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修改后

发布时间:2020-03-03 01:59: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但古诗词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古代,诗和歌如同血与肉的关系,二位一体,几乎无法分割。现代歌曲与古诗词及音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过程有着可行性,在古诗词教学上,用音乐可以导入课程,营造情感氛围,用音乐布置背景,能够提高朗读效果。当然音乐只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不能喧宾夺主。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但古诗词教学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说古诗词教学难,是因为古诗词毕竟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很多词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异、转移或者已经扩大、缩小了,兼以许多语法现象也已经消失。所以在遇到古诗词教学时就会感觉难以下手。这常常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感觉特别头疼的问题。于是,许多教师就照着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古诗词没有任何兴趣。”我们教师最普遍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把古诗词教学当作古汉语教学。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根本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魅力,无法领会古诗词的韵味,也没有让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得到发展。音乐是带给人们的是一场场听觉盛宴,而了解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着莫大的帮助。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枯燥乏味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变成跨越时空与古代的诗人、学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见面会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

一、古诗词与音乐的紧密联系

(一)古代诗词与音乐的联系

在古代,诗和歌如同血与肉的关系,二位一体,几乎无法分割。而歌,我们知道,它就是音乐。所以说,音乐与诗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一句话,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是把诗当歌来唱来吟诵的。中国古代诗词和音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渊源,音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诗词等文体文学的发展。古代诗词和音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家所熟知的汉代乐府诗、唐代律诗都曾经在历史上进行了配乐歌唱,这说明古代诗词和音乐之间密不可分,互相促进,音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这甚至是一些文学作品能够广泛流传的根本所在。

中国的唐代,是世界公认的人类诗歌艺术光辉灿烂的时代,素有“大唐诗国”之誉。其实,还应该为它加上一个头衔:“大唐乐国”。以兼容并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十部乐”为代表的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高峰。宫廷尚乐,也带动了全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一个被人们忽视了的有趣现象是唐代的诗和乐,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乐入唐诗,是其一大特色。在今天,以音乐为主题的诗作,甚为罕见。但在唐代,音乐入诗,是个热门。音乐艺术,可谓唐诗的永恒主题。几乎所有的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岑参、刘禹锡、元稹、李贺、杜牧、李商隐莫不以乐入诗。

唐代取名士佳句入歌曲乃常俗。诗词的盛行,促进了歌曲的发展,而这些优美的诗章加上音乐的翅膀,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李白《关山月》、杜甫《清明》、刘禹锡《竹枝歌》、王涣之《凉州词》、王维《阳关曲》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歌曲。在上述诸多作品中,依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创作的《阳关三叠》是其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王维,唐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作最善长于描写山水田园景色,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精通音乐,尤其擅弹琵琶,曾以一曲《郁轮袍》博得皇亲贵族的赞赏。《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为送好友出使边疆而作。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所以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流行一时的歌曲。因该曲歌词中有阳关、渭城等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对此,唐诗中有多首提及,如白居易“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听《渭城》”(《南园试小乐》),李商隐“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玻璃”(《饮席戏赠同舍》),“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赠歌妓》)。

《阳关三叠》在唐代不但作为歌曲流行,而且被选入《伊州》大曲中使用,但这首唐代艺术珍品不知为何至宋时失传。《阳关三叠》在唐时有三叠的唱法,即把歌曲反复叠唱三遍,这也是此歌曲称为三叠的由来。遗憾的是宋人已不知三叠的唱法,苏轼曾在《东坡志林》里说:“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可见《阳关三叠》自宋在唱法上已有争论,苏轼在本书中提到了数种。宋至今,该曲的唱法更是多样,现存有不同传谱三十余种。

《阳关三叠》的曲谱最早见于明初的《浙音释字琴谱》,但唐曲至宋已失传,该谱与唐乐谱是否有关,已无从考证。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根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部分,后有尾声。歌词形式有较大变化,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加入三段不同的歌词,后加入的歌词是在原诗意义上的发展延续,形式由长短句组成。音乐缓慢优美,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泛读唐诗,发现一个很有趣且值得研究的问题: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嗜琵琶如命,一生写了专门歌咏琵琶的诗不下十首——这在白诗中甚至整个唐诗中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而他对笛子艺术,几乎只字不提,更没有写过一首专门咏笛的诗。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李白,恰恰与白居易相反,与笛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一生八首专门写音乐艺术的诗中,竟有五首是专门写笛子艺术的——这在李诗中乃至整个唐诗中也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而李白对琵琶艺术,却形同路人,似不相识,也从未写过一首咏琵琶的诗,李白何以对笛子艺术情有独钟呢?这引起后人无尽猜想。

