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居住区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4 03:00: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

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

生态优化原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

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

公众参与包括1)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2)社区发展决策3)社会后续建设4)社区信息交流 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想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和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 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它公共建筑。

住宅群落: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应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是相对的。 居住密度: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 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服务半径: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 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

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户内空间和归属于住户自已的户外平台、阳台和院子空间。

半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群落围合的、属于围合住宅院落的住宅居民的住宅院落空间,一般包括其中的绿地、场地、道路和车位等。

半公共空间:一般指若干住宅群落构筑的街坊、居住小区或居民外部空间,一般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的公共场地。

公共空间:一般指归属于城市空间的居住区或城市外部空间。 实况调查:对居民当前居住生活状况的调查 意向调查:居民对期望的居住环境的调查。 评价调查:居民对目前所居住的居住环境满意程度的调查。

访谈调查:一般具有确定的被调查对象和有针对性的询问内容,范围较小,内容一般需要访谈者解释。

观察调查:对事实进行真实的记录与描述,侧重于从调查者的角度去了解现状。

通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街道。在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 局的基础,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空间的分隔: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空间尺度,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通过空间的扩散、延伸产生层次变化,扩大景深感。 公共建筑物:为居民公共生活和活动所需要的服务性设施 住宅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必须保持的距离。

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侧面)的距离 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 周边布置:建筑没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

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有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

1)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

2)特征则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

主体是人以及人与环境的某种关系所体现出的意义,不同的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可以使场所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它的存在在于人们赋予这个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住宅区规划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住宅区物质空间环境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

邻里单位的理论又做了补充:在邻里单位的四周应有比较宽的绿化带和城市道路隔离;邻里单位周围的道路城市,道路交叉采用立体交叉;住宅类型应以1~2层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为主;除去公共设施外,还应有大量停车场;在住宅群中,应布置儿童游戏场(为不进幼儿园、托儿所的儿童使用的)和成年人活动场所

居住小区的特点:人口规模在5000~15000人,用地规模在12~35ha。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山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小区的公建配置比邻里单位更齐全(不只设小学,还设中学)。小区的内、外部道路系统要明确区分。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常见形式(与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大小、规模有关) 1.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邻里单位――街坊――住宅群 2.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群

3.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街坊――住宅群(中等城市) 4.城市生活居住区――小区(或街坊)――住宅群(小城市) 5.城市生活居住区――住宅群(更小的城市)

公共建筑物规划的一般原则:合理的服务半径;合理的规模;注意道路交通的影响;应布置在交通便利的地段;公建应与公共绿地相邻布置;应注意远近期结合 公建指标确定的依据及影响因素1)从百岁图和年龄构成上分析2)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上分析3)从生活习惯上分析 4)从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分析5)从政策的变化上分析6)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上分析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平方米/人)包括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化、广场等。 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居住区总人口(人) 绿地率(%)=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总用地面积(平方米)*100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指标: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平方米/人;其它带状、块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的环境要求。 绿地率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乔木:阔叶常绿乔木,落叶乔木,针叶常绿乔木。灌木:常绿阔叶灌木,落叶灌木和藤本植物。草本植物

居住区级道路为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居住区不小于15米车行道般需要9米, 加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居住区级道路多采用一块板形式,也可采用三块 板的形式。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10~14米车行道为5~8米,没人行道,宽度1.5~2 米。居住组团级道路为居住小区内部的主要道路,联系小区内各住宅群落,红线宽度在8~10米,车行道5~7米。宅间小 路指直接通到住宅单元入口的通路,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路幅宽度不宜小于2.5米,高层住宅时不宜小于3.5 米。

住宅区居民交通方式的选择: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在100公顷以内,其范围在1000米左右,选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占 绝大多数;如果交通距离相对较长,居民选择自行车或机动车的比例会大增加。

交通方式选择的分析:交通方式采用的交通工具分为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三种。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 式时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因素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三项。在比较短的 距离内(一般为500~1000米),步行是道德的交通方式。 住宅区的构成要素四个部分:用地――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空间层次与组合;景观――视觉景观与形象

