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14 08:35:25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双星乡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

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文明新双星,着力丰富人民群众德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全乡人民的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双星乡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充分发挥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实施、和保障等重要作用,指导文化体制工作;强化督促检查,推动各项改革重点任务按时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双星乡各村委会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握相关改革政策,指导协调相关改革工作。乡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各村也组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小组。乡政府领导小组定期到各村督促文化体制工作。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各村委会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注意总结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各村委会按照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要求与部署,科学谋划,合理安排,统筹协调改革中的各项工作,对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重大问题要请示报告,重大改革措施和政策调整要按

1 规定报批。我乡各村工作小组保质保量的推进文化体制工作。

三、制定和完善文化发展规划。

双星乡深入开展文化事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从我乡实际出发,确定了积极的发展目标,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全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结合我乡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加强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我乡各村工作小组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文化发展方案。

2011年12月21日

2

推荐第2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根据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现将我委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精神,扎实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对照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分解工作,我委结合我市实际,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项目资金测算工作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委积极配合市财政局做好我市—海口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资金测算工作。主要做好农村标准化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卫生监督机构等卫生医疗设备购置、农村普及卫生厕所等项目资金的测算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了加快我市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标准化率,我委结合我市财力,将我市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安排资金200万元,项目已完成,我市农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已达50%以上;演丰乡镇卫生院中央投资100万元,我委已及时下达资金,现该项目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装修阶段。

三、努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积极筹措市一批卫生重点项目建设。

主要完成市120急救中心、疾控中心、中医院、人民医院、旅游医疗服务保障中心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目前除旅游医疗服务保障中心项目主体封顶装修外,其他项目都已竣工投入使用,我市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我市医疗卫生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加快市皮防中心疗养院项目建设。

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安排该项目建设资金500万元,项目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项目建设资金我委已下达给市卫生局,现由于项目用地有调整,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3、推进秀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综合楼项目建设。

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安排该项目建设资金350万元,项目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该项目我委已安排100万元,区财力也安排了400万元,项目已落实资金合计850万元。现项目正在进行招标阶段。

4、抓好建国等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央投资项目建设。

中央投资资金900万元我委已及时下达给市卫生局,目前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中建国卫生社区已完工,海秀社区已开工,城西社区前期工作已完成并准备开工,国兴社区正在项目概算审批阶段。

5、做好农村普及卫生厕所工作。下达农村改厕专项资金200万元,完成农村6000户家庭厕所改造工作。

6、做好我市医改项目投资计划编制工作。

我委已将50家农村卫生室标准化项目,卫生信息化“一卡通”项目,农村改厕项目,以及乡镇卫生院、职防、皮防、疾控、卫生监督机构等设备购置列入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计划安排基本建设资金万元。

四、存在主要问题

1、部分医改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影响项目按时开工。如: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中的国兴社区项目,至今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仍未按要求编制完成报审。

2、我委列入年度计划的医改项目资金,计划下达后但资金未能到位,影响了项目的按原计划实施。如:我委列入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并下达市卫生局的医改基本建设资金计划万元,目前实际到位资金只有1000万元。

五、相关建议

1、建议市卫生局加强督促指导琼山区卫生局加快国兴社区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工作,尽快完成报我委审批。

2、建议市财政局认真执行医改项目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保证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医改项目顺利实施。

推荐第3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的报告

盐池县人民医院

2011年7月

县卫生局

2011年在县委、政府、主管厅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院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以卫生厅在我县召开全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会议为契机,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重任,在医院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在尝试、探索,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现将半年来有关医改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请审阅。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把药品“三统一”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人民群众用上廉价、安全、有效的药物。目前为止我院药品目录总数达1482种,申购数880种,到位数734种,中标药品申购率59.38%,使用率83.4%;中标医用耗材总数127种,申购数38种,到位数38种,中标耗材申购率29.92%,到位率100%,使用率10%;综合配送到位率90%以上,基本药物使用品种占81%,金额符合要求达到25%。增补配齐临床必须药品,确保基本药物和增补药品不断档、不缺货,保证临床用药需求,争取使基本药物在91.26%的基础上达到94%的目标。

(二)、严把住院关,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卫生效益。根据科室往年诊治情况分配住院指标,建立月信息通报制度,及时了 1

解分析指标完成情况,严把住院关,有效控制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严格履行自费药品使用同意书签字制度,使自费药品控制在15%以内。建立普通病、慢病、大病三种门诊的就诊模式,有效合理的分流患者,能门诊治疗的不住院,能口服治疗的不输液,最大限度的减少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实现了门诊患者增加,住院患者得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2011年1-6月份共住院2839人次,总费用721.87万元,报销401.1万元,次均费用2542.7元;其中“四免一救助”项目产科报销人次633人次,总费用73.6万元,报销费用38.2万元,次均费用1162.74元;眼科扫盲项目9人次,总费用1.45万元,报销费用6300元;门诊诊疗2379人次,总费用32.8万元,报销费用9.3万元,次均费用138.2元。继续推进孕产妇“四免一救助”和新生儿“两病”筛查工作,采取措施提高筛查率,降低残疾发生率,截止6月低,共筛查327例。

(三)、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从16个专业67个病种中筛选29个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29个病种覆盖了5个专业,涉及7个科室。组织人员进行培训,购置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所需的配套设施,研究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实施方案和表单、表册。自2011年3月7月开始截止6月底,已有效开展239例,退出17例,变异14例,大大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增加了医患之间和谐沟通,提高了医疗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

(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有序推进。通过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带动示范科室,大胆探索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护理模式。把临床护理与生活护理结合起来,加强基础护理,落实护士

床边工作制,深化整体护理,简化护理文书书写,发放温馨提示牌,添置护理用具和设备,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宣教。基本上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克服人员紧张的困难,在2010年感染性疾病科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基础上又增选骨科作为示范病区,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五)、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按照专项整治要求和指标制定切实可行、奖罚分明的专项整治措施。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并和各科室负责人签订奖罚分明的目标责任书。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上报备案抗菌药物35种。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开展病历、处方培训、点评。组织人员抽调住院病历679份,处方2036张,进行评价和统计,根据评价和统计结果,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到科室进行反馈整改。

(六)、医院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近两年,医院能力建设得到了国家、自治区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医院的服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一是针对目前我院信息化建设滞后和医院正处于异地迁建现状,正好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布局、设计和建设。按照自治区卫生厅整体安排,利用中央拨付250万元用于医院能力建设和35万元用于远程会诊建设。在自治区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此项工作正在顺利有序推进。二是自治区政府补助400万元,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600万元购置30种41台件医疗设备,目前,已全部到位,部分投入使用。三是医院自筹资金117.7万元,通过政府采购中心招标采购19种29台医疗设备,也已在全部到位并投

入使用。四是县政府拨付400万元资金,用于医院异地迁建工程设备跟进和医院急需设备的购置。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一是卫生技术人员配置远远低于卫生部综合医院配置标准(床位编制与人员比例1:1.4-1.5,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85%)短缺人员1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缺136人。二是在职职工流动大,专业技术成熟和素质水平较高的人员很难留住,尤其是近一年来,上级和外县医疗机构扩编扩招,乡镇卫生院招考,更是让很多优秀人才流失。三是无法实现同工同酬,绩效考核难以落实。四是编制外用工人员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转岗跳槽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医护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五是医院整体迁建工程马上竣工,摊子大,待开展的服务项目多,人员缺口更加显现。

(二)、负债较多,资金周转压力大。一是门诊综合楼,政府担保贷款550万元,每年还款清息70万元;二是千万设备购置,自治区财政补助400万元,县政府担保贷款600万元,从今年起开始还款清息,每年在80-100万元左右,10年才能还清。三是还有62万元的设备购置款。四是药品耗材购置欠款445万元。以上共计欠款1657万元,每年大约要清还 168万元的债务(包括利息),尤其是从今年起,还款逐年增加,五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即要考虑医院的发展又要考虑职工工资和编外用工人员的待遇。给本来就紧张的资金增加了负担。

(三)、医院面临整体搬迁,办公设施及相应的配套设备配置资金严重短缺。包括规范化实验室、消毒供应室、洗衣房、病理检验室的建设,除了已经采购的,还有很多如:操作台面、配套设

备、通风设备等没有购置。精密设备迁移安装和医务人员办公桌椅、护士站、治疗室装备、窗帘等基本办公设备,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经费缺口非常大。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探索涉及公立医院改革的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创新支付支付等工作的模式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二是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争取人员编制,改善人才结构,根据现有床位编制,完善岗位设置,改善职称结构。积极与人事部门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使医院人才结构、职称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医院健康、持续发展。三是加快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整合完善重点学科,努力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人员和特色科室。四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探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和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相结合模式,逐步实现同工同酬,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为广大就医患者服务。

推荐第4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构建科学发展、对外开放、文明祥和、民生宽裕、生态优美的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的现实需要。2009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我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面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2009年9月8日我市召开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保障我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正常、有序、高效运行,成立了以区长朱团能同志为组长,副区长林志强同志和谢丽华同志为副组长,以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洛江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区政府副区长林志强同志牵头,在卫生局、经贸发改局、财政局、劳动局、人事局等多部门通力协作,认真研究,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的实际,卫生局负责制定了《泉州市洛江区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我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

按照“稳定、提高、调整、规范”的工作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2009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5631户、134769人(其中:万安、双阳街道改为参加城镇医保),参合率94.55%,人均筹资100元,总筹资1347.69万元,开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种特殊病种门诊统筹补偿报销程序,封顶线5万元。参合人员报销补偿6090人次(其中生育固定补偿1366人次、特殊门诊110人次),补偿金额1069.72万元(生育补偿79.48万元、特殊门诊8.8万元),人均获得补助2102.85元(不含生育,高于省、市平均水平585.85元、396.85元),受益率4.5%,个人单次获得最高补助金额50000元,报销金额占住院总费用的30.4%。

2010年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9540户、158165人,参合率95.6%,超额完成2010年区政府制定新农合95%的参合目标,人均筹资150元,总筹资2372.48万元。明确将省里规定的15种甲类病种全部列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同时,根据我区的基金筹集、补偿情况及本地疾病谱情况,对12种乙类病种选择3-5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补偿范围,并提高补偿比例,一级医院80%、二级医院65%、三级医院40%,提高封顶线至6万元。

(二)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全面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解决群众“治病少花钱”、缓解“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我区高度重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2010年1月1日起,我区所有公办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层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并按照规定严格控制目录外的临时用药品种。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开展培训,促进合理用药;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每季度的监督检查,确保不折不扣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2、落实专项经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在测算3年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药物销售总量、药品收入和药品破损等的基础上,2010年区财政专门落实药事服务经费预算120万元,作为补助基层医疗单位药品收入。2010年1月1日起,我区6家基层医疗单位率先进行零差率改革,基本用药实行“价比三家,跟标采购”,所有基层医疗机构购进的药品均以实际购入价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前,正按上级有关部署,积极开展基本药物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前期工作。

3、强化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 鉴于客观历史原因,我区80%患者入住市区三级医疗机构就医的客观现实,为此我区着力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入户宣传4.5万户,普及基本用药常识,让群众逐步接受使用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同时,把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和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引导患者使用基本药物。卫生局、监察局、物价局、财政局等部门加强对药品零差率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处理违规行为。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一是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适宜、规模适度的原则,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的投入和建设力度,2009年底,共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完成建设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综合楼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罗溪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2313平方米、马甲中心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虹山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共计9113平方米。

二是河市卫生院的石结构业务用房实行整体迁建,预计投入资金500万,年底要完成新建一幢集门诊、医技、住院为一体的3000平方米的医技综合楼,该项目已纳入2010年全省医疗业务用房D级危房改造项目和洛江区委、政府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现已经完成新址选址、征地、方案设计、图纸会审等前期工作,力争5月底可以动工兴建。

三是加快马甲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步伐,提速区医院建设。现已完成规划、方案初稿设计、一期病房大楼已进入设计等前期工作,并积极争取纳入2010年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力争今年开始一期的建设。

四是进一步夯实农村卫生服务基础。通过开展创建甲级村卫生所、乡村医生初级职称评审和乡村医生系统化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建立健全村卫生所各项规章制度和乡村医生考核制度,实行药品统一采购,医疗废物统一回收,规范村卫生所用药行为,不断促进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全区甲级卫生所达49家,村卫生所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服务覆盖率达100%。

2、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一是为适应城区发展规划的需要,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超标准指导意见》(闽委编办[2007]147号)文件精神,设置万安和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22人,增加编制4人。

二是初步建立起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人性化的综合服务。2009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数21580份(其中65岁以上老人1795份),对65岁老人随访8560人,规范管理高血压病人数85人,规范糖尿病人22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和宣传活动15场次。

