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辅助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6 08:34:59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辅助(推荐)

第一章

教学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总体风貌及其发展原因。

2.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原因;这一时段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的题材、体裁、风格特点。玄学、佛教与文学关系;门阀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关系;文学理论的繁荣。

教学方法:讲授,适时运用课件演示重要内容与参考文献。 思考与练习

1.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2.试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繁荣的原因。 3.试述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 阅读书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99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曹道衡编著《南北朝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汤用彤撰《魏晋玄学论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中国中古诗歌史

王钟陵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八代诗史

葛晓音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逯钦立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诗学研究

张伯伟著

辽海出版社2000年 禅与诗学

张伯伟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张伯伟著

中华书局2002年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 刘纲纪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章

建安正始文学

教学目标:了解建安、正始文学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建安文学、曹植、阮籍等创作思想与艺术特质,其代表作的学习、分析。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美学内涵。 精读作品篇目:

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曹植《白马篇》、《名都篇》、《公宴诗》、《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言发魏都)(洪生资制度)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阅读作品篇目:

曹操《薤露行》、《苦寒行》、《求贤令》、《遗令》

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大墙上蒿行》。 思考与练习

1.“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试论。

2.简论曹操《观沧海》的艺术性及其意义。3.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

4.简述曹植《白马篇》诗歌的内容与艺术。5.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诗歌的?怎样理解? 6.时代政局与思潮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 7.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阅读书目

曹操集译注

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

中华书局1979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 节注

叶菊生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 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阮籍集校注

陈伯君校注

中华书局1987年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三章 两晋文学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西晋文坛概貌,掌握西晋文学基本特征及代表性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太康文风特点:繁缛。单调的题材,内容和华美形式之落差;左思《咏史》八首及“左思风力”特点及意义。郭璞的《游仙诗》及其特点。东晋玄言诗及其意义。 精读作品篇目:

潘 岳《悼亡》(荏苒冬春谢) 陆 机《赴洛道中作》

左 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 思考与练习

1.左思、曹植、阮籍比较。(略) 2.分析钟嵘诗品对左思的评价。 3.简析左思《咏史》诗的文学史意义。 阅读书目

陆机集

金声涛点校

潘黄门集校注

王增文校注

两晋诗风 王澧华著

中华书局1962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第四章

陶渊明

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和归隐的意义;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内容和价值有较准确的把握;同时通过一定数量“金刚怒目式”作品的阅读,认识陶渊明的“全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陶渊明归隐;陶渊明田园诗。陶诗的风格及人格。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田园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理解。 精读作品篇目: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和郭主簿》(二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 阅读作品篇目: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饮酒》(少年罕人事)(羲农去我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杂诗》(人生无根蒂)(白日沦西河)、《移居》(春秋多佳日)、《拟古》(荣荣窗下菊)、《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述酒》、《咏荆轲》《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并序》 思考与练习

1.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2.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阅读书目

陶渊明集

逯钦立校注

中华书局1979年 陶渊明集校笺

龚斌校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陶渊明集笺注

袁行霈撰

中华书局2003年 诗品注

[梁]钟嵘著

陈延杰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诗品集注

[梁]钟嵘著

曹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逯钦立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陶渊明研究

袁行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六朝文学论稿

[日]兴膳宏著

岳麓书社1986年

第五章 东晋南北朝民歌

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产生背景、原因,掌握其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掌握《西洲曲》、《木兰诗》等代表篇目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西洲曲》、《木兰诗》,南北朝民歌风格之异同。 思考题:1.南朝与北朝的民歌有何不同?

2.简述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3.分析木兰形象。

阅读书目

《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撰 中华书局1979年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乐府诗集导读》王运熙 王国安

巴蜀书社1999年版 《六朝乐府与民歌》

王运熙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第六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山水诗兴起的原因及它和玄言诗的内在联系;掌握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特点及其贡献。掌握鲍照乐府诗题材内容的意义及其对七言诗歌形成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及得失;鲍照在整个南朝文坛上的地位,及其创新意义;谢灵运山水诗、鲍照乐府诗代表作解析。谢灵运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 精读作品篇目:

谢灵运《登池上楼》、《石门岩上宿》、《入彭蠡湖口》 思考与练习

1.晋末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2.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3.简述鲍照诗歌的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4.山水诗缘何勃兴于刘宋?

5.“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评议。阅读书目

1.《谢康乐诗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2.《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3.《鲍参军集注》

钱振伦注

黄节补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第七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永明诗风的新变与宫体诗歌思潮的特征,掌握作家代表作的题材、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永明诗风的新变;谢朓的山水诗情景交融的意境;齐梁宫体诗; 永明体;永明诗风与唐诗风格的辨析。

精读作品 谢 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王孙游》。

思考与练习

1.试比较大小谢的山水诗创作。

2.萧纲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请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3.宫体诗历来受到非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书目

1.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明]张溥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 2.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辑

中华书局1958年版 3.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4.谢康乐诗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5.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6.鲍参军集注

钱振伦注

黄节补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7.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校注集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江文通集汇注

[明]胡之骥

中华书局1984年 9.宫体诗研究 胡大雷 中华书局2006年

第八章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了解掌握北朝文学的概况;庾信前后期创作的变化以及后期集大成的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庾信故国“乡关之思”的诗赋创作;理解庾信是“南北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文学的风格。对庾信其人的评价。 思考与练习:

.简述北朝诗歌发展概况。

2.杜甫《戏为六绝句》写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你怎样理解杜甫评庾信? 阅读书目:

1.《庾子山集注》 倪璠著 许逸民校点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 吴先宁著 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3.《南北朝文学史》 曹道衡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4.《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 中华书局2002年版 5.《隋唐五代文学史》上罗宗强、郝世峰主编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辞赋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和掌握魏晋南北朝赋风的转变以及辞赋发展的新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建安时期人性觉醒、文学自觉对抒情小赋发展繁荣的推动作用,掌握魏晋南北朝辞赋发展的新风貌。王粲、曹植、陶渊明、鲍照、江淹、庾信等作家的代表作分析。魏晋南北朝诗赋合流的艺术倾向对赋体形式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登楼赋》的思想、艺术性。2.简述《别赋》的艺术特点。

3.简述鲍照《芜城赋》的思想、艺术性。

阅读书目

六朝辞赋史

王琳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世族与六朝文学

程章灿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

陈庆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汉魏六朝辞赋

曹道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

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骈文、散文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发展概况;魏晋南北朝散文成就。南朝文学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对散文骈俪化的影响。骈文的艺术成就。 思考与练习

1.骈文历来多受指责,请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书目

中国骈文通史

于景祥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国骈文发展史

张仁青著

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 六朝文絜笺注

许梿评选

黎经浩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

南北朝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1998年 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

钟涛著

东方出版社1997年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对中国小说孕育、发展的雏形期代表作情况有较全面了解,并掌握雏形期小说的特征、成就,为唐代小说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志怪小说的特点及其兴盛的原因;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有哪些?主要有哪些作品? 2.《世说新语》是怎样一部书?它的语言艺术有何特色?

阅读书目

《世说新语笺疏》 (刘宋)刘义庆 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搜神记》 (晋)干宝

推荐第2篇: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心得体会

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心得体会

上个学期,我校统一安装了电子白板,使我感受到它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生机与活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课堂,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的改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非常有利,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工具,优化了及时反馈的功能。

下面我结合我们政治学科谈一谈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我的感受。

一、容易对材料展示过程进行控制,教师不必到主控台前操作,就可控制演示材料的播放,这使得课堂中教师的身体语言得以充分发挥,也避免了课堂上由于教师往返于黑板与主控台间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白板上熟练操作,这使教师离开了计算机操作台,又可以面向学生站在白板前了,这个变化使教师从远离集体又回到学生集体当中。高三政治课容量大,还有一个特点是材料多,使用电子白板可以及时向学生传递有效的时政信息,利用其丰富的图片、视频、画图等功能,提高学生一节课45分钟的效率,提高学生注意力。

第二、使用交互白板技术能即时方便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材料进行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它使得数字化资源的展示更灵活,也解决了过去多媒体投影系统环境下,使用课件和幻灯讲稿教学材料结构高度固化的问题。

第三、新一代交互式电子白板,“黑板”变“白板”,教学更精彩。交互白板技术使得以前色彩单调,仅止于手写文字和手绘图形的黑板变得五彩缤纷,既可如以往一样自由板书,又可展示、编辑数字化的图片、视频,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使用电子白板时,教师只要在白板边就可用电磁笔在白板上操作电脑,还可用电磁笔自由书写,直接点击板擦,随便涂改。教师可随意对投射到白板上的任何画面进行注释讲解,用电磁笔实现在白板上的无痕书写与图画,电子笔可以任意选择颜色、调节粗细,可以轻松画出各种漂亮的图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可以向在传统黑板上那样书写勾画,还可以对书写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当“黑板”写满后只需要新建另一个“黑板”即可,节省了大量擦黑板的时间,也免除了原来擦黑板时的粉尘。值得一提的是掌握并熟练运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并且方便多了。

电子白板教学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教育平台,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掘这个新交互平台中蕴涵的教学策略,使这一技术真正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

成晓霞 2014.06.19

推荐第3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了它的强大功能和优势。因为它解决了很多传统课堂教学中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可是有些学校和老师,只是把它作为一种门面装饰,认为开了几节多媒体公开课就代表已经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证明了自己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乃至现代教育技术的生硬理解。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很多时候效果反而不如普通的传统课堂教学。这种脱离了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

还有一些老师,用近月的时间准备一节多媒体公开课的课件,对这一节课来说,可能是十分成功,但是这段时间的工作,多数都会受到消极影响,有的时候还会被人看成是“不务正业”。这实际上是混淆了自己的工作范围,是教学还是编制软件。

以上两种情况是我们当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正是这种误区的表现。如果这个现象得不到纠正,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后只能流于形式。

