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阅读指导

发布时间:2020-03-03 07:58: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专题5:如何利用“博客”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 在“个人博客”中“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解释:“阅读日志”、“观察日志”与“行动日志”

二、案例

案例1:阅读日志:“叔本华论阅读和书籍” 案例2:观察日志:“最动听的掌声” 案例3:行动日志:“带学生到社区考察”

三、讨论:教师怎样做叙事研究?

拓展阅读:“改变教师职业生活状态的教师博客” 第二节 到“同伴博客”中“发表评论”

一、解释:欣赏、商议与在线讨论

二、案例 案例1:欣赏: 案例2:商谈: 案例3:在线讨论:

三、讨论:教师怎样与同伴对话? 拓展阅读:“南方青年读书协会”

第三节 在“学生博客”中“与学生对话”

一、解释:学生网络日志、学生网络作文、学生成长记录袋

二、案例

案例1:学生网络日志: 案例2:学生网络作文: 案例3:学生成长记录袋: 讨论:教师怎样与学生对话? 拓展阅读:“学生成长社区”

摘自刘良华著教师成长(第六版)http://blog.cersp.com/83648/625212.aspx

于阅读、阅读教学存一点网上的资料

涅槃 发表于 2006-4-19 23:46:00

阅读教学教学什么

这个论题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惑。阅读教学搞得热热闹闹,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教经典 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 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中国学习联盟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要求学生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然后召开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会”。 2.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其中的一篇文章为自己阅读了关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就是非常生动的,以课文为辐射源展开的多重阅读形式。课内与课外,原有认知与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教技能 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

教反思 反思需要教吗?需要。反思,不仅是思维状态,更是生活态度。阅读中的反思可以提升对文本的认识水平,阅读中的反思可以把阅读者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融入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阅读反思中孩子们可以学会生活反思,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已有的结论,用敏锐的目光、批判的精神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在反思中获得高质量的人生。但是反思并不是可以自觉获得的,有意识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都是阅读教学中可提倡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平视的姿态把握文本。

阅读教学可教、需教的东西还很多,这里所说的“教”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传授”,可以理解为“培育”,对学生而言是“习得”。阅读教学中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样重要。对于感悟力强的人来说,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可能也可以获得阅读能力,不过要走一些弯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确而恰当的阅读教学是他们获得阅读能力的必经之路,关键是阅读教学教什么!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教学?

◇刘云生

一、摒弃散漫化的对话,建设有“主体精神”的阅读教学

好文章形散而神不散,贵在有“魂”。一堂好的阅读课也应有自己的“魂”。这里的“魂”就是指一堂阅读课的主体精神,它是教师教学思想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的体现,是对课文主题思想的创造性理解。没有“魂”的阅读教学不但缺乏魅力,而且会流于散漫、肤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甚至会上演东施效颦的闹剧。比如,有位老师教学《打赌》(本文所举课例涉及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再提出问题,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当学生问及“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时,教师让学生表演真正男子汉的动作,并让学生按男女分成两组讨论:女孩能不能当男子汉?男孩如何当真正的男子汉?女生引出了花木兰、武则天等说要当“女子汉”,男生引出杨利伟、包公等来响应,课堂大乱。这堂课虽然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但这些从学生问题中生成的教学环节却偏离了阅读的主体精神,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精神格格不入。让学生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男子汉的内涵,失之肤浅和偏颇。教师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既然是一个错误的假设,那么肯定无助于学生对真正男子汉内涵的理解。我们要摒弃散漫化的对话,就必须铸就一堂阅读课的主体精神。

1.用先进的教学思想体现具体阅读教学的“魂”。将先进的教学思想具体化为某一堂阅读课的教学理念,就形成了这堂阅读课的“魂”。这里说的是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设计,而不是所谓“先进的教学形式”。比如,现阶段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位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把学生分成“地球优美”、“地球易碎”、“地球惟一”、“地球保护”等四个研究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本无可非议,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太少,从分组到汇报只用了5分钟,探究流于形式。并且,因分组学生没能完整地阅读课文,换句话说,每个学生只读了四分之一的课文。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就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

2.用个性化的教学魅力体现阅读教学的“魂”。教师如果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魅力,甚至系统的教学思想,就可以设计出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从青年教师与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总是别具一格,蕴涵着教师个人的魅力,而一般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在演绎当代流行的教学思潮,个人的东西太少。比如,支玉恒老师教学《第一场雪》,摒弃一切烦琐的讲解,通过具有个性魅力的朗读来指导学生学习,这在我国小语界曾独树一帜。因此,要当好一位语文教师应不断打造个人的魅力。