三是组建11个团队,共有医生15名、护士10名、防保及其他人员14人,开展“社区医生进家庭”活动,受益居委会数18个,受益家庭5696户,受益人口22150人,进一步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促进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全面落实。

3、落实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保障政策

一是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闽政[2009]1号)和《福建省卫生厅、人事厅、中共福建省委编办关于规范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配备的通知》(闽卫生人[2009]25号)文件精神,按照分类管理标准要求,区卫生、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积极协调,对乡镇卫生院重新核定编制,核编后卫生院人员为196人,增加编制26人。

二是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保障政策,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运行机制,2010年区财政增加投入资金240万余元,保证所有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资在核编的基础上,从2010年1月1日起实行全额拨付。三是落实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在确保乡村医生年人均1200元津贴及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对承担并经考核完成农村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给予动态补助,预计财政投入53万元,确保人均补助总额不低于4000元。

4、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一是积极开展人才招考、招聘和引进工作,2009年,共引进、招聘12名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医疗卫生单位;2010年的卫生技术人才招考报名已在开展中,拟招考31名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医疗卫生机构。

二是实施“千名医生帮扶山区乡镇卫生院”省级为民办实事项目,由市妇幼保健院挂钩扶持区妇幼所,区妇幼所挂钩扶持各乡镇卫生院,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三是积极开展“传、帮、带”诊疗工作,投入资金50万元,定期聘请省、市两级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医师到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传、帮、带”诊疗活动,该工作已列入2010年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基层医疗单位在认真组织开展中,有力地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让“大病出区”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四是加强人才的培训,选送全科医生10人和护士8人参加省、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社区卫生人才培训;选送乡镇卫技人员54人参加乡镇卫生院在岗卫技人员临床技能培训和骨干提高培训;积极落实乡村医生规范培训计划,2009年完成培训乡村医生121名。

(四)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卫生局成立了“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会同区财政局制定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同时将任务逐一分解到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签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每月实施月进度报告制度、每半年组织考核一次,定期向市卫生、财政部门报送工作情况。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管理科,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制定项目工作实施计划及岗位规范,细化考核内容,并按各自职责分工与辖区内村卫生所签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并指导其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三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各自职责和业务范围负责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定期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建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防治结合,全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2、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 区财政加大对公共卫生的资金投入,确保三级医疗网络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所需经费,逐步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2009年中央、省、市、区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270万元,对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所需经费全额拨付,确保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不低于15元;2010年,区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经费183.5万,加上各级的财政补助,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预计会比2009年的15元标准有所提高,人均达到17.7元。

3、全面实施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09,全区居民建档率城市60%以上,农村5%以上;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60%,行为形成率40%;一类疫苗各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均达95%以上,加强免疫单苗接种率达95%以上;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100%,及时率90%以上;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管理率96.0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管理率85.75%;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城市50%,农村5%;高血压、糖尿病两类人群健康管理率城市20%,农村1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20%。

4、认真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一是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项目。二是开展乙肝疫苗补种项目,2009年共计开展两轮8-15岁儿童乙肝补种活动,第一轮乙肝疫苗补种活动,应种9520人次,实种9326人次,报告接种率达97.77%;第二轮乙肝疫苗补种活动,应种8827人次,实种8702人次,报告接种率98.58%。三是为全区农村育龄妇女开展免费增补叶酸,叶酸服用率达75%以上。四是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人均补助400元,2009年住院分娩2126人,住院分娩率为99.95%。五是实施全省低保妇女两年一次的免费妇科常见疾病的筛查项目,积极开展对洛江区15岁以上低保户妇女的妇科常见疾病体检活动,全区应检人数为1535人,实际检查人数1395人,体检率为90.88%,现完成率位居全市第二。六是继续实施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2009年为6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七是积极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前期工作,对20%的农村孕妇和城市低保孕妇实行免费产前筛查诊断,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

(五)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马甲中心卫生院大力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20余万元加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完善电子病历等,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完善,不仅让病人受益,医院工作效率也将到提高,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已为医院各项工作提供系统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的支撑,并促使医院文化内涵发生改变。罗溪卫生院、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所,也已经了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前期工作。

推荐第5篇: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根据《关于开展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的通知》(办建管函〔XX〕404号)要求,现将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告如下,请审阅。

一、水管体制改革总体进展情况

XX年月1月,省政府下发了《海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琼府〔XX〕15号),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展开。省政府分别于XX年6月、XX年9月召开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布置和推动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三年多来,在各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目前,省松涛水利工程管理局(省属工程)和文昌等12个市县(占全省18个市县的2/3)已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其他6个市县已完成\"两定\"和\"两费\"测算工作,总体改革方案有待市县政府最后批复。

二、省属工程及市县工程改革进展情况

省松涛水利工程管理局是省水务局下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省编制委员会核定,该局定性为正处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该局在职职工1657人(其中下属企业和派出所人员共237人),占全省水管单位在职职工的26.3%。参与改革的职工共1430人,改革后定员1077人,需分流343人。松涛工管局的中层干部已通过竞争上岗,基层管区的人员已按编就位,166名职工已办理内部退休,177名分流人员已得到妥善安置,分流到下属施工企业参与工程维修养护或多种经营。经有关部门同意,按\"以收代拨\"方式解决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其中年工资和各项社会保险金2375万元)。公益性维修养护经费605万元(省水利建设资金中每年安排300万元,\"以收代拨\"解决305万元)。

目前,文昌、琼海、定安、万宁、陵水、保亭、五指山、琼中、乐东、昌江、白沙、儋州等12个市县改革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12 个市县政府已批复改革总体方案、\"两定\"和\"两费\"测算,并已逐步分解落实。12个市县纳入改革的水管单位共56个,在职职工2173人,定岗1990人,分流人员183人,财政补助公益性人员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险金XX万元。

三、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定岗定员、经费测算

根据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各市县水务、财政、发展改革、编制、社保等部门通力合作,互相支持,通过大量细致工作,基本查清了全省18个市县国有水管单位和松涛工管局的基本情况,对全省水利工程规模、效益、资产价值以及水管单位的职工人数、财务收支、社会保障等有了全面了解。为各市县出台水管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全省102个国有水管单位,已全部定性完毕,其中10个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91个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1个定性为企业单位。改革前,全省水管单位职工8446人,其中在职6311人,离退休2135人。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改革后全省水管单位定员人数共4862人,比现有职工少1449人;参照现行事业单位工资和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后,每年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9096 万元;根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全省水利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4632万元。

四、两项经费落实情况

松涛工管局年供水、发电和多种经营收入5500万元,根据省政府有关意见,全部由松涛工管局支配使用,主要用于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松涛工管局两项经费已落实。

根据各市县水管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昌、琼海、定安、万宁、陵水、保亭、五指山、琼中、乐东、昌江、白沙、儋州等12个市县的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工资和保险金由市县财政负责,其中工资属于补助性质。全省水利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到位1403万元,其中省水利建设基金900万元(占省级水利建设基金的30%),松涛工管局305万元,市县财政198万元。

五、管养分离情况

松涛工管局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主要由其下属的水利建筑安装公司负责,基本上实行管养分离。各市县维修养护资金还没有到位,实行内部管养分离。

六、人员分流及社会保障情况

松涛工管局和文昌、琼海等12个市县,改革后共分流526人。有几种安置方式:对于3年内达到退休年龄的,实行内部退休;部分职工分流到下属施工企业(如松涛工管局),从事工程维修养护等建设安装工作;分流到水管单位内部农场(如文昌市东路水库管理处)或承包水库周边土地、水面从事多种经营;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水管单位分流人员,保留职工身份,由市县财政交纳社会保险金,自谋工作,本单位有人退休时,优先录用。

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是水管单位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改革前,各水管单位缴交社会保障金的情况差别较大,松涛工管局、三亚市和琼海市等少数市县缴交较正常,大多数市县基本上没有缴交。改革前,全省水管单位累计拖欠社会保障金5056万元。通过与财政、社保等部门反复研究与协调,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区别不同情况落实社会保障政策:1995年前退休的职工,视为已交社会保险金;1995年至XX年退休的,由市县财政补交养老和医疗两项保险;在职和分流人员,从1995年起,补交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项保险,其中1995年至XX年应缴交的保险金,待职工退休时,由市县财政负责逐个补交,XX年起,按年正常缴交;社会保险金中个人应缴交的部分,由个人负责补交。

七、水管单位职工工资拖欠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前各市县每年拖欠水管单位职工工资3780万元(按近三年统计)。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尤其是中部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财政收入少,要补发以前拖欠的工资,难度实在很大。对此,多数水管单位职工比较理解,认为改革后财政负责社会保险金和保证一定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后顾之忧,已属不易,待今后经济发展了,希望能补发所欠工资。

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少数市县工作滞后

国务院批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已5年多,省政府批转《海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3年多,但目前仍有少数市县尚未正式批复改革方案。有关市县政府及其水务部门对水管体制改革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国务院和省政府布置的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没有紧迫感,是水管体制改革落后被动的重要原因。

2、\"重建轻管\"思想依然存在

有的市县热衷于上新项目、开新工程,重建设,轻管理;对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部分市县改革不够深入

部分市县改革缺乏后劲,在政府批准改革总体方案、\"两定\"和\"两费\"测算后,市县水务局没能及时将改革推向深入,少数市县停滞不前,水管单位内部改革缓慢,人事劳动工资改革不配套,岗位、工资没有全面落实到个人,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制不明确,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活。有的水管单位仍然处于\"吃大锅饭\"状态,没有真正完成按编定岗和人员分流任务。

推荐第6篇:乡镇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乡镇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根据《XX县人民政府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沾政发〔2015〕48号)要求,现就白水镇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据省、市、县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以政府自身改革带动全镇改革,着力抓好相关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牢牢把握问题导向,使改革更好服务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把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基层创新,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实现深化改革与法治保障的有机统一。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推动改革尽早有收获、尽快见成效。持续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二、持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三)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

(四)全面实施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做好车辆处置、司勤人员安置等后续工作。本着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节约开支、有利于机制转换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五)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三、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六)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让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依法得到保护。

四、落实财税改革总体方案,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八)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推进预算公开的意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农村和科技体制等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必须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消除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调整产业、城乡、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九)推进城镇化体制创新,统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建制镇示范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新突破。

(十)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十二)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六、深化民生保障相关改革。

把改善民生与增强经济动力、社会活力结合起来,围绕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效率、供给等方面的问题,着力深化教育、医药卫生、文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兜住民生底线。

(十三)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疾病应急救助机制,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改革。

(十四)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十五)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九、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

(十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土地、农业等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推荐第7篇: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投资要素的合理流动,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真正管好”的目标,逐步建立起由出资人自主决策的投融资体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变审批制为备案制。近年来,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项目投资管理体制,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可以通过市场自行平衡的项目,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担风险的管理制度,由投资者自行决策,不再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审批,实行备案制。对少数重大建设项目和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的建设项目、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影响资源环境、影响产业发展布局的项目,只对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核准,也不再进行审批。

2、放宽民间投资领域。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其他投资领域对民间资金开放,出台了《关于促进城镇建设多元化投入的意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用事业建设,改变城镇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融资方式。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2003年我市安排城镇建设项目11项,财政投入资金8780万元,带动其他社会资金15500万元。

3、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了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和监督制度,政府投资项目普遍执行了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监督约束机制。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公开办事程序,将各项办事程序、办事制度打印成册,向社会公开。二是实行承诺服务,委主任张复兴在新闻媒体公开发布服务承诺,实行限时服务。三是实行首问负责制。四是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为项目单位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推荐第8篇:某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从去年5月份开始,根据**安排,我市积极稳妥地开展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实施,截止**月**日已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部署。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去年**月**日,召开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改革工作的汇报,并对此做出专门批示。分管领导亲历亲为,经常过问改革进展情况,召开专题会议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市文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协调,定期不定期督促加快改革进程。各县区早动员、早安排、早部署,相继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并落实了相关责任。同时制定了符合市县实际情况的《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认真贯彻执行。

二、宣传发动,营造积极氛围。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发了**期简报,学习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反映各县区、各部门的改革动态,交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先进地市经验。市县两级还通过召开动员会、和职工谈心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让干部职工摒弃陈旧落后的观念,冲破影响改革的思想障碍,增强广大干部职投身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改革政策宣传,把改革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方法步骤给职工讲清楚,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坚决破除“崇尚事业、恐惧企业”的惯性思维,使

