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心理学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4:54: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填空: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4.处在关键期的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5.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衡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具体运算

6.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7.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心理自我

8.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9.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0.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是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提出的

1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1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14.成败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 15.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奥苏伯尔

16.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是: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17.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

18.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19.问题解决得过程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0.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是给定、障碍、和目标。 21.创造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2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环境、智力和个性

2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部分 2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10岁以前,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25.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要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26.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27.教师要充当的角色有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

28.教师的期望效应是罗森塔尔通过研究发现的。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环境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6.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8.问题解决得特征是:认知性操作、目的指向性、操作系列性。

9.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10.问题解决: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运用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和系列性。

1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2.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评价性会谈的技术有哪些?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六种。

14.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5.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材料;描述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作出决定。功能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严谨程度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评价

16.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像,可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

简答题: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

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2.简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以上理论被称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3.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意义: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的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儿童作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地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精神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前5个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它们分别是(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简述加涅学习结果分类说:五个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类 7.简述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第一,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动物只有在清楚的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第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主要观点:其

一、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其

二、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9.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

10.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有何启发?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级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足的满足,反而使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11.简述遗忘的原因:痕迹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银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12.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再次,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再次,开设培养创造性地课程,教授创新性思维策略。

14.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15.一个有效的自编测验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有哪些: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6.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可后评价的差异。

17.怎样理解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质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随后,随机的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该班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的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A总结

教育心理学 总结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