文章,但对于语文基础本身比较薄弱的艺术系学生来说,这个要求有点高。

第13篇:戏剧基本常识

一、关于戏剧

文学作品可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四种类型。

戏剧基本常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 文字。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5、戏剧分类:(1)、按照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2)、按照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历史剧、现代剧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

(5)按照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等

6、明确“潜台词”的含义。

潜台词,戏剧术语。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意。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台词与潜台词是一致的。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时话就有了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而看人物心里有没有想。

有时剧中的人物并没有说什么话,但透过简短的语言,可以探知人物的内心活动。我们可以

挖掘到人物的未说之意、心中所想

(二)、不看人物话是不是这样说,而看人物心中是不是那样想。

有时在某些情形之下当事人对有些事不便说明,这时一句话的潜台词与台词的表面字义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三)、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到,而想人物心中意有没有说尽。潜台词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不分析其“话外之意”,是难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

二、关于曹禺

鲁郭茅,巴老曹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汉族,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曹禺1929年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三、关于《雷雨》

周朴园,虽曾留学德国,又是一个现代厂矿的董事长,故事就围绕他而发生。30年前,他的家庭为了给他娶一个名门闺秀,硬是把他所爱的,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的女佣侍萍逼走了。他以为她投河自尽。但是,她却为人所救,嫁给一个下层的佣人鲁贵。岂料,30年后,鲁贵不但在周家当差,而且,他们的女儿四凤又像她的母亲当初一样,来到周家作佣人。她同周家的大少爷周萍(周朴园和侍萍所生)相爱,并已有孕在身。但他们的爱情却带着内心的隐痛,因为周家年轻的太太繁漪,不肯放弃曾与她私通的周萍,而四凤却又要面对周家二少爷周冲(周朴园和繁漪所生)的爱情。侍萍由于寻找女儿来到周家,在这里,她最不愿看到的事发生了:她与周朴园再度重逢,而昔日之情却已覆水难收;女儿重蹈了她的覆辙,与其同母异父的哥哥相爱并已有了身孕;她的两个儿子周萍与鲁大海本是同根生,而今却因身份不同而水火难容;所有的人都蒙在鼓里,只有她知道,她感到老天太不公平了。当一切血缘的谜底被揭穿时,一场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了;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痴了。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现妻,三十五岁。

周萍--周朴园与鲁侍萍之子,年二十八。

周冲--周朴园与繁漪之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鲁侍萍丈夫,年四十八。

鲁侍萍--鲁贵之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鲁侍萍与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鲁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第14篇:戏剧基本常识

戏剧基本常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5、戏剧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按照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历史剧、现代剧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

(5)按照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等

6、明确“潜台词”的含义。

潜台词,戏剧术语。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意。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台词与潜台词是一致的。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时话就有了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而看人物心里有没有想。

有时剧中的人物并没有说什么话,但透过简短的语言,可以探知人物的内心活动。我们可以挖掘到人物的未说之意、心中所想

(二)、不看人物话是不是这样说,而看人物心中是不是那样想。

有时在某些情形之下当事人对有些事不便说明,这时一句话的潜台词与台词的表面字义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三)、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到,而想人物心中意有没有说尽。

潜台词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不分析其“话外之意”,是难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

戏剧基 - 1- 本常识

第15篇:戏剧文化

《中国戏剧史》读书报告

引言: 中国戏剧的主旨和故事很容易被大家看清,而它的真正精微处,不在主旨,而在形态;不在故事,而在韵致;不再剧本,而在声腔和表演。

摘要: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成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余秋雨的《中国戏剧史》的论著是将戏剧领域用不同方面体味那种文字与思想的双重震撼,是对中国戏剧发展的介绍,以及更为宏观的艺术创造和美学理论。一:戏剧美最初因素的积累

1.戏剧美的最初因素,在于原始歌舞之中,后者因对实际生活的粗陋概括而具备象征性和拟态性。拟态表演,又因原始宗教而获得了礼仪性组合。在图腾崇拜的具体仪式中,具有一定的场面和程序,戏剧美的因素也就在场面和程序的组合中出现。

2、巫术礼仪和巫祝的作用。巫祝者,图腾崇拜礼仪的专职神职人员。女的叫巫,男的叫 。巫祝的装扮有着比较稳定和明确的装扮者和装扮对象,又有被观赏的价值,标志着戏剧美的进一步升格。在歌舞和装扮上,后者对戏剧美更重要。戏剧美,以化身表演为根基。屈原《九歌》已传达出浓厚的戏剧信息,但中国这种祭祀礼仪呈现出非艺术化走向。

3、孔子把巫术礼仪引向政治、伦理之途,使戏剧美的因素渗透在生活之中,造成生活的“泛戏剧化”,而未能使戏剧美因素获得凝聚和独立。

4、儒家礼乐观念的延迟作用:提倡情感的调和与满足,一方面助长了抒情艺术,是中国的诗歌获得极大的发展;另一方面抵拒了分裂和冲突,使戏剧艺术赖以立身的审美基石失落长久。是一种“非戏剧精神”。

5、优的活动:由巫演化而来,亦是祭祀礼仪的产物,但只娱人不娱神。活动主要是歌、舞、说笑话,常包含讽谏因素。优孟扮演孙叔敖,具备戏剧美因素,但也只援助了逻辑性讽谏。

二:由汉至唐戏剧因素的发展

1、汉代“百戏”中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界碑性意义。出现了情节化的个人假定性。

2、唐代的歌舞小戏:《踏谣娘》已出现后世中国戏曲的一些美学特征。其简约格局,对应着寓言化、类型化的美学风致。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思辨方式上有形象性要求,而中国古代文学家对艺术形象有“载道”的追求,两相遇合,决定了中国文艺在总体上的寓言化倾向。演出时的当场应和,开始了中国戏剧家善于承接、反射、强化舞台情绪的传统。《兰陵王》中面具的运用,具有想象力和象征性的戏剧方式,体现中国戏剧、东方戏剧的重要特征,已初步体现了中国戏剧“情感满足型”的审美基调。

