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建筑体验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21:11: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建筑体验读书报告

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最显眼的则是建筑体验四个大字以及一幅人体尺寸的图。在未看这本书时,根据封面猜想这应该是一本与人体尺寸为基准对建筑设计的体验过程。带着疑问翻开了这本书,作者是丹麦的拉斯姆森。通过序言得知,此书是作者通过自身多年的经验积累,观察发现的一些有趣的东西。教我们如何去感受建筑,体验、欣赏建筑。“我的宗旨是踏踏实实的尽力阐明建筑师所演用的道具,展现它所具备的宽广幅度,并由此唤醒对它的乐感意识。”

为了更好的了解此书,便百度了一下“体验”的含义: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由此可见,体验是亲身经历的,不是从书本上看到的,也不是在收音机里听到的,而是臵身于此地亲身感受、体会到的。因此,建筑体验则应该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建筑、走进建筑并臵身于建筑后所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种种,对一个建筑的认识——我所理解的建筑体验。 看到目录一共有是个章节,明显作者是想要通过这十个章节,也就是带着我们从这十个方面来体验建筑。或许这也是建筑的十个要素。

第一章 基本观察

当我们看到一个建筑的时候,首先给我们的第一个直观的印象则是建筑的基本形态,也如书中所说的“大多数人判断建筑就以他的外貌为证。”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分割,建筑不只是人们在建筑外观看到的建筑形状,还应包括走进建筑里,生活在建筑中的感受、形态。换句话说,要想了解一栋建筑,真正的认识建筑,是无法单单从几张平面照片中了解到的。首先你要了解建筑所在地的风俗习惯,也如书中所举的一副丹麦文艺复兴时期皇帝的剧照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同样的装扮在不同的地点,我像它所传达的意象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地点也是重要的因素。

建筑的建造过程是复杂冗长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超前的预想到各种情况,建筑师则像制作人一样,不只要做出设计,还要对建筑工人进行指导说明以达到建筑师的预想效果。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最初的起草到施工完成。“因此建筑也可以称为组织艺术。”

我们接触到一个建筑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对建筑产生自身的感觉和印象。但是无论多么博学的游客也不会有长期生活在建筑中或活动在建筑周围的人更懂得这个建筑。对建筑的感受更多的是在生活中的体验,也是与建筑的互动。书中例举了男孩每天放学在罗马圣玛利亚踢球的例子,当球撞击到墙壁时的印象,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与建筑的互动。“他们却下意识的体验到建筑的基本要素:坡顶上的平地及直墙”

建筑的韵律感、材质、质感、色彩、触感等等这些都是影响着建筑本身的要素。或者建筑在不同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于是有人给建筑定义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从建筑的细节各各方面来辨别,然而书中提到“细部并不能说明建筑的本质,说来简单,因为所以好的建筑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句话也很好的总结了本章节的内容——建筑师不可分割的整体,无法从某个单独的部分入手,只有亲身体验建筑,才会真正的了解到建筑设计者的意图,它必定与其设计时代、背景相关联。

第二章 建筑中的实体与洞穴 在词典中“实体”是指不只可以触摸而且有形的实际存在的物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到“我看到了…”,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看到,只是视网膜上形成了一个物象,只是对某个物象有个大概轮廓印象而已。相对的,我像作者想阐述的实体应该是我们不只是单纯的看到而是切切实实的接触到、感受到、看到并观察意识到的实体。

建筑师是建筑的原创者,而每个看到建筑的人则是建筑的再创造者。每一位建筑师在建造自己的作品时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意向,而体验者却未必会体会到建筑师的意图,反而更多的是自己对这个建筑的理解。因此作者说“一幅画是否对观者产生印象,以及产生什么印象不仅决定于艺术品,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观者的悟性、他的精神、教育及整个环境。还在于观者当时所处的心境。”书中也例举了许多的例子来证明人们往往会对一些事物注入自己的主观因素,以自己的感受比拟物的感受。

