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乞巧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15 08:32:4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

打粮沟小学 何维娜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乞、霄”,会写“乞、巧、霄、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

2、讲述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板书课题。

3、回顾平日里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习古诗

1、解诗题:结合注释和课后资料袋,了解乞巧节。

2、知诗人:学生汇报对诗人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3、读诗句:

① 初读要求:放声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 检查自学效果:小老师领读词语。

③ 将字词带入到诗句中,把整首诗读正确、流利。 ④ 教师范读。 ⑤ 齐读。

4、解诗意:

(1)学习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① 理解“宵、霄”,结合图片,描述美丽的夜空。 ② 带着对美的遐想,指生读。 ③ 教师创设情境,引读。

(2)学习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①自由读

三、四句。②简介织女。

④ 抓住“家家”、“尽”,体会对月乞巧的情景。 ⑤ 多形式读出场面的隆重。

⑥ 出示乞巧歌,自由练说你想祈求什么。

5、悟诗情: 一个美丽的传说,一首通俗的小诗,牵动着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更寄托着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让我们再入情入境地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诗篇

三、写字指导: 乞、霄

四、拓展阅读

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再来读几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吧!出示《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小结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经典古诗词,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灵。今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一定也有很大的收获,希望你们日后能带着对古诗词的热爱去积累诵读更多的经典诗词!

推荐第2篇:乞巧

16.《乞巧》教学设计

执教:南靖船场中心小学 张淑梅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5.简介作者.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一、

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5.再次齐读.

二、

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 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

三、

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

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2.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那乞巧方式这么多,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呢?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

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 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2.同学们,在这七夕的夜空下,远望浩瀚的银河和半弯月亮,你想对织女乞点什么吗或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13.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四、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3.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六、小结

今天这节课不仅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一节美好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在即将下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下课。

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 ——《乞巧》教学反思 南靖船场中心小学 张淑梅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古诗不正是如此吗?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可见,重视古诗教学意义重大。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众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下面,我结合《乞巧》一课,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儿和星空同样澄碧如洗的美妙时刻,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

二、穿过“尽”字,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 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也有的说,我看见了她们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引导学生领悟诗的表达内涵这一环节,我巧妙地拓展课外知识,为后面的理解做铺垫。如,“无数条的红丝线都穿完了,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介绍织女。”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织女是一位聪明、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人,有了这作铺垫,学生马上领悟到,人间的姑娘对月穿针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拥有“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如果你有一双巧手,那你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没错,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这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才出现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画面。

四、融入“情”字,诵诗文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啊,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易唱动听。因此,融入我们的“情”读出我们的味,共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带着我们的喜悦、激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再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听得出他们是将自己的理解给读出来了,他们不仅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这时,再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古诗的意境中美美地诵读古诗,岂不美哉!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了《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可要求学生去找找其他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从而共同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虽然,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教学课不也可以同样丰富、饱满、生动吗?让我们共同期待——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

推荐第3篇: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能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风俗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体会书中丰富的想象。 难点: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复习学过的古诗《春日》、《咏柳》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中国的传统节日导入乞巧节。(板书课题)

2、讲解“乞”“巧”两字的注意点。

3、介绍诗人林杰。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按照以下要求来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自己大声自由读两遍。

2、个人读。

3、师生合作读。

4、齐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研读古诗前两句“七夕今宵望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了第一句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同音字:宵、霄) 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宵——今宵——今天的晚上 霄——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两个字的写法一样吗? (“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

(2)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美丽,美好,神奇„„) (3)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渡”是什么意思?(渡过) (4)有同学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牛郎织女只有在这一天晚上才能相会,多么感人啊!(板书:天上喜相逢)咱们都替他们高兴,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呢?(生体会,再读)

2、研读古诗后两句

(1)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织女喜相逢,那人间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资料:读一读,你从资料里知道人间在乞巧节这天忙什么呢?板书:人间忙乞巧。 (2)请同学们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一起读出人间忙乞巧的热闹场面来! (3)当年的女孩在月光下乞求什么?(介绍织女和《乞巧歌》) (4)写一写自己的心愿,你会乞求什么? (5)练习说话。

教师小结:人间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板书:追求幸福。一起读

四、拓展练习,整体回顾。

1、林杰根据(七夕节)流传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创作了古诗《乞巧》

2、再读古诗,并把它背下来。

五、作业设计

推荐第4篇: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真空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诗人林杰的《乞巧》这首诗浅显易懂,涉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课件出示的生字、牵牛织女图、对织女的文字介绍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景,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从而更深层面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

三、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四、学习重点及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思路

(一)积累展示,激起兴趣

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还知道有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咱们共同来背背吧。(教师预设:《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也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咱们共同来看看课后资料袋。

4.谁能说说从资料袋中了解到内容 5.让我们一起和诗人林杰过一个乞巧节吧。来齐读课题——乞巧。

(设计说明:从学生积累的古诗出发,引出今天所学传统节日的古诗。运用课程资源理解乞巧节之意,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你们学习古诗有什么好方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3.谁来读读这首诗?师指名读诗。

4.教师评价,你读的真好,注意读准了“乞”“霄”这两个生字。

5.教师出示这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乞、霄(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能读读? 6.去掉拼音还能认识吗?(课件出示:去拼音生字)

7.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生字?

8.(课件出示:乞、气和霄、宵)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9.咱们来写写这几个吧。(课件出示:乞和霄的书写过程)我们一起跟着大屏幕先书空。

10.请大家在方格中写一写这两个字。

(设计说明:以学生主动识字为主,将识字分为“五步走”,扎实进行识字教学,再以课件的方式,展示“乞”、“霄”的难写部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扎实识字。)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咱们再读读这首诗,相信这次你能读的更好。读古诗讲究停顿,请你在停顿的地方画出“/”

2.谁能试着按自己停顿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3.老师听出来了,你是这么停顿的。 (课件出示:画了斜线的古诗)

4.谁还能按照停顿的斜线来读读这首诗?

5.咱们来一起读读吧。

6.没有了斜线,你读时还能停顿吗?

7.我们共同再来读读吧。

(设计说明:古诗的朗读是十分讲究韵律的。通过让学生画斜线来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掌握这种学习朗读古诗的方法,体现出教师的“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

8.你学明白了什么词语? 9.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0.想看看“碧霄”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碧霄的画面)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天空?

11.你觉得这夜空美吗?(课件出示:古诗全文)你能把美的感受读出来吗?咱们一起来把这美的感受读出来吧。

12.人们在这美丽的夜空中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牵牛织女图)

13.是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个传说故事? 14.你明白第一句古诗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15.(课件出示:第二句古诗)诗人林杰出来看到天空中的牵牛织女星以外,还看到了什么?

16.让我们借助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一下人们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谁能说说?

17.(课件出示:织女的介绍)人们为什么要穿针引线? 1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19.哪位同学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二句诗?

(设计说明:理解古诗一方面需要对词语的了解,另一方面需要描绘意境。通过课件展示的“碧霄”及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另一方面营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过乞巧节的美好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爱的兴趣。)

(四)设疑导思,拓展延伸

1.人们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有什么别的愿望吗?

