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环境保护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23:52: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杨盟

何克昌

内容摘要:云南省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加强对其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在剖析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

现状

成因

对策 作者简介:

盟:男,1959-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司法局律师公证科科长; 何克昌:男,1968-

,红河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律师,主要从事法治理论和实践研究。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自然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地表地下资源丰富,融边疆性和民族性为一体,有着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2002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为1415.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3.41%,在其16个地州市中,有8个民族自治州,包括了29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为27.6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70%,民族自治地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2%,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在这少数民族聚居的8个自治州中,生态系统脆弱,环境现状日趋恶化。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云南省环境污染严重,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问题十分突出,现存荒山立地条件差、造林难,中幼林和低效林面积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河流、湖泊水量减少,水质不断下降,\"高原明珠\"滇池水体水质严重富营养化,江河湖库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日益突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效率低下,城镇生活废弃物及工业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城市垃圾、废水污染向农村转移势头加剧,对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1、水土流失严重。云南省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索。据云南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2004年比1999年减少7072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总量、土壤侵蚀模数、年均侵蚀深度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全省水土流失恶化趋势总体上得到有效遏制,重点防治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但是云南省仍然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0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年流失土壤5亿多吨,是全国年流失土壤总量的10%。

2、地质灾害频发。 云南省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山高坡陡,谷深流急,地质地貌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据调查统计,全省有大、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点20余万处,并以每年1000-2000处的速度增加。近20年来,滑坡、泥石流几乎平均每年造成200人死亡和近2亿元以上的财产损失 。

3、石漠化问题突出。石漠化是指岩溶地区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岩石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土地退化的极端表现形式。岩溶在云南分布较为广泛,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均有分布。据云南省林业厅2005年组织开展的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岩溶面积在30%以上县区的石漠化土地为288.14万公顷,占65个县土地总面积的21.8%。

4、环境污染严重。据云南省环保局通报2004年的云南全省的环境状况:我省的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水环境污染突出,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城市生活污染仍呈上升趋势,城市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亟待加强;污染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与农业污染加重,控制与治理难度加大。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

导致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1、历史原因。 解放后,尤其近十多年来,由于我国一直奉行经济至上的社会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大量破坏性的开发。几十年来,国家出于加快工业化步伐的整体考虑,一直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原材料产地来对待,不计生态成本地在这一地区大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20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六七十年代以围湖造田、垦荒造地为内容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急剧恶化。改革后,在急于脱贫致富的利益驱动下,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观念指导下,破坏性的资源开发活动迅速演变成为全民性的发展行为,处于一种宏观失控的无序状态。

2、现实原因。

(1)重开发轻保护。

近几年来,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把西部大开发理解为资源大开发、项目大发展,不计成本的层层下达招商引资数目和开发项目硬性指标,进一步助长了资源滥采乱伐行为。所有这些掠夺式的生产生活行为,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继续遭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以至于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成为全国生态环境重灾区。

(2)民族少数人口增长迅速,传统生产方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2003年云南省总人口为4375.6万人,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4%,远高于汉族10.77%的增长率,其中云南境内的蒙古族和布依族的自然增长率更是分别达到了111.26%和621.48%。少数民族人口的急剧增加致

使其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快速减少,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粮食不足及水资源的承载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云南属于高原山地地形,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其中坡度≤8度的较平缓土地面积仅占省面积的8.86%。农业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过度垦殖现象难以遏制,天然林地、草地不断减少,少数民族所赖以生存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相应的结果是: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3)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严重畸形,过度依赖自然资源。

从云南省的五大经济支柱烟糖茶、橡胶等热带作物、林纸、磷化以及钢铁与有色金属可以看出,自然资源是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及经济来源。而少数民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更为严重,占全省70%面积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总产值只占全省比重的29.6%,少数民族地区甘蔗总产量占全省比重的77%,烤烟产量占全省比重的41.4%。少数民族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依然很大。以烟草产业为例,烟草一直是云南省的重要经济支柱,占省财政收入的70%左右。为了发展这一优势作物,云南省不断加大烟草的种植面积,以求更大经济增长。同时,烟草的种植对于粮食种植面积及森林保有面积的挤占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这些经济作物自身要占用森林和粮食种植面积,例如在煤炭缺乏的地区种植烤烟,还要依靠木柴烤烟,这些间接的消耗也不能不被重视。用柴烤烟,每公斤干烟叶需要耗柴5-7公斤,但是现阶段用柴烤烟量占全省烤烟量的20%左右,以43.6万吨的20%计算,木柴的消耗是惊人的。还有部分高山冷凉地区砍伐树木种植烤烟,这些地区因气温低所生产的烤烟品质差,经济效益并不高,但是在没有合理规划经济增长布局的情况下,依然会盲目的以破坏环境的代价换取很低的经济收入。其中用柴烤烟最为严重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已经由1950年前后的35.91%下降到1997年的27.93%的历史最低点,环境权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少数民族以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生活在良好环境中的权利,已经在日渐改变的区域环境中越来越难以得到实现。

