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策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7 09:01:3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策论文

讲规矩

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秩序、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核心,所谓契约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规矩”二字。当中国以大国形象打开大门走向世界舞台时,越来越多“不讲规矩”缺乏契约精神的行为展现在世人面前:不文明的中国游客、不诚信的中国商家、办事效率低下的中国政府……究其原因,核心在于符合现代社会的“规矩”没有建立起来,“不讲规矩”的思想大行其道。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每个人的心中没有办事的规矩,每个企业办事不讲规矩,每个政府工作人员不讲规矩,那么,诸如随处丢垃圾、大声说话等不文明行为就不会减少,恶性竞争、欺行霸市、弄虚作假等扰乱经济秩序的现象就不会得到遏制,以及推诿扯皮、以权谋私的工作作风就不会得到好转。所以,国家需要有自己的规矩,为国家发展引领发展方向;行业需要有自己的规矩,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个人同样需要讲规矩。规矩需要从外到内、内化于心,使外在僵化的规矩转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

讲规矩需要靠法治为守规矩营造外在环境。讲“规矩”首先得有“规矩”,有“规矩”之后还得有保障制度,确保人们“讲”规矩。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不同的组织则有各自的纪律。现实是,尽管有条条规矩在,依然有人我行我素,对规矩视若无睹。因此,想要让人人都讲规矩,就必须明确如何“讲规矩”,关键要靠具有最高权威的法律制度强化人们养成讲规矩的思维习惯。出台八项规定、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等,其作用就是更加明确政府及公务人员的行为界限;东莞市设立“红黑榜”,核心就是给企业立规矩。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对网络经营及个人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靠明确的制度限制不法行为,这是“讲规矩”的大前提。

讲规矩需要靠德治为守规矩奠定内在基础。所有的制度最终都要内化于心才能最终作用于人的行为,仅仅依靠强制的制度管理并不是管理的终极目的,要使人人都养成“讲规矩”的自觉性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正如村官黄家祥为自己立的“规矩”,制定“四议两公开一表决”制度,按制度为村民办事不收取私利,这需要每一个公务人员学习。治理不文明行为,最终也需靠代表中国形象的国人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国外的风俗习惯。对于行业的不正之风,同样可以健全行业组织,通过自我约束治理的方式,使违背行规的企业永无出头之日,确保经济发展的良性秩序。

“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守纪律讲规矩、拥有契约精神的现代中国人,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不仅需要靠法治约束,更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自觉遵守,夯实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1060字)

推荐第2篇:策论文写作构架

策论文写作构架

一、提出问题(即问题是什么)

首段格式1:时间(背景)+成绩+问题+影响+论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时间(背景)】,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绩】,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发现存在的问题: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工资性收入占比过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之初的0.3扩大到了0.48以上【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更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政府应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论点】。

优势:看到问题的同时也看到了成绩。先扬后抑,亮出先着墨,指出政府的成绩,凸显政府立场,再话锋一转用转折词“但”引出问题,表现出考生看待事物的全面性。

首段格式2:时间(背景)+问题+几个表现+影响+论点近日【时间(背景)】,受日本核泄漏事件影响,我国各地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民众抢盐**【问题】,各大商店、超市的食盐被抢购一空,甚至上升为群体性事件——盐厂、盐业局被民众围抢【表现】,不但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给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不和谐因素【影响】。如何迅速控制事态并防止类似事情再发生,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政府应有所作为【论点】。

食品安全:近年来【时间(背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问题】,三聚氰胺**未平,瘦肉精事件又异军突起,毒豆芽、牛肉膏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食之难安【表现】,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挑战群众的忍耐底线,一次次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不但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更给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不和谐因素【影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论点】。

优势:先指出问题,再列举问题的几个表现,层层递进,给人读者一种迫切感,进而指出影响,凸现问题的紧迫性,最后提出论点。

首段格式3:意义+时间背景+问题+影响+论点

理论面对面: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意义】。近年来【时间背景】,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问题】,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正以坚决的态度,出重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让人们住有所居、安居乐业。【论点】

食品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义】。近年来【时间背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三聚氰胺、毒豆芽、地沟油和目前的瘦肉精事件【问题】,让人胆战心惊、食之难安,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让民众对政府的监管能力产生了质疑,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应多管齐下治理好食品安全问题。【论点】

优势:把意义放在了首句,开门见山阐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论点相呼应,显得立意鲜明,论点突出,并有一定的新意。

二、分析问题(即问题为什么存在)

1 分析段格式1:分析引出的过渡句+几点分析+对策引出的过渡句 食品安全: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分析引出的过渡句】,一是由于缺乏行业自律,部分道德沦丧的生产公司和养殖户为了牟取暴利不顾人民的生命安全,在食品中添加国家禁止的添加剂。二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处于多头管理的格局,有些区域重复管、有些区域没人管,没有形成管理的合力。三是局部地方还存在着食品安全检查走过场、走形式的情况,执法浮于表面,一些公职人员玩忽职守、以权谋私,为非法商家提供保护伞和非法操作空间【分析】。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应如何多管齐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对策引出的过渡句】:

收入分配:“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分析引出的过渡句】:一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二是法律和制度不够完善,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牟取社会财富;同时体制改革不到位,行政性垄断、权力干涉等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因素仍然存在。三是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劳动性收入占比过低、工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财税手段在再分配调节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四是政府监管不到位,非货币性福利混乱,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突出【分析】。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解决【对策引出的过渡句】:.优势:容易掌握,条理性强,结构完整。

不足:相对死板,连贯性不够,要占用较多的字数

三、解决问题(即问题如何解决)

统领句+对策执行者+对策的依据+几个具体方法+积极意义。

首先,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初次分配格局【统领句】。有关劳动部门【执行者】应根据经济增长的新形势【根据、依据】,增加劳动性工资占比,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指导线,严厉惩处拖欠工薪、克扣工资的行为【具体措施】,确保劳动群众劳有所得、老有所值【意义】。

统领句1:XX是抓手、动力、根本、保障、出发点、落脚点、突破点…… 首先,解决盐荒事件,调节市场供求平衡是抓手。 其次,解决盐荒事件,信息公开和科学宣传是动力。 再次,解决盐荒事件,防止游资恶炒是根本。

最后,解决盐荒事件,完善政策法规、形成机制是保障。

优势:是官方文章惯用的手法,句式工整,有气势。很容易表现出考生的政治素养和文字功底,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眼球。

统领句2:首先要XX,其次要XX,最后要XX……

首先,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初次分配格局。 其次,要完善再分配制度,强化再分配制度的调节能力。

最后,要建立完善三次分配的激励、管理、监督机制,发挥慈善的分配调节能力。

优势:容易上手,条理比较清晰,中规中矩的手法。

四、结尾的构架(解决问题的意义)

要点:强调重要性+表示信心+收尾于积极圆满 理论面对面:“挂号少排队,看病也不贵,人人有医保,健康乐逍遥!”这是一位网友对解决看病难的热切期盼。党和国家正在回应百姓呼声,不断深化医改,

2 努力缓解看病难,我们相信,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将逐步变为现实。

要点:强调紧迫性+表示信心+收尾于积极圆满 食品安全: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着更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相信在政府多管齐下的治理下、民众的协同下,食品安全问题能够逐步解决。

要点:强调艰巨性+表示信心+收尾于积极圆满

民生之依:吕祖善省长说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功在当代、恩泽子孙、惠及千秋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主导下,全社会群策群力,“民生之依”网络能够逐步构建,“民生之艰”难题能够逐步解决。

优势:升华主题、回扣论点,表示信心、收尾于积极圆满

政论文写作构架

一、政论文与策论文的区别

Ø策论文是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它的套路是:问题是什么,问题为什么存在,问题怎么解决,解决问题的意义。重点在提出具体的对策,面对问题,问你怎么办。

Ø政论文跟策论文的写作重点不一样,政论文不需要提出具体的对策,整篇文章都是一个论述性、说理性的过程,把道理讲通,能够自圆自说,说服考官,就是好的政论文。主要做两件事:摆事实、讲道理。

Ø政论文比起策论文,更难以把握,市面上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政论文写作套路,培训班所教的套路一般也是以策论文为主。

Ø 写策论文好比画人 Ø写政论文好比画鬼

二、政论文写什么?

政论文不写具体的对策,而是从以下角度写: 1.解决问题的积极意义(对已成既定事实并尘埃落定的事情,评论政府所作所为的积极意义。如汶川地震抢灾救险,彰显政府危机应对能力)

2.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行性等方面(对政府已成定论要做的事,比如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在理论层面论述国家政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行性等,如)

3.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政府官方言论明确表达过的“问题存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进行论述,如食品安全问题)

4.分析问题的解决方向(掌握官方早已抛出的方向性分析,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初次分配兼顾公平和效率,在此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转变,这是国家已定的改革方向,考生去吃透,然后论述出来)

5.从其他角度谈存在的问题、国家政策的认识。注:写政论文务必要有根有据,吃透政府既定的言论和观点,切忌无中生有、生编乱造。政论文考察的是考生对问题的认识、政策的理解,不是让考生天马行空去幻想。

三、政论文的写作套路

政论文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论述性说理性过程。核心是论述,基本要求是简单明了、自圆其说,根本方法是层层递进说理、正反对比说理、比喻说理、类比说理等,目的是说服读者和考官。

推荐第3篇: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策研究论文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2000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1.33万亿,同比增长14.3%,其中消费贷款累计增加2592亿元,比1999年多增加1693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多增额的68%,在全年贷款总增长额中的贡献率为19.7%。

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美国消费者到银行申请按揭购车,银行职员立即将他的“社会安全保险号码”输入电脑,查询以往的消费贷款有无不良记录,查实能按时还款后,立即通知汽车经销商可以为其选车。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比如,浙江省某银行自2000年初开展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信贷以来,发现约有15%的借款人根本就没有在银行代扣账户上存钱,如此高的违规比例显然会造成很大的道德风险。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例如,在发放助学贷款时,许多银行经常采用学生互保方式,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升,那么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加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办理,加上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中似乎也有“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如汽车消费贷款,国外通行的做法是以所购车辆抵押担保。而在我国购买汽车的单据中,没有一项是出具给银行的,因此汽车抵押给银行后,银行却无法控制过户行为,造成不小的风险隐患。

发展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消费贷款一般额度较小,而小额债务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可观的诉讼费,使银行利益受损。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个人贷款经营给予必要的保护。

(四)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官僚主义严重,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

(五)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

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六)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资产证券化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七)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八)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量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高达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征信公司应遵循“会员免费提供信息,有偿提供查询服务”原则,把各家金融机构作为会员,金融机构免费向征信公司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参加组建的其他部门同样要免费提供有关的个人资信情况。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时要付费,以便保证征信公司正常运转。目前,这项工作的试点已经在上海展开,应下大力气将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为消费信贷的全面开展创造条件。&n bsp;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信用评价体系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如信用累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定期寄送银行资料和服务信息;信用卡透支额度可增大、期限可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利率在可行范围内可适当下浮;个人贷款担保可根据信用状况等调整。而对信用积分低的客户,则限制办理某些业务,列入黑名单的客户,银行应拒绝提供服务。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

一、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

二、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有电信、电力、外贸、金融、计算机、教育、医药等。

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四)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五)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于消费贷款具有利率、借款人违约、提前偿还等多种风险,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评级等信用手段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同时,抵押担保证券以消费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期限较长,相对收益风险比值较高,为金融市场中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理想的投资工具。

(六)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在欧洲国家,一般采用住房抵押担保发放住宅贷款,在香港实行购房抵押,又称“按揭”业务,是购房的单位或个人以购房合同作抵押获得贷款的方式,美国的抵押贷款之所以不亚于其它贷款的吸引力,不仅因为有三个抵押市场中介来增强抵押券的流动性和偿还力,而且还因为有抵押担保机构来保证抵押贷款的如期收回,在美国进行住房贷款担保的机构有官办的,也有私营的,一旦购房者违约,它们承担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美国抵押担保的成功还在于设定了融资机构和二级抵押机构,并建立抵押保险,有效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我国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如美国有四家政府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主要为符合规定条件的个人提供住房贷款担保,并向银行收购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发行住房按揭担保债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居民难以提供担保和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问题,促进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第四,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都要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七)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在消费信贷的利率方式安排上,一般应采取浮动利率制,按年度调整一次,从而减少银行利率风险。

2.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固定利率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利率计算全部贷款期内的全部利息,该利率不再做任何调整和改变。浮动利率是指在贷款合同有效期内,只规定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利率,在合同到期后,就要根据事先约定的新利率计算方法,按照当时的市场利率重新确定下一阶段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包括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不同期限。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

3.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推荐第4篇:农业科技一三农政策论文

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农业科技与三农密不可分,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推行农业科技产业化,让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转化不畅问题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正确的、必须的。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村发展;农业科技成果;

我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两大矛盾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结合国家三农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启以来,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促进了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结构的市场适应性。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追求产业化的经营形式,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的提升,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动力作用,农产品生产主要依靠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1、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中国家庭承包制度下,以农户作为生产单位,各自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据《国际统计年鉴’96}资料,1993年我国乡村劳均耕地是0.21ha,为亚洲劳均值0.4ha的1/2,不及世界劳均值1.19ha的1/5。我国有2.49亿农户,户均耕地为7.3亩。因为分配承包地要肥瘦搭配,远近结合,每户耕地又被分为若干块,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无法实现劳动分工专业化、合理化,而且小规模的经营使许多现代农业机械和农业设施无法有效利用,难于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从劳动者的素质看,我国劳动力知识结构偏低,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因此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35%)尚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70%一80%)。 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2、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5000—6000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达2000万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给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产能得以释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也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就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妇女、儿童,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造成了农业产出的下降。

3、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农地撂荒弃耕现象出现严重化趋势。虽然中国2003年以后在广大农区实行的“减负”政策,尤其是“零税收”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粮食主产区的撂荒现象,但一些学者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有相当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并且认为此次撂荒现象可能具有“长期化”的趋势。另据人民网的数据,有的东部农业县平原地域水田撂荒比例达到4.4%,丘陵地域水田撂荒比例达到5.5%,山区地域撂荒比例高达到20%。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主要原因是与城镇居民收入横向比较,农业效益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有些农民宁愿举家外出捡破烂,也不愿意在家种田,导致农地撂荒。

4、国家的三农政策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增加农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三农”工作既然是重巾之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应充分体现出来。但过去的实际情况是,无论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农村一块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比重太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人也有限,且不平衡性很大,至于引进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对农村的投人还刚起步。沈阳市近年来注意扭转在地方财政投入上重城镇轻农村,重二三产轻一产,重外向经济轻内向经济的“三重三轻”现象,增加了对农村一块的投入,尤其是县(市、区)、乡(镇)的财政支出,很大一块用于农村。但沈阳市本级财政直接用于农村的也不到2% ,而且多数属于农村事业费和人头费。中央已经提出,今后把财政支出的增长部分重点用于农村。这是一个有远见的宏观决策。地方财政支出也要体现这个精神,逐年增加对农村一块的直接投入,并列入地方各级财政的预决算,由同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尤其是实力雄厚的乡(镇)、村,都要注重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农民“三保”(老保、医保、低保)的投入。尤其要积极引导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对农村的开发投入。