二、创意、技术、资源、时间、设备是突破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几大难关 有些老师,对我说:“请帮我做一个课件”。但当问及课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件的整体构想等基本问题时,却不很明确。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好找几张图片,打几道习题简单交工。老师根本不知怎么去创意自己所要做的课件。

有些老师创意倒是不错,思路也十分清晰,却无法实现。举一个例子,某位老师的课件创意很好,单就封面,他把每一时刻数个对象的状态都描述清楚了。但是,由于太复杂而难以付诸实践。先不管有没有必要这样做,试想,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一个技术熟练的人,要做那样的效果也不是只点几下键盘或鼠标就可以出来。何况,我们手里只一台普通的电脑。

有创意,也有技术力量,问题还没完。缺乏硬件和软件的制作资源使课件制作步履维艰。举两个例子:要插入视频,只有模拟摄像机,没有视频采集卡;请别人采集。采集完了没法拿回来;没有移动存储器,只好打开机箱卸硬盘。上课时需要图片,没有。到处翻吧,找来几张,借扫描仪找主管领导签字,找保管扫描仪的人开始扫,扫完后归还,其程序实在复杂。

老师们平时都在做什么?对这个问题,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体会最深了,一个字忙!工作已经很忙了,要借东西,要搜集素材,要调试,要算时间,要修改,要做课件,要整合,要研究,真是说不完。所以有许多老师明知道用课件好,但不到关键时候(上公开课或竞赛等)是不会用或很少用的。

限于资金等困难,许多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做好的课件只有拿到那儿才能用,这还要看其他班是不是正在用。这中间还要签字、找人、组织学生等,已经很不容易了。

总算万事俱备,开始上课了。你正兴致勃勃准备用课件,但还是祸从天降,要么断电,要么死机,要么不知什么设备坏了。虽然,这时教学机智可以派上用场,课也还会上下去,但想到这个来之不易的课件,不免遗憾重重。

三、如何克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中的这些困难

培训在先,重在实践。我校首先为各年级、处室配置计算机,然后结合老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去培训,有系统培训,有专题讲座。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参观、培训活动,培养他们成为学课件设计开发的带头人。聘请外校的专业教师来校作技术指导。现在,我校有40%以上的教师能自制课件了。简言之,要把大多数老师培训成通才,而不是专才,并且多在实践中指导和提高。

要有便利的资源。学校有一点钱购置些设备是非常不易的事,用好、保管好都是应该的。但是,同时要考虑到方便老师们使用,如果只使用10分钟,却要在借与还上浪费数倍的时间,这样麻烦,有谁愿意用?更何况,那边的一大堆事还等着做呢。同时,经常调查教师们的需求,扩充一些急需的软硬件资源也十分必要。我们在订购教学软件、光盘时是由各处室、组自己按电教教材选择订购。最后由我处(现代教育技术处)汇总上报。

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以上困难是比较普遍的。只要每位老师都积极努力,大胆探索,相信不远的一天老师们都会感到多媒体课件太好了。

四、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解决什么问题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重点是在“辅助”二字上。它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既然传统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我们就应首先从这方面入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这些局限,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例如:在计算机教学中讲到CPU、内存、高速缓存时,讨论它们之间信息传递的情况时,传统教学缺乏直观性;而使用计算机演示其信息传递过程的画面,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实际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牢牢把握教学目的和难点,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性,以便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继承它的优点,同时要进行补充和提高。教师既要要十分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症结所在,又要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和优越性。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向深入

要不要使用多媒体,要不要使用网络、甚至要不要使用计算机,完全由教学的需求来确定,没有丝毫勉强。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该让大家明白,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是自己的一种教学工具,要让大家深刻理解它的强大功能,再从所教学科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辅助自己的教学。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应首先转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路,进行富有成效的实践以积累经验。

要明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只能起辅助作用,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 选用的辅助媒体必须是解决问题的最具优势的媒体,课堂这若能很好处理的就没有必要非得使用多媒体。同时,选用的辅助媒体又要具有推广性,尽量简化使用条件。

许多尝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都会面临这样一个同样的问题:从市场购买教学软件或者是请他人编制教学软件不但会造成经济上的负担,而且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无法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自己编制又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的确,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实际上是目前资源不能共享造成的。我个人认为,应该强化使用,弱化编制,以有选择的使用为主。实际上,并不是每堂课都需要一个完整独立的课件,也并不是每堂课都要从头到尾使用多媒体。有时候,一堂课穿插几幅图片,一段动画甚至几张图片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六、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项任务

鉴于课堂演示展示较多,对于一般的课件教师可以用PowerPoint这样的软件进行简单制作。它功能强大,易于操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1课时的电子备课,这样的课件开发时间少,实用性较强。而一些带有复杂动画的课件,则可能要用Authorware这样的开发平台来做,难度增加耗时较长。因此,建议教师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这样自己制作自己使用,既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又有利于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校园中的普及,不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流于形式。

教师的工作重点在教育教学,如果投入大量精力只为了上一节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显然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因此,要真正把多媒体引入课堂,离不开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他们做出的课件界面美观,技术性强,在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想,软件公司如果开发一些功能强大的备课系统和与课本配套的素材库,开发出的产品具有开放性,不但不容易过时而且一定会收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依靠学科软件开发平台和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所谓学科软件开发平台是指像几何画板那样的软件,它大大简化了数学课件的编制。多媒体素材库更为重要,这些素材库中应包括各方面生动的素材。它的建设涉及教学网络的建立,不仅仅是校内局域网,而应扩大到全国教育网。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最后,我认为,我们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时要时刻牢记:技术手段永远是为了满足教学目的而存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推荐第4篇:多媒体辅助高中生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高中生物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下背景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其中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而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而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实践证明,由于它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容易接受,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高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比其他的课程有更多的概念需要通过图片、音像等多媒体的方式去体现。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这门课程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现列举一些实例说明多媒体在现代生物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活化”了生物教材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解释世界生命奇观和本质的一门自然科学。单凭干枯的文字叙述,是无法让学生深切感知知识的魅力,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却能够有力地改变这一缺陷,能“活化”生物教材。

直观形象的动画设计,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授课内容。比如,讲解《减数分裂》一课,这是高中生物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通过播放细胞减数分裂动画,就非常形象和具体,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再例如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需要多个细胞器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通过播放制作的动画,可

1 以很容易的理解各细胞器之间的联系,也容易理解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二、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计算机媒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大的教学优势,如突破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使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地域更远,人的感觉得到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教学时间相对缩短。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讲解知识点、板书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少,因而教学效率低。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充分节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加大语言输入量,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提高记忆效果

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优势在于:符合记忆特点,利于提高记忆效果。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实现的。据研究,单用听觉,3天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lO%,单用视觉,3天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20%,而将听觉、视觉并用,3天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5%。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于一体,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应用多媒体构建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运用多媒体的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等特点,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自由交流,友好互动,彼此之间充满率真与坦诚。和谐的课堂氛围,友好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学生的害羞、胆怯、恐惧的心理,使孩子们在真正快乐的心态下学习。快乐的心情存在时,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占据上风,会自觉地探究学习的方法,强化自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集中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推荐第5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改的需要。然而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的品味,资源的拓展更是必要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以偏偏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哲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很多教师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那么如何做到依托视频辅助教学,让拓展有效甚至高效,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品味得到提升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入环节,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引导学生参与新课学习的最佳途径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绘,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海底世界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本地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见到过海,对海底更是一无所知。缺少对海底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海底的神奇,显然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课件来再现海底。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地观看海底世界奇异景色、丰富物产,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想了解海底世界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在课文里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海底世界再次亲密接触,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和感官的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学习,研读文本。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讲述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描绘的是恢弘的历史画卷。虽然内容丰富,情感真实,但他所反映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优势,可在课前创设情景,再现红军长征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红军强渡大渡河,巧过金沙江,英勇无敌,气壮山河,这一切在悲壮、激昂、气势磅礴的音乐中再现,学生进入了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的不畏艰险,英勇乐观的精神。当看到十几名敢死队员在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上一边铺木板一边同对岸的敌人战斗的情景时,同学们不禁为所有战士捏了一把汗;当看到战士们不费一兵一卒就渡过浩浩荡荡的金沙江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当看到战士过草地陷入泥潭永远没有起来时,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正是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造了一座桥梁,实现了时空的跨越,让学生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参与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文字拓展,使讲解更加丰富

有时教材是一篇文章的节选或改变,呈现的文本内容是单薄的,学生从中进行的解读也是单薄的;有时我们的教学会遭遇难点或重点,于是我们的解读需要超越,于是就需要利用多媒体进行一些文字资料补充,这就是文字拓展。文字拓展,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更能走进文字,与文本进行对比整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

当学生在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第二自然段,对“褪色”、“过时”等语句进行研读时,教师适时地出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并提出要求:“读了这两段文字,你又有什么体会?”这时老人自己节俭,对海鸥毫不吝啬的形象更加清晰地屹立于学生的脑海,此时引领学生再次对文本进行品读,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拓展,使语言更加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讲,写景的文章,以及文章的表达抽象的时候,需要借助形象、多彩的图片,帮助理解文本,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这就需要图片拓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课,进行课文解读的时候出示多彩的颐和园图片,让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老人与海鸥》,课堂中学生讲到“谈起海鸥老人眼睛立刻生动起来,有说不完的话题”时,老师出示老人谈论时的照片,生动的眼睛以及动作,结合照片,学生的感悟更加形象。

任老师《盘古开天地》一课中,课前出示风景图片进行语言训练,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风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有效地弥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感悟文本的时候出示了重点句和与课文有关的插图,如感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时,单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配合盘古上举天,下踩地的插图,让学生更加感受盘古的顶天立地。

四、视频拓展,使情境更加真实 为使学生充分地感受情境,渐入佳境,有时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创设一种基调,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那个时空,体验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让情感随着情境而推进,与此共鸣,同时能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使语文更加真实,这就需要视频拓展。

