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枣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3 22:51: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枣产业发展

即将过去的2006年,是中国枣业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枣业形势可以用20个字来简单概括:“冬枣大降价,干枣大减产,新区放异彩,产后大发展”。今年冬枣售价猛降到了1—2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一品种产量增速过大、品质下降和国际市场开拓不力;北方主要干枣产区大幅度减产,则主要是由于降雨多导致裂果、缩果病严重成灾;而新疆干枣和南方鲜枣即丰产又丰收,则得益于其独特的气候地理优势和市场补差作用;河北沧州恩际国家级亿元枣功能食品生产线的开工、河北沧州崔尔庄年交易额过20亿元红枣大市场的建成开业,河南好想你集团、山东鼎立集团、山东裕华集团等一批产值过亿的枣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以及河北沧州恩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枣功能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国枣产业化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枣产业何去何从、如何应对,很值得思考。

一、枣产业发展现状

从国内外的整体情况来看,枣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重新洗牌的春秋战国时代。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枣产业的超强地位正在进一步得到巩固。近年来,我国枣树面积和和产量每年都在10%以上的速度增长。据中国农业年鉴统计资料,2003年我国枣产量为171万吨,估计2005年总产量可达到200多万吨,面积约100万公顷,占全世界的99%左右。而作为枣树第二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除我国外唯一有规模化枣树栽培的韩国,近年来枣树面积持续缓慢下降,产量维持在2万吨左右,仅相当于我国的百分之一,尚不能实现完全自给。但是,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进军我国枣产业特别是枣加工业的势头正在显现。

从国内看,冀、鲁、晋、豫、陕五大传统产枣大省仍占据全国90%的面积和产量,而且普遍增势强劲,尤其是山西省发展最快;新疆更是异军突起,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打造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优质干枣生产基地,仅阿克苏地区就要在3—5年内发展10万公顷枣树;另外,北方的贮藏加工和营销产业及南方的鲜食枣产业正在崛起。

从品种结构看,干制品种一统天下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鲜食品种迅速成为枣业发展的生力军。据估算,目前我国制干、鲜食、兼用和蜜枣品种的品种数和产量分别为35:35:20:10和60:10:20:10左右。另外,有很少量的观赏品种。当前在我国起土导作用的10大主栽品种分别为:河北和山东环渤海盐碱区的中国第一大制干品种金丝小枣、河北太行山旱薄山区的制干品种婆枣(阜平大枣)、主产河北太行山区赞皇县并大规模引种西北和东北的兼用品种赞皇大枣、山西和陕西黄河两岸黄土高原上的制干品种木枣、河南豫中平原黄河故道区(新郑和内黄及其周围地区)的兼用品种灰枣(大量引入新疆)和制干品种扁核酸、山东和河北西南部的制干品种圆铃枣和长红枣、以及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两大鲜食品种一一主产河北黄骅、山东沾化并引种全国的冬枣和主产山西临猗引种全国的梨枣临猗。该10个品种分别集中于数至十数个县市,单品种产量都在数千万至上亿公斤,其产量之和可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

在栽培方面,一是枣粮间作稳步发展,突破传统观念的枣棉间作在新疆的特殊气候条件和棉花种植模式下得到迅猛发展;河北、山东等传统的枣粮间作区正在向纯枣园、密植枣园转变;而许多新兴产区,从稳健发展和减少与粮食争地的角度出发,发展了大量新的枣粮间作园。二是密植园(1-2X 2-4)逐渐成为常规模式,不少地方在探索每公顷5000株以上的超高密度枣园;三是无公害栽培迅速发展,设施栽培尚未定型。在采后处理方面,虽然总体发展缓慢,水平仍然较低,但从贮藏、分级包装到加工普遍有所进步,各地也普遍高度重视,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前夜。

在枣产品贸易方面,在国内,枣仍然主产华北、西北,主要销往南方和东北;在国外,中国枣产品远销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95%以上仍在华人圈。韩国的枣基本上全部供应国内,且自给不足。

二、枣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外向度低。目前,我国的原枣及枣加工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且长期局限在东南亚和华人市场。

二是新技术普及率低。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虽然研发寸一大批实用新技术,创造了一批优质高产(亩产

1500-3000公斤)的典型,但新技术大多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里,全国平均亩产还只有200公斤左右。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地区片面追求产量,盲目的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导致枣果质量大幅度下降,安全性令人堪忧。

三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且新品种更新速度缓慢。目前,我国枣品种结构严重不合理,制干品种产量偏大、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鲜食品种中晚熟品种一统天下,严重缺乏优质中、早熟品种。在新品种推广上则普遍存在着老产区保守、不图更新品种,而新产区又由于发展太快和贪图便宜、新品种比例也不高的问题,造成我国枣品种老化严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要求。

四是鲜枣周年供应的技术还不过关。目前,绝大多数枣品种一般只能侏鲜2-3个月。货架期保鲜技术还很少有人研究,提前成熟的设施栽培技术还不健全,延迟成熟的设施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五是毁灭性病虫害日趋猖獗。近年来,枣疯病、缩果病、裂果和绿盲椿象等难以防治的重大病虫害的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愈来愈大,严重影响着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能突出枣果特色营养的高新技术产品很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三、枣产业发展前景

在看的见的未来,整个枣产业还将持续、稳步的发展,其中鲜食枣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大踏步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枣树面积和枣产量翻了3番,但枣产品市场一直保持良好态势。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这样一种大调整、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枣业正在迎来其新的大发展时期。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显枣业重要地位。我国目前进行大规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强果莱业,稳定粮食生产,而在果品中则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果品和小杂果。枣树作为一种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用途广泛、比较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果树,其发展不仅符合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且深受群众欢迎。

