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析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0-03-02 23:04: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析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摘要:

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人口最多,如果教育方面的投入足够,教育的效率和质量高,那就是人才最多,人力资源包括高素质人力资源最丰富,如果再加上良好的环境,就会是创造财富最多,但纵观当代,中国教育不管是政治体制、教育体制,资金投入问题等都还有太多地方有待改进。

关键词:

中国教育改革应试教育不平等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 教育措施和制度中存在一系列的不平等问题。

首先,国民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公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城乡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不同职业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不同民族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甚至连同一城市同样职业的公民,只因为其所在企业不同,他们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也不一样。这些不同,几乎无不与不平等有关,而且这些不平等从上学之前的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然后在小学、中学、大学、及更高层次的学习进修等阶段,都公然存在。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中国,更加加剧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向有权者和有钱者倾斜的倾向。普通中国公民上不起学

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困扰农村公民的严重社会问题,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城市公民的心病。

如果公民的受教育机会保持平等,将有利于调节和缩小社会贫富的差距。换句话说,就算父辈贫穷,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保障所有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那么二十年后,也就能保证穷人的孩子可以和别人一样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那么再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很可能摆脱父辈的贫穷命运。可是如果公民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不但将促使社会的贫富差距成几何级增长,使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而且,将可能使穷人越来越穷,世代受穷。因为他们将永远没有足够的钱来接受必须的教育,将永远没有机会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也就将永远无法摆脱贫穷。因此保证公民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但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也是最有价值的长远投资,还是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至关重要的大事。

其次,教育投入资金不平等的问题。以和平崛起的大国自诩的中国,在教育投资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上面远远落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后面,不但政府承诺的投资标准没有达到,甚至连世界平均水平也没有达到。除此之外,教育基金对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资金严重不平等。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经费的90%,而对中小学的教育投入不到1%,这是极为荒唐的分配方式。为什么中国的官员喜欢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教育,而弃中小学教育于不顾呢?难道他们不懂得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道理吗?我想关键还是虚假的政绩观在起作用,因为政府经常需要通过大学生的比例,来“证明”中国教育的水平之高的虚假繁荣。严格来说,这样不合理的教育资金分配显示了中国教育官员的极度无知和极端不负责,是对健康的中国教育的扼杀。教育的投入应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分担比例,所有投入的经费必须城乡统一公平分配,而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倾斜和不公平。所有的教育经费都应该专款专用,各级人大代表应该建立常设机构,监督所有投入的教育经费的使用,以免增加的教育经费成为个别官员腐败吞噬的目标。所有投入的教育经费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审查、使用、审计、公示”的规定进行监督使用。对于违规使用经费的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同一个地区城市和乡村的教师的待遇不允许由于所在学校的不同而有巨大的差距,如果有,只允许农村的待遇比城市里的高,而绝对不允许城市里的教师的待遇好过农村的教师。当贫困地区的地方财政无法负担所规定的教育投入时,必须由中央或其他富裕地区的财政进行教育扶贫支援。也可以接受企业、宗教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捐赠。政府应该鼓励富裕地区的学校

接受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以分担他们的教育重负。所有流动人员只要在所在地取得了正式的职业,其子女就应该和所在地公民的子女一样接受同等的义务教育,绝不允许对他们收任何歧视性费用。

