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戏剧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2 07:27: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戏剧史》读书报告

引言: 中国戏剧的主旨和故事很容易被大家看清,而它的真正精微处,不在主旨,而在形态;不在故事,而在韵致;不再剧本,而在声腔和表演。

摘要: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成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余秋雨的《中国戏剧史》的论著是将戏剧领域用不同方面体味那种文字与思想的双重震撼,是对中国戏剧发展的介绍,以及更为宏观的艺术创造和美学理论。一:戏剧美最初因素的积累

1.戏剧美的最初因素,在于原始歌舞之中,后者因对实际生活的粗陋概括而具备象征性和拟态性。拟态表演,又因原始宗教而获得了礼仪性组合。在图腾崇拜的具体仪式中,具有一定的场面和程序,戏剧美的因素也就在场面和程序的组合中出现。

2、巫术礼仪和巫祝的作用。巫祝者,图腾崇拜礼仪的专职神职人员。女的叫巫,男的叫 。巫祝的装扮有着比较稳定和明确的装扮者和装扮对象,又有被观赏的价值,标志着戏剧美的进一步升格。在歌舞和装扮上,后者对戏剧美更重要。戏剧美,以化身表演为根基。屈原《九歌》已传达出浓厚的戏剧信息,但中国这种祭祀礼仪呈现出非艺术化走向。

3、孔子把巫术礼仪引向政治、伦理之途,使戏剧美的因素渗透在生活之中,造成生活的“泛戏剧化”,而未能使戏剧美因素获得凝聚和独立。

4、儒家礼乐观念的延迟作用:提倡情感的调和与满足,一方面助长了抒情艺术,是中国的诗歌获得极大的发展;另一方面抵拒了分裂和冲突,使戏剧艺术赖以立身的审美基石失落长久。是一种“非戏剧精神”。

5、优的活动:由巫演化而来,亦是祭祀礼仪的产物,但只娱人不娱神。活动主要是歌、舞、说笑话,常包含讽谏因素。优孟扮演孙叔敖,具备戏剧美因素,但也只援助了逻辑性讽谏。

二:由汉至唐戏剧因素的发展

1、汉代“百戏”中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界碑性意义。出现了情节化的个人假定性。

2、唐代的歌舞小戏:《踏谣娘》已出现后世中国戏曲的一些美学特征。其简约格局,对应着寓言化、类型化的美学风致。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思辨方式上有形象性要求,而中国古代文学家对艺术形象有“载道”的追求,两相遇合,决定了中国文艺在总体上的寓言化倾向。演出时的当场应和,开始了中国戏剧家善于承接、反射、强化舞台情绪的传统。《兰陵王》中面具的运用,具有想象力和象征性的戏剧方式,体现中国戏剧、东方戏剧的重要特征,已初步体现了中国戏剧“情感满足型”的审美基调。

3、滑稽表演“参军戏”:继承古优的讽谏传统,出现戏剧性情景(多人演出,对话、问答、往还),构成具有艺术假定型的情节发展;丰富了中国戏剧科白部分的表现力;伸发了戏剧

美中的滑稽成分。“悲剧美的角色,总是以强硬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意图,因此常常引起敌对者加倍的警惕和防范,结果只能得到悲惨的结局;喜剧美的角色则相反,总是以机巧诙谐的外相藏匿自己的意图,因此常常使敌对者解除戒备。滑稽的力量就在这里,丑角的力量就在这里。”

4、诗歌美和戏剧美:唐代是诗的时代,而没有迎来真正的戏剧时代。 “直吐心怀的情感抒发,对戏剧不很相宜,因为‘戏剧的动作并不限于某一既定目的不经干扰就达到的简单的实现,而是要涉及情境,情欲和人物性格的冲突,因而导致动作和反动作,而这些动作和反动作有必然导致斗争和分裂的调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抒情诗的繁荣和戏剧的繁荣,总是很难并存于世。只有在抒情气氛适当冷却之后,才能大规模地涌现戏剧。”

三:由宋至元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冲刺期”