倘若你去某个地方游玩,拍了漂亮的照片回来,看到照片的人或许注意的更多知识照片中的人物,而你在拍照时的感受、对所在地的印象,想拍照保存下来的记忆决不只是照片中所表达的二维图像那么简单。照片只能拍出某个方向的景色,却拍不出某事某刻的氛围。浅显的阅读后,我试图揣测作者是想表达不同的人对待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这种感官是无法通过语言或者图片可以传达的,语言和图片也只能传达一些信息却阐明不了气氛和印象,因为毕竟人在传达信息时带着主观的因素。因此,要想更好的认识一个建筑,就应亲身体验建筑,不要把对建筑的认识停留在“见过”“听过”上,因为,见过、听过是无法使你了解一个建筑真正的构成和意图。要试着用建筑师的思维去理解体验建筑。在读到这之前,我都是以这个思路理解的实体。然后在读到第二章的中间部分时,作者开始谈及实体与洞穴。此刻,我理解的实体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似乎在这实体也意味着结构形式,实实在在的建筑材料。此处书中写到“建筑师除了让他的想象力用结构形式——房屋的实体——来表达之外,还可以用实体间的空处——洞穴来表现,把那个空间的形成作为建筑的真正意义来考虑。”显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实体是结构形式;洞穴是实体间的空处。似乎这又与我前面理解的实体有所不同。书中举例说明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得出两个关于建筑本质的情况,如果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把结构形式做为背景时,则洞穴是建筑的本质;反过来,若把洞穴作为背景时,则结构形式就是建筑的本质。作者也表示在本书中“洞穴”用来表达有限的、建筑上形成的空间。并且有些建筑师是“结构意识”,有些建筑师是“洞穴意识”。哥特时期偏重结构,而文艺复兴时期偏重洞穴。

第三章 实体与洞穴的对比效果

实体与洞穴的对比在我看来很大方面是形成的阴影效果。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建筑、纪念碑的里面都会有壁龛。百度了一下壁龛的含义:在建筑上凿出一个空间,现代建筑仍然会使用到壁龛,现代是指把软装修和硬装潢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古代凯旋门的壁龛大多是退进石体内较深,所以形成较为独立的要素”由于壁龛是内凹的,所以壁龛的檐口就会投射出阴影,可以通过阴影强调突出的实体。书中配了一张盛大斯皮里托大门的图片,从这张图中就可以看出,大门并没有什么装饰,只是几个壁龛和突出的柱子,而壁龛内形成阴影,“明显的凹凸交替的韵律产生一种有序而协调的效果”虽然没有装饰却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稳重韵律感。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面前有一栋建筑是完全的平面,没有实于虚的结合,没有洞穴,那么也没有阴影效果。没有突出强化的部分,没有明亮和黑的对比,那么这个建筑会是多么的平淡无趣。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罗马建筑,通过了作者的角度带我领略了罗马的风情。这一章节,作者教会了我从另一个角度来体验建筑,那就是实体与洞穴的对比所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

第四章 体验成色块的建筑

建筑在近处我们或许可以分辨实与虚的部分,可是当建筑在我们视线的远处时,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个平面。正如威尼斯犹如海上蜃楼,正是因为威尼斯的色彩和挂载窗户上的毯子遮盖住了建筑的许多雕刻,使建筑不那么沉重。书中提到的总督府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倚靠色块来打破建筑的沉重感,总督府上面墙体沉重,下面却是剔透的,即使这样也没有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正是因为建筑师利用了红白大理石的棋盘式图案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再说回威尼斯来,我们了解到的威尼斯沿着运河建筑全部是用石块和砖砌成的,本来是特别沉重的材料,可是在建筑外表皮用不同色度的大理石装饰,因此建筑看起来就像装饰品一样耀眼、轻盈。威尼斯窗户上挂起的壁毯就如墙面上的壁龛一样,不同的是壁毯更多的时装饰而不是如壁龛那样是一个洞。而且由于威尼斯是水上城市,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反射的光照耀在建筑上,更有一种闪闪发亮的视觉感。通过威尼斯的建筑我们知道了如何把沉重的建筑装饰成轻盈的建筑。看似轻盈或沉重的建筑不一定就如所见到的一样,很有可能是建筑师特意混乱了我们的视线。

“而晚期的文艺复兴以及以后的几个时期里,外貌轻巧的房屋不被人为是真正的建筑。”认为只有看起来厚重、结实的才是真正的建筑。而之后又改变了这一看法,直至今日建筑师也尝试使自己的建筑看起来是轻盈活泼的。书中列举了大师柯布西耶和密斯的作品说明这个问题。柯布西耶将建筑至于纤细的柱子上,有种架空的感觉,减少建筑的沉重感,以及横向窗增加房屋的延伸感。密斯则是使内部与外部空间没有明显的分割,极力呈现一种透明性的空间。