3.用独特的阅读视角体现阅读教学的“魂”。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入手。阅读的视角不同,所获得的意义和阅读体验也不同,因此选择一个恰当的阅读视角是阅读教学所必需的。而一定阅读视角的选择必然蕴涵着一定的阅读思想,这一定的阅读思想也将成为该阅读课的主体精神。比如《浅水洼的小鱼》一课,故事情节和爱护小动物的道理,学生很容易理解。如果按照故事的线索来阅读,不但教学容易流于表面,而且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怎么办?如果我们变换角度,让学生站在小鱼的角度来读课文,每读一段,说说自己作为小鱼的感受,学生的阅读体验将大不一样。“情”,便成为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主线和主体精神。

二、摒弃形式化的追求,建设有“文化韵味”的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形式化倾向已经达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

一是脱离文本搞形式。比如,某老师教学《钓鱼的启示》,将几个装有鱼的水盆抬进教室,在每条鱼的脊背上穿一个小铁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小铁钩钓鱼,让学生说钓鱼的启示。结果学生得到的启示五花八门,整个学习过程脱离了文本所研究的问题。

二是脱离语文学科特点搞形式。比如,某老师教学《梅兰芳学艺》,为了让学生背诵课文,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饼子并分成三部分,说:“课文就像这个饼子,请你一块一块地吃(背诵)。”这就是形式主义,把富有美感的语文教学丑化了,庸俗化了。三是为了形式搞形式。比如,某老师教学《军神》,为了形成一个诗化板书,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口中“掏”词句,结果形成了这样的板书:“病人言行沃克惊,神情冷冷到起敬,一声不吭刘伯承,军神就是刘伯承。”真令人啼笑皆非。殊不知,在追求形式化的过程中,阅读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文化韵味,推出了许多课文教学的“戏说版”。语文天生多情,天生浪漫,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也应有其自身的文化韵味。这就需要我们的阅读教学注重内容,使我们的阅读课厚重一点,意味深长一点。 如何建设这样的阅读教学呢?

1.创设澄澈、典雅的阅读情境。阅读是言与言编织、像与像组构、思与思碰撞、情与情感染的过程。因此,阅读切忌浮躁,切忌轰轰烈烈,切忌热热闹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种澄静、典雅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慢步轻声走进文本,去体会文章中细腻的、激越的、淡雅的、悲壮的等各种各样的情感。比如,某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入题,音乐声缓缓响起,老师用平淡的语言描述:“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沙滩漫步,当我们在夕照中凯旋,当我们在森林里探险,我们无不享受到生命给我们的恩赐。但,对于因疾病而不能依靠自己的双脚走动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么残酷„„”随着音乐,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去感受那一份细腻而又厚重的母爱。

2.打开穿越时空的阅读链接。阅读教学不应局限在“这篇文章”里,要注意“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与我们自身和生活的世界之间的联系,在一定范围内打开穿越时空的阅读链接。比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既可以联系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对和平的呼唤,又可以联系当今时事来体会这个中国孩子呼唤和平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开阔,理解更深入。但是这种链接是有限度的,决不能无限制、无选择地链接,继而忽视了我们是在读“这篇文章”。比如,有位老师教学《游子吟》,只让学生朗诵、默写,并不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而把着力点放在让学生阅读冰心的《纸船———给母亲》、肖复兴的《我的母亲》等相似主题的其他几篇诗文上,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始终不能深入。在我看来,阅读的超级链接应抓住时机、恰到好处。比如,教学《落花生》,研读“父亲为什么要一边吃花生,一边议花生”时,引进周作人的名言,花生“不但可吃,也更可思索”,就比较恰当,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认识。 3.打开走向文化世界的通道。课堂上虽然不能对文章和阅读活动作无限的链接,但是我们要通过阅读教学,为学生打开走向文化世界的通道,让他们看到人类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文化之星,并吸引学生在课外大胆地去探索。比如,教学《西湖的绿》后,引导学生去读历史上文人墨客写西湖的其他篇章,这就为学生打开了学习的另一扇窗。

三、摒弃外在化的再现,建设有“心灵交融”的阅读教学

当前阅读教学表演风盛行,不少教师热衷于让学生通过动作、道具等再现课文的情境,既缺乏创造性,又有丑化文本之嫌,甚至有把学生看作弱智的倾向。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用简单的动作再现丰富的课文情境,把文本干瘪化了。比如,某老师教学《云房子》,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现云房子美丽的形态。学生勉强用简单的动作来表示,反而破坏了学生读课文后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云房子的美丽形态,得不偿失。二是用复杂的形式来再现生动如画的语言意思,把问题复杂化了。比如,某老师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本领”一词,专门制作了课件,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进入太空的画面。结果,学生反而不知道“本领”是什么意思了。三是用滑稽的表演再现优美的课文情境,丑化了文本的意境。比如,某老师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当屏幕上出现冬天的画面时,让孩子为这位魔术师献花,并追问学生:“这位魔术师收到了吗?”这无疑是浅薄的、搞笑的。四是用直白的方式再现课文情境,破坏了课文的美感。比如,某老师教学《金色的草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当读到文中描写打哈欠的句子时,让学生用哈欠来代替,转瞬便破坏了课文的优美意境。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着力指导生本、生生、师生心灵上的碰撞、对话与交流。

