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爱生、崇教、厚德、敬业新时期的师德标准

发布时间:2020-03-02 20:16: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爱生、崇教、厚德、敬业新时期的师德标准

(社会科学系张孟东)

复兴伟业,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这些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不重视教学;科研中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抄袭剽窃、署名不实、请他人代写文章;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把研究生当劳动力使用等“缺德”行为。

对高校教师师德到底有哪些规范性要求,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完整回答得上来。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师德制度缺失。国家制定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师德作为重要内容的校训,很多高校根本没有,有的也雷同,用到哪个高校都一样,没有反映出不同高校的特色。“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文化精神、建校传统、办学特色、师德要求等丰富内容的集中体现。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师德内涵丰富的校训,对激励广大教师,促进师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把古老的《周易》卦辞中的经典融合用作校训,充满中华民族文化的韵味。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更体现出崇高的师德精神,把丰富的师德内涵蕴涵其中。简明易记,意境深远。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党委根据我院实际以及教育部的要求提出我院的师德标准为:爱生、崇教、敬业、厚德。这一标准是符合我院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新时期教师师德标准。下面就这一标准就个人的理解做一简要说明。

一、爱生。 爱生是师德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所以学院党委把它放到了首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学生始终是处于主体作用的。所以教师热爱学生更能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情感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感情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或者同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会引起消极或不平衡的情绪体验。教育教学实践表明,那些在工作取得卓著成效,被学生尊敬爱戴的教师,都与学生有浓厚的感情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学生,也能获得良好的爱本身的“反馈”作用,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是有情感的人,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给予的温暖时,往往会反过来对教师产生由衷的尊敬和爱戴,这种爱的合流作用,就会使教师感到学生理解自己,需要自己,最终在教师的内心萌发自信、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

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百倍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心理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需要别人尊重、理解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一个经常被教师讥笑、责备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会感到自己“无能”、“没脸见人”,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改正缺点的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或自负抗拒的心态,严重的还会自暴自弃,直至堕落。而自尊心受到教师尊重的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对他的信任的期待,产生一种积极的驱动力。可见,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显得多么的重要!

二、崇教。崇教我个人理解为两层含义。首先就是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各 部门都要为教学一线服务。学院一切工作都应围绕教学展开。要克服官本位思想,树立为教学一线服务的思想。教师要克服教而优则仕的思想,教师应安心教学第一线,树立教学光荣的思想。其次是教师应当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人民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是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教育纲领、法规和教育大纲、方针,按照教育规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有献身教育的精神。

一个教师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他的学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态度。作为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身在教育岗位而心不在焉,是不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的,更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教师的光荣使命。自古以来,所有的教育家和有成就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爱。

三、厚德。教师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调查表明,学生对老师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教师所传授的学科知识,而是教师做人、做学问的态度,是学生与教师充满人格魅力或个性魅力的心灵碰撞,是教师对他们激励性(或相反)的评价。特级教师张思明曾经曾经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过调查,让学生谈什么是最有力量的教育。结果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的主题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为人、教师的学识。老师教给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但是老师最有特点的表情、最有个

性的语言、最伟大的人品、老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师的人格魅力,却给学生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有着长久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包含教师的正义感、公平、正直、富有同情心、仁慈、富有牺牲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识渊博、善解人意等等这样的品格,而这些品格正是学生们最最期待的。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成长的某一阶段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四、敬业。敬业精神和品质,对于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敬重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本职工作的使命感,这是从事教师职业并堪负使命不可或缺的。

敬业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是教师必须具有的优良品质,在教育工作中要“敬事而信”和“敬业乐群”。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要敬重教育事业,就要潜心研究业务,不浮躁,耐受得住寂寞。凡有成就的教师,都是从教育职业劳动中领略无穷趣味的敬业者。教师敬业的核心是尊重职业、精通职业、献身职业。尊重职业。尊重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教师敬业精神的首要标准,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心态。热爱和尊重是职业成功的前提,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积极的态度,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敬重的情感,才能维护它和成就它,才能引起喜悦和快乐等肯定性的体验,在职业活动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一个教师确立和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事业心,真正的尊重职业,必须具有不能放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看成无比神圣的。这种敬重职业的事业心,包含着决心成就事业的高尚情感、忘我品格、实干作风和奉献精神。

精通职业。每个教师都追求美好的人生和事业,都希望自己的职业活动有价值、有意义,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而要对社会、对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发愤成为业务上的行家里手,驾驭、精通自己从事的专业。要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以自己力所能及、游刃有余的岗位工作能力和水平,成就自己担负的职业,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对社会对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成为自己业务领域的专家,就要对自己专业领域劳动的知识、技能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献身职业。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以忘我精神献身于崇高的职业,这是一个教师的最大幸福。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责任在职业劳动中的反映,就是个人把献身职业和做出成就看成是自己的职责、使命和责任,把它看成非这样做不可的需要和义务。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经常感受到这种责任的存在,并在履行这种责任、使命的同时,不断形成和发展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并以其献身于职业。全身心的投入职业劳动和创造,才可能是幸福、愉快和有成就的。

崇教厚德 为人师表

敬业爱生

爱生敬业

(敬业学习爱生)师德报告

爱生敬业创新师德读书心得体会

敬业 爱生 奉献

敬业爱生(推荐)

中学教师敬业爱生格言

爱岗奉献 敬业爱生

立德树人 敬业爱生

爱生、崇教、厚德、敬业新时期的师德标准
《爱生、崇教、厚德、敬业新时期的师德标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