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城 市 是 什 么

发布时间:2020-03-03 13:55: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么?

——上海世博会的启示

摘要: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城市是人与人生活在一起的地方.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最主要价值应该是让人体会到生活之美好。科技进步是上海世博会的最大亮点.城市未来的发展依赖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无形资本。上海世博会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留下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对我国城市化启示良多。

一、重新认识城市

1.城市是什么?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城市不仅是宽阔的马路、高速的铁路。不仅是摩天大厦、繁华集市。城市的最核心要素是人。是人们想要住在一起的愿望最终缔造了城市——这就是城市的本质:人与人不同,不同的我们住在一起。然后有了城市。”这就是说。城市其实是人。是人与人在一起生活的地方。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为什么发展?城市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城市靠什么?城市依靠人发展。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对城市的功能做了这样的阐释:“城市,就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在城市这种地方,人类社会散发出来的一条条互不相同的光束,以及它所焕发出的光彩,都会在这里汇聚聚焦。最终凝成人类社会的效能和实际意义。城市就是一种象征形式.象征着人类社会中种种关系的总和。”其实,我们对“城市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城市的丰富及复杂性就像对文化的言说一样,很难说得清楚,人在城市中.只有通过行于此、居于此的感知.触摸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很难说得清的城市,却让我们有这样深切的体认。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滋生地,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社会学家帕克·伯吉斯这样言说城市:“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帕克·伯吉斯的话并非虚妄之词,应该说,城市的意义几乎就是人类文明的意义。国家、政治、宗教、经济、商业、艺术,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并附着其上的。

正因为如此,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然而在这一主题下,各个国家的国家馆少有直接回应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住房、城市环境这些焦点问题。而是在诠释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一个国家馆展示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是体现吃饭等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生活。从展馆的展示内容不难发现,它们更多展现的是城市的“神”,而不是城市的“形”;关注的是城市的“里子”。而不是城市的“面子”。当然,这并不是说城市的交通、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城市高楼不重要,而是在宣示城市到底是什么,什么是最主要的。因为城市在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在加大步伐.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等等。据联合国人居署估计,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121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0%。但与此同时,到底什么是城市。城市进步是为了什么,却常常在有意无意间为人们所忽略。

2.城市的价值

既然城市是人与人在一起生活。那么城市人的生活应该更加美好.令人向往;应该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简单说。城市的最主要价值应该是让人体会到生活之美好。正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所说的,“城市,因人类寻求美好生活而诞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能提供美好生活的城市?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表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提出理想城市必须是能够让人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的、安全的、幸福的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提出五个副主题。这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整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上海世博会首次设立城市最佳实践区。众多城市通过自身实践的生动案例阐明: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厦门案例馆,以“温馨城市,海上花园——宜居城市厦门印象”为主题,以“厦门,总让人想起生活”为口号,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让观众流连忘返,就是很典型的案例。面对城市“想起生活”是一种“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精神。换句话说, “城市不仅是建筑、交通、生态等系统在空间的构成形式,而且更主要的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构成。城市的任何部分都离不开人。城市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实体的发展,更是人的发展”

3.城市,能否让生活更美好?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城市是在欲望和恐惧中疯狂增长的梦。”城市,这个催生欲望与梦想的摇篮,这个多种文化的共同体,这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系统,它被改造、被建设,被开发、被利用,推土机碾过的不仅是城市里不合时宜的过往和落后,也有生活于斯的人们不能忘却的生命记忆。在这场疯狂的城市化浪潮中,是什么,让城市带着镣铐起舞,而又停不下旋转的脚步?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拉开帷幕,这一届的主题同样把焦点对准了城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深入人心的宣传语,它出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各种醒目的地方:公交车上、高大建筑物墙体上、各式各样的标牌上、T恤衫上、橱窗广告牌上,随处可见,它在向世人宣告,美好的生活就在城市里,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就要到来。但问题依然需要回答:何为美好生活?何为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不无遗憾的是,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幸福感和美好感似乎并没有如期而至。在我们所见、所感的城市中,经常看到的是这样的悖论组合:交通系统愈来愈发达,人们乘坐交通工具上班的时间却越来越长;硬体建筑越来越多,城市人个体和社会交际空问却变得狭窄拥挤;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和先进,个人却失去了倾诉的对象和诉说的心情:人们的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但是却失去了品尝的乐趣与心灵。

