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课程学期总结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8 21:07:44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地方课程学期总结

地方课程学期总结

姜桂秋

通过地方课程的相关活动,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些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开辟多种信息资源,帮助每个学生体验和感悟成功的思想,明确成功的目标和方法,开拓成功的路径,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成功的真谛,体验成功的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对本课题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地方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拓宽信息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但作为学生来说,存在着视野有限,信息流动渠道不畅通,信息源不广泛,可及的信息又不善于捕捉等现象,因此,我充分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机会,因势利导,帮助拓宽获取信息渠道,开辟多种信息源,让学生广泛涉猎,获取丰富的信息,将课本知识加以扩展延伸。

二.利用各种游戏,培养学生的成功欲望。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态度和欲望最为关键,关键在于学生有积极态度的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如果没有积极态度和成功的欲望,在游戏中就会淘汰。通过这个游戏,综合表现;了各种与成功相关的因素,包括合作努力,团队精神,机遇等。总之,使学生游戏中,感悟成功的真谛。

三.用开放的探究,掌握成功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各种教学环节和若干问题,表面上看很到位,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探究的精神也无从谈起,在地方课程 课的教学中,应把课堂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变封闭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探究活动,在开放式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感悟成功的思想,明确成功的目标。掌握成功的目标,掌握成功的方法。如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总之,在地方课的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探究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游戏、搜集信息等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取于梦想,善于把握机遇,全力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自己的成功目标。

推荐第2篇:艺术体操课程学期总结

艺术体操课程学期总结

大学的体育课已经上了近一年了,从高中到大学,不仅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体育课等素质课多方位的向我们展开,由其对体育课更是深有体会。

上中学时,广播体操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体育课的内容 也多是为完成达标而做的一些被动活动,单一无聊,加上中学阶段学生有很大的文化课压力,所以对体育课只是应付而已; 到大学,唯一定量的运动就是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在缺乏运动的生活中,体育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调节身心的机会,发现了中学体育与大学体育的天壤之别,大学体育课除了由老师指定的任务外,还有了自己多样性的选择余地,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所以体育课的学习变得实在,轻松,而且体育课的学习还占了一定的学分,让我们更加重视,几乎所有的人都抓住了这个机会,并且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学会了很多专项体育的知识,真正懂得了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

在这一学年的艺术体操的学习中,收获颇大,对艺术体操有了更深的认识。

艺术体操使我们温习着青春的文化,走进了一个经典却又新潮的世界。艺术体操是一门优美的运动,它起源于欧洲。是一种从事徒手或手持轻器械,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体育运动。

第一次看艺术体还是一次奥运会的时候,(忘记是那一次了)本来守在电视机前是要看闭幕式的,但还没有开始,电视里放的是艺术体操,已经不记得是哪位运动员了,但她的动作却深深的吸引了我,或许是女孩子天生就喜欢这种柔美的东西吧,从此我深深的爱上了这一项运动。

虽然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但是我之前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却少的有限,而且以前对形体美和身形塑造并不在意,其实有很多坏习惯造成了身体形态和一些动作上的不太协调、美观。艺术体操的课程恰好提供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有规律、方法、科学的练习,塑造更加优美的身形。

上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两部分的内容。一个就是华尔兹舞步的小组合,另一个是波浪动作组合:这学期学习的是

每节课上还会根据情况穿插基本步法、手位、和身体拉伸训练。详略安排得当,时间利用充分。而且还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人感觉轻松而舒适。

艺术体操动柔美的动作较适合学生, 由于高校中的女大学生都从中学过来, 虽说曾经过十年的体育运动, 但艺术体操对学生的专项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对学生来说艺术体操是一项全新的体育项目, 在学生又没基础的情况下,动作难度还是有点大和复杂。因此, 大众化的动作吸引了我们, 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 对我们能有效地培养学习动作的感觉, 音乐素质及艺术修养, 把健身、健美、娱乐结合在一起, 使我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推荐第3篇:瑜伽课程学期总结

瑜伽课程学期总结

刚开始选瑜伽课是抱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因为听说同学练习了一年瑜伽瘦了30斤,所以想试试看。而且瑜伽也是个流行的名词,报纸、网络、广播节目,“瑜伽”的出境率颇高,不少瑜伽爱好者都评价说,瑜伽就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当我看到电视上那些瑜伽高手,将手、脚、腰、肩等等身体部位弯来弯去,转来转去,摆出各种各样优美典雅、令人惊叹、不可思议的动作的时候,心里不禁暗暗羡慕。但我选上之后就后悔了,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基础,身体柔韧性极差,课上教的很多动作都做不了,例如我们组想要在期末考试时做的“舞蹈式”,我总是站也站不稳,左摇右晃。但经过一学期的刻苦练习后,我完全没有了那种顾虑,觉得瑜伽课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虽然很累,但乐在其中。一学期的瑜珈练习,无意中的瑜珈已经走进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引领我走向另一种全新的境界,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定位。

在一次瑜伽课上,老师连续教了几个平衡动作,每一个动作老师在讲解动作要领之后都要反复强调“排除所有杂念”“把意识专注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专注于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按老师的方法前面几个动作都很顺利地完成了,做“舞蹈式”时在我后面的一个学员开始低低地讲电话,伴着她的声音,我独立的那条腿开始微微抖动,接着身体也左右摆动起来,看着镜子里自己摇摇欲坠的样子心里很急,一个劲儿想着“要坚持,要坚持!这差不多是这堂课最后的动作了„„”还想:“站不住多丢脸啊!”结果我还是没有完成这个动作。课后和老师交流,她说其实在“舞蹈式”之前的“站立劈腿前弯式”对平衡感的要求更高些,看来“舞蹈式”失败的原因只能是意念不够集中了。

那次课给我不小的触动。一开始我就知道瑜伽需要柔韧性,而自己的柔韧性又不是很好。记得第一次拉伸柔韧性的时候。坐位体前曲时,几乎身体和腿部是90度角。只要往下压一点就会痛得热汗直冒。第二次做的时候,手能抽碰到脚趾了,虽然还是会很痛。第三第四次的时候,身体已经不想第一次那样僵硬了。现在,只要慢慢拉开,已经能尽量把胸部和头部贴在腿上了,虽然还是坚持不是很久,但是能做到这样,我已经很开心了。看到自己一天一天的进步,让我觉得不是什么都是天注定的,后天慢慢练习也一样可以做的很好,只要你坚持不放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细细想来,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很大程度上“平衡”是“极端”的对立面,是走向“和谐”的必由之径。从这个意义来说,瑜伽锻炼的绝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对心智的一种修炼,它引导练习者摈弃杂念,在专注的练习中学会放弃,从而使精神从一切纷争中解脱出来,不再受到诸如时间、空间或因果等的限制,享受到精神的和平与喜悦。这种内心深处的宁静难道不正是以快节奏和物欲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活中最难得也是最奢侈的享受吗?

冥想,可能理解成一种放飞心灵的旅程,休息是为了更好地远行,当我专注地冥想时,人就会保持一种平和、稳健、宁静的心态,使自己的思想凝聚在一起,去除多余的杂念。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使得我们生活变得庸庸碌碌的,根本无暇的思考,郁闷、恐惧、孤独......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心灵,冥想,却能打开我的心扉,让阳光滋养心灵深处,看得更远更清。

瑜伽的体位法,让我感受到了身体的伸展和滋养,在辛苦中感受到别样的感动。动作到位之后的舒服自己才能体会到,久违的感动中发现自己对待自己是那样曾经是那样的苛刻。人生路上,为了赢,为了所谓的成功,忽略了很多的东西,瑜珈的习练时刻提醒我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问世,自然而轻松。呼吸法是瑜珈的灵魂,也是生命的灵魂,不谋而合进一步把瑜珈与生活紧密连接。生命不是以天数而是以呼吸来计算的,一呼一吸之间生命就这样交替进行着,均衡而悠长的呼吸沉淀了浮路躁换来了轻盈和心灵上的愉悦。有节律、缓慢而深长的呼吸方式增强了呼吸系统,舒缓了神经系统。瑜珈上有很多理念和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相通的,瑜珈就像智慧灵魂适时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指引我通向光明。瑜珈,使我透视到内心的自己,听到自己的心灵呼唤,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用别人的标准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却对自己忽视了太多太多„„