1 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改革不仅是政策和形势需要,更是自身更好地生存发展的需要,不改革事业没出路,改了后生活会更好,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按照中、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结合**实际,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变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转发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意见》**个配套文件。如在财政扶持方面,我市规定,改革所涉及的单位,财政原有拨款不减少,并逐步增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费投入。同时要求县区统筹分散在多个部门管理的文化发展资金,做到捆绑使用。资金的投入主要采用“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和“项目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方式,重点用于对“大戏、大剧、大作、大片”等精品力作的以奖代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等,调动了改制企业的积极性。我市还将中、省、市有关文件汇编成册,下发给各县区。县区按照中、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县区实际,也印发了国有资产变动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文件,为改革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加大工作力度,顺利完成改革任务

1、精心谋划,全力推进新闻媒体改革。**将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性业务从原单位剥离出来,挂牌成立了**印务有限责

2 任公司、**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正县级建制的**电视台,实行广告和节目上的分离,成立了台属、台管、台控的**传媒有限公司。对县级电视台实行制播分离改革,将可经营部分剥离出来,12各县区分别成立了广电传媒有限公司。

2、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国有文艺团体和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是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中,我市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从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去想问题、办事情,始终从干部职工的实际需要去完善政策、落实措施。充分尊重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促使广大干部职工成为改革的积极支持者、热情参与者和大力推动者。为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阻力,我市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解决了改革中涉及人员的待遇政策问题。市级改革将**转制**有限公司,**转制为**有限公司,**转制为**有限公司。**个县区共投入改革成本**万元,全面完成了电影公司、电影院和文艺院团的改革,**个改制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挂牌成立**家企业,涉及干部职工**名。

3、成立市、县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市着眼长远,整合了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经多次与市编办协调沟通,市一级组建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建制),**个县区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建制),从根本

3 上解决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管理缺位等问题。

五、着眼长远,继续深化改革。“事转企”后,我市将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快在转制后的文化企业培养文化“四新”型人才,即: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一批熟悉文化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熟悉艺术、又有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一批精通外语、熟悉国外文化市场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能够占据文化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型人才。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的企业薪酬分配机制,以体制的创新不断激活文化市场发展各项元素,促进全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早日实现**的宏伟目标。

推荐第9篇:岳麓区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岳麓区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岳麓区水务局 2011年9月16日

为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水管工程单位体制。根据国办发[2002]45号、湘政办发[2004]8号、湘编办发[2006]39号、长政办发[2007]22号、长水发[2007]60号文件精神,和省市水管工程单位体制改革精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专题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工作已完成两年,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水管工程单位改革情况

我区在改革前水管单位9个,分别是泉水冲水库管理所、洋湖垸堤委会、丰顺垸堤委会、湘麓垸堤委会、梅溪垸堤委会、湘麓垸堤委会、岳华垸堤委会、岳北垸堤委会、麓山垸堤委会,工作人员93人,其中在职79人,退休14人。改革后水管单位4个,泉水冲水库管理所、洋湖垸堤委会、丰顺垸堤委会、麓山垸堤委会,定编63人,现有职工63人。

二、工作措施

1、成立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部门多,难度大。为确保

1 我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2007年12月底前全面启动,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水务局、区编办、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劳动保障局成员单位的岳麓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区水务局负责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与协调,领导小组的工作重点是对各水管单位的资产、人员进行清理,确保资产不流失,人员不变动,维护各单位的稳定,确保水管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2、召开了专题会议,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

岳麓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针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问题召开了五次专题讨论会议,形成基本意见,制定初步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并提请区政府常务会议多次讨论研究。区政府分别于2007年9月28日和2009年1月301日出台了《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和岳政办法【2009】1号文件,由区编委、财政、人事、水务局联合制定的《岳麓区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3、搞好了“三定”

定性:根据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我区丰顺垸堤委会(含湘麓垸电排站)、中型电排站麓山垸泵站(含岳北垸、岳华垸、梅溪垸电排站)和洋湖垸堤委会、泉水冲水库管理所主要担负着城市防洪、排涝、基本农田灌溉及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明确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人、

2 财、物归口由区水务局统一管理,为区水务局下属二级机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现人员、编制、工资、资产、社保五统一。

定编:按照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确定人员编制。确定岳麓区水管单位数量4个,核定编制数63个,其中丰顺垸堤委会(含湘麓垸电排站)编制15个,麓山垸泵站(含岳北垸、岳华垸、梅溪垸电排站)编制16个,洋湖垸堤委会编制10个,泉水冲水库管理所22个纳入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管理。

定岗:区水务局在核定的人员编制和人员控制数总额内合理设置各水管单位的岗位。按照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要求,技术人员要占工作人员总数的70%以上。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定期考核,优胜劣汰,定编定岗后的富余人员,由水管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妥善分流

4、落实了水管单位两费

岳政办法【2009】1号文件明确了水管单位两费的问题,一是人员经费:编制内的在职人员实行人员、编制、工资、资产、社保五统一,实行区财政为主统筹负责(区财政按编制数每年每人拨付经费2万元),市财政适度补助的财政支付政策。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各项社保经费等基本支出纳入区财政年度部门预算,年度经费标准按区差额拨款

3 事业单位标准核定,编入综合预算,实行差额拨付,不足部分自筹解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由单位自主解决职工基本社会保险。二是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水管单位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经费按照财政部和水利部颁布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测算,经区政府审查批准后,区财政专治资金中解决。三是水利工程更新改造支出部分:公益性水管单位水利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全区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在区财政专项资金中安排。

5、完善了水管工程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

经过多次努力和多方协调关系,解决参保问题。将七个堤委会分别按企业单位进行参保,从1995年4月开始补交,特别是对年龄偏大的职工采取延长聘期,推迟退休办理,这样解决了全体职工后顾之忧,安心水利工作。

6、妥善安置人员分流

水管单位负责对实行择优录用后的剩余人员进行分流。人员分流安置原则上以内部消化为主,鼓励职工自谋出路,同时广开渠道,妥善安置。各水管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稳妥详细的分流方案,允许提前离岗退养和分流安置,自行妥善处理。提前离岗退养人员,其各类保险(集体部分)由所在单位负责缴纳,工资可参照改革后水管单位在编人员工资水平全额发放;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按水管单位原有退休程序办理。对自谋职业者,经本人申请,各水管单位可按

4 照有关政策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并解决劳动关系。各水管单位雇请的临时人员一律清退。

7、及时下拨各项补助经费,用好用活政策,建立水费征收管理机制。

每年的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补助经费和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财政补助部分及时足额到位。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认真执行水费征收有关文件,执行合理水价,加强对水费征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严禁在代收水费中任意加码和截留。各水管单位在具体负责水费征收过程中,积极改进收费办法,减少收费环节,不断提高缴费率。要求水费的计收、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政策规定,并接受财政、审计及水利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打算

我区水管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改革实施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有些方面仍不够完善,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部分职工对体制改革工作认识不足

部分年龄较大的职工思想意识比较僵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墨守成规,缺乏竞争和创新的意识,保守的思想观念依然在部分职工的思想中存在。同时,由于严格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安排人员,一些在原有岗位相对松散的职工一时适应不过来,有抵

5 触情绪。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干部、职工的学习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步提高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

(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还没有推开

由于经费比较紧,为便于工程管护,确保发挥工程效益,我们目前将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职能同时赋于各水管单位。今后我们将努力创造条件,在适当时候实施管养分离。

(三)财政支付仍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我区经济总量小,目前区级财政仍为吃饭财政,所以,虽然政府在批转的改革方案中明确了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核拨,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核补,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财政不予补贴的财政供养方式,但结合我区实际,只能确定暂时由水管单位自收自支、以丰补歉为主,财政核补为辅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财政许可情况下,加大区财政的投入,逐步完成对纯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财政扶持。

(四)职工工资较低

职工工资未按相关规定套改,由各单位参照人事工资标准自行确认,目前,区政府实行2万元/年包干,工资标准比较低。我们将争取上级支持,继续做好挖潜增效,开源节流工作,争取增加收入用于提高职工工资福利待遇。

(五)历史欠帐问题仍有待解决

由于多种原因,体改前我区水管单位还存在拖欠社保金

6 等问题。在水管体制改革后,我区通过多方筹资,已还欠款200多万,但目前仍欠款140多万元,同时仍有部分历史工程维修养护欠帐,还款压力仍然较重,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政府以及上级水利部门支持,尽快解决这一历史欠帐问题。

我区水管体制改革实施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有些措施仍需不断完善,但我们相信,水管体制改革不仅对确保水利安全、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水利事业长远发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我们将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巩固改革成果,实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推荐第10篇:最新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最新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工作计划为依据,订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间有一条规律:计划——实践——总结——再计划——再实践——再总结。以下是由

一、水管体制改革总体进展情况

XX年月1月,省政府下发了《海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琼府〔XX〕15号),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展开。省政府分别于XX年6月、XX年9月召开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布置和推动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三年多来,在各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目前,省松涛水利工程管理局(省属工程)和文昌等12个市县(占全省18个市县的2/3)已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其他6个市县已完成\"两定\"和\"两费\"测算工作,总体改革方案有待市县政府最后批复。

二、省属工程及市县工程改革进展情况

省松涛水利工程管理局是省水务局下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省编制委员会核定,该局定性为正处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该局在职职工1657人(其中下属企业和派出所人员共237人),占全省水管单位在职职工的26.3%。参与改革的职工共1430人,改革后定员1077人,需分流343人。松涛工管局的中层干部已通过竞争上岗,基层管区的人员已按编就位,166名职工已办理内部退休,177名分流人员已得到妥善安置,分流到下属施工企业参与工程维修养护或多种经营。经有关部门同意,按\"以收代拨\"方式解决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其中年工资和各项社会保险金2375万元)。公益性维修养护经费605万元(省水利建设资金中每年安排300万元,\"以收代拨\"解决305万元)。

目前,文昌、琼海、定安、万宁、陵水、保亭、五指山、琼中、乐东、昌江、白沙、儋州等12个市县改革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12 个市县政府已批复改革总体方案、\"两定\"和\"两费\"测算,并已逐步分解落实。12个市县纳入改革的水管单位共56个,在职职工2173人,定岗1990人,分流人员183人,财政补助公益性人员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险金XX万元。

三、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定岗定员、经费测算

根据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各市县水务、财政、发展改革、编制、社保等部门通力合作,互相支持,通过大量细致工作,基本查清了全省18个市县国有水管单位和松涛工管局的基本情况,对全省水利工程规模、效益、资产价值以及水管单位的职工人数、财务收支、社会保障等有了全面了解。为各市县出台水管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全省102个国有水管单位,已全部定性完毕,其中10个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91个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1个定性为企业单位。改革前,全省水管单位职工8446人,其中在职6311人,离退休2135人。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改革后全省水管单位定员人数共4862人,比现有职工少1449人;参照现行事业单位工资和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后,每年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9096 万元;根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全省水利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4632万元。

四、两项经费落实情况

松涛工管局年供水、发电和多种经营收入5500万元,根据省政府有关意见,全部由松涛工管局支配使用,主要用于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松涛工管局两项经费已落实。根据各市县水管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昌、琼海、定安、万宁、陵水、保亭、五指山、琼中、乐东、昌江、白沙、儋州等12个市县的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工资和保险金由市县财政负责,其中工资属于补助性质。全省水利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到位1403万元,其中省水利建设基金900万元(占省级水利建设基金的30%),松涛工管局305万元,市县财政198万元。

五、管养分离情况

松涛工管局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主要由其下属的水利建筑安装公司负责,基本上实行管养分离。各市县维修养护资金还没有到位,实行内部管养分离。

六、人员分流及社会保障情况

松涛工管局和文昌、琼海等12个市县,改革后共分流526人。有几种安置方式:对于3年内达到退休年龄的,实行内部退休;部分职工分流到下属施工企业(如松涛工管局),从事工程维修养护等建设安装工作;分流到水管单位内部农场(如文昌市东路水库管理处)或承包水库周边土地、水面从事多种经营;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水管单位分流人员,保留职工身份,由市县财政交纳社会保险金,自谋工作,本单位有人退休时,优先录用。

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是水管单位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改革前,各水管单位缴交社会保障金的情况差别较大,松涛工管局、三亚市和琼海市等少数市县缴交较正常,大多数市县基本上没有缴交。改革前,全省水管单位累计拖欠社会保障金5056万元。通过与财政、社保等部门反复研究与协调,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区别不同情况落实社会保障政策:1995年前退休的职工,视为已交社会保险金;1995年至XX年退休的,由市县财政补交养老和医疗两项保险;在职和分流人员,从1995年起,补交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项保险,其中1995年至XX年应缴交的保险金,待职工退休时,由市县财政负责逐个补交,XX年起,按年正常缴交;社会保险金中个人应缴交的部分,由个人负责补交。