三、调整征地政策提高三农政策标准

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虽然作过较大幅度调整,但还不完全体现市场经济的内涵,尤其不能体现土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造成集体经济受到侵犯,失地农民生活无着;上访群访不断,影响社会稳定。因为现行制度,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直接进入一级市场,需要国家征用后才能出让,实际上是国家垄断了土地市场。而国家征用集体土地,只给少量的年均产值(若干倍)、青苗费、附着物、农民安置等补偿费,平均每亩只有

四、五万元钱。也就是说,土地本身的价值没有体现。农民讲“田面”付点钱,“田底”没有付钱。这个话不很确切,但反映了农民的呼声。 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四、盘活集体资产

应该说,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可以城乡统筹,整合资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索质的提高。总之,可以带动农村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往往是奉献者、牺牲者。就拿撤乡并镇、撤村建居(居民委员会)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来说,时常发生平调和流失的问题。

五、加速农村劳力转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目前,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民择业观念,劳力流动半径,工业化城市速度,劳力整体素质等问题。象沈阳市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农村还有三分之二的务农富余劳力需要转移。乡镇企业原来是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但现在情况发生变化,至今乡镇企业容纳的劳力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外来人员越来越多,这就出现已经转移出来的劳力时有“下岗”回流现象。沈阳市目前有200多万的外地劳力在本市城乡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本地劳力转移受阻。有识之士建议,要对农村劳力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劳动技能,以适应择业的需要。在操作上进行男劳力和女劳力、城镇劳力和农村劳力,有的还包括本地劳力和外地劳力统筹兼顾,一视同仁,发放待业证、就业证,统一进入城乡联网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平等竞争,择优录取,逐步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上下联网、城乡一体的人才、劳务市场。从长远看,要从农村青少年一代抓起,有计划地兴办职校、技校,建立培训基地或培训集团,专门搞好转移培训,使他们不仅接受义务教育,而且接受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农村培养创业人才,为北部地区培养开发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一代的转移就业问题。要这样做,就得有规划、有阵地、有师资、有投入。有人建议,要把培养农村青少年,列入教育部门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设备、阵地的优势,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转移就业作出贡献。

六、解决农业科技供求矛盾的路径选择

(1)农业科技成果的外部性特征,使得农业科技需求者有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成果的动力,造成科技成果拥有者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科技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成果的使用价格,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无利可图,而过高的收费又会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3l。

(2)农业科技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户的目标函数差异很大。作为经济人,前者关注的是发表论文、评职称,并不十分注重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后者追求的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关注的是成果的可行性及其收益的大小和确定性的程度。这就产生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可用的科技成果,成果转化率低。

(3)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间存在非合作博弈的动机,供给体制不能顺利运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部门,在上项目、争资金等环节互相竞争、互相压制、重复立项。造成有成果的地方没力量推广,推广人员没好的成果,相互脱节,不能形成合力“。如果没有一种使它们实现共同利益的机制,这种非合作博弈就没有条件达到均衡。因此,要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状况,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转化不畅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结合不紧密的局面,除强化农技推广力度外,还应该推行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做法,让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l“。由于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以商品形式让农民和农业企业选择,那些适合农业生产需要、能有效增产和增收的先进适用技术,能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制这类技术的科技人员也能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选题更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研制出更多的转化率高的农业科技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起有利于土地有效流转的运行机制,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并在政策上、体制上及操作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宣传并引导农民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宣传,转变农户传统经营观念,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增强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农村中业已形成的土地自发流转行为进行规范并完善管理机制,引导其步人健康合法的市场交易轨道。

(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土地流转要严格按照《农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村土地承包法》进行,在承包期内,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权单方面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强迫农户放弃承包权或改变承包合同,不准收回农户的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准将农户的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不准借土地流转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 此外要特别注意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必须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费、转让费和租赁费等,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或扣缴。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必须正确处理稳定农村土地政策、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执行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土地合理流转的前提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土地流转的中心任务,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农民为本,则是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

(三)建立起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要培育和发展十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市场和信息、咨询、砰估等服务系统.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拟定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协调土地资源的配置,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条件成熟的地方可组建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土地资产经营公司等。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前提下,把农民不愿耕种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偿交给中心或公司经营,对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规范化公司运作。

(四)规范农用地流转程序首先,要明确农用地流转必须事先向所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征得同意并报乡镇土地管理部门审批后再进行流转交易,以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 其次,土地流转双方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原土地发包方有权对土地流转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查、监督,防止集体土地权益的流失。同时,农用地流转合同还应依法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产权变更登记,需要公证的,可到政府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以利于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农用地流转期满,无论是否延期,有关农户都应及时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汇报,以利于集体经济组织对所属农用地的正常管理。基层政府在管理上应简化程序,规范收费,以免加重农民的负担。

(五)制定鼓励措施制定一些鼓励措施,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例如,对有带动效应的经济大户不仅要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而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要予以支持;应积极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并尽快建立适应我市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民解除流转出土地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尽量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让一些在城市有固定住所或有一定收入的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

参考文献 [1] 管清友,王亚峰,制度.利益与谈判能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经济[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胡亦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与绩效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3,(3). [3] 杨 涛.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J].调研世界,2003,(2) [4] 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40-41.

[5] 费广胜,迟爱敏.“供求均衡”:农村科技服务的逻辑起点[J].农村经济,2009(6):104—108.[6] 周玲玲.创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3):21 [7] 朱希刚.试论农业科技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2):3-7 [8]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管理办公室.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Z].2001.

[9] 叶茂林.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马旭晨.现代项目管理评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I.

推荐第5篇:为开发区献计策论文

北京石龙开发区科学发展方法

内容摘要:九十年代初,中国掀起了一股“开发区”热,大大小小的工业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如今,这些工业开发区有的已“烟消云散”,有的已“形同虚设”,有的还在“苦苦挣扎”,有的正一日千里的发展,而每一个开发区都有其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的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建设弥补不足是目前的开发区做好做大做强的根本。

关键词:石龙开发区 政府政策 科学持续发展

引言:石龙工业区利用其交通发达,土地平坦,周边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逐步扩大规模吸引投资,是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和北京石龙工业开发区“十五”计划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是北京市“十五”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组成部分。

石龙开发区简介:

北京石龙工业开发区是1992年1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并最早纳入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工业开发区之一,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2000年末晋升为市级工业开发区。石龙工业开发区所在地门头沟位于北京西南部,是全市18个区(县)之一。区域轮廓呈扇形,东西长62公里,南北长34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北京市第一大河永定河穿境而过,流域面积1398平方公里。区内年平均气温12.8℃,平均降水624.7mm。目前,工业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区内土地全部实现了“六通一平”,工商、税务等社会服务机构齐全。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投资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齐全的服务机构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投资者,杜邦公司、万辉药业集团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区建厂,落户石龙。如今,石龙工业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电子工业、生物医药、轻工食品、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外向型多功能和综合性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石龙工业区(石龙高新技术园区)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特:位于北京西部,西长安街延长线终点处。距北京

市中心24公里,东临永定河, 西倚九龙山,108国道、门潭路和龙石路三条公路穿区过,东行10公里即达京石高速公路,驱车10分钟可抵苹果园地铁,驱车1小时可达首都国际机场,取道京津唐高速路去天津仅需2小时。六环路沿永定河岸南北贯穿,隔河东望是首钢高新技术园区。其西面与南面,低山环抱,满目青翠,戒台寺依稀可辨,隐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2.土地平坦、便于使用:石龙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地址原为耕地,平坦开阔,地质条

件良好。两米以上为耕种黄土,两米以下为沉积或冲积砂砾土,沉降均匀,匆须任何处理,即可作为天然地基使用。(目前门头沟区进行大范围拆迁改造,土地利用范围扩大,面积增加,成本略有降低)

3.生活设施完善、物美价廉:开发区周围大约两公里内有冯村家园、德露苑、葡东

小区等多个住宅区,居住舒适,环境优美。周围有华诚学院、明珠中学、首师大附中(分校)、幼儿园、石龙医院等提供教育,医疗等条件。

4.建设条件优良,要素成本低廉:工业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区内土地全部实现了

“六通一平”,工商、税务等社会服务机构齐全。石龙高新技术园区紧邻永定河边,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对于用水量大的现代制造业项目,可打深井,取用地下水。管网用水由石龙市政处供应。

5.物质资源丰富:门头沟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煤、石灰石、玄武石、

大理石、耐火粘土、叶腊石、紫砂页岩、石板、冰洲石等二十余种,门头沟区以盛产北

方名贵干鲜果品而闻名海内外,灵山薄皮核桃、陇驾庄盖柿、太子墓红富士苹果、田庄香椿和龙泉雾香白杏等一大批绿色农业精品为群众所喜爱。

6.人力资源 :门头沟区有成人教育中心和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高

级技工来源丰富。

如何促进石龙工业区科学持续发展:

1.政府支持:任何一个工业区,科技园区,其成功发展的因素必须包括政府方面的支持,

重视。因为政府是经济活动的领导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发区的发展会少走很多弯路,降低开发成本吸引更多投资机会和人力资源。所以,石龙工业开发区的发展不能离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支持应从多方面入手:①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专项奖励对北京石龙工业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组织与个人。②对引入资金进行优惠,对入驻石龙高科技创业园的外来投资企业,对其所纳各种税款进行奖励年度结算。③完善个人奖励,对引进的高级工程人员,做出重大贡献者予以现金,住房等奖励(情况特殊者可办理北京户口),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开发区发展速度。

2.改善周边环境:门头沟区整体环境比较一般,空气和周边环境卫生一般(早期工

矿业导致)在一些工厂整治,合并,搬迁之后环境有所改善,但还达不到非常舒适的开发环境,建议加强空气治理,城市环境面貌治理(2011年更换区长之后对城市面貌进行较大更改)增加绿化和水源(对永定河干涸河段进行人工恢复)。良好环境条件会增大对环境要求高的经济活动的吸引力,可以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科研环境)。

3.人力资源:目前门头沟仅存在成人教育中心和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提供的高级人

力资源有限,大部分为高级技工。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石龙开发区建立产学研基地,创办教师创业园、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方法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进驻,对提高开发区文化水平,科技进步等有较大帮助。同时结合政府部门对有贡献人员的奖励可以加大科技人员的引入力度,从而增强石龙开发区的软实力。对其企业建设,研发有重要推动。

4.完善企业引进机制:石龙工业区建设因加强对外引入的机制。比如创立了“一条龙服务

法”:为任何一个愿到开发区建厂的企业无偿提供包括从注册、审批、征地、施工、生产等五个环节在内的“一站服务”。注册服务必须做到热情接待;审批服务做到帮助修改,一次到位;征地服务做到协助规划,简便手续;施工服务做到开工前主动协助办好各种手续的报批和水、电的准备;生产服务做到有求必应,着力疏通,排忧解难。入区企业从立项到开工只需要进一个门,就可以办好全部必需的手续。(在此与政府部门的奖励机制想结合,可以加大对有在开发区建厂意向的企业的吸引力度)

5.完善服务机制:对入驻企业提供其所需的而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某企业资金出现问题

开发区可以为其联系贷款并进行担保,如刚入驻企业对本区政府政策或国家相关投资规定不了解,门头沟政府应有各职能部门对其提供政策上的解答和帮助。帮助一些入驻企业的外阜职工安排满城户口问题,解决引入的高级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6.提高对外宣传能力和引入能力:加强对外宣传能力,对全国及国外企业进行宣传,加大

引入力度,在宣传的同时,应对有投资建厂或入驻开发区的企业进行政策优惠上的宣传,及其企业产品在开发区落户后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和核算,以此加大对企业的吸引力度。石龙开发区及门头沟政府应联合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高效率的招商信息部门,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追踪信息,反馈信息等方面到提出决策建议一把抓;充分利用其政府及开发区的社会关系,并且应聘请信息顾问,组成一个区外招商信息网络,这样可以提高招商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招商成功的效率。应加强创新,做到以不同形式进行招商,如代理招

商,传媒招商,甚至是以商招商。只要能为招商所利用的一切条件都应加以利用,并不断总结。

7.加强土地利用率:土地自古是农业的工作场所,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和第三产

业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既是是开发区的发展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而对土地进行浪费,开发用地不应像有些开发区那样,一下子就先圈出所有规划用地,而是采取随用随征;征一块,开发一块;开发一块,建成一块。规划中未开发的征用地,采取仍由农民耕种的办法。这样既保证了在资金不足情况下的开发建设速度和建设程度,又兼顾了征用土地的利用率,而且不伤害农民的利益。加强与山区的联系,将一些资源性加工企业引入与山区发展相结合,将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8.灵活经营:对于有发展潜力、生命力强的高新技术研发项目,石龙开发区和产业园

提供孵化条件或参股经营,设立配套基金,提供适量流动资金为企业的成功发展铺平道路。积极扶持、全力协助入驻石龙开发区内高科技创业园和产业园的高新技术企业,整合重组现有入区企业,实现现有入区工业项目的新型工业化。

参考文献: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前线》杂志 1997年第09期[总第027期]

推荐第6篇:环保类策论文(材料)

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标题提出观点,概括全文主旨。]

在当前形势下,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上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目前,这些政策措施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但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经济复苏过程可能是曲折和复杂的。

一些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实行被称为“绿色新政”的措施,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证,以外国的措施和效果为例,论证实施“绿色新政”是应对经济危机、刺激相关产业的有效措施。]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也要稳定外需,还要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选择那些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从一般演绎到个别,从绿色新政普遍适用的规律演绎到中国的具体实际,以事实为依据,运用国情论证实施绿色新政的必要性。]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变革。综合考虑国内外情况,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个现实的切入点。这方面发展的潜力很大,应当重点给予扶持,力求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在新的形势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世界眼光观察问题,从国情出发统筹谋划,不失时机、审慎务实地实施“绿色新政”,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出结合国情实施绿色新政的总体原则,为对策的第一层次。]

要把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把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财税政策,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扩大终端消费,培育新的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进一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管好用好政府支出,发挥好财税等措施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分政府作用、市场作用、科技、体制、财税政策等几个层次,有层次、有顺序地阐述实施绿色新政的具体措施,为对策的第二层次。最后以对策的实施目标——“三保”自然收笔,既顺势承接了上文,又总结了对策的作用,展望了绿色新政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趋势,是暗示而不是正面揭示,使文章在有限篇幅表达了多层次的意义,做到了言简意赅,体现了较高的表达技巧。]

把加强环境保护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

合起来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但积极应对、主动转型、有力行动,也可以转化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机遇。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要把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同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工作力度。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地震灾后重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具有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强劲活力,有条件把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的潜力巨大,保护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镇治污设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鼓励技术创新和推广,支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环保行动,使环境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特别是推进相关改革,抓紧理顺重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关系,建立健全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促进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好我国的环境发展问题,不仅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我国要坚持履行在环保、减排问题上的责任和承诺,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全球环境作出不懈努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扩大内需改善民生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重大挑战,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主动转型、行动有力,也可以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利机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我们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又可以使人民生活在提高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质量。[本段为全文观点概括,阐明政府在生态保护问题上的总体原则立场。]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表明了中国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心。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增加内需,也需要加强生态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重点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有机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形成新的发展机制。这既有利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又有利于

