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重庆市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21:31: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重庆市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

QQ:871050286

完成时间:

重庆市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重庆市是全国生猪生产大市,养猪业是全市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型骨干支柱产业,生猪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生猪业的发展,生猪生产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百万头优质瘦肉猪出口创汇产业化工程为依托,主推“洋三元”和PIC配套系等优质肉猪,狠抓了种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及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积极推广了优质肉猪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无公害生产,初步建成了优质、高效、卫生、安全的优质瘦肉猪产业基地,大大提高了生猪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养猪效益,生猪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生猪尤其是优质肉猪存、出栏量稳定增长、猪肉产量及出口量不断增加、生猪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已起步,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生猪业继续作为我市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将继续为加快农业及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村小康进程,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做出新贡献。

前言:重庆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典型二元结构直辖市,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粮猪型经济结构突出,尽管畜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牛羊草食动物,积极发展小家畜家禽”方针,但在当前以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生猪生产仍然是全市畜牧业中的最大支柱,仍然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据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村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面临市场相对饱和、外销不畅、效益下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潜伏着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挑战等诸多危机和隐忧。综合国内国际形势和因素来看,养猪业走产业化道路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关键词:生猪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一、产业化现状调查

重庆市生猪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在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经营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从横纵向分析来看,有发展,但发展不快,有力度,但发展不均,有探索,但效果不佳。

(一) 专业经营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够。

2000年,全市养猪专业大户发展到2814户,与1990年同比,增长56 %。但专业户规模较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见表

1表11998年重庆与全国生猪规模饲养情况对比表 年出栏100-499年出栏年出栏年出栏1万-5年出栏5万头年出栏50-99头 头 500-2999头 3000-9999头 万头 以上 地点年出栏 年出栏 年出栏 年出栏 户场年出栏 年出栏 户场数 户场数 户场数 户场数 户场数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头 数 万头 万头

2 0.65重庆 4130 26.57 690 11.19 37 3.2

25.01 北京 7044 49.81 3359 57.00 577 80.72 203 85.82 93 93.27 1

湖北 33330 217.52 7959 108.22 443 39.39 59 31.59 25 36.3

45.44四川 9469 72.19 1765 47.93 139 22.93 10

广东 35072 247.12 12559 349.45 1636 211.50 302 169.89 111 152.88 3 22.12

1733.32468 1187.29 614 853.97 11 73.73 全国 697930 4586.22 156325 3213.37 16069 7

(二)产业龙头开始崛起,但影响不够。

调查统计,全市共建立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以年出栏500~50000头计),带动农户62000多户,2000年总产值约3亿多元。但从全市来看,养猪业产业化龙头总量不够。就现有

龙头来看,也还存在竞争力不强、效益不好、影响力不大、牵引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产前、产中,尤其缺乏产品精深加工的规模企业。

(三) 产业体系框架已有雏形,但组织程度较差。

有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西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有国家级重点种猪场——重庆市种畜场和重庆市种猪场,有市品改站、市畜牧兽医站等市级业务管理部门,乡镇场有畜牧兽医站,大多数区、市、县还专设了畜牧局管理机构。围绕养猪业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监察管理等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已有雏形。全市确立了21个县(市、区)作为生猪发展主产县或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各地均有生猪交易专业市场或农业综合市场,一批生猪贩运大户、经济人或信息中介组织也迅速涌现。但是,尽管产业组织建有框架,组织程度却是很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产、加、销、科研、服务、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机结合。已有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单一,联结松散,利益机制不当。从而导致了养猪业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信息不灵不畅,普遍仍旧存在养猪农户自打天下,逢贱则衰、逢贵就赶,无序竞争,形不成合力,增不了效益。

