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三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6:21: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洋流的形成、表层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洋流部分的教学重点,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因而洋流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为此在教学设计时的侧重点讨论如下。

一、教学时应该围绕地图来进行

在教学时要应用好“世界洋流和行星风系模式图及风海流的形成图”“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密度流的形成图”“秘鲁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图”“印度洋北部海域季风洋流的形成图”“世界洋流分布图”,通过对这些地图的分析和归纳,才能易于让学生熟悉洋流的分布。

1.运用“世界洋流和行星风系模式图及风海流的形成图”,可以让学生理解盛行风作用下风海流的形成及流动方向,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洋流最主要的成因类型是风海流”,其中信风带推动形成的洋流是赤道暖流,东北信风形成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形成南赤道暖流,西风带推动形成的洋流是西风漂流,北半球分别有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教学时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来分析洋流的分类、分布和成因。

2.运用“秘鲁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图”,可以让学生理解上升流的形成,再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补偿流的分类:水平补偿流(如、赤道逆流)、垂直补偿流包括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

3.充分运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密度流的形成图”,引导学生思考: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水盐度较高(海水浓缩),海面低于大西洋,从而能够很好地分析大西洋海水与地中海海水之间的流动情况,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密度流的形成过程和成因,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该进行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它哪些海区还存在类似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典型的密度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与提升。

4.应用“印度洋北部海域季风洋流的形成图”引导学生判断冬、夏季的季风洋流流动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冬季在东北季风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洋流自东向西沿岸流动,与赤道逆流一起构成冬季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在西南季风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洋流自西向东沿岸流动,与南赤道暖流一起构成夏季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二、教学时应该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来进行

通过“洋流成因示意图”“洋流分布图”等各类型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得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环绕南极大陆由西向东流动。

4.北印度洋海区冬季洋流自东向

西沿岸流动,与赤道逆流一起构成冬季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自西向东沿岸流动,与南赤道暖流一起构成夏季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出寒暖流的纬度分布规律:中低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中高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够运用洋流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事象,同时还能够通过“洋流成因示意图”、“洋流分布图”等各类型图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及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时应该围绕洋流分布规律的应用来进行

通过洋流分布规律的应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洋流分布规律和成因,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例1.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东岸的海水比大洋西岸的海水: A.温度高、盐度高 B.温度低、盐度低 C.温度低、盐度高 D.温度高、盐度低。

[答案]B。

[解析]此题的解答,要求学生应用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盐度的影响,如果对洋流分布规律不熟悉,要准确解答则显得困难,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中高纬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结合洋流对盐度和气温的影响,可以迅速推断出答案为B。

例2.读右图,回答:

(1)简述③处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

(2)比较③处和同纬度澳大利亚西岸海区的温度和盐度的大小。 [分析] (1)此题③处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是受洋流的影响,并说明其与流经的海域相比温度偏高,可以判断为暖流,结合洋流的纬度分布规律,可知为巴西暖流。

(2)的解答,要求学生应用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盐度的影响,如果对洋流分布规律不熟悉,要准确解答则显得困难,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③处为巴西暖流,而同纬度澳大利亚西岸海区的洋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结合洋流对盐度和气温的影响,可以推断出③处的温度和盐度均大于澳大利亚西岸海区。 关于“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教学 2007-07-14 19:13 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四节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内容,那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对这一内容能够完全理解,则对上述其他内容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所谓“一通则百通”。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

一、通过板画讲清黄赤交角的概念

赤道面就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在黑板上画出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来表示。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有时直接把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它所在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并在黑板上画出呈水平状态平面来表示(如右图1所示)。板完画,讲清楚这两个平面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观察下图,这两个平面并不重合,而是相交的,我们把这两平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如图1中的a所示)

二、建立黄道面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黄道面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平面,若反过来把地球想作是静止的,可以理解为这个平面也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的平面。由于直射点是地心与日心的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因此可以认为黄道平面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平面,随着太阳绕着假设的静止的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也在这个平面上运动。

三、借用纬度的几何含义,理解直射点移动的范围

将地球看成是一个圆球,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其中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我们称它为赤道。规定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度,以南为南纬度。某地的纬度在立体几何上是一种线面角,即地表某地同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图2)。再在右图2中做出黄道面同地表的4个交点(A、B、C、D),根据纬度的几何含义,其中过A、D两点(直射点)的纬线平面是黄道面上所有直射点中纬度最大的两点,达到23°26′。所以过A、D两点分别作赤道的平行线,这两条线就是过A、C两点的纬线(平面),他们的纬度就应分别是南、北纬23°26′,同理过B、C两点的纬线平面就是赤道平面,纬度为0度(如图2所示)。由于A、D两点是黄道面上直射点中纬度最大的两点,根据前面的系列知识就可得出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在地球上的南、北纬23°26′之间,中间两次分别向北和向南经过了赤道即(B、C两点)。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可利用设问进一步强化黄赤交角与直射点范围的关系,假设黄赤交角为变为20°,那么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多少呢?假设黄赤交角为40°,直射点的范围是多少?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又是多少?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进一步强化了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由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的,黄赤交角变,直射点的范围就要跟着变。

四、图文结合,理解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如图2所示,当地球转到A处时(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26′的纬线上,公转到B处时(北半球的春分日),位于赤道上,说明从A处到B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南纬向北移动到赤道的过程;公转到D处时(北半球的夏至日),位于北纬23°26′,说明从B处到D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北纬23°26′的过程;公转到C处时(北半球的秋分日),又位于赤道上,说明从D处到C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赤道的过程中;公转到A处时(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又回到南纬23°26′的纬线上,说明从C处到A处,太阳直射点处于从赤道向南又回到南纬23°26′的纬线上的过程中。这样太阳直射点就完成了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一周的变化,其周期称为一个回归年,把南北纬23°26′纬线称为南北回归线,并且可以用图3表示直射点移动的轨迹。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教案8

高三写作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体育教案

高三复习教案

高三作文教案

高三体育教案

高三作文教案

高三篮球教案

高三教案
《高三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语文高三教案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