对于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平衡生活”。认为,“平衡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就是说要有工作,也要有休息。除了在城市里,有机会工作得更出色,也要有时间和家人、朋友一起休息、玩”。把工作和休息平衡起来,这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通俗易懂,平凡又简单.但含义深刻。意义深远。这里讲的是生活质量问题。生活质量不同于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较高不等于生活质量就高。应该说建设城市就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更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没有质量的生活水平是不可取的。城市本身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者缺一不可。生活质量是一笔无形资产,这其中经济意义更是不言而喻。比如我们讨论发展旅游经济、服务经济等。如果离开了休息。没有闲暇时间是不是就可能大打折扣,回答是肯定的。

二.城市仍所存在的矛盾

矛盾之一:经济与人文的冲突。

毫无疑问,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有许多诸如富有、便利、摩登、时尚等与之相关的动人词语,它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经济效益不断攀升的形式出现在各种媒体和红头文件上.城市化率成为市、区、县之间相互竞争、攀比的发展指标,城市规划就像一场声势浩大 的形象工程和以数字变化推动的投资热和消费潮。然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似乎并未因为这些经济上的富足和视听上的满足而体会更多的幸福感。相反,城里人成了焦虑、算计、冷漠、疲惫的代言人,精神世界的空虚和乏味让城市人在物质欲望不断满足的同时失去了安详平和的心态.那纯真良善的爱意早已被匆忙的步履和满脸的倦意所取代,当利益和价值化作可以度量的单位、化作可以交换的商 品和应酬的谈资时,焦躁和空虚像藤蔓一样爬上了人们的内心。

矛盾之二:精英与大众的冲突。

联合国1999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是“为所有人的城市”。但是。城市的发展并没有满足这样的美好期待。我们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都市里,都存在着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和享有的不公正。被剥夺的一方总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率的逐年攀升,许多农民变成了市民,但是,这样的转换似乎只是简单的空间位置转移,他们往往享受不到“城市主人”的各种权利。在失去了土地和自然的家园之后,除了打工挣钱的职业转换以外,其生存境遇令人堪忧。在城市建设中获得政绩的政府官员、获得利益的商业精英在城市的改造和扩建中满足了自己,而为他们行为买单的大众则是失去了土地、出让了资源、蜗居在单元房、出租屋里的底层民众。城市的崛起和发展的过程是如此的不平衡,少数人利益的满足是以更多数人失去自己的梦想和家园换来的。在城市,少数人攫取了多数人的资源,城市建设对农村土地、山林的吞噬,形象工程对城市人居住环境的掠夺,让“为所有人的城市”的理想离我们更加遥远。

矛盾之三:他乡与故乡的冲突。

走在不同的城市,感受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色彩和风土人情,这是何其自然的事?居住在自己的城市,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享受属于这个城市的的日出日落,是何其惬意的事?然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们总能看到千篇1律的城市面孔,失去自我、没有个性的城市越来越多。许多城市像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千城一面”之说并非危言耸听。简单地“克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楼、大广场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道风景,“拷贝”成为今天城市设计的关键词。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比照过上海、沈阳、武汉、南京的一组照片,他指出.这些城市原来是各有特色的,而这些年的建设抹去了它们的特色。闾丘露薇则笑称:“如果把中国不同城市的那些楼盘名字好好箩筐列一下.我一定能够拼出一幅粗略的美国地图来。”有人说,这是全球化与地域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地域文化被全球化吞噬,故乡被他乡取代,城市之间的个性被消弭,很多城市失去了自我.成为被无数建筑地标肆意分割的凌乱空间。吴良镛先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叹:“莫使‘故乡’成‘他乡’,也不可‘反认他乡为故乡’。”‘秩去自我、没有性格的城市怎么会让人有归属感?

