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发布时间:2020-03-02 05:01: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什么是理想

1、理想的概念

“理想”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语的“idea”,意即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中国古代,里想称为“志”,即志向。

在现代社会,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对“理想”的理解:

从哲学角度看,理想是“人生之最高准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理想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是支配一定社会人们行动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想是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和活动的远景”;

从美学的角度看,“理想是至善至美的生活”;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理想是最高尚的人格”;

从人生学的角度看,“理想就是人生奋斗目标,是一个人如何度过自己一生的总体规划”。

恩格斯指出:绝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

理解:

第一,理想产生于“外部世界”;

第二,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人的头脑”,通过“反映在头脑中”的“理想的意图”来实现。

即: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去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

2、理想与幻想和空想的区别:

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局限,他于现实又很大距离,但在将来有实现的可能。

空想:也是人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也反映了人的一定的目标和追求,但是它缺乏客观根

1 据,还不能把握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空想本身没有实现的可能,只要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改造成为理想,才能使原来的愿望得到实现。

二、理想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

人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理想。一般情况下,如不特别指出的话,我们讲的理想就是指社会理想,也就是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理想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为人生提供方向和动力。理想对于人生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理想是人的一种“自为”的需要。

客观需要:生命存在→依赖于外部环境→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人作为一种特殊生命→意识→理想意图→理想力量→实践→实现 其次,理想是人的精神追求的最终归宿。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说他有限,是因为他的生命活动总是局限在特定的空间范围之内,他的社会交往总是针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网之结。

说他无限,是因为他的需要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和社会关系之内并不能得到满足,他总是有一种超越有限、奔向无限的自然趋向,即对无限的追求。

再次,理想是人的本质观念的展示。

三、理想的内容和层次

理想根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人生理想也有着多方面的内容和层次。

从内容上划分理想有四个层次:

社会理想 道德理想 职业理想 生活理想

(一)社会理想 理解要点:

1、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

2、任何人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追求,都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要以社会为载体。

3、社会理想的内容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不断变化的。

中国人社会理想的变化:

“大同”: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

在《礼记》中,孔子就对“无阶级、无剥削、财产公有、平等互助、绝对平均的”“大同”

2 理想社会进行了描述。

东汉末:万年太平唐末:天补平均大将军 南宋:等贵贱、均贫富

明末:均田免粮 清末: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

处不温饱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的社会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道德理想

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就涉及到道德理想的问题。 有人说,人生两件事:学做人,学做事。 做人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做人清白,不损人,不做坏事,不当坏人;

第二层次:做个合格的公民,正确的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

第三层次: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对国家有所贡献;

第四层次:做个先锋战士,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开拓进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德理想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举例:

(1)在古代中国,孔子得到的理想是“君子”,即重视“礼”,强调“仁义”,一人庄重,慎言敏学,好学崇德,而君子中的佼佼者则为“圣人”。

(2)在西方,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抨击封建制度,认为君主压制民主、神圣压制人性是最不道德的,提出了新的体现人性和理性的道德理想,把一切能够获得自由、享乐和幸福的行为都看作是道德的,其道德理想就是“完善和幸福的个人”。

(3)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号召大家做白求恩一样的人:

“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他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的优良道德传统,把自己塑造成有德之人 今天我们倡导的理想人格: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为人民服务 实事求是 艰苦创业 大胆革新 乐于奉献

(三)职业理想

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别类的工作,其中,“职”是责任,“业”

3 是业务。

职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生旅程中最长、最丰富的一段。人生的理想追求、成败得失大部分体现在职业生活当中。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设计和追求,是人生理想中最具体最实在的一部分。

它有三个构成要素:承担社会义务、发挥才能和维持生活。 怎样确立职业理想

首先要对自己的素质、性格、特长、能力、潜力等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分析。 大学生面对未来所有能够确立的职业理想和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将个人条件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并以社会需要为首要前提,为社会多作贡献。

(四)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是指人们对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涉及人生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社会理想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理想层次的差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 高层次的社会理想要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把创造美好生活视作自身发展和为社会作贡献的条件。

低层次的生活理想则偏重于个人生活的安逸,注重物质生活,注重享受。

四、澄清一些对于理想的模糊认识:

(一)无用论

有人说:“任何不一定要有理想?我没有理想,不是也生活得很好吗?”其实,口头上说“我没有理想”或“不必有理想”,实际这正是他的理想。

(二)实惠论

有人说:“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还有说:“讲共产主义理想,解决不了当前的实际问题。”一句话里向太空,还是“实惠”为好。

(三)分理论

有人说:“理想是明天,现实是今天。今天该玩就玩,何必想那么远?”还有人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因而只信现实,不信理想。

(四)渺茫论

有人说:“共产主义是‘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摸不着。”还有人说,共产主义是一种“渺茫的幻想”、“可望而不可及”。

4 究其原因:

一是没能正确理解“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

二是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缺乏足够认识。

三是仅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就怀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五、什么是信念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执着,它来源于信念。 信念,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使我坚信不疑,并努力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它虽然是产生在某种认识的基础上,但强调的不是认识的准确性,而是青工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 对信念的理解:

1、信念最突出的特征是“信”,其强度取决于人的信任程度。

2、信念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科学信念是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收到检验和完善,进而成为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的恪守。

非科学信念则是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或迷信为基础,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因而是一种物理的观念和态度。

关于宗教信仰:

它就是非科学信念的典型形式。

在科技日益发展和普及的今天,宗教仍然能够广泛流传并保留着一定的市场,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宗教确实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家园感。

人是的生命既是血肉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人在现实中经受苦难,是需要内心支柱和精神寄托的。正是因为宗教能够虚幻地满足人们要求解脱的愿望,所以流传至今,并有一定市场。

列宁就曾经说过:“宗教是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

信仰与信念的区别: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

5 指南。它表达着一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信念则是在认识、情感和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非做什么不可的坚决态度。

信念与信仰都是人的精神支柱。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但信仰不是一般信念,而是信念的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通常我们将信仰和信念看成是一个概念,比如把“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与“信仰共产主义”当成一回事。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理想主要指向未来,重在标志人与其奋斗目标的关系。

信念则主要面对现实,标志人对相关事情的看法与关系。

它们有相互交叉之处,但又不宜相互代替,然而又都属于一类精神现象,都是指人的精神支持与精神追求。

“理想与信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第一,中国人特定的语言语意,“信仰”比是一个特别通行的基 本概念。

第二,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中,“信仰”往往特制宗教或宗教信仰。

第三,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语言中,经常用“理想”、“信念”,而不是用“信仰”。

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科学的、正确的信念对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在政治方面的信念应该是也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信念。因为它是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第一个基本特征:科学性 第二个基本特征:实践性 第三个基本特征:阶级性

七、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要确信“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统一不可避免的”。

在当代中国,确信两个“不可避免”,就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 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6 第二, 作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只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必须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思考题:

1、什么是理想?理想有哪些主要类型?

2、什么是信念?

3、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4、什么是社会理想?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5、理想对于人生有哪些重大意义?

6、怎样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7、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教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优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案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