2.(课件出示:古诗《乞巧歌》)自己读读,说说人们还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那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首诗吗?想乞取智慧的咱们来读读。想乞取健康的咱们来读读。

5.老师也想读读。(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老师配乐读诗。 6.谁也想像老师这样配乐读读这首诗? (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7.咱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我们试着来背背吧。

(设计说明:以优美舒缓的中华古典乐曲为配乐,让学生在悠悠的琴声中把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朗读、背诵传达出来,更加深了对本文的深层次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咱们这节课和我们传统节日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希望大家也能在七夕这个传统节日那一天来乞取自己的希望。也希望大家课下能收集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在优美的动听的乐曲声中再次背诵这首诗,表达对自己的情感吧。(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设计说明:将课内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的古诗的学习拓展到课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了解,也有效地使我国传统文化能在学生心中扎根。)

推荐第5篇: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5、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准备:音乐、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七夕乞巧节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记忆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经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亲人、朋友听一听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温故而知新。

2.这一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3.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2、指名读,正音。

3.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4、让我们再一起读这首诗,读准字音的时候思考:这首诗该如何划分节奏更合适?(师范读、生跟读,师生读,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我们已经能把古诗读通读顺了,那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平时都用了哪些方法理解古诗意思吗?(指名说:多读几遍,看注释,查字典,问同学,教师)

2、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结合课文注释,试着自己理解诗意,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儿大家讨论交流。(学生自学)

3、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交流吗?(学生提问)

四、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我们要理解《乞巧》这首诗,还要从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起,你们知道吗?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诗人林杰也是这个日子写下这首诗(课件:

一、二句诗)一起读读这两句,你能从句中找出两个动词吗?(看、渡)什么时间看?()谁看?()看哪儿?(碧霄)(板书)“碧霄”是什么样子,指导学生想象,看着深蓝天空中的繁星点点,人们希望看到什么?(牵牛织女渡河桥)能背诵杜甫的《牛郎织女》吗? 3.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4、牛郎织女在银河两边遥遥相望,只在“七夕”晚上相会,想到这儿,你的心里(伤心),带上你此时的心情读(“七夕„„河桥”),也只有在这一天,织女才能见上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孩子,两个可爱的孩子才能见到朝思暮想的妈妈,想到这儿,再读(“七夕„„河桥”),经过漫长的等待,七夕这晚,牛郎就要见到心爱的妻子了,孩子们就要见到自己亲爱的妈妈了,你的心里特别(高兴),带上这份喜悦,再读(“七夕„„河桥”)。

(二)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

三、四行。你能从这两句诗中找出动词吗?(望、穿)谁望?(家家)望哪儿?()望着秋月干什么?(乞巧)

2、“乞巧”什么意思?(乞盼有一双巧手)像谁一样的巧手?(织女),传说中的织女心灵手巧,织的锦缎又光又亮,织的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少女们个个羡慕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这一天,用五彩线穿九孔针来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补充资料袋内容)来看看人们是怎么“乞巧”的(课件:乞巧图)

(古代家有女孩,总希望她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乞巧节又名女儿节。)

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3、听到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热闹的乞巧场面,同学们,乞巧的人多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家家、几万条、尽)为乞巧少女们穿了多少条?(几万条)真有几万条?(

)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泛指很多很多,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对幸福的渴望和乞求是多么强烈!用你的朗读把少女们强烈的愿望表达出来吧(家家„„几万条)。在月光下乞巧的人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啊,再读(“家„„条”)。

4、人们乞盼有一双巧手,还乞巧什么?(课件:乞巧歌),如果是你还会乞盼些什么呢?(先用的许愿的形式再让学生说) 把学生愿望连接起来,变成现代《乞巧歌》,古时候的人们乞巧,现在的我们的乞盼,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板书追求)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目标!希望人们的乞巧能梦想成真,也希望同学们能梦想成真,带上我们的祝愿,再读这首诗(整首古诗)(齐读全诗)

(三)有的同学在多次诵读后,已经能背这首诗了,我们一起来试试。(试背古诗)

五、小结、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____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写过与七夕乞巧节有关的诗篇,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牵牛织女》、《七夕》、《秋夕》

六、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古诗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外能积累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推荐第6篇:乞巧

教材解读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这首诗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教学时要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含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难点:

在创设情境中,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乞巧》;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同学们,记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这是描写什么节日的诗歌?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节日的诗歌:《乞巧》。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

二、朗读。

1、听范读。

2、以小组为单位,先四人齐读2遍,然后各读一次,组长认真听,帮组员纠正读音。

过渡:刚才看到大家读得很起劲,我想请三个小组来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愿意?

3、小组赛读。

过渡: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想听吗?

4、师范读。

5、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大意。

过渡: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根据资料袋。课后的注释,想想每句诗的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http://Www.xtcxx.cOm/原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Article/Article.asp?nid=27368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讨论讨论。

1、小组讨论。

2、指名读。(你刚才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4、《乞巧》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在这一天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你们知道吗?谁来说一说。

5、指名说《牛郎织女》。

6、聪明的林杰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想起了古老的神话传说,忍不住吟诵了“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7、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在忙着跟织女相会,地上的人们又在忙什么呢?

8、指名读说„„(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9、人们向谁乞巧?乞巧什么?(乞巧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有一个美丽的家庭。对月企盼,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可爱的林杰,看到少女们对月穿丝,不住吟诵“家家乞巧望秋

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小结:在七月初七的晚上,人们看着碧蓝的天空,因为牛郎织女要在鹊桥上相会。每家每户的少女在对这月亮用五彩线穿针,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丝线。聪明的林杰写下了《乞巧》,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请同学们用喜悦的语调再读一读《乞巧》。

四、学习生字词。

过渡:朗朗上口的《乞巧》,美丽的七夕,给我们送来了四个生字宝宝。谁能读一读。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学习生字词。

2、齐读、指名读。区别“气—乞”

“宵—霄”

3、先范写,后学生写生字。(一个写两个)

4、评字。

五、课外拓展。

过渡:古代诗人在七月初七这个良宵遥望碧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大家打开《拓展阅读》第157页,读一读杜牧的《秋夕》。浏览一下157—159页上的内容,了解与七夕有关的内容。

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2、自由读、师范读。

六、总结。

美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道出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聆听这首诗。(闭上眼睛,联想起这个节日的画面,让我们沉醉到诗中。)

八、作业。

背诵并默写《乞巧》。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名诗名句。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首诗。(师背《清明》)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2、这是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古诗。这一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指导“乞”的变调)看看这个“乞”字,你会想到什么字呢?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在此基础上,试着读出节奏,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初读自悟

1、同学们发现了吗?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哪两个字?(师板书:宵——霄)怎么记住这两个字呢?(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组词:今宵、碧霄。你知道“今宵”的意思吗?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什么意思呢?(不知道)

2、对古诗,还有什么疑问?(

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3、不理解“传进红丝几万条”)问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好,那我们就通过学习讨论来解决,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诗的意思。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通过想象,帮助理解古诗。

4、把古诗抄写下来记忆。

3、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2、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老师让同学们预习时阅读校本课程上的故事,读了吗?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把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人间的姑娘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对织女的心灵手巧羡慕得不得了。

3、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书上插图描绘的正是这般情景。在星空下,想象着碧霄之上的种种,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师范读)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读读

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5、原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就是乞取智巧。乞巧的方式:资料袋里)

我还知道的方式有:蜘蛛结网和贺牛生日,蜘蛛结网就是人们把瓜果装在盘里放在院子里,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得巧了。贺牛生日指的是传说七夕这天是牛的生日,牧童就会在这天采摘一些野花挂在牛角上给牛过生日。(课件出示四种方式)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1、画几座彩楼,楼里有许多姑娘拿着许多五彩线在穿九孔针,夜已经深了,可是姑娘们还在不停地穿;

2、画许多人家,人们都在院子里放一盘瓜果,眼睛望着秋月,默默乞巧;

3、„„)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是啊,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们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谁想读读这首诗?那就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现在,乞巧的内容更丰