当有人问及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他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回答。也难怪爱因斯坦有如此的回答,因为就表现人们情感的复杂与充分说,音乐是无与伦比的。正因此,叔本华认为在艺术等级体系中,音乐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是艺术王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另一位大哲学家尼采说得更绝:“与音乐相比,一切借用词的传达都是无耻的方式,言词化神奇为陈腐。”

在唐诗中,几乎所有表现音乐的诗篇均可抽象为一种观念,如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兼寄房给事》所表现的就是渴望知音,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同样是这个题旨,至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明显的抒发了同病相怜情怀。相比之下,直接从音乐中感受到观念的有刘商《夜闻邻管》一诗:

何事霜天月满空,鹂雏百啭向春风。

邻家思妇更长短,杨柳如丝在管中。

这显然就是一首思春诗,它是抒发男女爱情的。和西方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之不同,中国诗歌中的爱情是现实的、灵肉不分的。在中国的爱情诗里,尤其是那些思春诗,情人们最渴望的是相互厮守,因此常常表现为相思的苦恼与相见的喜悦。思春诗之所以成为唐诗中爱情诗的主旋律正是上述观念强化之必然。在表现人们情感方面说,音乐几乎无所不能。在唐诗中,杜甫的《夜闻筚篥》便写出诗人从乐曲中感受到的恐惧:

夜闻筚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焱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又是并蒂莲、姐妹花,它们相生相依,装饰着人类的梦想,愉悦着我们的心灵。诗歌是一种人类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如果从诗经三百篇开始算起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而诗歌和音乐自来就是密切结合的。诗歌和音乐就象一个母亲怀中长大的两个孩子。虽然这两个孩子已经各自长大成人了,但他们的身体里仍然流淌着同一个母亲的血液。《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把歌、声、律凝聚贯通,提炼出最精粹语言就是诗。抑扬顿挫的节奏,回环反复的旋律,整齐多变的形式,这几种音乐上的要素,恰恰是格律诗语言的最大的特色。所以有的学者称中国诗歌文学是音乐文学,这是很有一定道理的。

(二)现代歌曲与古诗词及音乐的关联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并称。作为文学体裁,诗词有其重要的分量。甚至一个朝代便因这样的文学体裁著称。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诗词承载了太多说不尽的言语,它们甚至是一个王朝的背影。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宣泄凝结其中,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人精神。

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一个似乎是太俗,一个又是那样的高雅。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常见的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受众。而其流行与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与节奏密不可分。这似乎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动情的吟唱或听一首流行歌曲时,那从心里涌出的感动决不亚于古人吟诵诗词时的投入。流行音乐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独特的情感选择与对当前社会的感触。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最重要的影响应该是在文化层面的影响。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意境,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当前流行歌曲有很多歌词就是化用,甚至直接借用古典诗词的。但这些作品少有成功之作。其中较好的有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当王菲以空灵冷清的嗓音吟唱出苏东坡词作《水调歌头》,我们听到了感动。还有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歌词来自李白的《静夜思》。此外李叔同的作品《送别》配乐演唱体现了传统与流行的良好结合。还有大量的影视作品中的歌曲是直接借用古典诗词的,这类影视剧往往与这些古典诗词作品是有关系的,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电视连续剧岳飞的主题曲《满江红》《屈原》的插曲《橘颂》谢晋导演的影片《牧马人》主题曲《刺勒歌》。这些作品的借用,固然丰富了影片的主题,但作为歌曲本身,它们是不成功的,这与这些作品的意境与普通观众的接受心理相差太大也许有着密切的关系。

成功的流行歌曲往往借用古典诗词的好的语句,甚至是一些意境。而不是完全的借用。如早年流行的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其中两句来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乱我心者,昨日之事不可留;弃我去者,今日之事多烦忧。”被幻化成“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语言更加通俗直白,却保留了那种古朴的意境。还有现今流行的歌曲《寂寞沙洲冷》的意境与题目便都来自苏轼的词作《卜算子.孤鸿》。