矛盾之四:新与旧的冲突

古往今来.城市无不是时间的孩子。在城市环境中,我们可以感受时间的变迁,触摸历史的痕迹,无数个历史事件和人情故事就在一砖一瓦里被记载和延续,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情趣被不断地依次贯穿下来,沉淀成某个城市的独特记忆。如果.离开了城市的时问记忆,缺乏了城市在时间上的丰富性,那么城市就只能用一种单调的节奏走向未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化往往是以以新代旧的变革完成的。一方面,一些文物古迹、自然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等固有的城市景观在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商业旅游中频遭破坏.另一方面,旧有的文物、建筑、弯曲的街巷等文化遗产要为经济利益搭桥,要为招商引资让路。街道变宽了,小巷通直了,建筑变新了,其结果则是文化变味了。早在五十年前,林徽因就曾说过:“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讽刺的是,如今,假古董建起来了,城市的历史感和亲近感没有了。城市面临的这种种问题和挑战的发端。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城市的生态、历史、人文精神让位给商业、经济、利益,只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只注重形象工程所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加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会加剧。这些问题,最终侵蚀城市的活力、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更直接关涉的则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三.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2010世博会在上海的城市中心地区举办。并采用跨江布局。日均40万人次的运行强度,夏季高温和雷暴雨等,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都是巨大的挑战。它涉及上海乃至长三角的道路和交通系统、接待服务系统及配套系统的建设,以及城市中心地区的功能优化和空间形态的重整。这次世博会还是首次以城市为主题、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更是一个空前的挑战。与发达国家曾经的工业化过程相类似,中国的三大城市群正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4%的全国人口、42%的全国GDP总产值。城市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成为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房价和生活成本最昂贵的地区。发达国家经历的郊区化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又带来了高能耗和散排放等问题。

2010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幕,中国面临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面试: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在拥爆的人气、奇异的建筑、迷幻的光色表象下面,世博会将与世人交流、分享和共同思考: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来对待社会生活、发展城市经济、利用生态环境?对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城市和有关国际组织。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城市发展目标,包括:

健康城市:享受生命、相互帮助、人人健康 山水城市:山水文化与自然中的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充满活力、环境优良和适于居住 卫生城市:整洁卫生、健康宜人的城市 生态城市:生态极限与城市发展 宜居城市:安全、健康、便捷、舒适

绿色城市:健康、宜人、城市运行底线与可持续发展 以我国2007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标志,以“和谐城市”——上海世博会为案例,中国的城市发展理念已经融入与当今世界同步的文明之中。

1.科技创新改变城市发展的未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在上海世博会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科技的成就彰显无遗。科技创新改变城市发展的未来。

(一)世博会是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标

从1851年开始的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至今将近160年历史,历届世博会都充分展示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一部世博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版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世博会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标。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种机器,如蒸汽机、蒸汽火车、机床等工业产品。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被称之为“世界之总”,延续以科技为中心的特点,全面展 示19世纪的科技成就。19世纪后半叶的世博会展示了工业革命的光辉成就,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20世纪上半叶。世博会基本上继承了19世纪“技术中心主义”的基本理念。通过展示科技从而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例如。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引起轰动的航空技术、带有空调的新建筑等科技成就。预示电气化时代的到来。20世纪下半叶,世博会开始转型,在展示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开始关注人文社会发展。特别注重运用人类的智慧和技术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关注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科技进步依然是世博会的主角,是世界发展的方向标。例如,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世博会以一个巨大的原子结构模型作为标志物。既表示人类进入科技进步的新时代。又象征着人类和平地应用原子 能。在上海世博会同样可以感受到现代科技的精彩。