富了,心意也更诚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同学们,你们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乞取些什么呢?(生自由说:为老人乞取健康;为老师乞取健康;为朋友乞取快乐;为外出的人乞取平安;为残疾儿童乞取健康的身体;为灾区儿童乞取美好的家园„„)

2、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一起背着古诗,在心里静静地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生齐背)

3、看着同学们专注的样子,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抄写积累下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在本子上认真抄写这首古诗!(生:抄写古诗)

六、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同学们课下可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也抄在你的笔记本上。了

《乞巧》古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

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先出示本节课的生词,由学生来认读、领读;接着把生字脱离词的环境单独出现,让学生认读;最后把生字、词送回文中,学生再

来认读,使学生达到认读正确的目标。此环节落实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5、正音:仔细瞧瞧诗的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绿的天空的霄)

6、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7、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8、(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9、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10、同学们都知道,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乞巧节人们又忙什么呢? 请看大屏幕资料袋的内容。(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11、古人在过乞巧节时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再读读

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12、反馈。

a、人多,很热闹。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月光下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三、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配乐)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四、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板书设计:

乞巧 乞取智巧

追求幸福

推荐第7篇:乞巧(优秀)

乞巧教学设计

蔡官营小学

李铭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背诵古诗。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能背出我们学过的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书空)。

生字:乞的读音、乞和气的区别。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林杰,他是唐代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写诗,《全唐诗》一共收录了他的两首诗,《乞巧》就是其中之一。(播放人物介绍幻灯片)

三、解诗题 说到《乞巧》,谁知道题目的意思?a,书中介绍: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又名七夕。b,乞:乞求;巧:灵巧的心和手;乞巧:乞求灵巧的双手。

那么是谁向谁乞求呢? 在什么时间乞求?

用什么方式乞求呢?(幻灯片出示问题) 让我们走进古诗去一探究竟!

四、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流利。

1、读准字音:

请你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其他同学仔细听,提出你的意见。(找3名同学读,相机指出:宵和霄是同音字;)

最后齐声朗读古诗。

2、读出节凑:我们知道古诗都是节奏性很强的,让我们通过适当的停顿来读出这首诗的节奏(幻灯片出示停顿标记);自由地练习有节奏地朗读;接下来让我们师生合作,我读题目和二四句,你们读一三句。我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慢、有停顿)我们来对调一下,你们有没有信心读好?这种感觉出来了,这就是诗的味道。下面我们连起来读一下(老师读题目和作者)

五、解诗意(先把题目和古诗抄在黑板上)

1、圈出不懂的词语:请你默读古诗,把你不懂的词语用笔圈出来,圈完的请坐好。

2、解决困惑:谁来说说你圈的是什么?(全部说完再解释)谁能解答他这个问题?(学生问,学生答,教师补充)请把意思简单的写在这些词语的旁边。

宵:晚上;今宵:今天晚上;霄:天空;碧霄:(浩瀚无际的)青天;渡:渡过,这里理解为相会;河桥:天河、银河,鹊桥(和我们看到的河和桥不是一回事);乞巧:接受乞巧的方式(对月穿针;陈瓜果于庭院以求乞巧,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乞巧丢针:中午阳光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绿豆芽生不乱。)秋月:指月亮,因为农历七月已经到了秋天,所以叫秋月;穿红丝:古时女儿家乞巧的一种方式,对着月亮穿五彩的丝线。尽:完。几万条:泛指很多很多……

4、说意思:不懂的词我们解决了,词和词连起来就是句子,我们来共同看一看诗句的意思。谁来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今晚是七月初七,我们早早来到户外看着浩瀚无际的青天,)看一看七月初七晚上的月空(出示幻灯片),人们看到了什么呢?(牛郎和织女正在鹊桥上相会。)看一看牛郎和织女(出示幻灯片)我们看着图来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对应的是哪两句诗?读诗句(幻灯片出示诗句)(板书:天上传说)

天生的牛郎和织女幸福地相会了,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哪几句,齐读。谁来说一说第三局的意思?(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在对着月亮,)这些姑娘对着月亮在干什么?穿红线,穿了多少条?数不清。(穿完了很多很多的五彩的丝线。)姑娘穿红线干什么啊?乞求巧智(板书:人间企盼)我们来对着图片说一说后两句的意思。

六、悟诗情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最终有了比较圆满的结局,这在人们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们相信真诚的心一定能够打破各种阻碍,赢得美好,因此,人们更坚信只要真诚的祈祷,向上天乞求,在七夕遮天向牛郎和织女乞求,他们的愿望就一定能够成真,不仅仅是姑娘家的愿望能实现,想一想他们都会向上天乞求些什么呢?(出示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再想一想,当时的人们真诚的向上天乞求,他们在七夕这一天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引导1:这是一个节日,节日里人们的心情如何,六一你的心情如何,高兴能够愿望成真,获得巧手和好的姻缘;引导2:你的愿望能够实现的时候,你就要得到幸福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喜悦)你想不想向织女乞点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高兴的心情齐声朗读这首诗。

七、这首诗比较简单,有能够背诵下来的吗?(有能背诵的让背诵,不能背诵的用画面提示。

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来回顾一下这首诗:第一幅:浩瀚天际;第二幅:牛郎织女会面;第三幅:望秋月;第四幅:对月穿针,红丝万条。)

八、生字

qǐxiāoxiāo字音:乞;宵霄;

字义:乞:乞求;巧:巧手:宵:晚上:霄:天空。 字形:乞——气;宵——霄;巧——亏;渡——度

九、总结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授。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这些关于神话故事的古诗、关于祖国悠久文化的神话故事!

推荐第8篇:乞巧1

《乞巧》1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课件,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课件)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 2.抽查,(课件)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课件)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课件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课件)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课件)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课件交流。

2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课件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希望看见什么呢?课件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知道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课件)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课件)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课件)于是诗人写到课件——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3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课件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课件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

4 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课件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5 课件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29乞巧

天上

相会

人间

乞巧

推荐第9篇:《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

港北小学

高真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取智巧的意思。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如蜘蛛结网、贺牛生日和对月穿针等但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也就是说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首诗是流传很广的一首古诗。当然,本诗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所以特别适合小学生学习。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处于水平二阶段,学古诗还处在接受阶段,因此,以引为主,扶放结合。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乞巧节我们这些地方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诗意就更有难度了。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出诗意。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乞、霄”两个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4、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讲给别人听。

四、说教学方法

本首古诗我主要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想象,自己理解诗意、感受情感。

五、说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六、说难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

七、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播放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

(意图:故事导入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一位诗人,他就是唐朝诗人林杰,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乞巧》。板书:乞巧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看看这个“乞”字,几笔?中间加一横变成了什么字?(“气”)

对!如果你们在中间多写一横,老师就要“生气”了。所以说,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来,让我们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先读读资料袋,我相信你们会有所收获的。

乞巧会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 课件出示:乞巧

(意图:为了加深学生们对“乞”字的印象。也为了启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本领。) 谁能来读一读呢?(指名读)

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

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

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呢?你们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宵”是晚上,“霄”是天空)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意图:符合三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的要求)

读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哦!来,我们一起听听这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播放课件:乞巧诗朗诵 来我们一起跟着读一读。

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节奏,有没有韵味? 好,让我们一起有韵味的读一读。

(意图:让学生能够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味,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三)品读鉴赏

1、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下面请同学们默默的读一读,看看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可以和同桌交流,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我们一起解决。 指名回答。

同学们的疑问真多,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肯定也有读懂了的地方,那我来考一考大家了。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

指名回答(每年的七月初七,又名七夕)

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我们知道霄是天空,那么碧霄是指什么样的天空,你能想象一下吗?