练了一学期的瑜伽了,虽然没有每个动作都做得很标准,但是确确实实收获了不少东西。万事尽力就好,不是要求事事完美,也不是非得跟着别人做。就好像有些动作,别人能得很规范,而你做不到,你就只要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做到你自己的度就好。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事情都是痛并快乐着。就好像瑜伽,当你拉伸韧带的时候,你会很痛。但你一点一点地把韧带拉开时候,那种成就感,那种痛后的舒适都能让你感到身心愉悦。 “吸气,呼气,下压”,不要小看这一呼一吸,它平衡了呼吸,让人心神宁静,同时也消耗着能量,有着很好的消化和减肥作用。通过猫伸展式,充分伸展背部和肩膊,改善血液循环,消除酸痛和疲劳。脊椎骨得到适当的伸展,增加灵活性。每次练完瑜伽,尤其是上完课,学了新姿势,全身感到酸痛,但是一两天后,这一身的疼痛换来的是一身的舒适,身体灵活了不少。不经意之间,腰杆直了,两肩宽了,人有精神了。这学期中我学习到了舞蹈式、风吹树式、猫式、虎式和眼镜蛇式,名字很美而且很有寓意,在练习的过程之中心情也平静了下来,并且使我的柔韧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我看来,瑜伽最大的特点是舒适和轻松,实用而受用。我的同学说有几次上课时的放松练习时居然睡着了!的确,瑜伽本来可以舒缓神经,释放压力。对于我,不仅现在,就是日后出了校园,瑜伽都是很有用的运动。更重要的是,我喜欢上了瑜伽,我想继续练下去。我还打算今年寒假教我的爸妈瑜伽,为他们调养身心提供一个好的方式。最后,感谢瑜伽,感谢学校开设瑜伽课程,还有老师的认真指导。

推荐第4篇:小学期课程总结

小学期课程总结

对于学校对于小学期课程安排来讲,我觉得优缺各占一半,不过这仅是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我觉得小学期的课程,老师放的太松,都不点名,这就造成了很多同学都没有去上课,进而造成小学期的强化训练成效不大。学校竟然花了大量的资金来办这个小学期,就应该更重视小学期,尽量让同学们信服你,明白到小学期的重要性,对待这个学习,大家都该更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至于把小学期选在夏天,这个也没有办法,因为只有这时有时间,虽然天气是很热,同学们确实很辛苦。为了能抚平同学们躁动的心,我建议在教室安空调,这样会让同学们更愿意去教室听课,而不是逃课出去玩。可以大大的提高同学们去是教室上课的动力。

经过一个小学期的课,我觉得最扯蛋就是口语强化训练。这个美其名曰口语强化的课,本来我是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以真正提高自己口语能力的目的去听课,结果去了才知道,这个课根本就是诗歌朗诵课。老师为了最后的小学期成果展,每次一去上课就开始诗歌朗诵,结果有很多的人就在下面打酱油,口语训练什么的都只是一些传说了,这真是结结实实的坑爹啊!我个人觉得口语课是对我们师范班来说最总重要的课了,所以学校必须要在这个方面改进。

不过,小学期下来,我们还是有收获的。野外实习对我来说是印象最深刻的,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门课程,确实比单纯的书本讲解强多了。还有就是三笔字了,这个对于师范班来说,确实是非常有必要开的强化课!

希望下次小学期能开展的更加成功。

推荐第5篇:六年级地方课程学期总结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教材的汇编

环境教育以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为编写的主线,以引导学生获得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为辅线,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为宗旨进行构建,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展开环境教育活动。坚持实践性、实用性、指导性、自主性的原则,建构具有山东特色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地方教科书。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能够重视安全,学会在生活中和活动中保护自己。从防震、防洪、防电以及杜绝吸烟、预防传染性疾病等方面进行校内和校外资料的整合,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课程目标

1.树立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培养珍爱生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积极参与自然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2.知道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感受到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认识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危害。掌握我们应该怎样防止电子游戏的危害。

4.理解什么是传染病,它的发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了解常见急性传染病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症状、传播途径及危害。

5.引导学生认识到珍爱生命,拒绝吸烟,尊重、关爱和善待他人。增强关注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的意识。

6.认识到生活中的冲突是难免的,错误处理冲突是很有害的。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三、基本思路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入手,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考虑到了以下几点:

1.考虑地方课程的地域性:

地方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紧密结合少年儿童的个体生活体验。与当地的地理位置、社会实际、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特征。环境教育的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引导他们通过调查自己当地的环境问题,了解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能养成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

2.考虑地方课程的针对性:

地方课程是针对社会需求和现实生活实际设计的。安全教育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意识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安全。同时掌握必要的自救措施和防护措施。环境教育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设计符合他们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的,他们乐于参加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考虑地方课程的时代性:

地方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安全教育在选择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平时生活、学校活动以及相处、交往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总结能力。环境教育以营造探究、实践、创新、合作和交流的和谐氛围为重要手段,语言和插图“伙伴化”,内容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体现出显明的时代性。

4.考虑地方课程的实践性: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懂文明讲礼貌,与人和谐相处。安全教育通过分析危险活动以及交流生活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掌握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并能从自身出发,影响周围的同学。环境教育注意引导学生以解决身边的“真问题”、“实问题”和“小问题”为切入点,采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最终实现改进实践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评价内容

地方课程的评价内容各主要包括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课堂观察方面,

学生方面,主要包括自主性学习状态如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合作性学习状态如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状态如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和灵活实践。

教师方面,主要包括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根据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学法指导,并渗透如何让进行安全活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溶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紧扣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课堂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对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的热情程度,学生在学习活动只能够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最佳注意状态、最佳人之状态、最佳情感状态、最佳意志状态。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教学设疑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推荐第6篇:第二学期课程教学总结

2003—2004年

第二学期课程教学总结

根据学校的教学规划,在本学期圆满完成了安排给自己的教学任务。首先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好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授课,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钢琴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弹音阶和琶音时,为他们找出一些规律象指法的安排,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但会用正确的指法去弹,更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指法。使他们在明白了他的意义后,会自觉地用正确的指法去弹奏。

在共同课的教学中,如即兴伴奏课的教学通过理论的讲解后,为学生编写大量的练习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实践,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编写的一些儿歌伴奏,使学生在实习或今后工作就能用上,受学生欢迎。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他们学过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

李万军

2004年6月25日

推荐第7篇:第一学期校本课程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唐坊镇中学赵克礼

本学期我的研究课题是《以语文活动提升语文兴趣》。按照此研究内容,进行了以下的工作。

1、把训练听、说、读、写落实于语文教学全程,创设情景把阅读、写结合起来。有计划、有

目的由浅入深、分条理析地进行训练。

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把自己的研究意向告知于所有学生,以使学生和教师形成共识, 适应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了《写在前面》,并根据其内容,设计了问题。第一次大作文也就是取材于本课。1以“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为开头续写或改写。 明确告诉学生自己的教学要求:一个学期里,每人参与一次语文活动,当一次主持或小记者,自我主持一节的课文学习。按照此做法,每班已有10人主持了语文活动,5人做了小记者,95%的人主持了一节课文的引领学习。总计起来看,两班72人,100%参与了单项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起码明白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随情境改变而随机应变的说话能力。

2 用优秀的材料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价值观,以此促进阅读写作兴趣,且在写作中很好地反映时代的大趋势。提供创新作文进行阅读,使学生对创新有所认识,学会根据材料进行创新。9月10日的教师节,10月1日的国庆节,11月的校本课程开讲仪式,12月善行河北的著名八大人物:开办滦南“爱心小院”的高淑珍、诚信油条哥刘洪、涞水最美夫妇刘庆花、王玉平、90后最美农民工王俊旺、最美警察李博亚、最美村医刘贵芳、最美老板杜光华、大靳热线靳国华。8位模范人物代表的动人事迹,热情讴歌了河北人民的善良、无私和大爱。通过增加这些应急材料,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国人为之动情的,这是我们写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是最好的素材,学好、用好。让学生在写作选材上有所突破。达到文章反映时代,讴歌时代旋律。

3举行语文活动,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九月:庆祝教师节,同圆中国梦,十月:

迎共和国64岁华诞,圆富强昌盛中国梦 ------- 八年级

1、2班语文特色主题班会 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用重笔浓墨颂扬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通过感知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达到了熏陶学生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图。十一月:校本课程开课仪式、走出教室学校本,对照学校东墙的壁画,观看壁画说内容。充分凸显学校德育特色“读、思、做、记、评,”与语文能力结合,与写作搭桥,是能力的提升,是思想的淬火。十二月:善行河北,共铸中国梦 特色语文活动。结合阅读、写作,通过活动写活动。期中后的四次作文后两次都与活动有关,(!)活动结束后,全员参与写串词,(2)半命题作文:善行河北,教我---------(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

设计语文活动,既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体现它学科与语文的关联性。使学生有所感,从而进行直观地阅读写作。

这些活动,都属于情境活动,学生可感性强,第一次活动时,正是学习新闻,我就叫学生将这次活动用新闻的形式加以报道。举行最后的活动时,联系学校的德育特色“读、思、做、记、评,”要求学生以“感悟”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阅读有形的材料,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将其编成快板剧、相声进行表演,表演过程中不时响起掌声、气氛很是热烈。真可以说是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既提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训练了语文能力。

语文阅读、写作紧扣时代,努力让作文打上时代烙印,是我教学语文的追求,希望期末考试有更多的同学挥毫歌颂中国梦。

这些活动,都属于情境活动,学生可感性强,第一次活动时,正是学习新闻,我就叫学生将这次活动用新闻的形式加以报道。举行最后的活动时,联系学校的德育特色“读、思、做、记、评,”要求学生以“感悟”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这样做从知识与能力都给学生直观性,特别是与多学科整合,有效的凸显了三维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是新课标的要求。进行的课题研究,恰好的体现了这些课改的理念。