3、滑稽表演“参军戏”:继承古优的讽谏传统,出现戏剧性情景(多人演出,对话、问答、往还),构成具有艺术假定型的情节发展;丰富了中国戏剧科白部分的表现力;伸发了戏剧

美中的滑稽成分。“悲剧美的角色,总是以强硬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意图,因此常常引起敌对者加倍的警惕和防范,结果只能得到悲惨的结局;喜剧美的角色则相反,总是以机巧诙谐的外相藏匿自己的意图,因此常常使敌对者解除戒备。滑稽的力量就在这里,丑角的力量就在这里。”

4、诗歌美和戏剧美:唐代是诗的时代,而没有迎来真正的戏剧时代。“直吐心怀的情感抒发,对戏剧不很相宜,因为‘戏剧的动作并不限于某一既定目的不经干扰就达到的简单的实现,而是要涉及情境,情欲和人物性格的冲突,因而导致动作和反动作,而这些动作和反动作有必然导致斗争和分裂的调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抒情诗的繁荣和戏剧的繁荣,总是很难并存于世。只有在抒情气氛适当冷却之后,才能大规模地涌现戏剧。”

三:由宋至元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冲刺期”

1、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艺术汇集繁荣,各种戏剧雏形急速走向成熟。演出场地长期固定化(瓦舍、勾栏)与戏剧文学的专门化(职业脚本作者“书会先生”“京师老郎”)几乎同时开始。市民口味与戏剧本性的合拍。瓦舍的观众以市民为主,他们对演出的反馈,比宫廷中的观众更具有普遍性,比乡村间的观众更具有连贯性,这就为戏剧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既开放又稳定的气候。这些市民观众,文化素养比贵族文人低,社会见识比村野农民广,生活节奏和情感节奏都比这两种人快。因此他们的感官已不很适应那种空灵、含蓄、蕴藉、悠远、缥缈的艺术形态,他们追寻着绵密而紧张的有趣故事,直接而丰富的感官享受。

2、12世纪前期,南戏形成;13世纪前期,元杂剧形成。这两种高级戏剧形态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剧的完全成熟。真正的戏剧时代开始。中国戏剧的成熟期和第一个繁盛期在12~13世纪之间。

四:元杂剧——中国戏剧史中的黄金时代

1、元杂剧分前后两个时期,以14世纪初年(1307年)为分界线。元杂剧黄金时代是指前期。

2.元杂剧两大精神主调:

(1)倾吐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大多表现恶势力对善的侵凌,以悲剧和

正剧为多。具有整体性;典型化形象构件——与权势勾结的无赖;倾吐郁愤的方式:“法治之梦”——公案戏。例如《蝴蝶梦》《灰阑记》《合同文字》《陈州 米》。 “缅怀之梦”——历史剧。 例如:《汉宫秋》《赵氏孤儿》《单刀会》《李逵负荆》。 “隐遁之梦”——以神仙道化来鄙弃现实世界

(2)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大多表现善对于恶势力的战胜,以喜剧为多。中心人物是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青年男女,尤其是青年女子。 “团圆之梦” 举例:《西厢记》《望江亭》《救风尘》

五:明清传奇时代

1、元杂剧的衰落是因为北艺南迁,水土不服。地域性习惯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戏剧

家的社会观念和精神素质发生变化。江南上层社会与元代统治集团关系温和,前期艺术家的浓重郁愤大量消释;科举恢复文人有仕途可走。

2、南戏兴盛的原因是地域适应性;以其世俗性保持与社会现实的基本联系;形式上具有自由的生命力。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南戏“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是明清传奇创作的正式开启点;采取双线并进、交错映照、叠设困境、加深误会的手法,蔡伯喈的仕途和赵五娘的穷途构成一种自由串联时空的流线型对比关系。

3、由岑寂到中兴

(1)明初文化黯淡期的“台阁体”(《五伦记》《香囊记》)

(2)明代中叶,嘉靖以后,《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三大传奇”标志创作繁荣时期到来。

4、16~17世纪戏剧总貌:

汤显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主情随情而上天入地 例如沈璟:“属玉堂传奇”《义侠记》《博笑记》等。主理守理而斤斤格律。 例如徐渭:《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王骥德:中国古代仅次于李渔的戏剧理论家,著《曲律》高濂《玉簪记》,周朝俊《红梅记》,孙仁孺《东郭记》晚明时期有孟称舜《娇红记》,阮大铖《燕子笺》清初戏剧家:李玉《清忠谱》《一捧雪》《千钟禄》李渔《笠翁十种曲》《蜃中楼》 历史上四部杰作:《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

六:近代戏剧界的思想

1、第一次戏剧界思想运动在世纪初年,代表人物为严复,梁启超,夏曾佑,陈独秀,柳亚子。他们重新确认戏剧文化的重要作用;评价中国戏剧文化的社会积极性;批评中国戏剧中的消极因素;为中国戏剧树起了国际性的参照点;对中国戏剧的改造提出了急迫的要求

2、第二次思想发展为五四前夕 代表人物为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胡适,欧阳予倩

3、而公正的体认是在历史梳理中,广阔视野中,观众接受中。

总结:

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戏剧一直在孕育、变化和茁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剧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戏剧成为当时及其繁盛的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它因此成为社会民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传统文化之一。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传统文化是全民的,体现了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成为从宫廷到市井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剧。中国的戏剧因此在它的肌体中挟带了中国文化的重量因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了解戏剧。

