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4:11: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 赖蓉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激昂、抽象、韵味、惊恐、恶劣、深邃、迎风引吭、形态各异、随风摇曳、载歌载舞、豁达乐观\\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品味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维吾尔族的民族风情和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感受和田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领悟课文表达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和田的维吾尔》是选自人教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课文首先讲“我”在和田的一次经历,亲身感受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第

2、3自然段详细介绍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第4自然段写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写维吾尔的姑娘漂亮,小伙俊朗,能歌善舞。第6自然段写维吾尔人喜欢聚餐,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总结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汲取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营养;二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学情分析:

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少数民族,对于我们常年生活在江南的学生来说,在感性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因此很有必要使用一些感性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很好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对于文中关键性的词句的品读、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本课的学习需要一些图片并搜集课外资料,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了解更多饶有趣味的民风民俗。课前安排学生了解阿凡提的故事,搜集关于和田维吾尔的图片、资料,搜索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和关于和田维吾尔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自学,学会质疑。因此,本课的学习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诵读、品读、体悟、讨论来完成。 教学实施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你对新疆的印象。

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在本组的前几篇课文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认识了藏戏这种古老的剧种,参观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和田,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板书课题,齐读。) 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和田维吾尔族的资料:谁能把你了到的和田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和田的维吾尔又有怎样的风情呢?(出示相关课件介绍和田。)

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田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和田盛产瓜果和玉石,其中的羊脂玉和墨玉更是久负盛名,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乡、瓜果之乡。和田的古代文明十分辉煌,尼雅遗址、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提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约特干遗址、热瓦克佛塔、库克玛日木石窟等世界知名的古遗址及众多出土文物,如古木版画、丝绸地毯残片、金饰佛像、干尸、最古老的钱币、各种服饰用具等像一部部光彩照人的史诗,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此外,和田神奇多样的地貌──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幽深的岩洞、神秘的荒漠丛林、辽阔的草原、美丽的绿洲、多姿的湖沼……也吸引着众多的探险勇士。

4.讲一个阿凡提的故事(补充: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一起去感受维吾尔的风土人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回顾学习方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往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生答后,课件出示自读课文学习方法: A、理解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B、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C、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

2.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再同桌交流。 (1)认读本课的重点词语(课件出示): 惊恐 恶劣 深邃 妩媚 香喷喷 铺天盖地 迎风引吭

肃然起敬

形态各异

随风摇曳 美不胜收

载歌载舞

豁达乐观

渺渺回荡 (2)你觉得哪些地方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读音:恶劣 妩媚 载歌载舞 香喷喷(领读) 字形:邃 曳(在本上练习写一个)

多音字:吭(将其不同读音表示的意思、组词积累到书上) 3.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句子来概括维吾尔人的性格或精神吗?

(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爱美;能歌善舞。)

三、小组合作研讨,品读感悟,感受民族风情: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投影给出的提示一起学习、讨论。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文段,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感悟和田维吾尔族的性格与精神。(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赏读形式:小组齐读文段——小组代表点评——指导朗读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板书:豪气 乐观) 1.齐读文段;

2.小组代表进行点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处大漠边缘的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并用“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的神态、动作描写,与下文维吾尔汉子在沙尘暴中驾车飞奔迎风引吭的形象进行对比,凸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朗读指导: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这种惊叹。 B、句解:作者用“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色香俱全的烤肉出自土馕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馕坑。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 C、你能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惊叹吗?(男生齐读这段)

D、过渡语:读一读第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文中是这样写的:“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点拨:让我们想象这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作品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句解: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作者不但非常精练、形象地写出了大小、颜色、形态等维吾尔民族服饰的特点,而且把它们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原本“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这韵味指的是什么?(给沙漠增添了生机,让沙漠更美了。)

朗读指导: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带着对这幅抽象画的美好想象,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怎么理解“美不胜收”?

句解:这个句子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沙土里种着花(实写),门框边、屋梁顶雕刻着花(虚写),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虚写),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 朗读指导:让我们带着爱美之心,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女生齐读) 点拨:这里不仅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还用了比喻手法来表现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你能仿照这段话的写法,用比喻的手法写一段话,描述除夕或元宵之夜的景象吗?

小结: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师: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中最能集中反映和维吾尔人性格与精神的是哪句话?

一齐读读: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如何理解这里的“苦”与“甜”?

句解: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点拨: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五、总结盘点,体会课文写法:

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生答后小结: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领略了和田维吾尔的风土人情,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了解关于其他民族的民风民俗,更希望大家带着维吾尔族人的豪气与乐观去拥抱你们的生活,相信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板书:

豪气乐观

围绕中心 和田的维吾尔

热爱土地

修辞、列举

爱美 浪漫

虚实结合 能歌善舞

首尾照应

热爱生活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在《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教学设计中,既要结合学校“打造智慧课堂”的理念,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要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下功夫。所以,在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对本课进行了精心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必须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以学生为主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而又统一。在教学中,我以中心句“豁达乐观的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为主线,总领其他各段,像一跟红线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串联起来,同时又重点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第一句)来理解,使教学主线明确、内容集中、重点突出、整体性强,设计实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理想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引入课文——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迅速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接着交流关于和田维吾尔的资料:“有关维吾尔、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你有哪些了解?”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既拓展了文本空间,加大了课时容量,又使学生对少数民族风俗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热爱少数民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从而迫不及待的潜心读文,投入学习。首先回顾以前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检查了生字预习情况,然后通读课文,谈谈初读感悟:和田维吾尔有哪些风俗习惯?你能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概括维吾尔人的性格或精神吗? 接着让学生潜心读文,通过小组学习,合作研讨,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再与小组同学交流:“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维吾尔族?”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读得很投入,在读中真正感悟到了维吾尔族的特点。汇报交流中,各个小组同学对句子进行了深入品读和品析,同时教师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和引导,有齐读,有“轻轻地读”,“有感情地读”,还有“美美地读”,同时还针对重点句子的特点(第

四、五自然段的比喻、排比手法)指导学生进行了仿写练笔,学生写出的句子生动优美,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对维吾尔族的认识。最后,结合文章中心句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 课堂教学流程清晰,注重了双基训练,听、说、读、写的训练都落到了实处,注重学习的学习效果,不时穿插各种激励性评价语言,气氛十分活跃,课堂结束时,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水到渠成。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的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