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情感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03 17:12: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情感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黄晓城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无锡 214153)

[摘 要]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情感这一红线,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感染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情感。只有充分调动和利用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学生对所学内容才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得到提高,由“要我学语文”转变为“我要学语文”,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因素

作者简介:黄晓城(1983—),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讲师,文学学士学位。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不少教师过于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纯粹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生生的语文教材讲“死”,教师成了“僵师”,学生成了“僵生”,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暮气沉沉,淹没在一潭“绝望的死水”中。这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情感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得到明显提高,由“要我学语文”转变为“我要学语文”,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充分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呢?

一、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以教师情感感染学生情感

已故著名学者潘光旦就学校教育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方:“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可见教师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扮演的是“导游”的角色。在这里我们不妨把潘光旦的这段话移植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这个话题中来。在以教师情感感染学生情感的过程中,老师好比“大鱼”,学生犹如“小鱼”,老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扮演的是情感“导游”的角色,时间长了,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感染,正如“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培养学生情感的“工程”中扮演这么一个重要的角色就要求教师把大部分的精力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倾注在每一堂课中,倾注在每一个教案,倾注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细节。首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对后进生倾注更多的爱。对于后进生的爱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过分强调后进生的缺点而忽视了后进生身上的闪

1 光点。作为人师的我们必须牢记“门前有芳亦有秽,不容荆棘不成兰”的道理。给学生多一点爱,就会使他们感觉到语文课堂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天地。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为此,我们应当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适时给予引导启发;在学生思维出现错误时,尽量用委婉的语气指出,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学生思维活跃回答正确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对于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不吝惜自己的赞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再者,教师应当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热烈激昂的情绪,绝不把与语文教学无关的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中来。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同时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在语文课上应当力避角色混淆,力避把班主任工作的牢骚带到语文课堂中。由此看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积极的情感是实现情感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体悟课文浓郁的情感因素,以作者情感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总是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载体的。在语文教材中,想象丰富的诗歌,形散神聚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雅俗共赏的戏剧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课文都蕴涵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些文章中浓郁的情感因素犹如岩浆喷发,只需学生自我学习便可体悟到。如学生自学课外文章《为母亲洗一次脚》后,就明白了世界上有一种爱“只知付出,不图回报”,那就是伟大的母爱。如学生在看台湾作家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一文时被主人公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类文章作者用热情、激情、真情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学生置身于其营造的浓郁的情境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由心理的暗示和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教师明白真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当然文章中所蕴涵着的作者的情感不都是这么外显的,还有的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很直接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了,这一点容后再述。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体悟课文浓郁的情感因素,以作者情感激发学生情感”这一方法并不完全建立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之上,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和方法,此外,教师的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配合教学过程,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投入

语文学习如果只让学生机械呆板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如果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烘托渲染法引导学生情感

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二册中有一篇短文介绍的是张志新烈士临危不惧从容就义的事迹。“张志新是谁?”恐怕学生们都会有此疑惑,这不能怪他们无知,因为1979年宣传张志新同志事迹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还未来

2 到人世,更别说我们的学生了,而仅仅宣传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后,不知什么原因,张志新的名字从媒体上消失了。这篇短文的情感基调是哀愁与低沉的,我在课堂上采用了配乐朗读的教学方法,所配音乐正是低缓哀沉的《辛德勒名单》,这对课堂气氛起到了积极的渲染作用。用音乐烘托渲染,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客观让学生仿佛能够听到,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移就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认识上来。

(二)用背景穿插法激发学生情感

还是上面那篇课文,虽然我采用了烘托渲染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许是时间隔得太久的缘故,学生对十年*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当我介绍文章背景讲到张志新烈士仅仅因为“思想”就被“四人帮”残暴地结束生命,而且在结束生命前竟然被割断喉管时,一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师,我怀疑张志新是不是疯了?”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有计划地穿插了许多内容:讲旧中国的贫穷、黑暗和落后,讲“五四”新文化运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讲遵义会议,讲三大战役,讲十年*,更讲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讲得同学们一次次热血沸腾。学生的思想变了,最直接的效果表现在作文上。学生的作文突破了自我封闭的小世界,有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信念,更有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豪情壮志。这样,学生知识面扩大了,视野拓宽了,词汇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我觉得语文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带给了他们心灵的洗涤和上进的动力。

(三)用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及丰富的体态语言点燃学生情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诱导学生走进文章意境,引领学生点燃情感之火。如在上《胡同文化》一文时可用北京方言来模仿老北京胡同中商贩的吆喝声,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如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教师就不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运用富于变化张弛有度的语言,营造引人入胜的语境,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此外,教师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蕴涵着大量的情感信息。我们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在一起,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

当然,可以调动学生情感投入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是具有可行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我们都不妨一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不容小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一花一世界”,让我们一起凝神,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只要我们播下情感的种子,洒下辛勤的汗水,明天的原野定会充满成熟的金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2、叶圣陶:《叶圣陶文集》,华夏出版社,2001年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4、周建设:《教学语言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5、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年级分管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高考复习策略

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情感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情感因素及其培养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