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德鲁克著作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1:34: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德鲁克著作读后感 前段时间,通过老师的推荐书单,选择阅读了德鲁克先生于1973年出版的著作——《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一书。在阅读过程中,充分体会感受到了德鲁克教授对于“管理”一以贯之思想:管理是一种使命、责任和实务。

此本管理学“圣经”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虽然有了一定年纪但仍然充满智慧。我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对于管理的真谛和有效性,有比较深刻的心得与启示。于此同时,也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面对的条件、情况、环境都有所不同。管理发展到21世纪,面临着新的现实;管理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境地有所区别。鉴于以上原因,我选择了选择了德鲁克在1999年完成的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及《德鲁克:实践在中国》作为延伸阅读的内容。

在此,我将结合这三本著作的部分内容,谈谈我的体会与感想。

一、管理的“职业性”与管理的“等级制度”

在《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一书中,德鲁克先生提出的“管理具有职业性”的理论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知道,管理是一种职能、一门学科、一项要完成的任务。因此,管理者就是完成这种职能、实践这门学科的职业人员。管理者是否同时又是所有者,已经变得无关紧要。即使他同时也是所有者,那也只是他作为管理者这一主要职能的附带事件。在今天的社会中,太多的人已经忘记了管理者的职业性。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把管理者作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例如,有些管理者盛气凌人,对于员工颐指气使。其实,这些都已经超出了管理本身的职业范畴。对于某项管理任务,管理者有权推进,但整个过程中,其地位应与被管理者相同。管理只是一种工作、一种职业,因此,管理者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管理并不是什么高人一等的事情,管理者同样只是进行自己的工作而已。

这样的理论引发我的思考,鉴于管理的“职业性”,是否应该终结管理的“等级制度”呢?其实则不然,因为任何机构,大至国家,小至班级小组,都要有能拍板的负责人,这个人是可以做出最终决策的,同时也可以要求其他人遵守这些决策。虽然现在有些“等级制度已经终结的声音”,但是这样的理论显然是存在偏差的。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可能遇到危难,在这种时候,所有成员只有遵循明确的指令才能幸免于难。就如同,船在海上航行遇到风暴,要沉了,船长会选择在危难之时立刻发出命令,而不是召集所有船员开会,从而错过时机。每个船员都必须服从命令,必须准确无误地知道向哪里撤退和采取什么行动,而且在服从命令的同时不得“参与”决策或提出任何异议。集体的所有成员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就是“等级制度”和毫不犹豫地接受它。

由此看来,“等级制度”甚至可以成为在危难时期挽救企业的法宝。那么,管理的“职业性”与管理的“等级制度”是否矛盾呢?

对于我的这一个困惑,德鲁克教授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的第一章给出答案。管理的“职业性”与管理的“等级制度”实际上并不冲突,因为组织在实际上有一些需要遵守的“原则”:

1、组织必须是透明的。员工需要知道和了解他们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中工作。

2、在某些方面,组织在面临“危机”时必须有人站出来掌控全局。

3、在组织中,一个人只应有一个“领导”,管理层次应该具有条理化。

在以上三条原则下,员工对于工作有知情权,拥有了平等的待遇,符合管理的“职业性”;另外,“等级制度”同样可以成为战胜危机的有力工具。

二、新的必然趋势与多国公司

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期,变革空前而彻底,现在的管理学思想仍然沿用20世纪的那些基本假设,很少有人去注意它们是不是“事实”。但实际上,它们都已经过时了。如果用不正确的假设去制定战略,那将不可避免地把组织个向不正确的轨道。

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德鲁克先生提出了新形势下五种必然的趋势:

1、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

2、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

3、定义绩效。

4、全球竞争力。

5、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

这些新的管理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问题也将会是一个契机,重视并且做好应对准备的人将引领潮流,持观望态度的组织也将因此可能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从此一蹶不振。