出示课件:夜空图。

解决了这两个词的意思,我相信这句话对你们来说也不难了,你们能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同学们想一想,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诗人看着这浩瀚无边的星空想到了什么?(牛郎织女) 指名回答。

学生一起读一读第二句。 出示诗句。

同学们猜猜看,这句诗中渡(过)、河桥(鹊桥)是什么意思? 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了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鹊桥相会)

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牛郎和织女被分隔在银河的两边,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一年只能相聚一次,今天,终于盼到了他们相会的日子,你觉得他们心情怎样的呢? (开心、快乐)

也就说牛郎织女在天上喜重逢。

(意图:启发学生思考,明白诗意,体会诗中情感) 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2、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是啊,在这样一个月儿高挂的天空,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

三、四行。(学生读)板书:人间 人间姑娘在乞巧呢?她们向谁乞巧?(织女)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出示课件: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把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人间的姑娘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对织女的心灵手巧羡慕得不得了。

想不想看看织女织的云锦?

现在总知道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了吧!她们希望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当然了,乞巧,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可以乞取什么呢? 出示:乞巧歌

当然,如果是你们,你们会乞取些什么呢? (意图:联系生活,体会情感)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丝毫不亚于我们的春节。 还记得我们过春节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景象吗?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人很多)再读读

三、四行。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

人们是如此的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古时候的人们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 出示课件:蜘蛛结网、贺牛生日和对月穿针。

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对月穿针)

是啊,对月穿针就是她们对织女诉说愿望的方式,她们穿了多少线你们知道吗?(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很多很多。)从这句诗的哪个字也可以看出穿的红线很多呢?(尽)尽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吗?(完) 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意图: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诗意,感受情感)

无穷无尽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难怪诗人会这样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同学们你们也来一起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乞巧有关的古诗,还有很多古诗也是和节日有关的。老师这里就有几首。

课件出示:《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意图:让学生会举一反三,体会古人的情感)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乞巧这首古诗,也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首古诗背诵出来,并且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八、说板书设计:

巧 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上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推荐第10篇:乞巧节

谈西和“乞巧”

摘要:西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紧紧围绕打造陇上文化名城的目标,深入挖掘伏羲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和民俗文化,先后挖掘整理了仇池山歌、陇南影子腔、春倌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民族相处融洽,共同开发陇南,悠久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性的地域特色。陇南文化,既是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又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独特的风俗民情,特别是乡村民俗,深受史学界的关注和游人的青睐。在宕昌县境内岷江两岸的官鹅乡和新城子乡,生活着由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有着独特的风俗,融宗教信仰与娱乐为一体的“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活动,场面壮观,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体现出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文县境内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同胞,是古代白马氐人的一裔,他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独特的婚礼仪式和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古老宗教活动“池歌昼”,场面庄重,每年五月端阳的“采花节”,充满了生活情趣。在陇南各县,无论是田间地头,或是山林深处,赶集途中,到处都能听到高亢嘹亮的“洮岷花儿”,不少地方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广大群众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等民间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尽显民族风采。宕昌沙湾、官亭等地群众自酿的“咂杆酒”,历史悠久,口感醇厚绵长,是待客的佳酿。山区群众惊险激烈的狩猎活动,及“见者有份”的古朴遗风,都能使旅游者感到陇南乡村人民的热情纯朴多民族相处融洽,共同开发陇南,悠久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性的地域特色。陇南文化,既是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又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独特的风俗民情,特别是乡村民俗,深受史学界的关注和游人的青睐。在宕昌县境内岷江两岸的官鹅乡和新城子乡,生活着由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有着独特的风俗,融宗教信仰与娱乐为一体的“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活动,场面壮观,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体现出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文县境内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同胞,是古代白马氐人的一裔,他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独特的婚礼仪式和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古老宗教活动“池歌昼”,场面庄重,每年五月端阳的“采花节”,充满了生活情趣。在陇南各县,无论是田间地头,或是山林深处,赶集途中,到处都能听到高亢嘹亮的“洮岷花儿”,不少地方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广大群众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等民间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尽显民族风采。宕昌沙湾、官亭等地群众自酿的“咂杆酒”,历史悠久,口感醇厚绵长,是待客的佳酿。山区群众惊险激烈的狩猎活动,及“见者有份”的古朴遗风,都能使旅游者感到陇南乡村人民的热情纯朴伏羲生处、仇池古国、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已成为西和的三张靓丽名片。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力加快“一湖九园”十大景区建设,努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先后完成了晚霞湖和隍城森林公园、观山植物园公路、晚霞湖游艇站、环湖景观带、仇池碑林等景观设施建设,晚霞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陇南十大重点景区。大力开发仇池奇石等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热线,形成集石窟艺术、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观,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7.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37.6万元,文化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旅游产业开发先进县。

关键词: 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 乞巧节 乞巧之乡

一 西和概况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大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西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在国内绝无仅有。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2008年6月,西和县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和乞巧节作为一枝独秀的历史文化奇葩,被打造为西和县旅游文化品牌,倍受世人瞩目。

西和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锑、铜、黄金等,县境东南部属全国铅锌矿第二矿带延伸,南部属全国第三大锑矿带。农作物以小麦、马铃薯、玉米、荞麦为主,中药材有半夏、淫羊藿、当归、党参等,2004年被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二 乞巧的历史渊源

甘肃西和,乞巧活动的发源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西和乞巧民俗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七夕”文化基本上同源同时。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织女、又名七仙女,《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国,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的故事,更为这片美丽的土地抹上了极为神秘的色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理,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唱不完的“乞巧歌”。同时,在“乞巧”游乐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容的情趣动人的民俗节日。

三 乞巧的基本内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至七月初七,仇池儿女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这就是仇池山川欢腾的女儿节——乞巧节。

西和县乞巧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

1 乞巧唱词类型

一是神灵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谷植物崇拜、动物崇拜、水神崇拜等;二是对心灵手巧,对美好姿容风度的乞求;三是对真挚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四是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的颂扬;五是劝人向善、劝人和谐相处。

2 乞巧歌曲的曲调

乞巧歌曲的曲调有三种,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但歌词类容丰富,数量很多。

3 乞巧的音乐,舞蹈形式

有迎巧词、泼又泼调;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 4明间故事类

有牛郎和女织女的故事、巧娘娘传说、杨二郎传说。 5 道具制品类

有巧娘娘像、五谷供果、巧芽、手袢、头饰、云肩拂尘乐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工艺制品。

四 乞巧的主要特征

西和乞巧风俗自形成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下特征: 1 活动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所有明间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节日之一; 2 崇拜虔诚,仪式隆重

乞巧活动中蕴含着天象崇拜、水崇拜、神灵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个乞巧环节都有隆重而虔诚的膜拜仪式;

3 同农耕文明信息相关

乞巧民俗根植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对牛图腾的崇拜模式,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乞巧习俗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

4 活动兴盛程度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活动越兴盛; 5 乞巧过程是重头戏,其实质是子女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的过程; 6 乞巧唱词涉及子女的方方面面;

7 分布范围广,群众基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 五 乞巧节再变也抹不去文化痕迹

西和“乞巧节”活动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在国内绝无仅有,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随后,西和县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乞是乞求,巧是心灵手巧,“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乞求幸福的意思。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7天8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理,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唱不完的“乞巧歌”。

同事,在“乞巧”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动人的民俗节日。其间,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向织女牗(当地称为巧娘娘牗)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因参加“乞巧节”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该节也被称为“女儿节”。