推荐第8篇:CAD课程学期总结(学习心得)

CAD课程学期总结(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AUTO CAD 课程,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绘图系统的实用性。同时也感觉到,绘图作为机械设计过程中设计思想的载体,具备良好的绘图能力是每一个设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虽然现在考试已经结束,但我觉得自己的学习过程还没结束,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提高。

说到它的使用性,相信许多同学都有同感。以前我们画工程制图是手工画,画一张完整的A3也得两个小时,还记得最后的测绘用了二十多个小时,令大家倍感疲惫。而且要注意图纸的整洁,线条的宽度,字体的美观,绘制过程花费很多时间。现在用AUTO CAD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粗细线条全用“特性”来规范,一目了然。尺寸也相当准确,在命令提示行里输入多少就是多少,也不用拿着丁字尺在图纸上比来比去,到头来还是达不到十分准确。画线线连结的时候CAD尺寸方面的优势就更加明显,比如画圆与直线相切的时候,手工绘图只能凭感觉觉得差不多就画上去,每一条画得都不一样,怎么看都不对称。用CAD画,打开对象捕捉就能把切点给抓进来,又快又准!尺寸标注更是快捷,两个点一拉,左键一点就完成一个标注,不用画箭头,不用标文字,只要自己设计好标注格式,计算机就能按要求标出来。插入文字也很方便,在多行文本编辑器里输入文字内容就能出来绝对标准的国标字,比起我们手写的字就美观漂亮的多!粗糙度、基准符号、标题栏等做成块就可以随意插入,用不着一个一个地画了,用起来确实很快!

以上说的都是画二维图AUTO CAD的优越性。不仅二维图形方便快捷,AUTO CAD作为世界上功能最强大的绘图工具,在绘制三维图形方面同样卓越!打开“等轴测”,F5键切换绘图方向,就可以绘制等轴测图形。同时,它的实体功能可将平面图形拉伸为立体图形,可在立体图上倒角。所以,先画平面图,经过等功能转为立体后进行组合,再进行交、差、并等实体编辑计算,就能得到准确美观的三维图形。不仅如此,将模型空间转为图纸空间时,还可以把三维图形的俯、主等视图表达出来,这样就和以前绘制的工程制图统一起来了,不同的是手工画总共要画三个视图,这里一个也不用,只需改变三维图形的投影方向就完成了。

总之,如果要我用三个字来表达我对AUTO CAD的感觉,就是快、准、美!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我将继续练习使用AUTOCAD,做到能够把它运用得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使它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助手。同时,也要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保持严谨的态度,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CAD经验

1、基础很重要

实践证明,“手工图板”绘图能力是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基础,学习《AutoCAD》,需要一定的画法几何的知识和能力,需要一定的识图能力,尤其是几何作图能力,一般来说,我所在的班级中,《工程制图》水平好的学员,学起来较容易些,效果较好!

2、循序渐进 整个学习过程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如相对直角坐标和相对极坐标等,使自己能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掌握AutoCAD 2000的使用技术。

3、学以致用

在学习AutoCAD 2000命令时始终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要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各个命令孤立地学习上;要把学以致用的原则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使自己对绘图命令有深刻和形象的理解,有利于培养自己应用AutoCAD 2000独立完成绘图的能力。

4、熟能生巧

配套的《计算机绘图习题集》作为上机实验书,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熟练AutoCAD 2000的命令。要强迫自己做几个综合实例,分别详细地进行图形的绘制,使自己可以从全局的角度掌握整个绘图过程,力争使自己学习完AutoCAD 2000课之后就可以投身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掌握技巧

1、常见问题要弄懂

(1)同样画一张图,有的同学画的大小适中,有的同学画的图形就很小,甚至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绘图区域界限的设定操作没有做,或虽用LIMITS命令进行了设定,但忘记了用ZOOM命令中的ALL选项对绘图区重新进行规整。绘图区域的设定是根据实际的绘图需要来进行的。

(2)有同学用线型名称为“HIDDEN”的线型画线段,但发现画出的线段看上去像是实线,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是“线型比例”不合适引起的,也就是说“线型比例”太大,也可能是太小。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将线型管理器对话框打开,修改其“全局比例因子”至合适的数值即可。

(3)在进行尺寸标注以后,有时发现不能看到所标注的尺寸文本,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是因为尺寸标注的整体比例因子设置得太小,将尺寸标注方式对话框打开,修改其数值变大即可。

以上三个问题仅仅是我的同学们上机过程中遇到的最典型的三个问题和困难。实际问题不胜枚举,作为学员彻底弄懂这些问题,很有必要,对提高绘图质量和效率很有帮助。

2、有比较,才有鉴别

容易混淆的命令,要注意使自己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如ZOOM和SCALE,PAN和MOVE,DIVIDE和MEASURE等等。

3、层次要分明

图层就像是透明的覆盖图,运用它可以很好地组织不同类型的图形信息。学习过程中,我的同学图省事,直接从对象特性工具栏的下拉列表框中选取颜色,线型和线宽等实体信息,这很不好,使得处理图形中的信息不那么容易,要特别注意纠正自己的这一不好习惯。严格做到层次分明,规范作图。我的体会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匪浅。

4、粗细要清楚

能够显示实体的线宽是AutoCAD 2000的新功能。使用线宽,可以用粗线和细线清楚地展现出部件的截面,标高的深度,尺寸线以及不同的对象厚度。作为学员,一定要通过图层指定线宽,显示线宽。提高自己的图纸质量和表达水平。

5、内外有别

利用AutoCAD 2000的“块”以及属性功能,可以大大提高绘图效率。“块”有内部图块与外部图块之分。

内部图块是在一个文件内定义的图块,可以在该文件内部自由作用,内部图块一旦被定义,它就和文件同时被存储和打开。

外部图块将“块”的主文件的形式写入磁盘,其他图形文件也可以使用它,要注意这是外部图块和内部图块的一个重要区别。

6、滴水不漏

图案填充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是构成阴影区域边界的实体必须在它们的端点处相交,也就是说要封闭,要做到“滴水不漏”;否则会产生错误的填充。作为学员最好还要学会如何查找“漏洞”,修复错误。

7、写文字要规范

文字是工程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尺寸标注文字、图纸说明,注释、标题等,文字和图形一起表达完整的设计思想。尽管AutoCAD 2000提供了很强的文字处理功能,但符合工程制图规范的文字,并没有直接提供。因此要学会设置“长仿宋体”这一规范文字。具体操作的简要步骤是,打开“文字样式”对话框,新建一个样式,可取名为“长仿宋体”,对话框中字体名改为选用“仿宋体GB-2312”,宽度比例也要改为0.67。尺寸标注的文字可改为“italic.shx”代替“仿宋体GB-2312”。

另一种作用规范文字更简单的方法是,直接使用AutoCAD 2000样板文件提供的“工程字”样式;注意,使用前要用“使用模板”方式启动AutoCAD 2000,选择国标标题(如:GBA3)进入绘图状态。再将“工程字”样式置为当前工作样式。这种方法,大多数教科书中没有提及,作为学员要注意补充一下这一训练。

8、特殊字符,特殊处理

实际绘图中,常需要输入一些特殊字符,如角度标志,直径符号等。这些中利用AutoCAD提供的控制码来输入,较易掌握。

另一些特殊字符,如“τ”、“α”、“δ”等等希腊字母的输入,掌握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它要用到MTEXT命令的“其他…”选项,拷贝特殊字体的希腊字母,再粘贴到书写区等操作。尤其要注意字体的转换等编辑。

还有一些特殊文本,如“φ”在机械制图中应用较多,叫做带上、下偏差的尺寸公差标注,也可用MTEXT命令的“堆叠”功能来实现。这样做远比在尺寸标注对话框中调节相应功能数值方便得多。我个人的体会是:特别方便!

9、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工程标注是零件制造、工程施工和零部件装配时的重要依据。在任何时候一幅工程图中,工程标注是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工程标注甚至比图形更重要。

我的许多同学不怕绘图,怕标注;原因之一是尺寸标注方式对话框里选项太多,自己又理解不清,更不知道这些选项之间如何配合,所以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标注效果。

为此,除应弄清对话框里各选取项的含义及常用值外,还应督促自己学习时应遵守如下五个规程:

1、为尺寸标注创建一个独立的层,使之与图形的其他信息分开,便于进行各种操作。

2、为尺寸文本建立专门的文字样式(如前述“长仿宋体”)和大小。

3、将尺寸单位设置为所希望的计量单位,并将精度取到所希望的最小单位。

4、利用尺寸方式对话框,将整体比例因子设置为绘制图形时的比例因子。

5、充分利用目标捕捉方式,以便快捷拾取寻找点。

10、两个空间、两个作用,两个练习

在AutoCAD 2000环境中有两种空间: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其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模型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主要用来设计零件和图形的几何形状,设计者一般在模型空间完成其主要的设计构思;而图纸空间是用来将几何模型表达到工程图之上用的,专门用来进行出图的;图纸空间有时又称为“布局”,是一种图纸空间环境,它模拟图纸页面,提供直观的打印设置。目前的设计方向是进入三维的零件建模和设计,那么零件设计好之后需要表达到工程图上时,需要对其进行各个角度的投影,标注尺寸,加入标题栏和图框等等操作,此时在模型空间已经不能方便地进行这些操作了,在图纸空间则非常方便。在图纸空间中可能创建并放置视口对象,还可以添加标题栏或其他几何图形。可以在图形中创建多个布局以显示不同视图,每个布局可以包含不同的打印比例和图纸尺寸。布局显示的图形与图纸页面上打印出来的图形完全一样。

为了使自己深刻理解“图纸空间”的作用,学习时,要根据老师要求求至少做两个这方面的实际例子,巩固“图纸空间”的概念。不得偷懒!

