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业科技一三农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6:29: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农业科技与三农密不可分,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推行农业科技产业化,让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转化不畅问题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正确的、必须的。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村发展;农业科技成果;

我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两大矛盾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结合国家三农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启以来,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促进了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结构的市场适应性。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追求产业化的经营形式,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的提升,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动力作用,农产品生产主要依靠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1、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中国家庭承包制度下,以农户作为生产单位,各自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据《国际统计年鉴’96}资料,1993年我国乡村劳均耕地是0.21ha,为亚洲劳均值0.4ha的1/2,不及世界劳均值1.19ha的1/5。我国有2.49亿农户,户均耕地为7.3亩。因为分配承包地要肥瘦搭配,远近结合,每户耕地又被分为若干块,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无法实现劳动分工专业化、合理化,而且小规模的经营使许多现代农业机械和农业设施无法有效利用,难于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从劳动者的素质看,我国劳动力知识结构偏低,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因此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35%)尚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70%一80%)。 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2、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5000—6000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达2000万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给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产能得以释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也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就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妇女、儿童,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造成了农业产出的下降。

3、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农地撂荒弃耕现象出现严重化趋势。虽然中国2003年以后在广大农区实行的“减负”政策,尤其是“零税收”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粮食主产区的撂荒现象,但一些学者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有相当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并且认为此次撂荒现象可能具有“长期化”的趋势。另据人民网的数据,有的东部农业县平原地域水田撂荒比例达到4.4%,丘陵地域水田撂荒比例达到5.5%,山区地域撂荒比例高达到20%。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主要原因是与城镇居民收入横向比较,农业效益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有些农民宁愿举家外出捡破烂,也不愿意在家种田,导致农地撂荒。

4、国家的三农政策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增加农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三农”工作既然是重巾之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应充分体现出来。但过去的实际情况是,无论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农村一块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比重太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人也有限,且不平衡性很大,至于引进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对农村的投人还刚起步。沈阳市近年来注意扭转在地方财政投入上重城镇轻农村,重二三产轻一产,重外向经济轻内向经济的“三重三轻”现象,增加了对农村一块的投入,尤其是县(市、区)、乡(镇)的财政支出,很大一块用于农村。但沈阳市本级财政直接用于农村的也不到2% ,而且多数属于农村事业费和人头费。中央已经提出,今后把财政支出的增长部分重点用于农村。这是一个有远见的宏观决策。地方财政支出也要体现这个精神,逐年增加对农村一块的直接投入,并列入地方各级财政的预决算,由同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尤其是实力雄厚的乡(镇)、村,都要注重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农民“三保”(老保、医保、低保)的投入。尤其要积极引导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对农村的开发投入。

三、调整征地政策提高三农政策标准

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虽然作过较大幅度调整,但还不完全体现市场经济的内涵,尤其不能体现土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造成集体经济受到侵犯,失地农民生活无着;上访群访不断,影响社会稳定。因为现行制度,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直接进入一级市场,需要国家征用后才能出让,实际上是国家垄断了土地市场。而国家征用集体土地,只给少量的年均产值(若干倍)、青苗费、附着物、农民安置等补偿费,平均每亩只有

四、五万元钱。也就是说,土地本身的价值没有体现。农民讲“田面”付点钱,“田底”没有付钱。这个话不很确切,但反映了农民的呼声。 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四、盘活集体资产

应该说,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可以城乡统筹,整合资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索质的提高。总之,可以带动农村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往往是奉献者、牺牲者。就拿撤乡并镇、撤村建居(居民委员会)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来说,时常发生平调和流失的问题。

五、加速农村劳力转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目前,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民择业观念,劳力流动半径,工业化城市速度,劳力整体素质等问题。象沈阳市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农村还有三分之二的务农富余劳力需要转移。乡镇企业原来是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但现在情况发生变化,至今乡镇企业容纳的劳力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外来人员越来越多,这就出现已经转移出来的劳力时有“下岗”回流现象。沈阳市目前有200多万的外地劳力在本市城乡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本地劳力转移受阻。有识之士建议,要对农村劳力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劳动技能,以适应择业的需要。在操作上进行男劳力和女劳力、城镇劳力和农村劳力,有的还包括本地劳力和外地劳力统筹兼顾,一视同仁,发放待业证、就业证,统一进入城乡联网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平等竞争,择优录取,逐步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上下联网、城乡一体的人才、劳务市场。从长远看,要从农村青少年一代抓起,有计划地兴办职校、技校,建立培训基地或培训集团,专门搞好转移培训,使他们不仅接受义务教育,而且接受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农村培养创业人才,为北部地区培养开发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一代的转移就业问题。要这样做,就得有规划、有阵地、有师资、有投入。有人建议,要把培养农村青少年,列入教育部门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设备、阵地的优势,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转移就业作出贡献。