第16篇:戏剧考试

戏剧的定义、特征、戏剧艺术的起源:戏剧是指在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的一种综合艺术。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设计、道具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服装设计、化妆设计、舞蹈,以及剧本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

戏剧特征:

1、任何艺术都是艺术创造者的一种“言说”,从言说的方式来看,戏剧是史诗的客观叙事性与抒情诗的主观抒情性这二者的统一。

2、从艺术的构成方式来看,戏剧是一种集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3、从艺术运作的流程来看,戏剧是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剧场、观众在内的多方面艺术人才的集体创造性,这种集体性正是戏剧艺术综合性的另一表现,也可以说是它的补充和延伸。

4、从艺术的传播方式来看,戏剧艺术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与不可能完全重复的一次性艺术。

戏剧的起源:戏剧的起源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 1原始巫术仪式原始巫术仪式促进了戏剧的形成 原始巫术仪式的两个类型: 一是狩猎巫仪。二是丰产巫仪。2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

二、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和喜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戏剧之父)、索福克勒斯(三位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他把演员数量由俩个变成三个)、欧里彼得斯(三位中作品流传至今最多的)埃斯库罗斯:《被傅的普罗米修斯》、《乞援人》。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彼得斯:《美狄亚》三大喜剧诗人: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云》《鸟》《阿卡耐人》《马蜂 》

西方戏剧发展历史

古典主义戏剧

戏剧流派之一。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戏剧界曾占支配地位,到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逐渐消失。

主要作家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集中阐明古典主义戏剧原则的经典性著作。

高乃依

拉辛、莫里哀

古典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

②崇尚理性,蔑视情欲和个人正当情感。

③戏剧家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

④ 十分强调规范化:戏剧创作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严“悲喜之别”。

古典主义戏剧的流传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在17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

英国是随复辟王朝从法国回来之后才形成的。

对德国戏剧发生影响是从18c30s开始的。

在意大利,直到18c末才开始有所反映。

18c30~50s,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深入到俄国。

启蒙主义戏剧

戏剧流派之一。在欧洲18世纪开始启蒙思想解放运动后,戏剧界出现的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戏剧样式。 主要作家有伏尔泰、狄德罗和博马舍;

伏尔泰、狄德罗、博马舍

哥尔斯密、谢立丹

莱辛、歌德

席勒、哥尔多尼

启蒙主义戏剧的特征

启蒙主义戏剧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

1.在内容上从浮华回归现实,旨在反映市民的生活,表达他们高尚的情感和追求,贵族则变成了被嘲讽的对象。

2.打破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等法规;

3.对话不再是诗体,普遍使用散文体;

4.取消戏剧在体裁、题材方面的严格悲喜划分,创造出“正剧”这种新的戏剧类型

5.强调戏剧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把辛辣的讽刺和严密的说理相结合。

浪漫主义戏剧

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反叛者。

主要作家有法国的雨果、缪塞,德国的克莱斯特,英国的拜伦、雪莱;

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这一戏剧流派的宣言;

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

浪漫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产生背景: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

②创作思想: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

③艺术形式:形式自由,题材奇特,风格豪放,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

第二节:早期现实主义戏剧和自然主义戏剧

一、早期现实主义戏剧

二、自然主义戏剧

早期现实主义戏剧

戏剧主要流派之一。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兴起,后在欧洲各国兴盛并居于剧坛的主导地位。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理性分析人类行为和冲突,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早期代表作家:小仲马、果戈里等。

小仲马、普希金

果戈里、奥斯特洛夫斯基

现实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题材与主题:特别注重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激起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索。

②艺术表现: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基本准则。

③表演: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觉。

自然主义戏剧

戏剧流派之一。在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后产生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中形成。它是以否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的面目出现的。

由法国作家左拉1881年确立名称;

豪普特曼、苏德尔曼、贝克等属于这一流派;

左拉、霍普特曼

自然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再现现实生活的片断(记录式);

②精确分析环境和生理遗传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③用生活化的对话作为戏剧语言的基本形式;

④演员在对自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

⑤舞台布景艺术要制作出“尽可能确实的画面”。

三、中国戏剧发展历史(各个阶段、代表性成果和作家、典型名词如南戏、爱美剧等)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戏”。唐代,出现了参军戏”;宋代,出现 “瓦舍”和“勾栏”;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初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以质朴自然胜,有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是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7、徽班进京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9、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20年代:中国话剧诞生于20世纪初。称“新剧”或“文明戏”,诞生:1906年,日本东京春柳社,李叔同、曾孝谷;1907年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爱美剧”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洪深《少奶奶的扇子》“五四”剧坛

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1930年,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曹禺:《雷雨》《日出》

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戏剧:抗战救亡戏剧:《保卫卢沟桥》

“十七年”及“*”期间十七年间是指建国后到“*”前十七年间。戏剧的政治色彩浓厚,鲜有成功之作。政治标准第一。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四种剧本。即突破了工农兵剧本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模式的戏剧。老舍:《茶馆>

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十年,传统戏曲遭受史无前例的厄运,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0、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戏剧

探索戏剧:对失落人性的追寻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讨。《绝对信号》《狗儿爷涅槃》

11、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戏剧

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代表人物: 林兆华、牟森、孟京辉

四、残酷戏剧:代表人物:安托南·阿尔托。营造“诗意空间”,舞台上的一切表达手段都具有意义,其组合也会产生新的意义;排斥语言和剧本;否定经典著作和权威;带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质朴戏剧,代表人物:格罗托夫斯基 又称“贫穷戏剧”,强调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的分类1.命运悲剧2.性格悲剧3.社会悲剧4.心理悲剧

喜剧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其台词风趣,引人发笑,结局大多轻松圆满,让人在诙谐可笑的艺术形式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内容,达到“寓庄于谐”的审美效果。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关汉卿《救风尘》喜剧的分类1浪漫喜剧2.讽刺喜剧3.世俗喜剧4.荒诞喜剧5.闹剧6.情景喜