七、水管单位职工工资拖欠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前各市县每年拖欠水管单位职工工资3780万元(按近三年统计)。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尤其是中部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财政收入少,要补发以前拖欠的工资,难度实在很大。对此,多数水管单位职工比较理解,认为改革后财政负责社会保险金和保证一定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后顾之忧,已属不易,待今后经济发展了,希望能补发所欠工资。

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1、少数市县工作滞后

国务院批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已5年多,省政府批转《海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3年多,但目前仍有少数市县尚未正式批复改革方案。有关市县政府及其水务部门对水管体制改革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国务院和省政府布置的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没有紧迫感,是水管体制改革落后被动的重要原因。

2、\"重建轻管\"思想依然存在

有的市县热衷于上新项目、开新工程,重建设,轻管理;对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部分市县改革不够深入

部分市县改革缺乏后劲,在政府批准改革总体方案、\"两定\"和\"两费\"测算后,市县水务局没能及时将改革推向深入,少数市县停滞不前,水管单位内部改革缓慢,人事劳动工资改革不配套,岗位、工资没有全面落实到个人,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制不明确,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活。有的水管单位仍然处于\"吃大锅饭\"状态,没有真正完成按编定岗和人员分流任务。

4、两项经费到位率低

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经费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是水管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市县政府批复的水管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对两项经费已作明确安排。从今年的落实情况看,各市县已按改革方案下拨了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但相对档案工资而言,多数水管单位职工收入偏低,一般每月为600~800元,相当于档案工资的40%~60%,甚至有的是按最低工资线标准发放。除松涛工管局外,多数市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落实,尚未按改革方案筹措到位维修养护资金。

5、部分市县分流人员多

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市县水管单位严重超编,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下。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定编后,有的水管单位分流人数多,难度大。如临高县菠莲灌区管理处,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在编职工210人,月工资50~100元;改革后,应定编80人,分流130人。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

1、坚定改革目标不动摇。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海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我省水管体制改革任务要在今年底基本完成。全省18个市县和松涛工管局必须批复改革总体方案和\"两定\"、\"两费\"测算,各水管单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XX年足额落实\"两费\"的水管单位比例应达到1/2,其他暂时不能足额到位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有分步到位的承诺文件和分年度到位的实施计划,其中XX年到位50%,XX年到位80%,XX年到位于100%。

2、强化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水管体制改革是国务院和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政府要求各市县政府切实将水管体制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对于未能按时完成改革基本任务的,要实行责任追究。

3、做好进度计划安排。各市县政府应以XX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为时间节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调整改革进度计划,明确各时间段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逐步落实。尚未正式批复改革总体方案的市县,必于8月底之前批复改革总体方案、\"两定\"和\"两费\"测算,并抓紧分解落实,确保在XX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两项\"。各市县于今年11月完成水管体制改革验收和总结工作。省水务局在12月完成全省水管体制改革验收和总结。

4、加强验收监督,保证改革质量。重点对\"两费\"落实、定岗定员、分流人员安置和水管单位内部制度建设等工作进行验收。着重检查水管单位职工是否已按编定人,职工(包括退休职工)工资、社会保障是否落实(要有工资卡、医保卡),分流人员社会保障和扶持政策是否落实,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等。

5、强化水管体制改革激励机制。省水务局将进一步强化水管体制改革与水利建设投资挂钩的措施。各市县在报送病险水库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堤防工程建设计划时必须同时附送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批准的水库、灌区、堤防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水管体制改革推进较好的,给以适当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对水管体制改革遗留问题较多的,在资金安排上实行调控;对没有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或验收不合格的,责令整改并暂停建设资金安排,并在冬修水利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不得参与评优。

6、进一步把改革推向深入。根据我省水管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省政府定于8日1日再次召开全省水管体制改革现场会,总结推广文昌市水管体制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总结三年多来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增强紧迫感,把改革推向深入,确保今年底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

第11篇: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08年度**区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08年,在**区区委、政府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局严格按照省公路局和市交通局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理清工作思路,狠抓落实,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2008年基本结束,各项养护工作进展顺利,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阶段

性成果,现将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情况和全年养护工作总结回报如下:

一、全区简介

**区地处怒江山脉向南延伸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部,处于怒江和澜沧江两水系的分岭上。全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委会,居住着23个民族,辖区总面积2652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8万。全区境内共拥有公路1647.064公里。其中:国道2条137公里,省道1条42.9公里,县道10条306.587公里,乡道51条610.385公里,村社道路106条530.557公里,专用线3条19.635公里,地方公路管理段纳入管理道路167条1447.529公里。目前,全区农村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晴通雨阻和抗灾能力弱的问题较为突出。全区农村公路中,有路面里程686.321公里,占总里程的47.41%,无路面里程761.208公里,占总里程的52.59%,等外公路里程920.971公里,占总里程的63.62%,晴雨通车里程占47.41%,农民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为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质量,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已成为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心声。

二、明确责任,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通过国家继续加大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我区区委政府紧紧抓住机遇,继续广泛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搞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是一项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中将发挥着强基固本的作用,是保障农民群众增收、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奠定坚实的基础。多年来,在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支持下,我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不通公路的问题得到了较大缓解。随着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管理养护正成为我区区委政府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主要工作。为此,我区区委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积极主动筹措管护资金,开拓思路,层层落实责任制,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通过两年来的改革,于2008年7月15日批准下发了《**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方案》(临政办发[2008]99号)文。一是目标明确,从而保障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正常化和规范化,做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有路必管,确保农村公路完好、安全、畅通;二是明确了运行机制,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三是明确机构、落实责任、各负其责;四是明确了养护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及运行机制;五是建立了管理养护考核制度;六是明确了管理养护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工作。对推动我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我区各项目标任务顺利进行

根据区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交通局管理养护考核责任目标的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农村新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出发,建立起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行机制。

1、明确目标、设立机构、各负其责:一是认真按照《**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方案》和市交通局管理养护考核责任目标的要求,我区严格按要求成立了相应地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二是地方公路管理段为区交通局下设的参照副科级管理的事业单位,管理段下设办公室、工程计划室、路政大队,核定人员编制21人,全部纳入了财政供养;三是全区7乡1镇2个街道办事处,挂牌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站,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20人,全部属行政或事业编制,93个建制村配备兼职管理人员93人。

2、加强养护资金的筹措及管理使用:一是争取省级县道每公里每年补助7000元,乡道每公里每年补助3500元,村道每公里每年补助1000元。其中:80%(县道5600元、乡道2800元、村组道800元)用于养护大中修工程;20%(县道1400元、乡道700元、村组道200元)用于养护小修保养、日常养护。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每公里每年给予县、乡道养护资金补助200元,区财政配套每公里每年给予村道养护资金补助200元。今年投资完成农村公路小修保养、日常管理养护96万元,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投资204万元。

四、严格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根据《**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区农村公路的实际,今年各项管理养护工作进展顺利,除养护大中修工程正在施工外,其余各项工作基本完成。

(一)小修保

养、日常管护

1、地方公路管理段具体承担县道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负责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组织养护工程的实施,对养护质量进行检查验收。承担县道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的保护,指导好乡道、村道的管理养护和路政管理及路产路权的保护工作。今年纳入管理养护县道306.587公里(其中在建工程57.681公里)。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共签定养护承包合同和安全生产合同各25份(一年一签);(2)管理养护承包经费:按各合同段完成工作和好路率情况相结合进行检查,实行按月计量支付给承包人,1~9月共发放县道养护补助资金 ?万元,对农村公路管理站的管理,养护承包经费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按完成工作和好路率情况相结合进行检查,按季度计量拨付给农村公路管理站,1~9月共拨付乡、村道养护补助资金 ?万元;(3)要求县道各合同段承包人在承包期内,水毁坍方10立方米以下自行清理,10立方米以上由地方公路管理段组织机械进行清理;针对农村公路管理站管理的乡、村道路水毁坍方10立方米以上至1000立方米以下,经地方公路管理段核量、确认,由农村公路管理站牵头组织机械或公路沿线群众投工投劳进行清理,经地方公路管理段组织验收合格后,每立方米给以土方2.5元、石方6.5元的补助;(4)分片、分点组织举办管理人员和养护承包人现场培训13次,培训人数达168人次,投入经费1.2万元。

2、农村公路管理站具体承担乡道、村道管理养护和路政管理及路产路权的保护工作,负责收集相关材料,做好信息报送工作。今年纳入管理养护乡道315.503公里、村道81.219公里。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共签定养护承包合同67份(一年一签),并上报地方公路管理段备案。

3、今年共清理水毁坍塌方县、乡、村道26条,共计18.53?万立方米,投入水毁清理资金46.325?万元。

二、养护大中修工程

为避免养护大中修资金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造成资金重复投资或资金浪费的局面。确保我区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健康、有序进行,2008年养护大中修重点处理县道公路基础设施(桥涵、挡墙等)工程,以增强道路抗灾能力,主要以博那线、林勐线为重点,兼顾其他线路危险地段的修复工程。为确保养护大中修工程顺利进行,我局将大中修工程作为全年养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建设和《**区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管理办法》进行监督管理,专门成立养护大中修工程领导小组,于11月底对养护大中修工程以竞争性合同谈判的方式选择有一定技术、资金和机械实力的施工企业负责施工,计划总投资221万元,工程涉及五个乡镇,现正施工,工程计划于2009年2月底全部完工。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将有限资金合理用到项目上,我局实施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在工程实施中,指挥部与施工单位签定《廉政合同书》。同时,严格实行合同管理,坚决按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实行计量支付做到杜绝超付、私付现象发生,既保证了项目资金的有效使用,又增强了资金运作的透明度。

五、坚持养护改革的实效,以改革的实效为群众服务

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对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质量,方便群众出行,促进我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我区坚持两手一齐抓“一方面抓着养护改革,一方面抓养护管理”的原则,层层签订管理养护责任书,积极探索管理养护的新思想、新途径、新办法,认真抓好日常养护和抢险救灾保通工作,做到改革、养护两不误、两促进的良好态势。通过管理养护改革,我区农村公路实现了六个方面的提高。一是加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投入,增强了日常管理养护力度,农村公路通行质量显著提高。2008年县道306.587公里,好路率75%(229.94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长6%;乡道610.385公里,好路率达46%(280.78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长5%;村社道路530.557公里,好路率为11%(58.36公里),与去年相比明显提高;二是管理逐步规范化,建立健全区乡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充实了地方公路管理工程技术力量,既解决人员问题,又完善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体,各级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具体承担,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协同配合,各合同段农民代表工具体实施,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机制;三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养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过去受资金、人员等条件限制,乡村公路、村组道的养护基本是靠义务护路,“晴通雨阻”普遍存在,大部分公路处于失管、失养的状态。实行合同管理后,通过采取公路的通行质量与养护资金补助相挂钩的措施,充分调动沿线群众参与公路管理养护的积极性,失管、失养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民代表工收入明显增加,养护“比、学、赶、帮、超”活动空前高涨。同时,农村公路通行质量的提高,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又降低生活生产成本,加快了农产品和农村商品的流通,活跃了农村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四是沿线群众经济收入的明显提高,公路沿线村民通过参与承包农村公路和参加养护大中修工程施工,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收入;五是通过改革明确了公路的产权范围,为以后公路改扩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侵蚀路产路权的行为得到遏制,农民群众对路政管理、路产路权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六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和交通部门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拉近了人民群众与交通部门的感情,群众对政府得满意度不断提升。实践说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确是一项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心工程,是一项群众满意,政府满意的德政工程。

六、存在问题和下年的工作思路

通过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丞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配套不足、防灾抗灾能力较弱,水毁严重;

2、农村公路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不足,难以适应新体制下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3、各乡(镇、街道)农村公路管理站人员变动大,并且都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杂,无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认识不高、积极主动性不够;

4、路政管理工作跟不上改革步伐,路产路权被侵蚀现象有所突出;路政人员专业知识有待于提高,工作比较被动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下一年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将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公路管理段和乡(镇、街道)农村管理站的运行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乡(镇、街道)农村公路管理站,至少应配备一名养护专职人员,建立健全乡、村公路的管理办法和考评办法及奖励机制,使乡、村公路管理养护逐步规范和完善;三是加强县乡两级公路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技术过硬,甘于奉献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队伍;四是加强路政管理工作,建设一支过得硬的路政队伍,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驾护航;五是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建设和《**区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管理办法》进行监督管理,扎扎实实抓好今年养护大中修工程;六是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更加行之有效的新措施、新办法;七是加强相关各部门的联系,确保养护改革顺利完成,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好路率逐年提高,为促进我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努力。