而在日本,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建筑看起来都是轻盈透彻的无重量感的建筑。日本的墙体是单薄的他们采用屏风墙建造房屋,而不是像威尼斯是厚重的墙体装饰城轻薄的墙体。

书中说道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轻型的平面图形组成的房屋是对它们最好最自然的解决方式。

第五章 尺度与比例

在建筑的学习中,比例与尺度是一直讨论不断的话题,它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攸关重要,可以说这不只是对我们的建筑设计重要,应该对各个从事设计方面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任何一件东西,它的尺度感影响着人们使用使的舒适感,因此为了既符合美观的要求又要符合人们的使用就需要长久的摸索和实验。作者在本章开头则利用铁锤声音的长度来做解释,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得知哪种音调是合适的。并且建筑常常用来与音乐做对比。在古代时人们就已经热衷于对比例的研究,在长期的实验过程中人们得出了一种被接受的比例,则是黄金分割。“第一段与第二段之比等于第二段与全段的比,就称线段为黄金分割。”按照这种比例做出的设计总是让人看着舒服,也符合美学观点。 帕拉迪奥的别墅通过作者的介绍可以感觉到建筑的尺度感,但是帕拉迪奥并不是根据黄金比例来进行的设计,或许他完全没有想到黄金比例这回事。他强调了一组简单的比例:3:

4、4:

4、4:6。我们总说自然的时最美的,自然的都是和谐的,也常用很自然来赞赏事物,是不是因为其实自然中就有其固定适宜的比例,而我们生活在自然中,自然中的比例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呢,就算我们不知道黄金分割,当看到的一个房间时,也能感受到这个尺寸是否是适宜的。而柯布西耶又对人体的比例有所发现。他把一幅男性浮雕搁臵在马赛公寓上,他说“这个男人体现了和谐的本质,这栋大楼的全部尺寸来源于这尊男人像。”不只是柯布西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发现了人体的尺寸,并绘制了理想男人尺寸的图。人体结构的美,人体的尺度也完全可以用在建筑的设计中。而后柯布西耶也根据人体的尺寸得出了“勒式模数尺”,“他坚信勒式模数尺既满足美观要求,因为它源于黄金分割,又适合功能要求。对他来说勒式模数是一把万能仪,应用方便,可在全世界范围内使人类所产生各类产品的比例达到既美观又合适”帕拉迪奥别墅的比例是根据他采用的古典柱子的比例,而他所采用的柱子又使从很早以前传下来的,这些柱子早已经被誉为是美与和谐的体现。这些柱子的尺寸是相当的精细,每个细节都是经过计算测量的。

然而不是所有采用这种巨型尺度的建筑都是恰当的,古典的建筑尤其是教堂和宫殿的尺度都是很大的,主要为了一种宏伟的效果。可是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居住,因此小房间逐渐流行起来。适合人类尺度的,才会舒服,尺度感较大的空间总是会给人一种距离感,而尺度感太小又会太压抑。因此在房屋的设计中最应考虑到的就是人体的尺寸要求。比如医院病房的尺寸就应根据病人的需求来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以医院的真正需求进行设计。而在设计住宅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人活动的尺寸,根据家具的尺寸进行建筑设计,而家具的设计又使根据人体尺寸。其实,许多的物品已经有其固定的尺寸适合人类的,无论是家具还是家庭用品我们都可以发现尺寸与比例已经逐渐标准化,即使是今日我们在做建筑设计的时,也已经有资料集、规范,各种建筑类型的房间尺寸也都是有规定的,我们在做设计时都应尽量满足这些要求。 不同的建筑不同的设计,所需要的尺寸都是不同的,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适合,和谐,有一定的韵律感。

第六章 建筑中的韵律

首先查找了一下韵律的解释“建筑术语,韵律不只存在于音乐中,也存在于其他的艺术媒介中,如舞蹈、美术、建筑、摄影。韵律是构成系统元素形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也是使一系列大体上并不连贯的感受获得规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子。”建筑主要由立面、平面、剖面组成,而建筑形成的三位空间中,通过不同的变化和韵律感形成风格迥异的建筑,有气势恢宏的、有高低错落的、也有小巧玲珑的。建筑正是通过高低、对比、材质、色彩等不同的因素形成的有规律的重复性,但是又不连贯的韵律才使得建筑得以展现不同的趣味。第六章的开篇很有趣,最先展示的是一副一群小鸟各自站在四条电线上,它们姿态各不相同,但是却形成了一种韵律感,就像音符一样自然欢快。或许这就是在规律中求变化。

