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李丽平科学论文《让“问题”贯穿小学科学教学的始终》

发布时间:2020-03-02 12:58: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让“问题”贯穿小学科学教学的始终

单位:洛阳市新安县正村镇正村小学 姓名:李丽平

电子邮箱: 1157605223@qq.com 联系电话:13949277118

【摘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因此,科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以问题的不断解决和不断生成为链接的过程,更应该是学生自己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科学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贯穿小学科学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问题 大胆质疑 主动探究 解决问题 延伸到课外

【正文】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核心,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善提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让学生在鼓励中大胆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杜威说:“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情况一样。”

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在关注物体本身上,学生也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在第一个活动中——同一个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不同状况现象出现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很自然就会提到液体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变化,这与前面所学的有关物体沉浮的知识联系起来了,展开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的探究。这样前一个探究结果很自然的就延伸到下一个问题了。

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虽然早有定论,但今天是学生直接探究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提出的,他们虽然不是科学家,可他们确确实实直接在搞“科学”,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教师所追求的吗?

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做学问的开始,是吸取知识的动力。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发现总是思维论证和假设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二、让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探究。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家长会有意识地引导小朋友自身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存地将答案告诉小朋友,惟恐小朋友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小朋友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协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同学间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则会受益匪浅,以后再遇到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会是如何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协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教学本身就是问题酝酿和形成的过程,更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就要积极引导学生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问题,设法求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学会学习。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经过大脑整合汇总,成为意识的源泉。学生只有在自然产生各种有价值的问题后,才会努力寻求解决。

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要急于解说,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求证。当学生得出结论后,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然后再来证明这一结论。长而久之,就会逐渐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开发和培养。

四、让问题意识延伸到课外。

有时,课堂上的探究还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课外的探究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打破时空界限,开展后续性探究活动,将课堂内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可以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如在学生认识了电可生磁,利用电可以制造电磁铁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它们各自起着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磁力强大的电磁铁?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当然也乐于去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方向。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与科学相关的问题之中。因此,科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以问题的不断解决和不断生成为链接的过程,更应该是学生自己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科学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贯穿小学科学教学的始终。

让爱贯穿始终

让口语交际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让变式教学贯穿数学课堂始终

“趣”贯穿于教学始终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 黄丽霞 科学论文

让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贯穿说课的始终

把高尚师德贯穿于教学始终

弘扬个性让素质教育贯穿学校体育的始终

小学科学论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将实践教学贯穿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始终

李丽平科学论文《让“问题”贯穿小学科学教学的始终》
《李丽平科学论文《让“问题”贯穿小学科学教学的始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