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1 20:00: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了七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对解决“三农”问题在理论上的继承和创新。可以说“三农”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方方面面的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离不开科学发展观对其的指导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和“三农”工作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的重要体现

一是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战略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三农”工作重要地位认识的深化,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是初步形成新时期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出台了以“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

1 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制定了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实行奖励补助的激励政策,实施了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的调控政策,强化了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建立了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等。这些政策,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强化,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涵盖“三农”各个方面的政策体系。

三是开始建立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农产品流通机制,形成农民就地拓展与外出转移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机制,完善村民自治和乡镇政务公开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监督管理机制等。这些机制的逐步建立,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着手构筑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根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加大农村财政投入为标志开始向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以取消“农业四税”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税赋体制过渡,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同等的义务教育制度转变,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平等的医疗服务制度方向迈进,以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方向发展。这些制度的着手建设,标志着我们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从现在来看它确实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可见,科学发展观对“三农”的指导作用,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更好的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曾提出过;80年代初,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90年代,林毅夫就新农村建设提出“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以拉动内需,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提

2 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思路”。然而,新世纪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据此,所谓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再理解

《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怎样理解这项战略部署:可以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它不是一场改造农村的运动,而是一项战略选择,它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国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任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所以现代农业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那么要想把新农村建设好,找准切入点是关键,农村公共事业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

新农村建设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地提出了建设社

3 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生产的发展,就要按照市场需求,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在“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创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要求。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要做到乡风文明不仅要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更要创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要科学规划村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建设环境优美、生活优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新环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改善农民生存状态,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是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是要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引导农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力,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意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农业发展和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关系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4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事业进步的关系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要政府包揽一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事业,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应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应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新型农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政府应该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如果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很难建设好。

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应该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既应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又应有具体的现实目标。我国农村基础条件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60余万个行政村,300多余万个自然村,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很快,有的地方连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是一个标准、一种模式,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设的目标、速度和标准,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作好科学的规划,不能急于求成。

三、现代农业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重大。

1、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5 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现代农业的概念及涵义

(概念)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关于现代农业,人们对它的理解各有侧重,它是一个时代的概念,是当今时代的带有方向性和主导的主流农业,新的时代特征不断赋予现代农业以新的内涵。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涵义)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倡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组织生产,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所以,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摆脱了前30年超稳定的局面。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产值比重发生了变化。

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到2006年主要农作物覆盖率达95%,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六五”时期的36.8%上升到“十五”48%。

农业物质装备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加强

6 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6.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了5.82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25亿亩,比1978年增长22.4%。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200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产业化经营组织13.57万个,带动农户8726万户。 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

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使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558.3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

4、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外部因素

农业与工业增长比例关系不协调。 2000-2005年我国年均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为2.8:1。 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仍在扩大。(我国农业与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来看) 工农产品比价关系不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偏离。(2002年13.5、44.

8、41.7、50.0、21.

4、28.6、73.0)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依赖于土地的人较多,农业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不断拉大。

1978-2005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总体趋势上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城乡的差距就变得敏感起来。(恩格尔系数是指人们的食物支出金额在消费总支出金额中占的比例,而我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如何切实降低农村恩格尔系数,更好的发展农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压问题。)

2、内部因素

农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

我国农业耕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耕地资源十分紧缺,而且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耕地和水资源还将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在加剧。

7 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

人多地少,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目前农户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户均不足0.5公顷,而且农田结构零散。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尽管已经不低,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劳动生产率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农业效益低的重要原因,是制约未来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科研与技术推广薄弱,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

在我们国家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足20%,而发达国家已经占到了50%以上。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造成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9.1%。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高素质的农民已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整个国家小康建设的进程。 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是总体上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农机装备和水利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全国一年的灾害损失就达千亿斤。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转变,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

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够高,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还比较低,大宗农副产品大多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的加工成品少。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关系松散,带动覆盖面不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在起步阶段,组织化水平低,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进程。另外,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一直困扰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而且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这个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我国居民的食品

