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3: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湖北通城一中 何四英 胡蓉开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教学实践之中的实例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运用这些能力去解决实际历史问题。

关键词:历史 实践 趣味 能力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普遍不满意: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历史。为此,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运用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实际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

一、运用历史课堂教学语言时,不妨多引用名言、成语、歌词等,语言生动、形象、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语言,从而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些内在力量的驱动之下,学生会自觉形成热爱学习历史之习惯。

[案例一]笔者在执教1904年英法协约的签订时就涉及到一个问题:17世纪末到18世纪英法两国既在欧洲争夺霸权,又在印度和北美为抢占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甚至还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而在一战前夕,英法为了共同对付德国而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

当讲到这个地方时,学生很难理解英法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其实英法两国关系的变化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为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讲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引用了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案例二]在执教世界现代史中“绥靖政策”的含义时,教材上描述为: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竭力保住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面对法西斯国家日益嚣张的侵略势力,它们处处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的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笔者就此引导学生用成语“丢卒保车”与“借刀杀人”来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这样做既形象生动,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绥靖政策”的本质的理解。

[案例三]在执教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时,笔者就引用歌曲《涛声依旧》中的一句歌词: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了,又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被迫签订包括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的不平等条约。

二、编排一些相关的历史情景境剧来教学,能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该历史知识。运用这些

1 背景知识从另外一个层面开阔学生的眼界,能够达到先言其他再言此的目的,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欢悦中掌握知识,从而形成趣味课堂。

[案例]在执教中国近代史中的“领事裁判权”时,就找四个学生分别饰演衙役,英国人犯、知县、英国领事,设置了如下情境:

首先是知县惊堂木一拍:“大胆匪徒,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拦路抢劫,斩立决。”接着英国领事走进来说:“对不起,他是大英帝国公民,不受贵国法律管辖。”说完把英国人犯带走。

学生看完表演后哈哈大笑,于是笔者趁热打铁,乘胜追击,给学生解释“领事裁判权”这个概念:英国人如果在中国同中国人发生纠纷,犯了罪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领事按英国的章程、法律处理。如此一来,学生就在轻松而不失趣味的情境中掌握了“领事裁判权”这个抽象的概念。

三、结合相关的文学作品来教历史,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先不妨将其转化为形象的文学片段来理解,然后记忆就会轻松得多。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印象深刻。

[案例]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笔者在教这一内容时就引用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中的相关段落:“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人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人还是先前的把总。”引述完后笔者又趁机补充一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笑声四起,水到渠成很是轻松地理解了所学的历史知识。

四、利用修辞手法打比方来讲解历史问题,既会出现满堂欢笑的局面,又能在历史教学中“举重若轻”。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尤其是使那些呆板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历史知识不再枯燥。

[案例]世界现代史中有关美苏关系在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变化时,笔者就把美苏关系的变化比作夫妻关系的变化:二战时期由于美苏具有都反对法西斯侵略这个感情基础使他们走到一起而“结婚”(即结盟);二战结束后,随着法西斯集团的失败美苏双方这个感情基础不复存在,相反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所以美苏“离婚”(即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从此“反目成仇”。学生听后发出了会意的笑声。

五、由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入到相似历史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笔者在执教世界现代史中的“冷战”政策时(“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战争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引导学生从分析“家庭冷战”入手进而分析“冷战”政策:

教师:各位同学的父母亲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也会出现家庭冷战,请同学们想一想家庭冷战有哪些特征?

学生:互不理睬,不在一起吃饭,严重一点的甚至分居。 教师:那父母打架算不算冷战呢? 学生:不算。

教师:这样看来,家庭冷战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双方相互敌对;其二是不会打架。同样,二战后出现的“冷战”政策也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双方相互对抗;其二是双方不会发生战争。

六、在课堂上穿插讲一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些感人的生动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教材上没有讲而且考试也不会考,但学生爱听,因为历史人物和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一些学生也许会忘记他们背过的很多知识,但不会忘记如“破釜沉舟”的项羽、“卧薪尝胆”的勾践以及“精忠报国”的岳飞等鲜活的人和事;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没多大用处,但他们决不会说这样充满生机的课堂没有用。

[案例]笔者在执教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介绍了叶名琛这个历史人物:

叶名琛,湖北汉阳人,进士出身,1852年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是个昏庸虚骄的封建官僚。1856年“亚罗号事件”中,对英国采取妥协态度,释放了被捕人犯。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前夕,不作战守准备,每天只在衙门里“扶乩”(请神仙下界出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广州失陷后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后死于囚禁中。时人讥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七、结合地方史来教相关的历史内容,既使学生倍感亲切,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平时学生感觉所学历史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离自己很遥远,如果能结合相关的地方史来教学,就会使学生领悟到:原来历史也会发生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案例]笔者在执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时,就补充介绍了发生在通城的鸡笼山一苦竹岭之战:

据《通城县志》记载:1939年10月初,日军沿湘鄂公路南犯,因九岭险要难攻,绕道麦市。鸡笼山国民党守军一四师某营九连在连长曾吉林率领下据险阻击,激战了三昼夜,曾吉林阵亡,最后只剩8人, 3 仍固守阵地不退,日军陆空联合攻山不克,绕开鸡笼山,登上苦竹岭,遭到川军第二零军扬汉域部一三三师、一三四师阻击,日军大败。战后,在苦竹岭大石上镌下“蜀人扬汉域率精兵五千大破倭寇于此”;在麦市马家垅建“抗战阵亡烈士墓”,纪念鸡笼山之战阵亡的爱国抗日将士。

为了增加现场感,笔者带领学生到麦市鸡笼山和马家垅“抗战烈士墓”参观,请当地老人讲述战斗经过,让学生真切感受抗日军人的伟绩和精神。

以上是笔者在平时历史教学中所积累的几点体会,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让学生在“趣学”“乐学”“爱学”中痴迷我们的历史课堂,汲取丰富的养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打造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兴趣

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