1.唤起真实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许多虚假的课堂话语。比如,教学《钓鱼的启示》,学生慷慨激昂,发表一定要遵守公共道德的言论,而内心却觉得最好把钓上来的鲈鱼藏起来,等捕鱼的时间到了再把鲈鱼捉上船。这不利于真正的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依我看,唤起学生真实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是建设“心灵交融”的阅读教学的前提。让教师自己和每个学生都带着真心走进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将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就拿《钓鱼的启示》的教学来说吧,可以让孩子们大胆地把自己面对课文中的情境时真实的想法暴露出来,再来讨论,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深入,就会丰富多彩。

2.搭建心灵对话的平台。在阅读教学中,这个平台包含心灵对话的情境、问题、载体,等等。比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小村庄被洪水冲毁的过程,为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提供生动的资料,或是在专题学习网站上开辟专门的论坛,就一些学生关心的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3.设置“心灵交融”的阅读路径。阅读教学要叩问学生心灵,必须设置相应的阅读路径。比如,教学《浅水洼的小鱼》一课,我们可以按这样的路径一步一步让学生用心灵来阅读:先观看大海中小鱼自由自在遨游的录像;再过渡到小鱼被抛出大海,来到浅水洼的情景,并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小鱼的处境;然后阅读课文后面所有段落,看看“谁在乎小鱼”,体会小男孩在乎小鱼以后,表达自己在乎小鱼的心声。整个阅读一层层推进,学生就能进入情境,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

4.尊重、包容和鼓励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和包容学生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十分不完善的看法。如,读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学生既可以只喜欢小柳树,不喜欢小枣树,也可以只喜欢小枣树,不喜欢小柳树,还可以两者都喜欢。

四、摒弃成人化的解读,建设有“儿童自由”的阅读教学 目前,阅读教学中成人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是阅读内容与儿童的阅读心理不匹配,有的课文与儿童的心理距离较远,有的是儿童还无法理解的。比如,把《钓鱼的启示》编在第七册,就显得深了一些,文章中有几段议论的话,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真正读懂。有的在课外选文上也忽视了学生理解的层次。

二是教师与儿童阅读对话时大量使用成人话语,尤其是在给出某些结论时更是如此。比如,把《钓鱼的启示》中“鱼”的理解,说成是“金钱、名誉、地位、佳人”等,就超越了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是对课文一味作理性的解读,不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客观现实。比如,某老师教学《少年闰土》,只在理性上对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得出他“健康活泼、知识广泛”等结论,而不对少年闰土本身的形象进行再造想像,活化人物形象,使阅读活动索然无味。

四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生硬,成人化。有的甚至通过评价的方式硬性要求学生按成人的方式来思维。有一首叫《借他们一艘船》的诗这样写道:“借他们一艘船/他们能到达天边/借他们一块卵石/他们会用它造一座山/借他们几个动词/让他们编他们的圣经/借他们几枝画笔/让他们再画一个天空/可要是不相信/那就给他们适度的自由吧/他们会共同建造一个宇宙”如果我们把这里的“他们”看成是儿童,那么,此诗给我们的启示是:给儿童适度的自由,是语文教学更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给儿童营造自由的阅读空间呢?

1.设计具有探究和启发价值的问题。一般来说,一堂阅读课要研究的问题在3个左右,不超过4个,并且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课文内容的重复,而要具有探究和启发价值,通过问题给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比如,教学《军神》,可以只提一个问题:“这个人有什么与众不同?”先让学生看图,指出图画中的人与一般的人有什么不同,弄清这个人是病人;再读课文前10个自然段,看这个病人又与其他的病人有什么不同,弄清他是军人;最后读课文后面部分,看这个军人又与一般的军人有什么不同,知道他是军神。一个问题带动了整个阅读教学,给学生较大的阅读空间。当然,这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