11、九九归一

计算机绘图的目标就是要使设计的结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目前的设计结果基本上以纸基图纸的方式进入到生产中,同时,在设计单位,纸基的图纸也是图纸档案管理的主要对象。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方向是达到设计、生产的无纸化,但除了极少数巨型的制造企业外,绝大多数普通的设计生产单位还是以纸基图作为组织设计生产的依据。因此,怎样将AutoCAD 2000设计产生的电子格式的图纸转换成描绘在规定幅面上的纸基格式的图纸,是一个与生产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步与图形的修改、编辑等绘图过程同等重要。

因此,“打印”的学习,除了弄清楚对话框的使用外,还应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一次演示课,使自己真实感受一下“计算机绘图”的这一最后环节。

综上所述,学然后知不足。AutoCAD还有许多实用的功能,尤其是一些三维功能。学无止境,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和归纳,一定能找到最佳学习方法。

推荐第9篇:20032004年第一学期课程教学总结

2003—2004年

第一学期课程教学总结

根据学校下发的教学计划,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完成。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安排教学课时计划。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取得很好效果。

在钢琴课的教学中,由于这是一门技巧课,学生的程度又不同,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授课。比如:有的学生手形不太注意,就在教学中指出错误,并示范手形告诉学生一定要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只有正确的手形才能弹出好的音色。

在共同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就不能象对音乐系的学生一样,因为他们开设的课程有限,有许多知识学生都不知道,因此在教学中和课程涉及到的知识就要介绍一下,但不能系统讲解,让学生了解知道就可以了。由于是上小组课就不可能就每个人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讲解。教师就要提前预想哪些地方容易出错误,提出来让学生注意。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还是比较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由于课程多,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最新的教学信息贯输给学生。今后要继续努力。

李万军

2003年12月25日

推荐第10篇:公文写作课程学期总结论文

公文写作课程学期总结论文

大一的第二学期,我们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了提高我的实践操作和写作能力,我毫无犹豫的选择了公文写作这门课,由经验丰富的颜克芬老师为我们讲课。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例文分析方法,并通过每周留作业的方式让我对公文不仅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较准确的掌握了公文写作的格式特点及其应用。

公文写作即将结束,以下是我对于这门功课所做的简短报告: 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使我颇感不舍。对公文写作这一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过,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认识到公文是一种专业的写作文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文是指国家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使用和形成的,一般指具有特定体式并经过特定程序处理的任何书面文字材料;狭义的则是指通用公文和专业公文。根据XX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自XX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规定,我国国家行政公文主要有十三种,它们是:(1)命令;(2)决定;(3)公告;(4)通告;(5)通知;(6)通报;(7)议案;(8)报告;(9)请示;(10)批复(11)意见;(12)函;(13)会议纪要。此外,每一类公文中有很多精确细致的分类,比如“通知”这类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文种,它下面就有分:发布指示的通知,颁布规章的通知,晓谕性通知,会议通知,任免通知,批转,转发文件的通知。另外让我特别注意的是上述文种虽有相似之处,但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不能相混淆。像“决定”这种公文是不能用在党政机关的。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远非这些,还有公文的行文规则,作用,特点等,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通过15周公文写作课的学习,我对于公文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我想以后如果当我们走上政府机关或考上公务员岗位以后,就可能会与公文写作结下不解之缘,为了为社会组织、公司企业的领导更好地服务,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公文写作的各种格式以发布公示。公文写作教会我其中的服务内容常被概括为三办。办文位于首要位置,此外还有办会、办事。而办文的大部分内容是起草公文,这既是一项常规工作,也是辅助领导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秘书人员,应当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单位的笔杆子。要承担好笔杆子的职责,就要对以下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明确公文写作的目的

一、实现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

一个社会组织想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干,如何保证干好这件事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外发文的方式得以解决,公文是组织的代言者。由此看来,公文写作实际上发挥着社会组织内部以及社会组织之间实现信息沟通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

二、辅助领导科学有效的决策

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但是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离不开辅助工作。撰写公文就是一种辅政行为,是辅助领导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发公文,使领导者的思想意图更加具体化、显现化、条理化,以便收文单位、社会公众和人民群众理解、贯彻和执行。

三、对外展现社会组织的形象

一个社会组织靠什么展现自身形象呢?概括而言,有物化的形象,有人员的形象。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这个社会组织的各种公文。试想,一个社会组织的对外发文,如果观点错误、材料失实、表达失准,或者逻辑混乱、错别字很多,或者发文迟缓、延误时机,就不可能赢得良好的社会声望,就无法确立自身的社会形象。

四、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创造条件

公文是一切社会组织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制发公文诣在解决寂静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公文制发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确保公文优质得体,注重发文时效,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基础因素之一。

其次,把握公文写作的步骤

一、明确公文主题

要认真领会领导意图,即所交代任务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公文的行文目的何在?行文的要求如何?重点写什么?精神实质,往往直接关系到这篇公文的中心思想如何确定,行文目的就是机关领导试图通过发文要实现的结果,行文要求是指为了实现行文目的,向收文者提出的希望阅读、办理、执行、答复等方面的具体愿望或意见。更重要的是,要确定使用什么文种。文种是公文标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概括表明公文性能和发文机关职权范围,并体现行文目的与要求的功能。必须规范使用,避免用错文种。

二、广泛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必须考虑表达主题的要求,要围绕主题收集真实、准确、新鲜、典型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资料。另外,要明确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网络是收集资料的现代手段与重要的新兴途径,可以为公文写作工作提供大量参考资料,值得注意的是,要多加防范虚假信息。

三、拟定写作方案

拟定写作方案,诣在确定一篇公文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次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配合关系。需要确定公文内容的组成情况、确定公文正文的表达顺序、安排公文的首尾和衔接过渡,解决开头、结尾以及各层次之间有序表达的问题,要使得公文各部分前后呼应,彼此关照,顾盼有情,最后将上述成果固化为公文的写作提纲,为下一步工作奠定直接的基础。

四、正式起草成文

一注重时效观念二做好会商工作三保证材料与观点和谐统一四注重文面规范。

五、加工修改公文

有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多改才能出华章。”一篇有思想、有内容、有见地的公文,一定是反复修改的结果。对于修改要明确加工修改的范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先后。先看草稿的内容,主要检查主题质量,检查观点表达,检查材料应用,再看草稿的形式。

再后,要熟知公文写作的要求

一、对公文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

目的明确,行文有据——目的明确就是说发文要针对客观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行文目的的公文就是无的放矢的公文;行文有据是说对外发文要有明确的法规政策依据或事实依据,并且应在公文导语部分表明“根据„„”引用行文依据,借以增强公文的权威性。

准确无误,客观务实——准确无误是说公文要准确体现和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现行法规,要符合上级机关及有关业务部门下达的指示意图与政策规定;客观务实,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发公文,使公文内容具有切实的针对性,要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具有绝对真实性,公文提出的政策、措施、要求等,必须切实可行,力戒主观臆造。

主题集中,重点突出——主题集中,是指要遵循一文一事制度,用一个主题贯穿全篇;重点突出就是不能平分笔墨、面面俱到,内容再重要、篇幅再长的公文,也要做到有明确的重点内容,详略得当,这样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必须符合领导意图——领导意图是指领导在厦大指令和部署工作时的本意或精神实质,以及领导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你写公文必须按照领导意图办事。

二、对公文表达方面的要求

符合公文表达方式的要求。叙述的要求,在叙述事件时应做到要素齐全,在叙述程度上以概述为主,在叙述线索上以顺叙为主;说明的要求,说明是指对人物、事项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表达方式。命令、决定、通知、通报、计划等文件中的政策规定、具体措施、工作方法、实施步骤等内容,主要靠说明方式完成;议论的要求,议论方式重在就事论理,议论说理切忌主观武断。

符合公文语言的运用要求。准确严密,公文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写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最注重准确严密;简练明了,简短表达,简明表达;庄重严谨,公文语言冲上庄重严谨,力戒浮华造作;得体规范,恰如其分的使用公文专用术语,例如起首用语,称谓用语,引叙用语,经办用语,商洽用语,期请用语,表态用语,时限用语,过渡用语,谦敬用语,结尾用语。要根据不同的公文文种,确定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例如,命令的语言要威严庄重,一语千钧;通知的语言要平和稳重,具体可行;报告的语言要诚实谦虚,质朴平实;请示的语言要恭敬温婉,态度恳切;公函的语言要委婉谦和,简短商洽;简报的语言要朴实客观,鲜活简洁。