六、解决农业科技供求矛盾的路径选择

(1)农业科技成果的外部性特征,使得农业科技需求者有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成果的动力,造成科技成果拥有者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科技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成果的使用价格,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无利可图,而过高的收费又会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3l。

(2)农业科技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户的目标函数差异很大。作为经济人,前者关注的是发表论文、评职称,并不十分注重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后者追求的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关注的是成果的可行性及其收益的大小和确定性的程度。这就产生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可用的科技成果,成果转化率低。

(3)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间存在非合作博弈的动机,供给体制不能顺利运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部门,在上项目、争资金等环节互相竞争、互相压制、重复立项。造成有成果的地方没力量推广,推广人员没好的成果,相互脱节,不能形成合力“。如果没有一种使它们实现共同利益的机制,这种非合作博弈就没有条件达到均衡。因此,要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状况,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转化不畅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结合不紧密的局面,除强化农技推广力度外,还应该推行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做法,让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l“。由于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以商品形式让农民和农业企业选择,那些适合农业生产需要、能有效增产和增收的先进适用技术,能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制这类技术的科技人员也能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选题更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研制出更多的转化率高的农业科技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起有利于土地有效流转的运行机制,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并在政策上、体制上及操作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宣传并引导农民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宣传,转变农户传统经营观念,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增强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农村中业已形成的土地自发流转行为进行规范并完善管理机制,引导其步人健康合法的市场交易轨道。

(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土地流转要严格按照《农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村土地承包法》进行,在承包期内,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权单方面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强迫农户放弃承包权或改变承包合同,不准收回农户的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准将农户的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不准借土地流转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 此外要特别注意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必须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费、转让费和租赁费等,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或扣缴。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必须正确处理稳定农村土地政策、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执行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土地合理流转的前提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土地流转的中心任务,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农民为本,则是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

(三)建立起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要培育和发展十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市场和信息、咨询、砰估等服务系统.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拟定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协调土地资源的配置,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条件成熟的地方可组建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土地资产经营公司等。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前提下,把农民不愿耕种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偿交给中心或公司经营,对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规范化公司运作。

(四)规范农用地流转程序首先,要明确农用地流转必须事先向所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征得同意并报乡镇土地管理部门审批后再进行流转交易,以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 其次,土地流转双方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原土地发包方有权对土地流转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查、监督,防止集体土地权益的流失。同时,农用地流转合同还应依法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产权变更登记,需要公证的,可到政府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以利于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农用地流转期满,无论是否延期,有关农户都应及时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汇报,以利于集体经济组织对所属农用地的正常管理。基层政府在管理上应简化程序,规范收费,以免加重农民的负担。

(五)制定鼓励措施制定一些鼓励措施,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例如,对有带动效应的经济大户不仅要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而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要予以支持;应积极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并尽快建立适应我市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民解除流转出土地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尽量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让一些在城市有固定住所或有一定收入的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

参考文献 [1] 管清友,王亚峰,制度.利益与谈判能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经济[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胡亦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与绩效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3,(3). [3] 杨 涛.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J].调研世界,2003,(2) [4] 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40-41.

[5] 费广胜,迟爱敏.“供求均衡”:农村科技服务的逻辑起点[J].农村经济,2009(6):104—108.[6] 周玲玲.创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3):21 [7] 朱希刚.试论农业科技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2):3-7 [8]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管理办公室.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Z].2001.

[9] 叶茂林.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马旭晨.现代项目管理评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I.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及答案

策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1].doc.deflate

一三数学教案

一三德育

策论文写作构架

谈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论文

农业科技联姻创新思路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思维农科论文

农业科技一三农政策论文
《农业科技一三农政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