据悉,在乞巧节活动中,北京伯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以“乞巧”为题材承制一部大型记录电影。该部影片将由日本新锐导演大象冢荣治操刀,制作团队来自中,日两国,剧组成员达40人,可谓是一支规模大,规格高,国际化的专业记录拍摄团队,影片制作完成后还将参国际影展。

另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和乞巧节,更好的保护和继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产业的发展,由西和县政府投资,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在8月9日至16日(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在举办“寻找失落的女儿节”体验行活动中,“黑鸭子”女子组合,以及来自法国的女性学者和数名女大学生,在风景秀丽的晚霞湖畔体验“乞巧”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并且承制的大型人文记录片《探寻西和乞巧》的拍摄工作,该记录片再现了原汁原味的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已通过央视十套《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

继前一部纪录片《探寻西和乞巧》之后,《寻找失落的女儿节》是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的又一部关于西和乞巧节的纪录片。“其实触动我们想成为这样一种文化记录者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在接触了不少城市里的年轻人,问起关于乞巧节,几乎没有几人说得上,而来到西和当地,看到年轻人多出外打工,乞巧节的文化传承无疑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应该说,这一切促使我们拿起了镜头。”《寻找失落的女儿节》执行制片郭笑鲲说。

就像今年还唱乞巧的姑娘,明年后年就变成了媳妇一样,从形式到唱词等方面,乞巧节都有了变化,但怎样的改变都无法抹去乞巧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痕迹。所以,明年,姑娘们依旧会唱响“七月初一天门开,请我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驾云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总之,西和“乞巧”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化特色;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西和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要充分发挥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打造旅游市场,让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继续发扬专递。

参考文献:

[1] 甘肃恒信信息网 http://www.daodoc.com/news/newslocal.asp?id=2691 [3] 山水旅游 http://www.daodoc.com/lns/xhx/ [5]苏君.学习考察陇南市旅游产业的体会[H],新华网,2008-3-15.

第11篇:乞巧教案

《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乞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夏夜的星空下,在冬日的炉火旁,我们也许听到过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引起我们美好的遐想。在本组课文里,我们还会读到一些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古诗《乞巧》。古诗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了,今天我们继续通过知诗人、明诗题、解诗意、赏诗言、悟诗情的步骤来学习一首关于神话传说故事的诗。我们先来知诗人。

二、知诗人 学生自主知诗人。

三、明诗题

过渡:下面我们跟随林杰走进这首诗。

1.齐读诗题《乞巧》,读完诗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咱们共同来看看课后资料袋。 2.谁能说说从资料袋中了解到内容? 3.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四、初读感知

1.现在让我们一起和诗人林杰过一个乞巧节吧。小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指名读古诗。 评价:既读准了字音,又读准了停顿。

五、明诗意

过渡:读古诗除了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外,还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就得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理解诗句的意思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查注释

查工具书

过渡:我们就照同学们说的方法自学古诗。 小组学习小组交流

读诗句,说诗句的意思。

解决不懂得问题,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交流汇报:

我们来分享小组学习的成果吧。

1.一个小组汇报:每人说一句诗句的意思。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

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户户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 穿完了数不清的红线。

2.交流课下查阅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和资料袋的内容。 3.其他小组补充。

(1)想看看“碧霄”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碧霄的画面)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天空?

(2)理解河桥 尽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同学们每句诗的意思是不是都理解了呢?打开学习单:将诗句和对应诗句的意思连一连。

老师当现代人说诗句的意思,你们当林杰诵读诗句。

六、赏诗言、过渡:下面该干什么了?(赏诗言、悟诗情)

老师告诉大家赏诗言、悟诗情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一边欣赏诗句一边感悟诗人的情感。

第一层:前两句诗 1.读一读诗句

通过你的体会到人们有着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其实你们还可以读的更好?想读的更好吗?老师告诉你们一种好方法,加入自己的想象。

过渡: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同去看看浩瀚无际的青天 出示青天图片,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 (

) 我仿佛听到了 (

2.出示诗句:带着你的想象读出人们美好的愿望。 情感:

现在能不能加上情,背背前两句诗。 第二层:后两句诗 1.读一读诗句

回忆一下,在乞巧节人们都在做什么呢?

他们做这些事情时,心里想着什么?(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除了这个心愿,想象一下,人们还会有什么心愿呢?(乞求健康、幸福)

2.出示诗句:带着你的想象读出人们美好的愿望。 情感:

现在能不能加上情,背背前两句诗。 试着背诵整首诗。

七、拓展延伸 搜集以节日为题的诗。 写字

观察渡、霄,说一说怎么记。 生说结构。 师写范字。 生在本上练写。 师生评议生字。

第12篇:乞巧教案

《乞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

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

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

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

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

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

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课前准备】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⑴“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⑵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⑶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 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

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 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 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 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

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

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

三、四行。

(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 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 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

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

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

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

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

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

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

三、四行。(学生再 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 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

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

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⑵

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 (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

很多呢?(穿尽) ⑶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 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 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

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 仿佛沉醉于诗中。 我想,

他一定是背出来了? 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 (学生齐背) 3、古人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

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

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

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

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

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

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

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

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

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

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 索吧!

第13篇:古诗乞巧

29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

一、教材简说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

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

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www.cn910.net

六、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①齐读

②比赛朗读(男女生) ③同桌互读 ④齐读

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 a.自背b.互相抽背c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①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②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③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④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⑤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①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③读诗、读诗 a.自读 b.互抽读 c.齐读 d.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刻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后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嘲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许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课时

一、复习1.读两首诗 2.说诗意

二、讲讲另外的神话故事(四人小组)

三、写字

1.自己分析音形义(行用学过的方法分析) 2.抽说易错,应注意的地方

区别乞──气”晓”右上角不要添一点,“霄”上扁,盖住下。区别偷──愉 3.写 4.评比。

四、作业:回家听写。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

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

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详见参考资料)。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

第14篇:乞巧 教案

28 古诗两首

《乞巧》教学设计 【唐】林杰

教学内容:《乞巧》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学生能理解诗句意思;

(2) 通过教学,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翻译诗句,了解乞巧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课件

教学方法:发散思维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老师念出诗句,你们回答是什么节日,好吗? 生:好。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生:中秋节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重阳节

(播放课件: 古诗中的传统节日)

师:今天我们讲学习一首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乞巧》(板书课题:乞巧)

二、(播放课件)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作者简介 2.背景简介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很久以前,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一天,老牛让牛郎去树林边,会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和并她结为夫妻,,牛郎很纳闷,但他还是疑惑地过去了。事情和老牛交代的一样,他遇上了织女,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当他们有两个孩子时,织女被抓走了。老牛对牛郎说:“等我死后,你把我的牛皮剥下来,披在身上,就可以去追织女了。”老牛交代完事情就死了。牛郎披着牛皮追织女,在刚要追上的时候,王母拿下簪子划了一条天河,他们被隔开了。他们互相挣扎着,以泪洗面,王母感动,就让他们每年见一次,见面的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可是,尽管他们能见面,却是一个在银河的此岸,一个在银河的彼岸,他们只能隔着银河遥望着对方以泪洗面。他们的举动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的喜鹊从四面八方飞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座鹊桥,牛郎织女就在鹊桥上相会。从此,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变能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这也是七夕节的来历。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3.简介乞巧节(播放课件)

资料袋1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或“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用五彩线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在那天晚上,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在那天中午的阳光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上面,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是“得巧”还是“输巧”。 4.播放古诗朗读音频

(1)要求:认真听,给诗歌划节奏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初读古诗,正字正音 宵:晚上;今宵:今天晚上

霄:天空;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3) 研读读课文(播放课件) 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诗句: 乞:祈福、乞求、祈祷。

乞巧: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有名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宵:晚上;今宵:今天晚上。

霄:天空;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尽:完。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人们都情不自禁地仰望天空。因为牛郎织女将在这天晚上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户户有女儿的人家都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乞取智巧,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丝线。(5)我会捕捉信息

“家家”、“穿尽”、“几万条”分别说明了什么” ?