符合常见要素的表述要求。

时间的表述要求,精确 ,完整,恰当。

数量的表述要求,要反复核实,表述确切无误,要精选数字,切忌过于繁琐,要加强分析,避免凌乱堆砌,要规范使用,避免产生歧义。

职务、姓名的表述方法,表明人物职务时一般要使用全称或使用通用的简称,表明人物姓名时,要写全姓和名,一人担负多种职务时,应写出与公文内容有关的职务。

三、对公文格式与结构方面的要求

公文格式的要求,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规定,公文格式的构成要素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个部分。眉首部分,要有公文分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主体部分,要有公文标题、主送机关、公文正文、附件、成文时间、公文生效标识、附注;版记部分,要有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

公文结构的要求,公文结构主要包括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安排结构,就是将公文结构的各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使其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开头,要摆出行文根据、说明行文目的、概述行文背景、引叙来文线索、交代结论、提出问题。结尾可分为号召式结尾、总结式结尾、强调式结尾、说明式结尾、请求式结尾。层次,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因果式、总分式。段落,恰当的安排段落,有助于使公文更加富有条理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公文的思想内容。过渡,过渡部分,成为连接不同层次、段落之间的纽带,可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落过渡。照应,形式可为题文照应,前后照应首尾照应。

篇章形式要求,概括而言,公文篇章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片段合一式、分层表达式、条款式。

公文写作的步骤与要求,是人们在公文写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规律性的认识。遵循这些规律,有助于增强公文写作活动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为提高公文质量,充分发挥公文效能奠定坚实的基础。写公文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典型的公务行为。苦在准确规范,难在领导满意,贵在不断创新。要写出规范、得体、适用的公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公文的特点并且善于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见闻。

虽然公文课的课程即将结束,但我知道更加繁重的学习还在后面,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双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无论过去如何,我都将以今天作为起点,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为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及综合素质加分而努力奋斗。感谢公文写作,相信这学期的学习会是今后人生中莫大的财富。

第11篇:特色课程课本剧学期总结(定稿)

“课程超市-课本剧”学期总结

课本剧表演集文本、表演、化妆、道具、对白于一身,极具欣赏性、娱乐性、教育性,并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张扬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把课本知识搬到舞台上,既活跃学习生活,又能掌握所学知识,为学生所喜爱。

本学期开设了课本剧课程超市,本着让活动充分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三年级参加课本剧超市的学生有19名,为了让学生在这个课程超市的活动中有所收获。在安排和设计上做了一下工作:

一、了解课本剧

在第一堂课上让学生看了一段课本剧的录像,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课本剧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课本剧?什么是课本剧?同时出示课本剧的剧本,以及一台课本剧的编排经过。学生十分感兴趣。

二、走近课本剧

创作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文字应该是震撼人心的。有事,即便没有这样的提示,学生为了演好课本剧,也会很乐意地去编排课本剧。他们对课文的独到见解、对表现课文内容的形式的再创造,往往令你始料未及。

三、表演课本剧

在《三袋麦子》、《石头记》、《白雪公主》的排练中有些同学在排练时大胆地对人物语文进行了加工,使之与当前时代相结合,达到了新编搞笑的效果。在表演中,我还欣喜地发现,平时没有太多突出表现、比较文静内向的同学在这次特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这也让大家看到了他们热情洋溢的另一面。活动中会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孩子们总是能自己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011.12.28.

第12篇:学年度第一学期地方课程总结

*******第二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六(1)班

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之间,一学期已经结束,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开学初时,对教材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读,并及时制定了教学进度计划。根据地方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我县的风土人情特点,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在教学中,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用本地或身边的地理概况、发展变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更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麻鸭文化和红军精神,以及学习杨至诚将军艰苦朴素的精神。用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操。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在每节课上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守纪习惯,坚持了多与学生交往、交流和多鼓励的理念,树立学生们学习的信心。

通过本学期的地方课教学,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掌握,会让同学们感到我们的家乡美丽富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回顾工作,自己仍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不断弥补不足,让工作更有特色。

2014年元月8日

第13篇:七年级地方课程学期教学总结

七年级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2010年1月4日

2009至2010学年第一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更好的搞好我校的地方课程的教学,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立了新的课程理念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地方课程开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地方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对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思想转变,还处在接受阶段,远没有达到内化的程度。这就必须在认识的源头上下功夫,从而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的本质指向人的发展,地方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化”途径,是更为适宜本校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地方课程应该是促进本校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不仅包含知识的传承与授受,也包含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开发,获得新的知识。地方课程是为本校学生创设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提升。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能够获取已有经验,也能生成新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经验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的体验,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提高能力,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地方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环境。在这个样子?

二.真正实现了地方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1 地方课程对教师的定位与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是一致的,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被认为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应是研究型教师、学习型的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应该是互动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不是“填鸭式”。面对新课改的大潮,教师还要学会互相学习、给予孩子更多的赏识、开发更多的课程。在地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老师角色的定位应该也不外乎以上这些要求。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与其他老师、甚至学生相互学习?如何去学习成为一位学习型的老师?又如何去开发新的课程?如果教师缺乏对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又如何才能做到以上那些要求?如果老师不能真正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且按照这些要求来做,那么,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构建学习化的校园,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校园。只有构建学习化校园,学校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致千校一面,何言特色?只有所有权归学校的地方课程才可能成为特色之源!

三、自从开设了地方课程以后,同学们阅读欣赏能力提高了,知识面开阔了,特别对国画、中国古代服饰、篮球等方面的了解加深了,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体现本地实际的素材较少。

2、学生活动方面做的不够好。

3、教师在此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总之,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还存在不少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改正不足,发扬优点,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14篇:开发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开发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开发区教研室林治强2002年3月

我区初中化学从去年秋季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标准,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进行实验。全区有6所初中(实际上全区共有8所初中,其中有两所是新建学校没有初三,目前最高年级是初二)、37个班级、近2000名初三学生,15名化学教师参加本次化学课改实验。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直接指导下,正在有序、顺利的进行。

一、实验初期的情况

这里所说\"实验初期\"是指刚开始实验的前两个问。本次课改是历次课改中步子最大的一次,在操作上又比较急促,学校领导、学科教师心理准备不足,再加上我区初中只有化学一科进行课改实验,所以,在实验初期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不适应,主要是:

1、对课程标准的不适应。由\"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绝大多数教师感觉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依据性和导向性不强,教师反应强烈的主要是对\"内容标准\"部分叙述的不具体,对具体知识没有做详细的要求说明再就是对\"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叙述的层次要求难以把握,不知具体要达到的程度,行为动词太多,教师在教学中感觉到混乱,有时分不清轻重高低。

2、对新教材知识体系的不适应。尽管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采用\"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融体系,教材编写既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但由于教师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依靠教材、使用教材,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材、利用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感觉到抓不住主线。

3、对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课程目标,必然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当时出现两种不适应的情况一种是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基本不与考虑,依然是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另一种是比较全面考虑了\"三维目标\",课堂上教学方式也发生改变,讨论、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广泛用于课堂,但只求形式,不求效果,探究活动只求过程的完整,而对每个环节的深入不够,求数量,

而不求质量,观念与行为脱节。

4.他对学习方式不适应。初三学生大多数有自已的主见,又处在即将中考的阶段,长期以来各方面对学生升学意识的灌输,在学生心理的烙印是比较深刻的,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哪些学习方式对将来中考是有利的,哪些是作用不大的,再加上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只有化学一科课改,所以,实验初期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不适应。例如:对自主探究、社会调查、家庭小实验等学习方式不感兴趣,做的不认真或甚至不做。

再比如:刚开始使用实验教材时,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与探究得到的现象和结论等,根本不敢往书上填写,不少平时学习好的学生要求教师告诉他们答案,然后背下来就行了。

总之,教师不适应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认识不高,教学观念转变不够所致;另外一点就是当课程标准和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太大时,给教师充分自主权时,教师反而不知该如何教学。学生不适应的原因,是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式的接受学习方式,一旦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究,主动体验去获取知识时,学生也不知如何去学习,当然这里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的因素。正所谓: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二、试教过程中的主要工作

1、组织领导工作

为促使本轮课程改革有效顺利地进行,成立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为核心的课改领导小组,专门协调教研部门和各个学校的课改工作,为课程改革提供政策和物质保证,实行课改例会制度,定期指导检查课改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2、教师培训工作

我区由于接受课改任务晚,试教教师没有参加市教委统一组织的课改培训,

所以教师培训工作尤为紧迫和重要。为此,邀请人教社实验教材主要编写人员对全区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得到了人教社实验教材编写组的大力支持,从试教开始到现在,短短几个月,编写人员先后四次深入到我们实验区,进行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辅导,走进课堂听课,与教师、学生座谈,了解试教情况,与教师共同研究课改工作。同时,按着市教委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科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材,努力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断加深教师对现代学科课程的理解。