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给枣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然而,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又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必须走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的道路。枣树抗旱性极强,耐粗放管理,是“一种多收”的铁杆庄稼,非常适合西北地区发展。如西北黄土高原,曾连续5年以上严重干旱,导致粮食绝收,苹果、核桃等严重减产甚至死树,而枣树却一直保持了较好收成。西部地区宜枣荒地资源非常丰富,农民发展枣树可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兼收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国家战略和农民目标的协调统一。可见,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政策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枣树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进一步拓宽枣产品市场空间。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将整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今后的50年间,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营养型果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在我国,枣果作为传统的滋补保健佳品,早巳深入人心。因而可以预测,枣果及其加工品在国内亦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

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将促进枣产品大规模出口。我国加入了WTO,意味着包括枣产品在内的大多数商品的出口门槛将大为降低,国际贸易更为自由,出口效益将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枣树生产国和唯一的枣产品出口国。枣作为我国特产,加之营养丰富,食疗价值高,在外贸出口方面可望迎来其黄金时期。

此外,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国家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中国产品必将走向国际。枣作为我国特产,出口创汇前景十分广阔。

四、枣产业发展趋势

一是鲜枣产业将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由于鲜枣较之干枣具有更好的口感、更高的营养(特别是维生素C)、更强的国内外市场亲和性(适口性广),加之鲜枣的贮藏保鲜和冷链供应技术发展迅速,鲜枣产业必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持续快速地发展,并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供应周年化、经营国际化,成为枣产业中最活跃、最具竞争力和扩张性的部分,必将擎起枣产业的半壁江山。

二是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近年来,枣树品种的多样化和高级化趋向已很明显,品种更新步伐日益加快。一方面,地方品种选优和远距离的大规模引进优良品种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枣品种结构正在发生深

刻变革,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品种协调发展和早中晚熟有机搭配必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国的枣产品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要求枣树生产必须走向绿色化。此外,近年来我国枣树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发展很快,技术上日臻成熟。因此,枣树的无公害和绿色生产将很快走向普及。

四是枣产品向优质化和品牌化迅速迈进。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对产品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会更加追求品牌。虽然枣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即使在加入WTO后近期内也不会受到国外同行的有力竞争,但国产枣产品却会面临跨国公司和其他果品的激烈竞争。鉴于此,我国的枣产品必须突出自身特色,迅速向优质化和品牌化迈进。一是中抵挡的大宗产品应强调优质和适口性好;二是高档产品将向突出枣果特点的高营养、功能食品性发展。

五是枣树生产将实现区域化分工、国际化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枣树生产必将向其优生区集中,其中鲜食品种将北上冷凉地区,制干品种将向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西部移动,加工、经营和研发将向经济、技术和信息发达的东部集中。在种植方面可能出现两大趋势,一是中亚、非洲、大洋州等的干旱地区可能会规模化引种和商品化生产我国的枣树;二是一些跨国公司可能会涉足我国的枣产业,特别是枣产品的加工和贸易。

五、枣产业发展对策

要实现枣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抢抓机遇,扬长补短,在政府、科技、农民、企业、市场的相互结合上下大工夫。通过科技创新为枣产业提供动力和保障,通过政府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为枣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通过贮藏、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拓宽市场深层增值,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新技术应用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针对枣产业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的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加强加工专用枣品种研发、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加大实用新技术尤为矮密速丰、绿色生产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枣树业整体科技水平;积极探索熟期调控和鲜枣保鲜技术,大力推动鲜食枣产业;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头企业,开发特色名牌产品;组织联合科技攻关,集中力量解决枣疯病、裂果、铁皮病(缩果病)防治等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因地制宜健全公司加农户和枣树协会等形式的产供销全程服务体系。

枣树原产我国,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国外栽植量很少,也未形成商品和规模。其它水果,如苹果、梨、柑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入世后不但没有竞争优势,而且还要受进口果品的冲击。枣树为我国独有树种,我国枣树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的90%以上,国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与我国竞争,各国用枣90%由我国供应。

目前,我国每年出口原枣及加工品9000吨左右,仅占总产量的2%,其中原枣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一半,原枣的出口主要为制干枣果,鲜食枣果的出口量极少。而其中有80%销往东南亚国家,只有20%销往美、英、荷 兰等国。现在红枣出口价每吨为1600美元,折合人民币每公斤13元,然而部分优良品种鲜枣在欧、美的售价竟高达每公斤36美元,远远超过了其它干鲜果价值。在国际市场上,金丝小枣的售价相当于核桃的10倍或苹果的30倍。随着中国的入世,大枣及其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将更快,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据报道:目前全国枣树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量80万吨左右,人均仅有0.6公斤,从市场需求看,远远不能满足形势的发展。据各大枣基地及市场的销售情况看,优质鲜枣批发价元旦每公斤4元以上,贮藏保鲜枣每公斤8元左右,干制品每公斤8至10元,而且供不应求。

祁东县枣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

祁东县枣产业发展规划

黄骅市冬枣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大荔县委书记孙云峰重视大荔冬枣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兴办事处大力发展枣粮间作产业

滨州市沾化县冬枣发展调查报告

新能源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承诺书

发展煤化工产业

乡镇产业发展

枣产业发展
《枣产业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长枣产业 产业发展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