例如在《观潮》一课中多次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观潮,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视频拓展,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词句和朗读句子。所以后来的读仿佛把人们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视频拓展引导学生由不愿意读到读出了味,读得意犹未尽,把对课文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播放当时地震视频,因为本课故事发生在地震时候,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有点距离,学生不易感受其中的情景,无法理解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与灾难。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故事背景,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个环节简短又轻松,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却不可或缺,因为让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完成的,这些视觉资源的引入使语文课平添了生气。

这样动态演示与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使陌生的生字与熟悉的环境和生活经验产生了某种联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有机结合,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除了综上所述的拓展形式外,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还有许多结合的形式,例如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口头与图片拓展结合等等,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多通道的拓展,调动多种感官与文中语言进行比照,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现在利用多媒体为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拓展,是语文课堂里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在这种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品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推荐第6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21世纪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改变着教育的方法、方式以至内容,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适应现代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网络辅助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中明确提出,每个8岁的儿童都能阅读,每个12岁的少年都必须能登录到互联网上,每个18岁的青年都受到计算机高等教育,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计算机的终身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网络辅助教学更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网络教学应有与其它内容的教学不同的方法和要求。

一、网络辅助教学的任务

众所周知,人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家如此,小学生也如此。所以,网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上面所说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上网,不是为技术学习,而是为能力学习。

我校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这样的调查:学生中有40%的家庭购买了微机,70%以上的家庭实现了宽带上网,有90%的人在家里或学校里上过网,20%左右的人经常上网,当问及上网能做什么时,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的内容,如看新闻、查资料、听音乐、玩游戏等等。网络已走进了学生的家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学生的学服务。

2001年,我校教师了风靡全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教师开始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却发现网络教学并非易事。如为经常上网的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堂作业,在网上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为一篇\'\'环保\'\'文章搜集素材,结果只有30%的学生找到了一些有关资料和文章,其他同学却不知道找什么、如何去找。可见,网络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如何上网。

二、网络辅助教学的准备 在学生上网学习之前,有必要对学生做一些关于网络安全、互联网使用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不轻易下载网上内容,不随便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不浏览内容不健康网页等等。这个环节是保证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三、网络辅助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网络辅助教学应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有目的的进行\'\'网上冲浪\'\',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它大体可分为下面几个教学环节:明确主题、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下面,我们以\'\'搜集有关黄河的内容,准备一篇环保小论文\'\'这一课题为例,说明网络教学的应用。

1.明确主题:

教师首先公布本课的学习任务:在互联网上寻找有关黄河的内容,为环保小论文准备素材。只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为自己的学习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

2.搭建框架、进入情境:

如果把主题看作宝塔的金顶,这一步的任务则是构建塔的框架。教师抓住\'\'黄河\'\'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具体问题与\'\'黄河\'\'有关,如:污染、断流、泥沙淤积等,把它们作为一个个节点,为主题搭建一

个有具体目标的框架。

3.独立探索:

有了具体的目标,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搜寻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把找到的素材保存下来。此时,可能有一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适时、适当的给予辅导,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完成搜集任务。这个环节,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这样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找到获取信息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通过充分的自主学习,有的学生找到了更简捷的搜索信息的方法(如使用Google搜索);有的则从不同角度了解了\'\'黄河\'\'的有关知识;有的找到了多种保护环境的途径;有的还把自己找到的信息进行了科学的分类,通过剪切、粘贴,把有价值的资料通过“Word”或“Wps”文档记录下来,完成了自已文章所需要材

料的初步构建。

4.协作学习

现今社会,很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搜集完信息,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资料和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这个过程也是在网上进行的,如为学生建立一个“网上交流”区,学生在这个交流区内可自由地和任何对象实现对话,交流心得,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这一环节要完成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评价内容应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个方面。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知

识的理解,又使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网络教学还有一种模式:教师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制作网络型的课件,教师依据这一课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合作型的学习,学生也可依据这一课件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采用网络式教学时可设计包括以下内容的教学软件,供师生共同学习:新视听,电子课本,智力加油站,求知起跑线(含字词宝典、配音空间站、词语桥等),了望台„„由于这种网络式的课件交互性好,知识容量大,同时也便于师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也成为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整合的典范,成为

广大教师进行网络教学的首选。

当然,要实现网络教学,仅仅依靠能上网的微机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相应软件的支持,如E-claroom、人机之间交互性能良好的软件环境等等,从技术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表明,\'\'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转到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而所有的

这一切都和网络教学密不可分。

推荐第7篇:双语教学辅助资料

《免疫学导论》(于善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双语教学辅助资料

Auxiliary Material of Bilingual Teaching

for Introduction to Immunology

蚌埠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Bengbu Medical College

Feb.to Jun.2006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mmunology 1-2 Eential points of concepts of immunology

CHATPTER TWO ANTIGEN 2-1 Basic concept and types of antigen 2-2 The molecular base of antigen 2-3 The immunological features of antigen 2-4 Invasive and infectious antigens

CHAPTER THREE ANTIBODIES 3-1 Structures and claes of immunoglobulins 3-2 The gene of immunoglobulins 3-3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immunoglobulins

CHAPTER FOUR COMPLEMENT SYSTEM

4-1 Composition an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mplement system 4-2 Complement activation 4-3 The control of complement reaction and biological effect of complements 4-4 Biosynthesis of complement and complement deficiency

CHAPTER FIVE CELLS, TISSUES AND ORGANS OF IMMUNE SYSTEM 5-1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organs and lymphoid tiue and organs 5-2 The cells in immune system

CHAPTER SIX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6-1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6-2 Gene structure and genetics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ty complex 6-3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etection for MHC

CHAPTER SEVEN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7-1 Antibody preparations

7-2 The principle of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7-3 Common techniques in immuno-analysis

CHAPTER EITHT CELL 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8-1 Basic concept for immune response 8-2 The basic proce of immune response, 8-3 Cell apoptosis and immunity

CHAPTER NINE IMMUNE REGULATION 9-1 The regulation of antigen and antibody in the

immune response

9-2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immune cells in

immune response

9-3 Interleukins and Immune regulation 9-4 Immune tolerance

CHAPTER TEN HYPERSENSITIVITY 10-1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10-2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Cytotoxic

Hypersensitivity)

10-3 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 ( Immune complex

hypersensitivity)

10-4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CHAPTER ELEVEN ABNORMAL IMMUNE

RESPONSES

11-1 Auto immune response 11-2 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 11-3 Anti-tumor Immunology 11-4 Immunologic deficiency

CHAPTER TWELVE THE EVOLUTION OF

IMMUNE SYSTEM

12-1 The immunity of invertebrate animals 12-2 The immune evolution of vertebrate animal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绪言)

1-1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1-2

Eential points of concepts of Immunology immunology 1-1-1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1-2-1 Innate immunity and acquired diseases immunity

1-1-2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1-2-2 Immune response the discipline of Immunology 1-2-3 Immunology and practically 1-1-3 Recent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s Immunology 1-2-4 Branches of Immunology and their development

The term “IMMUNITY”, originally, and might still be considered by people, means the ability of host to resistance to infectious disease.However, the modern concept of immunity is conferring the host the specific function to recognize and neutralize and/or eliminate foreign materials or substances (biological or non-biological, and even sometime self tiue components) to maintain the homeostasis of host internal environment.

Immunity includes innate immunity and acquired immunity, the former is inherent, very quick, and non-specific respond to invasive pathogens; whereas the latter is acquired and adapted after birth of host, and induced specific respond to foreign material (infectious or noninfectious).

The Immunology is a study to focusing on how of host to 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and how of the response to foreign material (Antigen) and

1-1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mmunology 1-1-1 Infection of and immunity to diseases Fetal epidemic disease, smallpox (variola), dead rate by smallpox 30-40%; killed millions of peoples in this globe before nineteenth century.From Song Dynasty Chinese doctor invested a technique called variolation (人痘接种法) to prevent children from smallpox

1798, an young doctor in England, Jenner, created a new method, vaccination (牛痘接种法), to prevent the children from smallpox, and finally, by using this very effective technique, the smallpox, a fatal epidemic disease has been eliminated in the world, stated by the WHO in 1979.

orbility smallpox, measles (, thypho, cholera (伤寒),anthrax 鼠疫 鼠疫, 疟疾malaria 1-1-2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Immunology

(1)1.Foundation of immunology

(1) Louis Pasteur, was a famous biochemist in France in 19th century, contributed his lots of effort to immunization to prevent animal and human from several serious diseases (cholera霍乱, anthrax炭疽, rabies (狂犬病)---vaccination---active immunization

(2).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1-1-3 Recent development of I mmunology (1).Humoral immunology,

(2).Cellular immunology

1-2 Eential points of concepts of immunology 1-2-1 Innate immunity and acquired immunity

1-2-2 immune response

1-2-3 Immunology and practically applications

1-2-4 Branches of Immunology and their development

Basic concept or definition for the term “IMMUNITY”, originally, and usually still be considered by common people, means the ability of host to resistance to infectious disease.However, at present, the modern concept of immunity, is conferring the host specific functions to recognize and final neutralize and/or eliminate foreign materials or substances (biological or non-biological, and even sometime self) to maintain the homeostasis of host internal environment.

Immunity include innate immunity and acquired immunity, the former is inherent, very quick, and non-specific respond to invasive pathogens; whereas the latter is acquired and adapted after birth of host, and induced specific respond to foreign material (infectious or noninfectious).