二oo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12篇:市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市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卫生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健全农村医疗保健体系。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58所房屋

建筑不达标政府办卫生院进行改造。各县、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监督管理,乡镇卫生院建设进展顺利。截至11月底,已竣工投入使用26所,主体完工11所,乡镇卫生院内外环境和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切实做好卢龙、抚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6年两县参合农民61.74万人,参合率分别为68%和81%,筹资总额1853.21万元。截至11月底,28.8万参合农民得到医疗费用补偿,补偿金额1694.31万元,其中报销万元以上的35人。

二、大力实施医疗惠民工程,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今年,我们确定军工医院为惠民医院,并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了惠民病房,对城乡低保人群、农村“五保户”及特困人群实行“一减三免”(免挂号费、减收检查费、治疗费、床位费)。同时,在县级以上医院实行了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和单病种质量费用等惠民政策,开展了药品、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共为群众减免医药费1500万元,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截至目前,三个城市区共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0个,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800名。一年来,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0万份,开展义诊、健康咨询50余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

三、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到今年11月份,5个疾控中心、5个传染病院(区)和1个紧急救援中心国债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6000多万元,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继续推进县(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关区、××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执法监督所组建,三区也都制定了改革方案。加强市级医院建设,市第一医院外科楼已于10月动工,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大楼正在进行规划、立项,市中医院迁建也被列入市政府议事日程。整合医疗急救资源,对医疗救治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协调联动,组建了市卫生应急调度中心,目前正在进行人员招聘,今年底或明年初即将投入使用。

2010年全市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目标,强化政府职能,坚持公益性质,推进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和发展。

一、全面推进农村卫生工作,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在调查研究,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乡镇卫生院装备全部达到基本配置标准。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试点,逐步改善村卫生室散、乱、差的状况。实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工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强化继续医学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乡镇卫生院院长招聘制,有计划地清退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对两县新农合试点工作的督导和技术指导,确保明年1月1日正式启动。认真总结××、××两县经验,扩大保险病种,调整报销比例,加强医疗监管,确保4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80%以上,使更多农民受益。同时,开展调研,摸清底数,积极探索三个城市区农民医疗保障体制建设的新路子。

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卫生服务。制定《全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总体目标、设置规划和相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要强化政府责任,切实落实城市人口每人每年10元的社区卫生补助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整合城市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要主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承担相应责任,部分二级、一级公立医院要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规范服务行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提供卫生服务的质和量核定财政补助。2007年,三个城市区要建成4-6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力争使30%的城市居民能够享有“

第13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甘谷县卫生局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12年2月

我县医改工作于2010年4月全面启动,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医改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地点设在县卫生局。于2010年4月26日召开了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会议,会议由分管副县长潘慧琴同志主持,县长贾忠慧同志做了重要讲话,制定下发了医改方案。经过两年来的工作,组织结构建设得到加强,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中进展顺利,运行平稳。

一、2011年医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全县卫生系统团结一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定不移的走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各项医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积极成效。

(一)巩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1.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2011年,我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4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了90%以上,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3.7%。

2.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一是2011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分别为230元、160元。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每人每年200元,个人缴费为30元。

1 二是2010年新农合门诊统筹在17所乡镇卫生院,563所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并纳入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范围,确定报销比例为80%。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达到了门诊统筹全覆盖,实现了门诊就医可以报销。从2011年5月份开始,在全县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部采取了“一元钱”看病的模式。

三是及时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补偿比。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县级医院分别达到了65%、90%和80%。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了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为6万元),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四是县农合办与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水市中医院签订协议,开展了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推行了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价格合理下降 1.2011年5月,县物价局通过市场调查,与我县天元、康泰、兰州阳光甘谷经销部、县医药公司等4家配送企业协商,在省级招标采购价格内制定了甘谷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并下发《关于甘谷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的通知》。对在我县乡村医疗机构使用的204种国家基本药物统一了采购最高限价,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按比例报销,完成了基本药物二次议价工作。根据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培训会议,我县基层医疗单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2 在县财政局核算中心设立了专门账户,进行基本药物网上招标采购。目前,基本药物网上采购工作逐步开展。

2.从2010年10月起,在全县17所卫生院和563所村卫生室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完成了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1.2010年,与村级阵地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建设和购买方式新建了57个村卫生室,并代表天水市接受了中央灾后重建工作组的检查。2011年,我们积极向上级争取了23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现已全部完工。

2.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培训计划,不断提升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我们制定了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连续2年已按要求派出5名医务人员到省级医疗机构进修,派出25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接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对全县563名乡村医生进行为期6天的轮训。

3.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按每行政村每年6000元的标准发放补助243万元,其中6000元中3000元作为基本补助,3000元作为绩效补助。2010年应向乡村医生发放的243万元已于2011年初发放结束,2011年的乡村医生补助发放工作正在进行,预计月底可结束。

4.按照省卫生厅确定的医疗机构分级分工管理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工作。2010年县医院被评定为二级

3 甲等医院,县中医院被评定为二级乙等医院,有9所乡镇卫生院评定为一级甲等卫生院,4所乡镇卫生院评定为一级乙等卫生院,促进了县乡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建设。2011年在渭阳、西坪、谢家湾、古坡四所卫生院开展了等级评审工作,其中渭阳、西坪、谢家湾三所卫生院被评为一级甲等卫生院,古坡乡卫生院被评为一级乙等卫生院。

5.在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了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2011年有1名护理人员被评为全市“十佳护士”,3名护理人员被评为全市“优秀护士”,2所乡镇卫生院被评为“优秀护理示范岗”,在2011年“5.12”护士节受到了市卫生局的表彰。

6.认真组织万名医师支农工作。2011年安排17名省内外医师到4所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支农活动。县医院接收5名天津医师进行交流指导,并选配5名医师到天津交流学习。

7.落实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政策文件。一是建成了礼辛、安远、磐安、金山中心卫生院和大像山镇、大石卫生院等六个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并确定了167所中医特色村卫生室。二是征集到治疗农村常见病的4种中医药诊疗技术和11种推广处方,并在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额报销。三是开展了县、乡、村三级中医师带徒工作,共确定了11名名中医,带徒24人。四是在全县中医力量相对薄弱的12所卫生院从退休人员、乡村医生、个体诊所中聘请了23名在本地有影响、群众信赖的中医人员在卫生院坐诊。五是落

4 实了中医药起付线降低30%,中医药费用补偿比提高20%的新农合优惠政策。六是去年,我县有5名医务人员被评为“甘肃省乡村名中医”;有13名同志被吸纳为甘肃省中医协会会员;七是开展了《甘谷县常见病、多发病验方验案》的编辑工作,目前已完成两期。

8.甘肃省卫十一项目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现场会与2011年11月中旬在甘谷县召开。我县的中医药工作得到省中医药管理局代表和省级专家、兄弟县区的较好评价。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在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701万元,2010年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882万元,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到位1403万元。2010年度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截止2011年9月底已使用790余万元,资金使用率90%以上。

1.与县财政、县计生部门研究制定了《甘谷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实施细则(试行)、《甘谷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细则》,制订了报账程序和办法,并于2011年4月初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执行。2011年5月初,对乡镇卫生院长、会计、医改办主任、农合办主任、乡镇卫生管理办公室人员进行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新农合业务培训。

2、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011年,我们先后印制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3种,70余万份,健康处方11种,30万份,全

5 县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及宣传46期,其中县卫生局举办讲座8期,局直部门开展讲座及宣传20期,乡镇卫生机构举办讲座及宣传18期;县卫生局各股室印制宣传折页10种30万份,印制《甘谷县公共卫生服务手册》13万份,印制中医药类宣传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17万份,妇幼、疾控印制各种专业宣传资料15种36万余份,各乡镇卫生院印制各种宣传资料21种65万余份。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糖尿病日”、“高血压日”、“世界精神病日” 在各乡镇,县大十字广场进行健康咨询义诊活动并于甘谷电视台开展健康教育栏目,吸引群众参与,在2011年9月1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日”通过移动短信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开展强化免疫等活动时发送短信30余万条。全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3.截止2011年12月底,建立城镇居民健康档案33475份,建档率57.9%,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330030份,建档率达58.24%。电子档案建立387605份,建档率79%;

4.确定六峰镇中洲村、安远镇王马村为健康教育示范村,有针对性的开展了饮食、行为、生活习惯健康干预和劳动卫生防护。

5.开展了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接种麻疹疫苗39106人份,接种率为99.94%。

6.开展了以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病、肿瘤放化疗、终末期肾病透析为主要内容的慢性病管理,截止2011年11月底,高血压病人建档管理 28142人、糖尿病病4538人、重症精神病

6 357人、肿瘤放化疗患者76人,65岁以上老年人46349人。

7.孕产妇建档管理15649人,3岁以下儿童建档管理20060人。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市上确定在市一院、市二院及武山县人民医院进行改革试点,我们主要学习了国务院印发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并将4月下旬召开的全省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及文件汇编印发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和宣传动员。

1.在县医院、中医院主要开展了设编定岗、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

2.积极探索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县医院制定临床路径8个,中医院制定临床路径病种5个,规范了医疗机构医疗行为。

3.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自查工作,定期召开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会,开展合理用药培训教育,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采取个人谈话、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措施,对不合理用药及时给予干预。

二、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抓好2012年医改任务落实情况

(一)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就业负担逐步减轻 通过积极探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农合管理制度及水平得到进一步完善。一是2012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每人每年200元,个人缴费为50元。人均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230元,筹集到位新农合基金12021.443万元,其中:农民

7 个人缴费1578.333万元,市县526.11万元,省财政3445万元,中央财政补助6472万元。2011年1-11月,补偿20810人次,住院率4%,基金补偿4174.59万元,门诊统筹支付1260.21万元,按调整后的新补偿标准,政策范围内实际住院补偿比为乡级 95%、县级90%、县外市级75%,省级65%。二是完成新农合看病、报销“一卡通”软件推广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先成立逐步全面推开的方式,确定42个村和48个村卫生室先进行试点,总户数15056户。截止9月16日,已完成5668户的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占37.65%,2011年10月份已全面开展,实现新农合一卡通全覆盖。三是落实了中医药起付线降低30%中医药费用补偿比提高20%的新农合优惠政策;征集到治疗农村常见病的4种中医药诊疗技术和11种推广处方,并在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额报销。四是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先天病等八类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在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将肺癌、食道癌等十二类疾病纳入重点疾病试点范围。

(二)以“甘谷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为抓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为加快我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甘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谷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的通知》(谷政办发[2010]34号)及《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政办发[2011]239号文件精神,按照《天水市人 8 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政办发[2011]239号)等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甘谷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和《甘谷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细则》。按照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市上的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

2012年元月,为宣传动员阶段,主要是传达和学习文件精神,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所要实施的内容、方式、方法、步骤、目的等,为实施好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奠定基础。

2012年2月-2012年3月为试点阶段,在六峰镇中心卫生院、金山乡中心卫生院、礼辛乡中心卫生院、白家湾乡卫生院、大像山镇卫生院十里铺分院五个卫生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试点,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在全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高经验。

2012年4月-2012年12月,为推广阶段,在全县其它12所卫生院全面铺开,力争在8月份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初步建成,年底全县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关键,是乡镇卫生院全面履行县卫生局赋予管理辖区内村卫生室的职责,实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两级负责制。在具体内容上,要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措施: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绩效考核。

(三)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一是做好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5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督导考核、培训指导、资金监管等工作;抓好麻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美沙酮门诊完成治疗 人目标。二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所有孕产妇和儿童受益,将有力的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广大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健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推动全县妇幼卫生事业平稳快速发展。三是以省卫生厅提出的“健康甘肃、养生甘肃、长寿甘肃、幸福甘肃”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全民健走行动”。全力开展慢病防治工作,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慢病防治工作。四是按照“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思路,落实医疗机构疾病谱排序和分析任务,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五是加强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协管和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和医疗质量的监督检查,为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医疗机构不良业绩记录制度提供依据。六是抓好地方病防治工作,重视并加强地方病、职业与放射卫生和精神卫生建设。七是积极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卫生城市、社区、乡镇创建工作,继续推进控烟工作,积极倡导公共场所无烟化。八是按照医改任务要求的阶段目标,完成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加快健康档案动态运行进程。九是落实中医治未病纳入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工作。十是慢性病随访管理方面实现“四对

10 口”:公共卫生服务手册、慢性病随访记录、随访登记表、随访对象。

(四)继续推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在县医院、中医院主要开展了设编定岗、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

