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二练习

发布时间:2020-03-03 05:53: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说明文的阅读

1、分别指出下列各文段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1)、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2)、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子木版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帛书„„()

(3)、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4.5(4)亿吨氯化钠;有63.7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2、分别指出下列各文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着名的是当推河北省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2)、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桥长23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3)、松鼠是一种片漂亮的小动物,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智。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

(4)、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5)、烧开水

洗茶壶

洗水壶洗茶叶泡茶()

洗茶杯

拿茶叶

(6)、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愈强。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7)、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8)、绿色开花植物通过庞大惊人的根系,大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在阳光下,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指出下列文句的语言类型。

(1)、(卢沟桥)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2)、(卢沟桥)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想倾听水声,前态万状,惟妙惟肖。

()

【真题例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007年重庆市中考题)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2.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

3.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

格。

“壮丽三峡”:

“远古巴渝”:

4.请从选文第、第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

表达效果。

5.有关部门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

重庆轻轨飞扬

在最新的重庆交通地图上,一条长龙在山城蜿蜒盘旋,龙头在商业中心较场口,龙

尾在钢铁基地新山村。它纵贯长江和嘉陵江间狭长的渝中半岛,穿行于中梁山至真武山之间的低丘地带,长19公里,跨越三个行政区,辐射九个片区,把主城六大行政区的重要交通干线、桥梁和客流集散枢纽链接在一起。这条长龙就是穿越山城迷雾风驰电掣、凌空飞扬的重庆轻轨。

它是一条交通线路,但它又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

轻轨为重庆人带来了方便快捷,城市因为轻轨而变短。轨道交通建成后,主城区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上升,达到32%,居民的平均出行时间从先前的57分钟下降为现在的33分钟。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22.7%,大大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而市民经过一至两次换乘,就可到达目的地。

在期盼与憧憬之后,重庆人坐上了轻轨,穿行于这个山水城市之间。而整个轻轨沿线也出现一种莫名的“兴奋”,这种兴奋就是“经济效应”。

轻轨本身对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带动性。直辖七年,重庆的城市交通格局和经济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直辖前的“两桥连接一个渝中半岛”,变成多座大桥和高速公路串起的渝中、江北、南岸、经开区等多个组团式经济圈,同时形成了以解放碑为首的5大商圈。但随着轻轨的运行,一种全新的“带状经济”首先在九龙坡地区悄然出现。纵观轻轨较新线,九龙坡境内的轻轨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为重庆风景的移动瞭望塔和重庆文化的窗口,这是轻轨的另一使命。

一方面,重庆一面靠山、一面环水,形成了典型的山水格局的地貌。另一方面,重庆又具有丰富而悠久的文化资源,巴渝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风、民俗、民情丰富多彩。轻轨沿线经过之地,文化色彩浓郁。其中,包括地域特色明显的民居和一些历史古迹。

绵长起伏的轨道,列车以平均每小时32公里的时速自由地在城市间穿行。坐在宽敞、明亮、舒适的车内,感觉就像在空中飞翔,让人情不自禁兴奋、激动。云淡风轻,透过明净的车窗,从高空俯看自己熟悉的家园,城中美景如一幅流动的风景画,飞速从眼前划过。

列车无声地在轨道上飞驰,行如风,稳如松,60分贝的运行噪音被淹没在喧嚣的城市中。乘坐在轻轨之上,感受它从地下到空中,像一条蛟龙一般忽而潜隐地下、忽而凌空飞架的壮观气势。举目向窗外眺望,江水潺潺、群山争翠,沿途美景尽收眼底,她们韵味无穷。

轻轨插上了文化的翅膀。13个车站,13个展馆,各个展馆都有自己的风味:根雕收藏馆、老照片收藏馆、古瓷器收藏馆,应有尽有,在较场口车站内看“轻轨赋”、轻轨线路模型和车模展台;在黄花园车站参观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馆,进小吃城;在牛角沱车站浏览老照片收藏馆,有心者更可在顶层观景平台看江景。等车不是枯燥无味的事,而成了风雅的举措。

1.从全文来看,轻轨对于重庆的发展有何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3.选文说轻轨“成为重庆风景的移动瞭望塔和重庆文化的窗口”,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内涵的一项() ...