The Immunology is a study to focusing on how of host to 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and how of the response to foreign material (Antigen) and

1-1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mmunology 1-1-1 Infection of and immunity to diseases

Fetal epidemic disease, smallpox (variola), dead rate by smallpox 30-40%; From Song Dynasty Chinese doctor invested a technique called variolation (人痘接种法) to prevent children from smallpox

1798, an young doctor in England, Jenner, created a new method, vaccination (牛痘接种法), to prevent the children from smallpox, and finally, by using this very effective technique, the smallpox, a fatal epidemic disease has been eliminated in the world, stated by the WHO in 1979.

orbility smallpox, measles (, thypho, cholera (伤寒)霍乱,anthrax炭疽 鼠疫 鼠疫, 疟疾malaria

1-1-2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Immunology

1-1-3 Recent development of Immunology

1-2 Eential points of concepts of immunology 1-2-1 Innate immunity and acquired immunity

1-2-2 immune response

1-2-3 Immunology and practically applications

1-2-4 Branches of Immunology and their development

CHATPTER TWO ANTIGEN(抗原)

2-1 Basic concept and types of antigen 2-1-1 antigen and immunogen 2-1-2 claes/types of antigen

2-2 The molecular base of antigen 2-2-1 chemical features of antigen 2-2-2 antigen determinants

2-3 The immunological features of antigen 2-3-1 The exogenicity of antigen 2-3-2 The relation of immunogenecity

2-1 Basic concept and types of antigen 2-1-1 antigen and immunogen

2-1-2 claes/types of antigen

2-2 The molecular base of antigen 2-2-1 chemical features of antigen

2-2-2 antigen determinants

to individual and immunization manner

2-3-3 The specificity of antigen and

immuno-predominance of antigen

2-3-4 The immunologic feature of

hapten

2-4 Invasive and infectious antigens 2-4-1 Bacteria 2-4-2 Fungi 2-4-3 virus

2-3 The immunological features of antigen 2-3-1 The exogenicity of antigen

2-3-2 The relation of immunogenecity to individual and immunization manner

2-3-3 The specificity of antigen and immuno-predominance of antigen

2-3-4 The immunologic feature of hapten

2-4 Invasive and infectious antigens 2-4-1 Bacteria

2-4-2 Fungi

2-4-3 Virus CHAPTER THREE ANTIBODIES(抗体)

3-1 Structures and claes of Immunoglobulins 3-1-1 The basic structure of antibodies 3-1-2 Claes and types of immunoglobulins 3-2 The gene of immunoglobulins 3-2-1 The gene structures of immunoglobulins 3-2-2 Rearrangement and expreion

of immunoglobulin genes

3-2-3 The diversity of

immunoglobulin genes

3-3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immunoglobulin

3-3-1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and

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3-3-2 Expreion, aemble and

secretion of immunoglobulin 3-1 Structures and claes of Immunoglobulins 3-1-1 The basic structure of antibodies

3-1-2 Claes and types of immunoglobulins

3-2 The gene of immunoglobulins 3-2-1 The gene structures of immunoglobulins

3-2-2 Rearrangement and expreion of immunoglobulin genes

3-2-3 The diversity of immunoglobulin genes

3-3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immunoglobulin 3-3-1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and 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3-3-2 Expreion, aemble and secretion of immunoglobulin CHAPTER FOUR COMPLEMENT SYSTEM(补体系统)

4-1 Composition an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mplement system 4-1-1 Nomenclature of complement components 4-1-2 The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mplement components 4-2

Complement activation 4-2-1 The Claical pathway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4-2-2 The lectin pathway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4-2-3 The alternative pathway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4-2-4 Membrane lysing complex formation in late phase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4-2-5 Comparison of three pathways

in complement activation

4-3 The control of complement

reaction and biological effect of complements

4-3-1 Regulating protein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in serum

4-3-2 Regulate protein on the surface

of cell membrane

4-3-3 Complement receptors 4-3-4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complement protein

4-4

Biosynthesis of complement and

complement deficiency

4-4-1 The gene of complements

4-4-2 The biosynthesis of complement 4-4-3 Complement deficiency and

complement deficient diseases 4-1 Composition an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mplement system 4-1-1 Nomenclature of complement components

4-1-2 The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mplement components

4-2 Complement activation

4-2-1 The Claical pathway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4-2-2 The lectin pathway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4-2-3 The alternative pathway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4-2-4 Membrane lysing complex formation in late phase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4-2-5 Comparison of three pathways in complement activation

4-3 The control of complement reaction and biological effect of complements

4-3-1 Regulating protein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in serum

4-3-2 Regulate protein on the surface of cell membrane

4-3-3 Complement receptors

4-3-4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complement protein

4-4 Biosynthesis of complement and complement deficiency 4-4-1 The gene of complements

4-4-2 The biosynthesis of complement

4-4-3 Complement deficiency and complement deficient diseases

CHAPTER FIVE CELLS, TISSUES AND ORGANS OF IMMUNE SYSTEM

(免疫系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

5-1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organs and lymphoid tiue and organs 5-1-1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primary lymphoid tiues and organs 5-1-2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secondary lymphoid tiues and organs 5-1-3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5-2

The cells in immune system 5-2-1 B cells 5-2-2 T cells

5-2-3 Natural killer cells and natural

suppreor cells

5-2-4 phagocytes, granulocytes and

mast cells

5-2-5 Langerhans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5-1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organs and lymphoid tiue and organs 5-1-1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primary lymphoid tiues and organs

5-1-2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secondary lymphoid tiues and organs

5-1-3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5-2 The cells in immune system

5-2-1 B cells

5-2-2 T cells

5-2-3 Natural killer cells and natural suppreor cells

5-2-4 phagocytes, granulocytes and mast cells

5-2-5 Langerhans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CHAPTER SIX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6-1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6-1-1 Cla 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I) molecules 6-1-2 Cla I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II) molecules 6-1-3 The structural base of combination of peptide and MHC molecule

6-2 Gene structure and genetics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6-2-1 Inheritance and polymorphism of MHC 6-2-2 The gene structure of mouse MHC(H-2)

6-2-3 The gene structure of human

MHC(HLA complex)

6-2-4 Discovery and nomenclature of

HLA

6-3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etection for MHC

6-3-1 Detection of Cla I HLA

antigen

6-3-2 Detection of Cla II HLA

antigen

6-3-3 Phenotyping of HLA gene 6-3-4 Applications of detection of

HLA

6-1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6-1-1 Cla 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I) molecules

6-1-2 Cla I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II) molecules

6-1-3 The structural base of combination of peptide and MHC molecule

6-2 Gene structure and genetics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6-2-1 Inheritance and polymorphism of MHC

6-2-2 The gene structure of mouse MHC(H-2)

6-2-3 The gene structure of human MHC(HLA complex)

6-2-4 Discovery and nomenclature of HLA

6-3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etection for MHC 6-3-1 Detection of Cla I HLA antigen

6-3-2 Detection of Cla II HLA antigen

6-3-3 Phenotyping of HLA gene

6-3-4 Applications of detection of HLA

CHAPTER SEVEN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7-1 Antibody preparations 7-2-2 The reaction of antibody to 7-1-1 Antiserum preparation mono valent antigen 7-1-2 The preparation of monoclonal 7-2-3 The reaction of antibody to antibody polyvalent antigen 7-1-3 The preparation of gene

engineering antibody 7-3 Common techniques in 7-1-4 The preparation of catalytic immune-analysis antibody 7-3-1 immune precipitation 7-3-2 immune labeling 7-2 The principle of antigen-antibody 7-3-3 In site immune-analysis reaction 7-3-4 Other applications for 7-2-1 Thermodynamics and dynamics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of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7-1 Antibody preparations 7-1-1 Antiserum preparation

7-1-2 The prepa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7-1-3 The preparation of gene engineering antibody

7-1-4 The preparation of catalytic antibody

7-2 The principle of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7-2-1 Thermodynamics and dynamics of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7-2-2 The reaction of antibody to monovalent antigen

7-2-3 The reaction of antibody to polyvalent antigen

7-3 Common techniques in immuno-analysis 7-3-1 immunoprecipitation

7-3-2 immune labeling

7-3-3 In site immuno-analysis

7-3-4 Other applications for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CELL 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8-1 Basic concept for immune response 8-1-1 Non-specificity and specificity of immune response 8-1-2 Active immunity, paive immunity and adoptive immunity 8-1-3 Anergy

8-2

The basic proce of immune response, 8-2-1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8-1 Basic concept for immune response 8-1-1 Non-specificity and specificity of immune response

8-1-2 Active immunity, paive immunity and adoptive immunity

8-1-3 Anergy

8-2 The basic proce of immune response, 8-2-1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8-2-2 T cell activation

8-2-2 T cell activation

8-2-3 Exogenous antigen induced

immune response

8-2-4 Endogenous antigen induced

immune response

8-3

Cell apoptosis and immunity 8-3-1 The features of cell apoptosis 8-3-2 Detection of cell apoptosis 8-3-3 Effect of cell apoptosis on the

immune response

8-2-3 Exogenous antigen induced immune response

8-2-4 Endogenous antigen induced immune response

8-3 Cell apoptosis and immunity 8-3-1 The features of cell apoptosis

8-3-2 Detection of cell apoptosis

8-3-3 Effect of cell apoptosis on the immune response

CHAPTER NINE IMMUNE REGULATION(免疫调节)

9-1 The regulation of antigen and antibody in the immune response 9-1-1 The antigen regulation 9-1-2 The antibody regulation 9-1-3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idiotype - anti-idiotype antibodies

9-2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immune cells in immune response 9-2-1 Immune regulation of T cells 9-2-2 Immune regulation of other immune cells

9-3 Interleukins and Immune

regulation

9-3-1 The catalog of cytokines 9-3-2 Interleukins

9-3-3 Other cytokines produced by T

cells

9-4

Immune tolerance

9-4-1 Discovery of the immune

tolerance

9-4-2 Foundation requirement and

induction pathway of immune tolerance

9-4-3 The mechanism for Immune

tolerance

9-1 The regulation of antigen and antibody in the immune response 9-1-1 The antigen regulation

9-1-2 The antibody regulation

9-1-3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idiotype anti-idiotype antibodies

9-2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immune cells in immune response 9-2-1 Immune regulation of T cells