都说建筑师凝固的音乐,人们总是能把建筑与音乐自然而然的联系到一起。也许正是因为建筑的高低错落的韵律感就像跳动的音符一样,并且也与音乐一样使人着迷。我们最常见到的建筑就是在墙上开出有规律的重复得门窗,这或许是最简单的节奏,但是却有一种秩序感,也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墙面上建筑师开出了一些不同尺寸的窗子,而使得墙面生气盎然。可是你能说柯布西耶设计的墙面是混乱毫无依据的嘛!我想不会的,即使一些窗子的尺寸是不同的,但是他一定追求了一定的韵律感才会使立面看起来是和谐的,而不是刻意的。也正是因为有变化有不同才会刺激到人们的感官,人们的兴趣。如果只是一味的重复没有变化,或者只追求奇特一味的变化而没有规律,我想这都是令人不舒适的。

书中自己也对韵律这一词做出了解释,他是这样写道的“韵律一词是从其他一些包括时间要素在内并以运动为基础的艺术,如音乐和舞蹈那里借用的。”我们知道建筑最早就是模仿自然中得形式所建造并且一点点演化到今天这个样子。建筑师们也真的有可能是在音乐中找到了许多对建筑的灵感,门德尔松也曾经说过他在进行作品创造时就是听着巴赫的音乐,他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他的创造性想象力,甚至他的草图都是带着韵律感,在韵律中衍生出来的作品一样。可见建筑和音乐之间真的有一种言不尽的秘密联系。

然而不同时期的建筑,表达建筑韵律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建筑想要表达的韵律也是不同的。并且建筑的韵律感甚至可以渲染出不同的气氛。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故宫与其他宗教的教堂的不同。北京故宫的大道从太和殿一直到天坛,道路宽阔并铺着大石板,并且是严格的对称局势,而且随着中轴线皇帝居住的地方是在轴线正中心并且地势也较高,这种韵律感很明显是为了突出皇权。而教堂的韵律则是一个柱子接着一个柱子,一个接一个的拱劵,一个接一个的穹顶,就像一个接着一个的音符,好像要把人引向前方的感觉,教堂的韵律往往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感觉。

“巴洛克盛期再次出现了运动的韵律,这时的建筑师追求的时空间的秩序——洞穴接着洞穴”这个时期的建筑是一个空间接着一个空间,没有房间是单独存在的,以房间的连续作为一种韵律。可见韵律是无法单独存在的,它必然是一连串的运动所产生的规律性的秩序感。当然,韵律也应该符合当代社会的格律,注重自然韵律,不能刻意的追求韵律,反而形成一种呆板的模式,死板的严格追求对称的格式。我们可以发现自然中的韵律是粗狂中带着自由。很多人歌颂自然,大自然就是最美的艺术。也正是如此,在建筑设计中也应该追求自然与适合,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韵律。包豪斯校舍的立面是一道波浪形的墙,沿着河流的曲线。建筑自身的韵律和建筑物粗狂的曲线吸引人得同时可以发现该校舍是为学生而建,因此也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这栋宿舍楼并不是像古老的宿舍一成不变的,学生们很喜欢它,因为很符合学生的要求。韵律是一种符合建筑属性的独特性质,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功能需求来建造,是学生有活力有动力,即象征着建筑的活力与动感,从使用者的角度体现建筑。包豪斯校舍就有它独特的韵律,那就是现代学生宿舍的韵律。

第七章 质感效果

经查询得知:“质感指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所表现的物体的物质真实感。”我所理解的质感是建筑外观看起来的感觉,也就是指建筑的材料材质。作者通过印第安篮子引出这个话题,作者说编篮子的本身就有一定的花纹。还提到了印第安人的制陶技术,他们用手把粘土搓成长条再围成环形以致捏成一个容器,并且可以吧表面做的很光滑。包括印第安人的房屋的墙面也可以做的相当光滑。可见人们总是可以找到方法来制造形体,并且不反应其结构或原型。也就是可以通过装饰来改变并不太理想原材料,使它看起来不错的样子。而在建筑中对于质感这个问题有两个方向,一种是粗狂的表现形式将结构表露在外,一种是用光滑的表面装饰以掩盖住构造。而还有一种质感是经过时间的流逝风雨的洗刷过后留下的时间刻痕的质感,看起来有年代感。因此以为丹麦雕刻家说石膏代表着死亡,也许就是因为新铸的石膏看起来不但不大结实,而且表面会有许多气孔,然后经过几百年的石膏却是很容易获得人们的赞叹的,应为时间已经填满了大多数的细孔,因此质感也要考虑进时间的因素。通过作者举的许多例子中可以看出,有得材料本身看起来是毫无特点并且糟糕至极的,因此为了是这些材料看起来有特色可以通过在他们表面做一些功课改造他们原本的面貌。然而,使用的时优质的材料,大可将他们原本光滑的表面暴露出来。

