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4: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萨特之自由选择

-----《墙》赏析

摘要:自由选择是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原则的核心,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选择的一生,当人不在选择,便是他死亡之时。人在选择是自由的,但又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在《墙》这部小说中,萨特表达了他存在主义思想:世界是荒谬的,人类是痛苦的。

关键词: 自由选择

荒诞

墙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既可以是有形的砖头墙、石头墙、水泥墙,也可以是无形的横隔在人们心中的墙。它一方面保护了自己,另一方面也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必有墙,这墙可能是有形的的,也可能是无形的。

在这里,《墙》是法国拥有诸如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以及评论家头衔的萨特的一部短片小说的题目。

《墙》是萨特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也是萨特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布局精致,描写细致,有很深的哲学意味,打动了许多人的心。

故事描述了西班牙内战中三个被敌人判处枪决的国际纵队队员在一夜等待中的表现。其中一个已吓得神经错乱,另一个勉强支撑,而主人公“我”的心情很复杂:既讨厌战友的种种异常,又难以排解心中的忧郁。在倒计时的生命中他通过断断续续的回忆才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弥足珍贵,为自己往日恣意挥霍青春和自以为可以永垂不朽而后悔不已。

在这部小说中,墙也有两种含义:一是现实所指犯人被处决时背靠着的墙;二是象征作为自由选择个体的人的每个选择之间的墙,人的选择不是孤立存在的,二是与其他人的选择相联系的。如主人公依比达尔最后选择戏弄敌人,故意错误指出拉蒙·格里在墓地或掘墓人的屋子里(其实在拉蒙的表弟家),而殊不知,拉蒙与表弟闹翻了,又不想麻烦其他人,于是躲在掘墓人的屋子里。弄假成真,做好了死的觉悟的人没死成,不想死的人反而死了。

小说极有层次地展现了伊比埃达赴死前的心理体验和生理反应。由于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手法,所以写得极为逼真细腻。这种效果的产生,使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心理描写技巧。(作者萨特曾经参加二战并有过被德国俘虏一年的经历,这就是描写的真实的原因?)

小说结尾是出人意料的:伊比埃达宁死不屈,但当他坚定地选择了死时,结果却又活下来了。而格里,把坟墓当作安全的地方藏身,被听信伊比埃达信口胡诌而去搜捕他的长枪党抓个正着。

伊比埃达作出选择时,并非得到某种主义的激励,也没有受到某个目标的鼓舞,甚至也不为任何道德律令所支配。从大的方面看,他不是为了西班牙抵抗运动的胜利;从小的方面说,他不是从出于对友情的忠诚或对某个人的崇拜。他究竟为什么不出卖战友呢?他说,这是“固执”。固执既非主义,又非目标,而只是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性格。这样说,他的选择不是出自一种理性的愿望而纯粹是出自莫名的非理性行为——性格的惯性。

任何人的选择都因无据可依而呈现出偶然性,于是这个世界就因人的随心所欲而充斥着比比皆是的偶然性,并显现出一种荒诞性。

就像这篇小说的题目 《墙》一样,不同的命运中间本来隔着一堵墙,但这堵墙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往往由于不同的选择 而使命运发生逆转。

萨特的存在主义阐明人是有着“自由选择”权利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并以此来支配人生道路中的种种选择,但并不能预见他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人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是无助的,人的力量微薄而有限的,伊比埃达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的战友出于求生的愿望而藏身于墓地,使伊比埃达胡编乱造的恶作剧成为事实。两个人行为的结果都与行为的动机大相径庭,使两种选择都呈现出一种荒谬性,最后那一声无助的笑便是最好的体现,既是对荒诞世界的嘲笑,又是他面对客观荒诞无可奈何的自嘲。而萨特本人也亲身经历过这种荒诞的事件。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法国和英国发布命令总动员。萨特在波尔伏的陪同下到指定地点集合。萨特先在南锡受训,然后被派到布鲁马斯,成了气象兵。他的工作是把观测到的风向通知炮兵连。其他时间则用来阅读和写作,1940年6月21日,萨特随部队转移到阿尔萨斯,到法德边境时被德军俘虏。那天是萨特35岁的生日。在萨特被俘几个小时后,法德之间的停战协议开始生效。这种偶然性和荒诞戏剧般的在萨特身上重演。假如萨特当初没有参军,也就不会被捕。而萨特参军又是他自己的自由选择。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却不能左右自由选择的结果。现实尚且如此,何况小说呼?

参考文献:对萨特《墙》的解读——摘抄《名作欣赏》

木井

1999.5

心愿墙

“墙”作文

上墙

墙固

文化墙

《墙》教案

《逃生墙》

毕业墙

企业文化墙

文化墙

墙
《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建筑墙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