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辨证角度看伦理文化观和宗教文化观

发布时间:2020-03-03 08:43: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辨证角度看伦理文化观和宗教文化观

摘要:和这两章作者分别从伦理的角度和宗教的角度阐述了文化并探讨了伦理以及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辨证的角度,在作者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去剖析伦理文化观与宗教文化观,并指出作者就对伦理文化观和宗教文化观评述的不足,以供今后对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伦理文化观;宗教文化观;辨证角度

作者观点的梳理与概括

和这两章作者分别从伦理的角度和宗教的角度阐述了文化并探讨了伦理以及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古往今来以及横贯中西的历史人物和学者关于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文化与宗教的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释,其中作者着重批判了以辜鸿铭,什维兹尔等为代表的伦理文化观和以基德,埃尔武德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观。作者认为无论是伦理道德,还是宗教,都只是文化的一方面,它们可以影响文化,同时也受文化其它方面影响。

在中,作者解释了何谓伦理文化观。所谓伦理文化观,即以伦理道德的立场去解释文化,换言之就是以伦理道德为标准去看文化的观点。古今中外,主张这种观点的人比比皆是。从中国古代《尧典》《书经》以及孔孟之道到近现代著名学者辜鸿铭,从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以及其两代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欧洲的孔德,斯宾塞尔以及什维兹尔,无一不认为只有伦理道德才是文化的主体,决定着文化的其他方面。而作者却态度坚决立场分明地批判了这种观点。作者指出,伦理道德只是文化的一方面而已,并没有占到主体的地位。

而在中,作者说明了所谓的宗教文化观。即认为文化的基础是筑在宗教之上的观点。作者也同样列举了史上极力倡导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最后作者也同样立场鲜明批判了宗教文化观,认为宗教文化观也不过是文化的其中一方面,也没有占到文化的主体地位。

辨证地进行剖析及发现问题

何谓辨证。所谓辨证就是运用辨证法来分析问题。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问题。那么为何要用辨证的角度来分析。伟大的辨证法大师黑格尔说过,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 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真理。而马克思也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的科学理论,它既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然是普遍规律是真理,就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去认识探讨事物。

首先暂时把宗教文化观放放,姑且先对伦理文化观进行分析。在作者关于的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①我们承认伦理的观念道德标准,可以影响到文化的其他方面;然而,同时,我们也得承认,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可以影响到伦理或道德。我们

1 注①《文化学概论》第122页。

能从文章中直接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直接跟伦理有着直接关系并且也和文化的其他方面有相互影响。而辨证法中所谓的联系就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一方面,作者认为观念道德与文化的其他方面有联系,有联系才能谈得上影响;而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换言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观念道德与文化的其他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不是孤立存在或者简单或单方面联系,他们是个有着复杂联系的有机统一体,而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个有机统一体即我们所谓的文化。人类文化世界并非零散事实的简单总和。我们也可以试图把这些事实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理解。在此,我们感兴趣的是人类生活的广度,我们专注的是特殊现象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我们欣赏的是以“多彩画法”或“复调音乐”表现出来的人性。因此我们更容易注意到文化表现出来的个个表象,而容易忽视从一个系统或者一个有机整体的高度去看各个部件。

在同章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②因为,每个社会,有每个社会的伦理或道德;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伦理或道德,以一个社会的伦理,去衡量别个社会,或以一个时代的道德,去衡量别个时代,都是错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用发展的观点在看伦理或道德对文化的影响。辨证法中的发展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换言之即某事物的存在是否符合当时的背景环境,这里也可以直接说成伦理文化观的适用性。既然空间和时间都是不停发展变化的,那么指求伦理文化观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适用那是不可能的。或许,在某个时代某个社会这种文化观点曾经很适用过。比如,在中国古代甚至是近现代的某段时期,我们是用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化的模型来引导整体文化的走向。如:玉帝,唐僧之类的,而在西方的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中则充斥着嫉妒,威胁,通奸,私欲等等各种丑陋的东西。他们似乎是用神的丑陋行为来作为自身的反思,充满着对现实世界的隐喻。而无论是孔孟时代亦或是苏格拉底的年代,由于人们极其注重伦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伦理在那些年代里占据了文化很大的比重。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也只是很短暂的一瞬。事物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以及思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就拿现在的社会来说,这种伦理文化观自然是相当不适用的。

