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死疲劳》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1 16:13: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死疲劳》杂谈

“究竟是莫言造就了‘莫言’,还是诺贝尔造就了莫言?”这是我在看完莫言的《生死疲劳》后产生的一个问题。看完《生死疲劳》后,我承认这是一部很伟大的作品,但却不知自己是因为作者得了诺贝尔奖而产生这样的感觉,还是真正被这部作品打动了。

不得不说,在获得殊荣后才被其他人所知的人是可悲的,尤其是那些在此之后还将继续走这条道路的人。大多数人说不清自己究竟是因为一个人得奖了才崇敬他还是真正被他的成果所征服。又要引用政治老师常说的话:“人在荣誉面前是会变的。”一个人在获得的荣誉面前,容易自满,也就是大家现在所批评很多名人的“忘了老本”。在一个人出名的时候,大家往往会跟着起哄,纷纷赞叹这个人这里好那里好,不愧是获得某某荣誉的大人物。但若是这个大人物开始走下坡路,之前那些人中有些看得开的就开始大加批评,甚至无限贬低。有些好面子的不愿意抽自己一嘴巴子,倒也忙帮着说什么“宝刀未老”啊,“这只是暂时的失落而已”之类的话。

但如果一个人凭借着自己的成果出了名,深入了大众心中得到赞赏,这时的他若是获得一个巨大的荣誉,人们会感到自豪。对,是自豪。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当自己敬佩的人得到赞扬时,尽管那个人根本不认识自己,却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好像受到表扬的就是自己。锦上添花的是,那个人也刚好就此收手归隐江湖,这时的他就能带着桂冠流芳百世。但是世事难料啊,能先出名后拿奖的人不多,而能够及时收手的人有更是少之又少。

回到莫言身上,他是不是也是一个“可悲的人”呢?可能我们年代差的有些远,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有人在他得诺贝尔奖之前看过他的作品,甚至还有很多人连这个人都没有听说过。虽然莫言曾经也获得过大大小小的荣誉,但就是同样的作品,得了诺贝尔奖之后的评价与之前,也是相差甚远,是不是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影响呢?

《生死疲劳》讲的是一个叫做西门闹的地主被枪毙后,转世投胎成各种动物的故事。说到地主,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那些压榨手底下农民的,为恶一方,也就是斗地主里的那种为了自身利益和农民阶级过不去的人。之后“打土豪,分田地”中的“土豪”说的也是这类人。不过,这里的西门闹却是一个农民阶级好伙伴的形象,关爱街坊邻里的,也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就是这样的人,也被“历史潮流”卷到了阎王爷那儿,好说歹说也只能投胎做个畜生。而这部书,就是讲述了西门驴,西门牛„„的故事。

故事开始是在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大跃进,*„„《生死疲劳》把建国后一个小农村的发展历程说了个干干净净。不过老实说,看完这样一部书,确实有些累,但是什么让我坚持看完了呢?那就是不间断的小震撼。引用语文老师的一句话:“写文章就像写情书,时不时地给读者一个惊喜,才能让读者有继续往下读的意愿。”莫言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几乎是每次我看的有些无聊了,就来了一段能让我为之震撼的文字。也不知是我富有想象力还是莫言的文字功夫确实深,读着这些文字,我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产生那样的场景,而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西门牛在田上被折磨直至死去的那一段。在看完那一段时,我注意到自己根本就没有去管文中那些描写,抒情的文字,我所做的,只是看完了我自己在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电影,而令我震撼的,也正是这部电影。所以我一度认为其实一个作家不必花很大功夫去钻研文字,埋头描写。其实只要有一个好想法,好思

路,一样能给予读者舒适的体验。不过转念一想,难道这完全是我想象力的功劳么?既然这部作品能受到好的评价,就说明不止我一个人看到了这一切,还有很多人,这些人当中,不乏有看到月亮除了圆想不到任何东西的。所以说,其实文字的力量,有时是我们直接感受不到的。在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明白了一个好作家在叙事的时候,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帮助读者将自己脑海中的那部电影原原本本的在读者的脑海中还原。描写是平淡也好,华丽也好。字里行间有没有蕴含深意也好,有没有用来烘托气氛奠定基调的环境描写也好,段落有没有承上启下也好,文字只是一种形式,一座桥梁,一座通往图像的桥梁,只要能帮助读者还原那部电影就是好作品。就好比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一场他这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在他心中地位至高无上的电影后,他恐怕已经忘了那个电影院只是一个临时搭的破旧小棚子。

最初的人们没有语言,为了互相交流,他们发明了语言。其实,语言和数据一样,都是一种形式。简单地说,互相交流就是把一个人脑海中的电影通过他的处理方式打散成语言,再通过声波的形式传输到另一个人那里,再用另一个人的处理方式重组成电影。这其中因为方式的不同导致本是同一部电影在两个人的脑海中呈现不同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听不懂别人的话什么意思,倘若有两个人的处理方式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就能完好无损地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而文字,就是把语言这种数据记载下来的形式。为什么那么多作家写作品,其实他们只是自己构思了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想和大家分享,于是把电影通过文字拷贝下来,分给大家。但是全世界那么多人每个人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于是每个人的感受评价也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看得是不同的电影。那如何让更多人脑海中再现的电影更加接近原作,就是作家们最下功夫的地方。

其实作家和制作电影的那帮人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很多书都有电影版,但大多数人都说一定要先看书,好像书就比电影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一样。作家为什么要写书,因为他们没有条件去拍一部和自己脑海中的一样的电影让他再现在人们脑海中。电影的输出度不一定高,但还原度是百分之百,因为我们不需要自己再重组数据,但输出却是一个难题。如果说一个作家成功把自己的书拍成了一部自己特别满意的电影时,如果还有人说那本书更能代表作者内心的想法,那就是真正的无稽之谈。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越来越多了,但商业化的电影却占据了绝大部分。和那些作家一样静下心来和大家分享的人少了,只想着赚钱的人多了。同时,书籍逐渐受到了冷落,很多人呼吁这要保护书籍这种文化,很多作家也抵制电影,宣扬书籍的好处。但我觉得他们就是那种“忘了老本”的人,他们的初衷是什么?就是分享自己的那部电影。若是将来科技越来越发达,每一个人都能有条件制作电影,那还有谁想要选择书籍这种输出有损耗还原又有损耗的方式呢?但有些江郎才尽的作家,他们只是利用书籍这样的形式掩饰自己,他们脑海中的电影可能只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烂电影”相提并论,但他们却利用自己曾经在读者心中树立的形象,并通过文字这种形式对批评他作品的人称他们没读懂自己的作品,因为每个人还原方式的不同,就导致很多觉得这部作品不理想的读者误以为是自己没读懂,这也是导致了为什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歪解:“一个普通的紫色窗帘”被说成了是读者内心犹豫的表现,“下雪了堆雪人”被说成是阶级斗争。相比文坛这种底层的腐败,影坛的表里如一反而更让人为之信服。

书籍有能让读者自由想象的优点,电影有高效率表现并分享作者内心的优点。就像《生死疲劳》中的单干户与初期尚未建设完全的合作社,互相批评,但

大家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是搞好生产。书籍和电影的初衷,都是帮助一些人愿大家分享他们内心的那份快乐。只满足于现在甚至盲目排挤其他可能的进步性这是不理智的,我们不能打着保护传统文化的幌子去掩饰我们自己不愿努力不愿探索的懒惰。无论做什么,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初衷,并要为了这个初衷不断努力,并找到一个更加优秀的实现方式。

《生死疲劳》读书心得

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内容简介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书报告
《《生死疲劳》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