“家家”:乞巧的人多。 “穿尽”:穿完。

“几万条”: 虚指,比喻用的丝线很多,数不清。

(6)师: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古人乞巧的情景呢?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乞巧吧!(拍手乞巧)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福禄寿和安康。 5.诗句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很清楚,再读古诗思考: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美好愿望?

愿天下女子都像织女一样手巧,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6.教学反馈:

(1)我会根据诗歌的意思,回答出诗句 师:今夜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人们都情不自禁地仰望那深蓝的天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因为牛郎织女将在那天晚上在鹊桥上相会。 生:牵牛织女度河桥。

师:家家户户有女儿的人家都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乞取智巧,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丝线。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背诵古诗 7.七夕节的来历

师: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乞巧节的神话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乞巧节的起源呢?(播放课件)

资料袋2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少女节或七姐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起源于汉朝,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这农历的七月初七或七月初六夜妇女们在庭院想织女星乞取智巧,故称为“乞巧”。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称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和安康,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o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8.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播放课件:我会填) (1)七夕指的是农历( ),是传说中( )和( )在( )相会的日子。 (2)七夕也叫“乞巧”节,是指人间女子向( )乞取( )的意思。这天晚上,女子通常对着( ),用五彩线穿针。

(3)民间习俗,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黄昏,( )星升上头顶的时候,正值暑期渐消、秋凉乍起之时,妇女们纷纷纺线开始为家人做( )。 (4)《乞巧》这首诗作者是( )代诗人(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追求( )的心愿。

9.乞巧节不但是我国民间欢庆的传统节日,还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播放课件)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播放课件:我来考考你!) 你知道的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那天民间都有些什么文化活动呢? 传统节日 时间 文化活动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吃饺子、放鞭炮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吃元宵(汤圆) 龙抬头日 农历二月初二 剃胎头、剪头发 清明节 阳历 4月5日前后 扫墓、祭祀祖先 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 纪念皇帝(皇帝的诞辰)

(古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魏”的说法,晋以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初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水、郊外春游的节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和花朝节一样,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盛行,到上巳节时,放假一周,这个节日在广西很浓重。)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 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 晒红绿、吃茯苓糕 七夕节(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 对月穿针、乞取智巧 鬼节 农历七月十三 祭祀祖先、烧包(钱纸)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吃月饼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插茱萸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 磨豆腐 „„

11.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讲了千百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人同情怜惜,有人赞美。(播放课件:课外拓展)

【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和见同?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搜集其它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15篇:七夕,乞巧

一觉醒来,只觉做了一场很长的梦。一场,关于前生的梦。

笑听一曲古筝,今是七夕。乞巧拜月,看万般苦难皆在今朝落幕。飞针走线的双手织出岁月如梭,那细长的针却是记忆中一点一滴的痛,一寸一寸挖出繁华背后的凄凉。饶是一盘未完的弈,万般纠缠,拼出一串如歌如泣的历史。

雕木窗棂,天际已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那绽满荷塘的娇羞,即是待字闺中的少女,欲拒还迎。

发丝滑落,一阵风,带起满园清香。那些看破红尘之人,往往是最可悲的,只因他们只有回忆前程往事的权利罢了。在这错杂的凡尘,一句“珍惜眼前人”,便可在儿女情长的考场中赢得满堂彩。然,说到做到又怎是简单?从古至今,又能有几人在这场科举中夺得状元?真正醒悟之时,早已是无力回天。

我知道此刻我虽面无表情,眼中却渗出点点笑意。和心爱之人一起,就算是粗茶淡饭,也心甘情愿。相视一笑,交握的双手再也不愿放开。

蝶,蹁跹而至,小心翼翼的落在摊开的书页上,不曾期望地洒荧荧的光。风,又起了,惊扰了蝶儿,落魄而去。

万物沉默了,是夜。清风残月舞出优雅与清静,独属于夜的,优雅与清静。青瓦白墙,不再如白昼那般狰狞,那般充满窒息与掠夺,而是渐渐地,渐渐地,在月与风的细细爱抚中,一点一点,变得柔和。

来到了灯市,触及到的便是满目的红。似乎所有人,都喜欢躲在这个微微嗜血的颜色之下,伪装自己。

现在发觉,烟花是多么孤独且虚伪的东西啊!那么绚丽的升空,华丽的在清冷的夜幕中绽放,却在人们的欢呼还未响绝的时候,殆作灰烬。如同情,人们追逐着,却没有想到这只是一个解不了的结,一场结不了的局。

“不要放手。”我笑了,手上的力道又重了几分。

走到河边,我们听到一名男子轻吟浅唱,晶莹的星光落在河面上,也坠满了他的眸: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谓伊人„„

我紧张的抬头,满是惊慌。却发现,那个人一直握着我的手,就在我身后。他的眼里,也坠满了星光。

我微微偏头,看他,一同启齿: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16篇:《乞巧》教案

《乞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生字词(重点)

2、背诵(重点)

3、体会情感(难点)

二、教学程序

1、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知道有哪些节日呀?(儿童节、春节、国庆节„„)

今天,我们上的课就跟节日有关,不过,老师先不告诉你们是什么节日,而是让大家猜一猜,请听提示(幻灯片1):1)它来自于一个叫做《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2)它在古代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女儿节”

3)过节的日期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

对,它就是七夕节,也叫做乞巧节。

请同学打开书,翻到122页。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乞巧》

2、(板书)请举起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乞”,撇、横、横折弯钩。跟着老师读,乞、乞、乞巧的乞。同学们,乞,就是向人讨要东西,请求的意思,巧,就是心灵手巧的意思,所以乞巧就是请求心灵手巧。大家一定要注意,乞和气的区别,(板书),气,读四声,中间比乞多一横,组个词,“生气”“气氛”“气球”。好,跟老师再把这两个字读一下,乞,乞巧;气,生气。

3、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节是怎样来的吗?(请同学讲)

很好,那老师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吧。传说天上有一位非常美丽,并且心灵手巧的仙女,她每天不停的织布,把织的布变成漫天的云霞,所以大家都叫她织女。有一天,她到人间的时候,见到了一位勤劳善良的男子,名字叫做牛郎。织女爱上了他,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还给他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一家过得非常的幸福。但是,却被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派人把织女抓回了天上。牛郎不舍得自己的妻子,便在家里一头老牛的帮助下,挑着两个孩子追到了天上。眼看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却拔出发簪,狠狠的画了一条天河把二人给隔开了,不让他们见面。织女日夜的哭泣,感动了一种叫做喜鹊的鸟。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无数的喜鹊就会在天河上架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能够相会。后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望着天上祝福他们,并且女孩子们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但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而且还祈求亲人幸福,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4、听完了故事,让我们来看一看唐朝天才少年林杰,在这首诗里,是怎样写牛郎织女在天

上相会的。

(幻灯片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师读,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两句诗里面,有两个字读音一样,还长得很像,是哪两个字?