2.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参考资料和方式。阅读一篇课文,有多种阅读的方式,也可以查找不同的资料来阅读。我们要把选择的权利真正给学生。比如,某老师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后,说说想怎么来深入学习课文。学生议论后,提出:分组学习,提出问题,再互相考问,比一比,看哪一组学得最好。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学生相互考问中相机点拨,把学生的阅读注意力集中在两个重点上:一是父母对“我”的评价截然不同,为什么“我”都认为是“爱”;二是课文最后一段话该怎样理解。这里,既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又通过教师的影响实现了学习目标,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3.解除禁锢儿童阅读的所有束缚。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禁锢学生思维的做法,都应当一一解除。比如,某老师教学《酸的和甜的》,先让学生尝葡萄,说感受。学生有的说葡萄是酸的,有的说葡萄是甜的。于是老师板书课题“酸的和甜的”,再让学生读课文。这一尝葡萄的过程看似让学生体验了,也帮助教师引出了课题,但仔细分析《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尝葡萄这一环节不但对文章的理解没有帮助,反而有负面影响。课文中狐狸所说的“葡萄是酸的”,是因为他吃不到葡萄,并不是指葡萄本身有酸的和甜的之分。这里的“酸”和“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味道,而是一种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与葡萄本身的味道关系不大。尝葡萄的体验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应该删除这一环节。

什么是阅读能力?

完成阅读任务的复杂结构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多因素、多层次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字词量、语文知识(语法和章法)、阅读技能,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层次有:(1)认读语文的能力。按语法结构,认识并读出字、词、句。(2)理解语文的能力。评价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准包括:正确的解词、释句能力;正确理解语言构造各因素间的关系和文章结构的能力,会分段、概括段意及中心思想。由字面的理解水平,提高到结合内容的分析、概括与推理的理解水平,既要通过思维的分析、想象、联想、推理,把字里行间的含意理解具体,又要通过思维的抽象、概括、比较、判断,把具体内容概括地掌握,达到深入理解水平。(3)品评和欣赏语文的能力。在认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语言等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分析与判断,体现个人认识水平和情感色彩。(4)记忆语文的能力。这是吸取语文和知识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主要内容和词句。(5)读速。在理解基础上有一定的读速。参见“阅读速度”。

什么是阅读教学?

什么是阅读教学?

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读书的形式最好是个人诵读或默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从实质上说,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由于本然状态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觉的形式存贮于人们的记忆之中,这就决定了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主体的直觉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课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蕴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人们在解读课文的言语时,无需把这些生活底蕴都找到。阅读主体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种生活底蕴,并获得直觉经验,就能领会课文的内容。如学生理解韩愈《早春》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有的学生是通过相似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的:“去年初春,我跟爸爸到公园里去,无意间看到枯黄的草皮上有淡淡的绿色。这是什么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原来是稀稀拉拉的细草芽儿,可淡淡的绿色不见了。我以为‘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写的这么一种感受。”有的是通过类比推理来理解的:“过去报纸上印的照片,离远看图像很清楚,靠近看却是一堆有浓有淡的麻点,图像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我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道理跟这是一样的。”还有一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应该是离得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显然,这些学生还没有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直觉经验。

如何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1.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阅读者如果没有自主阅读的需要和阅读心理的积极参与,无论教师设计多么好,阅读活动也是一种令人厌倦、痛苦的活动,即所谓的“注入式阅读”、“压迫式阅读”。阅读不仅要讲究方法还要关注阅读者的感受。阅读不仅仅是有阅读目的、有计划、有形式、有方法、有检测的综合的阅读,而且,阅读者的阅读要求与文本信息的特点、特征不能忽视。实践证明,“阅读方法=有效阅读”这个等式在阅读者还需要唤起阅读要求的条件下是难以成立的。 2.要树立有效阅读的现代观

概括地说,就是借助于前已述及的、信息的新异、活动等相关特征来唤起阅读者强烈的由衷的阅读需要,通过信息的丰富变化(诸如生活化、时尚化、效用化等)来维持、强化这种阅读需要;针对个体的发展水平、主体状态,调整案例信息的序列、系列与表达方式、表达形式,使之适合于个体心理的阅读需要、适合于心理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根据阅读者心境、心向的随机性变化选择适当的案例信息以改善其主体状态,使之尽可能保持积极状态。这就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有效阅读观。只要有良好的信息与主体状态要素就会获得有效阅读。 3.在阅读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创造性阅读

(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成为真正的“读者”。

(2)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阅读应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对话过程。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发挥想象和联想,拓展思维空间。 (4)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主体,教师不是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将“感悟”还于学生。

(5)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6)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应该积极提倡阅读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促进学习。

什么是阅读技能?

完成阅读任务并达到熟练程度的活动方式。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

(1)朗读和默读,掌握眼球运动,减少眼停次数和回视,迅速扫视。朗读还有语调、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和停顿(语法停顿和心理停顿)。

(2)使用工具书,查阅目录和索引。 (3)写读书笔记。 (4)速读。

理解是掌握此项技能的主要标志。

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

指导阅读

阅读指导简报

西游记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课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议论文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网络阅读指导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