二、影响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普遍认识不够,缺乏规划,缺少措施

对养猪业作为产业化发展战略缺乏足够的认识。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养猪产业化区域布局政策和跨区域间分工与协作的宏观调控政策,地区封锁严重,生产要素难以在更大范围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二是缺乏促进养猪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的行业、部门配合政策,受行政管理体制分割(管农业的不管加工和流通、管工业和商业的不管农业生产),农、工、贸、科脱节,难以协调,同时受利益分配分割,导致各部门、各环节各自为政,相互争利;三是缺乏推动养猪业产业化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其中主要是缺乏金融、财政、税收配套政策,导致养猪业产业化积极性不高。

(二) 加工业不发达是制约我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造成原因:一是思想忽视,认识偏差。长期以来,养猪业生产定位为以生产鲜活商品为主的经济部门,规划畜牧业发展时,往往只考虑产前、产中,很少考虑产后。二是缺乏科学研究支撑,工艺及硬件落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食品工业和包装工业均有所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至少比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落后20年。这些导致了我国畜产品加工产品出口呈萎缩趋势,而国外畜产品加工产品不断挤占我国国内市场。三是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均设食品站,县、市建有肉联厂,但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也主要是屠宰活畜或生产白条肉、冻肉。进入市场经济后,这些本身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工艺简单、产品低级的站厂,由于自身体制不活,机制不顺,难以适应新形势,已经扼杀其生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或苟延残喘,或搁浅闲置,或转为他用,大部分已经倒闭破产。新兴的股份制或个体私营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甚小,转化消化力弱。四是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市场拓展不够。我市猪肉及副产物的加工产品种类稀少,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真正上档次、上规模、有品牌的几乎没有。有的产品几十年不变已经跟不上潮流,有的产品纯粹落后应当淘汰,例如猪鬃、皮革加工产品不同程度存在层次低、质量差现象;有的则并未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且不与市场对路;

有的散落民间,虽有名气难成大器,例如城口农村的老腊肉味道鲜美,但却没有按照商品理念进行生产、包装和销售;有的缺乏科学的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没有采取国际标准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信息短缺,市场开拓不力,闭门造车,守株待兔。

(三) 专业化、市场化不够是影响我市养猪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

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化的重要步骤,现代化经营模式的特征之一就是专业化、市场化。调查表明,我市养猪的基本组织是散养农户。课题组在荣昌县开展的万人养猪科技问卷表明,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和体弱病残者,其文化水平大多为小学或文盲,他们大多连产业化的名词都没有听说过。这些导致了农户并没有把养猪作为一种专业来思考、学习和生产,专业技能得不到培训和提高,从而使我市养猪专业大户较少和规模化程度不够。产业化的前提是市场化,市场化不够不能诱致养猪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三、重庆市养猪产业化发展思路

(一)搞好生产定位——三种模式(农户散养、专业大户、工厂饲养。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避免结构单一,防止产品趋同。我市养猪生产,不可能完全沿袭经济发达国家那种大型或超大型高度集约化、工厂化的养猪模式,而是大、中、小、散并存,并以中小规模为发展方向的劳动密集型生猪生产模式,这是我市在今后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发展养猪生产的主要特点。

1、我市广大农村农户散养生猪据全市总量的多数,户平饲养3—5头,以生产偏脂肪型猪肉为主要产品,市场主要是市内小城镇和农村,应加强引导促进发展,因而提高散养农户的养猪水平和提高生产组织程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大力扶持一批养猪专业大户,通过他们示范,带动散养农户提高养殖水平。以家庭为基本饲养单位的专业养猪户以年出栏50—200头肥猪的规模为宜,以生产偏瘦肉型猪肉为主要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内。

3、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发展工厂化养猪业和推行小区养殖。加快培育、组建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新型龙头企业,以之推动工厂化养猪生产和小区养殖,并依靠他们来带动养猪专业大户,牵引散养农户,推进我市生猪业产业化进程。工厂化饲养生产瘦肉型猪,并由龙头企业进行精加工,打造名牌产品,抢占国内大城市消费市场和出口国外创汇。农业部提出了大力推行饲养小区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以使分散的家庭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从而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利用饲养小区这个载体将龙头企业、饲养小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户联结起来,建立起有效的产销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使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进行标准化养殖,龙头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形成产销加一体化,使分散无序的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饲养小区的技术、安全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按照市场细分和产品分类,三种生产组织模式饲养品种也应适当区别:

●农户散养重点推广荣昌猪及其与杜洛克、长白等外种猪杂交猪。

●养殖专业大户重点推广CRP配套系。

●工厂饲养重点推广DLY、PIC配套系猪,其系世界广泛推广的高效杂交组合,瘦肉率高、生产性能好、杂交优势明显。

(二)坚持技术创新——三项技术(繁育技术、饲养技术、防疫技术)。

高新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基石,是养猪业产业化的支撑。中国猪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主要是非价格竞争力弱。在充分发挥已有的成本和价格竞争优势的同时,必需加强和提高

非价格竞争力。因此生猪生产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高新科技支持,目的在于提高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我市养猪尤其农户养猪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必需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重点抓好繁育技术、饲养技术、防疫技术三大技术。

1、繁育技术方面,进行品种改良,不断提高品质。

2、饲养技术方面,合理选择场地,采用合理生产工艺;采用优质饲料,保障猪群安全;大力发展和使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停药期、安全高效的微生态制剂。

3、防疫技术方面,严格各种防疫制度,确保猪群健康和肉品安全;实施养猪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强化可持续发展方针。

同时,建立生猪业技术创新体系应当考虑以下方面:

●技术的来源方面,发挥市内大学、科研院所的优势,支持其结合本地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组装养猪实用技术;还可根据本市实际需要,引进适宜的市外、国外养猪高新科技成果。

●在科技推广载体方面,必需稳定区县(市、区)乡(镇)两级畜牧推广队伍,通过试验、示范,推进良种良法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发挥市级种猪种畜场以及各地良种场作用,进行技术示范,尤其提倡以项目形式组建科技示范园区(场、户),带动养猪农户提高科技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利用市内专业院校培养养猪业实用人才、专业人才、高级人才,利用乡镇农校、成人学校进行农民养猪技术培训,提高养猪农民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

(三)尽快健全体系——三大体系(标准体系、流通体系、服务体系)。

1、标准体系建设与落实是应对入世挑战、生猪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根本保证,包括生产标准(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卫生标准等的制订、实施与监测。应以破除绿色壁垒为重点,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全面建立健全各类标准体系,指导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带动广大养猪农户提高生产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对于种源选用、饲养环境、饲养管理、饲料、用药、商品猪出栏等产前、产中过程都要实施标准化。同时尤其需要加强的是产后标准,包括对生猪屠宰加工各个环节的检验顺序、项目、内容、方法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等。根据现有条件,可以分“放心猪肉”、“安全猪肉”、“绿色猪肉”等三个终级产品标准。只有制订与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使猪肉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我市猪肉才能稳住现有以至扩大出口。

2、流通体系是保证生猪产品顺利进入市场的重要条件。一是建立市场体系,在相对集中、口岸较好的地方建设集散交易市场,在生猪产业化基地集中地方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二是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各种销售实体、购销组织、贩运大户以及经纪人等中间组织,从而加快产品流通;三是在农贸市场和超市设立猪肉定点摊位和专柜。

3、服务体系是生猪产业发展及其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围绕养猪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领域,建立既有社会公益性质又有有偿性质的服务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生猪生产的预警研究,对猪肉供需状况提前进行监测和预先发出警报;充分发挥现有基础,办好信息网站;还可创建和扶植以生猪交易市场预测为目标的企业化信息公司,进行信息采集和传输,建立有效、有用、真实的信息网络,为养猪业产业化及其对外开放服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钟刚琼,盛德贤,滕建勋,等.魔芋食品的开发利用与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1):106—108.

【3】杨代 明 ,刘 佩瑛.中 国魔 芋种植 区划fJ].西南农业 大学学报 ,1990,12(1)1-7.

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儋州市生猪产业发展浅析

镇生猪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新疆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某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澄城县生猪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生猪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重庆市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
《重庆市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