解决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承接上段,从多方面阐述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具体认识。]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使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有所减缓,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回顾历史、概括现状,为引出下文做铺垫。]

但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同时,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有的问题直接影响人民健康,保护环境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不仅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本段为问题分析和意义概括层次,为引出下文、阐明解决问题的对策进一步做好铺垫。由于原文为国务院领导讲话稿,根据讲话的目的、场合,要多讲成绩,有些官话套话,属于套路,真正考试中不需要讲过多套话,不需要做较多铺垫,所以以上三段,即第

二、

三、四段要大幅度压缩,有一段、二百字左右进行成绩与不足的概括,说明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就可以了。这启示作答者,申论文章的过渡部分,应简明扼要,以达到目的为度,不必套用领导讲话或长篇文章的公式。]

面向未来,我国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在环境改善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本段为总体对策层次,集中阐述原则和意义。]

推动环境保护,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继续坚持以改革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在履行好政府环保职责的同时,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理顺重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关系,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企业和全社会降低消耗、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需要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增加节能环保投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加强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环境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增强环保能力,需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资源环境领域蕴藏着很大需求潜力。节能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要加强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开发环保科技,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设备、环境服务等产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企业,提高环保效率和水平,以增加投资、带动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个并列段落,分别阐述加强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从体制到基础设施、到技术和产业发展,逻辑上环环相扣,顺次承接,既严密合理,又充实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节能环保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参与。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在全社会推行节油、节电、节水等措施。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动员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资源环境忧患意识,使节能环保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节能环保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角度,提出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策的一个方面,与前三条共同构成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完整对策;又是意义的总结和观点的升华,将加强环境保护的

意义归结到“两型社会”建设这一最终层面,使人看到曙光、受到鼓舞。]

推荐第7篇:政论文策论文写作要点

政论文写作要点

“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文章的逻辑性反映了作者思考的严谨性,思考能力强的人其写作能力也必定高人一筹;反之,思考没有广度和高度,写作也不会有广度和深度,思考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其文也不会振人心魄。但一个人写作能力、思考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积淀和潜心研究。政论文作为一种议论文体,其主要任务可以说是议论“为什么”,在写作上具有主旨突出、结构简明、行文流畅等特点。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关系,而且是写好政论文的必备要素。

一、主旨突出。这是写作政论文的目的。主旨是写作文章的主要目的,文章开头要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向读者表明自 己的观点。如同说话一样,观点一定要明确,否则,说一千道一万,也会不知所云。所有政论文都有一个主旨,并且主旨一定要突出,观点鲜明。说什么,想怎么说,都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从头到尾都要为中心观点服务,要用清晰的语言文字阐述观点,详略得当,重点部分重点突出,泼墨如洒;次要部分言简意赅,惜墨如金。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结构简明。

政论文必须结构简明,结构简明要做好二个方面:

1、逻辑严谨。这是保证政论文结构简明的前提。逻辑之所以有力,就在于它毋庸置疑的严谨性。一个人说话要条理清楚,写文章也应文理通顺、思想清楚,有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并能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也就是要讲究条理性。政论文融议论和说理于一体,它的写法就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善于运用辩证法的思维和方法于字里行间,凡事要一分为

二、客观公正地论述,见到其利,也要能预见其弊;行文时能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先抽象后具体,先抓住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后着力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样才能使文章逻辑严谨,思想深邃,力透纸背。也只有把文章写得言之成理,行之有据,才能更好地说服读者,更好地阐明自己观点。

2、文章整体框架结构明晰。

政论文整体结构要由简驭繁。政论文要能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一篇政论文不要超过七个点进行论述,一般3-5个点足以说明主旨,因为三段式逻辑是逻辑中最基本的结构,最简单最有力,当然,这种简单是正确逻辑前提下的简单。

政论文整体框架要能俯视全篇。政论文整体构架要脉络清晰,统领全篇。引、议、联、结四个层次之间要详略得当,要联系实际,重点议论,重点问题要能上升理论高度重点论述。

文章局部论述要能逐层深入。整体框架明晰是言之成理的基础,局部条分缕析是重要保证。没有清晰的局部结构,整体框架再好也显空泛。因此,政论文局部论述应该能够鞭辟入里,抽丝剥茧,逐渐具体,层层深入。如对企业党组织和行政关系的论述,无非就是人和事,因为,事由人做,而且事本身对人也会产生影响,要抓住二者之间辩证的统一关系深入论述。

局部和整体要能相互呼应。整体和局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由局部构成,局部是整体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局部应该时刻为表现整体、为充实整体服务,整体也应该充分发挥出宏观指导性的作用。以《厂务公开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为例:在论述要以人为本解决“三权”问题时,从知情权到发言权,再到执行权,层层入理,丝丝入扣,既符合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具体论述知情权问题时,再行逐层深入,由要给知情权,到敢给知情权,再到善给知情权,由应该给,到敢于给,再到怎么给,整个逻辑清晰,思维严谨。由思想认识到胆量气魄,再到实际措施,也符合新闻学what、do、how典型的三段式逻辑理论,一步一步引领读者展开深思,也阐明了自己观点。

三、行文流畅。行文流畅,这是写好一篇政论文的重要手段。主旨明确,结构简明,但要恰当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接受,必须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工具手段,简明扼要的行文就是写好政论文的有效手段。要做到行文流畅,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要过渡自然。文章是由多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有一定逻辑性的整体,各个局部之间起、承、转、合要如行云流水,笔随意至,而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横生枝节,否则,就会出现叠床架屋,拖沓冗长的弊病。

2、要有强烈的理论性。这是写作政论文的基本要求。政论文以议论和说理为主,但文章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感情用事,也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政论文论述应该加以归纳和提高,丰富和深化一般的原理,要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认清本质。这样就能使政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3、语言要具有高度概括性。这是写作政论文的客观要求。中华民族语言博大精深,具有表述的多样性和传意的丰富性,也具有范围的针对性。语言具有不同的词汇族群,不同文体对语言用法要求是大不相同的,要求用词规范、典雅、贴切、生动。政论文需要对具体事物在理论上有独到分析,它要求语言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往往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文章的理论性越强,则语言的概括性也就要求越高。

理解并掌握政论文的主旨、结构、行文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写好一篇有份量有力量政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党务工作者,只有从这三点的达成上狠下功夫,定好位,敢吃苦,才能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实际能力,从思考到成文均走向成熟。

策论文

以政策、时事为写作内容的议论文,与平常言论文写作要求基本一致,论点、论据与认证过程缺一不可。所不同的是策论文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立论后,其认证过程必须包含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措施。 策论文写作是机关公文写作的重要课目,是机关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主要手段。

论文和政论文是申论文章中最重要的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属于申论文章,因此都是官味议论文,都要求有鲜明的观点、完整的结构、清晰地逻辑、流畅而规范的表达。它们的区别在于,策论重点是写对策。而政论重点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下面是两篇范文,也是2008年陕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三题的答案(具体题目见上面的文章),都是围绕潜规则的主题展开的,分别是策论和政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收获。

政论范文: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潜规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品质,是讲诚信、公平、秩序和法治。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或服务的个别市场主体,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上,而是走捷径,通过金钱或提供其他利益的方式,打通关节,从而使自己的利益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得到实现。这不仅践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公平、法治的品质,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的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合理的竞争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市场的基本情况,企业将根据市场提供的进行相应的生产,并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但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不仅不能使市场准确地发出信号,而且经常反映出一些假象,使得企业无法根据市场的晴雨表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势必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阻碍生产发展。可以这样讲,不从根本上破除潜规则,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起来。

潜规则是诱发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温床。潜规则的一方如果是不法经营者,另一方往往是政府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潜规则的通常模式是:公权力与不法经营者相互勾结,公权力寻租,不法经营者买租,二者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利益均沾,但牺牲的往往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在我们查处的许多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和经济犯罪案件中,很多涉案人都与潜规则脱不了干系。原本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营活动,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使得企业经营人员、采购人员、供销人员、公关人员,以及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工作和职务上的便利,官商勾结,假公济私,不惜一切手段,不计一切后果,唯利是图,暗箱操作,搞不正当交易,得实惠、捞好处,使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变为行贿受贿、人情世故和关系网的恶性较量。如此,势必滋生腐败歪风。

潜规则败坏了社会道德,毒化社会风气。潜规则为法律所不容,自然为道德所不允。在潜规则的作用下,在市场上博弈的不是质量、效率、技术和服务,而是看规则运用得如何。如此,导致的将是物价虚高,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损;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消费者受害;少数人因得利一夜暴富,贫富差距加大,人们仇富、仇官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仅败坏了社会道德,也将使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长此以往,人们必将对道德评判标准发生颠覆,对公平价值理念的认识发生错位,歪风邪气将盛行于社会。潜规则不除,不仅社会难得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局恐怕也难以保障。

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2006年1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指出:要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这是向潜规则吹响的开战号角,我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采取行动,展开一场围剿潜规则的攻坚战。

策论范文:破除潜规则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所谓潜规则,相对于显规则而言,大致有隐蔽性、违规性和功利性三个特点。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维护显规则权威,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潜规则流行,贻害无穷。首先,它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相应的制度、秩序基础上的,社会公正要靠制度、秩序来维持。而潜规则恰恰破坏制度、扰乱秩序,严重败坏党风政风民风,诱发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社会肌体。其次,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土地、教育乱收费、破坏环境资源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是按显规则办事,而是按潜规则乱作为。再次,它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潜规则是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恶手,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不正当竞争,引发权力寻租行为,扭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对领导干部来说,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头树正气,自觉抵制包括潜规则在内的各种不良风气。特别是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坚决按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办事,守规矩,讲政策,不给潜规则留下可乘之机。

其次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就是显规则,它与潜规则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潜规则泛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度的缺失或者失灵。因此,破除潜规则,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从制度上着手。要不断建立健全针对潜规则的制度体系,潜规则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盛行,就要对症下药、针锋相对,设立相应的制度规定,从源头上堵塞潜规则的黑洞。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阳光和曝光,所以,破除潜规则,要坚持和完善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人民群众享有监督权,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享有知情权。越是容易出现潜规则的地方,越应该加强公开性和透明度,特别是在有关财务、干部选拔任用、公共事务管理、审批、决策等方面,更有必要公开透明。有实实在在的公开监督,就能不断减少和破除潜规则。

总之,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和抓手,切实破除行业潜规则,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真正实现四保目标,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推荐第8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策论文

申论经典作文讲评 策论文

(1)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近年来,国际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和资源性产品的供应安全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某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此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面对的迫切问题,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也是我国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说节能减排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虽然随着技术和装备的进步,我国工业产品的能源消耗近

20年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增加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因此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的配套措施,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来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进出口关税和配额、差别电价等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铝合金、电石、焦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全面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十项重点节能工程和水污染处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等减排工程;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促进资源的综合节约利用。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三是加快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快制定、修订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等节能减排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负责人员的责 1

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检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重点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

四是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节能减排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经济手段激励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积极稳妥地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能源和环境的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去,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引进新技术、改造旧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行动。

五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节能减排行动中来。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和政府的事情,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广泛的新闻宣传,是全社会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提高全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2)文明伴我行,全民共推进

——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文明素质的内涵丰富,它不仅指知识水平,也包含道德素质;不仅体现在言谈之中,也体现在日常举止上;不尽关涉个人修养,也容易引发公众效应。因此,事情虽微小,意义却深远。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国际竞争,不仅仅局限于硬实力(如军事、科技),也体现在软实力之上,而文明素质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民的文明素质是一张具有丰富内涵的名片,是国家精神的浓缩,它能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体味到无限而又独到的意蕴;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感受到中国的亲和力。国民是国家的主体,是国家的基本元素,在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方面更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是增进社会和谐,建立宜居环境之需。飞溅的唾沫,满地的垃圾是藏污纳垢之地,也是病菌传播的绝佳途径;公共场所高声喧哗,公交车上争抢拥挤,也是引发人际矛盾的重要导火索。。。。。。因此,高尚的文明素质,是联接心与心的纽带,也是促进相互理解信任的重要因素。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要是智育不过关,是次品;要是体育不过关,是废品;要是德育不过关,则是危险品。此话道出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在社会安身立命,除了需要健康的体魄、聪慧的大脑之外,还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扩而言之,则是应该有较高的文明素质。

由此可见,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文明素质无不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在当代,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把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视作一件重要事情,并对此常抓不懈。我们的国家更不甘落后,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被称作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然而,通过文中所给材料,我们遗憾地看到,我们国民文明素质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没有与时代潮流同步前进。粗俗的脏话不绝于耳,旧有的习俗和行为屡见不鲜,公德意识淡薄。。。。。。如此种种,已经严重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极大地制约了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如旅游业)。因此,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目前,国民素质不高有诸多原因。我认为,它与我们在思想上不重视,监管不严厉,文明观念不先进,物质设施不完善等密切相关。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提出几点对策。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要加强宣传,让人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才会在行动中有所落实。因此,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介,制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人们在铺天盖地的各种宣传教育面前,潜移默化地意识到提升 3

国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意义,并自觉落实相应的要求。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要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内因是事物的根据,外因是事物的条件。许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没有依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做出相应的行为,是由于其疏忽大意所致。因此,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比如罚款、曝光等,让人们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端,从而在外力的作用下将文明理念内化,在日常生活中将文明理念外化。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文明方式和理念,还应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建立新的文明方式和理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变革,必然要求不同形式的文明素质。因此,我们要充分研究现代社会的特点,抛弃陈旧甚至落后的习俗,并提炼出与之相适应的文明方式和理念。比如,随着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的生活由“家庭人”向“社会人”转变,这就必然要求人们不仅要继续重视家庭、邻里等小团体成员内部的文明素质,还要重视大团体、公共领域的文明素质提升。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配套设备。完善的物质设施可以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它能在静默中提醒人们讲文明言语、做文明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讲文明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空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垃圾桶、痰盂、厕所、候车牌等必不可少。

文明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以即可蹴就,也不是寥寥几人的努力即可促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提升中华文明素质的助推器!