三、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和谐发展原则,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有序发展

在经济发展滞后,人口素质普遍不高的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非常突出。因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民族地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自觉性不足,多年来民族地区的发展道路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究

其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大规模开发、自然的过渡开发。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观严重缺乏可持续性。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和宣传叙径,加强对公民可持续发展规律和战略的教育,组织专家、有关领导和人员对当地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确保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二)弘扬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几乎都有一些与现代环保理念有关的习俗、禁忌乃至习惯法。这些文化现象中,有的是直接出于保护民族社区或者聚落的环境的目的,更多的则是由于各个民族自身的宗教崇拜或者其它一些社会历史原因,但他们在实际上无疑都对当地的生态平衡环境维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一种神林文化,既在村寨后方或附近,有一块被赋予神秘色彩或者被作为宗教崇拜对象的的树林。这种“神林”在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苗族、水族、瑶族等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客观上的保护功能,许多自古就有的“神林”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状况,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哈尼梯田极好地显示了哈尼人在天人关系上追求和谐的思想。哈尼梯田重重叠叠,包裹住座座大山,多者上千台,直插入云霄,仿佛梯从天上来。村寨中的建筑绝大多数是传统的民居样式,当地人形象的称之为蘑菇房,这种房屋用土坯和稻草造成,外型美观。在哈尼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中这样描述:“惹罗高山红红绿绿,大地蘑菇遍地生长。小小蘑菇不怕风雨,美丽的样子叫人难忘。比着样子盖起蘑菇房,直到今天它还遍布哈尼家乡。”村落中的蘑菇房排列紧凑,高低错落,在山顶树林和周围梯田的环绕中分外醒目。磅礴的梯田、山顶茂密的树林和造型独特的民居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梯田、村寨、树林和村民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总之,哈尼族的这些观念与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念不谋而合,对于我们促进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当然,不可否认,哈尼族的环境观带有蒙昧主义和神秘色彩,需要我们认真甄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挖掘其现代价值。

(三)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立法工作,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传统法律性文化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实施所面临的问题、任务和实施方针等与其他地区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突出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的问题更严峻,任务更艰巨,困难更大。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符合自己区域情况和特征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很多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如《西双版纳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等,对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了专门的规定。其它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育条例》也是从一些侧面促进和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传统法律性文化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

作用。

少数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的对话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观念,形成和制订了一系列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和规约,这些习惯和规约虽有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总体要求和目标的一面,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及持续发展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在不违背社会主义法治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也可以借鉴这些法治的“本土资源”。这在经济和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的少数民族地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比如红河州绿春县哈尼族禁打到家里来做窝的燕子,燕子到家里做窝是一种吉利。这种习惯和禁忌很好地保护了这种有利于当地生产的益鸟,其效果不亚于甚至起过《野生动物保护法》一类的法律作用。再如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有一世代流传下来的丧葬习俗——人死后要用桂花树制成棺木埋葬。全州的哈尼族大多保留了这一习俗,因此对桂花树的需求很大,对森林的保护形成了威胁。曼纳览是一个哈尼族寨子,那里的村民沿袭了这一传统。针对这一情况,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当地大力倡导种植桂花树,并帮助该寨引进树种,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1999年在集体林地和自留山种了400多株桂花树,都成活了。这一举措既保护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又保护了森林,还绿化了荒山,可谓一举三得。这种把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环境理念相结合的模式,是非常值得总结和借鉴的。

3、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再造山川秀美。

(1)要强化生态环境执法手段,一是提高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力。 国家和地方要赋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一些必要的强制执法手段,如查封、扣押、没收等,落实对违法排污企业“停产整顿”和出现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地方政府“停批停建项目”权、区域限批权等。二是强化环保法律责任。在法律上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经济、工商、供水、供电、监察和司法等有关部门的环境监管责任,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行政责任追究制;完善“双罚”制度,确立既罚公家、也罚个人的“双罚”制度,推动企事业单位进一步贯彻环保法律法规,履行环境保护义务。三是实行重大环境问题一票否决制。对出现重特大污染事故、出台与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文件、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造成污染集中反弹的,实行一票否决。

(2)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确保人员和经费能够满足生态环境执法的需要。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属于经济落后地区,长期以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上人员素质偏低、地广人稀等原因,远远不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实际需要。因此,国家和地方必须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配备必要的装备,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在当前环保工作新形势下,环境行政执法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环保执法新形式,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一要敢于执法;二要善于执法;三要高效执法;四要主动执法,建立污染预警机制,主动对污染企业采取限产、限排或停产措施;五是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环境执法到位,维护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俊杰.对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 [2] 李剑文.论西部地区环境权的强化及生态环境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7(5) [3] 张坤.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动态,2000,(1) [4] 何爱平.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灾害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0(6) [5]《哈尼阿培聪坡坡》[M],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6年版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