物质系统居住区用地分类及相应系统:住宅用地――住宅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系统;道路停车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系统;公共绿地――绿地与场地系统 1.住宅用地:“住宅”可以包含住宅单元、栋(幢)、住宅群(R)住宅→居住组团→住宅群落→住宅院落→住宅(栋)→住宅单元→户 2.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包括住宅区内的通路以及为住宅区居民居住生活服务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设施 住宅区道路可分为四级:宅间路 ?组团路 ?小区路 ?居住区道路 3.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住宅区的公共建筑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主要为该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护、运动等设施及用地。

4.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 其中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它绿地; 户外活动场地包括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等。

二.社区系统1.生活保障系统 2.育才就业系统 3.交流参与系统 4.运营系统 三.社区生活保障系统:基本服务保证――个人经济活动服务;通告条件保证――私人机动车通行与停放;义务教育保证 住房保障――物业管理;环卫保障――物业管理;基础设施供应保障――分质供水,网络计费;安全保障――报警系统 绿地面积保障;绿化环境保障――环境设计与设施维护

四.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育才系统除配建中小学和幼儿园,还包括提供从幼儿到成人的完整教育内容。

1.开设业余学校:就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和演讲;配置或开放教室、讲堂、图书资料、计算机设备

2.社区就业:社区中除传统的物业管理、医疗保健、商业服务外、更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家政、洗衣、净菜、老人和儿 童的看护等。

住宅区的各类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基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密切相关。

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 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 设施布局1)公共服务设施

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中心 为老人和住宅区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近便的位置。 2)教育设施

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中小学的位置应考 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告带来干扰。 3)绿地

a.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享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 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b.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 住宅。c.绿地布局应与住宅区的步行游憩系统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

d.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街道路过多地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 4)户外活动场地

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结合,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好通过性。

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其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

5)道路住宅区的交通组织方式一般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两种 6)停车设施

a.居民的非机动车停车宜尽可能的安排在室内,并接近自家单元,可以以一个住宅组群250~300辆为单位集中设置。 b.居民的机动车宜考虑以安排在室内为主,并在集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自家单元。

c.晚间路边停车的方式可以考虑作为居民私车停放的辅助方式之一。 d.公交站点应接近住宅区的人行主要出入口。

空间层次与组合 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

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性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 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宜益遵循私密一半私密一半公共一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 衔接点的处理。

考虑因素: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通达性、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 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半私密性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 人车分行路网布局原则: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 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车行路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连起来,并深入到各单元入口。

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特别是在行人量大的重要地段。 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

在我国,人车的交通组织方式与路网布局有其独特的优点,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的一套路网,是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 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顺而不穿,穿而不插。

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不同等级的通路特别是机动车上,应该尽可能地做到逐级衔接。 3.因地制宜,根据住宅区没同的基地形状基地地形,人口规模,居民需求和居民的行为轨迹来合理地规划路网的布局,

道路用地的比例和各类通路的宽度与断面形式。 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5.空间结构整合化。 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空间的围合程度:在平面上,围合感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在立体上,围合空间是心理感受。因此,平面和立体同时进行分析。围合程度为强围合,部分围合和弱围合三类,围全的空间比例为全围合、界限围合和最小围合三种。

越是完整的空间形态其围合感越强。住宅区空间的宽/高在1至3之间为宜。(空间的类型和变化)

空间的变化:空间形状、大小、尺度、围合程度。

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应考虑:进行户外活动的环境;满足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形成特征景观

生理和物理因素有:日照、日照间距、自然通风、朝向、噪声防治 小区内绿地的布置原则:

a.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享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

b.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住宅。

c.绿地布局应与住宅区的步行游憩系统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 d.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街道路过多地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 居住区道路布置形式:尽端式、方格网式、串通式、分枝式、环通式

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多数居室日照和通风良好。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常采用山墙错落、前后交错、左右交错、前后左右交错形式布置 周边布置:建筑没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空间封闭,便于组织绿化院落,可阻挡风沙,节约用地。部分居室的朝向较差,结构、施工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增加,混合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 自由布置:散立 曲线形 曲尺形

居住区设计任务书

居住区调查报告

居住区景观设计

居住区设计说明

居住区调查报告

居住区设计说明

居住区设计说明

居住区景观设计

居住区 发展

居住区end

居住区名词解释
《居住区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