(3)保护文化遗产切忌破坏式“打造”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空前热烈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热。据报道,目前全国至少还有近百个项目已宣布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是,不少地方好像到现在也没明白,“世遗”主要是一项保护性、公益性的事业,而不是产业性、行业性旅游资源。于是,有些“世遗”所在地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盲目开发利用,热衷于破坏式“打造”,直到把文化遗产搞得面目全非。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切忌破坏式“打造”已经成为我们传承文化瑰宝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文化遗产见证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魂魄之所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但是,个别地方为配合旅游开发将文化遗产进行低层次改造,一味拆旧村建新村而不对文化遗产加以认真保护等现 4

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被保护项目的繁荣,实际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根本性伤害。

为了保护好文化遗产,要杜绝破坏式“打造”,首先应该提升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要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很多文化遗产都已经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应该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用于这项艰巨的保护工程。

其次杜绝破坏式“打造”,还需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中充分考虑“不能建什么”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在建筑规划中不能只考虑“建什么”,还应考虑到哪些东西不能建。按《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只能“合理利用”。即“利用”必须以保证历史文化遗产不受损坏为前提,“利用”要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并不缺少必要的法规约束。但是政府在执法方面却“一团和气”,往往使相关法规形同虚设。杜绝破坏式“打造”,不让文化遗产被糟蹋,最需要严格执法,对于那种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被破坏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对于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其文化内涵,为了“申遗”进行一些破坏式的“打造”,而应该秉承道家无为的精神,尽可能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原貌,使它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大放异彩。

(4)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从科学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但是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发明专利的数量少,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更少;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企业专利申请少。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只有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加强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科技工作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科技政策措施,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切实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形成 5

全社会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强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应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加强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要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国家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同时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

加强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长远需要,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力度,了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把发展、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目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问题突出。面对国内外的不利因素,我们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多管齐下,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5)短信息谣的关键是信息公开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是对政府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考验。这次广东湛江利用手机短信平息“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的谣传,稳定灾区民心的成功例子显示了当地政府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时负责的态度和较强的应急反应能力。这一事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关键在于政府将权威信息及时公开,它给了我们政府一些处理类似事件可以借鉴的经验。

“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谣言的流传,很明显会引发潜在的社会危机。面对危机,当地政府部门反应迅疾,通过短信的全面覆盖,成功化解了谣言可能引发的群体恐慌。湛江的此次危机处理,既显示了手机气象短信应急服务平台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作为信息传播工具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显示出政府将权威信息及时公开对化解危机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功能,让事实说话,让公众充分知情是化解突发事件的关键。在湛江息谣的过程中,手机短信作为媒介,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一种让事实说话、平息社会恐慌心理的功能。毫无疑问,手机作为传播工具和其他各类传播媒介有着同样的工具意义。充分尊重媒体的传播规律,更有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与透明,也更有利于破解谣言滋生的问题。作为舆论现象,无论是流言还是谣言,都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集群行为方式。“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的谣言之所以无端生起,本身来自大量暴雨所导致的信息的重大性与模糊性。而息谣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会发生地震”这种政府的权威信息与“引发大地震”这种民间流言之间的博弈。其中,能否让公众舍弃由流言与谣言形成的“舆论”,转而接受政府的权威信息,考验着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公信力。对此,政府的最佳选择就是及时提供权威信息,发布真相,从而填补社会舆论真空,取得公众信任。

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公布准确的信息,避免出现群体恐慌和对于政府的信任危机。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处理类似重大事件的时候,习惯于遮遮掩掩,不敢将全部事实公开,殊不知这样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引发公众大规模的心理动荡和对于政府的不信任。多次突发公共事件给我们的朴素警示是:在一些重大而模糊的信息面前,谣言永远只能止于信息透明与公开。像湛江事件一样,政府部门的权威信息,在第一时间起到了息谣作用。相反,因“怕引起市民恐慌”而不公开处理信息的做法,只会引起更大恐慌。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明显属于谣言的舆论,需要政府部门及时予以澄清。而对可能并不全属谣言的舆论,也同样需要政府部门负责任地站出来,及时提供真相,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信息公开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注定要成为决定危机管理成败得关键因素。但我们应该看到,“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谣言的迅速被平息,离成为处理公共安全普遍推行的准则,尚有距离。信息公开还任重道远。

2政论文

(1)让诚信生长在法治的阳光下

最近,河北“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再一次引起国内外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大头娃娃”、“苏丹红”、“瘦肉精”、“齐二药假药”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药品监管形势日渐严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来讲究民以食为天、童叟无欺的礼仪之邦,最基本的食品药品安全却屡屡出现问题,最推崇的道德诚信却连连被严重损害?

悠悠万事,民生为本。我们要确保食品药品安全,重塑社会诚信,需要靠思想教育,需要靠专项整治,需要靠危机处理,但起根本性、基础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作用的还是体制和制度。

那些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及他们的保护者,说到底还是受利益的驱使,为了利益不计后果、践踏法律,直至泯灭良知、出卖良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建立一整套极其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和制度,让一切心存侥幸、图谋不轨的个人与企业不敢和不能以身试法;让一切企图违反法律谋取不义之财的行为被及时发现和遏制;让一切胆大妄为、利欲熏心、铤而走险的违法犯罪分子身败名裂、倾家荡产、追悔莫及,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让一切遵纪守法、诚信经营、质量为先的生产者、经营者最大限度地获得诚信的红利、体制的保障、法治的阳光。

唐人戴胄曾言:“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法律体现的是国家的诚信与意志,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如果我们不能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十分完善,不能保证国家的法律得到严格的执行和普遍的遵守,我们就不能确立国家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就不可能真正保证企业的诚信、公民的诚信和整个社会的诚信。

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温家宝总理也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虽然我们这些年在维护社会稳定、处理突发性事件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我们要认识到,处理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重大任务,又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又会产生。过多依赖事后补救、末端治理的解决方式很容易陷入盲目被动、疲于应付,甚至恶性循环的境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还要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就越加凸显,就越需要把法制建设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将法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 8

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努力用法制来防纠纷于未起,化矛盾于未发,坚决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个体行为和政府管理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倾向,坚决纠正对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的过渡追逐,坚决防止在处理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出现任何体制性迟钝和麻木现象。

诚然,体制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成效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快速见效。但是制度的导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制度执行得越持久、越稳定,其成效就越成倍放大;而如果我们现在在制度建设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题就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积重难返。这方面的正面例证不胜枚举,负面教训也极其深刻。当前我们要特别重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护公民权益类法律制度、公共服务体系类法律制度、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类法律制度、制约公共权力类法律制度、化解社会纠纷类法律制度。要使这五类法律制度相互依存、紧密配合,共同构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2)政府绩效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政府绩效”是行政管理学近年来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它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改进工作和提高绩效。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政府绩效评估已成为各国政府考评和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突出公民导向,逐渐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

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绩效本质上是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具体体现,绩效评估标准的确立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基础。因此,实施绩效管理就是政府工作的方向。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落实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丰富实践中,就必须有科学的、先进的政府工作评估体系。只有用绩效管理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标准来评估政府工作,才可以全面检验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才能全面详细、客观实在地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工作的效率,才能检验地方政府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科学发展。科学实施政府绩效管理,以绩效管理设置的指标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可以进一步促进政府自身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提高地方政府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地方政府创造更多的公共价值,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是创新公共管理的必然趋势。绩效管理所包含的经济性评估要求政府树立成本意识,效率测定是检测政府的投入产出比,效益评估关注的是组织工作的质量和社会最终结果,体现在人民满意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这些绩效评估的内容可以满足社会公众 9

对政府工作的要求。绩效管理以“结果为本”的理念符合现代公共管理的新理念,以下放权力为取向也符合公共管理要求分权的新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机关绩效管理在实践中具有计划辅助功能、监控支持功能、促进功能、激励功能、资源优化功能五个重要的功能,是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是创新公共管理的必然趋势。

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机构臃肿、行政成本高、办事效率低是目前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绩效管理充分考虑到政府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在决策、执行、结果等政府权力运行的节点,制定或设立了规范化、程序化的目标与标准,并且以市场机制为依据迫使政府机构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作为工作的目标,这样将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绩效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推进的工作。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在内容和重点选择、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绩效评估程序和方法、绩效评估结果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政府绩效管理问题还比较突出,规范化程度低、绩效评估分散在多种管理机制中、评估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很大、评估程序和方法不一致、缺乏制度化的评估标准,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

为推动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绩效评估在政府管理现代化中作用,必须从价值、理念、制度和技术等多个层面,对政府绩效管理的评估标准进行系统的反思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政府机关绩效管理的原则和目标,在拟定出适用全国机关的效率评估标准基础上,各地各部门依据这些原则要求,结合实际,规范化、科学化完善修订当前的目标责任体系,制定各地的细化评估标准。

绩效考核作为评价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要科学地使用,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将绩效评估结果束之高阁,与干部任用、内部激励和资源配置完全脱节。二是在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上急功近利,把奖惩、任用作为绩效评估结果利用的唯一形式。

政府绩效考核是服务型政府改革的崭新举措,,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抄照搬,因此,我们要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个环节,最终取得令人民满意的成绩。

(3)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辉 10

煌成就,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迈出了坚实步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行政改革的总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坚强政治保证。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顺应现代公共行政改革潮流的现实需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政府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民,政府只有为人民服务,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可,才能为自己的政治地位建立合法的基础。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我国行政环境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新课题、新矛盾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我国政府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必须用公共服务的理念改造政府,必须适时调整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必须改进政府组织结构和行政服务流程,为民众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等诸多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职能的有效行使,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利益多元化时代,人民需要表达利益,需要通过行政参与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表明全球化时代政府必须是服务型政府。作为组织形态的政府应该当好社会的“掌舵人”和“仲裁者”。在现代社会,政府行政机关在本质上是社会服务机关,它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部门,是兴利除弊的部门,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部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改革必须精简机构,切实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错位”的地方“正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严格依照国际惯例和规则办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同时为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平交易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各自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从而培育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政府的角色定位变了,它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培育者,而无论规则制定还是市场培育,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不是政府需要干什么,而是社会需要政府干什么,政府应该起到它应有的“掌舵人”与“灯塔”的领航与服务功能。市场经 11

济的发展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政府也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是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其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只有这样,才会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谐社会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指向,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在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诸多因素中,政府无疑居于主导方面。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是公共治理的和谐,而政府实施是公共治理的主体,只有政府真正实现了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政府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社会累积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形成。

可以预见,尽管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但随着以“利民便民”、“政令畅通”为旨归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

3、评析文

(1)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与矛盾,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保持广大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统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建设是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内的统一整体,两者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以至于许多文化单位事业不像事业、产业不像产业,事业也要搞创收,产业又由政府包起来。这种体制缺陷所带来的是功能上的越位甚至错位,极大地限制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文化事业因政府投入不足或投入取向失当、机制不良,造成活力不足、服务不够、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进而造成文化社会功能弱化;另一方面,某些文化产业又因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未形成进入市场主动竞争的意识和机制 12

而难以有大的发展,进而造成文化经济功能弱化。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统筹兼顾,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功能到位,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个文化市场。从国内来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3.6亿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稳定的服务群体;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这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广大农民需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文化建设最大的潜在市场。从国际来看,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空间。汉语是世界上重要的语种之一,海外有5000多万侨胞和华人,外国人学汉语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国际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用好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个文化市场。

统筹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文化是民族生命体内的血液,包含着独特的遗传基因,文化的传承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屹立不倒的力量源泉。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就没有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就无法建立。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糟粕,如等级观念、官本位等,对这些东西必须加以剔除。另外,文化又传达着一个时代的情绪,表现着一个民族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妥善处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与创新的关系,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同时去除其糟粕,构建适合当今时代要求,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要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这是目的;二是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是保障;三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这是手段。只有大力推进三位一体的全面创新,才能铸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化辉煌。

(2)转型升级是出口解困的根本途径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出口贸易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在国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中国出口增长速度逐月回落,2008年11月出现10年来首次负增长,增长率降到-2.2%。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国出口经济应该如何应对呢?一方面,政企携手,共克时 13

艰,千方百计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保持我国出口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中蕴藏的机遇,推进出口的转型升级。

目前,外部需求迅速萎缩,个别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性生产过剩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出口企业普遍出现了利润降低、订单减少、企业倒闭等现象。但是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生产调整灵活性较强的企业,反而抓住了竞争对手纷纷陷入困境的机遇,扩大了市场份额,取得了良好的出口增长业绩。因此,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关键是要增强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根本途径是加快出口转型升级。

出口转型升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要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地位。为此,需要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并扩大其出口。同时,积极延伸服务价值链,发展物流、营销、金融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逐步建立起由中国企业掌控的全球销售网络。二是要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产品的出口,合乎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要优化出口的区域布局,不断开拓和培育新兴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保出口与促升级的关系。在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要处理好保出口与出口转型升级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要利用当前的金融危机,淘汰落后的出口生产能力,加速一些出口企业的破产倒闭。但是,我国出口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如果听任出口企业倒闭,就会带来大量的失业,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困难的形势下要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放在首位。企业要先生存,其次才能图发展。

第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有效引导有利于确定出口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加快转型升级的进程。但政府引导必须尊重市场规律,要因势利导,而非一厢情愿,更不可越俎代庖。综观其他新兴经济体出口转型升级,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因虚拟生产要素成本抬升而产生的强大的市场压力。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为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活动创造适宜的环境;建设共用的研发平台,保护知识产权,为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提供金融平台;改进通关便利化,完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适应高端产业活动的要求;改善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外汇管理体制,为本土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便利与支持。

第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转移的关系。我国出口产业在布局上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优化出口产业的布局是转型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出口产业布局调整同样要尊重市场规律,对于具有“大进大出”特点的加工贸易,引导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难以满足其对物流的要求,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加工贸易布局的优化,主要应着眼于在沿海地区优化布 14

局,即引导加工贸易活动从珠三角向广东东西两翼地区、北部湾地区转移,从长三角向苏北鲁南地区转移。

第四,处理好内源发展与外源发展的关系。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出口超过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这是过去30年我国大力吸引和劳动密集的出口导向型外资政策的结果。外资企业对于扩大出口、解决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在研发决策方面受制于其母公司的战略,其品牌和国外销售渠道更操控于其母公司。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由中国企业控制的国际销售渠道,必须依赖本土的跨国公司。因此,扶持本土的跨国公司,对于出口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要鼓励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支持内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着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第五,处理好海外并购与出口转型升级的关系。获取国际品牌、海外销售渠道,是出口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但是,考我国在境外新建销售渠道和培育国际品牌,难度大、耗时长。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令不少国外企业经营困难,股价大幅缩水,这为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际品牌和销售渠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家可以有选择地放松对外投资的管制,建立海外并购基金,加大对出口企业海外并购的融资支持力度,帮助我国企业不失时机地并购海外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加快出口转型升级的进程。

出口贸易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当前的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应该变困难为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困境的治本之策。

(3)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近年来,我国的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但在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十一五”开局的一段时间里,单位GDP能源消耗不降反升;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与能源、资源、环境制约等方面的“矛盾凸显期”交织,愈益影响全局、制约长远。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在工作中和总体发展要求上更加鲜明地强调:要“又好又快”,把“好”放在首要的、决定性的位置,以“好”来统领“快”,坚持“好”中求“快”。

从理论上分析,只有质量好、效益高、消耗低、环保优的发展,才能使“快”具有值得追求的实质意义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正面效应;反之,不好的快速发展,则是一种资源的低效配置甚至错误配置,会加大浪费而得不偿失,难以为继,应当努力避免。在发展中以“好” 15

来统领“快”,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现实工作上考虑,长期以来把“快”置于“好”之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惯性很大,不易扭转。只有在指导思想上把“好”摆在“快”的前面,使“快”服从于“好”,“好”中求“快”,才能有效遏制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偏颇,真正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与“快”之间的矛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必须具有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理解,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把思想统一到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上来,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在我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十一五”时期,应该而且必须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上,更加明确地、坚定地强调“又好又快”,以“好”统领“快”。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形成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现实需要。