3、教研科研工作

(1)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

①加强区、校两级的集体备课工作,学校教研组每周集体备课至少一次,全区每月集体备课一次,每校每月提供两份教案在全区交流。

②定期进行研讨课活动,每次都是两名教师上同一课题,进行比较研讨。这样比以前单节进行研讨的效果要好的多。

③为了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要求教师给新教材出配套习题,全区集中起来,进行筛选,供全区教学使用,一定程序上解决了教师教学辅导资料没有的困难。

④以科研牵动课改实验的开展,这一点是大连课改实验总的做法,我们区承担的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施与研究》,现已将课题分解到各个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并逐步实施研究。

(2)注重反思教学

由于课程改革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有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模糊的。在试教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做教学札记,把感受比较深的东西记下来,例如:教学中精彩的、失败的、困惑的,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全区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情况反馈,互相交换自己在试教过程中的体会和看法,集中研讨教学中的具体问

题,不断总结提高。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定期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下来,然后回放给上课教师自己看,让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三、通过课改所发生的变化

从教师的方面看,教师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教育观念上有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年轻教师。教学中能更多的关注学生,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传统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重视。注意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体验学习,能够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炼油厂,鼓励学生摘社会调查等活动。同时,教师感到了自身素质提高的紧迫性,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课堂教学方面看,与以往相比主要的变化是:①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③注意学生活动的设计,自学、讨论、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有些课堂已经体现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④重视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操作,尤其是探究性实验,注意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以往的实验有的做有的不做,即使做了也是点到为止,现在的实验无论是操作、观察、还是思考等环节都更加充分。⑤注意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不同的渠道去获取知识,直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从学生方面看,首先是新教材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从形式上看图文并茂,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新教事才一发到学生手里大多数学生就从头翻到尾从内容上看,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材里设置的\'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家庭小实验\"等栏目,很多学生都能仔细研读、认真去做,不放过一个,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在新教材实验中有关现象、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等项目,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

完成,起到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栏目,提纲挈领,深受教师学生的欢迎。其次是通过课改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作业形式多样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得到了加强,两极分化的现象有所改善。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教师的观念的转变不彻底,很多教师的认识仅留在教材的层面,依据课程标准大胆处理教材的能力还不强,所以选择一本比较适合当前教师现状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过高地估计了基层教师的素质,留给教师的空间太大,虽然不能统一制定具体的标准,但可以设置不同层次,让教师选择。

2、实验教材虽然知识难度有所下降,但所涉猎的内容却宽泛了、现代了,而且具有弹性和延伸性,部分教师的学科知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要尽快编写出与实验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材料,供教师查阅参考使用。

3.现行班额过大,教师组织学生活动难度加大,准备工作量也大,教师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课改。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与以前教材中的实验相比,数量有所增加,内容有所变化,现有的实验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2要。虽然是\"穷困办大教育\",\"但苦了谁?也不能苦了教育\"。

4、由于化学是中考制,又仅开设在初三一样年级,不可避免地出现短期应试倾向。中考的考试方向的不明确,教师不可能也不敢从旧课程体系中走出来,严重影响课改的进程。希望能出台与课改连动的考试评价方案,这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第15篇:—学年第一学期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当代中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素质的体现。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学校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很多学生基本的文明礼仪、待人接物的方面难免有不尽人意的欠缺。缺乏现代人应有的文明规范和教养。在今后走向社会是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时候就不会被社会所接纳,更不用说与人沟通交流。所以说对广大的中学生而言,文明礼仪的教育与内化、仪表仪态的了解与熏陶更具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

本学期我校在初二年级开设了以《青少年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校本课程,通过结合学生身边的各种事例,对学生进行了“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三大部分内容的教育,使文明礼仪由被动的说教变为生动活泼的引导,与细微之处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得到广大师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

同时校本课程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资源,我校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从单一的学科空间走向多维发展空间,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注重于一专多能的学习,可以说,开发校本课程让教师有了主体意识,为教师搭建了展示才华、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一直是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下一步将何去何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势在必行,通过这半年的实践,规范的开发课程,让所有学生都有理想的去处。

总之,通过校本课程《青少年文明礼仪》的教学实践也让我们对校本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但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使开发工作扎实有效,落到实处。更好的开发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让学校全面发挥功能。

第16篇:学年第二学期英语校本课程总结

英语校本课程学期总结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小学阶段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掌握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本学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我们力争通过英语校本课程,提高外语课堂效益,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从日常用语开始,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英语走进各学科教学,拓展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教学适应新形势,促进新发展。各年级98%的学生能听懂课堂用语,能和教师进行简单的问候交流,并学会唱文歌曲/歌谣。使每位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具有强烈的口头表达欲望。能把所学语言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会无声息地输入学生的头脑,并能及时地被反馈出来。教师必须具有表情达意的才能,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 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首先要尽量用英语表达句子,善于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教师要用英语句子来组织课堂,学生应该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中学单词,说句子。例如,让学生在听一则有趣的故事时学会几个生词;让学生做游戏时,教师用简短、易懂的句子来表述游戏的规则和过程,而不能只用手势等动作来替代言语。启蒙阶段学生掌握好语音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证明,一旦学生接受了错误的语音,是极难纠正的,因此每个英语教师应下苦功练就一口纯正的英语语音,做到语感强,语言流畅,语速适中,语音语调标准。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收听英语节目,勤读英语杂志、小说等,课后多用英语和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给学生的英语学习营造氛围。有了老师的正确引领和示范, 学生们才可能不走弯路,感受英语口语的快乐氛围。

第二,营造语言环境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英语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巩固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促进课内教学,达到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双重效果。 所以,英语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口头作业设计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在口头作业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内容可以是教科书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由学生自己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养成天天学英语的良好习惯以及锻炼他们能够持之以恒的毅力,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我们的教学内容可涉及:问好、年龄、天气、颜色和家庭成员,就餐、衣着、交通、文娱、体育、电脑、等等。 第四,搭建展示平台 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乐于展示自己。英语教学应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

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愿意学,并适时地给孩子们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丰收的快乐。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猜谜语,讲故事,唱歌曲,编短剧,参与者与角色互动,体验不同角色非常强烈。当孩子们成功地扮演完角色,他们会喜形于色,兴趣倍增、信心加强,受到很大激励。

一学期下来,本班的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收获颇多。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爱发言,并乐于与伙伴交流了。在巩固落实课本知识的 同时,也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西方文化和风俗的差异,培养了一些初步的国际文化意识,

第17篇: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中国文学史》是温州大学中文专业历史最悠久的基础课程之一。自1933年学校最早的前身温州师范学校建校伊始,即开设有国文学课程。在中文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课程体系中,《中国文学史》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校本学科教师在推动该课程的教学与科研方面一向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前辈学者中,王季思、徐朔方等著名学者曾供职于此。前辈教师中,如蒋文钦先生等的教学,至今被当年的学生传为美谈。历届中文专业的毕业论文中古代文学方面的选题比重最大,可以想见该课程及相关课程受欢迎的程度。长期以来,人文学院从本科教育开始培养了大量与古代文学研究及教学相关的人材。如北京大学的钱志熙、中国人民大学的诸葛忆兵,已经成为各自所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骨干,成为古代文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

本课程自1956年建校以来,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创阶段、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成长阶段,于九十年代至今进入了高速发展和深化改革阶段。在这个高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阶段中,本学科教师始终坚持以自身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吸纳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艰苦的努力,先后建立了南戏研究所、谢灵运研究所、古代小说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原温州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学科,《中国文学史》为原温州师范学院校级优秀课程,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同批次的申报者中以高分获得国家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度,林维民、王茂福两位老师获曾宪梓教学奖。2003年度,周小兵老师获校优秀教师奖。2004年度,张一平老师获校优秀教师奖。2007年度,林维民老师与王茂福老师获温州大学教学名师奖。2008年度,洪之渊老师获校教坛新秀奖。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文学史》课程已渐趋成熟。该课程与《历代文学作品选》相配合,为多种注重文本细读的原典精读类课程(如《诗经研究》、《论语直解》、《楚辞研究》、《庄子研究》、《李商隐研究》、《唐诗宋词研究》、《红楼梦研究》等),以及分体文学史与断代文学史课程(如《两汉文学研究》、《中古文学史》、《古代辞赋专题研究》、《古代小说专题研究》、《古代小说史》、《古代戏曲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诗词研究》等)的纵深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生课程的开设作了重要铺垫。较好地做到了基础与理论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相结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修养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兴趣,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该课程始终坚持以“立人”为本,因此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2008届人文学院毕业生李斌斌同学因上张一平老师的课程受到启发,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何处金屋可藏娇》,成为校园网络文学的先锋性人物。

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着重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重要作家、作品的特色与成就。着重展现时代文学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各体文学嬗变的内在规律。