(宵、霄)(板书)

A、a、同学们,这个“宵”,是个宝盖头,宝盖头,就像是在头上盖了块布,这样,我们眼睛是不是看不见了呀?(是)那我们在一天当中的什么时候,即使睁大了眼睛也是看不见的呀?(晚上)b、对了,我们在晚上,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宵是什么意思呀?(晚上)

c、那么,“今宵”是什么意思呀?(今天晚上)

B、a、同学们,再看这个“霄”字。它是什么部首?(雨字头)

b、雨是从什么地方落下来呢?(天上)

c、那“霄”是什么意思呢?(天空)

d、那“碧霄”是什么意思呀?同学们,用“碧”字组一个词?(碧蓝、碧玉、碧绿)很好,总的来说,“碧”指的是一种青蓝的颜色,对不对?那么“碧霄”是什么意思呀?(青蓝色的天空)

C、“七夕”指什么呀?(七月初七)

D、所以“七夕今宵看碧霄”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呀?(七夕这天晚上看碧蓝色的天空) E、把“七夕今宵看碧霄”反复读三遍。

3)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因为牛郎和织女都在天上,离我们太远了,从地上看他们,就像两颗星星一样小,因此,人们就把牛郎叫做牵牛星,织女就叫织女星。

所以,看诗歌的第二句,“牵牛织女”指的是什么呀?(牛郎织女)

4)诗里面说牛郎织女在干吗?(渡河桥)

A、a、(板书)同学们,这个字“度”读什么呀?(du)组个词。(度假、度量、度过) b、(板书)那老师给它在加一个三点水做部首呢?读什么?(du)根据这个部首,它应该跟什么有关?(水)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跟水有关的时候,才能用这个“渡”字。能组个词吗?(渡河、渡口、渡船)

B、“河”指什么呢?(天河)

C、“桥”指什么呢?(鹊桥,喜鹊搭起来的桥)

D、所以,“牵牛织女渡河桥”是什么意思?(牛郎织女渡过了河在鹊桥上相会) E、把“牵牛织女渡河桥”反复读三遍。

5)七夕这天抬头看着碧蓝色的天空,看到牛郎织女渡过天河在鹊桥上相会。那么,他们心情该是怎样的?(高兴、激动、幸福)

那我们用高兴地语气来把这两句诗有感情的读一下好不好?

请同学为我们再读一读。

5、天上的牛郎织女在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在再一起看看下面的诗句。(幻灯片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老师读,齐读

2)同学们知道人们在干什么吗?把书翻到124页,自己小声的读读资料袋。

人们在干什么呢?(乞巧)

3)是呀,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望着秋天的月亮,参加乞巧的活动。所以,诗里面说“家家乞巧望秋月”,齐读三遍。

4)那乞巧的活动有哪些呢?(资料袋)

总的来说,就是有很多人在用丝线穿针孔。因为有很多人都在用丝线穿,所以穿了很多的丝线。“尽”,就是完的意思。“几万条”,不是说丝线有几万条那么多,而是形容丝线有很多很多。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们穿完了很多很多的丝线,祈求自己能够变得心灵手巧。 把“穿尽红丝几万条”读三遍

5)同学们,人们在乞巧,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期待、快乐)

那我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好不好?(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请同学读

6、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就学完了,让我们完整的,有感情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好不好?

7、请同学起来读读

8、同学们,其实在古代,诗歌可不是读的,而是用唱歌的方式唱出来的,现在同学们自己

试一试,看能不能自己想一个调儿,把这首诗唱给大家听。

9、同学们唱得真好,今天大家回家,把这首诗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三、板书设计

第17篇:乞巧教案

29 乞巧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2、【教学过程】 3、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29课《古诗两首》,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是与我国的传 统节日有关?(重阳节)背一背。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乞”的音、形、义

会读吗?

“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比较“乞──气”字形。

组词。

2、课文中指的是?

板书:乞巧 齐读课题。

过度:这首詩与哪个传统节日有关呢?

3、打开书本自由地读,读正确。边读边想,可以借助注释、课后资料袋。

三、研读

1、2句

1、谁能读这首诗了?

2、谁知道这首詩与哪个传统节日有关?乞巧节。

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过渡:哦,这是一首与乞巧节有关的古诗,之前,谁听说过这个节日?这个节日,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哦,现在我们从林杰写的从这首詩中进一步了解这个节日,好吗?

3、作者林杰也很陌生哦。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过渡: 所以,这首诗显得尤为珍贵。

三、研读

3、4句

1、我们来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吧。

2、“七夕今宵看碧霄,。”:

过渡: 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詩中有两个字要注意的哟?

(1)、“宵,霄”。

(2)、在诗句中,“今宵”-----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青蓝色的天空。

(3)、“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

(4)、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总结:这是多么美好的节日夜晚啊! 板书:美好

过渡: 看着看着,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谁)

3、“牛郎织女渡河桥。

(1)、指名说说神话故事。

(2)、他们相会一年只有相见一次,平时是怎么样的?

等啊,盼啊,等了365天,终于相见了,那是怎样的心情啊?

(3)、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

1、2句。总结: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节日夜晚啊! 板书:高兴。

过度: 最高兴的还有人间的女子。为什么呢?

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来轻轻地吟诵这两句,有谁知道人间女子为什么也特别高兴吗? -------- 家(在院子里)望着秋月乞巧。。。 ⑵、了解织女。(织女的手有多巧呢?)(乞取什么?)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栩栩如生,她织的花,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像活了一样!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取一双巧手。。

(3)、过渡:不过,人间的女子不仅仅只乞取一双巧手,有《乞巧歌》为证哦。 (4)、《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5)、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了,(李)家女子在(小河边)望着秋月,乞求(自己有一双巧手)。

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看到了乞巧节的热闹,更感受到了人间女子的美好心愿。 板书:热闹

(5)、女子的心愿那么多,一条红丝一个心愿,穿尽红丝几万条,几万条红丝(无数个美好的心愿)

过渡: 我们祝愿这些女子心想事成,来,带着美好的祝愿再读这首诗。(读出韵律)

五、回归整体,感受节日的美好。

1、读了林杰的诗,你知道乞巧是个怎样的节日?

2、读诗歌。

3、背一背。

4、写生字。

板书:

乞巧

美好

高兴

热闹

第18篇:乞巧教案

《乞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习重点及难点: 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古诗更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你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清明》、《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吧!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她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这是她六岁的时候写的,可惜她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这是一首七言诗,如果能读出七言诗的节奏,就更有韵味了。

三、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

2、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

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开始吧!(学生讨论)

3.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4、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5、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出示七夕今宵望碧霄,读读诗句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这农历初七的夜晚,仰望遥望浩瀚无际的碧蓝的天空,星光闪烁。多美的星空啊!那就把它的美读出来吧

3、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有这样一个故事他讲述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

4、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听完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他们历经了艰难,好不容易才见一次,此时他们一定很激动。请你读出你的喜悦

5、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5、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

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

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5、反馈。

6、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 7正如七巧歌中唱到的读:《乞巧歌》

孩子们,我就是织女。我来到了你们身边,你们想向我祈祷什么了。 多么美好的心愿,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如始终读一读。(家家乞巧望秋月)

8、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用你的朗读把这种强烈而美好的心愿表达出来。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男生读一读这一句表达出你强烈而美好的心愿 女生比一比读出你的真诚。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以后我们每当看到或听到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一定回想起,你一定会不由自主的吟诵道: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第19篇:《乞巧》教案

《乞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生字词(重点)

2、背诵(重点)

3、体会情感(难点)