在此,将重点谈论后三种趋势。在过去的50年,人口的变迁改变了所有发达国家的财富分配格局。财富转移导致了权力转移,人们对于公司治理有了广泛争论,这场争论的中心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代表谁的利益”。在争论的影响下,所有组织都需要思考一下绩效的含义。21世纪的新形势下,组织的目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股东价值,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在短期结果与企业的长期繁荣和生存之间取得平衡。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以一种可持续的眼光去看待企业的发展。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总结来说,战略越来越需要以绩效的新定义为基础。

其次,所有组织都必须将全球竞争力视为一项战略目标。在遭遇湍流时,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筑起一道防护墙,将外面的冷空气挡在自家花园之外。然而,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所有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组织都不会成功。因此,任何企业为了对自己评估而设定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全球竞争力”,按照整个行业内表现优异的企业评定自己,避免夜郎自大。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面对此种趋势,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时,既需要面对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环境,又需要应付权力日趋分散的世界政治格局。由此,导致了多国公司的出现。

德鲁克先生在《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一书中,充分肯定了多国公司的重要性。他认为“多国公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重大社会创新”。的确,多国公司是一个在政治纷争的世界中出现的整合工具。在当今的社会中,多国公司是超越国界存在的,承担着共同世界经济中对管理一致性的需要和对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然而,多国公司的特点也导致了其面临的挑战。多国公司既面对着内部的多样性,又面对着外部的多样性。它必须在自己的管理组织中建立起统一性,同时也必须公正地对待内部互不相同的员工、不同的国籍和不同的忠诚程度。多国公司需要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企业,同时也要在各个独立的国家主权之中和平共处。在管理的具体方面,多国公司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①在组织方面,高层管理团队决不能同时是任何分公司、特别是总部所在地的分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②在多国公司中,分公司经理的职务设计与职能设计可能比高层管理团队结构更加使人烦恼。各国家分公司经理的国籍、职业能力,甚至涉足商海之前的工作,都需要考虑。③在人事政策管理方面,多国公司需要给各个国籍的管理人员提供均等的机会。④确定薪酬方面,不能把个人报酬与他所在单位或地区的成果联系在一起,否则将会促使他忽视能够为组织提供最大成果的机会。德鲁克先生认为,在多国公司经理的工资报酬问题上,至今仍找不到一种行得通的、成功的报酬政策。

多国公司的出现是机遇,也是挑战。每每谈及多国公司,我们总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来考虑的,在多国公司中的投资和企业,有80%都在发达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多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更是我需要感悟和领会的。在阅读《德鲁克:实践在中国》后,对于德鲁克先生所说的“多国公司的最大贡献和最大问题,都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从一方面来讲,发展中国家需要多国公司。发展中国家需要资本、需要技术,同时也需要市场来销售自己的劳动力所能生产出的产品。比如,很多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中贩卖。

从另一方面来看,多国公司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挑战。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引进的资本越多则越需要更多的外汇来使这些资本发挥作用。另外,那些建立了民族意识的人心中,会产生民族忠诚和效力于其他国家的矛盾。与此同时,多国公司还会使发展中国家产生人才外流的问题——最能干的人去为外国雇主工作。

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状况下,德鲁克先生提出,如何使当地合作伙伴的利益同多国公司的利益协调起来,从而做出最优化决策,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变革的引导者与创新

“创新”是当今世界的时髦词,没有一个人能否认创新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着许多环境条件随机变化的情况,由于条件的改变,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会,企业的竞争地位会受到巨大的威胁。因此,“创新”可以让企业适应变革。

变革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而且其的确会造成突如其来的不适应感。变革需要冒风险,需要做大量的艰苦卓绝的工作。德鲁克先生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提到:“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管理层在21世纪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组织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

的确,不知变通、保持一成不变的企业无疑会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一个了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那么,究竟如何使组织成为变革的引导者呢?组织仅愿意接受创新或组织起来进行创新还是不够的。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组织需要有决心和能力改变现有的状态,同样也需要有决心和能力开创新事业和做不同的事情。