2.对县中医院在政策扶持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解决了县中医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相继出台了《甘谷县中医院考勤制度》、《甘谷县中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甘谷县中医院总值班制度》,与中层干部(科室主任)签订了2012年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了县中医院规范化管理。

3.积极探索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和50个单病种付费模式,减轻了患者医疗负担。县医院制定临床路径8个,县中医院制定临床路径病种5个,规范了医疗机构医疗行为。

4.对县级医疗机构开展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

第14篇:将乐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将乐县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全国、省、市医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福建省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工作任务责任书》和《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明市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三明市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工作任务责任书》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使医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3位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卫生、财政、人事等16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状,召开了4次领导小组成员工作会议,下发了3个规范性文件,实行了职责分工。特别是省、市医改工作会议后,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2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3月8日县政府召开了2010年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会议传达了省、市医改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了医改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了2010年医改工作任务,县长林共妙为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颁发了医改责任书;3月25日,分管副县长王亚珍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将乐县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发改、卫生、财政、人事、编办等29个部门的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对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形成了《将乐县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5月28日,县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医改成员单位医改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下一阶段医改工作要求,强调要把医改工作作为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充分运用信息、电视、网络等媒体和横幅、标语、宣传单等,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宣传报道医改各项工作,特别是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我县加大了医改工作宣传力度,全县共设置医改工作咨询点18个,接受群众咨询5200余人次,发放卫生宣传知识资料12.6万份,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滚动播放医改工作宣传标语,悬挂医改宣传横幅68条,张贴条幅和标语360余条,出动宣传车6车次,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宣传提纲1000份,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5万份、健康教育处方22种6万张,提供医改宣传信息24余条,出医改信息专刊6期;11月4日,卫生局领导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上接受在线访谈,现场回答群众关心的15个医改问题;利用乡镇墟天赶集等,大力宣传有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营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宣传使大家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全社会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自觉性。

三、狠抓重点,强化措施,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任务

为全面落实医改工作任务,一年来,我们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改革工作任务的完成。

1、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为推进医疗保障工作制度的落实,今年我县加大了基本医疗保障工作力度,全县城镇职工参保单位达356个(其中:行政事业单位217个,企业139个),参保人数达16249人(其中:在职11160人,退休5089人),参保率达96.73%;城镇职工基金收入2241.42万元(其中:个人账户1187.39万元,统筹基金1054.03万元);基金支出1872.29万元(其中:个人账户852.17万元,统筹基金1020.12万元);基金结余369.13万元。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17503人, 参保率达96.73%,基金收入295.93万元,基金支出181.55万元。新农合全县参合农民131615人(含特殊人群14064人),参合率达97.35%,新农合覆盖所有乡镇及行政村,覆盖面达100%;当年基金筹资总额为1974.23万元,可用基金为2282.82万元;全县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1523.58万元,(其中住院补偿1503.56万元,特殊病种门诊补偿20.02万元),补充医疗保险支出65.81万元,基金使用率为80.05%,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尽力保障、略有结余的原则,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住院统筹补偿方案和门诊特殊病种统筹补偿方案,扩大门诊特殊病种范围,最高支付限额由2万元提高到6万元,乡镇卫生院的住院补偿比例由70%调整提高为80%,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补偿比例为由50%调整提高为60%,门诊特殊病种由7种扩大到21种;同时,为方便参合农民报销住院费用,在去年完成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唐、南口、白莲、黄潭、万安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农合网络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了漠源、光明、万全、安仁、大源、余坊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农合网络系统建设任务,目前,系统运行良好,真正实现了参合农民适时报销住院费用。加强基金规范化管理,成立内部基金审核小组,定期对内部基金进行审核,由劳动保障局和县医疗保险管理中心联合财政、物价、审计等部门定期对定点医院基金支出情况进行审核;医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财政专户,专款专用,用于参保人员发生的费用。从7月1日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将全县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协议管理,做到统一参保范围、统一缴费标准、统一待遇水平、统一基金管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信息管理;对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及城市、农村低保对象等困难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目前全县城乡医疗救助补助187人次,救助金额19.63万元。

2、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从5月份起,我县所有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层用药目录内的药品;11个乡镇卫生院和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配备和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内的药品,药品品种共455种,其中:国家基本用药目录307种,省内增补基本用药目录148种,并与10家具备资质的医药集团签订药品配送协议,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同时,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将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7月1日起,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价销售制度,药品按实际购入价格进行销售,为群众节约医药开支81.6万元。

3、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以新增中央扩大内需建设项目为契机,以省、市、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为龙头,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为重点,切实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县医院病房综合大楼是2010年中央新增扩大内需项目,也是县委、县政府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及社会事业5件重大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占地面积271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163平方米,总投资54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43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投资1300万元,县财政投资3000万元,进入全面施工阶段。2009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县中医院进行整体搬迁,并将该项目列为2009年重点前期工作项目,选址在和平村河塘坑,占地面积26064m2(约39.1亩),征地总额为469.2万元,目前,正在进行规划设计、资金筹措;新建南口中心卫生住院楼项目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光明卫生院改扩建项目,7月份县政府将县决定将县粮食局位于光明乡光明村的粮站综合楼土地使用权(占地面积239.7平方米)和地面物,划拨给光明乡卫生院作为门诊综合楼项目使用,并形成会议纪要,进行全面改造;投入20万元资金,按照《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完成了高唐常口、光明各布、万安福匡3个省政府扶持和古镛镇新路村、南口乡南口村、白莲镇大王村、万全乡竹舟村、漠源乡湖管村、高唐镇楼杉村、黄潭镇将溪村、黄潭镇祖教村8个市政府扶持的村卫生所规范化改造项目,所有改造的卫生所全部按要求,设置诊室、药房、观察室和治疗室,配备相应的人员、设备、药品和资金,实行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制度牌和统一的科室牌,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截止目前,全县完成86所村卫生所规范化改造任务,使村卫生所规范化改造率达80.4%。同时,推动基层卫生监督网底建设,大力开展以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为重点的农村卫生监督工作。

4、狠抓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我县采取五项措施,狠抓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卫生院工作向前发展。

一是增加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将南口、黄潭2个乡镇卫生院划分为乙类卫生院,将白莲、万全、高唐、漠源、光明、万安、安仁、大源、余坊9个乡镇卫生院划分为丙类卫生院,按卫生技术人员配备比例要求,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数由过去的192人,调整为267人,新增编制75人,为解决人员不足问题,在人事部门的支持下,从各大医学院校毕业生中录用了31名大中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

二是成立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指导服务中心。为进一步加大乡镇卫生院监管力度,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县政府决定将原乡镇卫生院财务核算中心更名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县卫生局下属股级事业单位,核定财政核拨事业编制5名,其职能由过去的单纯乡镇卫生院财务核算变更为乡镇卫生院资产监管、招投标监督和会计委托代理服务。

三是乡镇卫生院实行全额拨款。从2010年1月开始,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原来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转型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现有在岗在编人员数,将其工资和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住房公积金实行全额拨款,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靠自身创收弥补财政拨款不足的问题。

5、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县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及专家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签订了协议书,将任务分解到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确保各项公共卫生任务的顺利完成。在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面,截止目前,全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居民建档31305人,建档率达67.39%,农村居民建档45921人,建档率达36.44%;建立老年人档案,社区老人建档3845人,建档管理率达90.07%,农村老人建档7822人,建档管理率达67.55%;城乡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6.5%;实行高血压健康管理,社区2909人,管理率达47.59%,农村5108人,管理率达30.80%%;实行糖尿病健康管理,社区448人,管理率达53.02%,农村729人,管理率达31.79%;实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社区131人,管理率达34.50%,农村464人,管理率达45.00%;城乡人群健康相关知晓率达72%;城乡人群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1.3%;一类疫苗基础接种率均达98%以上;传染病报告率达95.93%。在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方面,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全县新登活动性肺结核病例58人,发现涂阳病例39例,全部纳入“项目管理”,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全年免费自愿咨询检测277人,发现hiv阳性2人,纳入hiv感染者管理;积极开展职业人群健康体检工作,完成职业健康体检340人次。已完成乙肝疫苗所有儿童第三次接种目标,共接种7318人;完成8月龄—4周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6821人;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01例,术后完全复明99例,两例视力改善,脱残率98.02%;完成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2009年1071人、2010年1018人,补助金额83.56万元;完成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孕前3个月--孕早期3个月免费增补叶酸1635人,服用率达114.6%;使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5.31‰;完成低保妇女检查1532人,完成率达94.05%;落实高危妊娠管理措施,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1834人,系统管理率89.51%;规范化管理1814人, 规范化管理率 88.53%;高危孕产妇筛查407人,筛查率19.98%,专案管理率100%,住院分娩率100%;出生缺陷12人,出生缺陷发生率5.85‰,未发生孕产妇死亡、新生儿破伤风。完成改厕任务2500户,完成率100%。同时,认真做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在县广播电视台设置《人人健康》电视栏目,每月按时播放卫生健康知识,特别是在“6.18”洪灾期间,连续滚动播放卫生防病知识;积极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和“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活动,宣传“健康素养66条”,提倡健康生活,保护居民身体健康。

6、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情况

坚持把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点。全县共投资1160万元资金,添置购买磁共振成象系统、便携式黑白超、电解质分析仪、发光仪、电子胃肠镜等设备36台(件);开展腹腔镜手术、重度脑损伤合并多脏器复合伤的抢救、各类颅内出血清除术、腹腔镜手术等医疗服务新项目32项,健全并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活动,县医院开展了新一轮创“二级甲等医院”活动,通过了市卫生局的评审验收,被确定为“二级甲等医院”;中医院开展了新一轮的创“二级乙等医院”活动,8月份,通过了市卫生局评审验收。

7、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紧紧围绕“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主题,组建社区服务团队,成立5个社区团队,配备8名医生、7名护士、9名防保及其他人员,实行“五公开” 即:公开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人员名单、工作职责、服务项目、服务热线、服务时间,实行“五统一” 即:统一文明用语、统一着装胸卡、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要求、统一出诊装备,并签订家庭卫生保健合同;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提供上门诊疗、健康教育、社区康复和护理等连续、综合的卫生保健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卫生保健需求;开设“全科制医生”服务,提供个人与家庭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开展医疗保健咨询、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护理康复指导、慢性病管理;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高社区群众健康水平,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进行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对辖区人群、特别是对65岁以上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干预管理。建立“健康到家庭,预防保健进社区”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各基层医疗机构推行社区健康责任制,设置了医生进家庭便民服务卡,将医生的姓名、联系电话等告知社区居民,做到社区家庭有保健医生。同时,投入60万元资金,对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规范化改造,目前,已完成土建投资27万元。

8、落实医改相关工作。

积极开展“中医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县中医院通过了创建“二级乙等”中医院的评审验收;中医针灸专科通过省级验收;加强中医专科人才培训,先后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6期,业务讲座23次,组织中级以上医务人员参加“好医生”网站远程教育学习。建立医院内部沟通调解、医患纠纷应急处置联动、医患纠纷第三方处调解、医疗责任保险、社会医疗救助5个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五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成立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县卫生局设立了医患纠纷调解办公室,制定了《将乐县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工作实施方案》,配备了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调解医疗纠纷9起,并从公安部门抽调3名公安干警,在县医院设立了警务室,扎实做好医疗安全事故防范,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继续实施千名医师帮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加强帮扶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对县直医疗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政策,省、市帮扶县直单位6人,县级医疗单位帮扶基层医疗机构10人。提高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补助水平,对全县213 名乡村医生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进行考评,按考评结果,落实人均不低于4000元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全面实行在医疗机构使用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用为就诊卡,先后完成了卫生信息化调查,认真测算读卡器数量和系统改造资金,并根据全县社保卡发放进度,排出了各医疗机构系统改造倒计时工作安排,目前已完成县医院、县中医院等2家医院社保卡系统改造任务,网络测试工作已完成。认真做好南口中心卫生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工程建设工作,目前,会诊系统的电脑、打印机等硬件已配备,下一步对会诊系统进行软、硬安装、调试。

总之,我县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公共卫生任务繁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不足,乡村卫生基础设施较差,乡村医生队伍难以稳定。为此,我们决心以这次督查为新的起点,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由点及面,由易到难,积极稳妥推进新医改。一是抓紧出台2011年医改实施方案和2011年工作重点,科学制订卫生发展规划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推进全县医改工作进程。二是着力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制度。三是配合人事部门开展好绩效工资改革。四是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与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五是全面实施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力争完成或超额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六是抓好项目建设工作,续建县医院病房综合楼;开工建设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争取改扩建卫生监督所和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项目。七是全面完成医保卡“一卡通”建设任务,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合率达98%以上目标,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将乐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更大的贡献。