流行歌曲的创作讲究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升其主题的广泛性。现在许多流行词作者更是希望借助古典诗词的故事或素材加以现代化的演绎。较具代表性的是台湾作家琼瑶的词作。如《当》“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分明是来自“上邪,我欲与君相思,山无棱、天地合„„”。再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她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派女子形象十分吻合,一派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

当然,相对于有意的借用古典诗词占主流的还是无意的借用,甚至没有借用。但在那些歌曲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气息,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无形影响。

二、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对人是有影响的,它通过音调能影响到人的情绪。不同的音乐类型也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国外有心理学家曾对三个不同的交响乐队的208名队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心情都平稳愉快;以演奏现代乐曲子为主的成员中60%以上的人容易急躁,22%以上的人情绪消沉,还有一些人经常失眠、头痛、耳痛。有人对一些音乐爱好者作过调查,发现在经常欣赏古典音乐的家庭里,人与人的关系和睦;经常欣赏浪漫派音乐的人,性格开朗;而热衷于现代派音乐的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不休。

可见音乐的确能够影响到人。但是不是音乐对人的影响程度都一样呢? 答案是否定的。有人曾选用290种名曲,先后测试过两万人,都引起听者情绪的变化。情绪变化大小与被试人的欣赏能力高低成正比,但是,音乐只能引起抽象的情绪,如愤怒,畏惧,嫉妒等。 音乐在人一生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说是一个规律。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大都有着较高的音乐素养――例如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因为,音乐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任何工作都不像音乐那样具有开拓性、创新性,音乐本身对人有着特别强的陶冶作用,它鼓舞人们去奋斗、去前进。应该说懂得音乐才能更好地懂得人生。所以,人生这个乐章需要音乐谱写出更美妙的旋律,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音乐的感染可以渲染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意境,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譬如一曲欢快动听的《春天在哪里》,很快就将教师和学生带入春天盎然生机的意境中,桃花、梨花、蜜蜂、蝴蝶„„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这就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美好无比的春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读通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读透了课文,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教师在指导诗歌鉴赏时,只有将诗人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加以改造或强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体验诗的意境,使学生真正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其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用音乐的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不仅融洽了感情,而且充分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新课伊始播放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能扣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该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充分注意到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韵律美,使学生产生爱学诗歌,乐学诗歌的感情。《四季的脚步》整首诗押的是“ao” 韵,如“悄、到、笑、道、蹈„„”,而且采用反复吟诵“XX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的手法,老师让学生读诗歌,找出节和节之间有什么特点,这样从整体入手,更能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整体意境,学生更易于品味诗歌的整体意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歌与诗中的内容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沟通情感,并让“歌”为“诗”的情感升华,一浪高过一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实现“我”、“诗”、“歌”三者的共鸣。

三、音乐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古诗的主题、内容分析多了,不仅学生云里雾里弄不明白,诗歌本身的意境也被弄得支离破碎,美感不再;分析少了,学生浅尝辄止,难以体会诗歌的神韵。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尝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这一教学工具,用音乐来代替心中那些无法言说的感触,用音乐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让音乐注入枯燥的课堂,激发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奇妙的意境中,品味古诗词的典雅之美不失为一剂良方。

(一)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音乐之美与古诗词之美具有互通性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西方文学史上,“琴歌”是吟唱的,作为古希腊抒情诗中成就最高的诗体,它就是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歌曲类诗体;“圣经诗歌”是吟唱的,唱诗班带着动人的故事和对上帝的赞美与敬畏,跨越了滔滔的历史洪流我国的现实主义源头的《诗经》是吟唱的,正所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汉乐府是吟唱的,两汉乐府本就是音乐管理机构,许多民间歌谣也正是通过在乐府演唱,才得以流传下来;词是吟唱的,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即词的曲调名称,每一个词牌固定有一种曲调,“依调填词”是它创作的一大特性。由此可知,诗歌和音乐实乃一母同胞的姊妹艺术,诗歌之美和音乐之美在人类的艺术长河中早已相互交融,难分你我。

用音乐可以重塑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脱离不了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的影响,诗歌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印记,离开背景解读、感悟诗歌不免雾里看花,难解其味。诗人的创作过程是由情感而文字,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由文字到情感,实现诗歌背景的重塑是协助学生完成这一跨越的捷径。学生受自身年龄、社会阅历、情感体验的各种因素影响,很难准确定位诗歌的背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语言的方式来介绍背景,这很难改变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作者、作品的错误习惯,也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诗歌之美了。音乐则恰恰能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一段合适的音乐能够让学生直接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悟,或苍凉、或悲壮、或喜悦、或淡泊、或郁郁寡欢、或春风得意,音乐可以其独特的魅力穿透时空,并润入心田。

