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将相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5: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一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这些都是历史故事,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来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读中悟,悟中读,“读”“悟”结合,悟中领略人物形象与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师生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文本。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什么?(一位将军和一位丞相和好的故事)

3、课件展示,“将相和”故事简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4、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板书:廉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什么?(和好)

5、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他们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 谈话过渡: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快速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阅读要求:

(1)做到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加字、不减字。 (2)做到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新词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允”读“yǔn”,不念“rǔn”。 “诺”读“nuò”,不念“ruò”。 “怯“读“qiè”,不念”què”。

2、指导学生认清字形。

(1)“壁”与“璧”形近,“壁”可以组词“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之宝,所以下面是“玉”。

(2)“允”与“充”相近,教师指导学生加以区分。

3、指导书写。

“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4、课件出示课文新词,学生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不明白词语的意思。

四、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1、小组合作读课文。

2、小组讨论汇报。

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完璧归赵(第1——10自然段);渑池之会(第11——15自然段); 负荆请罪(第16——18自然段)。

五、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同学们快速读第一个故事,找出故事的前因、结果。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结果是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赵国。)

2、在文中找出蔺相如说的第一次话,读一读。 (1)这里讲到了一个什么物品?(和氏璧) (2)请学生说说对和氏璧的了解,教师加以补充。

3、看来和氏璧是一块宝玉,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谈话:既然这样,我们就跟他换吧。(生说:不行,因为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

师说:那就不换,怎么样?(生说:不换也不行,因为怕他派兵来进攻。)

4、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看来只有派人送去了,现在你们就是蔺相如,要怎样才能让赵王放心派你们去。

5、引导学生读蔺相如的话。

6、蔺相如去了,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想象当时秦王会说什么?心理会想些什么?(找学生上台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7、找出蔺相如说的话第二句话,读一读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8、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画面,学生自读

8、9自然段,把文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学生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师板书: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9、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六、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学习第二段:渑池之会

1、学生默读、思考故事的前因、结果是什么?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赵国便宜;结果秦王吃亏)

2、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做了一件什么事?起因是什么才使他这么做? (指名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录下来;因为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指名说: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4、生齐读第13自然段。

5、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武官廉颇也在边界上做了准备,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6、齐读第15自然段,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三、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1、学生小声自读,思考故事的起因、结果分别是什么?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结果是:负荆请罪)

过渡:在渑池之会上,我们知道廉颇也有功劳,可赵王只封蔺相如为上卿,而没有奖赏他,难怪他不服气,于是就产生了矛盾。

2、你从哪里知道他们不和了?(学生齐读第16自然段)所以廉颇的这些话就破环了将相的和。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到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

4、(出示画面)指名读第18自然段 (1)课文那句话解释了“负荆请罪”,在文中作上记号。

过渡:“负荆请罪”一般用来形容什么?(知错能改)那么廉颇具有什么品质?(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的人、以国利益为重)

师板书:知错能改

(2)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5、想一想:

(1)如果没有廉颇的勇于改过和负荆请罪,就不会有( 将相和 ) (2)蔺相如处处让着廉颇为的是什么?(赵国) (3)将相和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保卫赵国)

四、思考:“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了课文,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2、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3、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六、练习

1、指名说三个故事的起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2、抄写本课生字、生词。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课后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最后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回顾这一教学过程,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