五、三大戏剧体系狄德罗、哥格兰:表现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布莱希特:间离派

体验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主张体验,演员与角色合一。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和前苏联的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他们都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并且主张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欧文认为,演员应该把人物的感染力量与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他称此为演员的双重意识。萨尔维尼认为,演员的特殊标志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并且要善于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

表现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强调理性对情感和形体的控制。思想源头可追溯到18c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戏剧家狄德罗。他认为情感体验虽是表演的基础,但放任情感又会破坏戏的连贯一致,故情感要服从理智的节制,表演要有“范本”可依。

间离派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倡导一种“间离效果”的演剧方法。主张演员始终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表演,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演戏,“他一刻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以便让观众冷静地去分析和判断。主张演员与角色情感上保持距离,双重自我形象出现,产生间离效果。 强化观众的自我意识,以间离和陌生化的手法追求思考的乐趣,强调理性的眼光。

何为“第四堵墙”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除了三面用布景设置的墙以外还与观众之间存在一堵无形的墙。第四堵墙隔开了演员和观众。这种观演关系是封闭/隔离型。

六、情节与行动、性格的关系1.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动作的展开即是情节。2.只有具有高度戏剧性的行动才构成戏剧情节。3.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因,情节反过来是展示性格的手段和过程。4.在构成戏剧情节的外部动作中,隐藏着主体目的性和独特的性格特征,这两个因素又决定情节发展的方向,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戏剧的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的特点:集中性,紧张性,激烈性,传奇性,曲折性, 戏剧冲突的疏离和颠覆 疏离:梅特林克的《闯入者》颠覆:贝克特《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第17篇:戏剧流派

象征主义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的精神之间存有某种互相契合的“对应”关系,主张将宇宙万物作为各种人类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来加以表现。象征主义戏剧也基本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

表现主义戏剧是一部分左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实深感不满,并想在精神上将此种情绪表达出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流派。他们受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这派剧作家不满于对外在事物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言行的模写而表现其“深藏在内部的灵魂”,要求丢弃人的个性而表现其原始性的“永恒的品质”。在表现派剧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各种人物的潜意识的开掘,并把它“戏剧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派剧作家借用了象征主义戏剧的各种象征手法,同时往往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幻象和梦境的具象化等主观表现方式。

在舞台表演上,表现主义戏剧长于用灯光变幻造成各种光怪陆离的梦幻效果,并喜用各种歪曲变形、抽象的舞台美术手段,以造成强烈的震撼观众心灵的舞台效果。

未来主义戏剧认为现代生活以其节奏的快速性、紧张性及强烈的竞争性而不同于过去的传统生活,主张戏剧应及时地转而歌颂“机器的文明”、战争的奇妙力量、“速度的魅力”以及一切能像人那样表现出“狂野、悲伤或愉悦”之情的各种“无生命之物”。由此,他们要求戏剧应随之打破“旧戏剧”那种“冗长、静止的心理分析”结构,而代之以能符合上述现代生活特征的各种新的表现手段,甚至“不管它们是如何违背真实,离奇古怪和反戏剧”。

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未来主义戏剧曾作了大量标新立异的旨在突出各种非理性效果的尝试,如塑造各种非理性的舞台形象,完全不合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短到极点的甚至只有几分钟的戏剧篇幅以及尽其所能地创造种种神秘恐怖的舞台气氛等。

超现实主义戏剧将表现主义戏剧的非理性倾向推到了极限,主张在创作中完全打乱人的常规思维方式,而采取一种所谓的“自动书写方法”。此方法要求剧作家采用“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把白日作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加以诱导”,使剧作家在下意识状态中,“不假思索地、拼命地写下去”,而“完全不考虑文字的任何效果”,然而在事后,却能发现这样的写作方法具有“行文流畅的幻觉,过分的情绪的迷惘,有一般写作方法所从未获得的特殊意象,有别具风格的画意,还夹杂着一些荒唐透顶的趣语”。超现实主义戏剧认为,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是它与其他戏剧流派的根本区别所在。

在舞台表演上,超现实主义戏剧常采用充满怪诞神秘喻意的布景和道具、强烈刺激观众感官的音响效果以及有一定音乐感但并无明确逻辑含意的语句排列方式。

存在主义戏剧,20世纪3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40年代,尤其在战后发展到顶峰。存在主义戏剧的思想哲学基础是广泛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学说。这一学说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认为人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但又并不具备理性的基础;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孤独而没有意义。存在主义哲学迎合了战后西方人悲观厌世、抑郁苦闷的精神状态,而存在主义戏剧正是传播这种哲学的有力手段。 表现方式为,用理智,传统的手段来表现荒诞的生活。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

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荒诞派戏剧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尤金·尤奈斯库( 1912- )和贝克特( 1906 — 1989 )。尤金·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 他的《秃头歌女》( 1949 )是最早的荒诞派戏之一。

塞缪尔·贝克特是长期居住在法国的爱尔兰犹太小说家、戏剧家,继尤奈斯库之后,他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 1953 年在巴黎上演成功,使荒诞派戏剧被观众,确立了它在法国剧坛上的地位

所谓先锋派戏剧,是指19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多种戏剧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戏剧、未来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等等,因其共同的反传统戏剧理念而得名。一百多年来,先锋派戏剧与传统戏剧两大派别并肩发展,共同构成了西方剧坛上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艺术景象。

传统艺术观认为,戏剧必须以理性为基础,通过模仿来获得真实,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而先锋派戏剧的美学追求则是与传统戏剧对立的,是对艺术传统的反叛。先锋派戏剧深化了戏剧中人性揭示和社会批判的主题,倡导语言革命和表演形式的创新,打破了现实主义的时空观,形式本身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这些理念的形成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的。