用音乐可以体验诗歌的音韵美,除了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境之外,还有那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只不过印在课本上的诗歌没有节拍、旋律,因此对普通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很难体会到这种美。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可以感受那“进入美的世界”的旋律,可以触摸那“体验审美境界”的和声,诗歌音韵的强弱、长短、畅涩的韵律都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用可直接感受的音乐韵律带动学生体验诗歌的音韵美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通过音乐产生的韵律共鸣引导学生建立诗歌的“曲谱”,在音乐旋律的反复呈现中,自然而然体验到诗歌由语言构成的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从而得到一种具体的美感的愉悦,不仅能让学生恢复诵读的兴趣,更能让学生借此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世界。

(二)音乐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1.用音乐导入课程,营造情感氛围

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意志,只有在与作者相似的情感氛围中品味诗歌才能跨过时空、产生共鸣。当铃声响起,教室里荡漾着或喜或悲、或急或缓的旋律,慢慢地酝酿、积蓄、引导学生的情绪,利用音乐铺垫,营造出与诗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氛围,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感情基础,使他们的身心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欢欣鼓舞,一同黯然神伤,让他们逐步靠近诗人的情感世界,进入到作品的情感空间。

2.用音乐布置背景,提高朗读效果

诗歌本身有一种声韵之美、情感之美,把握诗歌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涵咏”。朗读诗歌时配上合适的音乐,不仅能给听众带来美感,而且还能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扩大读者和听者的想象空间。用音乐激发情感,开启审美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是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的催化剂。根据音乐特定的情感内涵,再辅之以具体的文字空间,便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启审美想象的通道。

(三)用音乐辅助诗歌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可以融进诗歌教学,为课堂带来惊喜,但它并不是主角,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只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不能喧宾夺主。

选择的音乐要与诗歌内容、情感、意境契合。音乐的种类繁多、情感不一,在选择音乐时要特别慎重地考虑到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意境。如果说诗歌是一个人的话,音乐就是衣服,要从款式、颜色、花饰等方面考虑寻找到合适的衣服,来衬托出主人的内在气质。选择的音乐要与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契合。无论用怎样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如何使课堂背景音乐能适应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关系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因此,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音乐。要注意控制音乐的使用长度,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播放的时间太短,往往达不到既定的效果,而长时间地播放音乐,则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教师在选择好音乐之后,需要对播放的时长进行测算,以达到最佳效果。特别是作为朗诵背景的音乐,有时要根据诗歌内容、节奏对乐曲进行剪辑、拼接。

结语:音乐是一种声音,激发起心灵最底层的灵动;诗歌是一种文字,感染了现实与梦的际遇。音乐与诗歌,声音与文字,承载着最古老与最现代的意义。这种结合音乐进行语文教学的方式还可以在其它的体裁中应用。语文学习就是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自我体验的兴趣为主,创设语文学习新环境。文学是语言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音乐具有着细致、优雅、朦胧之美,而语文的世界是人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诗与歌本是一家,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诗歌的思想内容,让诗与歌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进而产生共鸣。诗歌的学习本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需要深入研究的过程,本文所涉及的只是音乐在诗歌教学中所能起到的一些作用。然而,教学方法是多元的,并不具有绝对性,并非所有诗歌教学都需要使用音乐,并不是所有诗歌内容都适宜编配入音乐,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味追求音乐的运用,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对诗歌,对语文学习的热情,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也是诗歌教学过程中使用音乐最需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赵飞《中国古代歌诗与当代歌词鉴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1981.[3] 乔羽《歌词创作美学·序言》: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张中来《浅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表达》:滩坊教育学院学报,1993.[5] 亓迪《中国风歌词的语言特色及文化内涵探析》:重庆师范大学,2010.[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李平收 左小玉选编《经典影视歌曲》:南海出版社,2008.[8] 庆振轩《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9] 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 庆振轩《中华诗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2月.

中学音乐教学要善用多媒体

古诗词辅助教学手段的第三阶段小结

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的体会

善用教学反思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有辅助作用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音乐中的古诗词

教学设计修改后

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修改后
《善用音乐辅助古诗词教学 修改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