(4)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

“潜规则”,顾名思义,即潜在的规则。虽然号称规则,却又没有明文规定;虽然不具合法性,却又对人们具有约束力。其具体表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例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规则虽潜,却已经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盛行;规则虽隐,却早已经被人们心领神会。一言以蔽之,“潜规则”就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规则。“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肌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潜规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诚信、公平、秩序和法治等重要的“品质”。通过正当的竞争,企业之间实现优胜劣汰,市场资源得以合理配置,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可靠保障。然而,“潜规则”的存在,使得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或服务的个别市场主体,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上,而是寻求各种“捷径”,通过向相关部门送钱或提供其他利益等非正常渠道,打通关节,为自己的产品开拓甚至垄断市场。这不仅阻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损害了其他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的利益,侵犯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还进一步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的秩序。它不仅使市场不能有效、准确地发出“信号”,而且还经常“反映”出一些“假象”,从而使市场“晴雨表”的功能丧失,也使国家的宏观决策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相关情况。因此,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潜规则”是干部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权力寻租”、关系准则和金钱原则等都是官场“潜规则”的表现,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不能正确的对待手中的权力,利用各种机会,大肆寻求权利的“寻租”。一些企业经营人员、采购人员、供销人员、公关人员,以及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工作和职务上的便利,“官商勾结”、假公济私,不惜一切手段,不计一切后果,唯利是图、暗箱操作,搞不正当交易,得实惠、捞好处,使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变为行贿受贿、人情世故和关系网的恶性较量。如此,势必滋生腐败歪风。此外,在官场的一些“潜规则”的运行,也使得许多干部不是将心思放在认真工作、为官谋福利上,而是放在千方百计打通关系上,如此一来,行贿、买官、卖官的不正之风大行其道。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潜规则”败坏了社会道德,毒化了社会风气。“潜规则”游离于法律、法规等“显规则”之外,甚至与之相背离,为法律所不容,也为道德所不允。在“潜规则”的作用下,升迁时,工作干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与领导关系怎样;审批时,商品质量好坏也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与政府相关部门关系怎样;考试时,学习能力高低也不重要,关键要看与老师关系怎样。。。。。。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颠覆了人们的道德评价标准,毁坏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而且使歪风邪气盛行于社会,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德才兼备等理念也面临被边缘化的命运。长此以往,不仅社会肌体的健康被腐蚀,而且使人们的观念认识发生了严重错位;不仅破坏了当前的社会稳定与和谐,而且阻碍了民族和国家健康发展。

“潜规则”犹如一张无形的网,身在其间的人们,任你有着再善良的愿望,都抵不住被其同化的命运。我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采取行动,展开一场围剿“潜规则”的攻坚战。

推荐第9篇:申论 基层建设年 策论文

把加强基层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策论)

我们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目标的现实要求,是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加强基层建设要“武装脑子”。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宣传普及,更好地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要结合基层实际,用活泼的形式、生动的事例、百姓的语言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特别是抓好形势和政策教育,使群众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要做好宣传十八大、学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的工作,以此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加强基层建设要“配强班子”。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抓好班子建设,整顿好后进村党组织,真正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切实搞好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把那些政治坚定,群众拥护,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坏事的优秀人才选拔上来,尤其要按照“一好双强”的标准选拔好农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好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农村干部提高素质和能力。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的规范化运作,使农村干部真正做到勤政廉政讲公正、求实务实抓落实。

加强基层建设要“选准路子”。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为农民栽上“摇钱树”,养起“下蛋鸡”。要注意突出特色、重视科技、提高质量,靠这三张牌打开市场、创出品牌、增加效益。要在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的同时,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合作组织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

加强基层建设要“打牢底子”。要对各村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认真梳理后对各类矛盾进行分类排队,找出那些反映最强烈的、群众意见最大的、影响最严重的突出矛盾,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加以解决。要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行基层党组织、基层民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和综治维稳组织“四个覆盖”,提高农村社会组织化程度,有效防止各种问题的发生。高度负责地做好信访工作,切实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真正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加强基层建设要要“建好村子”。要坚持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新农村建设,核心的是“15个字”,即:水电路讯房、山水林田村、科教文卫保,这些方面的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推进,帮助农民加快建设幸福美好的家园。

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带来的巨大变化,给我们以信心和力量,给我们许多经验和启示:我们要充分运用基层建设年活动的经验成果,不断延伸和拓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领域和范围,把我省基层基础打得更加牢固。努力营造社会和谐、

大局稳定、群众满意的良好局面,为加快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贡献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推荐第10篇:遴选策论文:青年与青春

2018遴选策论文:青年与青春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会唾手可得,其背后必定承载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卓绝精神。青春是青年的理想信念,青春是年轻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青春更是摆在众多青年面前的一道沟壑,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对梦想的追逐,印刻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标注着历史前行的轨迹,让时代洋溢着青春的能量,挥洒年轻的汗水成为发展之要。

当下青年遇到的问题:青年成长成才,自强不息是前提。一位哲人说过,任何事情的美好,都是需要交换的。富足的生活不会轻易到来,都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物质充裕的生活也滋长了年轻人没付出就想去享受,不付出就想去啃老,“大学生嫌生活费太少抱怨母亲随是个例却暴露出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传统美德的缺失。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去努力走好人生路”

青年和创新的关系,青年对于创新的作用:青年成长成才,开拓创新是主旋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并且勇于创新的人们,尕松成林是一位冲破世俗藩篱的年轻人,凭借着创业的决心和拼搏的任性,从一个年轻的志愿者,蜕变成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然而,他创业的激情始终没有变,他正用更多的方法,吸引更多创业者抱团发展。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驱动,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渴望创新,时代需要创新。中国的未来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对青年,青春做一总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青年一代,要把艰苦的环境当成磨炼自己的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中公教育

第11篇:策论文之标准格式例文

策论文之标准格式例文

根据议论的侧重点不同,可以把所有申论分为正论文、策论文和评论文三种。就是说,申论考试最后一题“申论论证”的格式,要么是正论文,要么是策论文,要么是评论文,三者必居其一。在具体的考试中,考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申论的“作答要求”和对“给定资料”的梳理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写法。

什么是策论文?所谓策论文,就是重点突出对策部分的申论文章。在“申论五段论”的“引、申、议、策、合”五个层次中,“议”这一部分的篇幅被明显压缩,不论有几条“议”,均合并为一段,并且不展开论述,而“策”这一的部分的篇幅则明显加大,成为整篇申论文章的重点。

“策论文”的标准逻辑结构是: 大标题:(第一行居中写)

第一段:(引)引用给定资料,提出问题。(过渡)(申)提出论点。

第二段:(过渡到分析问题的原因)+(议:策论文以对策为主,故原因分析不展开)其一是……,其二是……,其三是……。

第三段:(联系科学发展观总结原因分析+过渡到提出对策) 第四段:(策1)首先必须……。……,……,……。 第五段:(策2)必须……。……,……,……。 第六段:(策3)还必须……。……,……,……。

第七段:(合)总之,(呼应论题)+(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例题(2010国考—省级)

(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3)总字数900~1100字。

曹长远申论五段论之策论文: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级)例文:

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引)海洋是人类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人们盲目地掠夺性开发,导致海洋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海水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灾害大规模频发,水生资源大幅减少,渤海海域甚至将成“死海”,……(过渡)惨痛的事实屡屡敲击我们的神经,同时也在警醒我们:(申)只有保护与开发并重,

才能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过渡)海洋的保护与开发严重不协调,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议)第一,国民的海洋国土观念不强,乱开发现象普遍存在。第二,缺乏科学的开发规划,只开发不保护,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循环。第三,海洋功能区划不完善,缺乏海洋保护与开发的区域综合管理制度。第四,海洋开发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第五,法律制度不健全,不能做到依法治海。

(总结原因分析)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那种只开发而不保护,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发展”而不讲“可持续”观念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相悖。(过渡)为了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与开发并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策1)其一,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海洋国土观念。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国海洋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提高管理决策者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提高全民的海洋保护意识,真正形成人人关心海洋、人人支持保护海洋的良好局面。 (策2)其二,必须做到海洋保护与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制定海洋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重点加强陆源污染物管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防止海洋环境退化。

(策3)其三,必须建立海洋保护与开发的区域综合管理制度。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加强海岸带的综合保护与开发以及海域使用的科学管理,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一体化保护与开发,把海洋和海岸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保护。

(策4)其四,必须提高海洋保护与开发的技术水平。要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策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必须依法治海,把海洋保护与开发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要全面提高依法用海意识,同时对破坏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合)总之,(呼应论题)海洋要保护,资源要开发。(上升到政策高度)只要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海洋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人与海洋和谐共处,就一定能够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例文可以看出,在申论的“引、申、议、策、合”五个层次中,“议”的篇幅被大大压缩,五条“议”合并为一段,每一条都没有具体展开,整个“议”的部分仅占160多字。然而,五条“策”都分别展开,占了接近500字的篇幅。整篇申论明显强调“策”的地位,是一篇典型的“策论文”。

第12篇:策论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策论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议论文和策论文的最大区别,在于策论文的主体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应对措施,而议论文则的重点则在论证,包括要提出论点、论证观点、论证对策等。

例如: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的答题要求是:“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由于没有限定写作文体,考生既可以把这一题写成策论文,也可以把这一题写成议论文。策论文和议论文的提纲可分别如下:

策论文结构

一、提出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脉的观点,指出当前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和严峻形势(前言部分)

二、提出当前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具体对策(主体部分) 1.„„„„„„„„„„„„„.. 2.„„„„„„„„„„„„„„ 3.„„„„„„„„„„„„„„ 4.„„„„„„„„„„„„„„ 5.„„„„„„„„„„„„„„

三、总结全文,简述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意义(结尾部分)

议论文结构

一、提出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脉的观点,指出当前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和严峻形势(前言部分)

二、当前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意义和作用(主体部分) 1.„„ 2.„„ 3.„„ 4.„„

三、总结全文,简述土地资源(命脉)的措施(结尾部分)

议论文的评分标准和写作要求

议论文的评分标准与策论文的评分标准相同,其评分标准见第六章的相关表格。。如果以50分为满分,一般分为基础等级(45分)和发展等级(5分)给分,申论文章写作的评分标准如下表:

从这些评分标准可以看出,议论文写作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标题要立意深刻,简洁明了

撰写议论文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要拟定一个既简单又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题目,题目的设定必须要反映

1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较高的立意和深刻的意涵。 2.观点要鲜明具体,新颖深刻

一方面,议论文的中心观点及各个分观点要明确具体,切忌出现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的观点;另一方面,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有新意,新颖深刻,要避免出现那些过时、陈旧的观点。 3.论据要翔实典型,有针对性,有说服力

为了论证议论文的中心观点及各个分观点,文章中必须展示一些针对性强、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论据。论据的展现必须是典型而且翔实的,必须是能够解释和说明某一方面的观点和问题的,要避免采用那些个别的、极端的、难有说服力的证据。 4.论证要论证深刻,逻辑性强

议论文中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必须合理而深刻,论证的推理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性,必须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切忌出现论证逻辑不清、思维混乱的情况。 5.结构要完整严谨,层次清晰

论文的结构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考生在考试中撰写的论文,无论是有否明确的要求,都应该按照文章的完整结构撰写,即必须有题目、开头、主体、结尾,同时文章段落的层次必须清晰,要考虑中心观点与分观点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精心安排好各部分、各要素在整个结构中的位置。

6.语句要通畅,词汇要丰富

这是文字功夫上的要求,要求考生撰写的语句必须符合文章的要求,流利通顺。在使用语言方面,必须在用语规范的基础上,采用较为丰富多彩的词汇,切忌犯用语上的千篇1律。 7.文面要整洁,字迹要端正,无错别字,标点准确

这是对考生卷面上的要求。为了达到上述要求,考生要事先多做仿真练习,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工整美观文字的能力,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尽量减少出现错别字,避免犯标点符号上的错误。 8.字数要符合要求

申论考试都会有比较严格的字数限制,多于或少于规定字数的10%,都会被扣分。

第13篇:申论和策论文写作及

什么是策论文

以政策、时事为写作内容的议论文,与平常言论文写作要求基本一致,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缺一不可。所不同的是,策论文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立论后,其论证过程必须包含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措施。

策论文写作是机关公文写作的重要课目,是机关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主要手段。历史上,策论文长期应用于科举考试中,即使八股文盛行的明清时期,策论依然是最后殿试的主要考试内容。现时代,策论文是公务员资格考试必不可少的项目。

策论文和政论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策论文和政论文是申论文章最重要的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属于申论文章,因此都是“官味”议论文,都要求有鲜明的观点,完善的结构,清晰的逻辑,流畅而中肯的表达。它们的区别在于,策论文重点是写对策。而政论文重点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

申论题型详解:申论策论文写作模式及范文

申论策论文写作模式: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200字)

概括材料,摆出问题、危害、恶劣的影响、原因、教训(200字,1-2段)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300-600字)

原因通常在材料里,根本原因在相关的大政方针里。3-4条(300-600字左右)分3-4段。原因+材料里的事例、分析的文字。通常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关联词,一个原因一个自然段。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300-600字)

提出对策并加以论述:3-4段。为什么要用这条措施?达到什么效果?具体做法有哪些?(300-600字)注意与第二部分的原因对应,一个对策一个自然段。

第四部分:结尾(100字)

照应材料、照应问题、照应开头。通常使用“总之...只要...就”句式收尾。

申论策论文范文:

抓好应急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非传统安全因素逐渐取代传统安全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威胁。统计研究表明,20世纪里,每年有20%~50%的人口遭受暴雨、洪水、干旱、飓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更是高达400亿美元以上。由此看来,抓好管理工作,给公众提供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已是迫在眉睫,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纵观我们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极大的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非常不利于并且严重阻碍着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还没有对应急管理工作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没有上紧应急管理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之一这根弦。说到底还是没能彻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工作如果出现管理缺位,将使改革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例如威海雪灾带来的损失,直接原因就是地方领导忽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导致的。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我们要牢牢记取。

其次,现有的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体系多不完善。在诸多方面如机构人员的专门化、专业化,危机管理体系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以及危机管理中政府应急管理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方面都亟待完善,否则将制约应急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另外,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也是导致这项工作没有实现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原因。公众还普遍存在着防灾救灾意识不够,对危机的防范意识差,这也同样暴露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危机处理中的智慧和力量。

认识到问题和不足,我们的工作就找准了方向,针对存在的问题狠下功夫,积极开创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把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成果和稳定的社会局面,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其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专门的应急人才,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危机管理体系的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完善政府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切实保障危机管理急需的人力、物力和专款的到位,以有效减少损失,提高应急管理效率。

抓好应急管理工作,还要大力宣传和培训防灾救灾知识,鼓励民间力量的参与,有效避免政府在掌握资源、人力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还有可能存在的其他的局限性,提高危机处理效率,凝聚政府群众间同舟共济的鱼水深情。

