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乞巧节

发布时间:2020-03-02 04:01: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谈西和“乞巧”

摘要:西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紧紧围绕打造陇上文化名城的目标,深入挖掘伏羲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和民俗文化,先后挖掘整理了仇池山歌、陇南影子腔、春倌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民族相处融洽,共同开发陇南,悠久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性的地域特色。陇南文化,既是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又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独特的风俗民情,特别是乡村民俗,深受史学界的关注和游人的青睐。在宕昌县境内岷江两岸的官鹅乡和新城子乡,生活着由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有着独特的风俗,融宗教信仰与娱乐为一体的“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活动,场面壮观,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体现出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文县境内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同胞,是古代白马氐人的一裔,他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独特的婚礼仪式和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古老宗教活动“池歌昼”,场面庄重,每年五月端阳的“采花节”,充满了生活情趣。在陇南各县,无论是田间地头,或是山林深处,赶集途中,到处都能听到高亢嘹亮的“洮岷花儿”,不少地方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广大群众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等民间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尽显民族风采。宕昌沙湾、官亭等地群众自酿的“咂杆酒”,历史悠久,口感醇厚绵长,是待客的佳酿。山区群众惊险激烈的狩猎活动,及“见者有份”的古朴遗风,都能使旅游者感到陇南乡村人民的热情纯朴多民族相处融洽,共同开发陇南,悠久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性的地域特色。陇南文化,既是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又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独特的风俗民情,特别是乡村民俗,深受史学界的关注和游人的青睐。在宕昌县境内岷江两岸的官鹅乡和新城子乡,生活着由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有着独特的风俗,融宗教信仰与娱乐为一体的“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活动,场面壮观,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体现出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文县境内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同胞,是古代白马氐人的一裔,他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独特的婚礼仪式和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古老宗教活动“池歌昼”,场面庄重,每年五月端阳的“采花节”,充满了生活情趣。在陇南各县,无论是田间地头,或是山林深处,赶集途中,到处都能听到高亢嘹亮的“洮岷花儿”,不少地方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广大群众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等民间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尽显民族风采。宕昌沙湾、官亭等地群众自酿的“咂杆酒”,历史悠久,口感醇厚绵长,是待客的佳酿。山区群众惊险激烈的狩猎活动,及“见者有份”的古朴遗风,都能使旅游者感到陇南乡村人民的热情纯朴伏羲生处、仇池古国、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已成为西和的三张靓丽名片。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力加快“一湖九园”十大景区建设,努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先后完成了晚霞湖和隍城森林公园、观山植物园公路、晚霞湖游艇站、环湖景观带、仇池碑林等景观设施建设,晚霞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陇南十大重点景区。大力开发仇池奇石等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热线,形成集石窟艺术、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观,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7.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37.6万元,文化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旅游产业开发先进县。

关键词: 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 乞巧节 乞巧之乡

一 西和概况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大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西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在国内绝无仅有。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2008年6月,西和县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和乞巧节作为一枝独秀的历史文化奇葩,被打造为西和县旅游文化品牌,倍受世人瞩目。

西和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锑、铜、黄金等,县境东南部属全国铅锌矿第二矿带延伸,南部属全国第三大锑矿带。农作物以小麦、马铃薯、玉米、荞麦为主,中药材有半夏、淫羊藿、当归、党参等,2004年被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二 乞巧的历史渊源

甘肃西和,乞巧活动的发源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西和乞巧民俗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七夕”文化基本上同源同时。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织女、又名七仙女,《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国,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的故事,更为这片美丽的土地抹上了极为神秘的色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理,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唱不完的“乞巧歌”。同时,在“乞巧”游乐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容的情趣动人的民俗节日。

三 乞巧的基本内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至七月初七,仇池儿女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这就是仇池山川欢腾的女儿节——乞巧节。

西和县乞巧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

1 乞巧唱词类型

一是神灵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谷植物崇拜、动物崇拜、水神崇拜等;二是对心灵手巧,对美好姿容风度的乞求;三是对真挚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四是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的颂扬;五是劝人向善、劝人和谐相处。

2 乞巧歌曲的曲调

乞巧歌曲的曲调有三种,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但歌词类容丰富,数量很多。

3 乞巧的音乐,舞蹈形式

有迎巧词、泼又泼调;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 4明间故事类

有牛郎和女织女的故事、巧娘娘传说、杨二郎传说。 5 道具制品类

有巧娘娘像、五谷供果、巧芽、手袢、头饰、云肩拂尘乐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工艺制品。

四 乞巧的主要特征

西和乞巧风俗自形成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下特征: 1 活动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所有明间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节日之一; 2 崇拜虔诚,仪式隆重

乞巧活动中蕴含着天象崇拜、水崇拜、神灵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个乞巧环节都有隆重而虔诚的膜拜仪式;

3 同农耕文明信息相关

乞巧民俗根植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对牛图腾的崇拜模式,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乞巧习俗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

4 活动兴盛程度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活动越兴盛; 5 乞巧过程是重头戏,其实质是子女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的过程; 6 乞巧唱词涉及子女的方方面面;

7 分布范围广,群众基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 五 乞巧节再变也抹不去文化痕迹

西和“乞巧节”活动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在国内绝无仅有,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随后,西和县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乞是乞求,巧是心灵手巧,“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乞求幸福的意思。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7天8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理,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唱不完的“乞巧歌”。

同事,在“乞巧”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动人的民俗节日。其间,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向织女牗(当地称为巧娘娘牗)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因参加“乞巧节”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该节也被称为“女儿节”。

据悉,在乞巧节活动中,北京伯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以“乞巧”为题材承制一部大型记录电影。该部影片将由日本新锐导演大象冢荣治操刀,制作团队来自中,日两国,剧组成员达40人,可谓是一支规模大,规格高,国际化的专业记录拍摄团队,影片制作完成后还将参国际影展。

另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和乞巧节,更好的保护和继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产业的发展,由西和县政府投资,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在8月9日至16日(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在举办“寻找失落的女儿节”体验行活动中,“黑鸭子”女子组合,以及来自法国的女性学者和数名女大学生,在风景秀丽的晚霞湖畔体验“乞巧”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并且承制的大型人文记录片《探寻西和乞巧》的拍摄工作,该记录片再现了原汁原味的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已通过央视十套《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

继前一部纪录片《探寻西和乞巧》之后,《寻找失落的女儿节》是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的又一部关于西和乞巧节的纪录片。“其实触动我们想成为这样一种文化记录者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在接触了不少城市里的年轻人,问起关于乞巧节,几乎没有几人说得上,而来到西和当地,看到年轻人多出外打工,乞巧节的文化传承无疑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应该说,这一切促使我们拿起了镜头。”《寻找失落的女儿节》执行制片郭笑鲲说。

就像今年还唱乞巧的姑娘,明年后年就变成了媳妇一样,从形式到唱词等方面,乞巧节都有了变化,但怎样的改变都无法抹去乞巧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痕迹。所以,明年,姑娘们依旧会唱响“七月初一天门开,请我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驾云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总之,西和“乞巧”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化特色;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西和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要充分发挥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打造旅游市场,让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继续发扬专递。

参考文献:

[1] 甘肃恒信信息网 http://www.daodoc.com/news/newslocal.asp?id=2691 [3] 山水旅游 http://www.daodoc.com/lns/xhx/ [5]苏君.学习考察陇南市旅游产业的体会[H],新华网,2008-3-15.

乞巧节

乞巧节活动方案

乞巧节作文七夕“双语情话”

广东云台太平镇乞巧节

乞巧

乞巧

乞巧

乞巧

乞巧

乞巧

乞巧节
《乞巧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