另外,存在着极端不合理的城市歧视现象。根据《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 》的介绍:“在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生产着‘精英中的精英’的北大和清华,更加令人惊叹。以1999年为例,两校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只有902人,仅为17.8%,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两校在北京招生的情况则显示,在全中国8-9亿农民中,能够进入北大和清华的人数不及一个北京市。比如,在清华大学1990-1992年招收的三届本科生中,来自全国农村的学生为433人、385人和381人,而出自北京市的竟分别达到437人、410人和481人,1992年整个高出100人。” 大家都知道,形成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公平竞争的结果,而是通过种种不平等入学规定产生的畸形不合理结果。面对如此极端不平等的现状,任何无动于衷的听之任之,或者任何试图维持现状的想法,都是可耻的。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尽快缩短城乡学校教育设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应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政府还应该鼓励农村的学生就近到城市镇区等条件较好的学校来就学,只要学生自己能在城市或镇区解决食宿问题,学校都不应该拒绝他们的入学要求而应该欢迎。学校的办学经费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人数来发放。换句话说,这也应该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新标准,一个学校接纳的学生越多,说明这个学校越好,政府就应该给他提供越多的教育经费,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所有的学生都被这些好的学校所吸引,可以关闭那些较差的学校。大学应该取消户口歧视,全国所有的考生都应该具备同样的入学资格,北京人考不进北大清华应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北京人考不取北大清华也可以去当普通工人,不管他的父母是高干还是普通老百姓。教育水平低的城市和地区考取北大清华的人少了,也不会形成任何社会问题,因为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可以分配到全国任何的城市去工作。

第二, 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明显。

毋庸置疑,应试教育就是以学生的文化课考试分数为评判标准,不顾及学生

自身的感受对学生实行填鸭式教学的一种教育制度。这个制度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们发出了一个不好的导向信号:只要考试得高分就行。这也无意间暗含了一种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则负责往容器中灌输知识,而国家上层则负责对这一过程进行维护和监管。这样的一种教育制度极大的破坏了学生做为一个自由人的权利,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生只能成为施教者的奴隶,虽然学生们接受到了知识,提高了自身。但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学习外没有自由活动的权利,没有做其他事情充分发展自己的权利。应为学校的老师不允许,家长不允许,当然老师和家长也是被动的,因为在源头上是这种教育制度不允许。这种教育制度不允许学生自由的发展自己,它已为你设计好了发展途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评判标准单一,违反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糟糕的应试教育?关键在高考,高考是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奴才。儒家思想始终是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从来不鼓励个性发展,也不注重社会进步。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伦’。‘明人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以这个宗旨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对上司的唯唯诺诺,而不会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社会的人。这样的教育目标,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

应试教育使得我们广大学生脱离现实社会。把学习的目的甚至生活的重心放在通过考试上,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祖国的花朵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学会应试,于是,花朵们都不再关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不再有担当。应试教育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了考试,我们只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为了考试,我们只能否定和牺牲自己的想法,形成了狭隘的思维。还有很关键的是,应试教育让学生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一直是教育者们引以为豪的学习精神,在这种强烈的气氛中,想出人头地的学生只有牺牲自己的娱乐和休息时间,甚至为了学习,不吃饭,不睡觉,勤奋程度可见一斑。可是这种废寝忘食的勤奋也只是为了应试而已,何其悲哀。

为了改变这些弊端,我们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我们应该注重因[4]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是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三, 中国教育改革信访无门。

全国竟然都不受理教改提案。全国政协与各省政协只接受内部成员提案,全国人大与各省人大只接受代表提案:实际上都不接受群众提案。各省政府与各省教育厅,都以教育体制该教育部管为由,都不受理现实教改。教育界保守,只把深化巩固应试当教改。从下到上各级教育领导,一方面,都是靠应试优胜发迹与发展起来的,都只会应试不会其他,都用应试折腾来捞政绩;另一方面,都从不深入教育基层,都从不理会来自下面的一切教育民情民声,都只按照上级指示文件办事来永保乌纱帽不掉。不仅国家机关如此,社会上的人也大多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人人都行动上反对教改。普通教师靠应试吃饭、教师高职靠应试发财、教育领导靠应试升官、全国学生靠应试成绩证明人生经历、全国家长靠孩子拿成绩来往自己脸上贴金,社会人靠应试文凭来证明“学识渊博”„„国家靠应试知识来宣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部靠应试高考与高校督导团应试评估来树立对全国百姓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人人都“誓死”保卫这种表面性虚幻利益不受教改侵犯;都在不牵扯到自己时嘴上高喊教改,而只要一关联到自己时就嘴上不出声手上还会去阻止,其实都从实质上、根本上可持续地害着自己、害着社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未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调查问卷.doc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建议

中国教育的最大挑战是体制改革

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梦

浅析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教育体制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