(二)上海世博会的科技亮点

在上海世博会随时可以看到科学技术进步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所留下的深深烙印。本届世博会科技亮点多多。可谓繁星点点。“上海世博会的科技盛宴至少有五大亮点——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4G通讯、电子标签和智能交通。”本届世博会充分体现尖端科技的景象。例如,耗资10亿元的沙特馆“月亮船”可以体现全世界最大的IMAX3D的影院的魅力。成为人们必看的主要展馆之一;日本馆建筑充满科技元素,被称为“会呼吸的展馆”,主要有三个特色:循环呼吸部、发电膜和干雾,还可以近距离聆听机器人所带来的美妙动听的小提琴音乐;中国馆可以在人物会动、光影变换的幻觉中回到的时代,完成一次心灵远游。据报道,本届世博会各国竞相显露的科技“绝活”中。我国展示了八项科技亮点,即太阳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工程、节能技术、垃圾回收技术、网上世博、射频识别技术、TD—LTE(业内人士称为准4D标准)等八项新技术。这其中,射频识别技术被称为“21世纪十大主要技术之一”,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无须人工干预,能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本届世博会使人们充分地体验科技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科技进步永无止境。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些未来10到20年的顶尖技术出现在本届世博会的未来馆中。其中一大批先进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投入生产.从而明显地改变人类生活。当然这种改变是有前提的。其前提是要与上海世博会已经向世人昭示的主旨合拍,就是:让生活更美好。

(三)城市未来的发展依赖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城市新型发展道路。城市化带动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挑战。21世纪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未来城市发展,解决面临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 发展道路,必须依赖科技创新的驱动。换句话说。未来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循环生产方式,形成少排放、多利用的低碳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良好的型发展道路.这是实现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城市生活方式。创新城市生活方式,即创新城市消费方式。这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创新产生深刻影响。因为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上海世博会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城市生活方式。例如。城市最佳实践区沪上生态人家,英国的零碳馆、汉堡之家等等,预示不久的将来建筑应该是怎样的。日本有一个科技基础项目,叫做“创新二十五”。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开发25个创新技术。如其中在有一个要突破的技术,即能在晚上睡觉之前吃一片,第二天体检结果就可以出来的药片。科技创新将引领城市未来的发展。万钢部长提出,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资源的循环回收利用将成为城市的主要模式;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主要形态;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2.文化传承与创新:城市发展的无形资本

上海世博会文化大交融的“盛宴”让观众极大地享受了世界文化的深邃与多彩,更加深刻地体会城市文化的魅力及其意义。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上海世博会文化大交融的“盛宴”让观众极大地享受了世界文化的深邃与多彩,更加深刻地体会城市文化的魅力及其意义。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无形资本。

(一)世博会从来就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盛宴”

从世博会诞生起,历届世博会始终贯穿文化这根红线。其实世博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即世博文化。1937年8月出版的杂志曾经非常深刻地指出:“伟大的博览会始终表达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形态。表达某个鼎盛时期的风尚,与之共存的某些勇敢的领先尝试,以及对昔日风尚的依稀回忆。”这就是告诉人们。世博会展示的是当期文化的最新最高形态。体现出创新与传承。一部世博会的历史。其实也是一种世界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它既影响当代。也影响未来。人类文明既在物质里,也在文化里。回顾世博会的历史。不难发现世界文化展示、交流与发展的脉络。世博会上最具标志性展品,如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的玻璃工业工艺的英国水晶宫,1878年巴黎世博会的留声机,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摩天轮,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电视,2010年世博会我国国家馆内高6.3米。长130米的“清明上河图”,等等,无不让人叹为观止。充分显示文化发展的新时尚、新创新与传承。并引领和推动世界文化的新发展。例如。被誉为会说话的留声机诞生之后,电唱机、磁带录音机、磁带录像机、激光声像机到日前的数码相机等不断问世,人类声像的表达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并成为一个强大的新兴产业,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二)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生态文化

