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已修改 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之路

发布时间:2020-03-03 05:22: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之路

音乐舞蹈系音乐学专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两台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荣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提出“吹、拉、弹、唱、教、演、导、创”的专业能力培养八字方针;2007年以来遵循学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音乐学专业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实践性突破,已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办学体系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一)定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

立足本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社会背景和行业前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宗旨,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本专业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音乐创作和群众文艺辅导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群众文艺辅导的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出发,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建设为中心,突出“吹、拉、弹、唱、教、演、导、创”八大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优化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形成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省级重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格局,努力贯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艺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改革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

探索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公共能力培养课程模块 + 专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 +发展能力培养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公共能力课程的设置围绕价值判断、交流沟通、身心调适和信息处理四类能力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身心素质以及基本的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课程群的设置注重对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围绕音乐理论基础认知、音乐技能实践和音乐教育综合实践三类能力培养目标,开设《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基础》、《形体与舞蹈》、《音乐教学论》等课程,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发展能力是对专业能力的优化和提高,我系在各专业发展能力课程群的设置上注重职业指向性,侧重对学生迁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一个创业、择业及发展的广阔空间。音乐学专业的发展能力培养课程围绕中学音乐教学研究能力、群众文艺辅导能力、舞蹈表演能力、演唱(演奏)与教学能力、舞蹈表演与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开设《多声部声乐演唱》、《文艺活动设计与策划》、《社区文艺辅导》等课程。新的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艺术人才。此外,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从整体上优化课程体系,加大普修课程比例,从2010级开始把器乐课程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进行开设,加强学生的器乐演奏能力和演绎能力,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民乐队和管乐队,通过乐队训练,提高演奏合作能力,为今后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三)丰富教学内容,凸显民族特色

积极推动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引入具有当地区域特色的音乐文化素材,将地方民间音乐作为特色课程纳入系部的课程体系中,突显地方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特色。近年来,音乐学专业相继开设了《湘西特色舞蹈》、《多声部民歌》、《多声部音乐演唱》、《民间戏曲》等特色课程,一方面为教学方法的创新、专业视野的拓展都提供了深刻而鲜活的生活实践素材,使本土思维与国际思维相融合;另一方面,能在教学中建立民间音乐学习、传播、研究和创新的平台,发挥高等院校的教学职能和优势,利用高校学生这一个特殊的文化传播媒体,积极实施民族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承、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

(四)创新实践教学,提升应用能力

突出对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坚持实施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第一,将实践教学作为完整的教学体系纳入培养方案,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一些课程在减少课内理论讲授学时的情况下,增加了实训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如合唱指挥、形体与舞蹈、音乐MIDI制作、乐队排练等课程。第二,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在原有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综合实践、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与辩论等实践环节,进一步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第三,将实践教学延到课外,设置“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组织“红五月”艺术节、“金秋十月”、专业汇报演出、个人演唱(奏)会、毕业生音乐会、周末音乐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以此来强化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培养与发展。另外,系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社会艺术活动、专业竞赛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等来扩展实践平台,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强调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将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一)术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音乐学专业的术课教学改变“一对一”音乐学院式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合我系实际教学情况的教学模式,体现专业性、实用性和特殊性。“一对一”专业授课方式在我国音乐院校实行多年,几乎成为各音乐院校专业授课方式的定式。多年来,我系在术课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过许多探索,现在音乐学专业的术课教学打破“一对一”授课模式,寻求“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实行了“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多”的小组课、大课授课方式。有些在课堂上无法展开的内容,授课教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红五月合唱节”、“器乐专场”、“舞蹈专场”、“金秋十月艺术节”、“周末音乐会”,精品课程音乐会等。