9-2-2 Immune regulation of other immune cells

9-3 Interleukins and Immunoregulation 9-3-1 The catalog of cytokines

9-3-2 Interleukins

9-3-3 Other cytokines produced by T cells

9-4

Immune tolerance

9-4-1 Discovery of the immune tolerance

9-4-2 Foundation requirement and induction pathway of immune tolerance

9-4-3 The mechanism for Immune tolerance

CHAPTER TEN 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

10-1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10-1-1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10-1-2 Allergen in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10-1-3 IgE and receptor for IgE 10-1-4 Common diseases induced by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10-2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Cytotoxic Hypersensitivity) 10-2-1 Injury mechanism of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10-2-2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and diseases

10-3 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 10-1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10-1-1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10-1-2 Allergen in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10-1-3 IgE and receptor for IgE

10-1-4 Common diseases induced by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10-2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Cytotoxic Hypersensitivity)

( Immune complex hypersensitivity)

10-3-1.The pathogenic causes of 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

10-3-2 Common immune complex

diseases

10-4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10-4-1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10-4-2 Intercellular reaction in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10-4-3

Common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diseases

10-2-1 Injury mechanism of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10-2-2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and diseases

10-3 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 ( Immune complex hypersensitivity) 10-3-1.The pathogenic causes of 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

10-3-2 Common immune complex diseases

10-4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10-4-1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10-4-2 Intercellular reaction in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10-4-3 Common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diseases

CHAPTER ELEVEN ABNORMAL IMMUNE RESPONSES

(异常免疫应答)

11-1 Auto immune response

11-1-1 The causes of auto immune response 11-1-2 Autoimmune diseases

11-2 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 11-2-1 Type of transplantation and immune response in allograft 11-2-2 Transplant antigen and transplant immunity 11-2-3 The approaches to reduce rejection of transplant

11-1 Auto immune response

11-1-1 The causes of auto immune response

11-1-2 Autoimmune diseases

11-2 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 11-2-1 Type of transplantation and immune response in allograft

11-2-2 Transplant antigen and transplant immunity

11-2-3 The approaches to reduce rejection of transplant

11-3 Anti-tumor Immunology 11-3-1 Tumor antigen

11-3-2 Host immune response to

tumor

11-3-3 Surveillance of and escape

from immunity to tumor

11-3-4 Th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immunity to tumor

11-4

Immunologic deficiency 11-4-1 Inherent immune deficiency 11-4-2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11-3 Anti-tumor Immunology 11-3-1 Tumor antigen

11-3-2 Host immune response to tumor

11-3-3 Surveillance of and escape from immunity to tumor

11-3-4 Th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immunity to tumor

11-4 Immunologic deficiency 11-4-1 Inherent immune deficiency

11-4-2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CHAPTER TWELVE THE EVOLUTION OF IMMUNE SYSTEM

(免疫系统的进化)

12-1 The immunity of invertebrate animals

12-1-1 Immune cells and their

defense ability 12-1-2 The functions of soluble immune factors in humoral fluid 12-1-3 Transplant immunity and MHC like functions

12-2

The immune evolution of

vertebrate animals

12-2-1 The lymphoid tiues in

primary vertebrate animals

12-2-2 Comparison of lymphotiue

evolution between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12-2-3 The evolutions of lymphocytes

and immune molecules in vertebrates 12-1 The immunity of invertebrate animals 12-1-1 Immune cells and their defense ability

12-1-2 The functions of soluble immune factors in humoral fluid

12-1-3 Transplant immunity and MHC like functions

12-2 The immune evolution of vertebrate animals 12-2-1 The lymphoid tiues in primary vertebrate animals

12-2-2 Comparison of lymphotiue evolution between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12-2-3 The evolutions of lymphocytes and immune molecules in vertebrates

推荐第8篇:巧用简笔画辅助教学

巧用简笔画辅助教学

韩宏蓓

简笔画,就是根据一定的内容,以简单明快的线条,寥寥数笔,勾勒出事物的大概轮廓。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灵活地使用简笔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 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一.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儿童的认知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学词要与认 识事物结合起来,而借助图画理解词义是最基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语。

如《小池》一诗,其中有这样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尖尖角”用语言表述为: “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意思尽管很明白,但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多是大而圆的荷叶,对 未展开的荷叶注意不多,因此对“荷叶的尖端”理解不清,脑海中形不成鲜明印象。这时,教师随手勾勒出一 幅“尖尖角”的简画,学生一目了解,不仅理解了词义,而且加深了记忆。

二.简笔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有些课文介绍的知识比较生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根据难点, 勾勒出事物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附图{图}

如《詹天佑》一文中,讲到詹天佑开凿隧道时,针对不同的山势,采用“从两头向中间凿井法”和“中部 凿井法”,攻克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艰巨的隧道工程。两种方法究竟怎样?有什么不同?学生弄不明白,用 简笔画勾勒出它的直观示意图,难点就会不攻自破。通过简笔画(如图),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什么居庸 关和八达岭采用不同的凿井方法,从而对詹天佑的“杰出”认识得更加深刻。

附图{图}

三.简笔画,帮助学生明白文理。

对于小学生来讲,较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所阐明的知识和道理不是件易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钻研教材,巧妙使用简笔画,使课文阐述的较为抽象的内容,自然、恰当而 又十分有效地让学生接受。

如《院子里的悄悄话》一文篇幅长、内容多而且抽象。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勾勒出简笔画(如下图) ,既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又让学生在头脑中迅速建立形象,调动学生知识的积累,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 通过看图,学生可以明白如何通过年轮来辨别方向,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计算树木的年龄。

附图{图}

推荐第9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饶峰中学

刘晓琳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其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简洁高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宠儿”。但是我们在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因为多媒体的参予而愈加精彩。

【关键词】教学

计算机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

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得有失,教师应好好把握。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

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

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体现在新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上

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与现实贴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体现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应体现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技术,不鼓励过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年全球华人资讯科技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7年6月。

[3]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9期。

[4]朱克宝《信息技术与文学阅读教学整合的对话观》《学语文》2006年第5期。

推荐第10篇:小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已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本文仅就小学英语教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谈一些体会。

关键字:多媒体 小学英语

会用

善用 活用 巧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已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可是在教学中,老师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慨,多媒体的运用与教学本身不能很好的融合效果。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会用多媒体 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

新课程呼唤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学会熟练使用多媒体是当代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很多的老师已经掌握了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可是现实教学中,我们还是会发现一部分老师在讲公开课时在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上有些手忙脚乱。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是教师对于课件基本的操作技术不过关,或许是备课上的不熟练,也有执教时的紧张等因素。无论是何种原因,我的建议是老师们在讲课之前,将课件的使用与备课活动有效的结合,在脑海里反复的过场与动手实践,这样在多次的演练之后,执教教师会大大降低在课件操作上出现的失误,以保证接下来的课堂活动顺利地开展。

二、善用多媒体 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

英语的学习与进步,离不开良好的语言氛围的创设。在英语课上,合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敢于说,乐于说,学生说得多了就必然会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比如我在执教的小学六年级PEP英语教材《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一课中,我以歌曲Where are you going ? 作为热身活动,在学生的歌舞动作中,一下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城市简单地图,通过学生观看图上的地点名称,引出问题Where are you going ?在学生有了I’m going to „的想法与回答后,继而引出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句型,将学生带入更深更新的学习活动中。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良好的语言氛围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活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实物形象,突出感知的重点,突破感知的难点。多媒体课件,提供生动、直观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敏锐精细的形象感受能力,学生形象感受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形成正确、丰富的表象。作为教师,我们要灵活的把握运用多媒体的几个尺度: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多种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太集中,面对枯燥单调的教学氛围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兴趣不浓,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被动的学习,而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创造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环境,将书本上那些生硬的东西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先将与本课新授部分内容相关的歌曲以背景加音效的形式引入课堂,使孩子们自然地接受英语,进而萌发想进一步学习英语词汇和句子的兴趣 。

(二)、多样化地显示教学信息,发展学生丰富牢固的形象储存能力

好的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设置一个近似真实或虚拟仿真的语言环境,提供给他们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多媒体能将录像、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等展现出来,多样化地显示教学信息,使原本陌生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以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执教《What did she have for dinner ?》一课中,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把英语符号信息转化成多样化的超文本信息,为学生提供多彩的形象认知途径,促进学生形象记忆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英语活动情景 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多媒体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激发情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多角度轻松舒畅地接受内容,并使其记忆长久。

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包括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联系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而通过计算机,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如我执教小学五年级PEP英语教材《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一课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play football, clean the room, wash the clothes, visit grandparents ,watch TV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也缩小了学生的现实与学习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自然与积极的状态投入相互交际与能力锻炼中。

四、巧用多媒体

达到精彩的学习效果

小学英语课,可谓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老师们一会儿要用各种教具,一会儿要用板书,还要组织学生,还要用多媒体,忙得不亦乐乎。在这里,我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上的观点是巧用多媒体 ,教师对于多媒体素材应该有选择的运用,在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达到精彩的效果。如我在执教新标准英语教材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女生的歌唱,由学生自然评价This girl is good.This girl is better.在课件展示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英语句子的理解与学习,并很快地掌握了本课的新知句型。

当然,在多媒体的运用中,我们也会看到以下的现象:在一些执教的公开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从课的开始到课的结束,一直都在使用着多媒体,一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占据了课的大部分时间,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多媒体教学其实是英语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我们运用它是因为它有着其它传统资源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主要的目的还是丰富我们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我们教学方面的艺术性,在实际的操作上,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去完成所有的任务,尤其是在新授课中,老师们更不应将课堂完全交付于多媒体来完成。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充分利用了有效的教学时间,改善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增强了信息的传递能力,增加了课堂的训练密度,便于层次化教学。使外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我们要学习多媒体技术,逐步达到会用、善用、活用、巧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我们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第11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问题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问题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认可和接受。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断磨合中得以巩固和完善,并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教师驾驭现代教学的能力,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性趣性和系统性,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所以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一定不能摒弃传统教学的精华。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积淀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用纸笔运算、推理、作图等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数学学习方式就不能被多媒体技术代替,既使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只是为学习学得更多更好提供了可能,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如果没有学生个体的手、脑、眼、耳并用的基本的数学运算、推理、作图等实践活动,是无法掌握数学知识的。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计算机完成那些繁难的计算、机械的步骤、复杂的作图,从而解放学生的大脑,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活动。又如板书,现代化的投影屏幕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黑板板书。象征传统课堂教学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好的板书有