第18篇:戏剧课件

 戏剧的定义及特征

 定义: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 特征:

 综合性:文学、表演、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综合。  集中性:人物、矛盾、情节、场面的高度集中。  直观性

 戏曲的定义及特征

 定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戏剧一般称为“戏曲”。  特征:

 综合性  程式化  虚拟性

 戏剧文学的定义及特征

 定义:通称剧本,它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  特征:

 舞台性  戏剧性  代言体

 名词术语

 戏剧冲突:指戏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自身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集中概括的反映。

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其表现形式有:对白、独白、旁白、内白、潜台词等。 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的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 戏剧分类

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话剧、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剧、哑剧等。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多幕剧、独幕剧、小品 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古装剧(历史剧)、现代剧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

第一章:《春草闯堂》导读 莆仙戏简介

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 作者简介

 陈仁鉴(1913--1995),福建省仙游县人,代表作《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嵩口司》。

 《陈仁鉴戏曲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陈仁鉴戏剧精品集》

 创作初衷

 根据莆仙戏传统剧目《邹雷霆》改编,1960年首演,1979年复排。  该剧共八场,锄奸、闯堂、坐轿、证婿、堂争、改书、送婿、认婿。  揭示因认势不认理而无法维护封建礼教自身的严肃性,反而促成了一对不被封建礼教所允许的有情人的结合这一“封建社会本质矛盾”。

 巧妙设局

 《春草闯堂》是由许多“小局”引出一个“大局”来。阁老被迫认婿是一个“大局”,闯堂是个“小局”,证婿是个“小局”,改书是个“小局”,送婿也是个“小局”,但不是这些“小局”,最后阁老被迫认婿的“大局”也产生不出来。  有了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人物才能有独特“局”,有独特的“局”才能产生出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崭新的艺术形象,设局是戏曲编织故事和刻画人物的一种特殊手段。

 场次安排

 重点场应是最能体现作者之意,最能展现人物个性的场面。每个戏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场。

 过渡场,通常是指从一个重点场到另一个重点场之间的场次,又是情节发展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决不可忽视其作用。

 重点场与过渡场相结合,有张有弛,戏才会好看。

 作为过渡场的《坐轿》

 从情节上看,是过渡场,但从表演来看,又是重点场。

第二章:《傅山进京》导读

 戏曲行当:生、旦、净、丑

 生: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 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 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  丑: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

 男旦与女生

 京剧四大名旦  “冬皇”孟小冬

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

 孟小冬 茅威涛 丁果仙 谢涛

晋剧简介

 晋剧是山西省的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梆子正式定名为晋剧,各地县所属剧团名称,也统一改为某某晋剧团。  晋剧两代著名须生:丁果仙与谢涛

 作者简介

 郑怀兴,当代著名剧作家,仙游人。

 与魏明伦、郭启宏被并称为“戏曲界三驾马车”。  代表作《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傅山进京》、《寄印传奇》等。  《郑怀兴戏曲选》

 剧情脉络:截取人物晚年生活的“横断面”而不是纵写人物的一生

 强征进京城 

   依发辨疑症  品茗论书法  装病拒殿试  傅山闹午门 主旨剖析:“奴从”与“独立”的深刻反思

 通过玄烨与傅山的互动关系来表现傅山的独立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独立精神所需要的环境。

史实与虚构

 史家重在“直”,编剧重在“曲”;史家重在“实”,编剧贵在“戏”。编剧要“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 第二回合假借传说,移花接木。第三回合情境虽为虚构,但人物的观点,却是字字有根据,句句有来历。  闲笔与机趣

 傅山进京前,“送鞋画牛”,看似闲笔,却塑造了傅山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形象。

 傅山“依发辩症”后,康熙追问冯溥,寓幽默于凝重之中,营造机趣。

既规范化又生活化的表演 又隔又透、时隔时透的舞美

第三章:《麦克白》导读

 作者简介

 文艺复兴时期各国戏剧发展不平衡,意大利是发源地,但它本身没有大戏剧家,戏剧上取得最大成就的国家是英国。

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斯特拉特福)是英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  戏剧创作的三个重要时期:

 第一时期(1590~1600年)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 第二时期(1601~1607年)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 根据《麦克白》改编的两部电影

 1957年黑泽明导演的《蛛丝宫堡》(又译作《蜘蛛巢城》)  1971年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麦克白》。

 作为意象的女巫、幽灵的预言,决定了作品的叙事走向。

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女巫预言,还是幽灵的鬼话,都是麦克白内心的反映。  人物的旁白、独白,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在《麦克白》悲剧中,旁白主要出现在麦克白的身上,其叙事作用,常在关节点上体现。

 独白主要出现在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一是杀害国王之前,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的独白;二是杀害国王之后,麦克白和夫人内心煎熬的独白;三是麦克白被推翻之前的独白。

对话是《麦克白》中叙事的主要手段。人物的性格、矛盾冲突、叙事的走向和发展,都是在戏剧         性对话中展示的。

 人物的对话生动、形象,气势磅礴,极富张力;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段的充分运用,使对话充满斑斓的色彩。

 数次响起的敲门声是莎翁渲染气氛的神来之笔,大发牢骚的门房满嘴的俏皮话更显示了这位戏剧巨匠在悲剧高潮之际穿插喜剧片断的极高造诣。

第四章:《榆树下的欲望》导读

 作者简介

 尤金·奥尼尔(1888--1952),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4次获普利策奖,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主要作品:《天边外》,1918年《安娜·克里斯蒂》,1920年《琼斯皇》,1920年《毛猿》,1921年《榆树下的欲望》,1924年《大神布朗》,1925年  《奇异的插曲》,1927年《悲悼》,1931年《送冰的人来了》,1939年《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941年