其次,就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伦理文化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对立统一的观点简言之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伦理文化观纵然存在很大问题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在批判伦理文化观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许多大思想家主张这种观点都是基于他们所在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局限,在那个时候把伦理放在对文化认识的首位,对当时文化进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而且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第二,无论是伦理还是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都好比一张复杂的网,这是一个方法论的新视域,将伦理与宗教纳入广阔的人类文化的全部中来研究。兼容并包,凸显人文底蕴。这对众说纷纭的文化的定义无疑又有了新的基础平台。第三,这些观点的提出为

注②《文化学概论》第122页。

2

伦理哲学以及宗教学本身的研究发展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既然伦理与宗教都是文化里面的内容,那他们本身的发展对研究文化的发展也是相当有益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这两章中只是对两种观点加以批判,而未能指出这些观点依旧有它的可取之处。

至于宗教文化观的辨证分析法大致也跟伦理文化观相一致,因为宗教信仰本身与道德观念就有很多相似处并且有着密切联系,在这里就不再展开详细讨论。但有必要一提的是,宗教文化观普遍认为,在欧洲宗教几乎控制了一切,自然文化对于宗教也只能处在从属地位,神学具有三个阶段:拜物教,多神教,一神教。主要的论述者是孔德,实证哲学,认为在神学时期里,文化在哪一方面都受宗教支配,连科学也要以宗教作为起点和基础。这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比较极端的观点。但是即便如此它依旧有它的可取之处。比如,大部分宗教教义都是向善向爱的,让人们认为它主导文化有益于形成某个社会的共识。象西方宗教传统,犹太教,基督教认为人是宇宙的代理人,人需要尽心尽力爱神,爱邻人,需要将自身的潜能发挥以荣耀上帝。这就是西方人对宇宙不竭探索的精神动力。即使是文艺复兴也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的体现。

结 语

作者分别从伦理道德和宗教的视觉角度去解读文化,对文化的涵义进行多维视域的透视和解释,这对文化学的研究是相当有价值和意义的。此外作者的观点也可以说比以往的学者的观点要更为全面,而对以往学者的观点的评述也很到位。而在作者研究的基础上,本人尝试用辨证理论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但因为本人对文化学的知识以及理解程度实在是非常有限,所以在分析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然而依然希望能起到些补足的作用,供以后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学者们参考。

参考文献:⑴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与

⑵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⑶ 汪华岳 《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人物注释:

(1)辜鸿铭,名汤生,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 3 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2)什维兹尔,理性唯心主义者,以个人伦理的觉醒带动社会,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伦理的,其他方面则是陪衬,物质的进步会使伦理没落

(3)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4)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5)孔德(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1798年1月19日生于蒙彼利埃城 ,1857 年9月5日卒于巴黎 。16 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C.H.de 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后因观点相左,两人分道扬镳。1826年设馆讲授实证哲学。

(6)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

(7)斯多亚学派, 雅典城有一个用希腊著名画家波立戈诺特的绘画装饰起来的富丽堂皇的画廊。大约在公元前308年,希腊哲学家们在这个地方创立了一个学派。画廊在希腊文中叫斯多亚(stoa),所以,这个学派就叫斯多亚学派,也可以叫画廊学派。斯多亚学派认为幸福实际上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善。他们采取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同样的立场:一个人幸福的唯一条件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而德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学派代表人物有芝诺、克雷安德和克吕西波。中期代表人物有巴内修斯和波塞唐纽斯。晚期代表人物是辛尼加、爱比克泰德和奥里略。

转变课堂文化观

华为:六大特色文化观

我的企业文化观

我的企业文化观

我的传统文化观

我的中国文化观

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解读

当代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廉洁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从辨证角度看伦理文化观和宗教文化观
《从辨证角度看伦理文化观和宗教文化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