1 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也方便学生做好笔记,抓住重点。因此应充分发挥“电子黑板”与传统粉笔、黑板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教师如在每节新授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动画形象、生动,背景音乐也很优美,学生很容易沉寂于动物画面、音乐的欣赏中,却忘记对于问题本身的考虑;对于绚丽的课件,往往考虑不是课件内容,而是课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使用了哪些技术。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任何的画蛇添足,只会弄巧成拙,妨碍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既然信息技术只是我们传授知识、获得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一个工具,那么,这种工具就有适宜不适宜的问题,不是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用信息技术。所以说,在课件的使用上,教师应当掌握一个度,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攻克课程的重点难点、而不是将教学软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被教学软件牵着鼻子走。

课件的设计应把学生需求放在第一位,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件应强调对学习认知和教学环境的设计,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件,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役。

并不是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实现现代化教学了。片面的追求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图片、文字的叠加,这样大材小用,造成的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信息技术并没有服务于教

2 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道路,这样信息技术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其巨大的魅力,发挥其最大功效。真正使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服务。

以教师为主导并不是教师主宰课堂,更不是让教师满堂灌输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依靠的是教材、粉笔、黑板;而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要通过认真的备课,把握信息技术的功能和课程的理解,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掌控上,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知识理解、感知视角等方面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

课堂整合中,各种信息技术使用要从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出发,要吃透教材,可以直接展示的图形、文字就直接用实物投影,作为展示给学生的媒体信息不要过度去转换、过多的去修饰。有些简单的操作以及计算、文字,就不必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该用的时候用,该舍弃的时候则舍弃。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运用知识,而不是选择何种技术、运用哪些媒体。归根结底,制作课件的目的是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好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程比传统教学

3 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学习理解得更清楚透彻,可以说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件中一些与重点、难点无关既要的花样应坚决的摒弃,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信息及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无论作为演示或辅助工具,还是协作工具,目的只有一个,即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清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学习知识等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4

第12篇: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不仅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而且从课程功能与课程实施两方面分别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探究,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每堂课,教师都要认真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几何图形,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图形,就可借助多媒体,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是形势所需。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体现教学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

传统的:教师讲授—模仿练习—强化记忆—测验讲评的模式,单纯进行抽象思维训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而且教师讲授时间长。学生训练时间短,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新的模式,“提出问题一课件演示(实验)一讨论交流一归纳练习”即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或老师提出明确的吸引力的问题作为导课,接着学生在计算机提供的具有动画的教学课件的支持下做教学试验,促进学习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解释。这样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教师讲授的时间短,学生活动和强化练习时间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的提高。同时课件再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作用。 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作简要说明:直线部分,对称是个重要概念,通过 Sketchboard 的动画功能,形象地表达点对称,轴对称的图像,让学生既能理解对称的特征,又能找到对称的图像或点间的关系,归纳并列出对称的运算式,还可通过对课件的观察,把光线的反射问题,最短距离问题归结为对称问题,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法。并了解对称在图形中的价值。圆锥曲线的概念很抽象,其轨迹的形成过程,离心率渐近线;平移等需要通过运动的观念理解概念,是学生比较难接受的,需在课件中直观,形象地再现其运动过程。如椭圆、双曲线、轨物线的轨迹是如何产生的,离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曲线的形状,渐近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怎样,如何通过平称化简二次方程及平移中变与不变易有哪些,平移的意义是什么,这一系列直观形象的课件,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数学中的推理,不仅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演绎推理方式,而且包括观察;实验、猜想、调查等合情推理方式。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多变性、创设实验环境,教会学生善钻研,会思考,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积累是很好的习惯,若把用一单元零散的课件归纳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软件”,既可以让学生自习操作、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为以后教学形成素材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筹建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数学课件的构思、制作过程,这样使他们必须先掌握数学知识,才有参与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课件制作的好奇,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主动学习的劲头,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爱好和钻研。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的环境,能灵活自主地进行变式数学。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第13篇: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获取、处理、存储信息的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巧用多媒体可课激发情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多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观察就越仔细,体会也就越深刻。例如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里我们认识了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张思德同志。可是这是一篇议论文,我害怕学生在学习是表现不积极。于是,在上新课之前我特地播放了学生都了解的王二小为革命献身的视频,然后导入本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了,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

二、多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有利于指导学生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歧义”我们都知道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课开始,我先播放钢琴曲《月光曲》片断,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把他们领入《月光曲》的意境之中。在教学重点内容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即兴弹奏,眼前仿佛出现的情景时,将剪辑的钢琴曲《月光奏鸣曲》配在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还能感知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多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节约了教学时间,扩大了教学容量。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完成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高要求、高质量。因为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板书时间,增加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时间,因而,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赢得更多让学生练习、巩固、笑话、理解的时间。

总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推波逐浪之势,不过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只有在语文教学之中找到契合点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学运用中应把握好度,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巧妙的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14篇: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之我见

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基长镇上道中心小学 王仲霞

[摘要]:近几年来,多媒体以它独特的作用被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因为它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特点。因此,利用它辅助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就多媒体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日月潭》一课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日月潭》 [正文]:在信息化的今天,语文教学如果仍然以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很难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了。因此,语文学科必须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自从国家对西部教育资金的大量投入以后,多媒体技术走进了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我虽只应用了近两年左右的多媒体教学,但我尝到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甜头。本人就多媒体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日月潭》一课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课题,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言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地知道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能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日月潭》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春天是旅游的大好时光,老师要带大家去台湾的日月潭旅游,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出发吧。”全体学生高兴得又蹦又跳,于是接成一辆长长的火车,多媒体播放动感的音乐,学生一边唱,一边跟着音乐转。这样的方式引入课题一下子就吊住了学生的胃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引入课题后,我接着问:“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台湾的日月潭,让我们一起欣赏日月潭的美景吧!”接着,利用多媒体放映一系列课前设计好的有关“日月潭”的幻灯片。通过视觉刺激,让大家对“潭”这种自然景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吸引过来了,从而整体感知了日月潭的美景。

三、利用多媒体使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突破难点。一堂精彩的课,不但要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更体现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既是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检评这堂课是否成功的评价之一。而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起到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作为导游的我在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时,我先指名学生分句读,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个个景点,接着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有关画面,最后我把描述画面难理解的好词好句再用图片示出,如:群山环绕、隐隐约约、朦胧、清晰等词,用图片来理解词语,大大减轻了难点。因为多媒体将文字、图片、音乐等有机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本课描绘的是日月潭清晨、中午、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的热爱、赞美之情。可是我们二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照文本是很难感受到日月潭的美。因此我就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各个景点,在图片欣赏的过程中,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每一个优美的词都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脑海中,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同时通过图片展示了日月潭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气候中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日月潭的美景之后我又问:台湾是我们祖国的宝岛,从遥远的古代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不仅有风光怡人的日月潭,还有景色迷人的阿里山,可是现在,由于许多外界的渊源,台湾还不能回到祖**亲的怀抱!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这么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热爱祖国、热爱台湾的美好感情。这样处理,充分发挥多媒体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课前我拍摄了一些家乡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独山。学生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但他们毕竟还是二年级的小孩子,未必能说出家乡的特色。通过使用多媒体,展示更多有关家乡的富有代表性的图片,增加了信息量,学生知道了我们家乡的夜景也很美,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然后让学生画下来也可写下来,从而拓展了教育空间。

一堂课下来,我通过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教师也乐教,这样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容器,老师主动,学生被动,老师在课堂上高于一切,学生则无条件执行。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人才,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而首当其冲的则是改变课堂结构,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应全面、彻底地服务于学生。面对新的教学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新技术则为广大教师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使传统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并呈现出开放性,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多角度、广层面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在愉快的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探究、在有限的时间中接受,学习他们有用的,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七、利用多媒体教学, 增大了课堂容量,减小了教学难度。 面对新时代的教学要求,课堂容量的增大,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教学设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有效地化解了这一难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教师的一张嘴”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使用多媒体能够增大课时容量,又不使其呆板、枯燥,避免了教师大面积的书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使课堂生动、活泼、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同时,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总之,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紧随时代的脚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灵活、直观、高效的特点,开拓思路,做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谈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杨佳爱

[2]巧妙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徐瑛 [3]《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与作用》.李永前

第15篇: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论文

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级别:20XX级

专业:物理

浅谈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在学校的常规教学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物理教学过程、课堂信息量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在物理实验教学和常规课堂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

常规课堂教学

影响

选择

实践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很多学校配备了微机室、专用多媒体教室,建立电教中心,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打下了硬件基础。如何认识计算机在中专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中专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摆在广大中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在大中城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悄然兴起,并起到了积极作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由于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和交互性,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所以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选择。

在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过程中,人们通过需求选定了Authorware和PowerPoint软件,并在此基础上选用Flash作为图形处理。选择Authorware作为制作课件软件,主要是Authorware有强大的通用性和易操作性和课件制作的简单性。Authorware面向全体教师,包括用于即时制作软件的图标流程功能,能插入图片、动画等,能提供多种呈现方式,并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而在PowerPoint中制作一张幻灯片十分简单,只要十来分钟,其精美程度是普通的胶片难以达到的。利用Authorware的交互功能、动画功能和PowerPoint的演讲演示和新增加的扩展功能配合课堂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而Flash制作的动画更精美,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物理教学中一般一堂课制作五至八张幻灯片,用程序连接的话可达十张乃至更多张幻灯片,还可用网络连接其它课件,使课堂上的知识容量大大加强。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影响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致使很多学生感觉物理学科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对物理产生厌