总之,抓好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它考验着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高下,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要切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向群众交出应急管理工作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14篇:优秀策论文: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019年优秀策论文范文: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症,容易死灰复燃,党员干部要时刻警惕、戒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动向新表现,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这彰显了党中央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也对党员干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鞭策大家切实提高认识拿出行动。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是简单的工作作风问题,而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不是简单的对事对人的态度问题,而是关系我们的立场站得对不对、稳不稳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不作为、不负责、不担当的表现,不仅贻误工作、劳民伤财,更从根子上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最终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丧失执政根基。党员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把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来对待,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内心深处铲除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私心杂念。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所以存在,主要是私心杂念未得到彻底清除:一是名利思想作怪。“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为名而抓,为利而干。二是官本位思想作怪。为保官位、升官职,只想引起上级注意,不管群众满意不满意。三是应付心态作怪,贯彻精神“层层转发”,“安排部署”左右雷同,出台制度“依样画葫芦”,重痕迹不重实绩。这实质是党性观念不强、思想作风不纯的突出反映。所以,铲除私心杂念,修好“心学”,陶冶忠诚品格,锤炼坚强党性,砥砺奋斗精神,是党员干部必须做好的功课。

要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一致,用心用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个明显特点是不能正确对待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或把“一致性”当作“一般粗”,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不结合具体情况在精细精准上下功夫,而是搞迎合,弄“花架子”;或把急功近利当作建功立业,喜欢“短平快”,忽视“深厚实”;或把“留痕迹”当作“创实绩”,人在心不在,出工不出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绝不能怀二心,为民服务绝不能有私心,尽责工作绝不能搞分心,必须时时刻刻用真心对待一切。只有注意力、思考力高度集中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行动力、执行力高度负责于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无处藏身。

第15篇: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五味杂陈之为和,五音相映之为谐”和谐是不同之间的协调共生,和谐是美好的体现。和谐是修身之要,和谐是齐家之本,和谐是治国之纲。同样和谐强调的就是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和谐文化来修身来处世来顺应自然。

和谐促进人内心的平和,是协调发展的第一步。内心平和、物我两忘是中国文人长久以来追究的内心境界,然而却不得不承认当代人在处理与自我关系之时却背离了这样的原则,当代或是繁忙庸碌无所作为,或是性情乖张轻易发怒。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工作压力巨大,每天深陷在沉重的工作之中,让人难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矛盾多样化,在生活中每个人之间都可能存在着矛盾,甚至随时可能激化,难以找到知心的朋友。但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中逐渐遗忘了曾经最终重要“和谐”,缺乏和谐理念必然看待自我看待世界变得不再平和。因此当代社会要重拾和谐理念推进人们的内心平和,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谐促进人与自然正确相处,是绿色发展之基。关于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生动的语言加以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中国的发展道路却是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从肆虐雾霾到到水土流失,从土壤污染到乱排污水。种种现实说明中国当前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关系并不协调。而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的“和谐”理念正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和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表述。因此唯有在发展中重树和谐的理念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进而促进绿色发展。

和谐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是共享发展的发力点。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邻里关系不和谐那么必然会导致问题积累社会矛盾多发。中国历史上不乏和谐邻里的例子。例如“六尺巷”就是这样的典型。当宰相的家人与邻居争地之时,千里传信希望宰相能够利用职权“帮助”一下家人。而宰相回复却留下了千古佳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

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传递了邻里和谐之道。最终两家人各退三尺形成了邻里和谐的象征“六尺巷”。一封家书传递的是和谐之道,六尺巷正为当代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需用和谐理念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践行和谐文化,是促进人自身协调发展根基;学习和谐文化,是与人和谐的初始一步;追求和谐文化,更是促进生态和谐的必由之举。可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践行核心就是在促进协调发展,就是在推动共享发展,就是在实现绿色发展。

第16篇:关于王策三先生的论文

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

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而存在。

我想,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王策三老师所说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在教育方面的一种发展,它们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为祖国培养更好的人才,只是着重点不一样。首先,现代教学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一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小小学生背着大大的书包,承受着深重的课业负担,学生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老师的目标也就是培养出更多的大学生,把升学率抬上去,它的关注点就只是学生的成绩、分数,也就自然而然的有了这样一句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思想,造就了不少的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的弊端的很明显的。后来,大家都倡导素质教育,口号喊了许多年,可是作为一名师范生,我自己也很难回答出什么是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学生与老师各自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我到现在也还是迷茫的状态。但是就王老师的观点来说,他认为现在所提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培养,着重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其情感意志,但是就全国总体来说,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现在,王老师说要把素质教育改成“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着重强调知识,不管怎样,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教育,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既然目的地相同,都是为了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那么关于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视我们国家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而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观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观点不一样的时候,总会发生摩擦,引起不断的讨论,然后,促进该事物的发展。一个理论的发展大多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再回到中间平衡点的过程,关于教育的理论也不例外。在对教育的讨论中,每个时期,人们对素质的理解不一样,引发的争议促进教育思想的进步。我们从这样一个极端——应试教育,走到另一个极端——不注重学生知识培养的素质教育(王老师眼中的素质教育),再走到平衡二者的全面发展教育,期间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一个呈螺旋形上升的过程,促进教育发展。

关于什么是素质,我想,王策三老师眼中的“素质”是一种广义的素质,他把素质的含义泛化了,它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品德、体育、美育,还包括学生的智力,并且王老师更加看重智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应试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中素质的一种。王老师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有提升人们素质的功能,因此所有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

在我的观点中,素质教育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使得学生的身心、智力、审美、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先生所说的“轻视知识”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同样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当然品德固然重要,如果高科技的人才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来,那我们宁愿他没有知识,但是如果没有知识,我们的国家如何进步呢?所以应当把知识与其他并重,或者应该更加看重知识一些,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进,探索出一种能够让学生兼备知识、能力、道德、创新等的新方法。

在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高考在一段时间之内是不可能取消的,因此,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会面临一个终身大事——高考,因此,在中学教育中,还是应该以知识为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个性等等,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在这一点上,王老师提出的一些观点,我是赞同的,比如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注重知识内容的研究与改革;注重传授、讲授的研究和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综合等等,这些方法我觉的挺符合我们现在说的新课改的内容的。也是一种很不错的见解。

现在的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改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更加快乐、更加注重自主学习、重难点更加突出,让学生在一个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并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与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在课堂上用“30+10”的方式是比较合适的,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

改变这种现象,我想,对教师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标准也应该做出改变,不应该以老师教了多少个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衡量老师,这样,老师才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学生的成绩。作为老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认识,老师培养的不是读书的机器,而是建设国家的人,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能力高。

我比较赞同的一个观点是:应试教育做到极致就是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进行的同时,学生掌握了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老师也在用他的一言一行引导着学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个性、其他能力等。只有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之上,学生身上的那些良好的素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在课堂上是否应该让学生“事事直接经历”,我觉得王老师的观点还比较中肯。首先,有句话叫做“我给你讲了,你不一定能记住,我给你看了,你也许有点印象,我让你做了,你才能真正理解”。我觉的,间接的知识有时是难以理解的,有条件的时候,确实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亲身经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但是,如果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用实验来展示了,这会陷入为了实验而实验的陷阱,失去了把实验引入课堂的初衷了,实验只是一种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其次,就拿我们地理学科来说,适当的实验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兴趣。而且,设计实验也要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而定,不能“一刀切”。

当然,不排除有部分学生是不用经历高考这一个环节的,我国在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需要各种人才,既需要在“精英教育”下培养出来的精英,也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因而我国的教育既需要开设精英教育,又需要开展职业教育,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来选择。国家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们在生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受教育方式,不必要每个人都奔着高考这个“龙门”去跳跃,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有差别的。

我作为一个2010级毕业的学生,没有经历过全国第七次课改。但是在我的中学时代,也曾经听说过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就学校教学方面,还是很注重学生的升学率的,高中时候,就是“学校—食堂—家”三点一线,每次课业也是繁多的,老师就是以一种灌输性的方法教授知识,还是停留在原始的阶段,我想,如果能够用王老师的一些方法加以改进的话,是不错的。

第17篇:新形势下中学教师管理策略微探论文

教师相对于学生是管理者,而相对于学校管理,教师是管理的对象。教师总是希望学校管理者把他们当做独立个体来进行管理,承认并尊重他们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教师是有更高层次心理需要的“社会人”,教师的精神需要原则应当成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要义。在实践层面上,探讨教师压力管理、心理契约、梯度协商等新的管理手段和领域,对于提高教师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念创新——学校教师管理的基础

学校领导管理行为的转变是以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的。从根本上说,教师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的思想源于企业,其基本内涵是: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的目的,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从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看,人始终是管理的基本要素,教育管理的历史也是人逐渐从物化转向主体意识复归的历史。教师管理的基本理念要求对过去的传统管理理念有所超越,包括: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到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转变;从手段人到目的人方式转化;从关注组织目标、战略、结构、制度到强调组织价值。

二、压力管理——教师管理的处女地

1、恰当定位,自我解压。缓解职业压力,教师自身需要作出努力。

(1)自我认知,正确定位。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担当的角色。

(2)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挑战。否则就会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3)自尊自强,悦纳自己。学会悦纳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耐压力;学会放松自己,降低紧张感;掌握沟通技巧,做到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给自己创造更多训练和提高的机会,不断超越自我。

2、管理创新,帮助卸压。

(1)实现服务性管理。服务教师是学校教师管理的核心。学校教师管理的目标是让每位教师的长处和知识得到发挥。因此,学校管理者不是控制者,不是发号施令的人,而更多的是协调、沟通、交流、激励;管理者不是命令教师,而是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去锻炼发展;管理者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给予热情的鼓励、积极的支持和真诚的帮助,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

(2)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侧重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性教师评价弘扬教师的主体性,高度重视被评价教师本人的积极参与、自我反思。

(3)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多数教师在寻求减轻压力时,往往会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支持,其中学校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

三、梯度协商——教师管理的新视角

1、参与新手型教师教育工作过程,对其职业蓝图进行协商。对于新手型教师,协商管理的重点在于帮助其尽快适应工作,并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发展蓝图。面对课堂教学具体实践的挑战——管理者应参与其具体教学过程,帮助其发现教学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并将已发现的问题与新手型教师进行沟通。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渴求——管理者应和新手型教师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借此教给新手型教师课堂观察的基本技能,使其逐步认识教师的行为与结果的关系,进而评价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效果,为新手型教师提供参与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的机会。

2、为职业型教师提供较高级的学习与进修的机会,促进职业意向的良性发展。对于职业型教师,协商的重点在专业意向的健康发展方面。对专业成长的向往——管理者应帮助职业型教师分析自己的素质结构,并积极鼓励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拓展和教育教学技能进行提高。职业型教师的职业孤独感——管理者应承认教师的业绩和贡献。并为他们提供较高层次的相互影响的条件,进一步认可教师职业规范,稳定专业态度,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专业交流和学术研讨。专业意向——通过对职业型教师工作的参与,分析其思想现状,寻找其职业信仰。因为他们基本能胜任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安于现状,所以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评价——个人职业技能的成熟度和教育教学效果都是评价的要点。

3、为专家型教师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其自我实现。对于专家型教师,协商的重点是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及自我实现的程度。专业发展的更高要求——管理者应大力支持专家型教师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特别是教育教学技能与水平的各种展示活动;让他们担任新手型教师的导师,对新手型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参加专业性会议,以使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与他人共享专业才能的意愿——管理者应安排专家型教师承担对新手型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发挥其教学优势;在教师培训中使用他们的有创意的示范观摩课;鼓励他们总结教学经验,组织较高水准的讨论与推广。

4、让研究型教师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项目,充分发挥其专长。追求更高的专业工作的挑战——管理者应鼓励研究型教师开设更高水平的课程(如校本课程),承担重大攻关性课题及攻坚性工作任务,参与教师评价工作,担任教育决策顾问,为学校重大决策提供咨询。高度的教育使命感——管理者应组织研究型教师为其他教师开设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课程,制作示范课件,供不同阶段的教师研究学习,为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讲授方法课。

第18篇:无为教育发展献一策论文

“我为无为教育发展献一策”征文活动

三位一体 关爱留守儿童

——营造无为幸福教育

【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大批剩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入城市,他们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用自己辛劳和汗水改变着原来落后的经济状况,但同时也导致许多农村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无为县区域范围广阔,每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庞大,也直接导致了我县留守儿童总人数的直线上升,同时我县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也逐渐令人担忧。以下我具体分析了我县在关爱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些不容忽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业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业的优劣,除了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之外,家庭监督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留守儿童由于监管方面的因素,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影响。我县的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农村,本来教育教学资源相对无为县城就较贫乏,再加上由于受监护人文化程度的限制,很难对留守儿童的学业起到指导作用。这些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监护,他们能在生活上照顾已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对孩子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同时,隔代教育还存在着溺爱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对儿童的学业起到真正的监管作用,我就听过很多监护人说过一句顺口溜:“草屋年年盖,一代保一代”。

我执教的班级有15名留守儿童,几乎都是跟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这些监护人的年龄基本上50—70岁之间;大多数监护人是小学文化程度,这些隔代的监护人一般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留守儿童一味的溺爱迁就,管养不管教,重物质满足,轻思想品德教育。这15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我们班基本上在中下等的程度,其中也不乏有学习优秀的,但总体学习情况令人担忧。

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监护管教对于儿童自律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代理监护人又难以有效监护,使得他们放任自流。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很大,部分留守儿童厌学、逃学、更有甚者,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我身边就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逢年过节父母给的零花钱他们都在父母外出后的一两个月内挥霍一空,上网、聚餐、花钱大手大脚。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令人担忧。

三、安全方面的隐患。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溺水、触电、等意外事故的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欺负和侵害的对象,所以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四、亲情疏远、心理失衡。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疏于管教、缺乏沟通,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不难发现留守儿童多数性格内向,眼神中经常流露出戒备和冷漠,同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少了些活泼和开朗,长期下去,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及性格产生不良影响。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溺爱养成了任性、放纵的性格,有的孩子还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对策】:

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给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在此提出我的计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构建起关爱无为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体系。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外出务工的父母要转变观念,强亲子间的交流和沟通, 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临时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 重视孩子的监护权, 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使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和关爱,努力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对确实长期需要在外打工的家庭, 可以设立“临时家长委员会”。“临时家长”的职责, 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 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同时不定期地进行家访, 定期与家长通电话, 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 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 “临时讲座”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在节假日, 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临时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

二、学校方面

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时刻倾注温情;开设亲情电话和留守儿童信箱,促进两代人的情感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关怀。二是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他们进行辅导,解决困惑和疑难,疏导心理压力;教师要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的不良倾向, 要适时个别谈话, 耐心说服、教导。四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纪律教育、理想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方面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把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到城市教育体系里面去,这样就没有了所谓的留守问题。二是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安全教育、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三是要大力发展无为县地方经济,增加农民当地就业的机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保证更多的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无为县城镇文化建设,对城镇特别是乡镇娱乐场所严格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监督, 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不能单靠哪一个方面的社会力量,只有当家庭、学校、社会同时伸出了“爱”的大手,才能推进无为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进步,才能打造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体系。