二、教学程序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个故事。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老师还有问题要问呢!传说天上有一位非常美丽,并且心灵手巧的仙女,她每天不停的织布,把织的布变成漫天的云霞,所以大家都叫她织女。有一天,她到人间的时候,见到了一位勤劳善良的男子,名字叫做牛郎。织女爱上了他,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还给他生了一对可爱的儿女,他们一家过得非常幸福。但是,这件事却被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亲自下凡把织女带回了天上。牛郎不舍得自己的妻子,便在家里一头老牛的帮助下,挑着两个孩子追到了天上。眼看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却拔出发簪,狠狠的画了一条天河把二人给隔开了,不让他们见面。织女日夜的哭泣,感动了一种叫做喜鹊的鸟。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无数的喜鹊就会在天河上架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能够相会。后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望着天上祝福他们,并且女孩子们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但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而且还祈求亲人幸福,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课题书:乞巧,

写:请举起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乞”,撇、横、横折弯钩。

读: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个同学乞字的第三声读得真好(请2个学生读,再齐读)。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理解“乞巧”

你知道课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吗?(预设:学生回答课文注释1) 是的,乞巧节还有一个名字叫“七夕节”(预设:中国的情人节)

同学很聪明,发现了这个注释,以后我们学古诗或是古文,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注释,我们要学会看注释来读懂古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老师刚才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那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唐朝的天才少年林杰写的这首古诗,在这首诗里,是怎样写七夕节的呢?

(三)、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3)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4)划分停顿: 在读这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哪里停顿,老师每一句画出停顿。请学生拿起笔,自己在课文中标出停顿。(幻灯片画好停顿的古诗4,3停顿) (5)自己朗读划分停顿的古诗,再齐读。

(四)、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

一、二行诗

(幻灯片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师读,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两句诗里面,有两个字读音一样,还长得很像,是哪两个字?

(宵、霄)(板书) A、a、同学们,这个“宵”,是个宝盖头,宝盖头,就像是在头上盖了块布,这样,我们眼睛是不是看不见了呀?(是)那我们在一天当中的什么时候,即使睁大了眼睛也是看不见的呀?(晚上)b、对了,我们在晚上,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宵是什么意思呀?(晚上)

c、那么,“今宵”是什么意思呀?(今天晚上)

B、a、同学们,再看这个“霄”字。它是什么部首?(雨字头) b、雨是从什么地方落下来呢?(天上) c、那“霄”是什么意思呢?(天空)

d、那“碧霄”是什么意思呀?同学们,用“碧”字组一个词?(碧蓝、碧玉、碧绿)很好,总的来说,“碧”指的是一种青蓝的颜色,对不对?那么“碧霄”是什么意思呀?(青蓝色的天空) C、“七夕”指什么呀?(七月初七)

D、所以“七夕今宵看碧霄”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呀?(七夕这天晚上看碧蓝色的天空)

(板书:看碧霄)

E、把“七夕今宵看碧霄”反复读三遍。

3)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因为牛郎和织女都在天上,离我们太远了,从地上看他们,就像两颗星星一样小,因此,人们就把牛郎叫做牵牛星,织女就叫织女星。 所以,看诗歌的第二句,“牵牛织女”指的是什么呀?(牛郎织女) 4)诗里面说牛郎织女在干吗?(板书:渡河桥) A、a、(板书)同学们,这个字“度”读什么呀?(du)组个词。(度假、度量、度过) b、(板书)那老师给它在加一个三点水做部首呢?读什么?(du)根据这个部首,它应该跟什么有关?(水)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跟水有关的时候,才能用这个“渡”字。能组个词吗?(渡河、渡口、渡船) B、“河”指什么呢?(天河) C、“桥”指什么呢?(鹊桥,喜鹊搭起来的桥) D、所以,“牵牛织女渡河桥”是什么意思?(牛郎织女渡过了河在鹊桥上相会) E、把“牵牛织女渡河桥”反复读三遍。

5)七夕这天抬头看着碧蓝色的天空,看到牛郎织女渡过天河在鹊桥上相会。那么,他们心情该是怎样的?(板书:幸福)

那请同学用幸福的语气来把这两句诗有感情的读一下好不好?(3个同学读,再齐读)

3、天上的牛郎织女在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在再一起看看下面的诗句。

(二)学习第

三、四行诗

(幻灯片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老师读,齐读

2)同学们知道人们在干什么吗?把书翻到124页,自己小声的读读资料袋。 人们在干什么呢?(乞巧)

3)是呀,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望着秋天的月亮,参加乞巧的活动。所以,诗里面说“家家乞巧望秋月”,齐读三遍。

4)那乞巧的活动有哪些呢?(读资料袋,请学生来回答有哪些活动)

总的来说,就是有很多人在用丝线穿针孔。因为有很多人都在用丝线穿,所以穿了很多的丝线。“尽”,就是完的意思。“几万条”,不是说丝线有几万条那么多,而是形容丝线有很多很多。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们穿完了很多很多的丝线,向织女乞取智巧,也就是祈求自己能够变得心灵手巧。

(板书;穿红丝

乞巧

心灵手巧) 把“穿尽红丝几万条”读三遍

5)同学们,人们在乞巧,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期待、快乐)

那我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好不好?(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请同学读

4、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就学完了,让我们完整的,有感情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好不好?

5、请同学起来读读

6、同学们,其实在古代,诗歌可不是读的,而是用唱歌的方式唱出来的,现在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看能不能自己想一个调儿,把这首诗唱给大家听。

7、同学们唱得真好,今天大家回家,把这首诗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三、板书设计

看碧霄 渡河桥 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 乞巧 心灵手巧

第20篇:乞巧教案

《乞巧》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方法

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重点字词剖析法: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激起兴趣。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还知道有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咱们共同来背背吧。(教师预设:《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也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咱们共同来看看课后资料袋。

4.谁能说说从资料袋中了解到内容? 5.让我们一起和诗人林杰过一个乞巧节吧。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你们学习古诗有什么好方法? 2.谁来读读这首诗?师指名读诗。

3.教师评价,你读的真好,注意读准了“乞”“霄”这两个生字。

4.教师出示这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乞、霄(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能读读? 5.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生字?

6.(课件出示:乞、气和霄、宵)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7.咱们来写写这几个吧。(课件出示:乞和霄的书写过程)我们一起跟着大屏幕先书空。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咱们再读读这首诗,相信这次你能读的更好。读古诗讲究停顿,请你在停顿的地方画出“/”。

2.谁能试着按自己停顿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3.老师听出来了,你是这么停顿的。 4.谁还能按照停顿的斜线来读读这首诗? 5.没有了斜线,你读时还能停顿吗? 6.你学明白了什么词语? 7.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8.想看看“碧霄”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碧霄的画面)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天空? 9.你觉得这夜空美吗?(课件出示:古诗全文)你能把美的感受读出来吗? 10.人们在这美丽的夜空中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牵牛织女图)

11.是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个传说故事? 12.你明白第一句古诗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13.(课件出示:第二句古诗)诗人林杰出来看到天空中的牵牛织女星以外,还看到了什么?

14.让我们借助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一下人们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谁能说说? 15.(课件出示:织女的介绍)人们为什么要穿针引线? 1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四、设疑导思,拓展延伸。

1.人们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有什么别的愿望吗?

2.(课件出示:古诗《乞巧歌》)自己读读,说说人们还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那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首诗吗? 5.老师也想读读。(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老师配乐读诗。 6.谁也想像老师这样配乐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咱们这节课和我们传统节日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希望大家也能在七夕这个传统节日那一天来乞取自己的希望。也希望大家课下能收集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在优美的动听的乐曲声中再次背诵这首诗,表达对自己的情感吧。(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板书设计】

看碧霄 渡河桥 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 乞巧 学习巧手

乞巧读后感
《乞巧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