-1- 我们把文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来看待,认为文学反映着每一时代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理想;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表达人们的在现实中的痛苦与欢乐时,也体现了人性自由发展的需要与现存社会规制的冲突,它从而成为人们创造自身生活的方式。因此,中国文学史被理解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力求以审美原则为指导,以现代眼光审察、阐释古代文学的发展怎样体现着先人情感生活复杂的变化过程,并逐渐延伸到现代。这一课程不仅着眼于传授知识,而且希望学生由此建立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确而明晰的认识。

本课程以《中国文学史》为主干,配合以《历代文学作品选》及多门专业选修课,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力求较全面地掌握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统知识,逐渐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列出不同层次的参考书目,以供基础程度、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扩大知识范围;对个别在本学科领域有发展前途的尖子学生,则由教师给予个别指导,以促进其成长。这些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来实施。通常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找到个人感兴趣而适切的论文题目,然后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发,使之对论题的认识有所提高,并找到清晰的分析方法,获得尽可能好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从事学术研究的规则与途径,接触和了解学术前沿状况。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使不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些更以此为开端,考上研究生,并进而走上本学科学术研究的道路。

由此,本课程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二、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更新。

三、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格局的更新。

四、编写出一套与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格局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新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五、总结出一套通过实践性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本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色:

一、面向未来需要。本课程的教学着眼于21世纪中国对于语文教育人才的需要,培养观念新、适应性强的“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

二、立足于素质提高。本课程的教学的全部内容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核心,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知识、理论、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改革方案具有可操作性。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推陈出新”。及时总结国内外同行的教学改革成果,形成一套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条件及保证

本课程在比较国内多种中国文学史教材的基础上,采用袁行霈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修订本)为教材,该教材在文学本位、史学视野、文化学视角方面有较高立意,并提供了文学史编年与各时期文学的代表性研究文献,为现在各高校中文专业最为通用的教材。

本课程教学对文献资料的依赖较普通课程为大,学生如欲深入掌握课程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尤其是进行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写作时,须阅读较多的古籍及研究著作。为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校图书馆近年来对本课程所需书籍作了大规模的扩充,并购置了中国基本古籍库等数字资源。

-2- 本课程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该课件包含大量文史图片资料和古籍电子文本,立意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力求既方便教师的课堂讲授,使之能利用多种资料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灵活和内容丰富的阐释,改变仅以板书与口授结合的费时而又较为单调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也方便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直觉和感性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课外复习和自学。

本课程已初步建立网络教学环境,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等均已上网。本课程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全面地掌握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统知识,逐渐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年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选择古代文学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如2007年就有70余名,其中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有些同学更以此为开端,考上研究生,并进而走上本学科学术研究的道路。

学校及本学院对教学工作有经常性的检查,包括从学生中听取意见。近三年来,本课程受学生的欢迎满意程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有些老师的课自始至终人满为患,学生需要提前到课堂占位,作为非实用性的基础课程,这种景象给教师以极大的鼓励。

由此,本课程教学条件从整体实力来说,师资队伍合理:本课程为原温州师范学院校级优秀课程,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主讲教师中绝大多数有15年以上本课程的教学经验。现古代文学专业老师中有硕士生导师5人(内含:学报1人、图书馆1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3人。曾宪梓教学奖获得者2人;温州大学教学名师奖2人;校教坛新秀奖1人。

从课程建设上来看,本课程的教材改革一直走在省内高校文科的前列。本课程试图建设《中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的立体化教材,为教学提供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光盘)、专用教学网站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要求选用优秀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我们自编教材指出了方向。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树立建设立体化精品教材的观念,在2002年获得原温州师范学院优秀课程后,积极进行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1989年为了全面贯彻国家教委高教司颁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的要求精神,本课程组成员负责主编了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联合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六册教材编写工作。一直至今,该教材都在跨省市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另外于近五年内出版了《中外文学作品选》、《盛唐前期诗史稿》、《先秦服饰大观》、《汉魏六朝名赋诗译》、《大学语文》等教材。

三、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教学团队整齐,实力雄厚。本课程目前有6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3名教授、2名副教授),其中王茂福、林维民老师是曾宪梓奖、校教学名师奖得主,洪之渊老师是校教坛新秀奖得主,张一平、周小兵老师是校优秀教师奖得主。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支持、保证了教学的高水平、高质量。

2、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主导。本课程把育人作为第一目标,以人文精神的培育来统帅专业知识教育,在各个环节中灌注人文精神的教育。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国家文化安全的教育; 民族文化建设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建设新型民族文化 ;

-3- 价值观念的教育:突出进行人格精神、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博爱意识、社会正义感等方面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教育。

3、重视前后贯通,具有史学的整体性。对各阶段教学任务不作机械分割,注重理清文学发展中的主要脉络,力求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各种思潮、文学形式有一个整体性的史学概念。在讲解文学史的同时,顾及它与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等多种学科的关系;在以古代文学为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考虑到它和现代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四、本课程教学基本思路和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从基础培育做起,以改变文学教学格局为重要手段,达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目的。

“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是指为提高本课程改革的学术水平,本课程组抽出一部分力量专门进行项目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成果,及时进行本项目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从而确保本课程的改革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从基础培育做起”是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首先着眼于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功底的培养,以经典化教学为手段,在提高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上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以改变文学史教学格局为手段”是指打通“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建立中国文学史的新的教学格局。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为教学内容的中心,通过拓宽教学口径达到培养新人的目的。

“达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目的”是指在教学中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让本科生提前参与科研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利用我校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拥有学士、硕士二级学位授予权的有利条件,让硕士生参与本科生优秀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实效。

本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以“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指导思想,为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高等院校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

五、开展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出版中国文学史精品课程教学研究专著

开展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是对已经取得成绩的质量工程的一个巩固,也是推广示范性精品课程的一个切实措施。提炼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智慧用于指导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一个有力的保障。课程建设比申报与获得荣誉更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开展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出版了教学研究专著《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本专著以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为指南,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中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形成本书的主要内容:书中以中国古代诗歌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古代诗歌批评的规律和历史,书一出版,即受到了学界的好评。香港学者直接写信要求购买此书。

六、改革课程结构,实行中国文学史模块教学

由于中国文学史的课时有限,我们实行模块教学,开设《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 -4- 诗歌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和《中国古代戏曲研究》课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立体交叉思维和整体思维在中国文学史的课程设计中得到体现。

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中国文学史教育教学资源,把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重新梳理文学教学思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改革中国文学史的教学,把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始终贯彻在跨学科平台上整合中国文学史的相关资源。整合的跨学科资源包括古代文化、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重构学生的知识结构。

八、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的各要素中,形成视、听、读、写、做、编、演的全新教学模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改变中国文学史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形成了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中国文学史教学模式。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中国文学视听化。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中国文学天籁。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中国文学精髓。写:撰写中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编:改编中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中国文学作品。演:演出中国文学课堂剧,与中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快乐学习,轻松掌握中国文学知识点,愉快感受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九、采用混合式教学,以教学工作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

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课程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的示范,课外开展学生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师的帮助下确立研究专题,以教学工作坊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包括论文、多媒体作品、将经典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剧本、演出课堂剧和课程实践汇报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其信息素养得到了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5-

第18篇:课程总结

《统计学原理》教学总结

《统计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今年授课的班级为物流管理专业2007级的学生。

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是一门“方法科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如何整理、如何分析统计数据的一套科学方法,正确地使用就可以发现统计数据所隐藏的数量规律性,达到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目的。因此,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应专业特定统计数据的一套科学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这一法方去分析相关专业问题。但是,工商管理学生大多是文科学生,数学功底差,《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偏数学性,公式推导,计算较多,这一对矛盾使得目前统计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针对本课程及学生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了教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布置并批改了作业,按照教学进度表完成了教学任务。

首先改变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公式的推导细致地展示出来,节省了一步一步推导所用的时间,学生也可以重复阅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仔细查看。同时可以加大案例的分析和大量数据的展示,丰富了教学内容。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案例、数据的分析。比如在讲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分别列举了我国物流产业的产值、客货运输量、等内容。时间数列分析时也和学生一起查阅了《统计年鉴》历年来的交通运输数据。引导学生用统计方法来分析专业问题。

第三,加入了相关新闻的讲解。例如讲到普查时加入了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的相关新闻,在阅读新闻中了解统计工作的步骤、方法和应用。同时也查阅了美国的普查的新闻,两国相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普查的概念、应用。同时也加入了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地一些新闻,让学生了解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以后工作中能认真地完成相关统计任务。

第四,加入了部分统计软件的应用。统计是对大量数据的处理,仅仅用手工计算比较麻烦,所以在给学生讲解原理之后,一些数据的计算可以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作业布置了五次,比学校规定的次数多了一次。由于这门课程的特征就是对数据的处理,所以计算内容较多。按照内容对第三章的统计分组、第五章的平均指标、第六章的变异度指标、第八章的假设检验以及第九章的线性回归,都布置了计算题作业,另外较简单的计算就在课堂上举例大家一起做练习。

在学生的努力学习之下,本学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首先,统计学原理的学习需要概率论的知识,这方面学生底子薄,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理解程度。其次,实训课程只有四节课,用于学习统计软件时间太少。第三,根据作业及试卷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掌握不够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概念的讲解。 通过对本学期课程教学的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照“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统计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探讨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总结