献策人: 无为县洪巷乡中心小学 胡爱甜

第19篇:策论文与政论文的区别及

策论文与政论文的区别及范文

策论文和政论文是申论文章中最重要的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属于申论文章,因此都是“官味”议论文,都要求有鲜明的观点、完整的结构、清晰地逻辑、流畅而规范的表达。它们的区别在于,策论重点是写对策。而政论重点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下面是两篇范文,也是2008年陕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三题的答案,都是围绕“潜规则”的主题展开的,分别是策论和政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收获。

政论范文: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潜规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品质”,是讲诚信、公平、秩序和法治。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或服务的个别市场主体,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上,而是“走捷径”,通过金钱或提供其他利益的方式,打通关节,从而使自己的利益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得到实现。这不仅践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公平、法治的“品质”,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的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合理的竞争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市场的基本情况,企业将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生产,并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但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不仅不能使市场准确地发出“信号”,而且经常“反映”出一些“假象”,使得企业无法根据市场的“晴雨表”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势必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阻碍生产发展。可以这样讲,不从根本上破除“潜规则”,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起来。

“潜规则”是诱发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温床。“潜规则”的一方如果是不法经营者,另一方往往是政府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潜规则”的通常模式是:公权力与不法经营者相互勾结,公权力“寻租”,不法经营者“买租”,二者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利益均沾,但牺牲的往往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在我们查处的许多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和经济犯罪案件中,很多涉案人都与“潜规则”脱不了干系。原本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营活动,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使得企业经营人员、采购人员、供销人员、公关人员,以及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工作和职务上的便利,“官商勾结”,假公济私,不惜一切手段,不计一切后果,唯利是图,暗箱操作,搞不正当交易,得实惠、捞好处,使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变为行贿受贿、人情世故和关系网的恶性较量。如此,势必滋生腐败歪风。

“潜规则”败坏了社会道德,毒化社会风气。“潜规则”为法律所不容,自然为道德所不允。在“潜规则”的作用下,在市场上博弈的不是质量、效率、技术和服务,而是看“规则”运用得如何。如此,导致的将是物价虚高,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损;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消费者受害;少数人因得利一夜暴富,贫富差距加大,人们仇富、仇官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仅败坏了社会道德,也将使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长此以往,人们必将对道德评判标准发生颠覆,对公平价值理念的认识发生错位,歪风邪气将盛行于社会。“潜规则”不除,不仅社会难得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局恐怕也难以保障。

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2006年1月6日,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指出:“要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这是向“潜规则”吹响的开战号角,我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采取行动,展开一场围剿“潜规则”的攻坚战。

策论范文:破除“潜规则”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所谓“潜规则”,相对于显规则而言,大致有隐蔽性、违规性和功利性三个特点。“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维护显规则权威,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潜规则”流行,贻害无穷。首先,它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相应的制度、秩序基础上的,社会公正要靠制度、秩序来维持。而“潜规则”恰恰破坏制度、扰乱秩序,严重败坏党风政风民风,诱发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社会肌体。其次,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土地、教育乱收费、破坏环境资源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是按显规则办事,而是按“潜规则”乱作为。再次,它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潜规则是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恶手,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不正当竞争,引发权力“寻租”行为,扭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对领导干部来说,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头树正气,自觉抵制包括“潜规则”在内的各种不良风气。特别是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坚决按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办 事,守规矩,讲政策,不给“潜规则”留下可乘之机。

其次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就是显规则,它与“潜规则”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潜规则泛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度的缺失或者失灵。因此,破除“潜规则”,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从制度上着手。要不断建立健全针对“潜规则”的制度体系,“潜规则”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盛行,就要对症下药、针锋相对,设立相应的制度规定,从源头上堵塞“潜规则”的黑洞。“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阳光”和曝光,所以,破除“潜规则”,要坚持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人民群众享有监督权,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享有知情权。越是容易出现“潜规则”的地方,越应该加强公开性和透明度,特别是在有关财务、干部选拔任用、公共事务管理、审批、决策等方面,更有必要公开透明。有实实在在的公开监督,就能不断减少和破除“潜规则”。

总之,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和抓手,切实破除行业“潜规则”,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真正实现“四保”目标,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政论文与策论文

政论文命题:1标题里带有《论......》《评.........》《谈.........》

2标题有两个主题的 要先指出 后评论 例如:《海洋的开发与保护》

3非命题 无主题 但明确提出写成议论文的

政论文格式:开头两小节 一 先交代积极意义 200字左右

二 交待消极影响 这种影响造成的结果 200~300字

接下来写对策 格式为 结论+步骤(不需要写原因)

策论文命题:题目中明确要求提出对策 解决办法的

策论文格式:1.标题 正标题:修饰词+事件+水平,管理等动词

副标题:提出论点 要有针对性 可行性 切题

2.第一小节 140字左右 要求短,评,快(一般为四句话)

①交待问题(现象)

②问题的现状

③坏的现象推出的后果(可能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④提出论点

3.二,三,四,五小节提出对策

结论+原因+步骤

(提出对策原则:开头不言钱 宣传教育写最后,尽量不要

用“我们要........”的句式)

以摆地摊为例:

① 要求长远规划的 写成政论文

(摆地摊有何好处 有何坏处 取缔之后会有何坏处 如何利用他的好处 如何避免它的

坏处)

② 要求提出如何驱赶的 写成策论文

(现象 坏处 论点 就如何驱赶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对策

) 政论文

策论文

各位对申论高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朋友们,请收起你那幽怨的眼神,也请那些奋战在中政申论和中政行测及某一旮旯的埋首倒腾的同志们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要知道一品公务员的俯身种粮,仰首筑墙,天天读报看文章时间到了(可以呱唧呱唧)。

其实,不管是申论的学习还是行测的复习都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很遗憾,公务员考试中被无限放大的趋利性有意无意的阉割了这一特点,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复习的折腾、繁琐及最后结果的生硬。

很多人都说,公考复习的战线不宜拉的太长,一般只需两个月!对于行测,我不怀疑两个月的冲刺能够来一次“凤姐变凤凰”(不知道大韩民国的医生们有木有信心),但是对于申论,基本上可以用两个字进行完美的概括:扯淡!!

虽然行测与申论所涉及的面都很广,但相对而言,申论与国家行政、社会、民生结合的更为紧密,因此要想学好申论,绝不是玩命的冲刺冲刺就能解决的。申论的提高取决于很多的因素,但简单的来讲,其实就是个人对于行政特点的领悟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某些手攥两块钱,心怀五百万的同志确实能够野猫邂逅死耗子,但趋于成熟与稳定的公考体制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决定了每一位应试者必须具有“真才实学”。

我们都不是爱好解牛的庖丁大师傅,但今天,同样可以磨刀霍霍,解解“政论文与策论文”这两头让很多考生头痛的蛮牛。

在解牛之前,需要明确的是,很多人申论的难以提高其实就在于弯路走的太多,或者说黑灯瞎火的没有摸到登堂入室的门。今天,我们就摒弃条条框框,简单的倒腾倒腾政论文与策论文,毕竟用得着的才是好的。

政论文。

1、概念。单纯的背概念其实百无一用,最为重要的是能够透过问题的表现形式看到实质。举例来讲,所谓的政论文就是奥巴马就人民币要不要升值这一坚挺的命题所写的一篇议论性文章。所以,政论文是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和评论重大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文章,凸显其“议论”的特点。

2、标题。从奥巴马同学写文章的标题来看,绝对不出《论人民币升值对于美中两国人民所带来的福音》《评人民币升值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作用》《谈人民币升值对于提升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影响》等范畴。可见,政论文的标题应充分凸显议论的特点,基本上与“论”“评”“析”“谈”等词语“青梅竹马”“形影不离”。

3、行文内容。政论文的行文注重议论的说服性,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自己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所以,奥巴马的文章中首先应直观的表明自己支持人民币升值的态度,然后着力分析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当然是有利影响),其行文应突出主旨、结构简明、行文流畅,重点是分析原因(提出观点的原因,而不是人民币升值的原因)、目的、必要性、迫切性。当然,奥先生如果有兴趣,也是可以友情提供一些促进人民币升值的措施的(注意:是简要的涉及)。

一般来讲,在实际的考试中有两种情况都应写成政论文。一种是报考国考副省级及以上职位的考生,另一种是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的试题。

策论文

1、概念。策论的概念很简单,举例来讲就是总理就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所写的一篇文章。所以,其基本特点在于就什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凸显“对策”。

2、标题。在拟定标题的时候,其基本的要求在于直观的表述论点,一般可采取“采取什么措施,以解决什么问题”的方式来命题。如《以人民币适度升值为契机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健全稳健的货币政策 有效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可见,策论文的标题应充分的凸显“提出对策”的特点。

3、行文内容。策论文的行文内容很简单,其基本呈现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所以,总理在具体的行文中首先应提出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的观点,然后应结合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客观的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着力提出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的措施。其行文凸显综合运用国家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职能来处理问题的特点。

一般而言,国考中的地市级及以下职位的考生及没有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的试题,最好都写成策论文。 策论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议论文和策论文的最大区别,在于策论文的主体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应对措施,而议论文则的重点则在论证,包括要提出论点、论证观点、论证对策等。

例如: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的答题要求是:“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由于没有限定写作文体,考生既可以把这一题写成策论文,也可以把这一题写成议论文。策论文和议论文的提纲可分别如下:

策论文结构

一、提出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脉的观点,指出当前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和严峻形势(前言部分)

二、提出当前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具体对策(主体部分)

1.…………………………………..

2.……………………………………

3.……………………………………

4.……………………………………

5.……………………………………

三、总结全文,简述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意义(结尾部分)

议论文结构

一、提出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脉的观点,指出当前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和严峻形势(前言部分)

二、当前保护土地资源(命脉)的意义和作用(主体部分)

1.……

2.……

3.……

4.……

三、总结全文,简述土地资源(命脉)的措施(结尾部分)

议论文的评分标准和写作要求

议论文的评分标准与策论文的评分标准相同,其评分标准见第六章的相关表格。。如果以50分为满分,一般分为基础等级(45分)和发展等级(5分)给分,申论文章写作的评分标准如下表:

从这些评分标准可以看出,议论文写作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标题要立意深刻,简洁明了

撰写议论文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要拟定一个既简单又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题目,题目的设定必须要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较高的立意和深刻的意涵。

2.观点要鲜明具体,新颖深刻

一方面,议论文的中心观点及各个分观点要明确具体,切忌出现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的观点;另一方面,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有新意,新颖深刻,要避免出现那些过时、陈旧的观点。

3.论据要翔实典型,有针对性,有说服力

为了论证议论文的中心观点及各个分观点,文章中必须展示一些针对性强、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论据。论据的展现必须是典型而且翔实的,必须是能够解释和说明某一方面的观点和问题的,要避免采用那些个别的、极端的、难有说服力的证据。

4.论证要论证深刻,逻辑性强

议论文中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必须合理而深刻,论证的推理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性,必须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切忌出现论证逻辑不清、思维混乱的情况。

5.结构要完整严谨,层次清晰

论文的结构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考生在考试中撰写的论文,无论是有否明确的要求,都应该按照文章的完整结构撰写,即必须有题目、开头、主体、结尾,同时文章段落的层次必须清晰,要考虑中心观点与分观点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精心安排好各部分、各要素在整个结构中的位置。

6.语句要通畅,词汇要丰富

这是文字功夫上的要求,要求考生撰写的语句必须符合文章的要求,流利通顺。在使用语言方面,必须在用语规范的基础上,采用较为丰富多彩的词汇,切忌犯用语上的千篇1律。

7.文面要整洁,字迹要端正,无错别字,标点准确

这是对考生卷面上的要求。为了达到上述要求,考生要事先多做仿真练习,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工整美观文字的能力,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尽量减少出现错别字,避免犯标点符号上的错误。

8.字数要符合要求

申论考试都会有比较严格的字数限制,多于或少于规定字数的10%,都会被扣分。

第20篇:周策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周策学号:所在班级:应用化工一班指导教师:李建锁实习地点:邯钢焦化厂实习时间:

薛士科

力马燃气公司2012-2-27至3-16

目录

1.实习的班级--------------------1 2.实习的地点--------------------1 3.实习的时间---------------------1 4.实习的目的----------------------1 5.实习的原理----------------------1 6.主要生产设施-------------------2 7.实习感受-------------------------2

一.实习目的

1通过焦化厂的生产实践,弄清楚焦化厂的组成,生产过程和主要设备。了解焦化工业发展情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并组织参观与本专业有关的厂矿,为专业基础课的验证,专业课的学习建立感性化的认识。

2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学好专业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对专业的热爱,树立牢固的专业理想。

二.实习时间:2012年2月27日——2012年3月16日 三.实习班级:应用化工班

四.实习地点:邯钢焦化厂 力马燃气公司 五.实习原理:

结合焦化厂生产实际情况和认识实习的特点,要求每个人比较重点深入的掌握和了解每个重要工段、生产原料及产品,生产工艺设备及其与其他工段车间的联系等,结合全厂参观和厂方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课,全面认识实习的任务,达到实习的目的。 六.主要生产设施:

(1)备煤车间:煤仓 配煤室 粉碎机室 皮带机运输系统 煤制样室

(2)炼焦车间:煤塔焦炉 装煤设施 推焦设施 拦焦设施 熄焦塔 筛运焦工段 (3)煤气净化车间:冷鼓工段脱氨工段 粗苯工段 (4)公辅设施:废水处理站 供配电系统 给排水系统 综合水泵房 备煤除尘系统 筛运焦系统化验室等设施 制冷站等

(5)总共序位:备煤——炼焦——化产——污水处理

备煤工艺流程:原料煤——卸煤设施——受煤坑——皮带——煤场——配煤槽——配煤设备——粉碎机——贮煤塔——炼焦

一、备煤

1、煤的接收与储存

原料煤一般以汽车火车的方式从各地运输过来,邯钢焦化厂的原料煤主要来自山西三分之一焦煤来自邢台,瘦煤来自河南。当汽车、火车到达后,与受煤坑定位后,用螺旋卸煤机把煤卸到料仓里,当送料小车开启料仓开口后,用皮带把煤料运到规定位置。注意:每个料仓一次只能盛放同一种类别的煤。为了保证焦炉的连续生产和稳定焦炉煤的质量,应根据煤质的类别用堆取料机把运来的煤卸放在煤场的各规定位置。。

为了保证焦炭的质量,利于生产操作,配煤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配合煤的性质与本厂的煤料预处理工艺以及炼焦条件相适应,保证炼出的焦炭质量符合规定的技术质量指标,满足用户的需求。

②焦炉生产中,注意不要产生过大的膨胀压力,在结焦末期要有足够的收缩度,避免推焦困难和损坏炉体。

③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做到运输合理,尽量缩短煤源的平均距离,便于车辆的调配,降低生产成本。

④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多配一些高挥发性的煤,以增加化学产品的产率。

⑤在保证煤炭质量的前提下,应多配气煤等弱黏结性煤,尽量少用优质焦煤,努力做到合理利用中国的煤炭资源。

2、配煤过程

当需要哪种煤时,用堆取料机通过皮带把煤输送到斗槽里,斗槽里的煤再次通过皮带送向配煤盘按要求进行配煤。

焦化厂配煤比一般为:气煤28%,焦煤45%,肥煤18%,瘦煤9%。在进行配煤时,焦化厂采用的是利用核子秤进行衰减,通过信号的转换传到电脑上进行控制的。 信号控制流程为:Cs-137→煤料→(衰减)电离室→(惰性气体)电流→放大器、变送单元→称重频率信号、变速信号→电脑系统。

