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习作课关键在于“习”

发布时间:2020-03-03 07:59: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习作教学关键在于“习”

昨夜,恩师张化万先生向我推荐了一篇深度好文——“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学员陈键兴老师刊发在《新作文》2015年第11期上的《习作课:请别“君子动口不动手”》一文。读此文,颇为感慨!

文中,陈老师列举了自己在全国、省级教研活动中看到的几堂名优教师展示课。所举之课皆有共同之处:老师讲得多,讲得深,讲得“胸有成竹”,讲得酣畅淋漓;学生听得多,答得多,“接受”了很多“正确的”写作知识,却鲜有动笔实践的机会。这些课例,让笔者联想到之前听的一节关于“怎么写好文章开头”的习作课。一堂上了45分钟的小学生习作课——暂且不论拖堂之弊,更何况,这堂课并不是因为给学生更多写的时间而拖堂——老师向学生列举了十多种开头的方法,但始终不让学生动笔,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此课与陈老师所举之课一样,是一次全国教学研讨会上的一节名优教师执教的研讨课。

作者列举的,笔者所看到的,绝不是偶然的个例,这是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值得警惕的病灶所在!特别是在大型的、高层次的研讨会上,由具较大影响力的名优教师执教的这些课,其“影响”之大,令人担忧!

陈老师此文,借课论理,传递的不仅是对这种教学现象的担忧,更是借此强调小学生习作教学的一种常识:习作课应不说闲话,习作课要指向表达,习作课更要指向需求,习作课必须让学生在写的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不正是张老师和老一辈语文教育专家一直引领我们实践和思考的吗? 由此,笔者想到了自己日前上的一堂作文课——《初识徐老师》。这是笔者十年前在“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挂职研修时,在张老师的指导下研磨开发的一堂写人作文指导课。几年来,因为时间的变迁,学生的变化,教学的细节略有不同,然而,核心的目标却一直没变,那就是: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学会观察,乐于表达,落笔实践,迁移方法。

课堂上,面对初次见面的陌生老师,学生充满疑问:老师来自何处?姓甚名谁?要上什么课?这位老师是严厉的还是和蔼的?穿着对襟中装的“光头老师”上课和别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针对学生这些没说出口的疑惑,笔者创设了“回家和家长说说徐老师”的交际情景,并出人意料地扮演起“男妈妈”。性别的反串,让端坐的学生一下子“绷不住”了,哄笑声打开了学生的心扉。紧接着的15分钟,笔者并不安静地扮演着“安静的美男子”,让学生在互动中发现“这位新老师特点如此鲜明”:自恋、臭美、幽默、善于自黑。

学生发现,徐老师的脑袋光秃秃的,像个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的“聪明蛋”;穿着“古装”的徐老师活像古代的农民,但举手投足却让人感觉很有文化;还有他那一说话就“会跳舞”的眉毛,像小伙伴们永远也排不整齐的队伍般可爱的“小牙牙”„„观察课堂上的徐老师,交流看到的徐老师,学生被光头、古装、“自恋”、“善自黑”的徐老师“引逗”得不吐不快,妙语连珠。

当学生乐得前仰后合,小手直举,欲罢不能的时候,笔者顺势让他们拿起笔写写第一次见到的这位徐老师。一时间,学生们奋笔直书,原本笑声不断的课堂瞬间鸦雀无声。

15分钟后,当笔者宣布停笔时,很多学生还舍不得停下。后面的10分钟分享、交流,笔者见识了这群原本还让人担心“语文素养很差”的学生的生花妙笔。

课后,主持活动的“毒舌”王旭明先生(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全国真语文活动总策划、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和《语文建设》杂志社、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社长)现场检验教学效果——让学生用10分钟写一写“王先生”。10分钟后,一篇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呈现在大