(二)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音乐学专业在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在课堂教学上,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以问题为突破口、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动手、动脑、实践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强调实践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使理念和观点的形成在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中西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在理论课教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熊岸枫老师在《中西音乐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音乐理论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较好的实现了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实现音乐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活动的结合,熊岸枫老师还把《中西音乐史》的教学搬上了舞台,让学生通过演唱、演奏等艺术实践形式来理解中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及各个时期音乐艺术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使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我系注重教学手段的改新,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多媒体技术学习与培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时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青年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了教学效果,视频、图片、动漫、声音、文字、表格等手段综合运用,形象直观,激发起学生们的音乐联想和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系拥有MIDI音乐制作、录音棚等教学设备,为音乐学专业实现创作、制作、表演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教学手段。为创新声乐、钢琴教学方式与手段,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我系建立声乐、钢琴网络教学实训室30间(声乐实训室17间,钢琴实训室13间),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使声乐、钢琴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探讨性和研究性。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音乐学专业努力实施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改革,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一,推行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分析能力。在音乐教学论、音乐作品欣赏、曲式分析等课程中,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的方法行之有效,案例和问题可由教师收集编写,也可由学生收集编写,课堂上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第二,推行讨论式教学,增强课堂师生互动。音乐学专业众多学科,都可以使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讨论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临时进行,也可让学生有所准备。第三,开展活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配合音乐学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机会,提出一系列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专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完成,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第四,引导学生进行科研。通过一定措施鼓励学生进行暑期社会调查,鼓励任课教师结合学科要求,指导学生写学术论文或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能力。第五,加强网络学习和网络教学。利用qq群建立课外辅导答疑的网络平台。利用qq群的群公告、群BBS和群邮件发布教学通知,师生利用群聊、群BBS、群邮件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答疑解难,利用临时群讨论组指导学生小组学习。第六,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办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介绍音乐学专业的热点问题,开拓其视野,增强其对热点问题的敏感性。

四、强化合作与服务,实现演学研革新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发挥其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逐步拓宽“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平台的和途径,将演出实践,音乐研究与创作引入教学过程,有效拉动专业、学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建设,实现演学研的合作互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与地方合作,搭建演出实践平台

一是与地方合作演出共创文化品牌。近年来,随着大湘西休闲文化旅游的迅速兴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活动应运而生,这为本专业学生的演唱与表演提供了锻炼的舞台。2006年与通道侗族自治县地方政府合作、创编和表演了大型侗族原生态歌舞《哆嘎哆吔》,并成为侗族地区旅游文艺演出品牌节目;2009年与麻阳苗族自治县地方政府合作、创编参演了《苗山飞歌》。由我校组建的少数民族合唱团,在当地民间传承人的教唱和指导下,为侗族大歌和苗族歌鼟等民间多声部音乐的传播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民间音乐传承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是围绕地方节庆文化活动,开展见习、观摩、交流等实践教学。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的节庆及歌会丰富多彩,如通道侗族大戊梁歌会和“中国芦笙节”、靖州苗族“三月三”歌会、三江“中国侗族哆嘎节”。2014年11月,我系64名学生参加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飞山”文化旅游节演出,这些演出实践均为我系学生提供了亲历现场、观摩体验、交流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机会。我们积极同节会组织者和各工作站所属地签约,定期开展地方节会现场观摩、见习参与演唱(奏)表演等多层面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是定期到企业、社区进行音乐文化见习。随着城市化与社区化的加快,社区文化工作成为一个新的实践教学阵地。所以,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除了保护和加强原有的实习基地外,我们开拓了到社区见习和实习的渠道,最主要的实习任务是社区文化常规工作、社区文艺演出组织策划、社区广场健身舞蹈、舞曲的创编。通过社区文化工作的见习与实习,开拓了学生社区文化工作的思路,锻炼了学生民族音乐文化工作的实际能力。

(二)与地方艺术团体合作,助推音乐研究与实践

我系坚持应用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办学方向,积极推进学科与地方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利用近年来专业发展所形成的科研平台与团队,聚焦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支持各类民族文艺研究活动,促进音乐学科的发展。同时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民俗民艺开发、文化品牌建设打造等研究。在与相关领域的合作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机制与途径。如:近几年已与新晃歌舞团、麻阳花灯剧团、怀化市阳戏剧团、怀化市群艺馆、怀化市广电局、怀化市委宣传部、通道哆嘎哆吔歌舞团、靖州苗族歌鼟歌舞团、怀化侗文化城、芷江文化局、广西三江文化局、贵州铜仁文化局等单位设立合作工作站,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侗族大歌”文化产学研合作工作站,辰溪县罗子山“瑶族高腔”文化产学研合作工作站,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苗族歌鼟”文化产学研合作工作站,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团队建设,开展联合攻关,师生在实践中组织教与学,把社会实践变成教学的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搞调查、搞研究、创编作品;将科研与地方服务有机结合,在产学研一体化中达成产学研各方面的目标,达到了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服务了地方文化、经济社会建设的目的。其中较为突出的成果有:协助合作方把辰河高腔、苗族歌鼟等成功申报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咯啰打打”、“哆嘎哆吔”、“苗山飞歌”、‘“山寨素描”等一批节目获省部级大奖。一方面,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能力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五、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考核方式