在本届世博会上,国人都难见真容的(清明上河图>来了,震惊世界的敦煌莫高窟来了,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的(捧果篮的男孩>来了,卢森堡的“金色少女”也来了。土耳其一万多年前的雕塑、墨西哥的玛雅毫不逊色.埃及法老的金项链仍然在闪烁着3500多年前的色泽,丹麦的“美人鱼”邂逅了中国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所有的这一切显示了世界历史文化的流光溢彩,辉煌灿烂地奉献了各自的精彩。1972年联合国发布关于文化保护的国际公约。到2003年通过对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的相关规定。再到2010年联合国大会讨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清楚地知道,文化不仅是个世界性的重要话题,而且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当代人类世界,文化的发展进入生态文化阶段。所谓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指出,“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创建出一个全球生态的文化”。生态文化隐含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而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包括人类共同的文化传承。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的文化能够共存于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之中。这不仅使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充满活力和动力,因为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是不同国家和不同城市创造力和创新的前提。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表明,没有文化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带动经济社会交流、合作与发展。这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之所在,就是发展生态文化的重要性之所在。上海世博会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交流、为各显神通的新世界提供了文明对话的极为生动的大舞台。

(三)没有文化的城市就不再是一个城市

城市是人与人生活的地方。人的生活除了需要不断满足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外,还要尽可能多地满足文化生活。城市应该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城市的无形资本。近百 年来各个国家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在人们的眼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有效得到保护与发展。面对城市发展与更新对文化传承的困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和对文化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上海世博会以“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为主题进行了研讨。专家们达成的共识可以归结为:第一,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完美基因。寻找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平衡,成为全世界各国及其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第二,传统文化是创意产业生命之源。努力把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变革,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资源和文化产品,整合进当代城市的文化发展体系,城市才能在新环境中获得新生命力。第三,文化多元是城市活力常青之树。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没有文化的城市就不再是一个城市。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可以做到政治做不到的东西。它让人们增进互信。和谐地发展。促进人们在对抗环境变化等方面更加团结地解决各种问 题”。上海世博会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城市文化丰富的内涵。这其中至少包括:城市应该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分;城市应该是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家园;城市是文化软实力的完好载体和体现;城市是文化科技与社会进步的舞台。

(四)创意产业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在现代产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创意产业在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反过来,创意产业也有力推动城市的发展,改造了城市的发展面貌,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大加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上海世博会更让人们感受到创意产业正有力地推动文化的传承,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比利时馆在“过去是未来的一部分”就表明文化遗产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创造未来和谐城市的时候,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位于哥本哈根的嘉士伯啤酒厂旧址改造,表明文化遗产和创新活动可以齐头并进。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将艺术家和创意引入嘉士伯旧址。创造出属于它的未来。改造这片社区中的旧式经典激发出新的精彩。这种创意既推动了文化传承,又促进了城市的更新。深具借鉴意义。综观世界所谓国际大都市的创建及其影响,都离不开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多元的精神需求。也挖掘和拓展、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所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丰富、越多样,创意产业的发展就越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创意产业也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四、上海世博会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世博会见证了大国崛起的光荣与梦想。1851年英国通过首届世博会高调宣扬了自身的世界霸主地位;1855年法国紧随大英帝国主办世博会。为法兰西“在艺术和工业上加冕桂冠”;1893年美国的芝加哥世博会向世界宣告自己即将跃升为头号超级大国;二战后。日本强势崛起,同样以奥运会和世博会为标志。上海世博会对我国来说其意义是非凡的.是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更是让世界真实了解中国的机会。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我国的“软实力”。这是一种力量,一种强大的说服力。但同时。通过上海世博,我国在与世界交流中也学到了许多东西。可以说是一次引进来在家门口的学习机会。这其中对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借鉴与学习将是良多的。“世博将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探讨新的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的模式,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留下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五.结语

在世界的聚光灯下,上海紧张而有序的筹备工作,带动上海以更短时间、更高效和谐的方式,迈入国际性大都市的行列。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其解决城市问题的策略须从补救性”向“预防性”转变,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单向友好”向双向友好”的觉悟和行动转变。上海世博会为中国带来了一个实验室、一个持续的认识过程、一种价值观念的提升、一条绿色的道路。

姓名:阳柳

班级:08级建筑学01班

学号:20080210132

电子商务是什么

电子商务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选调生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文明是什么

家庭是什么

城  市  是  什  么
《城 市 是 什 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城市经济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