烦情绪,对学生学习物理课程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CAI最典型的教学情景是:计算机呈现一段信息,介绍一个概念、规则或事实,接着向学生提问;学生接受教学信息,思考问题,给出问题的答案;计算机接受并判别学生的答案,给出反馈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决定让学生通往下一步学习新的材料,或者向他提供补充材料。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除此之外它还有重复性好、科学性强、个别指导、控制性好等特点。

2、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物理难学,老师也都有物理难教的体会,其主要原因就是物理学所涉及的内容虽然和客观世界联系紧密,但是其包含的物理规律都是从客观世界中经过“定性”、“定量”、“建模”的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系列的理想化的模型。因此,大多数的物理现象都不能实际展现在学生面前,只靠教师粉笔加黑板式的“板上谈兵”有一定难度的,很难把抽象的知识还原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这方面的工作,成功的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3、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需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从听觉获得的信息,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如果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 65%。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这样,首先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这一知识点,其次体现了物理前后知识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

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所以必须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信息,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可以实现上述要求,使学生在欢乐有趣的情境中调整出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

5、有效的增加教学容量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目前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期,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领域之间知识已经开始相互融合,使知识一体化,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人们必须掌握较之以前更多的知识,学生也不例外。而中学阶段的物理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也是一个基础,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牢固的掌握大量的知识是老师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而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花较多时间板书,特别是上电学课时写例题、画图例的时间更多,而采用多媒体的功能,可使本应花几分钟的内容在几秒内显示于学生眼前。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也大大缩短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这就有时间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课堂内容,给学生较多自由时间复习巩固,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三、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的实践

1、模拟物理实验

模拟实验是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利用计算机做实验,准确、逼真(有动画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物理现象变化的全过程。例如:将弹簧振子的运动演示实验模拟成动画程序,在显示中配以相应的文字及图像,学生在分组\"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强调的物理模拟,不是示意性的简单动画,它演示的物理过程接近于物理的真实。如,分子的运动、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等。

2、动画演示

有些物理现象可以做实验让学生观察,但是由于一些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种干扰,使得学生对主要物理现象的观察不甚详细和明了,在课堂教学中,可先做物理实验,再表演计算机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

图像往往是思维的杠杆,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和难以想像的物理图景,便可利用动画作为中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如在直流电路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常常是不能看出电路的串并联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分析和想象能力呢?借助于计算机动画,使电路图从难以辨别的方式渐变到容易识别的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电路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将这种方法掌握熟练了,它将转化为一种能力。

3、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中,要求\"因材施教\"。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施行\"班式\"教学,\"因材施教\"往往只流于形式。一般的教学手段不易实现双向信息交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易主动发挥。但利用计算机制作的习题课件、交互网页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相结合的课堂结构模式,不但界面友好,而且信息反馈及时,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力地促进智力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又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学习进度,还可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突出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不足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如使用不当极易造成违背物理学本身特点的后果。分析物理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可以将物理学的特点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⑴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⑵以数学为工具进行定量研究。而目前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实践中,却有很大一部分课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动画和计算功能模拟物理实验,以替代本可以进行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学习课件甚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实验仪器、仪表和元件,建立虚拟实验室,提供给学生进行示范性实验,使物理实验丧失了其在物理教学中应起的作用,这种做法,无异于舍本求末。

总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在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它的优点,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缺点,教学过程中要使它与传统媒体教学相结合,使其真正成为物理教学的助手。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手段的结构,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我们也绝不能把计算机当作万能钥匙,而放弃了常规物理教学中的真谛。

第16篇: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之我见

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之我见

最初认识“几何画板”,我认为它只是一个数学教学辅助软件,只是替代了直尺、圆规的一个画图工具而已。但在自己的教学和制作课件过程中,认识到了它的强大功能以及特有的随机计算能力和交互能力,使我为它的魅力所折服。《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数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习的探索与创造的能力。利用《几何画板》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较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的内容,有效地化解了难点。

“几何画板”的特点一:简明。它的制作工具少,制作过程简单,学习掌握容易。“几何画板”能利用有限的工具实现无限的组合和变化,将制作人想要反映的问题表现出来。学习掌握它较为容易,不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软件本身,而强调软件对学科知识的推动和理解。不能否认目前也有许多优秀的课件制作工具软件,但这些软件往往较难掌握,或者制作过程与学科本身知识相差很远,只是对某一问题的模拟再现。“几何画板”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对问题的反映是在对学科知识理解基础上,甚至是利用学科知识本身来解决问题,因而使用“几何画板”制作出的课件更符合学科知识本身的要求。

“几何画板”特点二:朴素。它的界面清爽干净,仅一块白板而已,制作出的课件也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只是体现出制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也正是因为它的朴素,从而使它对问题的反映显得直接而清楚,使课件本身对问题的阐述、剖析及对难点的突破显得有效而又有针对性,使课件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这正是一个好的教学辅助软件所必备的条件——针对性。

“几何画板”的特点三:短小。(1)投入人力少,在使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时,一个教师花十几分钟,最多

一、二个小时就能制作出一个好的课件,教师只要利用一些零星时间就能开发制作课件;(2)投入财力少,“几何画板”对计算机的要求不高,目前一般学校的条件都能满足;(3)占用空间小,一个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只不过几KB而已,大的也不过几十KB,而其它软件制作的课件往往上百KB,甚至上几MB,这也使“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便于携带和交流,也使制作过程变得随机性,上课也变得简单,不再需要拿硬盘或刻录光盘来上课。

“几何画板”的特点四:精悍。(1)由于它和学科知识联系紧密,故对学科知识的反映准确,使课件对问题的突破更为直接有效。(2)由于它的强大计算功能,使有些数值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一些特殊值,而是变成连续值,使问题变得清楚。例如讲“正、余弦函数”这一节时,在这一课件设计思想里,我抛弃了原来上课时取特殊值作波形图的方法,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让学生真正掌握波形图形成的原理。(3)“几何画板”有很强的交互性。由于在制作中利用学科知识,使课件中包含若干个变量,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里,这几个变量是可随机变化的,这样在利用课件上课时,通过演示课件,控制变量的变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中各个数量的关系。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时,以往是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后,量出度数,得出结论。但我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里,利用课件的动态特点,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中每一个角的大小发生变化时,但内角和仍保持180度不变,给学生一个理性认识,并且避免了手工作图引起的误差,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有序。

利用《几何画板》的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把《几何画板》引入中学数学教学,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做“数学试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的研究者,《几何画板》的运用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为对数学的喜爱,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需要反复认识的概念,反复学习的内容,少数学生课堂上弄不清楚的,可以把软件拷贝回家,再反复观察、反复认识、反复学习,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把电脑辅助教学“辅”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

总之,“几何画板”使我们的教学变得形象、直观、灵活、有效。

第17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心得体会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心得体会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有效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明显增多,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实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缩短教师的板书时间,扩展课堂容量。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课,老师要用粉笔板书教学内容、习题、解题过程等,这样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利用多媒体,预先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增加教学的密度;还可以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并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扩大学习容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多媒体教学能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色彩斑斓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行程问题”时,通常采用画线段示意图或演示的方法,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先出示一辆车从甲地行驶到已地的动画,然后出示这辆车返回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使这些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动感表象,使学生对行程问题当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比较、辨析等,而且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执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然后将每个小扇形拉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能转换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这样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的思想方法。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形象的分析演示,助“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理解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而用多媒体制作的图像既清晰又形象,有很强的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展示知识建构过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如教学“射线”这一概念,多媒体演示出电灯的光、太阳的光,更好的是从端点引出一条直线无限延长的动态过程,配之由强渐弱的音响,声、形、色于一体,短短几秒钟内,初步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将射线的内涵、特点十分清晰地展示给了学生,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得轻松、准确、深刻,低教学的难度,省时高效。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提供事实、可显示过程、可举例验证、可提供示范,也可设难置疑,这对理解重点知识,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8篇:多媒体辅助教学l论文

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

赵琳琳

摘要:

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汇集了图像、声响、文字和动画于一体,大量高质量的图文、声像资料,为教师展示教学资源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而且,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高效性,课堂训练手段和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极大地改善了我们日常教学的条件和环境。,进而使日常教学课堂成为了充满魅力的学习场所。当然,也要避免过分追求在英语课堂上视觉的刺激、哗众取宠的演示作用,以及忽略教师自身必要的教学技能修养等不恰当的做法。

关键词: 教学平台

学习场所

演示作用

自身修养。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十多年的英语教师,对这些年英语教学手段的变化和国家、教育部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有着亲身感受。纵观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我们有幸处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已完全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板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汇集了图像、声响、文字和动画于一体,以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无法替代的巨大优势,冲击着我们的日常教学领域。而在各学科中,英语由于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自身极强的“听、说、读、写”特性,迫使课堂教学对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的依赖性较之其他学科更加“严重”。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英语学科而言,其优势是显而易见: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我们一线教师展示日常教学资源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教师在准备日常教案时,需要收集、展示或播放大量的相关图文及声像资料。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向学生展示书本、图片实物、录音或录像,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但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有限的,不允许教师让每一个学生一页一页地去“感觉”这些资料的内容的,而且,他们提供的信息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操作也非常繁琐,缺乏灵活、方便性,更缺乏交叉辅助功能,一般上一堂课都要到电教室去上,而且,需要电教室的教师全程配合,才能完成。但多媒体集上述功能于一体,再加上现在市区有些学校接有教育专线宽带,其传输的速度和信息容量非常大。这就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文字、图像、声响资料。而且,课堂训练手段和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极大地改善了我们日常教学的条件和环境。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日常教学课堂成为了充满魅力的学习场所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年学生尤其如此,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1、首先,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形象优势。多媒体教学为日常教学提供了避开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色彩缤纷的精美图片;逼真的音响效果;授课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画面的暂停、定格,以及为了加强学生感