工商管理系

王德华

《消费者行为学》是我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型学科,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管理类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买方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教案,制作了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布置并批改了学生的作业,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该门课程的基础,第二部分为个体因素与消费者行为,第三部分为环境因素与消费者行为,第四部分为消费者决策与消费者行为。

针对这四部分内容及学生的特点,

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同年级的教师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学生的古文诵读。在教学中,针对我们四年级一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早上,我都坚持用最俊秀的字在黑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三、抓科学研究,阅读教学的主旨性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组将大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而不断巩固基本技能。

抓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为教师们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

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一定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明显进步。但也不不足,如本班学生不遵守纪律,成绩一直不够理想。今后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前进。

第19篇: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研一上半年的学习即将结束,在此我对自已这半年来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总结和鉴定。我从2011年9月开始在湖南师大的研究生学习,转眼间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在这半年的学习中和生活中我受到了导师、周围老师以及同学的帮助,并且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教育技术原理》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不仅在专业学习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思想认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要对这半年多时间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方面进行一下总结,为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活确定方向,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个人能力。

首先就学习方面做一汇报,在学习上,经过老师的指导慢慢的将学习的重点由只是按部就班埋头读书转变到有目标的思考与科研创新中,这是与大学学习的极大的不同。而在这半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我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专业水平都有所提高,这是令人欣慰的。

《教育技术原理》这门课程总共分为五个单元的学习。

在第一单元学习了教育技术的本质与发展研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总共包括四个论坛,在第一个论坛中,我们学习了教育技术的定义与本质,重新研习了04定义,对教育技术的本质及最终目标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并在论坛中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谈论,了解到一些新的东西。例如谈谈古代(或者未来)教育技术的一些特征这个问题,通过阅读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帖子,认识到了古代教育技术的一些特征,同样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在第二个论坛中我们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而我有幸主持了这个论坛,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阅读同学的帖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发现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教育技术学体系有不同的逻辑起点。在第三个论坛中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即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应采取何种对策才能适应新形势和为了迎接智能社会的到来,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将会有些什么变化?相应的课程体系应该做些什么调整?同学们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激烈了讨论并有一个很好的结论。在第四个论坛中我们对教育技术的事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怎样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技术事业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二单元的学习的是《教学系统设计研究》,这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设计、网络课程设计、绩效技术、教学设计自动化。

第三单元学习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对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并对问卷的设计进行了了解,知道了如何在研究过程中更好地进行问卷的设计,从而提高问卷和论文的质量。在技术方面则学会了利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过程是:数据的录入,将数据以电子表格的方式输入到SPSS中,也可以从其他转换的数据文件中读出数据;数据的预分析,在原始数据录入完成之后,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分析;统计分析, 按研究的要求和数据的情况确定统计分析方法,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可视化, 在统计过程进行完后,SPSS会自动生成一系列数据表,其中包含了统计处理产生的整套数据;保存和导出分析结果, 数据结果生成完之后,则可将它以SPSS自带的数据格式进行存储。

第四单元学习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本单元主要包括四个论坛。第一个论坛的话题是信息技术教育本质研究,主要包括何为信息素质与信息素养、两者的区别于联系、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与模式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

质的总和。从信息素质的定义可知,信息素质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意。了解“信息素质”与“信息素养”的区别,堆于怎样评价信息素质、怎样培养信息素质等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二个论坛主要讲的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第三个论坛讲的是信息技术教育病理研究,对网瘾的形成与治疗;信息资源浪费的原因与对策进行了讨论,并和大家进行了讨论。第四论坛则主要学习了什么是电子书包,对电子书包的应用模式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在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模块中电子书包的建构发展必须同时考虑 “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三个核心要素,相对于第一个“硬”的要素,后两个“软”的要素在今后电子书包的发展中将越来越占居核心和主导地位,在“硬”的基础上如何架构“软”的支持和应用将成为决定电子书包成败的关键,采取一种关联、开放、分级式的发展思路。电子书包的发展前景很大但同时要意识到电子书包存在的缺点。

第五单元则主要学习了远程教育的本质与理论体系、远程教育的形态与方式、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与学习资源、远程教学中的交互与质量、移动学习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等五个分论坛。

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光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学习技能,在《教育技术原理》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除了进行了传统的知识讲授之外,还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主要的讨论平台,这与大学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通过这两个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发帖进行异步的交流发表各自的想法也可以在qq群中直接进行讨论,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带领我们到麓山国际学校进行了调研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也促进了与彭老师的交流,在学习同时也被彭老师的学术魅力所折服,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除了在学习方面的收获,在生活方面也受到了老师的很多启发。在生活中彭老师为人和善热情,对学生尽职尽责,在生活中为我们立了一个好榜样,是我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总之在这半年中收获颇丰,从思想、专业知识学习,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而有意义的半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经验。

第20篇:课程总结

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课程的分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教学形态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活动课程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

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途径主要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著教材和实施教学与评价来实现。

目标之二,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 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三,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改革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之五,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改革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章 课程设计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学校教学指导性文件。

三、课程设计程序-以泰勒目标模式为例

在多种课程设计程序或模式中,以泰勒的目标模式最为著名。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经典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二节 校本课程设计与评价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设计的课程。

校本课程设计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 (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

(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和共同促进课程发展。

(4)通过校本课程设计,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3.校本课程设计的理论意义

(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

(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设计的模式。

(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第三章 发展性评价观及实践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重要特征如下:

(一)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

(四)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五)实施多主体评价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明确评价内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出来

(二)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方法

诊断性评价有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也有人称之为教育常模参照评价。

绝对评价是在总结分析相对的优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绝对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作出的判断,故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目标参照评价。

第四章 表现性评价

二、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 1.它是对学习的直接测量

2.评价本身既是测验又是学习活动 3.既测量结果又评价过程 4.有多重评价功能 5.主观评价

第五章

(一)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概念

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发展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方式。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第二节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实施

一、制订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案的步骤

(一)确定评价对象

(二)明确评价目的

1.展示2.反映学生进步3.评价工具

(三)确定要收集的材料的类型以及收集的时间和次数 1.要与评价目的联系起来

2.收集材料的类型和评价内容相结合 3.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 4.收集材料的时间、次数要可行

(四)制订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五)确定给成长记录袋评分的方法 1.评分项目的选定2.评分方式和评分标准3.评分者的选择4.权重的确定

(六)制订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第六章 课堂教学中的常规评价

(二)以发展性为定位的评语 1.体现一片爱心 2.注意个性化 3.内容要具体

4.评语要突出成功的因素,适当提及失败原因及建议 5.态度平和,用语亲切

第七章 考试评价

1.根据考试目的划分:水平考试,选拔考试

水平考试是在某学习阶段结束时,根据一定的标准,为了解被评价者达到标准的程度而进行的考试。

标准化考试,是根据现代考试理论,运用现代统计手段,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设计与实施,并且有统一标准的考试。

二、书面测验的优缺点分析

(一)优点

1.经济易行。2.内容深广。3.质量易控。4.比较客观公正

(二)缺点

1.书面测验一般专注于知识与技能,那些高级和复杂的能力不易或者无法测定出来,所以这些内容经常被排除评价范围,这样会导致教育目标的狭窄化。2.书面测验主要被当做一种鉴别的手段,因而试卷中怪题、偏题多,难度系数较大。自编试题编制之初,教师就想方设法将学生容易遗漏和混淆的地方作为出题重点。

3.学生得分的提高可能并非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而可能与教师和学生掌握的应付考试的方法,获得高分的手段有关。

4.反馈时只提供一个分数,对学生改进学习的意义不大。

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基本要求

1.严格按照目标参照测验(绝对评价)的要求进行。2.编制测验要符合科学进度。

3.测验内容覆盖面力求广阔,体现一定的启发性和灵活性。

(二)测验项目分析 1.难度分析

难度指题目(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一般以难度系数来表示。

(1)基本公式

客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 P表示难度指标,N表示参加考试的总人数,R表示答对某道客观题的人数。

主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

-

P表示难度指标,X表示所有考生在这道题上的平均得分,K表示这道题的满分值。

三、标准分数

标准分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的某一原始分数与该团体平均分数的偏差,表示某个原始分数在其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Z表示标准分数,X某一原始分数,表示该团体的平均分数,S表示该团体分数的平均差距,即标准差。

四、考试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

(一)一般程序

分析:发现和解读考试数据图表的数量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表达的问题。

判断:与考试标准进行对比,在各个不同方面对总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学生群体进行比较,发现考试结果的差异性,并结合实际教学对考试现象作出判断。 诊断:根据考试现象,确认学生学业成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具体的考试内容及其要求,联系教学与学生实际,对问题的原因提出诊断的意见。

教学反馈意见:分析诊断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发现问题的所在,提出今后教学改如何改善的意见,对学生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指导建议,促进实际教学工作得以改善。

考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图表报告,类似于“化验报告”,分析、判断、诊断过程类似于“病情诊断书”,提出反馈意见类似于“处方”。

课程学期总结范文
《课程学期总结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