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10:32: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省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近两年,我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快思想解放、加快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开放,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的工作目标。为加快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我省教育系统注意改善市县和乡镇教师队伍状况,实行教师聘任管理,规范教师流动;改革小升初招生方案,大力推行免试就近对口直升,义务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但我们也注意到,在我省义务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生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矛盾突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

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向不均衡,长此以往,使义务教育积贫积弱。近年来,我省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增加,教育的硬件水平提高较快。但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大省,与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相比,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投资年递增的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近三年来,我省的教育投入在许多地区占当地财政的比例连续低走。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省许多地区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资金流向却并没有向本应作为投入重点的义务教育倾斜,反而是有相当多的部分流向了非义务教育部分。这也是我们总是说教育投入年年增加却年年感觉不到义务教育经费增加的一个原因。以近三年南京各级教育(不含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的资料分析,2000年总增长率为199.08,而初中部分增长118.37,小学部分增长仅有33.66;2001年总增长率为123.52,而初中部分增长仅有32.64,小学部分增长65.52;2002年总增长率为-58.01,初中部分增长-11.33,小学部分增长率为21.28。这组数字反映了三年来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呈较大的不稳定状态,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还体现在郊县和偏远乡镇的学校环境面貌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即使是城区学校,由于事业发展的要求较高和资金来源的不足,所导致的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也使得有些校长不得不为能弄到钱而大伤脑筋。而冒着很大风险\"乱\"收来的费用,实际上是大部分用来冲抵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部分。普遍地看,在我省许多地区的部分市区初中小学、郊区和县城镇的广大初中和小学,教育经费的缺口年年还存在着。据调查,南京市浦口区一所初中2001年以来教育经费缺口达54.19万元,六合区一所乡镇中心校2001年以来的教育经费缺口达958万元,就是城区的一所知名度较高的完中,其初中部分的教育经费缺口也高达231.87万元。学校资金投入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特别是二类三类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所以,不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根治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也是不可能的。

布局不尽合理,优质生源分布不均匀。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由来已久,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小学和初中校在办学水平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优质学生一味地\"舍近求远\",择校而学,又使得名校大量获取优质生源甚至吃不了,而薄弱学校不仅生源差而且吃不饱。这种情况事实上对名校和薄弱学校都造成了情况不同的不良后果,恶性循环加剧,校际差距越拉越大,那些相对薄弱的学校更加远离优质学校的方阵。这种情况必然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而教育主管部门又制定严格的评估体系,把公办学校划出层次分明的等级,即所谓的薄弱学校、普通学校、乡级学校、市县级学校、省级学校等等,目前又在大力推行星级学校的评选。这样做无疑更加剧了择校风的盛行,与促进生源的相对均衡化背道而驰。 针对上述状况,我们发表几点思考和建议:

1、义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经费问题,是国家宏观投资政策把义务教育摆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也是要不要用国家财政来支撑和保证的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应该把着力点放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落实《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上。我们认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不仅要认真规划,科学决策,还要体现在经费投入的充沛,和政策措施的有力。要强化政府的责任,特别是政府在经费投入上的责任。要把九年义务教育摆进各级政府财政的总\"盘子\"。如果不抓住教育经费问题这个牛鼻子,不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郊县和乡镇义务教育)摆进各级财政的\"盘子\"里,不能用\"皇粮\"来支撑和保证义务教育的发展,势必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态势,为难一线的办学,限制广大教育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真正做到我省的义务教育由政府办。应实行两级考核,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实际收入(可支配收入),制定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标准,作为各级政府的考核目标。对义务教育基础较薄弱的地区,除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外,还应增加专项教育经费投入。为薄弱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防止校际义务教育资源差距继续扩大。

实施\"向薄弱学校倾斜\"是重要的政策措施,必须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要严格义务教育学校财务收支核算监管,实施义务教育基本资助金和辅助资助金分离制度。基本资助金按同样的生均标准投入到各学校,辅助资助金则投向办学条件差的学校,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资源的监管力度。要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和有效使用。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监督,包括把好本级财政的预算审查关,实行教育经费的预算单列。对执行中违反规定者应依法追究责任。另外,政府义务教育改革措施出台时要特别谨慎。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民众的承受力,决不能变相扩大收费。政府不能削弱对义务教育的监督管理。

2、转变对原有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旧有观念,重新审视我省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我省许多地区在八十年代曾经采用高中单级办学体制,尽管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但这样做的好处无论是对办好初中还是对办好高中都具有积极意义。采用高中单级管理的体制,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

要重新构建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体系。近年来,许多地区对高中投入比重过大,这实际上也影响和制约了对义务教育的必要投入和正常发展。应该先将初高中剥离,才有可能改变义务教育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集中力量办好每一所初中,从整体上提升我省义务教育的水平,有效缓解\"小升初\"中择校风的压力。要通过体制调整,促进教育教学人员队伍的建设,促进优质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3、要彻底改变\"漂漂亮亮的薄弱学校\"的面貌,改变生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是其中要件之一。改变生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就需在坚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大力改革\"小升初\"的招生办法,努力从生源上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学校间合理的教育竞争。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尝试运用\"小升初\"电脑派位的方法,以探求在择校人数大于可招生人数情况下的招生之路。 \"小升初\"电脑派位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长选择学校的自由,但有利于缩短教育差距,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这个方法全面推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对未来的\"小升初\"招生工作产生引导作用。当前需要研究改进电脑派位工作,加大电脑派位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在今后一个较长的阶段,还需要持续电脑派位的\"小升初\"招生方法,这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小学的教学和管理。要提升薄弱学校的内涵,加强常规质量管理,减少广大群众对电脑派位的忧虑。要把教育资源放大,使之与薄弱学校的办学相衔接。

要淡化、逐步取消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公办学校统一标准,实行真正的教育公平。我们不能一方面在倡导公平竞争,呼唤均衡发展,一方面又在大力开展评星级学校的活动。缺乏科学评估标准的花样翻新的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客观上是在鼓励加大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要考虑逐渐给予少数有条件的民办中学在招生上更大的自主权,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上的择校需求;而对公立学校应该推选更有公平性的招生办法。同时,要规范民办教育,限制假借共有教育资源兴办所谓的\"民办\"教育,保护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教育。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这是新时期党对教育事业在更高层面上的宏伟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惠及人民群众的一项战略任务。实现教育的公平,促进均衡发展,主要责任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相信我省的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从我省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发展中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奇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