性记忆的画面闪烁、慢放等等手段,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我给学生上过一堂阅读课,准备了一篇阅读材料“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在导入环节,我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从网上下载的一些西餐厅的彩图;富丽堂皇的大厅、精美的餐具和食物、仪表堂堂的侍者,这些翎翎如生的场景让全体学生身临其境,似乎已闻到了咖啡的浓郁芳香,尝到了食物的异域风味,眼睛都瞪的大大的,恰好又是上午的第四节课,包括我在内都饥肠辘辘的, 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分明可以听到咽唾液的声音„„。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彻底地吸引了......。最终,我圆满的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而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手段去上这一课,说实话,是绝不会有这种的教学效果的。

2、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高效性。

授课教师在课前制作好的课件,大大节约了课堂上的授课时间,教师不必再在课程进行中,作诸如抄题目、画简笔画等等可能使课堂教学速度放慢的传统教学手法。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教材与媒体之间的优势整合和提升。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视听同步练习、模仿练习、问答同步练习,以及角色扮演等等这些交叉式训练,都可以高效地完成,非常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据一份心理学研究的调查,学生纯粹只听不看,能记住内容的为15%,只看不听,可记住25%,而视听相结合,就可以达到65%以上。其高效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在实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不是万能的。用的好,当然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走入误区:

一、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的演示作用 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 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但是,笔者在所在学校内,或校外的英语课上,经常见到这样一些场面:授课教师整节课都站在讲台上,忙于点击鼠标,转换色彩艳丽的图片,播放音频文件,有些学生甚至还没有看清内容,或者看清了但没有来得及思考、记录,就换成了下一张,教师成了“课堂专业放映员”;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却无暇思考,学生成了“课堂木偶”,没有思考。甚至在有一次听课时,笔者看到学生连手都没有动一下,一直坐着、盯着、回答着老师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跟着老师的朗读,这样的课堂是否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们都记住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笔者曾问过该课堂上的三个学生,他们的回答都惊人的相似:“这些画太酷了,我去问问老师从哪儿下的……”

所以,这些过分追求视觉的刺激、哗众取宠的做法,可能一开始的确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眼球”,但在多次使用后,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一些与所授内容无关痛痒的东西上了,造成了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和时间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它完全替代或占用了学生的主动思维,替代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练习,违背了学生须积极参与、质疑、讨论、主动发展的课堂要求。这显然是违背了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的。

二、教师忽略了自身教学基本技能的修养。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教师要想娴熟的驾驭课堂,吸引学生,自身就必须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而这些往往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而恰恰相反,笔者也多次见到有些教师,尤其是某些年轻教师,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坐在电脑前,对制作课件情有独钟,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正如易中天所说:“我最害怕的事是,让大家认为,看了我的节目,就认为可以不用看书了。”——看了易中天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电视节目,就可以不用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了吗?就可以让易中天的看法和思考替代我们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吗?同样,有了多媒体,作为一线教师,就可以不练普通话,不练“三笔字”,不看书了吗?非也! 笔者曾经问一个在校内讲公开课的年轻男教师为什么从头到尾都不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一个粉笔字,而只是点击放大屏幕的标准字体,他

红着脸回答道,“我的粉笔字写的太难看!叫下面坐着的评委看了会失分。”

由此可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是要具备必要的教学基本技能,切不可一味追求现代化教学的气息,而忽略了自身基本教学技能的修养和提升。正如军队有了威力巨大的导弹、电子追踪器、快速的运输工具,士兵就可以不进行徒步越野拉练、徒手搏击、射击训练了吗?

三、教师是否重视、做好了课后辅导工作。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在中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之下,我们的教学效果是否有成效,必须面对中高考、升学率的检验,而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是需要反应到卷面上来的。我们不可能把“多媒体”“耍”到“炉火纯青、天花乱坠”的地步,而无视学生们在做英语试卷时的窘样。因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如果不重视课后的背单词和课文的所谓“过关”工作,不认真给学生讲题、告诉他们如何做试卷,那么,学生做试卷时的成绩将“惨不忍睹”,这将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的做法。洛阳应该如此,就连教育改革前沿、在外语教学各个方面比我们都先进许多的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也是如此。2006年笔者曾听了一场洛阳市东方二中的英语老师赵xx的报告,谈她到上海女子中学参观的所见所闻,其中就谈到了该校的英语老师,在学生中午和下午的时间,组织学生“过关”和讲题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既要坚持英语教学改革,用好、用精“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模式,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教学讲解,绝对不可完全抛弃传统中的“有效教学手段”。

总之,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祖国的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把计算机应用与所教的学科进行整合,进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手段,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应该成为我们毕生为之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徐世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2005年6月 李连宁 顾明远 《素质教育管理类案例精选》 2002年11月

王松美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2004年5月 王曾选

《中学英语教学法》

1987年

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五 十一中作者姓名:赵琳琳

联系电话:0379-63171532

13783792680

第19篇: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技术》学习心得

时光飞逝,我们迎来了大三下半学期的学习生活,一门新的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知识和乐趣。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sted Instruction,CAI)的研究与应用始于1958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这50多年中,它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其自身也发展成为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

我们本学科的学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部分,其中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论,计算机辅助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培养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第二部分是课件制作的部分,包括课件的开发概述,用PPT制作课件,对于化学金牌、X-mind、会声会影等软件的使用,对各种图片以及视频的剪辑与处理等等。这两部分的学习都让我们收获了满满的知识,激发了我们对学习本门课程的无穷的兴趣与热爱,我们所反馈出来的学习的积极情绪自然与老师的悉心教学分不开以下是本人学习该课程的感受,由于是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教学的,所以感受也分为两部分来叙述:

一、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部分》的学习心得:

这部分的教学,主讲人是王强老师。王老师刚一走进教室,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非常友善、和蔼。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王老师的风趣幽默、大方自然的教姿教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王老师的博学也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再一次加深了我们对王老师的喜爱和崇拜之情。

王老师的教学风格非常多变,所以我们得专心听讲才能跟得上他的节奏。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王老师可以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给我们层层分析,让我们明白其中蕴含的最为深刻的道理。

当我们的学习出现略微的疲惫状态时,王老师会使用多种方式再次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王老师会给我们播放有趣的视频,这个视频恰好又是和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的,我们的注意力又再一次集中了起来。

王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一味的自己独自进行讲授。而是把全班同学分为小组,大家一起来讨论相关的问题,然后由代表进行成果的展示。也样的做法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自主探究相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王老师在给我们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王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对课堂整体节奏的把握同样让我们收益匪浅。

二、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制作的部分》的学习心得:

在这里不得不承认,何松老师和王强老师的授课风格是有区别的的,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两个老师的授课,我们全班同学都是非常喜欢的。

区别于王强老师的理论教学,何松老师教授给我们的是更为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件制作部分。

何老师的讲课方式,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喜欢的。同样的幽默风趣,同时教学时候的语言非常温润和善,让人如沐春风。

何老师总会交给我们很多“干货”,给我们细致的讲解了很多超级具有实践操作性的东西比如:

①化学金牌中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组装、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以及空间结构呈现等等。简直不要太贴心,表示真心超级超级受用。

②X-mind中思维导图的设计。

③关于字体应用的相关实践操作,还推荐了好几个相关的小软件,比如:找字网、方正字体以及寻字网(直接截图便可识别字体)。

④在PPT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关于字体的,就是在整个PPT整体中,英文字体一般用Arill或者新罗马字体;第一级和第二级文字之间的差距在2~4个字体之间;一页PPT涉及文字不超过两种字体,整个PPT不能超过三种字体等等。

⑤对于图片的各种实际处理。 ⑥关于视频的剪辑方面的实际操作。

另外,何老师还给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当我们电脑上面的软件不兼容时,何老师总会超级贴心的帮助我们解决;当我们对软件的操作不了解时,何老师总会直接下来讲台给我们细心讲解;还给我们全班专属的各种实际操作的大补贴;还给我们呈现了许多优秀的PPT实例等等。真心让我们在收获满满的知识之余,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毕竟,何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教导和付出,我们不仅看在了眼里,而且早已铭记在心中。

最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技术》其中的理论部分有了一定的认知,而且对于其中的实践环节也有了一定的把握。两位老师老师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会贯穿在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而两位老师带给我们的满满的收获是无法言尽的,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祝愿老师在今后的日子里,生活愉快,万事顺心。

第20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心得体会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心得体会

辣子寨小学

李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有效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明显增多,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实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缩短教师的板书时间,扩展课堂容量。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课,老师要用粉笔板书教学内容、习题、解题过程等,这样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利用多媒体,预先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增加教学的密度;还可以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并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扩大学习容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多媒体教学能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色彩斑斓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行程问题”时,通常采用画线段示意图或演示的方法,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先出示一辆车从甲地行驶到已地的动画,然后出示这辆车返回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使这些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动感表象,使学生对行程问题当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又如:在教学《亿级数的读写法》时,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地图上面有各省市的土地面积,可以根据地图上面积的数字来教学亿级数的读、写法,而且通过地图,学生可了解到中国有这么多个省市,又能直观地对比哪个省市的面积大或小等。这样用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呈现新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比较、辨析等,而且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执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然后将每个小扇形拉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能转换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这样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的思想方法。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形象的分析演示,助“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理解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而用多媒体制作的图像既清晰又形象,有很强的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展示知识建构过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如教学“射线”这一概念,多媒体演示出电灯的光、太阳的光,更好的是从端点引出一条直线无限延长的动态过程,配之由强渐弱的音响,声、形、色于一体,短短几秒钟内,初步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将射线的内涵、特点十分清晰地展示给了学生,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得轻松、准确、深刻,低教学的难度,省时高效。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提供事实、可显示过程、可举例验证、可提供示范,也可设难置疑,这对理解重点知识,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辅助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辅助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