3、煤的粉碎

焦化厂备煤车间的原料煤的精细度为78%左右,含义为<3mm的煤料占总重量的百分数。在进入粉碎机之前,一部分达到原料煤细度的煤直接由皮带运往煤塔,另一部分未达标的由配煤工段运来的配合煤则先经除铁装置将煤料中的铁件吸净后进入粉碎机,再由皮带运往煤塔。在邯钢焦化厂的配煤车间用的是可逆锤式粉碎机,在粉碎机旁还设有除尘装置。

所谓高温炼焦,就是煤在隔绝空气加热到950-1050℃,经过干燥、热解、熔融、黏结、固化、收缩等过程最终得到焦炭。

二、炼焦:

1、炼焦生产工艺流程

由备煤车间送来的配合煤装入煤塔,装煤车按作业计划从煤塔取煤,经计量后装入炭化室内。煤料在炭化室内经过一个结焦周期的高温干馏制成焦炭并产生荒煤气。

炭化室内的焦炭成熟后,用推焦车推出,经拦焦车导入熄焦车内,并由电机车牵引熄焦车到熄焦塔内进行喷水熄焦。熄焦后的焦炭卸至凉焦台上,冷却一定时间后送往筛焦工段,经筛分按级别贮存待运。

煤在炭化室干馏过程中产生的荒煤气汇集到炭化室顶部空间,经过上升管、桥管进入集气管。约700℃左右的荒煤气在桥管内被氨水喷洒冷却至90℃左右。荒煤气中的焦油等同时被冷凝下来。煤气和冷凝下来的焦油等同氨水一起经过吸煤气管送入煤气净化车间。

焦炉加热用的焦炉煤气,由外部管道架空引入。焦炉煤气经预热后送到焦炉地下室,通过下喷管把煤气送入燃烧室立火道底部与由废气交换开闭器进入的空气汇合燃烧。燃烧后的废气经过立火道顶部跨越孔进入下降气流的立火道,再经蓄热室,又格子赚把废气的部分显热回收后,经过小烟道、废气交换开闭器、分烟道、总烟道、烟囱排入大气。 (1)碳化室

炭化室是接受煤料并对装炉煤料隔绝空气进行干馏焦碳的炉室,一般由硅质耐火材料砌筑而成。炭化室位于两侧燃烧室之间,顶部由3-4个加煤孔,并有1-2个导出干馏煤气的上升管,它的两端为内衬耐火材料的铸铁炉门。JN43-58-Ⅱ型焦炉的炭化室尺寸分为两种宽度,即平均宽为4mm和450mm两种形式,炭化室全高为4300mm,全长为14080mm,有效长为13350mm,炭化室的有效面积为21.7m3,加热水平高度为800mm。 (2)燃烧室

燃烧室位于炭化室两侧,是煤气燃烧的地方,煤气与空气在其中混合燃烧,产生的热量传给炉墙,间接加热炭化室中煤料,对其进行高温干馏。燃烧室一般用硅砖砌筑。JN43-58-Ⅱ型焦炉燃烧室宽度为736mm和693mm(包括炉墙),炉墙为厚度为100mm的带舌槽的硅砖砌筑。燃烧室属于双联火道带废气循环式结构,它有28个立火道组成,相邻火道的中心距为480mm,立火道隔墙厚度为130 mm。其中成对的隔墙上部有跨越孔,下部取消了边火道的循环孔,防止了短路。立火道底部的两个斜道区出口设置在燃烧室中心线的两侧,在JN43-58-Ⅱ型焦炉基础上加大边斜道口的断面积,保证了两端炉头的供气量。 (3)蓄热室

蓄热室作用就是利用蓄积废气的热量来预热燃烧所需的空气和贫煤气。JN43-58-Ⅱ型焦炉每个炭化室底部有两个蓄热室,一个为煤气蓄热室,另一个为空气蓄热室。它们同时和其侧上放的两个燃烧室相连。燃烧室正下方为主墙,主墙内有垂直砖煤气道,焦炉煤气由地下室煤气与主管经此道送入立火道底部与空气混合燃烧。由于主墙两侧气流导向,中间又有砖煤气道,压差大容易串漏。故砖煤气道系用内径为50mm的管砖,管砖外用带舌槽的异型砖交错砌成厚为270mm的主墙。蓄热室洞宽为321.5mm,内放17层九孔薄壁式格子砖。为使蓄热室长向气流均匀分布,采用扩散式箅子砖,配置不同孔径的扩散或收缩孔型,蓄热室隔墙均用硅砖砌筑,且其内表面衬有黏土砖。 (4)炉顶区

JN43-58-Ⅱ型焦炉炉顶区砌有装煤孔、上升管孔、看火孔、洪炉孔和拉条钩等。炉顶的实心部分由砌炉过程中的废耐火砖砌筑,炉顶表面用耐磨性好、能抵抗雨水侵蚀的缸砖砌筑。

总之,JN43-58-Ⅱ型焦炉的结构特点是:双联火道带废气循环,焦炉煤气下喷,两格蓄热室的复热式焦炉,具有结构严密、炉头不易开裂、高向加热均匀、热工效率高、砖型少、挥发性低等优点。

2、机械设备

焦炉四大车有:装煤车、推焦车、拦焦车和熄焦车。其中装煤车是在焦炉炉顶上由煤塔取煤并往炭化室装煤的焦炉机械,推焦车的作用是完成启闭机械炉门、推焦、平煤等操作,拦焦车的作用是启闭焦侧炉门将炭化室推出的炉饼通过导焦槽导入熄焦车中以完成出焦操作,熄焦车的作用是用以接受炭化室推出的弘叫,并送往熄焦塔通过水喷洒而将其熄灭,然后再把焦炭卸至凉焦台上。

荒煤气导出设备包括:上升管、桥管、水封阀、集气管、吸气管、焦油盒以及相应的喷洒氨水系统。其作用为:一是将出炉荒煤气顺利导出,不致因炉门刀边附近煤气压力过高而引起冒烟冒火,但又要保持和控制炭化室在整个结焦过程中为正压;二是将出炉荒煤气适度冷却,不致因温度过高而引起设备变形,阻力声高和鼓风、冷凝的负荷增大,但又要保持焦油和氨水良好的流动性

3、熄焦、筛焦过程和设备

邯钢焦化厂采用的是湿法熄焦和干熄焦,其熄焦系统包括熄焦塔、喷洒装置、水泵、粉焦沉淀池及粉焦抓钩等。熄焦过程为:熄焦车开进熄焦塔时,利用红外线感受器,接收红焦本身社出的红外线而发出讯号电流,经电流放大触发电路启动熄焦水泵,并借助电子定时装置控制熄焦时间。熄焦时大约有20%的水蒸发,未蒸发的水流入粉焦沉淀池,澄清后的水流入清水池循环利用。熄焦后的焦炭卸至凉焦台上,停放30-40min,使其水分蒸发和冷却,个别尚未全部熄灭的红焦,再人工用水补充熄灭。 干熄焦

干法熄焦是目前国外较广泛应用的一项节能技术,其英文名称为Coke Dry Quenching,简称CDQ干熄焦技术是利用冷的惰性气体(燃烧后的废气),在干熄炉中与赤热红焦换热从而冷却红焦。吸收了红焦热量的惰性气体将热量传给干熄焦锅炉产生蒸汽,被冷却的惰性气体再由循环风机鼓入干熄炉冷却红焦。干熄焦锅炉产生的蒸汽或并入厂内蒸汽管网或送去发电。

筛焦按粒度大小将焦炭分为60-80mm、40-60mm、25-40mm、10-25mm、﹤10mm等级别,主要设备有辊轴筛和共振筛。一般大型焦化厂均设有焦仓和筛焦楼,将大于40mm的焦炭用辊轴筛筛出,经胶带机送往块焦仓。辊轴筛下的焦炭经双层振动筛分成其他三级,分别进入仓库。

三、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

1、煤气的初冷和焦油的回收

(1)荒煤气的主要成分有净焦炉煤气、水蒸气、煤焦油气、苯族烃、氨、萘、硫化氢、其他硫化物、氰化氢等氰化物、吡啶盐等。

回收生产工艺的组成为:焦炉炭化室生成的荒煤气在化学产品回收车间进行冷却、输送、回收煤焦油、氨、硫、苯族烃等化学产品,同时净化煤气。煤气净化车间由冷凝鼓风工段、HPF脱硫工段、硫铵工段、终冷洗苯工段、粗苯蒸馏工段等工段组成,其煤气流程如下:荒煤气→初冷器→电捕焦油器→鼓风机→预冷塔→脱硫塔→喷淋式饱和器→洗终冷塔→洗苯塔→净煤气。

(2)主要设备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①横管式初冷器

焦化系统生产中煤气横管式初冷器主要结构是包括初冷器壳体、冷却管管束。横管式初冷器壳体是由钢板焊制而成的直立的长方形器体,壳体的前后两侧是初冷器的管板,管板外装有封头。在壳体侧面上、中部有喷洒液接管,顶部为煤气入口,底部有煤气出口。在横管式初冷器的操作中,除了冷却焦炉煤气外,在冷却器顶部及中部喷洒冷凝液,来吸收焦炉煤气中的萘,并冲刷掉冷却管上沉积的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传热效率。 ②电捕焦油器

电捕焦油器器体是由钢板卷制而成的筒体与器顶封头、器底拱形底组合而成。

电捕焦油器的电场有正电极、负电极组合而成。其正极是又钢管制成,其钢管固定在上下管板上,管板与电捕焦油器筒体焊接而成。电场的负极,装在由绝缘箱垂下杆悬拉的吊架上,其吊杆吊架均有不锈钢制成,吊杆上装着阻力帽以阻止气体冲击绝缘箱。电场负极由不锈钢制成,电晕极板下悬吊着铅坠,以拉直电晕极,电晕极下部由不锈钢制成的下吊架固定位置,电晕极线分别穿入电场沉淀焦油饿正极钢管中心。

2、脱硫工段(HPF脱硫法)

煤气→预冷器→脱硫塔→液封槽→(脱硫液)反应槽→再生塔→泡沫塔→(清夜)反应槽

鼓风机后的煤气进入预冷塔与塔顶喷洒的循环冷却水逆向接触,被冷至30℃,预冷后的煤气进入脱硫塔,与塔顶喷淋下来的脱硫液逆流接触以吸收煤气中的硫化氢(同时吸收煤气中的氨,以补充脱硫液中的碱源)。脱硫后煤气被送入硫铵工段。吸收了H2S、HCN的脱硫液自流至反应槽,然后用脱硫液泵送入再生塔,同时自再生塔底部通入压缩空气,使溶液在塔内得到氧化再生。再生后的溶液从塔顶经液位调节器自流回脱硫塔循环使用。浮于再生塔顶部的硫磺泡沫,利用液位差自流入泡沫槽,硫泡沫经泡沫泵送入熔硫釜中,用中压整齐熔硫,清夜流入反应槽,硫磺装袋外销。为避免脱硫液盐类积累影响脱硫效果,排出少量废液送往配煤。

3、硫铵工段(喷淋式饱和器生产硫铵,AS工艺)

由脱硫及硫回收工段送来的煤气经预热器进入喷淋式硫铵饱和器上段的喷淋室,在此煤气与循环母液充分接触,使其中氨被母液吸收,然后经硫铵饱和器内的除酸器分离酸雾后送至洗脱苯工段。在饱和器下部的母液,用母液循环泵连续抽出送至上段进行喷洒,吸收煤气中的氨,并循环搅动母液以改善硫铵的结晶过程。饱和器母液中不断有硫铵结晶生成,用结晶泵将其连同一部分母液送入结晶槽沉降,排放到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滤除母液,得到结晶硫铵。离心分离出来的母液与结晶槽溢流出来的母液一同自流回饱和器。从离心机卸出来的硫铵洁净,由螺旋输送机送至沸腾干燥器。沸腾干燥器所需要的热空气是由送风机将空气送入热风器经蒸汽加热后进行沸腾干燥,干燥后的硫铵进入硫铵储槽,然后由包装磅秤称量、包装送入硫铵仓库。

4、终冷洗苯工段

自硫铵工段来的煤气,进入终冷塔分二段用循环冷却水与煤气逆向接触冷却煤气,将煤气冷到一定温度送至洗苯塔。同时,在终冷塔上段加入一定碱液,进一步脱除煤气中的H2S。下段排出的冷凝液送至氰污水处理工段,上段排出的含碱冷凝液送至硫铵工段蒸氨塔顶。从终冷塔出来的煤气进入洗苯塔,经贫油洗涤脱除煤气中的粗苯后送往各煤气用户。由粗苯蒸馏工段送来的贫油从洗苯塔的顶部喷洒,与煤气逆向接触吸收煤气中的苯,塔底富油经富油泵送至粗苯蒸馏工段脱苯后循环使用。

5、粗苯蒸馏工段

从终冷洗苯装置送来的富油进入富油槽,然后用富油泵依次送经油汽换热器、贫富油换热器,再经管式炉加热后进入脱苯塔,在此用再生器来的直接蒸汽进行汽提和蒸馏。塔顶逸出的粗苯蒸汽经油汽换热器、粗苯冷凝冷却器后,进入油水分离器。分出的粗苯进入粗苯回流槽,部分用粗苯回流泵送至塔顶作为回流液,其余进入粗苯中间槽,再用粗苯产品泵送至油库。 七.实习感受: 充实而紧张的焦化厂认识实习之行在满载收获的欢呼声中结束了焦化厂,我们所有细胞的兴奋同时被点燃,知道在此刻之前已经幻想了多少版本。最先看到的是很多纵横交错的管道和大型的机车,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们走进了每个车间。首先去的是备煤车间,印象最深的是煤场,环境不大好,一刮风就会有粉尘飞起来,周围建了一些墙,可以减少粉尘。相信以后设备会更先进些,环境会更好些。后又去了炼焦炉,认识了工艺流程。炉顶温度很高,随后又去了化产回收和污水处理,工艺比较先进,提高了炼焦产品的利用率。在一些车间有很多的阀门,虽然好奇心很强,但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纪律性,不能乱*摸,因为一个小小的阀门出错可能会引起一段工序的错乱,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或生产率下降。更严重的可能造成人身事故。很多化学品都是易燃易爆物质,危险性很大,所以我们必须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本次实习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以前经常听到团队精神这个词,但是从实践中发现每个人在团队中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只有做好个人本分的工作,才能使得集体的利益最大化。

非常珍惜学院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提供给我们的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通过这次认识实习我对专业以后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进一步坚定了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为以后上岗做好准备。同时我也认识到不仅要知道理论知识,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次实习让我对焦化厂的大体上有了初步的了解,不仅巩固了以前课本学到的知识,而且也会对以后的深入学习有实质性的帮助.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焦化厂的环境有待提高,应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力度

策论文
《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