 作品概说

 该剧写于1924年,是美国戏剧史上“第一部伟大的悲剧”,被认为是尤金·奥尼尔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 该剧共有3幕,1924年首演。

 在中国的不同版本:川剧《欲海狂潮》与曲剧《榆树古宅》

 异化的欲望悲剧

 古希腊悲剧的印记

 悲剧根源来自于人物的异化

 诗意的人物形象

 伊本:对美与爱的向往,使他最终能够感受到爱碧的真情,勇敢地与爱碧去面对法律的制裁。

 爱蓓:最终冲破欲望的枷锁,勇于追求真情,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 凯伯特:宗教狂热、冷酷无情,孤独无助使他身上具有一种悲剧美。

 丰富的象征符号

 榆树——女性的象征  天空——空灵的象征  春季——希望的象征  农村——现实性象征

第五章:《欲望号街车》导读

作者简介

田纳西·威廉斯,原名托马斯·拉尼尔·威廉斯

代表作品

《玻璃动物园》(1945)《欲望号街车》(1947)《玫瑰纹身》(1951)《夏天与烟雾》(1952)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5)《夏天的突变》(1958)《甜蜜的青春鸟》(1959) 《热瓜那之夜》 (又名《蜥蜴之夜》)(1962)《有些迷茫,有些清爽》(1982       

 

行的。  作品概说

 内容简介

 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剧作之一,曾被改编成各种舞台剧,其中包括世界著名指挥大师普列文作曲的歌剧版。

 大致按照舞台剧来拍摄,但“扩展”了几场戏。

 导演熟练地把摄影机在布景前移动位置,防止影片显得太静态,太舞台化。  导演熟练使用幻光,有利于营造剧情氛围及刻划人物细部表情变化。  剧作家给予布兰奇同情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她是温柔、脆弱的生命,更是因为她有冲破残酷现实的勇气和果敢。

 剧作家给予布兰奇同情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她是温柔、脆弱的生命,更是因为她有冲破残酷现实的勇气和果敢。 

 《飞蛾挽歌》:赐予他们,飞蛾之母及人之母,再度进入沉重世界的力量吧,因为在这充斥着庞然大物之所,飞蛾是如此柔弱,却又如此让人向往。

 在这世界,人们总有偏爱的东西,总有未完成的事情,而所有的欲望的苦只能通过赎罪才能解脱。

剧中展现了布兰奇如何用微弱的力量进行自我拯救的过程。

罪恶感的根源:丈夫的自杀,庄园的失落,过去的放荡。

拯救自我的行动:洗刷肮脏的肉体,净化负罪的精神,和寻求婚姻的庇护。 失败的救赎:洗不去人们的成见,婚姻之梦破灭,被关进精神病院。

剧作家善于运用诸多艺术手段来增强戏剧效果,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人物内心变化和情感压力。

情节和场面的象征 声音和灯光的象征

第六章:《推销员之死》导读

 作者简介

 阿瑟·米勒(1915-2005),美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推销员之死》使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和玛丽莲·梦露的婚姻使他成为最受娱乐关注的剧作家。  主要作品

《全是我的儿子》(1947)《推销员之死》(1949《萨勒姆的女巫》(1953)《堕落之后》(1964)《维希事件》(1964)

 作品简介

 是阿瑟·米勒所有剧作中成就最高、上演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品。 获得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

 1949年在美国首演,1983年在中国首演。

 共有两幕加一个挽歌,全剧舞台的现实时间只有两天一夜,但全剧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主人公威利·洛曼的回忆与幻想中。  作品展现了美国中产阶级美国梦的破灭

灵活的舞台设计

剧中所展示的回忆和幻觉等表现主义处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舞台的变化来进有序的意识流动          回忆活动的外化集中出现了三次,分别表现出威利充满信心、犹豫傍徨和恐惧绝望三个时期的不同形象。

有序的回忆活动具有相对的环境制约性,一般发生在威利独处的时候。

破碎的意识流动

剧中更具典型特征的是威利下意识的意识流动外化,这是一种破碎的意识流动,它突破了 环境制 约,与现实环境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对现实环境的反抗。

自言自语

无中生有的幻觉

第七章:《暗恋桃花源》导读

 作者简介

 赖声川

主要作品 《我们是这样长大的》1984《那一夜,我们说相声》1985 《暗恋桃花源》1986 《红色的天空》1994 《如梦之梦》2000 《千禧夜,我们说相声》2000 《乱民全讲》2001 《这一夜,WOMAN说相声》2005 《宝岛一村》 2008  作品概说

第一版:搭架 第二版:暖身 电影版:奠基 第三版:重塑  两个故事交叉进行的复式结构  通过将故事戏剧化的处理方式,观众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在看故事,而是在看导演排练时怎么安排演出,演员怎么处理角色的过程。  在分别对两个故事戏剧化的同时不断打破各自戏剧化的进程,从而深化了两个故事的戏剧性。  时髦女郎的设计实现了戏剧结构的双重间隔:既使剧组排演过程新鲜化,使观众从不同的剧组排演过程中跳离出来,对排演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又使整个戏剧结构新鲜化,观众可以通过她来对作为构成整体戏的两个剧组的结构进行整体性反思。

 悲喜剧结合的观念形式  “桃花源”是“暗恋”的注脚。江滨柳和云之凡如果没有因为战乱而失散,而是走在一起,那么结果有可能将是老陶、袁老板和春花的结局。  “暗恋”的悲怆之中饱含着温暖,“桃花源”的热闹之中却暗含悲凉。两种看似完全无关的人生,拼贴在一起,却有了一种难以言说,复杂而苦涩的况味。  能指与所指发生错落的语言艺术  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意为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本身。  在该剧中,词语作为一种符号,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一种确定性对应关系发生了松动甚至丧失。于是,以往被某种定义保护起来的概念遭到了质疑。