不同时期对建筑材质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在稍早一些的建筑中,可以发现他们的表面永远是光滑亮丽的,他们每隔四年就重新油漆一词,然而到了19世纪末期,这样光滑表面的房屋却不再被认可,甚至被质疑是弄虚作假,没有表露原本该有的样子,就好像女人化妆一样。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用木头建造,但是木头易被腐蚀,所以通常头回在木头的外表皮涂上一些材料既可以防止被腐蚀看起来也更美观。无论是粗矿的表现砖石的质感,还是在水泥外表面刷油漆,还是采用材料的原本样子只要可以充分表现建筑的品质都是可以的。

第八章 建筑中的日光

光可以说事建筑的点睛之笔,同时光也赋予了建筑生命力,使建筑中充满阳光充满活力。但是阳光是不受控制的,因此对日光的处理也尤为重要。有其是在教堂的设计中,光的引入更为重要,成功的引入光还可以在教堂中营造一种神秘的效果,如光之教堂,建筑师在教堂的墙体上开出十字架的形状,使光线自然的射入,营造一种神秘的效果。 通过大窗大面积的采光达到建筑室内宽敞的效果,也有阴暗的房间内,引入光线与暗环境形成对比,通过光线营造神秘效果。在一些建筑中,为了更好的利用光线,便设臵一些可移动的屏障,根据太阳的方位根据自己的需求控制光线的摄取量。有时过多的光线并不会使人感到舒适愉悦,反而会觉得刺眼并且会闷热。因此我们要利用最佳光线,所谓的最佳光线并不是只光线的数量,大量的光线也不一定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重要的时光线的质量。光的质量可以跟光的摄取角度,方位,引入方式都是有关系的,光可以经过多次反射达到更好的效果。当光直角照射到建筑上得浮雕时并不会形成很好的效果,因为形成的阴影比较少,质感的效果也会很弱。因为质感取决凹凸细节的变化,而阴影对质感是有影响的。一些建筑师一味的追求光亮,追求通透,在顶棚开大面积的窗户,使光线无阻碍的摄入,整个房间都是光亮的,没有明与暗的对比,就不会产生阴影,这样的室内效果是没有表现力的,而且室内的人也会因为耀眼的光线而容易感觉到疲惫。倘若能把光自然的融入到建筑中,照射到建筑体外,则会对建筑的色彩、质感有很大的提高效果。还有很多建筑中会设臵百叶窗、柱子、走廊形成阴影效果,造成虚跟实的对比。作者举例了荷兰独特的情况,他们对光线的重视和根据不同的房型来调整光线。荷兰古老的百叶窗体系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师凭借熟练的运用日光会造出怎样的效果。我们所熟悉的朗香教堂始终是充满了神秘色彩,而作者对朗香教堂也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朗香教堂的神秘色彩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独特光线,朗香教堂的内部是以见解光线的逐渐变暗而产生的,因此这里的光线并不是明亮的,而是模模糊糊的表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不清晰所以更有神秘感。作者阐述,当你走进教堂的时候你会感到惊奇,因为里面是非常暗的,然后渐渐的觉察到墙体。也许正是因为由暗到明的变化,教堂明暗交界线恰被从窄缝处射来的一道明亮的光劈开。就像光线从墙缝处渗入,也象征着希望之光,神圣之光。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为日光的配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九章 建筑中的色彩

通过建筑的色彩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体验建筑,了解建筑。古代希腊神庙等一些远久的建筑他们本来也是饰有颜色和装饰的,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洗刷,使得所有外表皮的装饰都褪去,只留下最原有的材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高贵、磅礴。因为在建筑中更重要的时建筑的空间感和形式,色彩是可以让建筑更出彩的调味剂,凸显建筑的特征,但不代表建筑的全部意义。