A.举目向窗外眺望,江水潺潺、群山争翠,沿途美景尽收眼底,她们韵味无穷。

B.在黄花园车站参观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馆,进小吃城。

C.在牛角沱车站浏览老照片收藏馆,有心者更可在顶层观景平台看江景。

D.随着轻轨的运行,一种全新的“带状经济”首先在九龙坡地区悄然出现。

4.文中的“从高空俯看自己熟悉的家园”“举目向窗外眺望”的加点词能否互换,为什....

么?

5.阅读完本文,你一定有言犹未尽的感受,请你为本文写一个简短的结尾。(50字左右)

(二)阅读《大足石刻》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足石刻

如禅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县,全县有石刻40余处,以宝顶山、北山的规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被誉为“唐宋时刻艺术圣殿”,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摩岩造像达5万多尊、87类题材,“横融儒、释、道,纵贯千余载”,“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也达到了高度统一。在艺术形式和风格方面,它又有别于西北和中原的早期石窟。不但有中华民族自身的审美意识,更具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具有雄浑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它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卓越的技巧蜚声中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宝顶山则是世界石窟的压轴之作,始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历时70年,沿岩壁开凿,其中尤以举世无双的千手观音和长达31米的卧佛著称。

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佛像是横卧着的,人们就叫它卧佛。佛前有一弧形沟壑,自然形成了仙界、人间的分界线,所以每次去我就要示意客人站在仙界内为其拍照纪念。这幅图画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宁静的气氛,而没有惊恐慌乱的情景。宝顶山这尊卧佛是半身像。他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这种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有种于有限中产生无限联想的艺术效果。故大足民间对宝顶山卧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给人插上了无限想象的翅膀。

《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它的“千手”(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传说本来1009只手才是最顶点,由于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皇帝为“九五之尊”,故雕刻了1007只。)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纤美细柔,手里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人们称它是人间唯一的千手观音石雕像,是天下一绝!金光闪闪的千手、千眼观音,令游人莫不叹为观止!

一组叫《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相当生动、细腻,并都刻有文字说明,仿佛古代的连环图画。其中穿着开裆裤、摸着妈妈奶头吃奶的孩子的形象,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穿开裆裤的唯一石刻记录。 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

不少人认为,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场》,是最精彩的,它所表现的是牧童驯牛。牛的犟劲和牧童在驯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真切、生动。 当身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漫步在这一方净土,在欣赏石刻、山色、美景的同时,经过短暂佛教的从善教义的洗涤,仿佛灵魂变得清澈了许多,更加明了生命的意义所在,更加接近生命本来的意义。

1.请简要说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的原因。2.阅读全文,说说选文按照了什么顺序来说明的。3.选文说《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然后在后面对其“千手”的来历做注释,你认为这个注释有必要吗?为什么?4.“其中穿着开裆裤、摸着妈妈奶头吃奶的孩子的形象,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穿....

开裆裤的唯一石刻记录”一句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5.结合下列链接材料,说说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怎样在文中体现的。(举出两例即可)

【链接材料】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迷雾探踪

(1)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2)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3)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4)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5)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

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二、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

三、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1、文章分四个层次介绍了“迷雾”,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一、四层的内容。(2分) 雾的形成—————————雾的危害————————

2、第(1)(3)段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至少举出三种)(3分)

3、第(2)段在说明雾的形成与消散过程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4、文章在说明雾的危害时,略写了对交通的影响,详写了对人的危害。这样处理详略的理

由是什么?(3分)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怎样体现语言准确性的?(4分)

(1)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

(2)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

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

初二期中练习

作文练习(初二)

初二地理单元练习

初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

初二课外文言文练习

初二第一单元练习

初二说明文练习一

初二英语基础练习

初二感叹句专项练习

初二语文改错练习

初二练习
《初二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初二计算练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