8 消费需求增速已经明显降了下来,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食品需求已经稳定了下来。从供求两方面的变化看,我国农产品生产总体过剩的情况在加剧。相应地,农业的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是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却较弱。 粮食大县财政收入少,发展粮食生产后劲不足

农业税取消后,县级财政可支配资金减少,国家转移支付不足。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提出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

5、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

面临这些问题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应该怎么办,先来看一下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就目前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按照现代农业的起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1.美国模式。美国现代农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装备、高效率及土地的规模经营。由于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农业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不足,为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节约了劳动,因此也有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为“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

2.日本模式。日本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刚好相反,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不足,因此日本农业最终选择的是一条通过大量增加使用化肥,采用优良品种以及使用精耕细作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生物技术进步路线,重点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率,也称“土地节约型”的现代农业。

3.西欧模式。(中间型)西欧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农业资源条件界于美国和日本之间,既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人均耕地又不多,农户经营规模中等,因此现代农业的起步方式选择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的模式,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产业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6、我国现代农业的区域发展方向和重点

到底应该采取哪种模式?我国由于地形复杂,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等,造成我

9 国农业发展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详见课件)

7、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完善支持现代农业的补贴政策体系

政府继续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图、视频) 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

比如:增加财政投入、科研人力资源投入等等。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党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国家显著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初步建立了新时期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财政支农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已达到了13%以上。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财政投入实现的。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较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

推进机制体制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龙头企业的科技素质,创建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科研条件,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工作,继续实施农业科技进户工程。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考核和监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和地方农业研发队伍;建立一套充满省活力的农业科学研发机制,实行农业科研资源的高度市场化配置,鼓励农业研发与推广并举,使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渭北高原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盛产优质红富士苹果。陕西华圣果业公司是一家以苹果产业为主业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企业。这家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先后在20多个苹果生产县建立了基地,带动果农10万多户。他们推广使用苹果套袋技术,解决苹果表皮粗糙、果色老化和易于污染的问题。企业拥有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气调保鲜库,有一半产品出口国外。如今,华圣苹果已远销到欧洲、北美、中东、东南亚等56个国家和地区。据说在英国、加拿大等市

10 场,华圣苹果卖到了当地同类苹果的最高价。

刚起步时,华圣的出口占了全部销售的90%。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进步,华圣的眼光也转了过来。曹继华分析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水果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食品。特别是苹果消费的高端市场,有非常巨大的开拓空间。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华圣果业果断调整思路,在确保英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市场的同时,去年底组建了庞大的国内市场营销公司,把市场终端由过去的批发,一下延伸到超市,构建起全国营销网络。到目前,华圣已在全国建立起了7大区域营销网络,华圣苹果已闯入全国10大城市的45个主流超市,销售门店超过400家。

今年7月16日温家宝总理考察华圣果业,在分选车间,看到一箱箱去年采摘的苹果刚刚出库,准备在今年苹果收获季节前的空档期上市销售。虽然在保鲜库里储藏了一年,但苹果色泽鲜艳如新。经过清洗、烘干、自动分选的红富士苹果,按照规格和质量分门别类地装箱,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温家宝对大家说,我一边在车间看苹果,一边思索国内外的经济走势。小苹果可以看出大问题。苹果的销售离不开消费市场,而消费市场稳定又离不开经济稳定。从苹果外销市场的变化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的变化。现在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进程非常缓慢,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既要扩大内需,又必须稳定外需,两者不可偏废。面对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企业要有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多元化的品种结构,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这样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温家宝接着说,一个小苹果,可以读出中国的经济学。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苹果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并且不断追随科技和市场需求。一只小小的苹果告诉我们: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并且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以依靠科技进步为基本抓手。