1、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艺术汇集繁荣,各种戏剧雏形急速走向成熟。演出场地长期固定化(瓦舍、勾栏)与戏剧文学的专门化(职业脚本作者“书会先生”“京师老郎”)几乎同时开始。市民口味与戏剧本性的合拍。瓦舍的观众以市民为主,他们对演出的反馈,比宫廷中的观众更具有普遍性,比乡村间的观众更具有连贯性,这就为戏剧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既开放又稳定的气候。这些市民观众,文化素养比贵族文人低,社会见识比村野农民广,生活节奏和情感节奏都比这两种人快。因此他们的感官已不很适应那种空灵、含蓄、蕴藉、悠远、缥缈的艺术形态,他们追寻着绵密而紧张的有趣故事,直接而丰富的感官享受。

2、12世纪前期,南戏形成;13世纪前期,元杂剧形成。这两种高级戏剧形态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剧的完全成熟。真正的戏剧时代开始。中国戏剧的成熟期和第一个繁盛期在12~13世纪之间。

四:元杂剧——中国戏剧史中的黄金时代

1、元杂剧分前后两个时期,以14世纪初年(1307年)为分界线。元杂剧黄金时代是指前期。

2.元杂剧两大精神主调:

(1)倾吐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大多表现恶势力对善的侵凌,以悲剧和

正剧为多。具有整体性;典型化形象构件——与权势勾结的无赖;倾吐郁愤的方式:“法治之梦”——公案戏。例如《蝴蝶梦》《灰阑记》《合同文字》《陈州 米》。 “缅怀之梦”——历史剧。 例如:《汉宫秋》《赵氏孤儿》《单刀会》《李逵负荆》。 “隐遁之梦”——以神仙道化来鄙弃现实世界

(2)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大多表现善对于恶势力的战胜,以喜剧为多。中心人物是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青年男女,尤其是青年女子。 “团圆之梦” 举例:《西厢记》《望江亭》《救风尘》

五:明清传奇时代

1、元杂剧的衰落是因为北艺南迁,水土不服。地域性习惯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戏剧

家的社会观念和精神素质发生变化。江南上层社会与元代统治集团关系温和,前期艺术家的浓重郁愤大量消释;科举恢复文人有仕途可走。

2、南戏兴盛的原因是地域适应性; 以其世俗性保持与社会现实的基本联系;形式上具有自由的生命力。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南戏“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是明清传奇创作的正式开启点;采取双线并进、交错映照、叠设困境、加深误会的手法,蔡伯喈的仕途和赵五娘的穷途构成一种自由串联时空的流线型对比关系。

3、由岑寂到中兴

(1)明初文化黯淡期的“台阁体”(《五伦记》《香囊记》)

(2)明代中叶,嘉靖以后,《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三大传奇”标志创作繁荣时期到来。

4、16~17世纪戏剧总貌:

汤显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主情随情而上天入地 例如沈璟:“属玉堂传奇”《义侠记》《博笑记》等。主理守理而斤斤格律。 例如徐渭:《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王骥德:中国古代仅次于李渔的戏剧理论家,著《曲律》高濂《玉簪记》,周朝俊《红梅记》,孙仁孺《东郭记》晚明时期有孟称舜《娇红记》,阮大铖《燕子笺》清初戏剧家:李玉《清忠谱》《一捧雪》《千钟禄》李渔《笠翁十种曲》《蜃中楼》 历史上四部杰作:《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

六:近代戏剧界的思想

1、第一次戏剧界思想运动在世纪初年,代表人物为严复,梁启超,夏曾佑,陈独秀,柳亚子。他们重新确认戏剧文化的重要作用;评价中国戏剧文化的社会积极性;批评中国戏剧中的消极因素;为中国戏剧树起了国际性的参照点;对中国戏剧的改造提出了急迫的要求

2、第二次思想发展为五四前夕 代表人物为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胡适,欧阳予倩

3、而公正的体认是在历史梳理中,广阔视野中,观众接受中。

总结:

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戏剧一直在孕育、变化和茁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剧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戏剧成为当时及其繁盛的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它因此成为社会民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传统文化之一。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传统文化是全民的,体现了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成为从宫廷到市井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剧。中国的戏剧因此在它的肌体中挟带了中国文化的重量因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了解戏剧。

戏剧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戏剧大赛主持

(业务学习)传统戏剧文化走近音乐课堂

戏剧读后感

戏剧鉴赏

戏剧策划书

《戏剧》考试

戏剧鉴赏

戏剧论文

戏剧常识

戏剧文化
《戏剧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戏曲戏剧文化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