1 家面前:《“很黑很黑”的王先生》《有学问的王先生》《严厉的王先生》《这位老师不一样》„„

在这群孩子的笔下,“大毒舌”王旭明先生变成了“满肚子墨水的大章鱼,一张嘴便源源不断地喷出文采”,穿着黑色西服的王先生“像一头浑身漆黑的警犬,严厉地注视着会场”,王先生“四方脸,飞机头,黑西装,黑着脸”,和“光头的,古装的,可爱的”徐老师完全不一样„„

现场的教研专家、教材专家、教育媒体记者当场批阅学生习作,优秀及合格的占了94.6%。某省教研员李老师点评说,这堂课,至少给我们三点启发:习作课一定要基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习作课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观察,习作课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动笔实践。

王旭明先生在课后抛给笔者三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把自己“搁”进课堂?老师为什么不怕“被黑”?这堂写人作文课的经验,在别的课怎么迁移? 笔者知道,身为语文出版社社长的王先生,当然看出了这堂课的背后笔者的思考,他是想借此引发大家的思考。

常有学生说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觉得作文没东西写。一旦老师把自己“搁”进课堂,学生就明白,写作素材就在身边,老师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今天可以写老师,在写老师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和表达,下回只要有心,同学、小伙伴、亲人、朋友,哪怕身边的陌生人,也都一样可以成为写作的好素材,写下来也是很精彩的文章。

老师为什么不怕“被黑”?首先这是一种心态。所谓“被黑”,就如同喜剧中的“丑角”,演员中的“丑星”一样,并不是真的有多“丑”,而是相较于其他人,特征很鲜明;学生“黑”老师,也不会恶意丑化,而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述而已——当然,出现不当的表述,也是绝佳的教育契机,老师可以借此引导“如何得体地有艺术地说出真相”。其次,老师坦然接受“被黑”,甚至“自黑”,也是一种宽松、和谐、趣味盎然的课堂情景营造的需要。

至于写人作文“从观察到表达”的经验,其实是小学生习作的普遍经验。这种经验表现为心理机制的“双重转化”——从客观世界到眼中世界的转化(这是观察),从眼中世界到笔下世界的转化(这是写作)。写人如此,写事、写景、写物亦如此。这“双重转化”,是小学生习作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需要在充分的实践中习得的。

因此可以说,小学生习作的关键就在一个“习”字:观察与表达的实践、操练、习得。由陈建兴老师此文,到笔者此课,再联系张老师多年来“生活作文”、“活动作文”、“游戏作文”的实践,以及他的作文教学主张对我们的影响,笔者深有感触,不吐不快。张老师等老一辈的语文大师早以其一辈子的实践将习作重在“习”的道理告诉我们。面对语文,面对学生,我们当慎思,慎行,坚定信念!

什么是好的习作教学?让学生真正经历,真正发现,充分表达,充分进行写的实践,这是有效习作课的先决条件!张老师的《“摔不破”的鸡蛋》《吃西瓜》等习作课例,老师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全情投入。针对课堂体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表达的需求,自由选择描写——或活动,或老师;或同伴,或课堂;或人,或事,或情理交融。师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兴味盎然地玩玩、说说、写写,玩得尽兴且充满灵气,说得生动更富有生活气息,写得自然流畅发自肺腑,最重要的是,学生所写不是单一角度的规定好了的内容。张老师用一辈子的习作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讲解教不会学生写作,分析亦教不会学生写作,灌输更教不会学生写作。只有激发或顺应学生的表达意愿,只有让学生不吐不快,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用笔表达的过程,才有写作能力发展的可能!

语文教育大师贾志敏先生、于永正先生,不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吗?贾老师的《爷爷的手机》《松鼠的奶酪》《古文今译》等课例,于老师的《歇后语》《考试》等课例,都是习作教学的典范,是学生实践用心观察、用笔表达的习惯,是学生“习得”写作能力的典范!习作教学关键在“习”!真的要好好研究老一辈语文大师的实践和经验!

2

3

习作之前先“习说”

习作课教案

习作指导课

再读习总书记《关键在于落实》的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习作课关键在于“习”
《习作课关键在于“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