最新的统计表明,华圣果业全年销量预计能够达到5万多吨,其中国内销量占到四成以上,两条腿走路的格局已经形成。用曹继华的话讲,就是“抗击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华圣果业公司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行业发展模式和运行体系,最终走向成功。它的成功是现代农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最终提高抗击风险能力的有力证明。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坚决执行中央l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围绕主

11 要农作物、规模养殖和特色农业发展,有重点地增加投入,加快农机推广步伐,不断提高优势主导产业的装备水平。 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发展现代农业,我们要着力“引进来”努力“走出去”,引进优良品种、努力利用农业知识,技术信息资源,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连着农户,一头面临着市场,是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的组织者。龙头企业需要借助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同样,现代农业需要依靠龙头企业的推动来发展。 培育新型农民,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要继续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着力强化创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断充实农村人才队伍。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用土地逐步通过市场机制流转到真正的农民手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使逐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在加快农村剩余人口的城市化、不断减少农村人口的前提下,改革农用土地使用与流转制度,使目前凝滞农用土地流动起来。同时进一步改革城市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综合协调和管理机制

12 协调处理各种农业资源管理利用方面的重大问题,确保农业资源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加大对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合力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的意识,为现代农业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和有力机制。

8、农业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也提出,各级农业部门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科学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形势特点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与战略重点,不断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继续实施“三大战略”,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四大支撑”,努力构筑优质粮食、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健康养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生物质和生态、农业服务“六大产业”体系。

围绕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从2006年起,启动并开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促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提升行动、循环农业促进行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加强行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十大行动”。要把“十大行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抓手,作为农业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任务,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需要我们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各个方面去努力,但至关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集中显示了其特有的优势和多功能性。毫无疑问,现代农业就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的根基所在,核心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现代农业,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那么响应中央文件的号召,我县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要求,也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霍山县农村经济同样从包产到户到家庭联产承包30年不变,从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模式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传统农业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繁重的农业赋税到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一项项改革成果,推动霍山县农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我县农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多项改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从汪精全承包荒山到林权改革萌芽;从桂绍松8户农民办厂到农产品走出国门;从张发源小型养殖到国家级龙图企业源牌集团的崛起;从杜应流的农民车队进城到现在的世界铸造大王,无不显示出霍山农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霍山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再次发生新的转变。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霍山实际,我县农业委员会于今年六月份制定了《霍山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列入建设用地置换并将原宅基复垦成水田的,按2万元/亩补偿给农户。属于新增耕地的,其新增耕地指标挂钩后,给予0.25万元/亩的补助。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优先实施土地规模整治。

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特色、支柱产业

我县建立了“霍山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县农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下: 2008年3月,大沙埂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与儿街镇大沙埂村,面积8.7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示范园内设计了生态养殖小区、高效种植业小区、花卉苗木及林果业小区、农产品加工小区四大功能区,同时县委县政府为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小区有好又快的发展,还专项为入园投资兴业的项目制定优惠政策。

单龙寺乡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按照“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手段,开放的思路。”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专业市场建设三大亮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14 进程。该乡白沙岭500亩水保改梯是由10户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土壤深厚、肥沃,自从2007年改梯后,土地一直闲置,无任何效益,通过“转包”的形式流转给霍山绿力公司种植良种茶树,建标准化茶园使土地达到了有效利用,同时又壮强该乡茶叶基地规模,推动了该乡茶叶产业的发展。此外还有大化坪的小金山现代茶业示范园、黑石渡的万亩生态农业示范片等等。

目前全县已形成主导产业基地近百万亩,包括毛竹、茶叶、蚕桑、板栗、油茶、中药材、百合、葛芋、鳗鱼。已培育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8家,带动农户4.5万户,连接基地22万亩,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10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占60%以上。土地的成功流转、现代农业示范小区的设立,表明我县已经开始了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新的征程。 总结

现代农业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目标夯实了基础,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村容整洁”提供了有力保障。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现代农业,这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顺应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来做。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理)

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