相适宜的色彩可以很直接的吸引人得眼球,并且可以清楚建筑空间的划分。在运用色彩时也应适当的与建筑的材料想呼应,如果建筑的材质是红色烧砖那么即使是使用色彩强调建筑也不能逃脱与材质相关联的颜色。因此“我们不能单独体验色彩,只能把它看做某种材料的若干特征之一。”

色彩有时还被赋予予以,带有象征性。像中国古代皇室建筑特有的颜色,黄色与朱红色,以这两种颜色来彰显皇权和庄严高贵的特性,而在西方宗教建筑多以白色为主,象征着纯洁高贵和神圣,又比如西藏建筑的色彩,而我们又知道墨西哥建筑的色彩时五彩缤纷的,他们对色彩的运用是十分大胆的,也符合墨西哥人热情洋溢的性格。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建筑色彩还有其特定的地域特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建筑都有其不同风格不同的色彩把握。墨西哥的建筑色彩非常绚丽也令人愉悦,可是如果把这种色彩运用到北京故宫的话恐怕就不太适宜,少了许多肃穆庄严的气氛。因此,色彩的使用不是可以照搬的,它不仅代表了材料的特征还有地域性。如果色彩运用的恰到好处,颜色是很可以传达建筑物的特征和建筑师想表达的想法,颜色是表达建筑性格、氛围很有效的方式。或许色彩同时具有保护建筑物,或掩盖瑕疵的作用,但是不能把色彩局限在这些作用上,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好好的利用色彩,冷暖色的交替变化,日光对色彩的影响等等方面都可以使我们的设计充满活力。

第十章 聆听建筑

初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多少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建筑会发出声音吗?建筑的声音可以被我们听到吗?就这样带着疑问我进入了最后一张的阅读。通过作者开篇的解释使我理解到,作者所说的聆听建筑并不是指建筑真的发出声音,而是通过建筑反射给我们的声音。就比如我们在一栋房子里说话或任意的发出声音,建筑就像一个容器一样,接收我们的声音并且通过墙壁的反射到达我们人耳的过程可以称之为聆听建筑。我们在建筑物理中已经对建筑的声音有所了解,建筑空间产生的混响,回音等等,这些跟建筑的材料,空间的大小,发出声音到墙壁的距离等都有关系。因此,在体验建筑的过程中,建筑的声音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因为这影响着人们在建筑中交谈、表演的感受和舒适度。建筑的色彩我们可以用冷暖来描述,那么建筑的声音我像也可以用软硬来表达。也许一个房间很空旷墙壁很光滑,发出的声音就会让我们感觉很直接生硬,不会觉得很好听。

建筑的声音效果对于演奏厅来说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一场表演的效果,好的演奏厅的材质空间布局应该都是十分讲究的。而书中却列举了教堂的例子,在教堂中时常要宣读、颂歌与演奏,并且教堂又是神圣的存在,所以在教堂中得声音也应该是有讲究的。于是人们发现了拱顶,其声学效果是及其突出的,圆穹顶可能成为很强的声反射面而形成独特的声中心。

在建筑设计中,可能一些建筑师考虑了建筑的空间、体量等等因素,为了达到体量上得效果,从而忽略了在建筑内的声音效果,使得建筑内的回声严重。在建筑中,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这与建筑的材质、空间都有关联,因此声音的考虑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没有一个准确的准则来衡量一栋建筑的好坏,因为每栋建筑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价值,我们没办法客观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在建筑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总结:

读完了《建筑体验》这本书,总共十章,作者从十个方面带我们通过大量的实例来体验建筑。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许多。当我再看到一栋建筑时,我不再会是只像游客一样指看到了造型独特的建筑外观,拍照留念后就结束了对一栋建筑观察。至少我懂得了建筑是整体的,是不可分割的,知道了建筑并不是只有我们通常看到的立面造型。并且作为一名建筑师,在从开始拟草建筑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建筑的实与虚的结合、建筑的各个面和空间的关系、建筑的色彩、建筑的韵律、建筑的质感材料、建筑中得光线、甚至是在建筑中形成的声音都应该是我们考虑的因素。对建筑的体验决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观看欣赏的层面,要与建筑互动,以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整个建筑形成的过程,身临其境的体验建筑的形成。

西安著名建筑体验报告

诗意建筑读书报告

《论建筑创意》读书报告

建筑专业文献读书报告

读《建筑体验》心得

我的读书体验

体验报告

体验报告

体验报告

教师读书的30种体验

建筑体验读书报告
《建筑体验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建筑读书报告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