德鲁克先生提出:“放弃昨天是第一个原则”。如果不能放弃昨天,创造未来可能永远都是一句纸上谈兵的空话。然而,放弃昨天又谈何容易呢。如果变革的开始,就需要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那么每个变革者肯定都会心存疑虑和忐忑。比起描述创新,这更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因此,变革者在“放弃昨天”的过程中可能会充满惶恐感。

放弃昨天是让我们首先需要解放资源,即无利于提高绩效和出成果的方面不在是资源投放的方向。然而,解放资源在决策者的决策过程中,本来就不容易达成。在老师上课中讲到的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中也谈到,决策者在非理性因素下做决策时,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其中的“升级承诺”偏差,是指一项政策开始实施并已经投入大量资源,管理者又进一步增加投入,即使反馈回来的信息已经毫无意义,只是为了证明起初的决策并没有错。这样更增加了“解放资源”的难度。

变革者觉得没有安全感,是因为比较明确的是我们果真放弃了昨天的许多东西,但非常不明确的是我们能否因此而收获明天?这种心情,就像一家农民舍弃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到城里打工的生涯,一切充满的未知。难道面对创新,真的需要做一番激烈的自我否定和丢弃吗?作为变革的前提,一开始就让整个变革之路充满挑战。

德鲁克先生为“变革之路”开出良方,他认为“整个组织要遵循的第一个变革原则是有组织地放弃昨天”,而且“放弃的内容与放弃的方式”也需要探讨。每个人都承认,变革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但同时也在暗示,变革就是“大祸临头和苛捐杂税”:希望变革能拖则拖,没有更好。德鲁克提出定时召开“放弃会议”就是一个好主意,包括准备放弃的内容、准备放弃的某种做事的方式和准备上马的新项目等等。

在剧变时代,形势瞬息万变,要做到目光如炬,真的很不容易。仅凭借对外界的初步把握就做出的决策,在对未来还没有充分预测和较好把握前就要毅然决然放弃既有赖以生存的根基,对错很难预料。风险可想而知。德鲁克先生认为“一个好的企业不仅仅要适应变革,更要创造变革”。企业能否走在变革之前,率先做出放弃昨天、面前未来的抉择,企业领导人的性格特质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们国家对于创新存在着几点误区:

1、目前国内有关创新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无论是规划、建设以及评价,都是用技术创新来衡量创新的成就。这样做反而限制了创新的范围。其实,创新更重要的是在管理方面。

2、当前国内把创新塑造成为少数聪明的头脑才可以做的神秘莫测的事情,结果使得创新的研究既不可以研究,又不可以传授。然而创新并没有什么神秘的面纱,普通人同样可以完成。

3、我国大部分组织把变化看做是威胁,而不是机遇。因此在变化到来时,大部分采取躲避主义,失去了创新的时效性。中国社会存在对“变化”的认识误区,更多地重视稳定而不是变化,甚至有的害怕变化;把创新寄托在规划性的事情上,结果忽视了脱离常规的许多机会;即使重视变化也不是重视微小的日常变化而是重大的突然变化。

我们国家应该重视这几点误区,按照德鲁克的创新思想,中国会有更多的人从一般人口转变成为创新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从制造的中国走向创新的中国。

四、结语

通过对德鲁克先生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阅读,我对管理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德鲁克先生提出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成果而工作;发挥自己、他人、上级的长处;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对结果最重要的事情上,设定优先次序坚持‘要事第一’;善于做有效的决策”,在生活中也对我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此次阅读完延伸读本,更是学习了对于当今形势、以及具体在中国情况下德鲁克教授的管理思想,真正的受益匪浅。

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撰写读书心得时的不足,比如不能从宏观的、整体的概念把握基础阅读与延伸阅读的内容思想,对于其中相互融汇的部分理解还不够深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对以上不足做出改进,力求自己不断前行。

12级土地资源管理

胡馨

德鲁克著作书目

德鲁克著作详单

著作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读后感

德鲁克 管理学 读后感

德鲁克作品读后感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康德著作 读后感

教育著作读后感

党史著作读后感

德鲁克著作读后感
《德鲁克著作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