第15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青龙满族自治县卫生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我县医改工作于2010年8月全面启动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医改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地点设在县卫生局。于2010年8月26日召开了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会议,会议由分管副县长纪立功同志主持,张立群县长同志做了重要讲话并制定下发了医改方案。经过四年来的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正稳步推进。

一、医改四年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自医改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县卫生系统团结一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年来,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运行平稳,各项医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我县全面建立健全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3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4.4189万人,参保率为99.8%,新农合参合人数46.9862万人,参合率为96.85%,2014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4.4232万人,参

保率99.9%, 新农合参合人数46.887196.36%。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一是新农合筹资水平由2007年50元,提高到2014年的390元。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2007年40元,个人缴费10元提高到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个人缴费为70元。 二是2009年新农合门诊统筹在2

4396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面实施销比例为50%。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达到了门诊统筹全覆盖,实现了门诊就医可以报销。三是及时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补偿比。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县级医院分别达到了75%、90%和70%。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了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为由2007年的1.5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10万元,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5万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四是探索开展了新农合异地就医结算试点工作,按照河北省卫计委的要求与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了重大疾病救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 五是落实了对基本药物住院补偿比例提高 10 个百分点。中医药(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中医诊疗项目、列入新农合报销目录的中药制剂)补偿比例提高 5 个百分点新农合优惠政策。 六是全面推开尿毒症、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

心脏病、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疾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Ⅰ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重大疾病保障工作。

(三)新农合筹资水平逐年提高,农民就医负担逐步减轻。一是我们根据国家新农合基金调高为人均390元的标准,对新农合补偿方案进行了及时调整,调整后,参合农民报销比例为乡级85%、县级70%、市级定点医院55%、省级定点医院50%。同时,2014年开展了市级统筹的大病保险。三是探索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将过去单一的按项目比例付费模式改革为目前的总额预算支付方式。四是严格落实定点医院医药费用控制措施。五是积极探索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管理补偿模式,制定了《青龙满族自治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补偿管理办法》。对确诊的慢性病病人进行分类,实行三级管理,定额补助。各项指标排名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

。从2010年10月1日起,在全县24所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从2011年11月1日起,我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采购药品的具体剂型、规格、价格、生产厂家均与中标药品一致。在县财政局核算中心设立

了专门账户,进行药款的结算和支付,实行专账、专户管理的审核拨付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药品价格与省上一致。目前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工作顺利开展。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较2010年实施前平均下降了21%,与2010年相比门急诊次均费用下降了14%,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了3%,初步达到了政府得民心,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120覆盖率达到了100%。建立了县、乡、村医疗救治网络,县医院、中医院设立了急救中心,为8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辆,建立了急救科室,配备了急救人员,加强了县、乡、村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协作,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使农村危、急、重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2014年对基层卫生院的破损房屋进行了修缮,同时为乡镇卫生院配备了60万元的检查设备,其余短缺设备将于年后全部配备。村卫生是标准化房屋建设基本完成,入住率达80%左右,结合“一体化”及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实施,将大幅提高。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方案已经拟定,准备于2014年12月中旬将龙王庙、茨榆山、朱杖子三个乡镇作为试点乡镇实施零差率销售,并按要求予以补偿。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认真贯彻《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要求,认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18536份,建档率80.15%;宣传栏每2月更换一次,发放宣传资料12种,播放宣传资料6种,按要求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和健康教育讲座;适龄儿童预防接种证建证率100%,疫苗接种率99.79%;新生儿访视率90%,儿童健康管理率88%,儿童系统管理率80%;孕产妇早孕建册率40.3%,产前健康管理率60%,产后访视率90%;管理老年人48184人,管理率92.27%;高血压病人建档管理 44934人,管理率70.53%,规范管理30999人,规范管理率68.99%;糖尿病病人建档管理11788人,管理率49.08%,规范管理8820人,规范管理率74.82%;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1226人,管理率29.35%;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100%;卫生监督协管报告率100%;中医药健康管理未开展。

五、乡镇卫生院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已执行年度收支结余50%返还政策,2013年度有结余的5所乡镇卫生院落实了此项政策,2012年以来,县财政按照定额补助的方式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补助(20

12、2013年为1000万元,2014年为800万元),新的绩效考核办法

已经拟定,准备于2015年度实施。

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一)加强医院管理。强化医院内部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落实院长负责制,建立目标考核问责机制,强化院长职业化培训。优化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完善以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医院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贯彻落实院务公开制度。规范诊疗服务,保障患者安全。加强人才队伍和重点专科建设。推进全市医药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二)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制定医院控费方案,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成立控费领导小组,负责控费方案的实施、检查、反馈。控费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对各科室控费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加强药品管理,做到合理用药。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坚持合理收费,广泛接受患者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降低医务人员执业风险。对医务人员实施防范执业暴露的综合干预,努力降低职业风险。加强宣传,组织培训,组织临川一线医护人员进行执业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对易感疾病的防患意识。加大医院防护用品的配置,定期对配备情况进行检查,保障医务安全。加强监管,及时反馈,对医务人员的执业暴露进行监测,检

查并督促病区落实各项防范职业暴露的措施。

(四)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加强平安医院建设,通过强化医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规范员工的行为,维护医院安全建设。制定制度,严格奖惩,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自查和大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防止出现不安全事件发生。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安全生产的组织和领导,实行一岗双责和目标任务的层层分解,形成了人人是安全员,人人抓安全的局面。

七、存在问题

(一)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医疗质量亟待提高。

(二)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发放距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信息平台建设仍然空白。

(四)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尚未实施。

第16篇:冷水江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冷水江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我市自医改工作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思路,坚持利民惠民导向,把医改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稳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成效明显。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2011年末,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险参保人数为7360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41000人,参保率达96.7%;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了城镇居民医保,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参保,困难企业职工参保达92%;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165174人,参合率达96%。我市基本实现城乡医疗覆盖全市人民的目标。二是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我市新农合人均筹资额2011年提高到每人每年23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为120元/人。我市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住院的报销比例分别为76%和72%,最高支付限额为15万元。新农合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2010年的61.32%提高到2011年的71.9%,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已提高到8万元。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比例由70%提高至80%,补偿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至6万

元,将符合政策范围内的材料费用50%纳入了补偿范围。新农合全面推行了普通门诊统筹补偿,全市12家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0个村卫生室实行了普通门诊统筹补偿。三是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按要求对低保对象开展了医疗救助,实行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我市全面落实了农村五保户对象在县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全免,农村参合儿童白血病和先心病得到免费治疗。

(二)积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一是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2010年2月1日,我市12家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实行网上集中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报销政策,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我市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并在新农合报付中提高了10个百分点,同时城镇职工、居民医保也将其匹配为甲类药品予以报付。采取“五个一”药品价格监管措施,确保老百姓惠享新医改的成果。2011年1-10月,门急诊次均费用46.6元,住院次均费用985.3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平均下降了20.4%和13%。二是积极探索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绩效考核体系,下发了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和细则。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实施绩效工资。乡镇卫生院按1.2名/千人标准核定人员编制总额206名,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0.8名/千人标准核定,已人员编制总额119名。三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偿工作。推行院财局管、财务集中核算、收支两条线管理,

通过绩效工资和财政采取综合补差的方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补偿。2011年,基层医务人员月人均收入1630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8.9%。

(三)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不断夯实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几年来,对我市12家乡镇卫生院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1-2轮维护改造或新建,同时启动了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的建设。自启动建设项目至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面积达18896平方米,总投资达1780余万元。为全市153个村卫生室各落实了5000元的设备投入。二是加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开展中短期培训、骨干进修、对口帮扶协作等活动,不断提高县、乡、村卫生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进一步巩固了娄底中心医院与我市人民医院的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经常选送业务骨干到省湘雅医院进修学习。完善了市直二级医院长期对口帮扶基层卫生机构的帮扶机制,形成了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卫生人员培训工作。2011年,累计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培训1139人次,其中卫生院院长、中心主任培训56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业务培训81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员培训513人次,乡村医生培训489人次。

(四)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我市于2008年全面启动实施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2011年扩大到十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城镇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9.55万份,建档率为66.1%,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11.9万份,建档率为54.1% 。二是开展健康教育。三是认真开展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和老年人保健工作。为农村生育妇女免费发放叶酸18549瓶,服用人数6560人次,补服率达90.5%,我市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3岁以下儿童管理率、孕妇保健系统管理率、65岁以上老年人管理率等指标均达省里要求。四是做好慢性病人管理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免疫规划和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全市高血压病患者规范管理8431人,糖尿病规范化管理3125人。五是组织实施了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降氟改灶项目和卫生改厕项目。目前,已免费为153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完成率102%。2010年至2011年降氟改灶11348户,使三尖镇、潘桥乡、矿山乡、梓龙乡等3.6万余人摆脱了氟中毒危害。完成农村改厕1900个,完成率100%。六是严格考核评估。制定了《冷水江市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细则》,2010年和2011年分别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督查8次和10次,年中与年终考核各2次。

(五)积极推行公立医院管理改革。

一是优化拓展现有卫生资源,新建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已完成“三通一平”、勘探、初步设计,已进入招投标阶段,已

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二是规范化管理,优化服务。各医院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就医环境、加强临床护理、提升医疗质量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院容院貌管理,规范了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用药行为。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实行了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等工作,推行了十项便民措施。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统筹谋划和有序推进我市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一是成立了由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卫生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卫生、宣传、财政、人社、纪检监察、审计、民政、物价、编制、食品药品监督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医改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监管。明确将医改办公室下设于市发改局,由市发改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发改、卫生两部门分管副职担任副主任。二是为顺利推进医改工作,分别从发改、卫生、财政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成员集体办公,负责督导、指导全市医改日常工作。三是建立、健全了财政投入配套、补偿机制。在市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我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筹措医改所需资金,确保医改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据财政部门统计,2009年至2011年全市分别投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资金1215.71万元,2134.76万元,2991.41万元;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资金571.09万元,491.63万元、349.41万元;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233.34万元,711.24万元、347.77万元;2010年至2011年投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资金632万元,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偿资金967.62万元,为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认真研究,制定方案。

一是市委、市政府、医改办多次研究全市医改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召开医改工作现场办公会1次,专题召开政府常务会议1次,召开全市医改工作动员大会1次,召开医改领导小组成员会议3次。市政府领导多次亲临医改现场进行医改工作督导,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切实解决医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二是制定了全市医改工作的“总方针”。市政府制定并印发了《冷水江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2009-2011)》和《冷水江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方案(试行)》,为全市医改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依据。

(三)明确责任,强化部门协作。

一是将医改各项工作指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单位及个人。市政府将医改工作纳入了政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将医改工作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单位、部门,完善了责任落实体系,实行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包保责任制。市卫生局也推出了“一人一院一中心”的包保责任制,市卫生局班子成员和有关股室负责人分别挂点联系1家基层卫生机构,督促指导落实各项工

作任务。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全力推进医改。我市形成了“发改牵头,卫生主力推进,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各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的医改工作局面,一直以来,卫生、发改、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亲力亲为,主动协调沟通,通力协作,深入调研研究基层医改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虽然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已步入正轨,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医改工作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

一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优势资源相对向城市集中,整合资源存在体制上的障碍。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结构极不合理,医技人员所占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且业务素质难以适应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水平。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包袱重,维持运转尚难,要在基本药物制度下还欠已无可能,影响了其正常运营。四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尤其是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施简陋低下,房屋、设备、人才、技术迫切需要完善。五是村卫生室业务收入与工作开展极不平衡,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乡村一体化管理举步维艰。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整合资源,引导医院按功能的合理发展,转变服务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按照《冷水江市卫生工作十二〃五规划》和《冷水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引导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寻求合理定位,努

力发展特色专科和特色专科医院;提高综合的医疗技术水平;引导基层医疗机构重心向公共卫生服务转化,采取主动上门服务方式为基层群众做好基本卫生保健,提高服务质量,转变服务理念;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改善乡村医生工作环境,提升乡村医生执业水平;加大医务人员交流、整合力度,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对口支援等方式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二)实行人事、分配制度综合改革。

改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与分配制度;进一步深化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制度。要着力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分布结构,大力保障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合理收入,确保人民群众惠享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与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尽最大努力争取各级各部门对医改工作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统筹分配资金,不断增加医改投入经费,加大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卫生工作人员收入水平,从而不断促进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上升。