第19篇:戏剧工作坊

“少儿英语戏剧教学工作坊”活动通知

为使教学一线的老师更好掌握英语戏剧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广州市小学英语研究会、广州市少年宫将联合举办“少儿英语戏剧教学工作坊”。工作坊主要从 “戏剧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如何排演一个儿童英语剧”两个方面与对会老师进行互动培训。“工作坊”同时也是13学年度即将启动的“We show, we grow演绎·成长”穗港台少儿英语戏剧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My cla, my stage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时间: 2013年6月14日(周五)下午2:30-4:30 地点:广州市第二少年宫201室(珠江新城) 主讲人:台湾资深美语戏剧专家Lisa Wong 名额分配:天河、番禺两区各30人。其他各区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各20名。

说 明:凭此通知入场。请参加的老师不要迟到。

广州市小学英语教研会

2013年6月6日

附件: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交通图

附件: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交通图

第20篇:戏剧教学策略

1.旁说旁演:由老师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描述戏剧场景,并分段邀请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做即兴的对话及表演。

2.巡回戏剧:全班分成几组,扮演故事中的几个不同的重要片段,老师以入戏的方式进入到各组去,挑战学生的想法。以爱心树为例,将学生分成卖苹果、盖房子、造船、在树根休息,老师扮演各阶段的孩子挑战学生的想法。

3.静像:运用肢体停止的姿势,以展现整体想表达的一刻。(维他命C)

4.单人默剧:在这个活动中就如前所述,单人默剧最常全班一起进行,每一个小朋友在他自己的座位上表演。通常我们需要在表演开始和结束的时候给予明确的提示,你可以用视觉的提示,如开关教室的登或声音的提示(鼓声、铃鼓、铃声),你也可以以数数的方式。如照顾婴儿时可能做的事情。

5.转化: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从一个人或东西很神奇地变成另一个人或东西。例如在灰姑娘的故事中,灰姑娘的大南瓜变成了漂亮的马车,转换活动也可以以单人、双人或团体的方式进行,转换活动如能以慢动作进行或配上适当的音乐会使小朋友更专注而产生最大的效果。如:大野狼变成老奶奶。

6.数数冻结的默剧:在这类的默剧猜谜游戏中,当你从一数到十的时候,他们每一个人都演出自己的想法,当你数到十的时候他们就冻结变成木头人,这个时候观众就猜猜看他们所表演的是什么。如白雪公主做家务。 7.快动作的默剧:快动作的默剧很明显的是慢动作的默剧的相反,用正常速度的两倍或三倍来表达它。快动作的默剧:A,表现进击的事件或机械动作时具有戏剧化的效果。B,鼓励孩子们快速地思考及表演。(肢体控制练习)C,可以帮助害羞的孩子隐藏他对表演的恐惧。D,宣泄学生过剩精力以准备进行静态及思想性活动的有效方法。E,例如:杰克砍豆茎。

8.慢动作的默剧:就如活动名称建议的,这个活动应该在进行的时候保持缓慢而谨慎的态度,孩子们通常都很熟悉慢动作的概念,因为他们常在电视中看到运动的重播画面的或播放太空人在失重状态下移动的情形或时光倒转的影像。

大部分孩子都需要在表演的时候给予鼓励及从旁指导,然而为了达到流畅及有纪律的肢体活动,我们需要不断指导孩子放慢速度,否则孩子们通常会越做越快,放一些缓慢的背景音乐及用非常缓慢的语调指导也很厚帮助,如:小矮人怕吵醒白雪公主而慢动作的做家务。 9.镜子活动:在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一个孩子假装照镜子,其余孩子复制对方的动作,目标是要使彼此的动作非常相近,以慢动作开始比较容易,这样比较有充分的时间适应跟随彼此的动作。有些故事的内容又足够的动作表现,因此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段,一旁大声地念出来,一旁让学生以默剧的方式演出,适合这种活动的故事最好只有一个角色,当然有时候也能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但不管角色多少他们都以没有对话为原则。如猴子与卖帽人的故事。 10.我是谁?

表演者选择某个角色演出,然后问观众是否能猜出演的是谁。如演出七个小矮人中万事通、爱生气、开心果、瞌睡虫、喷嚏精、害羞鬼和迷糊蛋。

11.集体画:小组的成员可以即兴雕塑,或事前讨论方式,用肢体展现成一幅共同的形象或景象。例如模拟失火的景象,大家可以扮演救火队、路人、病患„„一个个进入舞台,依自己的想象和整体的图像即兴选择扮演一种角色和雕塑的姿势。

12.配乐(音效):写实或类型化的声音伴随动作或用以描述环境,声音通常是互相重叠交替的,也可以用乐器或人声表现画面中的情绪。透过集体合作制造火灾现场的声音。

13.未完成的资料:有目的地展示设定的物品,当成线索一般,延伸出故事来。如校园暴力的主题,可以设计一封求救的信或几篇日记,让学员讨论、创作故事的情节。

14.集体角色:集体角色是指一组学生扮演同样的角色来进行即兴表演。以吹笛手为例,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扮演吹笛手,一组扮演市长,两方为该不该照约定付钱各执己见。(维他命C) 15.定义空间:利用家具和物品或想象重新塑造空间,籍以表现出不同的地点。

16.墙上的角色:将角色画在墙上或纸上,个人看到此画后描述他所认为的性格,例如可以请一位小孩躺在白纸上,大家依照他的外形描写出线形来,再共同创造这个角色。

17.角色圈:学生围成一圈,依次就人物的年龄、性别、胖瘦、高矮、个性等透过讨论共同界定出故事中的人物的特质。

18.描述活动:这些活动使用在重要的事件中,主要功能是让故事情节得以推展。

19.教师入戏:教师扮演戏剧中的一个适当角色,在戏剧中掌握戏剧的可能性和学习机会。(大禹治水)