(一)注重考试的多样化

音乐学专业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在考核和教学评价方面,针对音乐课程的特点,突出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展示,逐步改变单一的集中闭卷笔试和一次性终结考试的方法。第一,改革以闭卷笔试为主的单一化考试方式。根据音乐课程的特点,引入创作、论文、制作、操作、创编、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试方式,提倡多种考试方式的结合与互补。第二,改革目前大多数课程期末一次性结果考试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全程性考核,提高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以减少一次性结果考试带来的偶然性和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提高考试效度。《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加大了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占总分数50%,分别是考勤占20%、课题问答占20%、道德表现10%;《民族民间音乐》成绩分中考、末考与平时成绩各占三分之一,而中考与末考均以学生舞台实践形式进行计分;器乐教研室实行月考制,四次月考占40%,艺术实践占10%,期末考试占50%。钢琴教研室实施多段式考试,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强调知识能力的应用性

音乐学专业变“考试成绩的单一控制标准”为“成绩、素质、能力”的多重控制标准。结合学院的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对考核方式、成绩认定等环节实施人性化、针对性的改良与创新,适当增加考查比重和实践环节的附加分。如对外出参加演出、实践锻炼、顶岗实习、交换留学的同学均可视具体情况给予缓考、免试等相应的安排和处理,对舞蹈、钢琴、器乐、声乐等专业的学生,也正在尝试实行“弹性”的考试制度,在考试内容地选择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一定的自由度,可以自主的选择考试的等级和程度,以获得不同等级的成绩,培养个性人才。

六、打造一支具有改革精神,富有改革成效的师资队伍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强化教学管理,使教风建设有章可循,如对教学过程,从排课、教材选择、课堂教学到作业批改、考试等均有章可循;对任课教师,制订了试讲制度、主讲教师制度、教学考评制度等。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建立了校、系领导、教研室教师听课制度、督导制度、教学考评制度等,成立了音乐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以及学生评教组织。在教研室管理上,有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室主任考评制度等。规范劳动纪律,采取上班指纹刷卡签到制,杜绝教师上班迟到、早退现象。这些制度的执行,有效的推动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纵横结合,提升青年教师教研能力。

采取“横向交流”与“纵向培养”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实施青年教师专业节目展演,促进青年教师间的横向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实施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专门导师进行传、帮、带,建立老教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制度。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尽量让高职称、高水平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设置主讲教师岗位,成立以主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小组,开展教学法研究,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科研方面,突出中青年教师骨干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将承担的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立项分解,由中青年教师骨干负责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在学术梯队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研究,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科研能力培养,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实行开放式人才培养与交流

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支持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对在职提高学历的教师,除学院每月给予一定的津贴外,系里还尽可能给与相应的时间和经费支持。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骨干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培训研修,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积极支持教师参加校内外的教学、学术交流活动。己派出8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兄弟院校进修学习和短期培训,选派了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去国外考察访学。

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成效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实施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我系在教学质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有稳步提高。我系现有省级精品(声乐)1门、校级精品课程(声乐、合唱与指挥、钢琴、民族民间舞蹈)4门,主持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1项、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参与教育部课题研究2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系大力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音乐才华的展演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团体和个人的音乐比赛活动,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根据侗族舞蹈创编的《咯啰打打》,2004年获“第五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一等奖。苗族多声部合唱《山寨素描》,2005年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二等奖、湖南省一等奖。侗族舞蹈《哆嘎哆吔》,2006年获湖南省“田汉创作大赛”一等奖。根据侗、苗、瑶芦笙舞改编的《醉芦笙》,2010年获中国教育电视台校园魅力春节联欢晚会专业展演“金奖”。由我系老师编排的舞蹈《玛雅启示录》,2012年获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20

12、2014年连续两次获湖南省第七届、第八届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团体总分一等奖。沈超获2013声乐国际大赛(新加坡)高等师范院校专业组美声唱法独唱铜奖;黄明文在2013年第三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中获民族本科组二等奖。2014年9月在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演中获团体总分三等奖(全国52所高校中排名14名,二本院校中排名第一),其中王炯同学获基础理论个人单项奖(二本院校唯一获得该项目奖项的选手),马方旭、王炯同学获个人全能二等奖,肖田野同学获个人全能三等奖,创造了二本院校3名选手均获全能奖项的佳绩。以上获奖充分体现我系有效的将专业理论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相连,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和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统一。

怀化学院音乐舞蹈系

2014年11月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路

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口译课程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改革论文

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已修改 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之路
《已修改 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之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