冷水江市医改办 二○一二年二月十二日

第17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08年8月,新城办事处中心小学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共有5个教学班,按编制应聘用教职工25人,其中行政人员2人,科任教师21人、后勤服务1人。学校对编制情况进行了压缩,原上岗人员刚好与本学年新聘用人员多一人,作为试聘人员。为做好今后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特对本年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准确把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实质,科学制定方案我们在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上,认真对照教育局和处教工站下发的《学校2008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学习,结合我校实际科学制定我校《2008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校委会讨论的基础上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保证了学校细则的科学性、实效性、严肃性。本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本着充分发挥调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针对农村小学教职工年龄老年化结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潜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用,才尽其能,让每一个教职工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二认真做好内改精神宣传,搞好工作动员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运行了有几年了,大家也在逐步适应,顺应改革的要求,在本年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我们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细则印发至每一个教职工人手一份,组织学习,召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宣传动员会,让教职工领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精神实质,积极参加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工作。

三严格按程序实施聘任,做好人文关怀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必须稳妥操作。在聘任前,我们对我校教职工年龄、学科结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学校设岗情况进行了精确核算,科学设臵,在以编定岗、以岗定责的基础上,在实施聘任过程中全面兼顾教职工个体综合情况,以达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将人力

需求矛盾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因年龄大需转岗的做好细致思想工作,对中青年教师全面收集志愿信息,对不能满足的做好沟通交心工作,让教职工在和谐的环境中应聘,愉快地走上新学期的工作岗位。

四全面落实责权一致,提高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效益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头戏是岗位责任制,它是学校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按照责权利一致性的原则,教职工聘任上岗后,按照与聘任责任人签定相应管理责任目标合同履行职责,学校依据合同约定的内容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对聘任的教职工实行奖惩。

2008年8月

新城办事处中心小学

第18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前鲁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全体教职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坚定改革的信心;领导狠抓落实,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为做好今后的内改工作,特对本年度的内改工作进行小结。

一、准确把握内改精神实质,科学制定方案;我们在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上,组织学习,结合我校实际科学制定我校《前鲁小学2008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校委会讨论的基础上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保证了学校内改细则的科学性、实效性、严肃性。本次内改本着充分发挥调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针对农村小学教职工年龄老年化结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潜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用,才尽其能,让每一个教职工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二、认真做好内改精神宣传,搞好工作动员;在本年的内改中,我们将内改细则印发至每一个教职工人手一份,组织学习,召开内改宣传动员会,让教职工领会内改精神实质,积极参加内改工作。

三、严格按程序实施聘任,做好人文关怀;内改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必须稳妥操作。在聘任前,我们对我校教职工年龄、学科结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学校设岗情况进行了精确核算,科学设置,在以编定岗、以岗定责的基

础上,在实施聘任过程中全面兼顾教职工个体综合情况,以达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将人力需求矛盾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因年龄大需转岗的做好细致思想工作,对中青年教师全面收集志愿信息,对不能满足的做好沟通交心工作,让教职工在和谐的环境中应聘,愉快地走上新学期的工作岗位。

四、全面落实责权一致,提高内改效益。内改工作的重头戏是岗位责任制和结构工作制,它是学校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按照责权利一致性的原则,教职工聘任上岗后,按照与聘任责任人签定相应管理责任目标合同履行职责,学校依据合同约定的内容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对聘任的教职工实行奖惩。教师结构工资本着稳定基本工资,体现多劳多得,实行以岗定资,突出教学一线,奖励优质高效,合理拉开档次,实现以绩定奖的原则。

前鲁小学

200

8、9

第19篇: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等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办学体质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民办教育、衣服管理民办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保障措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保障经费投入: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制度。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对改善教育系统的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第20篇: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二、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三年任务的攻坚之年,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五项重点任务,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切实将我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一继续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2011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1.5万人,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对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积极探索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开展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资助困难人群参保,资助范围从低保对象、五保户扩大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试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逐步降低、取水医疗救助起付钱,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继续推广就医“一卡通”等办法,基本实现参保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嬉闹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控制基金结余,提高全胜效率。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药费用的制约作用。加强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管。

(二)初步嬉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基本药物补助资金由省、州、县三级财政按6:2:2的比例分组负担,各县市、顶效开发区要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并足额到位,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对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有关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其进行综合改革。恒生行政部门负责所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统计,并编制采购计划。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2011年建设县级医院1所(册享县人民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3所(兴义市马岭镇、兴仁雨樟镇、安龙德镇),村卫生室186个,项目县要落实好配套资金,抓紧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确保国家投资下达后就能开工建设。每个县市医院要基本达到二甲水平,并有1至3所达标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要有卫生室,每个街道都要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开展全任重道远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为乡镇卫生院招收46名免费医学生,安排5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乡镇卫生院培训医疗卫生人员508人次,村卫生室培训卫生人员1319人次。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气量。人均苯酚公共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左右。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6.1万人,乳腺癌检查0.2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为2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续。完成0.43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继续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抓好州精神病院和州人民医院精神病科建设,启动县级隆重监督登第建设,确保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抓好依托县级医院建立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为县配置必要的救护车和指挥系统。

(五)积极稳妥地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长期合作帮扶机制,安排24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他生条件,选择条件相对单位,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XX县201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10年来,我县卫生医改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州卫生局的精心指导下,以“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以项目实施带动发展,以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行为,以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和谐,坚持一手抓基本医疗服务,一手抓公共卫生服务的“两手抓、两不误”原则,大力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合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医改工作组织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医改”工作停建小组,建立联络员工作制度和“包保”责任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医疗单位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是制定并下发《XX县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师表隆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晴府发[2010]12号)等文件。

三是全面启动公共卫生项目。卫生部门制定并印发《XX县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实施方案》,与县财政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联合成立XX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工作指导组、印发《XX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对《黔西南州2010医药卫生改革工作综合评价表》进行了责任分解。目前各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已全面展开。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2010年县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于1月上旬开工建设,截止2010年12月10日,医技楼:第一层进行内墙抹灰;综合楼:屋面层梁、板钢筋绑扎;完成投资1452万元,占总投资(2680万元)的54.4%。二是13个镇卫生院已竣工,1个在进行装饰工程,2个在实施主体工程;完成投资511万元,占总投资(549万元)的93.08%。中央扩大内需花贡镇中心卫生院已竣工,附属工程已验收,污水处理工程待验收,鸡场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业务楼及附属工程已竣工并验收,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实施,力争年度全面完工。三是2010年第一批5个村卫生室基本定式,第二批5个村卫生室已全部竣工。四是县妇幼保健站业务楼建设项目已于2010年12月1日动工建设。

三、农村卫生工作方面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05%。启动新农合信息化建设。

(二) 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模式。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模式。截止12月,全县参合人数269323人,参合率95.05%。达到指标数参合率95%。已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模式。全县参合农民有372368人次得到了实惠,资金使用率92.38%,共用医药费用总额为7626.53万元,补偿金额3483.46万元。其中:住院补偿39764人次,医药总费用5658.20万元,补偿金额1597.11万元。住院补偿中乡镇级、县级及县外分别补偿22680人次8164人次、8920人次,补偿金额分别为597.11万元、423.00万元、577.00万元。门诊统筹支付513.17万元,家庭账户支付169.75万元。村级门诊135500人次,统筹总费用412.00万元,统筹支付金额198.39万元,家庭账户支付金额89.21万元;乡镇级门诊192496人次,统筹总费用623.00万元,统筹支付金额314.78万元,家庭账户支付80.54万元。二次补偿总费用3007.99万元,补偿总人次4608人,补偿金额1203.34万元。全县上万元报销50人次。

3、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我县未列入州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试点县,为了促进医改工作顺利实施,积极探索并制定《XX县乡(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五个统一管理(行政统一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工资发放)”、做到“八有一上墙(看病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收支有账证,工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报告,业务有考核,主要工作制度、岗位职责、防保数据、图表、服务价格上墙)”。在碧痕镇、光照镇、长流乡启动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目前,碧痕镇卫生院按《方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碧痕镇卫生院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推进试点工作。我县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逐步在全县推选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

(三) 2010年起落实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助不低于200元/人。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晴府发【2010】2号)文件精神的第二条第二点第一款“合理解决乡村医生报酬。乡村医生补助经费纳入内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补助水平。其他乡村医生每月补助不低300元,州每村每月补助50元,其余部分由县级财政安排,”文件从2010年10月起执行。

(四) 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村卫生员在岗培训91人次。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任务数为87人,正在进行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招生完成率为100%。

(五) 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免费招全科学生1人(任务指标2人)。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方面

(一)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情况。

我县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任务数为57904人,城市居民健康档案任务数为16366人,已分解到全县乡镇。各项前期工作(人员培训、建档资料印制)已,目前建档及录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目前已完成城市居民建档16366人,农村居民建档57904人。

(二)传染病控制情况。全县1-11月共监测出传染病923例,发病率330.62/10万(任务指标372/10万),死亡11例(乙类),无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874例,占总病例数94.69%;丙类49例,占总病例数5.31%。发病率低于2009年同期水平。八种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2010年1-11月八种重点传染病(狂犬病、乙脑、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甲肝)按病种统计,甲肝、狂犬病较去年同期上升,乙脑、肺结核、新破、伤寒副伤寒与去年同期比下降。与2009年同期相比,甲肝上升(+14例,50%);狂犬病上升(+2例,66.67%)乙脑下降(-2例,-33.33%);伤寒副伤寒下降(-4例,-50%);肺结核下降(-75例,-18.77%);新破下降(-1例,-20.00%);疟疾发病1例,去年同期无病例;流脑今年和去年同期均无病例报告。

(三)疫苗接种率情况。卡介苗接种率90.61%;脊灰苗接种率92.38%;百白破疫苗接种率92.62%;含麻苗制剂接种率98.50%,乙肝苗接种率90.85%,A群流脑疫苗接种率96.17%;A+C群流脑疫苗接种率93.69%;乙脑疫苗接种率92.08%; 甲肝疫苗接种率90.35%。“五苗”接种率均在90%以上。

(四)15岁收下儿童乙肝补种完成23613人次(任务数1.8371万人),

(五)结核病控制项目情况。发现和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328人(全面完成任务数325人)

(六)艾滋病防治工作按照项目工作要求,完成HTV筛查3552人(全面完成任务数3200人)。娱乐场所干预604人次,针具交换吸毒人员干预136人,发放针具10000支,艾滋病感染者(病人)11例,治疗4例,发放安全套15270只。实施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全县孕产妇HIV的咨询3302例、检测3484例,其中孕妇咨询1327鲍例、检测1143例,产妇咨询的1975例、检测2314例。

(七)麻风病工作情况。发现病倒任务数5例(全面完成任务数4例),家属检查132例,完成任务数的107%,疫点检查6个,线索调查68人,完成任务改写113%,治疗管理病人6人。

(八)农村无害化厕所建设项目情况。我县2009年2000所农村无害化户厕建设项目任务数由12个项目乡镇实施,已全部完成。

(九)地氟病改炉灶工程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将任务数22000户分解到6个项目乡镇,37个村292个组,覆盖121732人;

县领导小组会议已确定炉具引入厂商18家。实际完成地氟病防治项目数27096户(其中困难户双改7085户、单改点炊具13665户单改铁炉2795户;一般双改858户、单改电炊具2305户、单改铁炉388户),国家补助资金12397795元、超额完成任务。(注:2010年10月州卫生局调我县3500户给普安,实际任务18500户)。

(十)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情况。配合县残联对全县白内障患者进行初筛,现已筛查157例,已实施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30例,超额完成任务数120例。

(十一)妇幼卫生及降消项目。全县住院分娩3509人,住院分娩率81.88%(任务指标70%)。孕产妇死亡率25.45/10万(任务指标50/10万);婴儿死亡率13.74‰(任务指标21‰);新生儿死亡率7.3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7.56‰;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5.7%;5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61.24%。对农村孕产妇3519(任务数3910人)住院分娩进行补助。积极实施全县农村孕产妇前和早期免费曾补叶酸项目,一完成任务数3800人。

(十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情况。已将我县17个水质监测点(任务指标10个)的任务下达给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根据《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贯彻水质监测实施方案》要求,于2010年1月及7月对全县的17各饮水用水监测点进行监测点进行采样,送州疾控中心监测。

五、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方面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卫规财发7号、卫规财59号、黔卫生13号、州卫字266号等文件精神,我县现有非营利医疗机构17家(县人民医院、14个乡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门诊、县妇幼保健站门诊),从2010年8月10日起以上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全部从贵州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上采购。

二是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步伐,与发改、人事、财政、编制等部门密切联系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单位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药物、服务、保障制度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定《XX县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修定稿)》,确定全县14各乡镇卫生院从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国家药物基本制度。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会为契机,按有关方案抓紧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基本药物在全县基层医疗单位(14个乡镇卫生院)实施零差率销售。

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体制改革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