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发布时间:2020-03-01 17:24: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教师卷)(整理:高亦梅)

一、中考课外文言文考点:

(一)解释词语;大量积累课内文言文中重要实词;归纳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多种含义。

(二)断句或翻译语句;

断句口诀:排比对偶与顶真,修辞提供好条件;名词代词做主宾,前后往往要断句;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方法:\"留\",就是保留; \"补\",就是增补。\"调\"就是调整。

意译:进行符合现代语言表达习惯的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即可,不必字字落实。

(三)内容理解。一般为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常考内容和题型:

1、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内容的把握;

2、分析人物的特点,谈对人物的看法,有时要求结合选文;

3、谈启示,悟道理。

【阅读理解小诀窍】

1、以注解题。就是用注释来帮助疏通文意、答题。

2、以题解题。(1)借助标题来理解文意和答题,标题往往就是对内容或主题的概括;(2)借助题干中的信息来理解文意和答题。

3、以文解题。就是利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答在文中,要学会利用文中的关键句。

4、以理解题。“理”就是事理、逻辑。答题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进行推理。

二、中考真题:

2008年附加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好处就是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称赞

(2)不知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法:效法

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

(1)问元方父亲为官时如何赢得称赞;

(2)问自己和元方的父亲谁效法谁。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4分)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2009年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淳熙中,张说颇用事,为都承旨。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①②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

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而罢。(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邀请.

(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邀请.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3分)

陈良祐未到,“用事”的张说内心不快,想皇帝惩罚他。

(这道题难在文中并没有刻画良祐,我们只能从另一个角度——刻画张说时所用的“用事”一词作推测。)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3分)

根据选文中“张说颇用事”,而他上奏获准请客时大家都去捧场,独陈良祐不参与,由此可看出陈良祐看不惯张说“用事”,不畏权势,为人正直。

参考译文:

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张说拜谢。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不久,中使带着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张说的宴会还没散吧?”小黄门回答说:“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多次召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

2010年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适:恰好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谕:告知,使„„明白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2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 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第二天要全城严查的风声。而这这二人还要多次出入城门并不带行装,不得不令人怀疑。他们这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③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

(2)于成龙: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

参考译文: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2011年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言默戒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或旦而不鸣或:有的

(2)皆足取祸也取:招致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2012年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

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2.鷇 kòu:初生的小鸟。3.忮zhì: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 (使„信任)(2)去人太远(距离,离)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或:因为(主人)对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它动物,要与其它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参考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

三、实战演练

(一)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会有土寇(恰逢)(2)沟洫甫成(刚)..

2、断句。(2分)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3、文段叙述了刘羽冲的哪几件事?

(2)得到古代水利著作,在一个村子里试验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

4、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他只会死学知识但不会变通运用。

参考译文:刘羽冲,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难道是欺骗我的吗?”每天像这样说千百遍,只有这六个字。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式或态度来伤害其它动物。(1)得到古代兵书,苦读后训练乡兵,镇压造反,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二)肃王与沈元用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出使(2)暇日无聊:空闲 ..

(3)元用素强记: 向来(4)取纸追书之:书写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3、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

4、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参考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游览寺院,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没有遗漏的。又将元用

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三)解元传

解(xiè)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④。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敌 骑 数 千 四 面 集 / 元 掷 身 陷 阵 / 左 右 鹘 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世忠忧之:以„„为忧,感到担忧(3)备悉敌情:详细,详尽 ..

3、翻译下面语句:“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3分)

(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逼近,惊讶不已,军心动摇。

4、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力大无比,本领高强(2)智勇双全,战功卓著

参考译文: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县人。浓眉俊目,容光焕发,高大挺立,神彩照人,臂长过膝,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外号“小由基”。能用绳索拉着犀牛(让犀牛)倒着走。曾经骑着骏马驰骋奔突于敌阵之中,来往如飞。

当初,解元从保安军德清砦起兵,功劳累积而担任清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解元为韩世忠麾下,被提拔为偏将军。韩世忠到下邳后,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将至,大家都很惊恐,军心动摇。韩世忠对此感到很担忧。解元于是率领二十余骑兵悄悄出发,擒拿金兵数人,详细了解到敌人的军情。不久又再次出击,遭遇敌骑兵数千人从四面包围了解元,解元奋不顾身,冲入敌阵,跃马横枪,像鹘一样左右猛击,大呼一

声,声音震动刀剑铠甲。敌酋长大惊,落下马逃跑了,其余金兵惊惧退避,望风而逃。解元以功被授予门宣赞舍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

②③④

⑤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 ④建:提出。⑤吴会:吴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

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2分)

3、从文中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有超群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有特别的雅量。(政治才能、军事才能、特别的雅量各1分,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4.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3分)

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每点1分。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参考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谋求扬名显达。(3分)(躬、耕、求、闻达各0.5分,表述1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材料]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共)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新课标阅读文言文课外拓展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