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诗意建筑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5:19: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诗意建筑——《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是我们大三的课程,学习的时候我看书只是为了记住里面的知识,如今退去不可说的目的,再仔细研读一番,才发现中国建筑史不只是建筑的发展史,更是中国建筑的美学史。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一)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从半穴居住所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开创阶段。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

(1)汉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统一六国,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修驰道、筑长城、凿灵渠。汉代则在秦的基础上,进入大规模建造时期。 汉代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在汉朝中国的木架结构经达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2)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时传统建筑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佛教建筑 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3)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经济繁荣,国力富强,其建筑在继承前几朝的优秀之处的同时也融入了外来的因素,从而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同时也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三)宋、明清的建筑

(1)宋代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宋朝在建筑艺术方面一改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朝着细腻、纤巧转变,对于建筑装饰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南宋时期更是进一步发展,因地制宜,创造了一系列与环境相结合的建筑。北宋 崇宁二年颁布并刊行的 《营造法式》一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它系统的规范了建筑设计和施工办法。

(2)明、清的建筑明、清两朝是建筑的历史上的最后的发展高潮。明代在建筑布局方面,更为成熟、合理。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发现涌现除了许多优美具有诗意的建筑作品。等级森严的宫殿,偏安一隅的亭台,曲径通幽的庙宇,默默坚守支撑的吊脚楼,还有天一阁、黄鹤楼、滕王阁等各种著名的艺术作品,这些建筑不仅美,还处处充满着诗意。看中国的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就很能明显的看出建筑的诗意。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

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

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其中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

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古代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高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的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

翻阅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和诗意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有名的建筑,几乎都有华美的诗词歌赋,二者相辅相成,流芳百世。现在想想,亭台楼阁,勾心斗角,金碧辉煌......这些词语把静态的建筑都写活了。要说中国历史上描写建筑最著名的文章就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还有王勃的《滕王阁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在中国,建筑和诗词文章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文人墨客,在游览建筑的时候,都会吟诗作对,有很多有名的建筑,都是因为描绘它的诗词有名才著名的;而没有墨宝的古楼,总是会少一分文化底蕴,而被人遗忘。像阿房宫,滕王阁,我们想到这两个建筑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作者描写的画面,使原本模糊呆板的建筑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沿着书的时间轴,我们来到了古典园林。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同样的,中国古典园林也是很有诗意的建筑。

中国园林讲究以下几个特点: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 (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 (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 (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 (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中国园林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由此,中国园林的设计布局,是十分费心思的。移步换景,借景造园......徜徉在园林里,每一步都是禅意,每一步都是诗意。

在当今社会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现流行的参数化设计,建筑早已经脱离了自然,而真正像柯布西耶所说的那样:“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在告诉发展的今天,很难有设计师去追求建筑的诗意,建筑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了。

在过去的近30年里,中国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的仿古建筑,到90年代混用欧陆符号的折中式风格,源于西方却在我国得以过分实现的后现代主义,再到近十年极少主义和参数化的风靡,大量风格各异的城市建筑争奇斗艳、触目惊心,共同构成一幅“变乱”的中国风景。这些着实都让我有些厌倦,被关注,可参考的建筑及实践范围的确变得异常狭小。张永和老师称:“建筑学又一次被程式化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诗。见建筑与文学与艺术、诗歌还是有一定的关系。但建筑是一个实在、笨重的东西,它要解决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才能建成。而诗意是微妙的、飘渺的、完全是精神与情感的结晶。诗意,很少有建筑设计能真正与诗意联在一起。古往今来,人们用语言、音乐、绘画来传达诗意但用建筑却是太难了。但纵观大师的至今令人折服的好建筑都不乏诗意。海杜克曾说过人类在大地上诗意地居住。诗意是一个美丽的令人遐想联翩的词汇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非常主观的词汇。恐怕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眼中心里,诗意会有不同的标准和模式吧。在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那里,最充分地体现了诗意居住的自然本质。他的《桃花源记》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幅真正自然闲适的居住环境图,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正所谓“道法自然”。诗意也直接源于自然,诗意的居住离不开大自然。诗意的居住离不开诗意的建筑而诗意的建筑也应该是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应具有诗化的意境和哲理内涵。如果说诗歌是人生体验的浓缩,那么建筑本身即是诗篇。而现代主义建筑

大师赖特就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诗人。他认为美来自于自然,也特别强调建筑物的设计要尊重自然,每栋建筑物都应是基地的唯一产物。他设计的“从地里长出来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草原建筑“曾风靡欧美。而流水别墅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组合。它实现了两种浪漫主义:对自然的浪漫和对结构的科学技

术的浪漫。跨越在瀑布上的房子被认为是诗人的梦想,而一幢悬挑在瀑布上的房子却是工程师实现的梦想。

《中国建筑史》看起来就像是建筑的浪漫主义诗篇,我从中读到了宁静,得到了美丽。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这已经是不能找到的了。呜呼哀哉!

建筑体验读书报告

《论建筑创意》读书报告

建筑专业文献读书报告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意

建筑初步 读书心得

诗意辞职信

诗意民乐

诗意生活

诗意普洱茶

诗意童年

诗意建筑读书报告
《诗意建筑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建筑读书报告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