20.专家的外衣:组员扮演各个领域的专家,在戏剧情境中运用其专业技能,尝试完成戏剧任务。

21.坐针毡:小组的其他角色询问角色价值观、动机、关系和行动,这是非常有效的排练技巧,帮助演员透过回答问题,充实并发现他们扮演的角色的新面向。询问者也可以目击证人、历史学家、侦探等角色发问。可以在紧张时刻、或角色生命转折点进行,增加张力。

22.会议:团体集会,以正式会议的形式提出某个问题或讨论某个讯息。会议并可能受到故事发生地的文化情景所制约,如:角色的权利与地位,对教师而言,较之于打断戏剧,这是从故事内部输入讯息,创造气氛或引入进账单有效方式。

23.谣言圈:如山谷六婆般,将所听的事件,以添油加醋的方式,不断扩散给他人,形成很多不同的说法就像未经证实的谣言一般。24.电话交谈:听者只听到对话双方中某一方说的话或听到双方的话,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个戏剧惯例在故事内部增加讯息,发展叙述、或引起紧张。

25.访谈或盘问:或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出角色的态度 动机

和相关的讯息。经由适当的提问来引发角色的回应。十二生肖故事中,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演记者访问扮演老鼠的学生得冠军的感想。

26.头条新闻:运用头条新闻风格的表达方式,聚焦于戏剧的特殊面向。也可以与“静止相片”并用,为同一张照片附上不同标题,强调不同的观点与偏见。

27.设立标题:以一段标题来描述所发生的事件,或是从一大段剧情中摘选出一段标题作为场景。或是将其他小组的作品冠上标题。在讨论社会乱象的主题中,分组以标题显示社会的乱象有哪些,并以一个标题呈现。

28.报道文学:可以经由新闻报道、新闻题材、封面故事、电视新闻和记录片的方式来阐释或是呈现某些故事的原貌。

29.时间线:创作出可以代表故事里照着时间顺序所发生的一些片刻的重要画面。如孙中山先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片刻的静像。 30.韵文活动(深化):这些技巧是检视故事的方法,用不同的角度来检视一件事,从韵文的角度有助于从一个较不同的角度进行活动进而深化对事件的理解。

31.第二个我(心底话):这种表演方式的功能在于提供了一个关于角色内心话的记录和解释,从而图显角色内在思想和感觉。学生以两个人为一组,一个扮演角色,另一个则扮演角色的内在思想。如灰姑娘在后母前百般顺从,但扮演内心想法的灰姑娘却又不同的想法。 32.幕后新闻:小组同时推行这不为人知的和公开的两种不同场景的演出,小组以两组来进行表演 。由一个外部的公开的来环绕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景,接着这两个场景便同时推行。以十二生肖的故事为例,一演的可能是老鼠冠军接受欢呼的画面,一组却是他利用牛而坐在牛背上的画面。

33.交互剪辑:学生设计并排演两个以上的戏剧场景,接着学生必须在这两个场景之间比较相异性、同质性或是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排演愚公带领子孙努力移山的画面,也排演出青山不在的画面。或长期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

34.论坛剧场:选择能够引起话题或与戏剧主题相关的议题进行表演,可以在进行的问题的焦点是暂停,询问观众解决的办法,观众也可以成为戏剧的角色,扮演解决的途径。

35.省思活动:可提供给学生机会却说出剧中角色的心声,从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深入了解并对于故事中角色或情境有所省思。36.团体诗歌朗诵:小组可以用声音、歌曲、复诵、加强语气和声音适当的变化等方式来朗诵,而目的是透过朗诵的内容对故事中的角色或情境提出省思或批判。如改一首歌,对十二生肖中的老鼠提出批判。

37.良心巷:选取一个角色面临困境、问题或决策的生命关键时刻,让角色走进良心巷(两列学生中间)。当角色经过时,行列中的学生可以真实身份或以其他角色来发言,提供建议。建议可能包括先前讨论过的戏剧台词或话语。 38.如果我是你:这个表演活动主要是关于在某个角色生命中的某个关键的时刻,例如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进退两难的困境、必须面对的选择和解决的问题等,当进行活动时,角色必须走在排成两列,会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之间。而这些学生所提出的意见,主要是依据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看待角色。

39.观点与角度:小组成员将自己站定在某条想象的选择线上,而这条选择线则是经由他们所站定的位置,来显示出他们的喜好差异和程度。站在中间的人通常是属于比较没有偏见的人,而越过近于选项的位置,则显示出对于某方面的喜好或支持就越强烈。如十二生肖中让牛、老鼠各站在线的两段,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在这选择线上的位置。

40.想法追踪:角色的内在想法经由某个扮演角色的学生或其他同学透露出来。当与“静止相片”合用时,在将戏剧节奏慢下来并使戏剧更深刻方面特别有用。更进一步变化是让参与者区分角色说的话、心里想的以及所感觉的三者之间的不同点。

41.静态画面:参与者运用它们的身体表现戏剧中的某个时刻,创造出一张相片。当静态画面 想法追踪等戏剧惯例结合时,能使用于不同的情境。试着将两个或更多静态画面连接起来,发展叙事顺序或预测可能的结果。

42.思想轨迹:角色的内在想法经由某个版样该角色的学生或其他同学透露出来,当与静止相片合用时,将戏剧节奏慢下来并使戏剧更深刻方面特别有用。43.墙上有耳:小组先利用身体排出一间房子里的四面墙,然后小组便集体反映出对于曾发生在主角身上的重大事件的看法。反映的方式可以利用曾经在这个事件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对话或是声音的复诵与模仿来表现。

戏剧工作总结
《戏剧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